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释智拔” 相关资源
诗文库
非韩下 其四 非韩第十七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八
韩子《与孟简尚书》曰:「来示云,有人传愈近少奉释氏者,传者之妄也。
潮州时,有一老僧号大颠,颇聪明,识道理,实能外形骸,以理自胜,不为事物侵乱。
要自以为难得,因与往来。
及祭神至海上,遂造其庐。
及来袁州,留衣与之别,乃人之情,崇信其法,求福田利益也」。
噫,韩子虽强为之言,务欲自掩,岂觉其言愈多而其迹愈见?
韩子大颠实能外形骸而以理自胜,不为事物侵乱也者,韩子虽谓人情且尔,亦何免己信其法也矣。
夫佛教至论乎福田利益者,正以顺理为福,得性如法,不为外物所惑为最利益也。
韩子大颠游,其预谈理论性,已厕其福田利益矣。
韩子何不思以为感,乃复云云。
吾少时读大颠禅师书,见其谓韩子尝问大颠曰:「云何为道」?
大颠即默然,良久,韩子未及谕旨。
其弟子三平者遂击其床,大颠顾谓三平何为,三平曰:「先以定动,后以智拔」。
韩子即曰:「愈虽问道于师,乃在此上人处得入」。
遂拜之。
以斯验韩子所谓以理自胜者是也。
韩子虽巧说多端,欲护其儒名,亦何以逃识者之所见笑耶?
大凡事不知即已,不信即休,乌有知其道之如此,信其徒之如是,而反排其师,忍毁其法?
君子处心岂当然乎?
大颠者,佛之弟子也;
佛者,大颠之师也。
夫弟子之道,固从其师之所得也。
韩子善其弟子之道,而必斥其师,犹重人子孙之义方,而轻其祖祢,孰谓韩子知礼乎?
又曰:「积善积恶,殃庆各自以其类至。
何有去圣人之道,舍先王之法,而从夷狄之教以求福利也」?
韩子未之思也。
夫圣人之道,善而已矣;
先王之法,治而已矣。
佛以五戒劝世,岂欲其乱耶?
佛以十善导人,岂欲其恶乎?
《书》曰:「为善不同,同归于治」。
是岂不然哉?
若其教人解情妄,捐身世,修洁乎神明,此乃吾佛大圣人之大观,治其大患,以神道设教者也。
其为善抑又至矣深矣,广大悉备矣,不可以世道辄较也。
孔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义也者理也,谓君子理当即与,不专此,不蔑彼。
韩子徒见佛教之迹,不睹乎佛教圣人之所以为教之理,宜其茍排佛老也。
文中子曰:「观极谠议,知佛教可以一矣」。
此固韩子之不知也。
又曰:「且彼佛者果何人哉?
其行事类君子耶
小人
若君子也,必不妄加祸于守道之人;
如小人也,其身已死,其鬼不灵」。
云云。
此乃韩子疑之之甚也。
既未决其类君子小人,乌可辄便毁佛
其闾巷凡庸之人最为无识,欲相诟辱也,犹知先探彼所短果可骂者,乃始骂而扬之。
韩子疑佛,未辨其类君子之长、小人之短,便酷诋之,不亦暴而妄乎哉!
几不若彼闾巷之人为意之审也。
谓佛为大圣人犹不足以尽佛,况君子小人
虽古今愚鄙之人,皆知佛可类夫君子小人,而韩子独以君子小人类佛,又况疑之而自不决乎?
诚可笑也!
又曰:「天地神祇,昭布森列,可诬也,又肯令其鬼行胸臆,作威福于其间哉」?
夫天地神祇诚不可诬,固如韩子之言,但其欲赖天地神祇,不令鬼作威福,此又韩子识理不至也。
茍自知其所知诣理,理当斥,斥之,理不当斥,则不斥。
知明则不待外助,理当则天地自顺,吾辈于事是非抑扬,特资此矣,不类韩子外引神祇以为咒矢而赖之也。
《易》曰:「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天且弗违,况于人乎?
况于鬼神乎?
韩子之徒何尝彷佛见乎圣人之心
刘煦《唐书》谓韩辈抵排佛老,于道未弘,诚不私也,史臣之是非不谬也矣。
示同龛居士傅申之 宋 · 释克勤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一
学士大夫相见,多论理性,差近根本。
即广知见,该涉玄妙,通天人之际,会同三教,为通儒。
以之著述,欲垂名异世,颇顾践履,立节退听,修贤业,有至肤浅。
要涉猎以资谈柄,尚口好胜,用伏同列,增长我见,皆非正因。
虽贤于拍盲,不知信向,任自己单见浅闻而生毁訾,昧果迷因,堕入流俗者,然比之真实虚心洁己,刻苦退步,忘怀契證,脚蹋实地,透根尘,绝伎俩,与古为俦,如维摩大士、给孤长者之流,克證道果,超世出世。
只如唐朝裴相国陆亘大夫、陈操尚书、王敬常侍、于襄阳李习之郑愚韦宙,莫不悉心体究,尽平生得受用我宗。
尤洞明出没,穷深极奥,杨大年内翰李驸马都尉便可与庞居士并驱。
盖具大力量,在仕路不舍宰官,游方之外,提佛祖巴鼻,钳锤世人,操同事摄,向鸳鹭行中,出作方面,与大宗师为内外护,岂非夙昔承灵山记莂,发百劫千生炼磨愿行,而阐如是机缘耶?
近世佛法虽浇漓,而衣冠贵胄深信者极夥,殊有古风,要是前三流中相半。
傥有志乎此段,须攀上上大机,勿作中下体度,则超凡出尘,得大解脱为不难。
唯是专一久长,逢境界恶缘,直截拨断,所谓「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
李渤拾遗出守九江,与拭眼归宗相值,一面投契。
一日,蓦问:「教中道芥子纳须弥,岂有是理耶」?
归宗云:「人传公为李万卷,是不」?
对曰:「然」。
宗云:「观公身不满三尺,万卷书甚处著」?
李即领旨。
此岂可与著相执情守见者论量哉!
要是因指见月,忘筌罤、得鱼兔者根器,乃可以不守方便窠窟尔。
直一举便知落处,然后颖脱到七通八达之地,显大受用矣。
韩文公大颠:「愈公务事繁,佛法省要处,请师一言」。
只据坐,公罔然。
是时三平侍立,即抚禅床一下云:「侍郎和尚道先以定动,后以智拔」。
文公大喜曰:「禅师佛法峭峻,却于侍者处有个入处」。
利根种性,一拨便转,看他师资互作方便,向不可名,不可言处发挥,非韩公俊快,安能领略?
所谓挥斤者敏手,亦须受斤者有不动之质,然后二俱入妙。
不然,则成一场漏逗尔。
观此那假日日入室,朝朝咨参。
是故昔人隔江招扇,渠便横趋而领。
今恁么形纸墨,乃知而故犯也。
按:《佛果圆悟真觉禅师心要》卷上终。
刘通判彦冲 一) 宋 · 释宗杲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八、《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七
令兄宝学公,初未尝知管带忘怀之事,信手摸著鼻孔。
虽未尽识得诸方邪正,而基本坚实,邪毒不能侵,忘怀管带在其中矣。
若一向忘怀管带,生死心不破,阴魔得其便,未免把虚空隔截作两处,处静时受无量乐,处闹时受无量苦。
要得苦乐均平,但莫起心管带,将心忘怀,十二时中放教荡荡地。
忽尔旧习瞥起,亦不著用心按捺,只就瞥起处,看个话头。
狗子还有佛性也无,无。
正恁么时,如红炉上一点雪相似,眼办手亲者,一逴逴得,方知懒融道「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
曲谈名相劳,直说犹繁重。
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不是诳人语。
昔婆修盘头常一食不卧,六时礼佛,清净无欲,为众所归。
二十祖阇夜多将欲度之,问其徒曰:「此遍行头陀,能修梵行,可得佛道乎」?
其徒曰:「我师精进如此,何故不可」?
阇夜多曰:「汝师与道远矣。
设苦行历于尘劫,皆虚妄之本也」。
其徒不愤,皆作色厉声,谓阇夜多曰:「尊者蕴何德行,而讥我师」?
阇夜多曰:「我不求道,亦不颠倒;
我不礼佛,亦不轻慢;
我不长坐,亦不懈怠;
我不一食,亦不杂食;
我不知足,亦不贪欲。
心无所希,名之曰道」。
婆修闻,已发无漏智。
所谓先以定动,后以智拔也。
杜撰长老辈,教左右静坐等作佛,岂非虚妄之本乎?
又言静处无失,闹处有失,岂非坏世间相而求实相乎?
若如此修行,如何契得懒融所谓「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
请公于此谛当思量看。
婆修初亦将谓长坐不卧可以成佛,才被阇夜多点破,便于言下知归,发无漏智,真是良马见鞭影而行也。
众生狂乱是病,佛以寂静波罗蜜药治之。
病去药存,其病愈甚,拈一放一,何时是了?
生死到来,静闹两边都用一点不得。
莫道闹处失者多,静处失者少,不如少与多、得与失、静与闹缚作一束,送放他方世界,却好就日用非多非少、非静非闹、非得非失处,略提撕看是个甚么。
无常迅速,百岁光阴一弹指顷便过也,更有甚么闲工夫理会得理会失,理会静理会闹,理会多理会少,理会忘怀理会管带
石头和尚云:「谨自参玄人,光阴莫虚度」。
这一句子,开眼也著,合眼也著,忘怀也著,管带也著,狂乱也著,寂静也著。
此是径山如此差排,想杜撰长老辈别有差排处也。
咄,且置是事!
示妙明居士(李知省伯和 宋 · 释宗杲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三五、《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三
道由心悟,不在言传。
近年以来学此道者,多弃本逐末,背正投邪,不肯向根脚下推穷,一味在宗师说处著到。
纵说得盛水不漏,于本分事上了没交涉。
古人不得已,见学者迷头认影,故设方便诱引之,令其自识本地风光,明见本来面目而已,初无实法与人。
江西马祖初好坐禅,后被南岳让和尚将砖于他坐禅处磨。
马祖从禅定起问:「磨砖何为」?
曰:「欲其成镜耳」。
马祖笑曰:「磨砖岂得成镜耶」?
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
让和尚尝问马祖坐禅何图,马祖以求成佛答之。
教中所谓先以定动后以智拔
马祖闻坐禅岂得成佛之语,方始著忙,遂起作礼致敬曰:「如何即是」?
知其时节因缘已到,始谓之曰:「譬牛驾车,车若不行,打牛即是,打车即是」。
又曰:「汝学坐禅,为学坐佛?
若学坐禅,禅非坐卧;
若学坐佛,佛非定相。
于无住法,不应取舍。
汝若坐佛,即是杀佛。
若执坐相,非达其理」。
马祖于言下忽然领旨,遂问:「如何用心即合无相三昧」?
曰:「汝学心地法门如下种子,我说法要,譬彼天泽,汝缘合故当见其道」。
又问:「道非色相,云何能见」?
曰:「心地法眼能见乎道,无相三昧亦复然矣」。
曰:「有成坏否」?
曰:「若以成坏聚散而见道者非也」。
前所云方便诱引,此是从上宗乘中第一个样子,妙明居士请依此参。
昔大珠和尚初参马祖,祖问:「从何处来」?
曰:「赵州大云寺来」。
祖曰:「来此拟须何事」?
曰:「来求佛法」。
祖曰:「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甚么?
我这里一物也无,求甚么佛法」?
珠遂作礼问:「那个是慧海自家宝藏」?
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
珠于言下识自本心,不由知觉。
后住大珠,凡有扣问,随问而答,打开自己宝藏,运出自己家财,如盘走珠,无障无碍。
曾有僧问:「般若大否」?
珠曰:「般若大」。
曰:「几许大」?
曰:「无边际」。
曰:「般若小否」?
曰:「般若小」。
曰:「几许小」?
曰:「看不见」。
曰:「何处是?
何处不是」?
尔看他悟得自家宝藏底,还有一星儿实法传授与人否?
妙喜常常说与学此道者,若是真实见道之士,如钟在虚,如谷应响,大扣大鸣,小扣小应。
近代佛法可伤,为人师者先以奇特玄妙蕴在胸襟,递相沿袭,口耳传授,以为宗旨。
如此之流邪毒人心,不可治疗,古德谓之谤般若人,千佛出世不通忏悔。
此是宗门善巧方便诱引学者底第二个样子。
妙明居士决定究竟,当如此样子参。
既办此心,要理会这一著子,先须立决定志。
触境逢缘,或逆或顺,要把得定、作得主,不受种种邪说。
日用应缘时,常以无常迅速、生死二字,贴在鼻孔尖头上,又如欠了人万百贯债无钱还得,被债主守定门户,忧愁怕怖,千思万量,求还不可得。
若常存此心,则有趣向分。
若半进半退,半信半不信,不如三家村里无智愚夫。
何以故?
为渠百不知百不解,却无许多恶知恶觉作障碍,一味守愚而已。
古德有言:「研穷至理,以悟为则」。
近年以来多有不信悟底宗师,说悟为诳謼人,说悟为建立,说悟为把定,说悟为落在第二头。
披却师子皮,作野干鸣者,不可胜数。
不具择法眼者,往往遭此辈幻惑,不可不审而思、思而察也。
此是宗师指接群迷,令见月亡指底第三个样子。
妙明居士欲跳出生死窟,作是说者名为正说,作他说者名为邪说。
思之。
怕怖生死底,疑根拔不尽,百劫千生流浪,随业受报,头出头没,无休息时。
苟能猛著精彩,一拔净尽,便能不离众生心而见佛心。
若夙有愿力,遇真正善知识善巧方便诱诲,则有甚难处?
不见古德有言:「江湖无碍人之心,佛祖无谩人之意」。
只为时人过不得,不得道江湖不碍人。
佛祖言教虽不谩人,只为学此道者错认方便,于一言一句中求玄求妙求得求失,因而透不得,不得道佛祖不谩人。
如患盲之人,不见日月光,是盲者过,非日月咎。
此是学此道离文字相、离分别相、离语言相底第四个样子,妙明居士思之。
疑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底心未忘,则是生死交加,但向交加处,看个话头。
僧问赵州和尚:「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州云:「无」。
但将这疑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底心,移来「无」字上,则交加之心不行矣。
交加之心既不行,则疑生死来去底心将绝矣。
但向欲绝未绝处,与之厮崖,时节因缘到来,蓦然喷地一下,便了教中所谓绝心生死、止心不善、伐心稠林、浣心垢浊者也。
然心何有垢?
心何有浊?
谓分别善恶杂毒所钟,亦谓之不善,亦谓之垢浊,亦谓之稠林。
若真实得喷地一下,只此稠林即是旃檀香林,只此垢浊即是清净解脱无作妙体。
此体本来无染,非使然也。
分别不生,虚明自照,便是这些道理。
此是宗师令学者舍邪归正底第五个样子。
妙明居士但只依此参,久久自筑著磕著也。
道无不在,触处皆真。
非离真而立处,立处即真
教中所谓治生产业皆顺正理,与实相不相违背。
是故庞居士有言:「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
头头非取舍,处处勿张乖。
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
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
然便恁么认著,不求妙悟,又落在无事甲里。
不见魏府老华严有言:「佛法在尔日用处,行住坐卧处,吃粥吃饭处,语言相问处,所作所为,举心动念,又却不是也」。
真净和尚有言:「不拟心一一明妙,一一天真,一一如莲华不著水」。
迷自心故作众生,悟自心故成佛。
然众生本佛,佛本众生,由迷悟故有彼此也。
释迦老子有言:「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又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此亦是不许拟心之异名耳。
茍于应缘处,不安排不造作,不拟心思量分别计较,自然荡荡无欲无依,不住有为,不堕无为,不作世间及出世间想。
这个是日用四威仪中不昧本来面目底第六个样子也。
本为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己事未明故,参礼宗师求解生死之缚,却被邪师辈添绳添索,旧缚未解而新缚又加,却不理会生死之缚,只一味理会闲言长语,唤作宗旨,是甚热大不紧。
教中所谓邪师过谬,非众生咎。
要得不被生死缚,但常教方寸虚豁豁地,只以不知生来不知死去底心,时时向应缘处提撕。
提撕得熟,久久自然荡荡地也。
觉得日用处省力时,便是学此道得力处也。
得力处省无限力,省力处却得无限力。
这些道理,说与人不得,呈似人不得。
省力与得力处,如人饮水,冷煖自知。
妙喜一生只以省力处指示人,不教人做谜子抟量。
亦只如此修行,此外别无造妖捏怪。
我得力处他人不知,我省力处他人亦不知,生死心绝他人亦不知,生死心未忘他人亦不知,只将这个法门布施一切人,别无玄妙奇特可以传授
妙明居士决欲如妙喜修行,但依此说,亦不必向外别求道理。
真龙行处,云自相随,况神通光明本来自有!
不见德山和尚有言:「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若毛端许言之本末者,皆为自欺」。
这个是学此道要径底第七个样子也。
如上七个样子,佛病法病众生病,一时说了。
更有第八个样子,却请问取妙圆道人
又代妙圆道人下一转语,云:大事为尔,不得小事,妙明居士,自家担当。
天童应庵昙华禅师塔铭 南宋 · 李浩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七七、《天童寺志》卷七、《吴都法乘》卷五上之下、《正宗语录》卷三一
隆兴改元癸未六月十三,住持天童山应庵禅师昙华迁寂,塔全身于院之西麓。
侍者兴会持遗书副以赵州之顶相来,且需文以铭。
余曰:铭余宜为。
岁在庚午,始识师于番阳,十四年于今,念有所至,虽千里命车,忽焉去之,亦不为少顷留,以是为常。
家居官居,其门弟子以化事往还,盖未尝绝也。
知师之所历至详,铭余宜为。
示之信入,导以进步,既久而本然之法轩豁呈露,靡所逃遁。
考观其极,与吾儒所谓一贯两端,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无得踰之日月,不可阶之天,无或少戾。
知师之所造至悉,铭余宜为。
负二宜为,最后又以古佛相貌寄意,铭余责也,其可辞?
师,江氏子,蕲之黄梅人
生而奇杰,骨目耸秀。
童稚便厌世,故具决定志,津济群品。
年十七,出家于邑之东禅。
明年,为大僧。
明年,杖锡参访,首谒随州水南遂和尚,染指法味,欢喜踊跃。
遍历湖南北、江东西,所至与诸老激扬,无不投契。
然师根器远大,不肯得少为足,要求向上钳锤,透顶透底。
诸佛列祖,罗笼不住,一著以厌满初愿。
乃上云居,礼圆悟禅师一见拊劳,痛与提策。
以为法之故,服劳难事,趋走惟恐居后。
会圆悟入蜀,指以往见彰教隆于宣。
隆,其子也。
隆移虎丘,师实为先驰。
未半载间,通彻大法,顿明圆悟为人处。
机关深固,运用恢廓,言句之出皆越格超量,人天罔测,道声蔼然,洽于丛林。
未几礼辞,游戏诸方。
初分座于处之连云,处守遂以妙严请师出世。
继住衢之明果,蕲之德章,饶之报恩、荐福,婺之宝林、报恩,江之东林,建康之蒋山,平江之万寿,两住南康归宗,末乃住天童,皆缁素欣慕同辞。
公举开大施门,垂手未悟,远近奔凑,如水赴壑。
师于普说、小参、问答、勘辩之属,皆从容暇豫,曲尽善巧,而室中机辨,操纵杀活,尤号明妙。
饱参宿学,一近槌拂,亦污下心死,恨见之晚,先意出力,辨所难集,以申报效。
旧尝领徒典刹者,皆晦匿名迹,以得寓巾钵于下陈为幸。
呜呼,道亦宏矣!
师既大振宗风,为世眼目,至于行业高洁,咸可称述。
师初有发明,即与此庵禅师时号元布袋同行反覆博约,日益深奥。
及从此庵于护国,相得欢甚。
此庵之亡,意于师不无所属,而开堂嗣法,讫不忘虎丘,与近世眩于名闻、牵于利养、烧香不原所得者异矣。
矩范严峻,或有过失,往往面质,无所宽假,言既脱口,亦释然无间,以是学者畏而仰之。
每于住持,泛应虚受,虽料理建置,小物细故,动为无穷计,未尝苟且。
至纤毫不可于意,即翩然径去,莫能回夺。
尝自言衲僧家著草鞋住院,何啻如蚖蛇恋窟。
徒众不许放逸,事事必身率之。
其将示疾也,犹挂牌入室至夜分,他日多类是。
将终,或以辞世偈为请,师曰:吾尝笑诸方所为而自为之耶!
区处院事,纤悉不遗,奄然趺坐而化。
春秋六十一,僧腊四十三。
偈颂语录甚富,未及诠次,已盛传于世矣。
径山妙喜禅师声价隆重,方其显赫时,争屈下之,师执常礼无加损。
及其在阳,有僧传师垂示语者,妙喜见之,极口称叹。
后以偈寄归宗,云:「坐断金轮第一峰,千妖百怪尽潜踪。
年来又得真消息,报道杨岐正脉通」。
其归重如此。
妙喜径山,退居月明庵,师演化于明,叔侄相望,往来憧憧,必至二大士之门,咸曰妙喜应庵无异辞。
师寂后未踰月,妙喜亦化去,祖道其遂陵夷矣乎!
后生可畏,必将有绍之者。
铭曰:
临济一宗,支派分布。
大于杨岐,盛于五祖。
善美具并,厥唯圆悟
生子若孙,益振门户。
师固后出,气雄诸方。
发端水南,遍参江湖。
所至皆靡,陈既堂堂。
师视缺然,高翥远骧。
穷法顶底,乃梯乃航。
槌拂巾瓶,一十三刹。
示无缘慈,纵无畏说。
魔族万千,我杀我活。
驱耕夺饥,定动智拔
还其本然,同此大达。
太白峰之前,玲珑岩之下,有窣堵波,灵骨是舍,三十年后话行,犹是闭眼作夜。
谯寺丞回庵居士 南宋 · 释崇岳
 出处:全宋文卷五四二五
从上乃佛乃祖,接上乘利根敏明之士,直要超情离见,机关活卓卓地,未举先知,未言先领,才有朕兆,一剪剪断,终不向意根寻思。
放教身心空劳劳地,虚而灵,寂而妙,内明已见,外绝纤尘,内外洞明,惟一真实,不与万法为侣,不与千圣同群,独脱超升,自由自在。
韩愈文公问大巅云:「弟子军州事繁省要处,请师一言」。
巅良久,公罔措。
三平侍立,即敲禅床三下。
巅云:「作么」?
平云:「先以定动,后以智拔」。
公乃礼谢三平云:「和尚门风峭峻,弟子却于侍者边得个入处」。
你看他师资互作方便,向不可名、不可言处发挥。
非韩公利根种性,安能一拨便转耶?
所谓挥斤者敏手,亦须受斤者有不动之质,然后二俱得妙。
不然,则成一场漏逗也。
祖师西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又道心不是佛,智不是道。
又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如击石火,似闪电光,不可以有心知,不可以无心得,不可以语言造,不可以寂默通。
不得已谓之一句,谓之正位,谓之顶门,谓之得住,谓之历历,谓之惺惺,谓之的的,谓之佛未生时,谓之金刚王,谓之无诤三昧。
以此修身行己,以此泽及生民。
位望转隆,心术正。
万年一念,万世一时。
十方犹目击,造化握掌中。
须弥芥子,掷大千于方外,岂难为哉!
寺丞乃道中人,既已深谛,更资陶鍊,使转有力量而不劳神,泰然大定,岂止穷此生,尽未来际,罔不资此。
遇同道同證,不举而知,不言而契。
舍此,置之勿论可也。
传云:「如来有密语,迦叶不覆藏」。
独迦叶不能覆藏,乃所以为密尔。
按:《松源崇岳禅师语录》卷下,续藏经第二编第二六套第三册。
偈颂一百零二首 其七十七 南宋 · 释绍昙
 押虞韵
读破(《广录》卷二作尽)灯窗万卷书,经纶勋业付洪儒。
古今鼎鼐调羹手,幼学谁人不顺朱(升座祝圣罢,就座,遂举韩文公大颠:弟子公务事繁,佛法省要处,乞师一言。大颠良久云:会么?公云:不会。三平侍者云:相公先以定动,后以智拔。公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