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张元素”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治说四 其二 说谏 北宋 · 陈舜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四三、《都官集》卷七
说曰:昔者天子之臣,谏者七人,虽有傲僻无政而不乱。
诸侯之臣,谏者五人,虽有谩谰不法而不亡。
卿大夫之臣,谏者三人,虽有孱肆失职而不辱。
士庶人有谏友,虽有嵬琐弃业而不刑。
君不知君之难,而昧于求谏,谓之独。
开招纳之名,而乖虚受之实,谓之愎。
有顺听之美,而亡力行之义,谓之弱。
知斯三者,闻善而乐,闻义而徙,闻过而悔,闻恶而止而已耳。
臣不知任责之重,而昧于为谏,谓之墨。
好直言而闇大理,谓之愚。
屈祸而回势利,谓之贼。
知斯三者,能彊国,能爱君,能兴治补救,能进贤退不肖,能不疚富贵,能不畏刑戮而已。
其君如是,国则为治国,家则为治家。
其臣如是,大臣不泄,迩臣不私,远臣不茍。
吁,其可谓盛矣!
前此者,其君未尝不受谏,而天下未尝治;
其臣未尝不谏,而名誉未尝著。
故君子不以纳谏为难,而以知言为难;
不以进善为难,而以蹈道为难。
何谓知言?
有逢君之谏,有要君之谏,有一曲之谏,有丑善之谏。
逢君之言,辨而似智;
要君之言,讦而似
一曲之言,迂而似法;
丑善之言,蔽而似信。
是以君子不可不察也。
故《诗》曰:「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惟躬是瘁。
哿矣能言,巧言如流,俾躬处休」。
何谓蹈道?
好古之谏昧于适时之变,好仁之谏味于临事之断,好动之谏昧于静谧之理,好法之谏昧于忠恕之厚。
是以君子不可不察也。
故《诗》曰:「匪先民是程,匪大猷是经。
唯迩言是听,唯迩言是争」。
五帝之世,其臣不及其君,都吁谋谟,有戒而无谏,而天下治
三王臣主俱贤,诲之以治乱,通之以讽谕,而王道成。
后世之君不及其臣,不谏不治,不诤不从,而君臣之道无常矣。
故龙逢、比干畏责以死谏,伯夷、叔齐畏道以遁谏,周公、君陈畏治以《诗》《书》谏,宫之奇百里奚畏乱以辱谏,鬻拳、泄冶昧其无可为而以刑祸谏。
呜呼,君子爱其君之心亦至矣,奈何幸不幸之异也?
君子知言与道之难,而知其美恶,犹有二蔽焉;
事小善而亡大患,勤于谋始而怠于乐成
此天下之大患也。
晋武帝可谓有容德矣,大臣刘毅比之桓灵而不愠其讦。
山涛陈经武之备而不用,和峤储贰之忧而不从,孔恂语元海之奸而不除,此事小善而忘大患也。
唐太宗可谓能好善矣,房、魏数人者犯颜则悦,逆耳则顺。
张元素乾阳之役,以同乱于桀纣,且能听而止;
一有翠微、玉华之侈,贞观之风殆矣。
此勤于谋始,怠于乐成也。
善用谏者无他,知其难与蔽之说而存之,治道其庶乎。
臣愚不佞,故为《谏说》。
权万纪言利 北宋 · 孙甫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三、《唐史论断》卷上
论曰:观太宗万纪言利,真得天子之体。
天子为天下所尊,非止威势之重,由仁德之高也。
仁德之本,莫大乎爱民;
爱民之要,莫先乎节用。
用之有节,天下贡赋之入,岁有馀矣,何至殚山泽之利,以困人力乎?
然自三代之衰,秦汉而下,人君好利者,多由所为侈大而用无节也。
天下贡赋之人,不足以充其费,奸人得以言利矣。
人君顾所用不足,必说其言而从之。
好利日甚,人力必穷;
人力穷,则危乱自至。
纵未至危乱,天子言为令,动为法,以好利闻于天下,岂其体哉!
太宗斥言利之臣无他,能自节用,外谨制度,绝权倖,无过费耳。
贞观一朝,其事可见。
初,出宫人三千,天下固已颂其仁爱
及宫中欲脩一殿,则想秦始皇之过,不起其役。
体不耐热,公卿请营二阁以避繁暑,亦念汉文罢露台之意,不从其请。
将幸东都,敕预脩乾阳殿,给事中张元素极言隋室修乾阳劳民之事,嘉其言,立止。
出降长乐公主,敕有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魏郑公引故事,言长公主尊于公主,岂得以亲爱,厚资过于长公主
上纳其言,遂不越礼。
其设官之制,命宰相定其员位,文武官止六百四十员,多得才能,而无冗食。
其养兵之法,畿内及诸路府兵止六十万,惟元从禁军三万,及府兵番上或出征者有所给外,皆散之农亩而养焉。
其行赏之事,功者厚,贤者礼,内无嬖人私其恩,外无倖臣窃其泽。
天下岁入之物,有馀用矣,故薄赋敛,厚风俗,其道德与前代圣主并,所为得天子之体矣。
呜呼!
为天子者皆可以至是;
可至是而不至者,由所为侈大,制度不立,权倖不抑所致耳。
所为侈大,物力固难以给;
若制度不立,则庶事无节而冗费益甚;
权倖不抑,则奸人竞附而私恩益广。
天子虽独尚俭德,亦何能省用?
太宗自节其用,复能谨制度、绝权倖,所以不取山泽之利,不困生民之力,而财自丰,为天子而得其体,著仁德于无穷也。
仙坛山铭 唐 · 张元素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
溧水县寻仙观仙坛山道士宋文干。字上仙
大唐垂拱五年。因山石自然形似。
修立仙坛三所。洎长寿元年
县令王通。字元览
在任清勤。户口增益。
因开三乡。遂以仙坛名乡。
奉仙号里。逮宝历二年
善政县令岑仲休。以德义当官。
仁威养俗。百姓畏爱。
真如父母。每施香油。
琢石为像。夫修道者
上消天灾。保镇帝皇。
下禳毒害。福润兆生。
而道倍生。元素窃刊元石。
贻厥来贤。乃为铭曰。
无名道始。有德仁基。
求仙因此。为政由之。
崆峒叶县。导帝匡时。
童女三洞。俱会无为。
无为久恒。服食丹松
神仙不死。羽化飞空。
后来君子。可蹑高踪。
寿安县君王氏墓志铭熙宁四年二月1067年2月28日 北宋 · 韩琦
 出处:全宋文卷八五八、《安阳集》卷四八 创作地点:河南省安阳市
余第四侄尚书比部员外郎正彦妻王氏,故相文正公曾之孙,刑部郎中秘阁校理绎之女也。
文正公以道德忠信相仁宗,以兴太平,大名重望,为诸宰之冠。
而治家不失儒素,闺门肃然。
故王氏自幼已稔习其门法,婉嫕之行,不教而修。
既归韩氏,以淳约之性,职我内事,能持己,不自厚,而遇众以均。
正彦崎岖小官,虽浣衣薄食,未尝有不满之色。
和睦内外,怡怡如也,宗党贤之。
事其姑安康郡太君,年踰二纪,柔顺之道,终始不懈。
尝以尊幼被疾,外无良医,遂精意方书,昼夜研诵,卒通其大方。
门内病者,或自治之,多获痊已。
正彦登朝,遇郊恩,封寿安县君
熙宁二年正彦通判越州,代归,涂次秀州,舟中得暴疾,数日遽不可治,年三十九,二月二十一日也。
五男:长曰辑,婺州司户参军
次曰向、曰邕、曰乔,并勤于学,未仕;
次幼未名。
三女:长适进士张元素
二并在室。
而辑自王氏之亡,守其柩至于终丧。
四年二月二十八日,以其姑安康之葬,王氏从葬于相州安阳县新安村先茔之西南,术者云外庚穴也。
铭曰:
王氏之生,贤相之家。
能蹈世法,不骄以夸。
德则多美,命兮不遐。
福善之报,其当尔耶。
杜相公1047年 北宋 · 曾巩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四五、《元丰类稿》卷一五、《曾文定公集》卷五、《曾子固集》卷一七、《南丰曾先生文粹》卷四、《皇朝文鉴》卷一一六、《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八一、《古今事文类聚》新集卷七 创作地点:河南省商丘市
庆历七年九月日,南丰曾巩再拜上书致政相公阁下:闻夫宰相者,以己之材为天下用,则用天下而不足;
以天下之材为天下用,则用天下而有馀。
古之称良宰相者无异焉,知此而已矣。
舜尝为宰相矣,称其功则曰举八元八凯,称其德则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卒之为宰相者,无与舜为比也。
则宰相之体,其亦可知也已。
或曰:舜大圣人也。
或曰:舜远矣,不可尚也。
请言近之可言者,莫若汉与唐。
汉之相曰陈平,对文帝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
问钱谷,责治内史」。
周勃曰:「且陛下问长安盗贼数,又可强对邪」?
问平之所以为宰相者,则曰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观平之所自任者如此,而汉之治莫盛于为相时,则其所守者可谓当矣。
降而至于唐,唐之相曰房、杜。
当房、杜之时,所与共事则长孙无忌、岑文本,主谏诤则魏郑公、王圭,振纲维则戴胄、刘洎,持宪法则张元素、孙伏伽,用兵征伐则李绩、李靖,长民守土则李大亮
其馀为卿大夫,各任其事,则马周、温彦博、杜正伦、张行成、李纲、虞世南、褚遂良之徒,不可胜数。
夫谏诤其君,与正纲维、持宪法、用兵征伐、长民守土,皆天下之大务也,而尽付之人,又与人共宰相之任,又有他卿大夫各任其事,则房、杜者何为者邪?
考于其传,不过曰: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不隔卑贱而已。
卒之称良宰相者,必先此二人。
然则著于近者,宰相之体,其亦可知也已。
唐以降,天下未尝无宰相也。
称良相者,不过有一二大节可道语而已。
能以天下之材为天下用,真知宰相体者,其谁哉?
数岁之前,阁下为宰相
当是时,人主方急于致天下治,而当世之士,豪杰魁垒者,相继而进,杂遝于朝。
虽然,邪者恶之,庸者忌之,亦甚矣。
独阁下奋然自信,乐海内之善人用于世,争出其力,以唱而助之,惟恐失其所自立,使豪杰者皆若素繇门下以出。
于是与之佐人主,立州县学,为累日之格以励学者;
课农桑,以损益之数为吏升黜之法;
重名教,以矫衰弊之俗;
变茍且,以起百官众职之坠。
革任子之滥,明赏罚之信,一切欲整齐法度,以立天下之本,而庶几三代之事。
虽然,纷而疑且排其议者亦众矣。
阁下复毅然坚金石之断,周旋上下,扶持树植,欲使其有成也。
及不合矣,则引身而退,与之俱否。
呜呼!
能以天下之材为天下用,真知宰相体者,非阁下其谁哉!
使充其所树立,功德可胜道哉!
虽不充其志,岂愧于二帝、三代、汉唐之为宰相者哉?
者,诚鄙且贱,然常从事于书,而得闻古圣贤之道,每观今贤杰之士,角立并出,与三代、汉唐相侔,则未尝不叹其盛也。
观阁下与之反复议而更张庶事之意,知后有圣人作,救万事之弊,不易此矣,则未尝不爱其明也。
观其不合而散逐消藏,则未尝不恨其道之难行也。
以叹其盛、爱其明、恨其道之难行之心,岂须臾忘其人哉!
地之相去也千里,世之相后也千载,尚慕而欲见之,况同其时,过其门墙之下也欤?
今也过阁下之门,又当阁下释衮冕而归,非干名蹈利者所趋走之日,故敢道其所以然,而并书杂文一编,以为进拜之资,蒙赐之一见焉,则其愿得矣。
噫!
贤阁下之心,非系于见否也,而复汲汲如是者,盖其忻慕之志而已耳。
伏惟幸察。
不宣。
再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