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除夕与谈长益同宿雨若署中分韵 明末清初 · 阎尔梅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白耷山人诗集卷二十五
岁聿云终火改烟,无家人共酌江边。
云沈西涧迷黄犊(事见《庐山志》中。),雪积东林傲白莲。
梅福挂冠犹住市,苌归土再生天(事见《九江郡志》,余自喻也。)
閒閒追忆神京事,除夜僧寮忽十年辛卯除夕与长益共卧京师真空寺,今辛丑矣,可叹。)
从上霄西行过莲花庵登铁船峰 明末清初 · 阎尔梅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白耷山人诗集卷二十五
开凿庐山志不传,上霄碑记武皇年。
峰埋玉简生金竹,水接银河系铁船。
匡子宅从鄱口遁,远公诗向石门镌。
登高十日疑千里,忽睹来踪在目前。
题匡庐图 明末清初 · 龚鼎孳
 押铣韵 出处:定山堂诗集补遗
庐岳南纪重,彭蠡显。
云松日青荧,水石自旋转。
几年阻登顿,披帙恣仰俛。
三泉既窅窕,七岭倍陵缅。
瑶草耀金潭,石乳滴翠巘。
攀萝侣猿猱,采药卧苔藓
想像山中人,丹壑独偃蹇。
水墨恍淋漓,云烟异舒卷。
即此是卧游,澄怀万虑遣。
按:毛德琦庐山志》卷十五
双剑峰下黄岩寺 明末清初 · 施闰章
七言律诗 押微韵 出处:佚诗
黄岩林下弄晴晖,古寺寒潭石径微。
宝墨池台留佛偈,炉峰烟雾染僧衣。
峡开青玉奔雷急,崖暗苍龙带雨归。
谁倚枯松招五老,共看杖底片云飞。
按:右四首,辑自嘉庆庐山志》艺文卷。
江州杂咏四首 其三 清初 · 查慎行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出处:湓城集
峭削峰峦北面当,云头一半割南康
高僧旧入遗民社,世业谁留佚老堂。
三劫𤇺烟埋洞壑,百年文物递沧桑。
名山志在真难续,或有奇踪堕渺茫(时余方辑庐山志
余方辑庐山志拟入山访旧迹频为雨阻恒斋有作和之 清初 · 查慎行
七言律诗 押文韵 出处:湓城集
日日开轩对翠氛,胜游偏阻鹿麋群。
不愁湓浦长多雨,但恐匡山化作云。
纪事欲真须眼见,异书难便信传闻。
一条楖标从僧乞,可要篮舆累使君
瞻云寺二首 其二 戊申 清 · 翁方纲
七言律诗 押齐韵 出处:复初斋诗集卷三十六
池光峰定碧玻瓈,莲性迦陵共命栖。
一瓣香馀嘉树社(旧有青松社以拟莲社。),多生味在淡盐齑(寺中所造盐齑,淡者弥佳,见《庐山志》。)
虬松响起论前事,石镜溪湾认旧题。
记共净师烹茗处,金轮影到夕阳西。
吴章岭归途望庐山 清末至民国 · 陈三立
七言律诗 押词韵第一部 出处:散原精舍诗集外诗
千盘百叠吴章岭,赤日能呼五老峰
放蝶岩风香草木,饮牛涧瀑乱球琮。
拂残阊阖襟边酒,归去江湖鬓外篷。
学道寻仙无一遂,何年五岳起吾胸。
案:《九江烟雨亭》至《吴章岭归途望庐山》二十六题录自《庐山志副刊•庐山历代诗广存》(一九三四年铅印本)。吴宗慈注云:「以上为光绪十九年(一八九三)庐山时作。」其中《九江烟雨亭》一诗曾刊《东方杂志》第八卷第二号。
山中鸣蛙恼人诗以纪之 清末至民国 · 陈三立
 押哿韵 出处:散原精舍诗集外诗
十日荒山雨中坐,山脚虾蟆啼向我。
灯昏眼乱不能言,海沸江喧乘一舸。
吾闻仙人爱清静,杂置鼓吹恐计左。
蚓窍日月磨天来,灭尽音声灭爝火。
案:以上七题录自《庐山志•历代诗存》(上海仿古印书局一九三三年),吴宗慈注云:「以上为光绪十九年易实甫范仲林罗达衡等游庐山时作。」
八声甘州 匡庐山中作 清末至现当代 · 陈方恪
 押先韵
屏风九叠倚晴空,氤氲涨江天。
柴桑日瘦,虎溪人去,烟月年年。
缥缈竹林清磬,回首白云边。
冥吹松阴合,石濑溅溅。

来抚封碑陈迹,甚紫芝歌断,白鹿寻仙。
怅玄机老矣,何处问前缘。
待几时、野棠开后,又漫山、春雨响啼鹃。
谁还伴,东蒙旧隐,云卧华颠。
(注:见陈方恪遗稿《鸾陂词》《殢香馆词草(乙)》;又载吴宗慈庐山志》以及《词学季刊》第三卷第三期。《庐山志》下册第四九六页载时词名为《八声甘州·庐山》,词中“氤氲涨江天”句作“迤逦障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