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题目
国风·周南(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带
陆德明《音义》曰:《周南》,周者,代名,其地在《禹贡》雍州之域,岐山之阳,于汉属扶风美阳县;南者,言周之德化自岐阳而先被南方,故《序》云“化自北而南也”。《汉广序》又云“文王之道,被于南国”是也。) 关雎(雎,七胥反,依字“且”边“隹”,且音子馀反,旁或作“鸟”。) 春秋 · 诗经
四言诗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章)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二章)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三章)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四章)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五章)
按:关雎五章,章四句。故言三章,一章章四句、二章章八句。
国风·召南(今汉水下游至长江一带
周、召者,《禹贡》雍州岐山之阳地名。○正义曰:《禹贡·雍州》云“荆岐既旅”,是岐属雍州也。《绵》之篇说大王迁于周原,《宫》言大王居岐之阳,是周地在岐山之阳也。《孟子》云文王以百里而王,则周、召之地,共方百里,而皆名曰周,其召是周内之别名也。大王始居其地,至文王乃徙于丰。) 鹊巢 春秋 · 诗经
四言诗
《鹊巢》,夫人之德也。国君积行累功,以致爵位。夫人起家而居有之,德如鸤鸠,乃可以配焉。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一章)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
之子于归,百两将之。(二章)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
之子于归,百两成之。(三章)
按:鹊巢三章,章四句。
大雅·文王之什 文王 春秋 · 诗经
四言诗
《文王》,文王受命作周也。
文王在上,于昭于天。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有周不显,帝命不时。
文王陟降,在帝左右。(一章)
亹亹文王,令闻不已。
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
文王孙子,本支百世。
凡周之士,不显亦世。(二章)
世之不显,厥犹翼翼。
思皇多士,生此王国。
王国克生,维周之桢。
济济多士,文王以宁。(三章)
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假哉天命,有商孙子。
商之孙子,其丽不亿。
上帝既命,侯于周服。(四章)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
殷士肤敏,祼将于京。
厥作祼将,常服黼冔。
王之荩臣,无念尔祖。(五章)
无念尔祖,聿脩厥德。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
宜鉴于殷,骏命不易。(六章)
命之不易,无遏尔躬。
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仪刑文王,万邦作孚。(七章)
按:文王七章,章八句。
凤凰歌(《琴操》曰纣为无道诸侯皆归文王其后有凤凰衔书于郊文王乃作此歌) 商 · 周文王
四言诗 出处:古今图书集成
翼翼翔翔,彼凤凰兮。
衔书来游,以命昌兮。
瞻天案图,殷将亡兮。
苍苍之天,始有萌兮。
五神连精,合谋房兮。
兴我之业,望来翔兮。
按:整理自《古今图书集成》凤凰部
文王之法 商 · 周文王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二
有亡荒阅(《左传》昭七年,芋尹无宇引周文王之法。注:“荒,大也。阅,蒐也。有亡人,当大蒐其众。”)。
文王受命 汉 · 无名氏
受命者。谓文王受天命而王。文王以纣时为岐侯。躬修道德。执行仁义。百姓亲附。是时纣为无道。刳肥斮涉。废坏仁人。天统易运。诸侯瓦解。皆归文王。其后有凤皇衔书于文王之郊。文王以殷帝无道。虐乱天下。皇命已移。不得复久。乃作凤皇之歌。其章曰:○逯案。《乐府诗集》作文王操。引琴操曰:纣为无道。诸侯皆归文王。其后有凤皇衔书于郊。文王乃作此歌。据此本篇以作文王操为是。
翼翼翱翔彼鸾皇兮,衔书来游以命昌兮。
瞻天案图殷将亡兮,苍苍昊天始有萌兮。
神连精合谋于房兮,与我之业望羊来兮(○琴操上。《乐府诗集》五十七及《诗纪前集》四作文王操。又《类聚》十二、《御览》八十四所引无末句。○逯案。孔子世家。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心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云云。《韩诗外传》、孔子《家语》所记与此略同。据此。前汉人所传文王操。尚仅有弦无歌。是以桓谭新论谓文王操声纷以扰。骇角震商。只从声曲言之。又此歌望羊二字。沿袭《史记》、《家语》眼如望羊。乃以形容文王者。而《论衡》骨相篇云。武王望阳。语增篇云。武王之相。望羊而已。又白虎通圣人篇云。武王望羊。是谓摄阳。盱目陈兵。天下富昌。是后汉时望羊之说已转属武王。与《史记》、《韩诗外传》不同。今琴操言与我之业望羊来兮。或与我之业望羊来兮。明是文王希冀子发兴集王丛之意。与后汉说同。与前汉说不同。可见歌辞为后汉人之所作也。又歌辞望羊来。来字与前韵不叶。疑当作来望羊三字。)。
周文王赞 西晋 · 挚虞
四言诗 押词韵第八部 出处:全晋文 卷七十七
周文翼翼,仪刑体教。
上帝是临,神明是劳。
东邻之昏,西邻之曜。
九有既集,以圣易暴(《初学记》九)。
天子孝传赞(虞舜 夏禹 殷高宗 周文王) 东晋 · 陶潜
出处:全晋文
虞舜父顽母嚣,事之于畎亩之间,以孝烝烝,是以尧闻而授之,富有天下,贵为天子。以为不顺于父母,若穷而无归,惟顺亲可以得意。苟违朝夕,若婴儿之思恋,故称舜五十而慕。《书》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言思其来而训之,爱敬尽于事亲。是以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夏禹有天下以奉宗庙,然躬自菲薄,以厚其孝。孔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禹之德于是称闻。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敬。孝敬之道,美莫大焉。殷高宗谅阴三年不言,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而后言,天下咸欢,德教大行,殷道以兴。《诗》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此之谓乎?周文王之为世子也。朝于王季日三,鸡鸣至于寝门,问于内竖,内竖曰安,文王乃喜。不安,则色忧,行不能正履。日中暮亦如之,食上必视寒温之节,食下必问所膳而后退。文王孝道光大,其化自近至远,刑于寡妻,以御于家邦,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矣。赞曰:至哉后德,圣敬自天。陶渔致养,菲薄享先。亲瘠色忧,谅阴寝言。一人有庆,千载赖旃(本集)。
周文王 曹魏 · 曹植
出处:全三国文 卷十七
于赫圣德,实惟文王。三分有二,犹服事商。化加虞芮,傍暨西方。王业克昭,武嗣遂光(《艺文类聚》十二,《御览》八十四)。
文王赤雀 曹魏 · 曹植
出处:全三国文 卷十七
西伯积德,天命攸顾。赤雀衔书,爰集昌户。瑞为天使,和气所致。嗟尔后王,昌期而至(《艺文类聚》十二,《御览》八十四)。
郊庙歌辞 (《唐书·乐志》曰:“贞观中《享太庙乐》,迎神用《永和》,九变,辞同。皇帝行用《太和》。登歌、酌鬯用《肃和》。迎俎用《雍和》。献皇祖宣简公、皇祖懿王同用《长发》之舞。景皇帝用《大基》之舞。元皇帝用《大成》之舞。高祖用《大明》之舞。皇帝饮福用《寿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用《舒和》。武舞用《凯安》。彻俎用《雍和》。送神用《永和》。其《太和》、《凯安》,辞同《冬至圜丘》。”)享太庙乐(《唐会要》曰:“贞观十四年,诏用颜师古等议,高祖庙奏《大明》之舞,取《易》曰‘大明终始,六位时成’,《诗》有《大明》之篇,称文王有明德也。”)章 大明舞 隋末唐初 · 魏徵
四言诗
五纪更运,三正递升。
勋华既没,禹汤勃兴。
神武命代,灵眷是膺。
望云彰德,察纬告徵。
上纽天维,下安地轴。
徵师涿野,万国咸服。
偃伯灵台,九官允穆。
殊域委赆,怀生介福。
大礼既饰,大乐已和。
黑章扰囿,赤字浮河。
功宣载籍,德被咏歌。
克昌厥后,百禄是荷。
石鼓歌(欧阳修《集古录》云:“石鼓文在岐阳,初不见称于世,至唐人始盛称之,而韦应物以为周文王之鼓,至宣王刻诗尔。韩退之直以为宣王之鼓,在今凤翔孔子庙。鼓有十,先时散弃于野,郑馀庆始置于庙,而亡其二。皇祐四年,向传师求于民间,得之,十鼓乃足。”石鼓文可见者,其略曰:“我车既攻,我马既同。”又曰:“我车既好,我马既騊。君子员猎,员猎员游。麋鹿速速,君子之求。”又曰:“左骖幡幡,右骖騝騝。秀弓时射,麋豕孔庶。”又曰:“其鱼维何,维鱮维鲤。何以𣙲之,维杨与柳。”) 中唐 · 韩愈
押歌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引用典故:博白鹅 伴娥孤另 龙腾梭 郜鼎 古鼎跃水 口如悬河
张生手持石鼓文(生即籍),劝我试作石鼓歌。
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周纲陵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
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
蒐于岐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
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
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
雨淋日炙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撝呵。
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
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科。
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斫断生蛟鼍。
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金绳铁索锁纽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
嗟予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
忆昔初蒙博士徵,其年始改称元和。
故人从军在右辅,为我度量(一作量度)掘臼科。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祗载数骆驼。
荐诸太庙比郜鼎,光价岂止百倍过。
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
观经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
剜苔剔藓露节角,安置妥帖平不颇。
大厦深檐与盖覆,经历久远期无佗。
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音庵)婀(音阿)。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
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
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继周八代争战罢,无人收拾理则那。
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轲。
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辨口如悬河。
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跎。
文王葬枯骨赋(以德及枯骨天下归心为韵) 中唐 · 白行简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九十二
骨虽无知。葬以表德。展厚礼于九原。乐深仁于万国。惠加于鬼。则游岱之魂有依。义感于人。故归周之心不忒。原夫灵台肇建。璧池是穿。宛彼枯骨。委兹穷泉。既靡睹其铭志。曾莫知夫岁年。西伯乃色变衋尔。涕流泫然。爰命从者。将收瘗焉。俾夫恻隐之心。因形骸而下至于地。升闻之德。随精魄而上动于天。徒观其年代超忽。英灵沦没。土变丰肌。苔封朽骨。于是惠沾生死。泽及荣枯。遣奠有加于蘋藻。备物无阙于刍涂。幽壤始开。见佳城于白日。灵邱是启。旋卜宅于青乌。既而迁彼古埏。葬之中野。推诚于重泉之内。昭德于普天之下。念此穷尘之骨。尚或墐之。欲使行路之人。不得见也。且夫圣人哀死。君子表微。用之于国而上下忻戴。书之于史而载籍光辉。诸侯感而思服。百姓从而知归。以之理人而人自化。以之奉天而天不违。故能掩骼教行。送终义立。泽靡不浸。仁无不及。恩加师旅而同德数千。庆延子孙而卜代三十。且封比干之墓。惟德是钦。护信陵之冢。其仁未深。曷若我罔辨名氏。莫知古今。招亡散之魂。复于棺椁。收无主之骨。敛以衣衾。盖所以感鬼神而动天地。岂止夫三分天下而二者归心。
三代门 文王 唐末 · 周昙
七言绝句 押尤韵
昭然明德报天休,礿祭惟馨胜杀牛。
二老五侯何所诈,不归商受尽归周。
重葬并致祭周文王等二十七陵诏(开宝三年九月甲辰) 五代至宋初 · 宋太祖
出处:全宋文卷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宋史》卷二《太祖纪》二
周文王、成王、康王、秦始皇、汉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元帝、成帝、哀帝、魏孝文帝、西魏文帝、后周太祖、唐高祖、太宗、中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二十七陵尝被发,令有司备法服、常服各一袭,具棺椁重葬,所在长吏致祭。
文王论 北宋 · 孙复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孙明复小集》卷一、《圣宋文选》卷八、《历代名贤确论》卷六、《古今人物论》卷二
《春秋左氏传》:吴公子季札来聘,请观于周乐,见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犹有憾」。说者曰:「憾,恨也。文王恨不及己致太平」。意以谓文王不能夷商纣于当世,取天下于己手,有遗恨焉。愚甚惑之。窃谓季子之是言也,非知乐者也,厚诬于圣人矣。若果如季子之言也,则是文王怀二以事其上,匿怨以伺其间,包藏祸心,乃乱臣贼子矣。何者?文王受封商室,列为诸侯,纣虽无道,君也,安得为人之臣,而有无君之心哉?矧以文王为西伯,位于诸侯之上,赐之弓矢鈇钺,使得征伐,纣之有德于文王也厚矣。文王宜乎竭力尽能,夙夜匪懈以事于纣也,又岂可背惠忘施,以怨报德,将成干纪乱常之事哉?噫,事必不然,章章矣。观乎纣既失德,毒流四海,诸侯咸叛,而文王事之独无二心。故孔子曰:「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商,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又曰:「下之事上也,虽有庇民之大德,不敢有君臣之心,仁之厚也」。有庇民之大德,有事君之小心,其舜、禹、文、王、周公之谓欤?若文王犹有憾也,则孔子何以谓之至德与仁厚者乎?或曰:「《史记·齐世家》叙太公之迹,其后亦言西伯昌之脱羑里,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若文王果无憾也,则何得与太公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奇计之如是哉?由是观之,季子之言又何诬也」?曰:盖此秦火之后,简编错乱,司马子长修《史记》,叙太公之迹也,不能实录善事,乃散取杂乱不经之说以广其异闻尔,斯固不足疑于圣人也。呜呼,古称季札贤明博达,观乐能尽知兴衰,而于此也,何蒙暗顿惑之若是耶?逮乎杜预、服虔之徒,复无卓识绝见以发明之,斯又乖缪之甚也。
留题周文王庙 其一 北宋 · 宋京
七言绝句 押阳韵
征西将帅念君王,刻石巴山事渺茫。
□(《宋诗纪事补遗》卷三三作千)载衣冠付冥寞,路人无语奠椒浆。
留题周文王庙 其二 北宋 · 宋京
七言绝句 押寒韵
典章文物一朝完,有子何忧霸业难。
□使阿坚生肉角,至今遗恨碧峰寒(以上《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册四三)。
文王庙 南宋 · 范成大
七言绝句 押尤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堂堂十乱欲兴周,肯使君王死作囚。
巧笑入宫天亦笑,可怜元不费深谋。
文王论 南宋 · 林亦之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三九、《网山集》卷三
古之人有不幸而处君臣杌之际,而终焉无可愧之事者,其唯文王乎。商之季年,天地如膏火,生民如麋鹿,父食子之骸,兄饮弟之血。仁人君子痛心疾首,孰不引领而属之文王也?文王之化自北而南,江汉之国,汝坟之域,莫非文王之民也。文王一举手,则易死而为生,更乱而为治,去憔悴而为欢欣,文王何惮而不为之乎?文王之事纣,方且如舜之事尧,战战惕惕,不敢少慢,德弥盛而身弥屈,民愈归而心愈畏,君益昏而臣益恭者,文王之心也。文王之心苟或不然,则天地其易位也久矣,曹操、司马懿、刘裕、高欢之徒不独见于后世矣。君臣之道,经也,非权也。谓之经,则万世一定而不可易也。使经而可乱,则足可以为首,裳可以为衣,功屦散屦可以为毋追委貌,老妇之盆可以寘于室之西南隅也。或曰:文王诚是也,汤武其非也耶?曰:不然。民饥则死,民渴亦死。民饥而必食之,民渴而必饮之,汤武之心也;民饥而不敢食之,民渴而不敢饮之,文王之心也。汤武之心如四时,必至于变焉而后已;文王之心如夏暑冬寒,无时而可变也。文王之于纣,东西南北,唯命之从,虽羑里之囚,亦所不拒也。后之为人臣者,功高业钜,事涉可疑,则有不朝者,有召之而不至者,况欲杀之而可致之乎?文王者,诸侯也,人臣也,生死之际非文王所敢知也。如范蠡之扁舟遁去,张子房之闭门谢事,虽或可以保身,然亦非文王所敢知也。范蠡之去,似可全身,然卒使后世君臣猜忌百出,无一日相安者,其患自范蠡始也。越王之不可与处,想未必如纣之甚也,纣而可事,则天下无不可事之君。文王之事,盛德之事也。舜不以天下而动其心,文王亦不以天下动其心。故尝谓武王似汤,文王似舜,其是之谓也。非其所学俱至于是,则其出处何以如是之同也?作《文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