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庐山记序 北宋 · 李常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七六、《庐山志副刊》之五
余昔者读书山中,爱其泉石塔庙之□志之不详,遗古略近,或出于愚夫野老之语,言□辞赘,可取者无几,将讨论删次之,未皇暇也。
后二十年,雠书秘阁,得《庐山记》,欣然以喜,以为夙愿获遂。
而考其所载,疏略尤甚。
熙宁五年嘉禾陈令举舜俞谪官山前,酷嗜游览,以六十日之力,尽南北高深之胜。
昼行山间,援毫折简,旁钞四诘,小大弗择,夜则发书攻之,至可传而后已。
其高下广狭,山石水泉,与夫浮屠老子之宫庙,逸人达士之居舍,废兴衰盛,碑刻诗什,莫不毕载。
而又作俯视之图纪,寻山先后之次,泓泉块石,无使遗者。
成书凡五卷。
后三年,余守吴兴令举扁舟相过,以余山前之人也,出稿见授,请镂诸板,藏之山间。
会余蒙恩移济南,遽与之别。
令举寻复物故,余益以事役,奔走四方,思一旋归,茫不可得。
辄序其撰述之勤,贻好事君子,庶几成令举之志。
秘阁校理李常序。
按:《庐山记》卷一,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又见《庐山志》卷一〇。
重湖阁 北宋 · 蒋之奇
七言绝句 押寒韵
宫亭彭蠡接扬澜,浩荡横空六月寒。
试问风波何以险,老僧只管倚阑干(原注:《庐山志》。)
双剑峰下黄岩寺 明末清初 · 施闰章
七言律诗 押微韵 出处:佚诗
黄岩林下弄晴晖,古寺寒潭石径微。
宝墨池台留佛偈,炉峰烟雾染僧衣。
峡开青玉奔雷急,崖暗苍龙带雨归。
谁倚枯松招五老,共看杖底片云飞。
按:右四首,辑自嘉庆《庐山志》艺文卷。
瞻云寺二首 其二 戊申 清 · 翁方纲
七言律诗 押齐韵 出处:复初斋诗集卷三十六
池光峰定碧玻瓈,莲性迦陵共命栖。
一瓣香馀嘉树社(旧有青松社以拟莲社。),多生味在淡盐齑(寺中所造盐齑,淡者弥佳,见《庐山志》。)
虬松响起论前事,石镜溪湾认旧题。
记共净师烹茗处,金轮影到夕阳西。
八声甘州 匡庐山中作 清末至现当代 · 陈方恪
 押先韵
屏风九叠倚晴空,氤氲涨江天。
柴桑日瘦,虎溪人去,烟月年年。
缥缈竹林清磬,回首白云边。
冥吹松阴合,石濑溅溅。

来抚封碑陈迹,甚紫芝断,白鹿寻仙。
怅玄机老矣,何处问前缘。
待几时、野棠开后,又漫山、春雨响啼鹃。
谁还伴,东蒙旧隐,云卧华颠。
(注:见陈方恪遗稿《鸾陂词》《殢香馆词草(乙)》;又载吴宗慈庐山志》以及《词学季刊》第三卷第三期。《庐山志》下册第四九六页载时词名为《八声甘州·庐山》,词中“氤氲涨江天”句作“迤逦障江天”。)
元苏二公祠 南宋 · 曹豳
五言律诗 押齐韵
两公千载士,出处不须齐。
好事赵明府,合祠元瀼溪
清芬兰馥馥,往事草萋萋。
新额人瞻仰,知君手自题(明《永乐大典》卷六七○○引《九江志·瑞昌县》)
怪石供1082年5月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六三 创作地点:湖北省黄冈市
《禹贡》:「青州有铅松怪石」。
解者曰:怪石,石似玉者。
齐安江上往往得美石,与玉无辨,多红黄白色。
其文如人指上螺,精明可爱,虽巧者以意绘画有不能及。
岂古所谓怪石者耶?
凡物之丑好,生于相形,吾未知其果安在也。
使世间石皆若此,则今之凡石复为怪矣。
海外有形语之国,口不能言,而相喻以形。
其以形语也,捷于口,使吾为之,不已难乎?
故夫天机之动,忽焉而成,而人真以为巧也。
虽然,自禹以来怪之矣。
齐安小儿浴于江,时有得之者。
戏以饼饵易之。
既久,得二百九十有八枚。
大者兼寸,小者如菱、芡,其一如虎豹,首有口、鼻、眼处,以为群石之长。
又得古铜盆一枚,以盛石,挹水注之粲然。
庐山归宗佛印禅师适有使至,遂以为供。
禅师以道眼观一切,世间混沦空洞,了无一物,虽夜光尺璧与瓦砾等,而况此石?
虽然,愿受此供。
灌以墨池水,强为一笑。
使自今以往,山僧野人,欲供禅师,而力不能办衣服饮食卧具者,皆得以净水注石为,盖自苏子瞻始。
时元丰五年五月黄州东坡雪堂(《苏文忠公全集》卷六四。又见《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四二,《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一四,《文章辨体汇选》卷七七一,《名山胜概记》卷三五,《八代文钞》第二九册,《古今图书集成》坤舆典卷一六,康熙西江志》卷二○三,《渊鉴类函》卷二六,同治《庐山志》卷四。)
集甲卷二三、郎本卷六○「复」作「覆」。
刘仙石诗 北宋 · 孙迈
五言律诗 押元韵
珍重标前史,名教万古存。
谁知刘越石,便是洞天门
变化终□测,神仙未易论。
后人采扣处,白石又黄昏(清毛德琦庐山志》卷一一)
刘虚谷 南宋 · 朱熹
七言律诗 押元韵
细读还丹一百篇,先生信笔亦多言。
玄机谩向经书觅,至理端于目睫存。
二马果能为我驭,五芽应自长家园。
明朝驾鹤登山(《庐山志》卷一一作酒醒下山)去,此话更从谁与论(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五一)
申修白鹿洞书院1179年10月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四四七 创作地点: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白鹿洞书院故址
具位:契勘庐山白鹿洞旧属江州,今隶本军,去城十有馀里,元系唐朝李渤居之所。
南唐之世,因建书院,买田以给生徒,立师以掌教导,号为国学,四方之士多来受业,其后出为世用,名迹章显者甚众。
至国初时,学徒犹数十百人。
太宗皇帝闻之,赐以监书,又以其洞主明起为蔡州褒信县主簿,以旌劝之。
其后既有军学,而洞之书院遂废,累年于今,基地埋没。
近因搜访,乃复得之
窃惟庐山山水之胜甲于东南,老佛之居以百十数。
中间虽有废坏,今日鲜不兴葺。
独此一洞,乃前贤旧隐儒学精舍,又蒙圣朝恩锡褒显,所以惠养一方之士,德意甚厚。
顾乃废坏不修,至于如此,长民之吏,不得不任其责。
除已一面计置,量行修立外,窃缘上件书院功役虽小,然其名额具载国典,则其事体似亦非轻。
若不申明,乞赐行下,窃虑岁久,复至埋没。
须至申闻者。
右,谨具申尚书省尚书礼部,伏乞钧旨检会太平兴国年中节次指挥,行下照会,庶几官吏有所遵守,久远不至堙没。
谨状。
〔小贴子〕契勘本军已有军学可以养士,其白鹿洞所立书院不过小屋三五间,姑以表识旧迹,使不至于荒废堙没而已,不敢妄有破费官钱,伤耗民力。
伏乞钧照(《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二○。又见《朱子奏议》卷一一,《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卷一四一,《白鹿书院志》卷二,民国庐山志》卷一○。)
地:宋浙本作「址」,《考异》所引别本同。
送轸上人之庐山 宋 · 岳飞
七言律诗 押微韵
何处高人云路迷,相逢忽荐目前机。
偶看菜叶随流水,知有茅茨在翠微。
琐细夜谈皆可听,烟霏秋雨欲同归。
翛然又向诸方去,无数山供玉麈挥民国吴宗慈庐山志》卷一○)
西原崔嘉彦(以下见《南康集》)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一三
前日诣见,重有喧聒,愧不可言。
奉告,获审经宿道体佳胜,为慰。
某前日出山,至上京陂头遇雨,巾屦沾湿,狼狈可笑。
喜幸之深,但恨已差晚耳。
承问之及,感感。
馀俟入城,得面布也。
昨承枉顾栖贤,得款馀论,为慰。
即刻伏惟动止佳胜。
昨日之雨,城中不能歛尘高隐,必多得之也。
米资少许,别纸送上,幸视至。
魏甥恪即向来病甥之兄,到此病作,自有手简求药。
幸审其證报之,当为修制服饵也。
昨日裴回三峡,奉候久之。
既以日莫,遂东走楞伽折桂。
失此一见,□张想也。
奉告,欣审即日残暑,道体佳胜。
庵屋□愧仰勤神用,方丈窗牖只于两旁为之,大小随意可也。
承诲示并惠竹萌,良厚意。
知烦亲斸,尤珍感也。
卧龙亭子已下手否?
向说栽竹木处,恐亦可便令施工也。
人还布谢,草草,复未有一物为报。
引领云山,第增愧仰。
承手示,闻还自德安,体用冲胜,良慰。
昨夕闻山间雨颇沾足,城中殊少,未敢废祷祠也。
所喻当为立之庵中,什器俟一面措办,旦夕得雨后,须一出郊,诸容面道。
或因入城,幸左顾也。
奉告,承乍寒道体增胜,为慰。
卧龙新庵主入庵,未得一往视之,承其寄,感感。
人还草草,少间别奉问次(《晦庵先生朱文公文别集》卷五。又见《庐山纪事》卷五,康熙西江志》卷一七四,雍正江西通志》卷一四○,同治《南康府志》卷二一,《庐山志》卷六,《庐山志》副刊之二。)
缺处清康熙本作「殊」。
张:四库全书本作「怅」。
白鹿洞书院揭示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四八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
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
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
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
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
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
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
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
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
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慎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
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
诸君其亦念之哉!
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四。又见《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九一,《性理群书句解》卷二,《读书分年日程》卷首,《庐山纪事》卷七,康熙衢州府志》卷二四,康熙西江志》卷二○三,雍正江西通志》卷一四五,《白鹿书院志》卷二,同治《德阳县志》卷一五,《庐山志》卷八,光绪《凤县》卷二,民国安徽通志稿》金石古物考卷四。
濂溪先生事实记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七二
先生世家道州营道濂溪之上,姓周氏名惇实字茂叔
后避英宗旧名,改惇颐。
用舅氏龙图阁学士郑公向奏,授洪州分宁主簿
县有狱久不决,先生至,一讯立辨,众口交称之。
部使者荐以为南安军司理参军,移郴及桂阳
用荐者改大理寺丞
洪州南昌县事,签书合州判官事、通判虔州事,改永州权发遣邵州事。
熙宁初,用赵清献公、吕正献公荐,为广南东路转运判官,改提点刑狱公事。
未几而病,亦会水齧其先墓,遂求南康军以归。
既葬,上其印绶,分司南京
赵公再尹成都,复奏起先生,朝命及门而先生卒矣。
熙宁六年六月七日也,年五十有七。
江州德化县清泉社。
先生博学力行,闻道甚蚤,遇事刚果,有古人风。
为政精密严恕,务尽道理。
尝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
南安时,年少,不为守所知。
人程公珦摄通守事,视其气貌非常人,与语,知其为学知道也,因与为友,且使二子往受学焉。
及为郎,故事当举代,每一迁授,辄以先生名闻。
在郴时,郡守李公初平知其贤,与之语而叹曰:「吾欲读书,何如」?
先生曰:「公老无及矣,某也请得为公言之」。
于是初平日听先生语,二年果有得,而程公二子即所谓河南二先生也。
南安狱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苛刻,吏无敢相可否。
先生独力争之,不听,则置手板,归取告身委之而去,曰:「如此尚可仕乎?
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亦感悟,囚得不死。
郴、桂阳,皆有治绩。
南昌,县人迎喜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
于是更相告语莫违教命。
盖不唯以抵罪为忧,实以污善政为耻也。
合州,事不经先生手,吏不敢决。
苟下之,民不肯从。
蜀之贤人君子皆喜称之。
赵公时使者,人或谗先生赵公临之甚威,而先生处之超然。
赵公疑终不释,及守虔,先生适佐州事,赵公熟视其所为,乃寤,执其手曰:「几失君矣。
今日乃知周茂叔也」。
邵州新学校以教其人,及使岭表,不惮出入之勤,瘴毒之侵,虽荒崖绝岛,人迹所不至者,必缓视徐按,务以洗冤泽物为己任。
施设措置未及尽其所为而病以归矣。
少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
奉己甚约,俸禄尽以周宗族、奉宾友,家或无百钱之储。
李初平卒,子幼,护其丧归葬之。
又往来经纪其家,终始不懈。
分司而归,妻子𩜾粥或不给,而亦旷然不以为意也。
襟怀飘洒,雅有高趣,尤乐佳山水,遇适意处,或徜徉终日。
庐山之麓有溪焉,发源于莲华峰下,洁清绀寒,下合于湓江
先生濯缨而乐之,因寓以「濂溪」之号,而筑书堂于其上。
豫章黄太史庭坚诗而序之曰:「茂叔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知德者亦深有取其言云。
淳熙六年六月乙巳,后学朱熹谨记(《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九八。又见《性理群书句解》卷七、二○,《周濂溪集》卷一、一○,嘉靖《九江府志》卷一六,《楚纪》卷一九,《周子抄释》卷二、附录,《庐山纪事》卷九,《璧水群英待问会元》卷四八,《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卷一五五,雍正湖广通志》卷五一,《濂溪志》卷首,同治《大庾县志》卷二○,同治《赣州府志》卷六五,《庐山志》卷一○,《周子年谱》卷一,《南宋文范》卷六四,《太常周氏宗谱》。)
此篇宋浙本在卷七十八。
卧龙潭送水文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八九
往分灵液,来即祠坛。
诚未格于幽潜,泽尚愆于田亩。
惟时淹久,惧弗吉蠲。
敢奉冰壶,言归贝阙。
别祷馀润,用弭炎氛。
尚神听之渊冲,鉴惟衷而响答(《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八五。又见《庐山纪事》卷五,康熙西江志》卷二○一,雍正江西通志》卷一四四,同治《南康府志》卷二,同治《星子县志》卷一三,《庐山志》卷六。)
惟:四库全书本作「微」。
濂溪周虞部 北宋 · 李大临
七言绝句 押删韵
帘前(原作山,据《庐山志》改)翠霭逼庐山,门掩寒流尽日闲。
我亦忘机澹荣利,喜君高躅到松关(元陈世隆《宋诗拾遗》卷六)
濂溪 北宋 · 潘兴嗣
 押有韵
鳞鳞负郭田,渐次郊原口。
其中得清旷,贵结林泉友。
一溪东南来,潋滟翠波走。
清响动灵粹,寒光生户牖。
峨峨双剑峰,隐隐插牛斗。
疏云互明晦,岚翠相妍丑。
恍疑座中客,即是关中叟。
为歌紫芝,更击秦人缶。
窅然忘得丧,形骸与天偶。
君怀康济术,休光动林薮。
得非仁知乐,夙分已天有。
捉鼻固未免,安能混真守。
日暮车马徒,桥横莫回首(清毛德琦庐山志》卷一一)
莲社图记元丰四年一月 宋 · 李冲元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一八、《停云馆帖》卷六、《式古堂书画记》卷二二、雍正《江西通志》卷一二四
龙眠李伯时,为余作《莲社十八贤图》,追写当时事。
十八贤行状,沙门慧远初为儒,因听道安讲《般若经》,豁然大悟,乃与其弟慧持俱弃儒落发。
太元中,至庐山
沙门慧永先居香谷,欲驻锡是山。
一夕,山神见梦,稽首留师,忽于后夜雷电大震,平旦,地皆坦夷,材木委积。
江州刺史桓伊表奏其异,为师建寺,是为东林,因号其殿为神运
时有彭城遗民刘程之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南阳宗炳、张诠、张野凡六人,皆名重一时,弃官舍禄,来依远师。
复有沙门、昙常、惠睿、昙诜、道敬、道生、昙顺凡七人,又有梵僧佛驮跋陀罗、佛驮邪舍二尊者,相结为社,号庐山十八贤
陈郡谢灵运以才自负,少所推与,及来社中,见远师,心悦诚服,乃为开池种白莲,求预净社,远师以其心杂,拒而不纳。
陶潜时弃官归栗里,每来社中;
或时才至,便攒眉而去,远师爱之,欲留不可得。
道士陆修静,居简寂观,亦常来社中,与相善。
自居东林,足不越虎溪
一日送陆道士,忽行过溪,相持而笑。
又尝令人沽酒,引渊明来。
故诗人有云:「爱陶长官醉兀兀,送陆道士行迟迟。
沽酒过溪俱破戒,彼何人斯师如斯」。
又云「陶令多招不得,谢公心杂去还来」者,皆其事也。
此图初为入路,与清流激湍,萦带曲折。
踰石桥,溪回路转,石岩一;
又缭而上,石岩一。
二岩之间有方石池,种白莲华。
岩之旁有石梯,度山迤逦而去,不知所穷。
当图穷处,横为长云,蔽覆树腰岩顶,其高深远近,盖莫得而见也。
傍石池有高崖悬泉,下潴为潭,支流贯池,下注大溪,漱石而激浪者,虎溪也。
岩之外游行而来者二人:一人登岭出半身者,宗炳也;
一人蹑石磴而下者,昙顺也。
岩中为经筵会讲者六人:一人踞床凭几挥麈而讲说者,道生也;
一人羽扇目注悬猿而意在深听者,雷次宗也;
一人合掌坐于床下者,道敬也;
一人相向而坐者,昙诜也;
一人执经卷跪听于其后;
童子一舒足搔首,有倦听之意。
莲池之上,环石台坐而笺经校义者五人,石上列香炉、笔砚之具。
一人凭石而坐者,刘程之也;
一人手开经轴倚石而回视者,张诠也;
一人正坐俯而阅经者,惠睿也;
一人回坐拱手傍视而沉思者,慧持也;
一人如意而指经者,慧永也。
一人捧经籍与童子如意立其后;
又童子跪而司火,铗向炉而吹;
一人俯炉而方烹;
捧茶盘而立者一人,傍有石,置茶器。
又一岩中有文殊金像,环坐其下为佛事者三人:一人执炉跪而歌呗者,昙常也;
一人坐而擎拳者,道炳也;
一人执经卷而坐者,周续之也。
临溪耦坐者二人,皆梵僧:一人袒肩短锡者,跋陀罗也;
一人举如意据膝而坐者,邪舍也。
童子一,卷发胡面,羽扇立其后。
一人露顶坦腹仰视悬泉,坐而濯足者,张野也;
童子巾立其侧。
又蹲而汲者一人。
石桥之旁,峭壁崛起,前有僧与道士相捉而笑者,远公陆道士过虎溪也。
一人貌怪雄视,捉胆瓶而立者,捕蛇翁也;
童子负杖却立而侍。
一人乘蓝舆者,渊明之回去也。
渊明有足疾,尝以竹篮为舆,其子与门生肩之。
前者若欲憩而不得,后者若甘负而忘倦,盖门人与其子也。
童子负酒瓢从之。
一人贝叶,骑而方来者,谢灵运也;
旁一人曲笠,童子负籍前骑而行。
凡为人三十有八焉,一猿、一鹿、一器用,草木不复以数计。
人物洒落,泉石秀润,追千载于笔下,萃群贤于掌中,开图恍然,若与之接。
挥麈而谈者,如欲悬河吐屑,肆辩而未停;
默坐而听者,如欲屏息杜意,审谛而冥冥。
沉思者,如欲钩深味,叩伭关,宅灵府,而游恍忽之庭;
梵呗者,如欲转喉鼓舌,而有云雷之响,与潮海之声。
行往来者,如御风而遐举;
坐临水者,如骑鲸而将去;
笑执手者,轩渠绝倒,达于衣冠。
盖其心手相忘,笔与神会,而妙出意表,故能奴隶顾、陆,童仆张、吴,跨千载而独步。
非十八人不足以发伯时之笔,非伯时者不足以写十八人之趣。
岂非泉石膏肓,烟霞痼疾,其臭味相似,故形容之工,若同时而共处者也。
伯时于余为从兄,实山林莫逆之友。
为此图凡三十八日而成,余得之,游居寝饭其下。
客来观者,或未知莲社事,因记其后,览者当自得之也。
图成于元丰庚申十二月二十五日明年辛酉正月二十六日,龙眠李冲元元中记。
按:《庐山志》卷一二上,同治刻本。
陶渊明 南宋 · 王必成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五九
楚城号古柴桑渊明故里也。
邦人景企高躅,祠而祝之。
经始年月不可考,订之石刻,由乾道庚寅上及元丰壬戌,凡九十年间,重修者三人焉:曰邑民潘希杰邑尉罗长康、邑大夫赵君侃之。
下逮开禧,又三十八年矣,视漏忽倾,蠹挠且压。
令尹始撤而新之,埤以官地,昔壖今屋,器用几榻不移而具,绘事既饬,庙祀崇严,且命道流典司启钥,越月告成,士民知所依仰。
郡曹掾王必成闻而叹曰:世论渊明之去彭泽以女弟丧,岂必为一督邮,是殆未知渊明者。
瓶无储,穷窭极矣。
五柳之哭甫黔,一不合意则弃去,虽饿困不皇恤。
向使得位晋朝,当艰难时能招之使来,挥之使去乎?
婆娑晚岁,更始名号,以自见高风峻节。
去之千载,使人落落有生气。
此祠之修,激贪起懦,又在言意之表矣。
邦人相与谒记,适有会于予心,姑次所闻,使刻之云云。
按:《永乐大典》卷六七○○引《九江志》。
夜发江城 南宋 · 陈必复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移舟别浦待潮生,客子匆匆又夜行。
云趁远帆离岛岸,风传疏角过江城。
忧时谏草嗟无用,爱客灯花喜有情。
愁甚不堪亲友别,小窗张酒到天明(同上书卷八○九二引《九江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