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盛权”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测狱刻数议 陈朝 · 盛权
 出处:全陈文卷十七
比部范泉新制,尚书周弘正明议,咸允虞书惟轻之旨,殷颂敷正之言。
窃寻廷尉监沈仲由等列新制以后,凡有狱十一人,其所测者十人,款者唯一。
愚谓染罪之囚,狱官宜明加辩析,穷考事理。
若罪有可疑,自宜启审分判,幸无滥测。
若罪有实验,乃可启审测立。
此则枉直有分,刑宥斯理。
范泉今牒述汉律云,死罪及除名,罪证明白,考掠已至,而抵隐不服者,处当列上,杜预注云,处当,证验明白之状,列其抵隐之意。
窃寻旧制深峻,百中不款者一,新制宽优,十中不款者九,参会两文,宽猛实异,处当列上,未见厘革。
愚谓宜付典法,更详处当列上之文(《陈书·沈洙传》,舍人盛权议。)
谏用刑书688年 唐初 · 陈子昂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十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将仕郎麟台正字陈子昂谨顿首冒死诣阙上疏。
臣本蜀之匹夫。
宦不望达。
陛下过意
擢臣草莽之下。
升在麟台之阁。
光宠自天。
卓若日月。
微臣固陋。
将何克负。
然臣闻忠臣事君。
有死无二。
怀佞不谏。
罪莫大焉。
况在明圣之朝。
当不讳之日。
方复钳口下列。
俛仰偷荣。
非臣之始愿也。
不胜愚惑。
辄奏狂昧之说。
伏惟陛下少加察焉。
臣闻古之御天下者。
其政有三。
王者化之。
用仁义也。
霸者威之。
盛权智也。
强国胁之。
务刑罚也。
是以化之不足。
然后威之。
威之不变。
然后刑之。
故至于刑。
则非王者所贵矣。
况欲光宅天下。
追功上皇。
专任刑杀。
以为威断。
可谓策之失者也。
臣伏睹陛下圣德聪明。
游心太古。
将制静宇宙。
保乂黎人。
发号施令。
出于诚慊
天下苍生。
莫不想望圣风。
冀见神化。
道德为政。
将待于陛下矣。
且臣闻之。
圣人出治。
必有驱除。
盖天人之符应休命也。
日者东南微孽。
敢谋乱常。
陛下顺天行诛。
罪恶咸服。
岂非天意欲彰陛下神武之功哉。
执事者不察天心。
以为人意。
恶其首乱倡祸。
法合诛屠。
将息奸源。
穷其党与。
遂使陛下大开诏狱。
重设严刑。
冀以惩创。
观于天下。
逆党亲属。
及其交游。
有迹涉嫌疑。
辞相逮引。
莫不穷捕考讯。
枝叶蟠拿
大或流血。
小禦魑魅。
至有奸人荧惑。
乘险相诬。
纠告疑似。
冀图爵赏。
(一作刑)于阙下者。
日有数矣。
于时朝廷偟偟。
莫能自固。
海内倾听。
以相惊恐。
赖陛下仁慈。
悯斯危惧。
赐以恩诏。
许其大功已上。
一切勿论。
时人获泰。
谓生再造。
愚臣窃亦欣然。
贺陛下圣明。
得天下之机也。
不谓议者异见。
又执前图。
比者刑狱。
纷纷复起。
陛下不深思天意。
以顺休期。
尚以督察为理。
威刑为务。
使前者之诏。
不信于人。
愚臣昧焉。
窃恐非三皇五帝伐罪吊人之意也。
臣窃观当今天下百姓。
思安久矣。
曩属北胡侵塞。
西戎寇边。
兵革相屠。
向历十载。
关河自北。
转输幽燕。
秦蜀之西。
驰骛湟海。
当时天下疲极矣。
重以大兵之后。
屡遭凶年。
流离饥饿。
死丧略半。
幸赖陛下以至圣之德。
抚宁兆人。
边境获安。
中国无事。
阴阳大顺。
年谷累登。
天下父子始得相养矣。
扬州搆祸。
殆有五旬。
而海内晏然。
纤尘不动。
岂非天下蒸庶厌凶乱哉。
臣以此卜之。
知百姓思安久矣
今陛下不务元默。
以救疲人。
而反任威刑。
以失其望。
欲以察察为政。
肃理寰区。
臣愚暗昧。
窃有大惑。
且臣闻刑者。
政之末节也。
先王以禁暴整乱。
不得已而用之。
今天下幸安。
万物思泰。
陛下乃以末节之法。
察理平人。
臣愚以为非适变随时之议也。
顷年以来。
伏见诸方告密囚累百千辈。
大抵所告皆以扬州为名。
及其穷究。
百无一实。
陛下仁恕
又屈法容之。
傍讦他事。
亦为推劾。
遂使奸恶之党。
决意相雠。
睚眦之嫌。
即称有密。
一人被讼。
百人满狱。
使者推捕。
冠盖如云。
或谓陛下爱一人而害百人。
天下喁喁。
莫知宁所
臣闻自非圣人。
不有外患。
必有内忧。
物理之自然也。
臣不敢以远古言之。
请借隋而况。
臣闻长老言。
隋之末代。
天下犹平。
炀帝不龚
穷毒威武
厌居皇极。
自总元戎。
以百万之师。
观兵辽海。
天下始骚然矣。
遂使杨元感挟不臣之势。
有大盗之心。
欲因人谋以窃皇业。
乃称兵中夏
将据洛阳
哮阚之势。
倾宇宙矣。
然乱未踰月。
而首足异处。
何者。
天下之弊。
未有土崩。
蒸人之心。
犹望乐业。
炀帝不悟。
暗忽人机。
自以为元恶既诛。
天下无巨猾也。
皇极之任。
可以刑罚理之。
遂使兵部尚书樊子盖专行屠戮。
大穷党与。
海内豪士。
无不罹殃。
遂至杀人如麻。
血流成泽。
天下靡然。
始思为乱矣。
于是萧铣朱粲起于荆南
李密窦建德乱于河北
四海云摇
遂并起而亡隋族矣。
岂不哀哉。
长老至今谈之。
委曲如是。
臣窃以此上观三代夏殷周兴亡。
下逮秦汉魏晋理乱。
莫不皆以毒刑而致败坏也。
夫大狱一起。
不能无滥。
何者。
刀笔之吏。
寡识大方。
断狱能者。
名在急刻
文深网密
则共称至公。
爰及人主。
亦谓其奉法。
于是利在杀人。
害在平恕
故狱吏相戒。
以杀为词。
非憎于人也。
而利在己。
故上以希人主之旨。
下以图荣身之利。
徇利既多。
则不能无滥。
滥及良善。
则淫刑逞矣。
夫人情莫不自爱其身。
陛下以此察之。
岂能无滥也。
冤人吁嗟。
感伤和气。
和气悖乱。
偫生疠疫。
水旱随之。
则有凶年。
人既失业。
则祸乱之心。
怵然而生矣。
顷来亢阳僭。
密云不雨。
农夫释耒。
瞻望嗷嗷。
岂不由陛下之有圣德。
而不降泽于下人也。
倘旱遂过
废于时种。
今年稼穑。
必有损矣。
陛下何不敬承天意。
以泽恤人。
臣闻古者明王。
重慎刑罚。
盖惧此也。
书不云乎。
与其杀不辜。
宁失不经。
陛下何以堂堂之圣。
犹务强霸之威哉。
愚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且愚人安则乐生。
危则思变。
故事有招祸。
而法有起奸。
倘大狱未休。
支党日广。
天下疑惑。
相恐无辜。
人情之变。
不可不察。
汉武帝时
巫蛊狱起。
江充行诈。
作乱京师
致使太子奔走。
兵交宫阙。
无辜被害者以千万数。
刘氏宗庙。
几倾覆矣。
武帝壶关三老上书。
廓然感悟。
江充三族。
馀狱不论。
天下少以安尔。
臣读汉书至此。
未尝不为戾太子流涕也。
古人云。
前事之不忘。
后事之师。
伏愿陛下念之。
臣不避汤镬之罪。
以蝼蚁之命。
轻触宸严。
臣非不恶死而贪生也。
诚恐负陛下恩遇。
臣不敢以微命蔽塞聪明。
亦非敢欲陛下顿息刑罚。
望在恤刑尔。
乞与三事大夫图其可否。
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
无以臣微而忽其奏。
天下幸甚。
子昂诚惶诚恐死罪死罪。
朔方河东河西陇右节度使御史大夫兵部尚书太子太师清源王府君神道碑铭 中唐 · 元载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六十九
元宗再受命。宅帝位三十有五载。兵加幽都。讨平匈奴大将军戢戈税弓。来朝献功。天子劳旋告成。回虑西戎。乃制诏丞相御史。咨尔朔方河东节度支度采访使安北单于大都护御史大夫清源王忠嗣。统我六师。万方皆全。磔裂单于封狼居山。归马漠南。列郡祁连。抚兹北荒。厥功茂焉。犬戎睚眦。作虐西裔。攘据石堡。渔猎青海。皇天震怒。以时致罪。公拜稽首。敢留王诛。猖狂先零。国怨家雠。建牙榆溪。树羽河源。东缀飞狐。西蹶阳关。本天下劲兵。制缘边万里。徂长毂。动雷驷。旌旄辔捶。干云蔽地。款流沙而瞰乌弋。岋昆崙而瞵濛汜。方且缮完补缺。劝穑戒车。图全遗近功。尽敌非一战。陈章立论。别白甚明。以孤特之姿。失贵臣之意。安禄山保奸伺变。忌公宿名。李林甫居逼示专。嫌公不附。寝营平之奏。沮乐毅之谋。内隙外谗。阴中交讪。卒从吏议。竟罹大狱。虽钊温肆爪牙之毒。而哥舒有折槛之争。辨牙门之至冤。逢匡石之排妒。黜守沔上。没于汉东。涸我横海鳞。年终四十五。羯胡得力并云朔。荏祸幽燕。纵鸣骑于两都。投大艰于区宇。悲夫。父龙颜之英主。感风云之早契。散祸于微。图坚在脆。乾坤改施。忠邪易地。谪放隳落。离披困畏。人之云亡。邦国殄瘁。狩皇舆于巴蜀。劫宫庙于蛇虺。如倒持而授柄。岂天意与人事。今上抚军。用公旧校。士留残愤。将有馀雄。谓诸葛之犹生。走仲达而知惧。及肃清东土。正位北辰。伤闻鼓鞞。载感风烈。追赠兵部尚书太子太师。边吏增气。三军激节。盖念功悼枉。国之经也。义明运诎。神所劳也。公本太原祁人。六代祖仕后魏青州刺史北齐为白道镇将五代祖随周武帝入关。署冯翊掾。因徙家于郑。今为华阴人也。皇考讳海宾。九原太守。安抚朔方诸蕃部落兼丰安军使开元二年七月。以骑士屯萧关。盛秋临坰牧。秃发举卅万众东踰狄道郭知运节制陇右。委稼啖寇。婴城不动。遂得践围西使。驱掠马牛。爟火照平凉。羽书惊朔塞。公召将校计事。皆曰众寡不敌。利病相悬。济河外之兵。徵凉州之援。公以为羌虏入盗。吞噬腹心。埽国马而西归。不崇朝而事去。方为四夷耻。终遗大汉羞。职守封疆。身为障蔽。辞难就易。进熟偷安。而无后咎馀责者。微诸公谁不乐此。乃拔勇简材。轻赍益马。有气敢往。不满千人。雷动飙移。自辰徂亥。垂六百里。突掩贼营。纵吾奇兵。乘彼不意。披猖受戮。横溃宵驰。终夜追奔。迟明会食。剿归师于壕口。歼困兽于达毗。蹂轥之所残。戈矛之所毙。积尸将崆峒侔厚。漂血与洮河争流。气盛忘衔橛之虞。战酣无存变之意。苍黄颠仆。落于戎手。亦足以暴威武于天下。憺洪棱于蛮貊。五十年间。犬羊迁迹。不敢觇边以取当。咸皆失地而远客。勋映古烈。名垂壮籍。初元宗省书废朝。问故流悼。伟其心而大其节。哀其没而念其忠。褒赠开府仪同三司安北大都护。俾给事中倪若水乘驲吊祭。命许国公苏颋为之文以致意焉。轻车介士。麾儿属将。饰柩护丧。封坟宠葬。公之遘闵。年初九岁。诏复朝散大夫尚辇奉御。特令中贵扶入内殿。意苦而羸形绝地。辞哀而迸血沾衣。左右动容。上亦歔欷。因抚而谓曰。此去病之孤。吾当壮而将之。万户侯不足得也。衣之以朱绂。锡名曰忠嗣。部曲主家。后宫收视。每随诸王问安否。独与肃宗同卧起。至尊以子育。储后以兄事。公亦惟专惟直。不倾不堕。未尝迕目。孰云有过。每岁天子练戎整旅。冬狩秋田。翼辔奉车。越莽淩阡。格麟长杨。掩兔黄山。蹴履轻狡。流离往还。斫累益奋。搏捷无前。出而有获。多不自贤。上既知公有日磾之纯固。加李广之材气。义形于主。确然秉志。少而侍中。虑不省事。乃试守代州别驾大同军戎副。干法大豪。闭门自敛。卖功老将。俯伏听令。凉秋八月乾草腓。方佯白登外。驰突长城下。单戈指虏。轻骑犯胡。有向必摧。能当辄破。往往射雕者。居公掌握中。匈奴惮边。不敢抵当。肃宗为上泣曰。王忠嗣负材敢战。必恐亡之。即日徵还。守未央卫尉。入侍之岁。时方就冠。元献皇太后降家人之慈。盛择配之礼。命之主馈。恩情甚厚。公以雠耻未雪。激愤愈深。每对案忘餐。或独居掩涕。元宗虽欲大其伸而全其屈。终亦观其志而感其衷。俾以中郎将官从徐公萧嵩出塞。但使通知四夷事。饱习军阵容。不得先启行。无令当一队。且有后命。虞其夭阏。枕戈假寐。如诏三年。及徐公将入觐京师。改辕张掖。公曰。无以归报。愿一甘心。乃候月乘风。卷旗鞭马。精兵七百弩。深入郁标川。遇赞普牙官。践更角武。戈鋋山立。介马云屯。雾雨忽开。旌旗相接。将校失色。犹欲引驰。公谓一足未移。追射且尽。无敢妄动。观我破之。乃超乘贯羌。当前皆废。吐蕃大将。临高整旅。公陷胸走腹。曲折回旋。取白马于众中。舍大黄而益振。肩倚膝踦。蹈藉蹙圯。轶机骇。偫挤乱坠。提刀四顾。如土委地。纲决网漏。逋诛久矣。既伐且吊。当而勿喜。芟夷之又蕴崇焉。系累之亦焚燎焉。执讯获丑。何啻数千。牵羊絷驹。殆将万计。拥戎州以入塞。积京观而徐回。幕府上功。贰师奏状。上益叹息。诏令凯旋。天子御勤政楼。亲阅军实。太常稽宪度。奖授执金吾。上亦多元戎。因为右丞相。仍令图写。置于座隅。自兹厥后。恒当重任。赵承先之败于怒皆也。只轮不返。公度桑乾河。虏其全部。复失亡之车重。杜希望之辑盐泉也。戎侵宇下。三帅受擒。公独溃坚围。护经时之板筑。信安王之临辽碣也。用武于卢龙塞。朝鲜盛刊垒之功。韦光乘之征骆驼峡也。会援于李陵台。河朔受全军之惠。初佐戎关陇。分镇河湟。一之岁。拔新城。走莽布。夷烽垒。烧积聚。二之岁。开九曲。夺三桥。梁洪河。溯西海。摐雷鼓。勇士厉。指蹴振耀。傍偟塞裔。开元之末。拥旄汾代。天宝之始。兼统朔方。獯鬻内离。九姓横叛。大单于控弦度漠。声言来附。拔悉蜜引弓乘后。尅日会师。中使遽闻。帝思沷荡。受降尽狄。屈指犹迟。亟决急装。天书百下。公以为出疆之任。得守便宜。冒顿北方之强。未当屈折。叛胡畏服大种。不轻用兵。势阔言甘。可虞他变。盛师临木刺。致饩出兰山。含垢并容。两存视隙。全威持重。闭壁坚营。无名王大人到辕门受事。绝单车匹马报候吏前期。防密虑周。诈穷情见。果穹庐桀黠。将侵镐及方。右地郅支。已解仇交质。几欲图成大祸。宁唯向化未醇。于是设间以散其从。肆谍以离其约。二虏不合。遁逃远舍。天子使绣衣御史问后将军不念中国之费。乘机之速。其上畏懦优游之故。且陈支解戎丑之谋。苟事得其中。如将军素料。又匈奴何时可灭。公条对不羁之虏。易以计破。难以兵碎。彼有乖离之渐。我知贪利之戒。威加幽荒。武畅阴海。土崩归德。不二三岁。因白逗遛未决之状。备列平戎一十八策。玺书还报。从公所画。突厥前有畏汉之偪。后有事雠之恐。缩衄迁徙。散亡贫破。遭罹瘃堕之患。傍缘谕告之辞。朝不及夕。以徯王师。受言而去者什二三。委辫而降者五千帐。明年秋。引军度碛。定计乘虚。至多罗斯。坏巢焚聚。涉汨昆水。下将降旗。皆倒戟自残。舆尸请命。斩白眉可汗之首。传置稿街。系督禄娑匍可敦。献于阙下。阿波达干持爱妾宵遁。乘六骡突围。啸聚东蕃。迫胁小种。立乌苏为君长。自尊任为贤王。保萨河仞山。据丁零古塞。谓中国有碛卤之限。官军无可到之期。按甲休徒。击鲜高会。思归故地。卒复大名。间岁方暮。严冬仲月。公出白道誓众。自单于北伐。俾仆固怀恩阿布斯为乡导。觇视井泉。命王思礼李光弼为游军。收罗服听。顾万里若俄顷。过山川如枕席。岂百舍之敢休。不再旬而履狄。夜驱胡马。暗合戎围。自丑至。头驱面缚。乘无物故。士蓄馀怒。羁虏全国。永清朔土。告类上帝。荐功皇祖。三代之盛。猃狁孔炽。方叔吉甫。驱之而已。勤霍倦卫。蒙亦终毙。倾秦筑怨。縻汉偿费。虽张愿列三城。卫公擒颉利。才遏乘冰之势。但雪泾阳之耻。则自命将以来。肃将天刑。诛而不伐。素定庙胜。阵而不战。龙荒绝贵种。大漠无王庭。恢武节而振天声。未有如公之比。公始以马邑镇军。守在代北。外襟带以自隘。弃奔冲而蹙国。河东乃城大同于云中。徙清塞横野。张吾左翼。朔方则并受降振武。筑静边云内。直彼獯虏。巨防周设。崇墉万堵。开阳闭阴。拓迹爰土。藏山掩陆。磅礡固护。西自五凉。东暨渔阳南并阴山。北临大荒。联烽接守。乘高掎要。塞风扬沙。绝漠起鸟。悉数于瞬息。传致于晷刻。元黄不得杂其象。秋毫无以逃其状。矧袭侵与牧马。敢凌遽而南向。冰河风壮。车甲鳞萃。谁何疆理。千长百帅。秦将隶于降虏。汉卒羁于戎骑。公乃衡悬华裔。势分众寡。由中制外。长御远驾。恢我朔边有如彼。图难于易又如此。当秉钧之颛国也。巧文伤诋。网密事丛。借公为资。动摇国本。讽操危法。言酷意诬。虽丞相置辞。犹惊狱吏。而贯高长者。竟出吾王。成公谪居。人无不恨。方逆胡之兆乱也。意并河东。伪筑雄武。常山临代。飞狐扼塞。制夷夏之吭。抚崤函之背。徵邻请助。邀公赴会。将欲诡遇买欢。冀得兵留镇废。公先期应诏。未觏而退。奏论本末之难。指切未然之戒。危辞泄漏。凶党交害。摘抉排折。俾公终败。公之始仕也。自家移孝。孤童被识。策虑奋发。义勇偪亿。其受任也。厉三军之气。同万夫之力。致诛则百蛮竦。振武则暴强服。支离约已。尽悴事国。呜呼哀哉。惟公明迈激朗。信廉仁勇。机敏神速。内和外重。处盛权不得以非理挠。临大节不可以危亡动。道将世迕。器与时屯。折冲厌难之臣。旋踵及身。不淄不磷之坚。挫于刀笔之前。此慷慨义烈之士。所以掩泣而流涟。矧我依仁。受赐托姻。逮予守官。秉策司勤。运阨功在。诚存理冤。明没河渭。苍迈古原。左掌太华。邪睨鸿门。刊铭路隅。庶慰精魂。其词曰。
古人有言。
兵者凶器。
战实危事。
三代为将。
道家所忌。
得非好胜乐杀。
欺降嗜利。
绝域刭
杜邮悲起。
每原始而要终。
吾固知其所以。
温温清源
幼寤圣君。
勇必顾礼。
质而能文。
摧刚为柔。
塞兑解纷。
破虏忘□平戎让勋。
肃致天讨。
义诛不顺。
密谋神断。
四回六奋。
火烈风埽。
霆驰电震。
舍服解网。
知成示信。
胥脍归尧。
三苗格舜。
有守矜功。
谓之不克。
井堙木刊。
孰云非贼。
惟后将军
古训是式。
先计后战。
贵和贱力。
哀胜不敢。
持全制极。
遭罹□故。
颇僻反侧。
苍鹰厉吻。
雏鹜争食。
颠倒静迈
汨陈白黑。
威暴都赖。
功隳即墨
浩歌沧浪
饮恨南国。
希仁圣之遐畅兮。
亦管诛而蔡殛。
谓贤哲之悔亡兮。
颜与冉又不得。
桓尊周而灭项。
犹存功而掩慝。
苟思人以爱树。
将十世而宥直。
如为虏而报雠。
使伏谗而失职。
顾汧城以流恸。
投潘诔而太息。
贾生徒惊于糺纆。
北叟焉知其倚伏。
凋玉缺。
直罔贞蹶。
竟埋干将
终碎明月。
宿草陈根。
芜没苍坟。
垂清风于颂石。
与终古而存存。
己酉避乱录 宋 · 胡舜申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九九、《胡少师总集》附录
建炎己酉,先兄待制讳舜陟字汝明建康,与右丞相杜充不相能。
时领兵驻建康自遣将来夺取经制司钱物。
待制闻于朝,往往亦知而后奏,朝廷知二公不合,十月待制两浙宣抚司参谋
时周望自枢府出为宣抚,望老缪,本由八行举,与论军事率不合。
先有旨令坚守平江,所措置初无可守之计,待制有奇谋,皆不用。
金人自广德安吉钱塘,渡江破明、越。
北还,假道平江,所措置初无守禦者,皆知必败矣。
待制谓望本司金帛,既尽为虏人所得,曷若为携往昆山而北,庶可存也?
望既遣金帛来吾家,始以船附鲁珏辎重,舣平江齐门,翼日到昆山,依李阎、罗贵,泊于梅里,寻移许浦
未几虏兵犯平江,望走青龙,平江城不战而破。
诸将如郭仲威辈,先虏未至,已劫略城中几无遗。
望尝不快于韩世忠,是时世忠盛权重,驻镇江,闻望窜,遣将董闵邀虏之。
闵至许浦,以为望在,适吾家老小在彼,闵来见待制,遂邀以行。
始闵将至,兵稍遥望,皆以为虏舟,率弃船而走。
吾家船亦留江口,命使臣温宏等守之,老小系道。
舜举、侄仔径走吴兴,唯予侍家君朝散待制、令人等,茫无所之地,漫去而已。
夜宿野人家,闵遣使臣来追,坚欲吾家还船。
予谓若虏人则不可从,若世忠军则中国兵,且此投戈散地之时,往其军中亦自有所托,何为不可?
待制以为然,因举家从以还。
时已行二三十里,连夜从其使臣以还。
偶天晴,及晓才到船,皆无恙,一簪不失。
闵乃率待制入其军于镇江
盖闵之意,虏望不及,且取参谋以塞责,而闵欲虏望未已也。
始船未行,闵军船阵列于江,唯吾家一船在许浦港口未出江。
闵乃率吾家船入其军,趋水而下,往青龙,必欲得望。
及至青龙江口,闻望已还军而西,闵遂溯江而上之镇江,吾家船同行。
及至镇江待制欲见世忠,闵遮之不使见。
未几,遣一船来换,意欲取吾船中之米。
其所谓金帛者,未至梅里,望已追回矣,以诸将不欲令金帛离军去,殆有谋焉,有言于望故也。
得所换之船,吾家移过,自留少米,馀皆与之,本有百馀石。
所换之船,通州船也,亦能行江海,有篷帆二物,亦足用。
小泊于焦山,杂于韩军杂物船中。
既至焦山,船中隘不可居,入寺,占其方丈,老幼悉安堵,但日游戏于焦山而已。
时虏已破镇江,日见虏骑驰逐于江岸,坐见其焚甘露寺,但留双铁塔
世忠以江船凿沈于闸口,拒虏人之出,虏船实不可出,以闸口沈船纵横也。
世忠军皆海船,阵于江中。
中军船最大,处于,馀四军皆分列以簇之,甚可观。
辎重船皆列于山后。
予日登焦山顶观之,山前但见作院等船耳。
工人为兵器于寺前。
又有镇江见任官及寺之船,皆泊于寺前,太守李汝为亦在焉。
汝为亦韩军中人,世忠命为太守者也。
三月十七日晚,东北风作,至夜益甚,江中飘水皆成冰。
予尝夜独宿船中守行李,时吾家复有一小船同泊,以行李载不尽故也。
是晚予上船遣人提空笼相随,欲入船搬移衣物,又移钱百千入大船。
已昏黑,风大,船荡不可卧。
梢工姓朱,通州人
夜将半,叫问朱梢:「船如何」?
朱曰:「风大甚」。
夜益深,但闻朱梢焚香于神前,有祷祈护卫者。
复问朱云:「如何」?
朱曰:「风大,了不得也」。
问吾小船安在,曰:「不见久矣,随风以去也」。
是日昼,予观大船之碇索,其外似已旧烂,其中一载斩新,予尝语朱:「此船藉此索为命,何不倒索而用之?
卷其旧者于里,出其新者于外,庶可恃以牢乎」?
朱曰:「此当然」。
予曰:「明日潮来水满,可令近岸,倒其索」。
朱许之。
至是风作之甚,又思其索旧且朽,愈不遑安。
是时虏兵在南岸,碇索若断,必随北风至彼,当碎身与船于虏手矣。
船为风震,不得睡,思之惶恐无限。
及晓,幸吾船无恙,但不能举头,以恶心故也。
朱梢寻以面汤来,亦不能用。
及伸首船外,视以焦山之前,唯吾一船而已,馀皆不知所在。
遥视赵都监者,步履于山上,如神仙中人
点心时,待制以予在船中,遣小舟来,因得登焦山之岸,其去死亡一发耳。
予寻跻山顶,望世忠军,极目江中无一船之存。
辎重在山后者,亦略不见其一。
一二日,山前之船稍集。
先是,世忠既塞闸口之河,虏人乃别开一河出江,焦山初不知之。
至是早食时,有虏船两只出在江,但望见其船上黑且光耳,必是其人衣铁甲也。
此閒船皆起碇以走。
是日世忠家私忌,予入方丈见诸方为佛事,未几诸僧皆在船中。
凡在山之人,皆已登舟,府官之属亦然。
予家亦皆登舟,随例起碇,以下至垂山,风适顺,乃令朱梢张帆顺流而下。
韩军望见吾家船去,有呼住者,予令勿应。
时船中有韩军二卒,亦令船住,复勿听。
二卒盖世忠令守吾家者也。
行稍远,始语二卒:「待吾家至苏湖,却以金帛遣汝回,否则无好到汝也」。
二卒顾势不可住,乃俛首从之。
船过圌山,风正顺。
夜过江阴,晓抵福山,不知其几里。
福山别得船,又正北风作。
常熟,过平江,至平望
平江,城市并无一屋存者。
但见人家宅后林木而已,菜园中间有屋亦止半间许,河岸倒尸则无数。
出城,河中更无水可饮,以水皆浮尸。
吴江,止存屋三间,其下横尸无数。
垂虹亭、横桥皆已无,止于亭下取得少水堪饮。
吴江而南,有浮尸益多,有桥皆已断,其处尸最多,后问之,云虏骑推人过皆死于水。
时燕子已来,岸无屋可巢,吾船用帆,乃衔泥作巢于帆。
缘岸皆为灶圈,云虏人缘岸泊故也。
所杀牛频频有之,其骨与头足并存,但并无角,必虏人取以去。
思恭所击虏船沈陷者尚有数只于第四桥之南。
思恭,周望军统制官也。
待制尝语望云:「枢密必欲守平江,莫若移军吴江,据太湖天险。
吾辈以中军扼其前,使诸将以小舟自太湖旁击之,可必胜」。
望不主其议,但令召诸将议之。
及诸将毕集,望命待制方略,诸将不从。
盖诸将如郭仲威辈皆贼魁,喜乱,志在为贼而已。
思恭兵最少,居下,闻此谋,跃而前曰:「待制之言甚善,思恭愿为先锋」。
自馀不从,竟已。
及虏过吴江思恭不白望,自以兵出太湖,横击其尾及中军
系虏之民闻兵至,皆为内应,纵火焚舟,几获四太子者。
思恭虽胜,望怒其不白,然竟与迁官,所沈虏舟凡半年许尚在河中。
吾家船至平望,方欲首西以行,东风又发,又一帆至吴兴,时望军已驻吴兴矣。
凡曲折得风,自垂山至吴兴,真天以相吾家也,老幼皆安然而归。
始见弟侄,已抵吴兴旬日,待制乃遣使臣以书与信寄谢世忠、董闵辈,因送二卒往,仍取行李告敕之寄于军中者。
既取以归,闻世忠舟师取于虏人。
始虏在镇江,不可出江,即陆往建康
尝聚吾宋士大夫,令筹所以破世忠军,皆云海船如遇风不可当,船大而止,且使风可四面,卒难制,如风使舟耳,卒难摇动,虏然之。
选舟载兵,舟橹七八乘,天晓风未动,急摇近世忠军,以火箭射之,各救火不暇。
又无风,船不可动,遂大败,陷前军十数舟,自馀得遁。
世忠初知虏人往建康,亦溯江以舟师与对垒。
时议者固已非之曰:「兵法,勿迎于水内,半济而击之利。
今乃迎之于水内,安有利也」?
初,予在焦山,见世忠陈兵江中,而镇江江口山上有兀立不动,下视吾军者。
世忠船特大,早晚诸将来禀议,络绎不绝,皆用小舟。
明知大者为世忠,自馀五军船历历可数。
吾尝自念,吾军中事,虏人莫不目见耳闻;
而虏人贼中事,吾军略不知之,亦可虑矣。
终抵于败,何智术之疏耶?
于是虏人安然渡江北归,然世忠进官加恩犹自若也。
不数月,待制钱塘世忠入觐,时车驾驻会稽
待制所待世忠良厚,世忠大喜,却恨前此失于一见,且詈董闵为之障。
闵来谒,亦有惭色。
世忠将入钱塘界,谓闵曰:「胡待制今却相见,如何」?
闵无语,但愧汗而已。
世忠所携杭妓吕小小,即以附志。
初,小小以有罪系于狱,其家欲脱之,投世忠
世忠偶赴待制饮,因劝酒,启曰:「某有小事告待制,若从所请,当饮巨觥」。
待制请言之,即以此妓为恳。
待制为破械,世忠欣跃,连饮数觥。
会散,携妓以归。
妓后易姓
殿前副都指挥使武康军节度使李璋免恩命第一表不允批答 北宋 · 王圭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三○、《华阳集》卷二六
省表,具之。
国家仰抚乾纬,茂建师牙,提天下之选才,宿殿中之密卫。
适图邦畯之望,已穆朝佥之谋。
乃需牍之上闻,以盛权而力避。
矧专阃制者,重安危之寄;
总禁卒者,严夙夜之思。
政不可虚材,谦岂足应勇?
难稽邦涣,往治戎昭
所免宜不允。
贺茶马汤少卿 南宋 · 程敦厚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八七、《宋代蜀文辑存》卷五一
显膺隆指,改畀盛权
惟榷牧之司,不轻其予;
必要近之老,式重所居。
恭以某官道学通明,性姿靖厚。
早登横榻之峻,宜直上以干霄;
俄升卿寺之华,忽斜飞而远使。
六月之少息,终三事之是求。
某自弃昌时,分安寂境。
断,但空记于落花;
蓬岛梦回,恍已遥于弱水
虽君子之出处,固皆光矣;
因畸人之蹉跌,窃有感焉。
尚觊披承,以输恳悃。
其为慕用,未易究陈。
郑藻明堂加恩制 南宋 · 崔敦诗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六四、《玉堂类稿》卷二
门下:朕祗循彝典,丕蒇盛容,奠华璧于圜丘,祼黄流于太室。
为能飨帝,敢归福于朕躬;
时庸展亲,爰覃休于戚阅。
肆颁明命,亶告大庭。
具官郑藻肃括禔身,靖共谨度。
周申伯之柔惠,宜厥家邦;
汉阴之忠平,保其禄位。
衮服视公台之贵,骍旄高将阃之华,从容间馆之游,委逮盛权之地。
属时休运,昭举明禋。
泰坛八弧,具严牲币;
宫隅七雉,全倚亲贤。
汔兹熙事之成,可后显庸之报?
申加多邑,并衍真畬。
于戏!
受宣室之釐,朕每怀于寅畏;
赐伯舅之胙,尔尚克于钦承。
益保令图,永坚素履。
可特授依前保信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充万寿观使武功郡开国公,加食邑五百户,食实封三百户
主者施行。
曾觌辞免除开府仪同三司依前武泰军节度使提举万寿观进封信安郡开国公食邑食实封不允诏 南宋 · 崔敦诗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六九、《玉堂类稿》卷七
仪同,汉制也,本朝元丰建官,始以易平章事之名,宠数之隆,一视宰路,朕甚重之。
卿德蕴醇深,志怀沉密,蚤事初载,具宣劳能,迄远盛权,休有燕誉,简于朕意,锡是徽章。
尔乃陈遭遇之荣,念盈虚之道,几以力辞厥命,谊则高矣,维朕优老怀旧之诚集于是举,尚可废耶?
少傅保宁军节度使醴泉观使侍读卫国公史浩辞免进读正说终篇特转一官依所乞特回授不允诏 南宋 · 崔敦诗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七二、《玉堂类稿》卷一○
朕登延迩联,讲诵先训,终篇之渥,贲于儒林。
卿委□盛权,向用全福,临宠知惧,陈情益高。
听貤茂恩,勉用近比。
崇儒重道,朕方歉然,胡为谦辞,犹复勤请。
巽虽令德,过乃失中,固避之章,宜止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