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姓公孙” 相关资源
诗文库
公孙述(六年) 其二 东汉 · 光武帝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二
西狩获麟谶曰「乙子卯金」,即乙未岁授刘氏,非西方之守也。
「光废昌帝,立子公孙」,即霍光昌邑王,立孝宣帝也。
黄帝姓公孙,自以土德,君所知也。
汉家九百二十岁,以蒙孙亡,受以丞相,其名当涂高,高岂君身耶?
吾自继祖而兴,不称受命。
求汉之断,莫过王莽
近张满作恶,兵围得之,叹曰:「为天文所误」。
恐君复误也(《华阳国志》)
风俗通义佚文卷:氏姓下 其一百二十八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
轩辕氏
轩辕,即黄帝也,姓公孙,或言姓姬(《通志·氏族略》)
孙夫人序赞 晋 ·
 出处:全晋文
夫人姓公孙氏会稽剡人也。
夫人资三灵之淳懿,诞华宗之澄粹,奇朗照于龆龀,四教成于弱笄,慈恩温恭,行有秋霜之洁,祗心制节,性同青春之和,敦悦宪章,动遵礼规,居室则道齐师氏,有行则德配女仪。
礼服有盈,笾豆无阙。
猗欤夫人,天姿特挺。
行高冰洁,操与霜整。
性扬兰芳,德振玉颖。
猗彼琼林,奇翰有集。
展彼硕媛,含德来绮。
动与礼游,静以义立(《艺文类聚》十八)
黄帝阴符经题辞 北宋 · 释智圆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
黄帝阴符经题辞》者,所以题号其书之本末,指义文辞之表也。
原夫《阴符》,其三皇之书欤!
孔安国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则《阴符》非其类邪?
其为书也,广大悉备,有皇道焉,帝道焉,王道焉,霸道焉。
请试陈之。
夫皇也者,心既无为,而迹亦无为,以道化于民者也。
帝也者,心亦无为,而迹涉有为,以德教于民者也。
王也者,守仁与义,而以刑政防之者也。
霸也者,专威刑以胁之,以仁义五常而为权者也。
齐桓与曹沫所亡地,晋文伐原示之信,此非为权耶?
孟子曰:「三皇,天者也;
五帝,体者也;
三王,往者也;
五霸,假者也」。
《钩命决》曰:「三皇步,五帝趋,三王驰,五霸骛」。
噫,道之宽猛,视之徐疾,可知也。
抑四道者,圣人之一体也,由代有淳醨,识有高下,所以优劣形焉。
斯文之首章言三皇五帝之道德也,次章言王者之仁义也,卒章言霸者之威刑也。
是故首章始言观道,终云「谓之圣人」;
次章言「三盗」,终云「得之固穷」;
卒章始言用师,终云「我以时物文理哲」。
观三章之始终,则皇、王、帝、霸之道坦然明白矣。
或曰:此书在三五之世,无为而治者,何言王与霸耶?
对曰:庖羲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
又曰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是有富国安人之道也。
《史记》曰:「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代神农氏,诸侯有不从者而征之」。
《书》明虞舜黜四罪而天下咸服。
是有强兵战胜威刑之事也。
但三五之世,暂假之以宁民,乃反常之权耳,非为常行之道也。
洎道德下衰,则三王专仁义以富国,五霸用强兵以胁物,各为常行之道,所以不能复其淳朴也。
观《阴符》之言道也,与《易》颇同,何哉?
此云「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易》曰「圣人设卦观象」,又曰「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且五贼,五行也;
八卦,亦五行也。
震、木也,离、火也,兑、金也,坎、水也,巽亦木,乾亦金,艮、土也。
《阴符》率五行之性而立五常之道,《易》准四德之义而立五常之道。
故夫子《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享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君子体仁足以长仁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说者谓四德非智不行,犹土遍于四象也,故弗言之耳。
噫,《易》者伏羲之书,《阴符》者黄帝之书,斯三皇之二也,是故其道不得不同焉,其辞不得不异焉。
往之说者既昧其正道,而糅以异端,所以《阴符》之道未光大于时矣,故吾于是有述焉。
或曰:首章云「观天之道」,而主于仁义五常者,乃王道耳,何谓三五之道乎?
对曰:皇焉、帝焉、王焉、霸焉,要其所归,实不踰于仁义五常,但履之有大小耳。
三皇者,行无仁之,布无义之义,内则功成而不宰,外则无迹而可寻,斯得仁义之上者,故命之曰道焉。
五帝者,内虽忘功,外犹有迹,以德教于民,斯得仁义之次者,故命之曰德焉。
三王者,内守不忘,外功稍著,以兼爱而涖物,以裁非而正民,斯得仁义之又其次者,故直命之曰仁义焉。
洎乎五霸,假借仁义,以统诸侯,道斯为下矣。
《素书》曰:「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各不失于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人各得其所欲」。
世人之瞽说,或大道德而小仁义,岂知仁义道德同出而异名乎!
是仁义有大小也。
老子》云:「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失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此皇衰而帝,帝衰而王,王衰而霸,霸衰而乱也。
《素书序》曰:「为皇先乎道,为帝成乎德,王者守其,霸者守其义(此以注合为义,未可以齐三王之义。),乱者失其礼」。
以此观之,则《阴符》乃仁义之大者,非三皇之道耶?
孔子删《诗》、《书》,撮其机要,断自唐虞已下,以二帝禅让首之,足以垂世立教,为百世常行之道,故使斯文而在芟夷之例,不预乎《书》也。
黄帝者何?
黄,土色也,登假之后,配为土帝。
班固云:「黄者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世不易。
黄帝始作制度,得其中和,故称黄也」。
《易纬》曰:「帝者,天号也,德配天地,不私公伍,称之曰帝」。
姓公孙氏名轩辕,受国于有熊氏,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出《帝王世纪》。)
在位百年而崩,年一百一十岁。
或言寿三百岁,故宰我以问,孔子曰:「人赖其利,百年而崩;
人畏其神,百年而亡;
人用其教,百年而移。
故曰三百年」。
其书名《阴符》者,阴、暗也,符、合也。
此三百言使夫人君用心暗合天道也。
吾之注皆以儒道明之,所以异于昔人也。
不敢以当达者,直欲不出户庭、传之子孙而已(《闲居编》卷一一。)
钩;
原作「钧」。
按《钩命决》乃《孝经》纬,作「钧」误。
命子篇(原注:公有二子:长曰季忠,幼曰季恕,俱贡补进士。) 南宋 · 赵友直
四言诗
悠悠我祖,肇自轩辕(自注:赵氏之先,出自有熊国君少典之后,姓公孙。又曰姬姓,生轩辕。)
迄于赵城,因而氏焉(自注:周穆王时,有造父者善御,幸于王。后徐偃王作乱,造父御王以功,封赵城,因以为氏。)
汉家涿郡(自注:秦并六国,灭赵,其后遁居涿,六世生广汉宣帝时颍川太守。),继族于燕(自注:广汉后二十五世生僖祖文献皇帝居燕,燕族尚武,祖惟业儒,故当时有鸿鹄之志,闻于河朔。)
卜迁大梁,世系绵绵(自注:太祖定鼎于汴梁。)
宋自中叶,徙都南塘(自注:高宗南渡。)
武显扈跸,聿居虞乡(自注:武显名不抑,右侍禁士滁之子。靖康初,武显扈跸南渡,奉诏寓居上虞等慈寺。后因族繁衍,崇灿公迁居华渡西园。)
于赫文杏,奕世其芳(自注:裴晋公午桥庄植文杏百株,题曰碎锦坊。赵氏南渡后,进士二十八人,赫奕一时,拟之文杏,因以建坊及匾其堂。)
符德象贤,谱牒有光。
顾及于我,时运倏倾。
族居萍散(自注:元初,宗族各徙居四方以及他邑者。),遂殒家声。
苫块馀息,仅存其形(自注:居父丧,庐于墓侧。)
于焉有心,冀我后生。
后生是畏,圣谟炳如
维时孜孜,无忝厥初。
岂不尔念,为惜居诸。
无后非孝,匪才若虚。
黄帝公孙又姬姓号有熊氏。) 明末清初 · 阎尔梅
 押词韵第八部 出处:白耷山人诗集卷二
元气菁华,有壮有老。
虐用聪明,遂成大盗。
维帝忧之,奋扬天讨。
绝辔阪泉蚩尤雾扫。
治气占星,旁询蓲挠。
琴瑟冕旒,云官备考。
巢凤游麟,龙髯缥缈。
五德开宗,史迁首表(鬼臾奁、大挠,二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