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上书赵王 战国 · 赵括母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一
括不可使将。
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千数,所友者以百数。
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
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
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王以为何如其父?
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史记。赵奢传》:赵孝成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信秦之间,以赵奢子括为将,代廉颇。及括将行,其母上书云云。括军败,前后所亡四十五万。赵王括母先言,竟不诛也。又略见《御览》二百八十。)
备边约 战国 · 李牧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一
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史记。廉颇蔺相如附传》)
过秦论 西汉 · 贾谊
 出处:文选卷五十一
秦孝公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横,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儿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而延敌,九国之师遁逃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馀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彊国请伏,弱国入朝。
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馀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蕃篱,却匈奴七百馀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隳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始皇既没,馀威震于殊俗。
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庸,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俛起阡陌之中,率罢散之卒,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嬴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淆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馀年矣。
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 西汉 · 贾谊
 出处:全汉文 卷十六
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馀郡,缮津关,据险塞,修甲兵而守之。
陈涉以戍卒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锄耰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
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长戟不刺,强弩不射。
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
于是山东大扰,诸侯并起,豪俊相立。
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以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
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
子婴立,遂不寤。
藉使子婴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
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馀君,常为诸侯雄。
岂世世贤哉!
势居然也。
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
当此之世,贤智并列,良将行其师,贤相通其谋,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
秦乃延入战而为之开关,百万之徒,逃北而遂坏。
岂勇力智慧不足哉!
不利,势不便也。
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高垒毋战,闭关据厄,戟而守之。
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
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为亡秦,其实利之也。
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安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
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救败非也。
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
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
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
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
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钳口而不言。
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
先王知雍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
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
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
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
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
故周五序得其道,而千馀岁不绝。
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
由此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野谚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已上《文选》为下篇)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而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王武王蒙故业,因遗册,南兼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美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纵缔交,相与为一。
当是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知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约从离衡,并韩、卫、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昭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儿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
常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遁逃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奉秦。
秦有馀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卤,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秦王,续六世之馀列,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捶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馀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
然后斩华为城,因河为津,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以定,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秦王既没,馀威振于殊俗。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什伯之中,率罢散之卒,数百之众,而转攻秦。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淆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锄耰棘矜,非锬于句戟长铩也;
适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
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洁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千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馀年矣。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已上《文选》为上篇)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
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
周室卑微,五霸既没,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
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
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止。
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
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异也。
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
借使秦王计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而未有倾危之患也。
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
夫寒者利示豆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之嗷嗷,新主之资也。
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
乡使二世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除去收帑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
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威德与天下,天下集矣。
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唯恐有变。
虽有狡猾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止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
天下多事,吏弗能纪。
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
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
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
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见始终之变,知存亡之机,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
天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矣。
故曰安民可与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
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身不免于戮杀者,正倾非也,是二世之过也(已上《文选》为中篇。《史记·秦始皇纪》。案《过秦论》相承分上中下三篇,以秦孝公以下为上篇,秦并兼诸侯为下篇,《史记》但为一篇,而次第全异,文亦小异,最为古本,今据录之。)
上疏讼陈汤 西汉 · 谷永
 出处:全汉文 卷四十六
臣闻楚有子玉、得臣,文公为之仄席而坐;
廉颇马服,强秦不敢窥兵井陉
近汉有郅都魏尚匈奴不敢南乡沙幕。
由是言之,战克之将,国之爪牙,不可不重也。
盖「君子闻鼓鼙之声,则思将率之臣」。
窃见关内侯陈汤,前使副西域都护,忿郅支之无道,闵王诛之不加,策虑愊亿,义勇奋发,卒兴师奔逝,横厉乌孙,逾集赖,屠三重城,斩郅支首,报十年之逋诛,雪边吏之宿耻,威震百蛮,武畅西海汉元以来,征伐方外之将,未尝有也。
坐言事非是,幽囚久系,历时不决,执宪之吏欲致之大辟。
白起为秦将,南拔郢都,北坑赵括,以纤介之过,赐死杜邮,秦民怜之,莫不陨涕。
亲秉钺,席卷喋血万里之外,荐功祖庙,告类上帝,介胄之士靡不慕义。
以言事为罪,无赫赫之恶。
《周书》曰:「记人之功,忘人之过,宜为君者也」。
夫犬马有劳于人,帷盖之报,况国之功臣者哉!
窃恐陛下忽于鼓鼙之声,不察《周书》之意,而忘帷盖之施,庸臣遇,卒从吏议,使百姓介然有秦民之恨,非所以厉死难之臣也(《汉书·陈汤传》)
上书荐傅喜 西汉 · 何武
 出处:全汉文 卷四十七
行义修洁,忠诚忧国,内辅之臣也,今以寝病,一旦遣归,众庶失望,皆曰傅氏贤子,以论议不合于定陶太后故退,百寮莫不为国恨之。
忠臣,社稷之卫,鲁以季友治乱,楚以子玉轻重,魏以无忌折冲,项以范增存亡。
故楚跨有南土,带甲百万,邻国不以为难,子玉为将,则文公侧席而坐,及其死也,君臣相庆。
百万之众,不如一贤,故秦行千金以间廉颇,汉散万金以疏亚父
立于朝,陛下之光辉,傅氏之废兴也(《汉书·傅喜传》:哀帝即位右将军傅太后不欲令喜辅政。上于是赐光禄大夫养病,大司空何武尚书令唐林皆上书言。)
三将军论 其二 新朝 · 严尤
 出处:全汉文 卷六十一
白起、平原君劝赵孝成王冯亭曰:「受之,兵必至。
武安君必将,谁能当之者乎」?
对曰:「渑池之会,臣察武安君小头而面锐。
瞳子白黑分明,视瞻不转。
小头而面锐者,敢断决也。
瞳子白黑分明者,见事明也。
视瞻不转者,执志强也。
可与持久,难与争锋,廉颇之为人也(「之也」二字从《书钞》一百十五引补)
勇鸷而爱士,知难而忍耻,与之野战则不如,持守足以当之,王从其计(《世说·言语篇》注)
为曹公与孔融 东汉 · 路粹
 出处:全后汉文 卷九十四
盖闻唐、虞之朝,有克让之臣,故麟凤来而颂声作也。
后世德薄,犹有杀身为君,破家为国。
及至其敝。
睚眦之怨必雠,一餐之惠必报。
晁错念国,遘祸于袁盎屈平悼楚,受谮于椒、兰;
彭宠倾乱,起自朱浮
邓禹威损,失于宗、。
冯。
由此言之,喜怒怨爱,祸福所因,可不慎与!
小国之臣,犹能相下
寇、贾仓卒武夫,屈节崇好
光武不问伯升之怨;
齐侯不疑射钩之虏。
夫立大操者,岂累细故哉!
往闻二君有执法,以为小介,当收旧好;
而怨毒渐积,志相危害,闻之怃然,中夜而起。
昔国家东迁文举盛叹鸿豫名实相副,综达经学,出于郑玄,又明《司马法》,鸿豫亦称文举奇逸博闻,诚怪今者与始相违。
孤与文举既非旧好,又于鸿豫亦无恩纪,然愿人之相美,不乐人之相伤,是以区区思协欢好
又知二君群小所构,孤为人臣,进不能风化海内,退不能建德和人,然抚养战士,杀身为国,破浮华交会之徒,计有馀矣(《后汉·孔融传》。案:《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注引路粹《为曹公与孔融书》云:「邀一言之誉者,计有馀矣。」证知此文是路粹作。今此无「邀一言之誉者」,《范史》有删节也。)
元城太子 曹魏 · 吴质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文选卷四十
臣质言:前蒙延纳,侍宴终日,耀灵匿景,继以华灯。
虞卿适赵,平原入秦,受赠千金浮觞旬日,无以过也。
小器易盈,先取沈顿,醒寤之后,不识所言。
即以五日到官
初至承前,未知深浅。
然观地形,察土宜。
西带常山,连冈平代;
北邻柏人,乃高帝之所忌也。
重以泜水,渐渍疆宇,喟然叹息:思淮阴之奇谲,亮成安之失策;
南望邯郸,想之风;
东接钜鹿,存李齐之流。
都人士女,服习礼教,皆怀慷慨之节,包左车之计。
而质闇弱,无以莅之。
若乃迈德种恩,树之风声,使农夫逸豫于疆畔女工吟咏于机杼,固非质之所能也。
至于奉遵科教,明令,下无威福之吏,邑无豪侠之杰,赋事行刑,资于故实,抑亦懔懔有庶几之心。
往者严助释承明之欢,受会稽之位;
寿王去侍从之娱,统东郡之任。
其后皆克复旧职,追寻前轨。
今独不然,不亦异乎?
张敞在外,自谓无奇;
陈咸愤积,思入京城
彼岂虚谈夸论,诳耀世俗哉?
斯实薄郡守之荣,显左右之勤也。
古今一揆,先后不𧵍,焉知来者之不如今?
聊以当觐,不敢多云。
质死罪死罪。
吕岱 孙吴 · 张承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十五
翼周,《二南》作歌,今则足下与陆子也。
忠勤相先,劳谦相让,功以权成,化与道合,君子叹其德,小人悦其美。
加以文书鞅掌,宾客终日,罢不舍事,劳不言倦,又知上马辄自超乘,不由跨蹑,如此足下过廉颇也,何其事事快也。
《周易》有之,礼言恭,德言盛,足下何有尽此美邪(《吴志·吕岱传》)
满宠求留诏太和五年冬 曹魏 · 曹睿
 出处:全三国文 卷九
廉颇强食,马援据鞍。
今君未老,而自谓已老,何与廉、马之相背邪?
思安边境,惠此中国(《魏志·满宠传》)
释劝论 西晋 · 皇甫谧
 出处:全晋文 卷七十一
相国晋王辟余等三十七人,及泰始登禅,同命之士莫不毕至,皆拜骑都尉,或赐爵关内侯,进奉朝请,礼如侍臣。
唯余疾困,不及国宠。
宗人父兄及我寮类,咸以为天下大庆,万姓赖之,虽未成礼,不宜安寝,纵其疾笃,犹当致身。
余惟古今明王之制,事无巨细,断之以情,实力不堪,岂慢也哉!
乃伏枕而叹曰:「夫进者,身之荣也;
退者,命之实也。
设余不疾,执高箕山,尚当容之,况余实笃!
之世,士或收迹林泽,或过门不敢入。
咎繇之徒两遂其愿者,遇时也。
故朝贵致功之臣,野美全志之士。
彼独何人哉!
今圣帝龙兴配名前哲,仁道不远,斯亦然乎!
客或以常言见逼,或以逆世为虑。
余谓上有宽明之主,下必有听意之人,天网恢恢,至否一也。
何尤于出处哉!
遂究宾主之论,以解难者,名曰《释劝》。
客曰:「盖闻天以悬象致明,地以含通吐灵。
故黄钟次序,律吕分形。
是以春华发萼,夏繁其实,秋风逐暑,冬冰乃结。
人道以之,应机乃发。
三材连利,明若符契。
故士或同升于唐朝,或先觉于有莘,或通梦以感主,或释钓于渭滨,或叩角以干齐,或解褐以相秦,或冒谤以安郑,或乘驷以救屯,或班荆以求友,或借术于黄神,故能电飞景拔,超次迈伦,腾高声以奋远,抗宇宙之清音。
由此观之,进德贵乎及时,何故屈此而不伸?
今子以英茂之才,游精于六艺之府、散意于众妙之门者有年矣。
既遭皇禅之朝,又投禄利之际,委圣明之主,偶知己之会,时清道真,可以冲迈,此真吾生濯发云汉、鸿渐之秋也。
韬光逐薮,含章未曜,龙潜九泉,𬒎然执高,弃通道之远由,守介人之局操,无乃乖于道之趣乎?
且吾闻招摇昏回则天位正,五教班叙则人理定。
如今王命切至,委虑有司,上招迕主之累,下致骇众之疑。
达者贵同,何必独异?
群贤可从,何必守意
方今同命并臻,饥不待餐,振藻皇涂,咸秩天官
子独栖迟衡门,放形世表,逊遁丘园,不睨华好,惠不加人,行不合道,身婴大疢。
性命难保。
若其羲和促辔,大火西颓,临川恨晚,将复何阶!
贵阴贱璧,圣所约也;
颠倒衣裳,明所箴也。
子其鉴先哲之洪范,副圣朝之虚心,冲灵翼云路,浴天池以濯鳞,排阊阖,步玉岑,登紫闼,侍北辰,翻然景曜,杂沓英尘
辅唐虞之主,化之人,宣刑错之政,配殷周之臣,铭功景钟,参叙彝伦,存则鼎食,亡为贵臣,不亦茂哉!
而忽金白之辉曜,忘青紫之班瞵,辞容服之光粲,抱弊褐之终年,无乃勤乎」!
主人笑而应之曰:「吁!
若宾可谓习外观之晖晖,末睹幽人之仿佛也;
见俗人之不容,未喻圣皇之兼爱也;
循方圆于规矩,未知大形之无外也。
故曰天玄而清,地静而宁,含罗万类,旁薄群生,寄身圣世,托道之灵。
若夫春以阳散,冬以阴凝,泰液含光,元气混蒸,众品仰化,诞制殊徵。
故进者享天禄,处者安丘陵。
是以寒暑相推,四宿代中,阴阳不治,运化无穷,自然分定,两克厥中。
二物俱灵,是谓大同;
彼此无怨,是谓至通。
若乃衰周之末,贵诈贱诚,牵于权力,以利要荣。
故苏子出而六主合,张仪入而横势成,廉颇存而赵重,乐毅去而燕轻,公叔没而魏败,孙膑刖而齐宁,蠡、种亲而越霸,屈子疏而楚倾。
是以君无常籍,臣无定名,损义放诚,一虚一盈。
故冯以弹剑感主,女有反赐之说,项奋拔山之力,蒯陈鼎足之势,东郭劫于田荣颜阖耻于见逼。
斯皆弃礼丧真,苟荣朝夕之忽者也。
岂道化之本与!
若乃圣帝之创化也,参德乎二皇,齐风乎虞夏,欲温温而和畅,不欲察察而明切也;
欲混混若玄流,不欲荡荡而名发也;
欲索索而条解,不欲契契而绳结也;
欲芒芒而无垠际,不欲区区而分别也;
欲暗然而日章,不欲示白若冰雪也;
欲醇醇而任德,不欲琐琐而执法也。
是以见机者以动成,好遁者无所迫。
故曰,一明一味,得道之概;
一驰一张,合礼之方;
一浮一沈,兼得其真。
故上有劳谦之爱,下有不名之臣;
朝有聘贤之礼,野有遁窜之人。
是以支伯以幽疾距唐,李老寄迹于西邻,颜氏安陋以成名,原思娱道于至贫,荣期三乐尼父黔娄定谥于布衾,干木偃息以存魏,荆莱志迈于江岑,君平以道著,四皓潜德于洛滨,郑真躬耕以致誉,幼安发令乎今人。
皆持难夺之节,执不回之意,遭拔俗之主,全彼人之志。
故有独定之计者,不借谋于众人;
守不动之安者,不假虑于群宾。
故能弃外亲之滑通内道之真,去显显之明路,入昧昧之埃尘,宛转万情之形表,排托虚寂以寄身,居无事之宅,交释利之人。
轻若鸿毛,重若泥沈,损之不得,测之愈深。
真吾徒之师表,余迫疾而不能及者也。
子议吾失宿而骇众,吾亦怪子较论而不折中也。
夫才不周用,众所斥也;
寝疾弥年,朝所弃也。
是以胥克之废,明列焉;
伯牛有疾,孔子斯叹。
黄帝创制于九经,岐伯剖腹以蠲肠,扁鹊造虢而尸起,文挚徇命于齐王医和显术于秦晋,仓公发秘于汉皇,华陀存精于独识,仲景垂妙于定方。
徒恨生不逢乎若人,故乞命诉乎明王。
绝编于天录,亮我躬之辛苦,冀微诚之降霜,故俟罪而穷处(《晋书·皇甫谧传》)
傅嘏(《三国·刘表传》注,《北堂书钞》七十六) 西晋 · 傅玄
 出处:全晋文 卷五十
傅嘏字兰若(《北堂书钞》六十),祖父睿,代郡太守
父充,黄门侍郎弱冠知名)
是时何晏以材辩显于贵戚之间,邓飏好变通,合徒党,鬻声名于闾阎,而夏侯玄以贵臣子少有重名,为之宗主,皆求交于而不纳也。
友人荀粲,有清识远志,然犹怪之。
曰:「夏侯泰初一时之杰,虚心交子,合则好成,不合则怨至。
二贤不睦,非国之利,此蔺相如所以下廉颇也」。
答之曰:「泰初志大其量,能合虚声而无实才。
何平叔言远而情近,好辩而无诚,所谓利口覆邦国之人也。
邓玄茂有为而无终,外要名利,内无关钥,贵同恶异,多言而妒前;
多言多衅,妒前无亲。
以吾观此三人者,皆败德也。
远之犹恐祸及,况昵之乎司马宣王请为从事中郎曹爽诛)
河南尹(此四字依《艺文类聚》六加)河南尹内掌帝都,外统京畿,兼古六乡六遂之士。
其民异方杂居,多豪门大族,商贾胡貊,天下四方会,利之所聚,而奸之所行。
前尹司马芝,举其纲而太简,次尹刘静,综其目而太密,后尹李胜,毁常法以收一时之声。
立司马氏之纲统,裁刘氏之纲目以经纬之,李氏所毁以渐补之。
郡有七百吏,半非旧也。
河南俗党五官掾功曹典选职,皆授其本国人,无用异邦人者,各举其良而对用之,官曹分职,而后以次考核之。
其治以德教为本,然持法有恒,简而不可犯,见理识情,狱讼不加槚楚,而得其实,不为小惠,有所荐达及大有益于民事,皆隐其端迹,若不由己出,故当时无赫赫之名,吏民久而后安之。
尚书,事小大无不综,既达治好正,而有清理识要,好论才性,原本精微,鲜能及之。
司隶校尉钟会年甚少,以明智交会。
初,李丰同州,少有显名,早历大官,内外称之,又不善也。
谓同志曰:「饰伪而多疑,矜小失而味于权利,若处庸庸者可也。
自任机事,遭明者必死」。
丰后为中书令,与夏侯玄俱祸,卒如言。
自少与冀州刺史裴徽散骑常侍荀《虎甘》善,、《虎甘》早亡。
又与镇北将军何曾司空陈泰尚书仆射荀顗、后将军钟毓并善,相与综朝事,俱为名臣(《三国·魏·傅嘏传》注。案:自卷三末至此,言三国事甚多,《晋书·傅玄传》云:举秀才,除郎中,与东海缪施俱选入著作,撰集《魏书》。《史通·外篇》《三国志》云:《魏史》司隶校尉傅玄等复共择定,则此或即底本也。)
立交 孙吴 · 周昭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七十一
交之为道,起自羲皇
造化之初,群臣始立,而有人伦上下之叙,象天地交泰,以左右于民也。
唐虞三代,莫不因之,故交全情亲,则国安治强;
交败情乖,则国危治弱,立交者欲其亲也。
是故百姓不亲,禹作司徒,疏者能睦。
廉颇相如,忍忿以崇厚;
陈平周勃,感陆生而相亲。
所以安赵于强敌,定汉于始几。
此交接之大义,帝王之极务,闻之于《易》曰:「交乃人伦之本务,王道之大义也(《御览》四百六引周昭《新撰》,盖《新论》之误)」。
刘乔 西晋 · 刘弘
 出处:全晋文 卷七十三
适承范阳欲代明使君
使君受命本朝,列居方伯,当官而行,同奖王室,横见迁代,诚为不允。
然古人有言,牵牛以蹊人之田,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亦重矣。
使君不忍亮直狷介之忿,甘为戎首,窃以为过。
何者?
至人之道,用行舍藏
跨下之辱,犹宜俯就,况于换代之嫌,纤介之衅哉,范阳国属,使君庶姓,周之宗盟,疏不间亲,曲直既均,责有所在。
区区战国之将,犹能升降以利社稷,况命世之士哉!
今天下纷纭,主上播越,正是忠臣义士同心戮力之时。
弘实暗劣,过蒙国恩,愿与使君共戴盟主,雁行下风,扫除凶寇,救苍生之倒悬,反北辰于太极。
此功未立,不宜乖离。
备蒙顾遇,情隆于常,披露丹诚,不敢不尽。
春秋之时,诸侯相伐,复为和亲者多矣。
愿明使君回既往之恨,追不二之踪,解连环之结,修如初之好。
范阳亦将悔前之失,思崇后信矣(《晋书·刘乔传》。)
感旧诗 西晋 · 曹摅
富贵他人合,贫贱亲戚离。
门易轨,相夺称。
晨风集茂林栖鸟去枯枝。
今我唯困蒙,群士所背驰。
乡人敦懿义,济济荫光仪。
对宾颂有客,举觞咏露斯
临乐何所叹,素丝与路歧(○《文选》二十九。《诗纪》三十。)
北讨诏四月 东晋 · 晋明帝
 出处:全晋文卷九
制诏:昔魏绛抚和诸戎,郅都魏尚威慑匈奴
故封疆之任,在于得才,汉文所以思廉颇李牧也。
单于慕容瘣,不远万里,请吏率职,礼让忠义,著之遐朔。
欲戮力国难,剪灭长蛇。
宜得名胄英才,以董统之,使一时齐举,致讨寇庭。
此声实并振,虽越在海外,其状若身手矣。
尚书广陵公漼,弘量淹济,识谋经通。
文武著于勋绩,忠诚每思立事。
可委以重任,使朕无北顾之忧者也。
其以持节督幽平、并州诸军事,领护东夷校尉镇东将军、平州刺史公如故,主者假授诸所应供给,及信风引道(《文馆词林》六百六十二)
殷浩 东晋 · 王羲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二
下官乃劝令画于屏风(《北堂书钞》一百三十二,《御览》七百一。)
邓羌镇军将军 前秦 · 苻坚
 出处:全晋文
司隶校尉,董牧王畿,吏责甚重,非所以优礼名将,光武不以吏事处功臣,实贵之也。
之才,朕方委以征伐之事,北平匈奴,南荡扬越,之任也。
司隶何足以婴之,其进号镇军将军,位特进(《十六国春秋》四十二)
上疏陈审举之义 曹魏 · 曹植
 出处:全三国文 卷十六
臣闻天地协气而万物生,君臣合德而庶政成。
五帝之世非皆智,三季之末非皆愚,用与不用,知与不知也。
既时有举贤之名,而无得贤之实,必各援其类而进矣。
谚曰:「相门有相将门有将」。
夫相者,文德昭者也;
将者,武功烈者也。
文德昭,则可以匡国朝,致雍熙,是也;
武功烈,则可以征不庭,威四夷,南仲、方叔是矣。
伊尹之为媵臣,至贱也;
吕尚之处屠钓,至陋也。
及其见举于汤武、周文,诚道合志同,玄谟神通,岂复假近习之荐,因左右之介哉!
《书》曰:「有不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
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
殷、周二王是矣。
若夫龌龊近步,遵常守故,安足为陛下言哉?
故阴阳不和,三光不畅,官旷无人,庶政不整者,三司之责也。
疆场骚动,方隅内侵,没军丧众,干戈不息者,边将之忧也。
岂可虚荷国宠而不称其任哉?
故任益隆者负益重,位益高者责益深,《书》称「无旷庶官」,《诗》有「职思其忧」,此其义也。
陛下体天真之淑圣,登神机以继统,冀闻《康哉》之歌,偃武行文之美。
而数年以来,水旱不时,民困衣食,师徒之发,岁岁增调,加东有覆败之军,西有殪没之将,至使蚌蛤浮翔于淮、泗,<鼠军>鼬喧哗于林木。
臣每念之,未尝不辍食而挥餐,临觞而扼腕矣。
昔汉文发代,疑朝有变,宋昌曰:「内有朱虚东牟之亲,外有齐、楚、淮南琅邪,此则磐石之宗,愿王勿疑」。
臣伏惟陛下远览姬文二虢之援,中虑周成、召、毕之辅,下存宋昌磐石之固。
昔骐骥之于吴阪,可谓困矣,及其伯乐相之,孙邮御之,形体不劳而坐取千里。
伯乐善御马,明君善御臣;
伯乐驰千里,明君致太平;
诚任贤使能之明效也。
朝司惟良,万机内理,武将行师,方难克珥。
陛下可得雍容都城,何事劳动銮驾,暴露于边境哉?
臣闻羊质虎皮,见草则悦,见豺则战,忘其皮之虎也。
今置将不良,有似于此。
故语曰:「患为之者不知,知之者不得为也」。
乐毅奔赵,心不忘燕;
廉颇在楚,思为赵将。
臣生乎乱,长乎军,又数承教于武皇帝,伏见行师用兵之要,不必取孙、吴而暗与之合。
窃揆之于心,常愿得一奉朝觐,排金门,蹈玉陛,列有职之臣,赐须臾之问,使臣得一散所怀,摅舒蕴积,死不恨矣。
鸿胪所下发士息书,期会甚急。
又闻豹尾已建,戎轩骛驾,陛下将复劳玉躬,扰挂神思。
臣诚竦息,不遑宁处。
愿得策马执鞭,首当尘露,撮风后之奇,接孙、吴之要,追慕卜商,起予左右,效命先驱,毕命轮毂,虽无大益,冀有小补
然天高听远,情不上通,徒独望青云而拊心,仰高天而叹息耳。
屈平曰:「国有骥而不知乘,焉皇皇而更索」!
放诛,周、召作弼;
叔鱼陷刑,叔向匡国。
三监之衅,臣自当之;
二南之辅,求必不远。
华宗贵族,藩王之中,必有应斯举者。
故《传》曰:「无周公之亲,不得行周公之事」。
唯陛下少留意焉。
近者汉氏广建藩王,丰则连城数十,约则飨食祖祭而已,未若姬周之树国,五等之品制也。
扶苏之谏始皇淳于越之难周青臣,可谓知时变矣。
夫能使天下倾耳注目者,当权者是矣。
故谋能移主,威能慑下。
右执政,不在亲戚。
权之所在,虽疏必重;
势之所去,虽亲必轻。
盖取齐者田族,非吕宗也;
分晋者赵、魏,非姬姓也。
惟陛下察之。
苟吉专其位,凶离其患者,异姓之臣也;
欲国之安,祈家之贵,存共其荣,没同其祸者,公族之臣也。
今反公族疏而异姓亲,臣窃惑焉。
孟子曰:「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今臣与陛下践冰履炭,登山浮涧,寒温燥湿,高下共之,岂得离陛下哉?
不胜愤懑,拜表陈情。
若有不合,乞且藏之书府,不便灭弃
臣死之后,事或可思。
若有豪厘少挂圣意者,乞出之朝堂,使夫博古之士,纠臣表之不合义者。
如是,则臣愿足矣(《魏志·陈思王植传》。又略见《御览》五十六,三百五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