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题目
李成之待制六丈三首 其一 北宋 · 毕仲游
五言律诗 押虞韵
高论嵇中散,行吟楚大夫
笑谈虽自若,放逐竟何辜。
浮世终难料,苍天不可呼。
莫论身后事,忠义付诸孤。
李成之待制六丈三首 其二 北宋 · 毕仲游
五言律诗 押真韵
西帅旌幢旧,东州几杖新。
偏裨尝破胆,徒弟盍书绅。
雄略浑无敌,沈机妙若神。
不须锄盗贼,公在本良民。
李成之待制六丈三首 其三 北宋 · 毕仲游
五言律诗 押先韵
道孤存白眼,骨朽任黄泉。
不与今人合,空为后世怜。
文章还误己,穷达竟归天。
遗藁知犹在,应容手自传。
次韵李成之待制见寄 北宋 · 毕仲游
 押先韵
有客昔遭遇,郎官帅秦川。
得閒欣燕处,佳句出天然。
羽翼九万里,功名三十年。
诗成传万口,世俗累都捐。
李成之待制 北宋 · 毕仲游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九四、《西台集》卷八
河东之鄙人也,而坟墓亲戚兄弟在京师之左右。
某宦学出入于京师者十年。
京师士大夫之说,谓当世道者数人,而阁下所以为有道。
某固深知而熟讲,第恨不早见尔。
其后某得为吏于淮南,阁下守舒,意谓可以见。
某至淮南,而阁下去舒,则某之恨又五年矣。
前日自宋入郓,有晁端礼者,言阁下之馆舍在焉。
夫以十五年愿见之心,而近居咫尺之地,固当废饮食、忘寝处,以伏于门下。
乃返二十日不获进者,非敢缓也,又非以用舍去就而改前日之心也,未得愿见之说,惧无以实之尔。
今既得其说,故特以进,伏惟阁下不倦而观之。
某闻富贵者,利所利之地;
贫贱者,利所利之物。
故猎食之蚁,惟膻是求;
易生之虫,见湿而处。
今贫贱之利富贵,亦犹虫蚁之愿膻湿,彼岂有择于中心哉?
特气类使之来尔。
故古之贤士,不以我数见者为主,而主其我见之善者;
古之贵人,不以数见己者为贤,而贤其见己之当者。
以当为贤,则王公不容易而知人;
以善为主,则士不可不自重也。
河南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而贾谊见知于公。
及公归,荐博士,汉诸老先生无能出之右者,则材为易进矣。
不肯求知于绛、灌之属,主吴公而后进,此主其我见之善者也。
子游为武城宰,孔子曰:「尔得人焉尔乎」?
子游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武城之人不为少矣,而子羽非公事又未尝见之,然子游用以为贤,此贤其见己之当者也。
后世则异于是,在下者既无自重之心,为上者又好容易而知人。
今有一贵人,其贵不必大也,似贵矣,则必往见之。
其辞不曰「以贵而见也,我见其贤也」。
夫贤者岂以贵贱而不同哉?
彼未贵者则不见,今有贵者然后见,则是非见其贤也。
今有一知名之人,其名不必大也,似知名矣,则必往见之。
其辞不曰「以名而见也,我见其才德也」。
夫人之才德岂以人称则为有,人不称则为无?
彼未知名则不见,今既知名矣然后见,则是非见其才德也,见其名也。
志于贵不志于贤,志于名不志于德,故外自方藩镇州刺史节度将帅之要职,内自台阁禁近、两省三铨枢密中书贵人,下至深山远野、名城剧部、穷阎陋巷之学士,凡号为贵与名者,则不惮于见之。
摄衣冠,怀诗书,合杂并进,十百为群,日游于门下而未尝羞。
贵与名者,乐为己之先后,则不复辨其白黑,而抚接顾待,饮食教诲,有同己之子孙而不知耻。
故在下者非贾谊之才,而为上者无子游之德。
其相誓之心信若生死,猝然弃去则无所顾藉。
如以胶合舟,外貌非不坚固也;
及纳之于水,则解脱四散而不能收。
彼其浮沈之不保,奚暇言济渡之功哉?
若某者不然,志虽固陋而思虑者深,身虽贫贱而顾惜者大。
景德中,曾大父在朝,真宗以为有德行之臣,故一言寇准之贤,而真宗同用为相。
先人承先相之后,非义不为,仕宦三十年而家无儋石之储,天下称为廉吏。
某不肖,尝惧羞其先。
故上不敢虚言异行,藏于山林城市,以为富贵名誉之招;
近不敢卑辞厚礼,齐口同舌,游于󲦤绅先生之间,以为富贵名誉之地;
下不敢阿谀谄顺,出死图,将罪买功,以为富贵名誉之盗。
三者俱不敢,此所以举天下之大,愿见者数人,而十五年愿见阁下者也。
伏惟阁下方直而有守,忠惠而能断。
利不急就,以义为先;
害不急避,以命为主。
此非传闻,某之亲见也。
日者阁下任边要,领都会,握兵治烦,将泽施天下,有识之人欣欣然曰:「富贵者,君子行道之府也,而君子得处之,天下得庶几乎」!
及阁下去边要,就閒僻,辞兵避烦,谪居于家,有识之士复曰:「富贵者,常人之祷祠而求也,而君子不苟处之,吾道其庶几乎」!
故阁下进为天下之幸,退为吾道之助;
居今人之世,而有古人之风,此某所以愿见之实也。
昔者鬷蔑恶,欲观叔向,立于堂下一言,叔向执其手而上曰:「子如不言,吾几失子矣」。
越石父在缧绁之中而遭晏子晏子解其缚而客之。
今某之恶几于鬷蔑,其贱无异于缧绁。
久而后见阁下,故愿阁下上观子游、吴公之所以知人,下察澹台、贾谊之所以受知,旁省富贵名誉之轻重,慎顾叔向、晏子之德,无使某为鬷蔑、石父所笑,则足矣。
惟深念之,幸甚。
李成之(一 淳熙十三年十一月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七、《象山集》卷一○、《宋元通鉴》卷八八
去冬距对班数日,忽有匠丞之除,王给事遂见缴。
既而闻之,有谓吾将发其为首相爪牙者,故皇惧为此,抑可怜也!
古人所以不屑屑于间政适人,而必务有以格君心者,盖君心未格,则一邪黜,一邪登,一弊去,一弊兴,如循环然,何有穷已。
及君心既格,则规模趋乡有若燕、越,邪正是非有若苍素。
大明既升,群阴毕伏,是琐琐者,亦何足复污人牙颊哉?
乡来面对,粗陈梗概,明主不以为狂,而条贯靡竟,统纪未终。
所以低回之久者,欲俟再望清光,输写忠蕴,以致臣子之义耳。
然而不遂,则亦天也,王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李成之(二)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七、《象山集》卷一○
李尉处附至三月晦日书,发读,慰浣之极。
别纸尤见情实,历述病状,可谓自知之审矣。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奋拔植立,岂不在我?
若只管讥评因循,不能勇奋特立,如官容奸吏,家留盗虏,日积忧患,而不勇于一去之决,谁实为之?
今幸尚知其为奸盗而患苦之,护惜玩愒之久,寖以习熟便安之,未必不反以为忠良也。
任贤勿贰,去邪勿疑,岂独为国而然,为家为身,盖一理也。
愿精思深察,致一日克己复礼之力,当有勿忧,宜日中之快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