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题目
宗镜录 吴越 · 钱俶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三十
详夫域中之教者三。
正君臣。
亲父子。
厚人伦。
儒。
吾之师也。
寂兮寥兮。
视听无得。
自微妙升虚无。
以止乎乘风驭景。
君得之则善建不拔。
人得之则延贶无穷。
道。
儒之师也。
四谛十二因缘三明八解脱。
时习不忘。
日修以得。
一登果地。
永达真常
释。
道之宗也。
惟此三教。
并自心修。
宗镜录者。
智觉禅师所撰也。
总乎百卷。
包尽微言。
我佛金口所宣。
盈于海藏。
盖亦提诱后学。
之智慧辩才。
演畅万法。
明了一心。
禅际河游。
慧閒云布。
数而称之。
莫能尽纪。
聊为小序。
以颂宣行云尔。
宗镜录 后周 · 释延寿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二、全宋文卷一三、《全唐文》卷九二二
伏以真源湛寂,觉海澄清,绝名相之端,无能所之迹。
最初不觉,忽起动心,成业识之由,为觉明之咎。
因明起照,见分俄兴;
随照立麈,相分安布。
如镜现像,顿起根身。
次则随想,而世界成差;
后即因智,而憎爱不等。
从此遗真失性,执相徇名,积滞著之情尘,结相续之识浪。
锁真觉于梦夜,沈迷三界之中;
瞽智眼于昏衢,匍匐九居之内。
遂乃縻业系之苦,丧解脱之门。
于无身中受身,向无趣中立趣。
约依处则分二十五有,论正报则具十二类生。
皆从情想根由,遂致依正差别。
向不迁境上,虚受轮回;
于无脱法中,自生系缚。
如春蚕作茧,似秋蛾赴灯。
以二见妄想之丝,缠苦聚之业质;
用无明贪爱之翼,扑生死之火轮。
用谷响言音,论四生妍丑;
以妄想心镜,现三有形仪。
然后违顺想风,动摇觉海
贪痴爱水,资润苦芽。
一向徇尘,罔知反本。
发狂乱之知见,翳于自心;
立幻化之色声,认为他法。
从此一微涉境,渐成戛汉之高峰;
滴水兴波,终起吞舟之巨浪。
迩后将欲反初复本,约根利钝不同。
于一真如界中,开三乘五性。
或见空而證果,或了缘而入真。
或三祇熏鍊,渐具行门;
或一念圆修,顿成佛道。
斯则剋證有异,一性非殊,因成凡圣之名,似分真俗之相。
若欲穷微洞本,究旨通宗,则根本性离,毕竟寂灭。
绝升沈之异,无缚脱之殊。
既无在世之人,亦无灭度之者。
二际平等,一道清虚,识智俱空,名体咸寂,迥无所有,唯一真心。
达之名见道之人,昧之号生死之始。
复有邪根外种,小智权机,不了生死之病原,罔知人我之见本。
唯欲厌喧斥动,破相析尘,虽云静味冥空,不知埋真拒觉。
如不辩眼中之赤眚,但灭灯上之重光;
罔穷识内之幻身,空避日中之虚影。
斯则劳形役思,丧力捐功,不异足水助冰,投薪益火。
岂知重光在眚,虚影随身,除病眼而重光自消,息幻质而虚影当灭。
若能回光就己,反境观心,佛眼明而业影空,法身现而尘迹绝。
以自觉之智刃,剖开缠内之心珠;
用一念之慧锋,斩断尘中之见网。
此穷心之旨,达识之诠,言约义丰,文质理诣。
揭疑关于正智之户,薙妄草于真觉之原,愈人髓之沈痾,截盘根之固执。
则物我遇智火之焰,融唯心之炉;
名相临慧日之光,释一真之海。
斯乃内證之法,岂在文诠,知解莫穷,见闻不及。
今为未见者演无见之妙见,未闻者入不闻之圆闻,未知者说无知之真知,未解者成无解之大解。
所冀因指见月,得兔忘罤,抱一冥宗,舍诠检理。
了万物由我,明妙觉在身。
可谓搜抉玄根,磨砻理窟,剔禅宗之骨髓,标教网之纪纲。
馀惑微瑕,应手圆净
玄宗妙旨,举意全彰。
能摧七慢之山,永塞六衰之路。
尘劳外道,尽赴指呼;
生死魔军,全消影响。
现自在力,阐大威光。
示真宝珠,利用无尽;
倾秘密藏,周济何穷。
可谓香中爇其牛头,宝中探其骊颔,华中采其灵瑞,照中耀其神光,食中啜其乳糜,水中饮其甘露,药中服其九转,主中遇其圣王。
故得法性山高,顿落群峰之峻;
醍醐海阔,横吞众派之波。
似夕魄之腾辉,夺小乘之星宿;
如朝阳之孕彩,破外道之昏蒙。
犹贫法财之人值大宝聚,若渴甘露之者遇清凉池。
为众生所敬之天,作菩萨真慈之父。
抱膏肓之疾,逢善见之药王
迷险难之途,偶明达之良导。
久居闇室,忽临宝炬之光明;
常处裸形,顿受天衣之妙服。
不求而自得,无功而顿成。
故知无量国中,难闻名字;
尘沙劫内,罕遇传持。
以如上之因缘,目为心镜,现一道而清虚可鉴,辟群邪而毫发不容,妙体无私,圆光匪外。
无边义海,咸归顾眄之中;
万像形容,尽入照临之内。
斯乃曹溪一味之旨,诸祖同传;
鹄林不二之宗,群经共述。
可谓万善之渊府,众哲之玄源,一字之宝王,群灵之元祖。
遂使离心之境,文理俱虚;
即识之尘,诠量有据。
一心之海印,揩定圆宗;
八识之智灯,照开邪闇。
实谓含生灵府,万法义宗,转变无方,卷舒自在,应缘现迹,任物成名。
诸佛体之号三菩提,菩萨修之称六度行;
海慧变之为水,龙女献之为珠;
天女散之为无著华,善友求之为如意宝;
缘觉悟之为十二缘起,声闻證之为四谛入空;
外道取之为邪见河,异生执之作生死海。
论体则妙符至理,约事则深契正缘。
然虽标法界之总门,须辩一乘之别旨。
种种性相之义,在大觉以圆通;
重重即入之门,唯种智而妙达。
但以根羸靡鉴,学寡难周,不知性相二门,是自心之体用。
若具用而失恒常之体,如无水有波;
若得体而阙妙用之门,似无波有水。
且未有无波之水,曾无不湿之波。
以波彻水源,水穷波末,如性穷相表,相性原。
须知体用相成,性相互显。
今则细明总别,广辩异同,研一法之根元,搜诸缘之本末,则可称宗镜,以鉴幽微。
无一法以逃形,则千差而普会
遂则编罗广义,撮略要文,铺舒于百卷之中,卷摄在一心之内。
能使难思教,指掌而念念圆明;
无尽真宗,目睹而心心契合。
若神珠在手,永息驰求;
犹觉树垂阴,全消影响。
获真宝于春池之内,拾砾浑非;
得本头于古镜之前,狂心顿歇。
可以深挑见刺,永截疑根。
不运一毫之功,全开宝藏;
匪用刹那之力,顿获玄珠。
名为一乘大寂灭场,真阿兰若正修行处。
此是如来自到境界,诸佛本住法门
是以普劝后贤,细垂玄览,得智穷性海,学洞真源。
此识此心,唯尊唯胜。
此识者,十方诸佛之所證;
此心者,一代时教之所诠。
唯尊者,教理行果之所归;
唯胜者,信解證入之所趣。
诸贤依之,而解释论起千章;
众圣体之,以弘宣谈成四辩。
所以掇奇提异,研精洞微,独举宏纲,大张正网。
捞摝五乘机地,升腾第一义天。
广證此宗,利益无尽。
得正法久住,摧外道之邪林;
能令广济含生,塞小乘之乱辙。
则无邪不正,有伪皆空。
由自利故,发智德之原;
由利他故,立恩德之事。
成智德故,则起无缘之化;
成恩德故,则悲含同体之心。
以同体故,则心起无心;
以无缘故,则化成大化。
心起无心故,则何乐而不与;
化成大化故,则何苦而不收!
何乐而不与,则利钝齐观;
何苦而不收,则怨亲普救。
使三草二木,咸归一地之荣;
邪种焦芽,同沾一雨之润。
斯乃尽善尽美,无比无俦,可谓括尽因门,搜穷果海。
故得创发菩提之士,初求般若之人,了知成佛之端由,顿圆无滞;
明识归家之道路,直进何疑。
或离此别修,随他妄解,如搆角取乳,缘木求鱼,徒历三祇,终无一得。
若依此旨,信受弘持,如快舸随流,无诸阻滞;
又遇便风之势,更加橹棹之功。
则疾届宝城,忽登觉岸,可谓资粮易办,道果先成。
被迦叶上行之衣,坐释迦法空之座,登弥勒毗卢之阁,入普贤法界之身。
能令客作贱人,全领长者之家业;
忽使沈空小果,顿受如来之记名。
未有一门匪通斯道,必无一法不契此宗。
过去觉王,因兹成佛;
未来大士,仗證真。
则何一法门而不开,何一义理而不现?
无一色非三摩钵地,无一声非陀罗尼门。
尝一味而尽变醍醐,闻一香而皆入法界。
风柯月渚,并可传心;
烟岛云林,咸提妙旨。
步步蹈金色之界,念念嗅薝卜之香。
掬沧海而已得百川,到须弥而皆同一色。
焕兮开观象之目,尽复自宗;
寂尔导求珠之心,俱还本法。
使邪山落仞,苦海收波,智楫以之安流,妙峰以之高出。
今详祖佛大意,经论正宗,削去繁文,唯搜要旨,假申问答,广引證明。
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
编联古制之深义,撮略宝藏之圆诠。
显扬,称之曰《录》,分为百卷,大约三章:先立正宗,以为归趣;
次申问答,用去疑情;
后引真诠,成其圆信。
以兹妙善,普施含灵,同报佛恩,其传斯旨耳。
按:《宗镜录》卷首,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永明寿禅师垂诫 后周 · 释延寿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
学道之门,别无奇特,只要洗涤根尘下无量劫来业识种子。
汝等但能消除情念,断绝妄缘,对世间一切爱欲境界,心如木石相似,直饶未明道眼,自然成就净身。
若逢真正导师,切须勤心亲近。
假使参而未彻,学而未成,历在耳根,永为道种,世世不落恶趣,生生不失人身。
才出头来,一闻千悟。
须信道真,善知识,是人中最大因缘,能化众生,得见佛性。
深嗟末世,诳说一禅,只学虚头,全无实解。
步步行有,口口谈空。
自不责业力所牵,更教人拨无因果。
便说饮酒食肉不碍菩提,行盗行淫无妨般若。
生遭王法,死堕阿鼻,受得地狱业消,又入畜生饿鬼,百千万劫,无有出期。
除非一念回光,立即翻邪为正。
若不自忏自悔自修,诸佛出来也无救尔处。
若割心肝如木石相似,便可食肉;
若饮酒如屎尿相似,便可饮酒;
若见端正男女如死尸相似,便可行淫;
若见己财如粪土相似,便可偷盗。
饶尔炼得至此田地,亦未可顺汝意在;
直待證无量圣身,始可行世间逆顺事。
古圣施设,岂有他心,只为末法僧尼少持禁戒,恐赚向善俗子多退道心,所以广行遮护。
千经所说,万论所陈:若不去淫,断一切清净种;
若不去酒,断一切智慧种;
若不去盗,断一切福德种;
若不去肉,断一切慈悲种。
三世诸佛同口敷宣,天下禅宗一音演畅,如何后学略不听从,自毁正因,反行魔说?
只为宿薰业种,生遇邪师,善力易消,恶根难拔。
岂不见古圣道:见一魔事如万箭攒心,闻一魔声如千锥劄耳,速须远离,不可见闻。
各自究心,慎莫容易,久立珍重。
按:《万善同归集》卷下,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永明智觉寿禅师顶相 北宋 · 释道和
七言绝句 押庚韵
慧日峰高秋色冷,钱塘江静月华明。
寒光一烁周沙界,笔下看来未十成(同上书卷二九)
法惠宗镜录1099年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七、《石门文字禅》卷二五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净慈寺
龙胜菩萨曰:「众生心性,犹如利刀,唯用割泥,泥无所成,刀日就损」。
理体常妙,众生自粗能善用心,即合本妙。
余观世之人,疲精神于纸墨者,多从事于无用之学,皆以刀割泥者也。
明州翠岩僧法惠独施力写永明所撰《宗镜录》一百二十卷,与方广禅寺大法宝藏。
呜呼,师可谓善用其心者也。
夫能使天台、贤首、唯识三宗之旨趣,大乘深经六十卷妙义,西天此土三百家之法句,杂传要说契心之至理,镜为一心,心之所缘,笔之所及,常在现前,余以谓此道人即入摩诃衍遍知称性之海,即具普贤一真光明微尘数,不思议行门。
予幸得托名卷末,愿慈氏大士从知足天来,主龙华时,同闻此录,知今日自作随缘,其心非谬也。
永明智觉禅师行业记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三
师讳延寿馀杭王氏子。
儿时知敬佛乘,及冠,日一食,诵《法华经》五行俱下,有群羊跪听。
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尝舟归钱塘,见渔船万尾戢戢,恻然皆易之,放于江,裂缝掖,投翠岩岑公学出世法,吴越文穆王闻而慕悦,听其弃家,为剃发。
自受具,衣不缯纩,食无重味,持头陀行。
常习定台天柱峰下,有尺鴳巢衣襵中。
韶国师眼目世间,北面而师事之。
韶曰:「汝与元帅有缘,他日大作佛事,惜吾不及见尔」。
初说法雪窦,建隆元年忠懿王移之于灵隐新寺,为第一世。
明年又移之于永明寺,为第二世
众至二千人,时号慈氏下生,指法以佛祖之语为铨准,曰:迦叶波初闻偈曰:「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
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此佛祖骨髓也。
龙胜曰:「无物从缘生,无物从缘灭。
起惟诸缘起,灭惟诸缘灭」。
乃知色生时但是空生,色灭时但是空灭。
譬如风性本不动,以缘起故动。
倘风本性动,则宁有静时哉?
密室中若有风,风何不动?
若无风,遇缘即起。
非物风为然,一切法皆然。
维摩谓文殊曰:「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
文殊乃曰:「如是居士若来,已更不来;
若去,己更不去」。
所以者何?
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从去,所可见者更不可见,此缘起无生之旨也。
僧问长沙,偈曰:「学道之人未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
无始来时,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岂离识性别有真心耶?
智觉曰:「如来于首楞严会上,为阿难拣别详矣,而汝犹故不信。
阿难以推穷寻逐者为心,遭佛呵之。
推穷寻逐者,识也。
若以识法随相行,则烦恼名识不名心也。
意者忆也,忆想前境起于妄,并是妄识,不干心事。
心非有无,有无不染;
心非垢净,垢净不污,乃是迷悟。
凡圣行住坐卧,并是妄识,非心也」。
心本不生,今亦不灭。
若知自心如此,于诸佛亦然。
维摩曰:「真心是道场,无虚假」。
智觉以一代时教流传此土,不见大全,而天台、贤首、慈恩性相三宗又互相矛盾,乃为重阁馆三宗知法比丘,互相设难,至波险处,以心宗旨要折中之。
因集方等秘经六十部,西天此土圣贤之语三百家,以佐三宗之义,为一百卷,号《宗镜录》,天下传诵焉。
僧问:「如和尚所论,《宗镜》唯立一心之旨,能摄无量法门,此心舍一切法耶,主一切法耶?
若生者是自生欤,从他而生欤?
共生无因而生欤」?
答曰:「此心不纵不横,非他非自。
何以知之?
若言舍一切法即是横,若言生一切法即是纵。
若言自生,则心岂复生心乎?
若言他生,即不得自,矧曰有他乎?
若言共生,则自他尚无有,以何为共哉?
若言无因而生者,当思有因尚不许言生,况曰无因哉」?
僧曰:「审非四性所生,则世尊云何说意根生意识心?
如世画师无不从心造,然则岂非自生乎?
又说心不孤起,必藉缘而起,有缘思生,无缘思不生,则岂非他生乎?
又说所言六触因缘生,六受得一切法,然则岂非共生乎?
又说十二因缘,非佛天人修罗作性,自尔故然,则岂非无因而生乎」?
智觉笑曰:「诸佛随缘差别,俯应群机,生善破恶,令入第一义谛,是四种悉檀方便之语。
如以空拳示小儿耳,岂有实法哉」?
僧曰:「然则一切法是心否」?
曰:「若是即成二」。
僧曰:「审尔则一切不立俱非耶」?
曰:「非亦成二。
汝岂不闻《首楞严》曰:『我真文殊,无是文殊。
若有是者,则二文殊』。
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僧曰:「既无二相,宗一可乎」?
曰:「是非既乖大旨,一二还背圆宗」。
僧曰:「如何用心,方称此旨」?
曰:「境智俱亡,云何说契」?
僧曰:「如是则言思道断,心智路绝矣」。
曰:「此亦强言,随他意转,虽欲隐形,而未忘迹」。
僧曰:「如何得形迹俱忘」?
曰:「本无朕迹,云何说忘」?
僧曰:「我知之矣,要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大悟时节,神而明之」。
曰:「我此门中,亦无迷悟,明与不明之理,撒手似君无一物。
徒劳辛苦,说千般此事,非上根大器,莫能荷担先德」。
曰:「尽十方世界,觅一人为伴,无有也」。
又曰:「此是一人承绍祖位,终无第二人。
若未亲到,谩疲神思,借曰玄之又玄,妙之又妙,但是方便门中旁赞助之语,于自己分上亲照之时,反视之,皆为魔说。
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
但以形言迹,文彩生时,皆是执方便门,迷真实道。
要须如百尺竿头,放身乃可耳」。
僧曰:「顾丐最后一言」。
曰:「化人问幻士,谷响答泉声。
欲远吾宗旨,泥牛水上行」。
又常谓门人曰:「夫佛祖正宗,则真惟识。
才有信处,皆有为人。
若论修證之门,则诸方皆云功未齐于诸圣。
且教中所许初心,菩萨皆可比知,亦许约教而会、先以闻解信入,后以无思契同。
若入信门,便登祖位。
现今世间之事,众世界中第一比知,第二现知,第三教而知。
第一比知者,且如即今有漏之身,夜皆有梦。
梦中所见好恶境界,忧喜宛然。
觉来床上安眠,何曾是实?
并是梦中意识。
思想所为,则可比知觉时之事,皆如梦中无实。
夫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境界,元是第八阿赖耶,识亲相分,惟是本识所变。
若现在之境,是明了意识分别。
若过去未来之境,是独散意识思惟。
梦觉之境虽殊,俱不出于意识,则惟心之旨,比况昭然。
第二现知者,即是对事分明不待立。
况且如现见青白等物时,物本是虚,不言我青我白,皆是眼识分与同时意识计度分别。
为青为白,以意辨为色,以言说为青,皆是意言自妄安置。
以六尘钝,故体不自立,名不自呼。
一色既然,万法咸尔。
皆无自性,悉是意言。
故曰万法本闲,而人自闹。
是以若有心起时,万境皆有若空心起处。
万境皆空,则空不自空,因心故空;
有不自有,因心故有。
既非空非有,则惟识惟心。
若无于心,万法安寄?
又如过去之境,何曾是有?
随念起处,忽然现前。
若想不生境,亦不现此,皆是众生日用可以现知。
不待功成,岂假修得?
凡有心者,并證知。
故先德曰:『知大根人,知惟识者,恒观自心,意言为境』。
此初观时,虽未成圣,分知意言,则是菩萨第三教而知者。
大经云:『三界惟心,万法唯识』。
此是所现本理,能證正宗也」。
智觉乘大愿力,为震旦法施主,声被异国,高丽遣僧航海问道,国王叙弟子之礼。
开宝八年十二月焚香告众,跏趺而化,阅世七十二,坐四十二
赞曰:予初读《自行录》,录其行事,日百八件。
计其貌必枯瘁尪劣,及见其画像,凛然丰颐,眉目秀拔,气宇如玉。
味其平生,如江干之月。
研其说法,如禹之治水孔子闻《韶》,羿之射,王良之御,孙子之用兵,明、太史之文章。
呜呼,真乘悲愿而至者耶!
按:《灵隐寺志》卷六上,康熙刻本。
大宋永明智觉禅师 南宋 · 释宗晓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六四、《乐邦文类》卷三
师讳延寿,本丹扬人,后迁馀杭
总角之岁,诵《法华经》,五行俱下,经六旬而毕。
尝为北郭税务专知官,见鱼虾辄买放生。
后盗官钱,并为放生用。
事发坐死,领赴市曹,钱王使人视之,若悲惧即杀之,否则舍之。
而彼澹然无异色,乃舍之。
因投明州翠岩出家,次参韶国师,发明心要。
初往天台智者岩,九旬习定,有鸟尺鴳,巢于衣裓中。
于国清行法华忏,夜见神人持戟而入,师呵其何得擅入,对曰:「久积净业,方到此中」。
又中夜旋绕,次见普贤前供养莲华忽然在手。
因思夙有二愿,一愿终身常诵《法华》,二愿毕生广利群品,忆此二愿,复乐禅寂,进退迟疑,莫能自决。
遂上智者禅院作二阄,一曰一心禅定阄,二曰诵经万善庄严净土阄。
冥心自期曰:「傥于此二途,有一功行必成者,须七返拈著为證」。
遂精祷佛祖,信手拈之,乃至七度,并得诵经万善生净土阄。
由此一意专修净业,遂振锡金华天柱峰,诵经三载。
禅观中见观音以甘露灌于口,从此发观音辩才。
初住雪窦山,晚诏住永明寺,徒众常二千,日课一百八事,学者参问,指心为宗,以悟为决。
日暮往别峰行道念佛,旁人闻山中螺贝天乐之声。
忠懿王叹曰:「自古求西方者,未有如此之切也」。
遂为立西方香严殿,以成师志。
大宋开宝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众,跏趺而逝。
永明寿禅师 南宋 · 释居简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九
客吟灯残,猿啼月落。
衲帔蒙头,千岩万壑
指破凡夫,为等觉妙觉。
齐大小乘,于钱索井索。
纵大辩于谈笑,寄虚怀于冥莫。
所谓百轴宗镜之文,如太山之一毫芒。
巍巍堂堂,炜炜煌煌。
非心亦非佛,破镜不重光。
按:《北涧集》卷六。又见《增修云林寺志》卷五。
重刻永明寿禅师物外集序 南宋 · 释居简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北涧集》卷五
能使所居山大于天下鼎望禅苑,永明与?
达观卢公之于雪窦也,空寂蕴奥,公尤为先知,出人间世,为龙象,任祖宗九鼎之寄宜矣。
开禧初,余登会稽
华顶,度石桥,窥昙猷逸迹;
雁宕揽胜,访客儿蜡屐扬帆处;
回乳窦,千丈飞雪。
住山石桥宣无言与余登中峰,公昔著书地。
老头陁出公肖象,碧眸广颡,气廪廪如生。
整饰,书余赞其上曰:「客吟灯残,猿啼月落。
衲被蒙头,千岩万壑
起破凡夫为等觉妙觉,齐大小乘于钱索井索。
纵大辩于谈笑,寄虚怀于冥漠。
所谓百轴宗镜之文,如太山之一毫芒。
巍巍堂堂,炜炜煌煌。
非心亦非佛,破镜不重光」。
兹又得此集,附益于毫芒。
然则公非用力于骚雅者,亦不在多少间。
独喜某人讲明旧话,重刻以寿古宿,为书于僧统公序后。
宗镜录 南宋 · 释智愚
五言律诗 押侵韵
百卷非文字,精探海藏深。
老胡三寸舌,镜主几生心。
力破尘劳网,能销旷劫金。
归原何所似,花底啭灵禽。
庚寅秋。水钟寺延寿师。将往见蔚山黄使君汝献。历入索诗。信笔二绝以赠。兼寄黄君。后忘之。丙申秋。延师持来示余。怜黄君不警吾言。触罪远窜。记旧诗于此 其一 明 · 金安国
七言绝句 押寒韵 出处:慕斋先生集卷之七
雨翻云覆鼻堪酸,欲向空门托肺肝。
两处遨游惭见子,世间情态几多般。
庚寅秋。水钟寺延寿师。将往见蔚山黄使君汝献。历入索诗。信笔二绝以赠。兼寄黄君。后忘之。丙申秋。延师持来示余。怜黄君不警吾言。触罪远窜。记旧诗于此 其二 明 · 金安国
七言绝句 押蒸韵 出处:慕斋先生集卷之七
非是怀尤吾不敢,疏亲无定世难凭。
偶对山僧发孤笑,忘机沤鸟晚良朋。
九日潘景升吴翁晋卜伯符孙燕诒苏汝载仲玄御登牛首山绝顶留宿僧院诘朝又游献花岩三首 其一 游牛首 明 · 邓云霄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拄笏看山兴杳然,到来爽气入秋鲜。
他乡几度逢重九,上界遥临遍大千。
天地悠悠同逆旅,江波滚滚送华年。
征鸿已引愁心去,还见归帆落照边。
九日潘景升吴翁晋卜伯符孙燕诒苏汝载仲玄御登牛首山绝顶留宿僧院诘朝又游献花岩三首 其二 留宿 明 · 邓云霄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僧话淹留宿化城,迎霜钟磬晚来清。
傍岩孤枕和云卧,落叶空山作雨声。
听法未消三世梦,浪游谁息百年情。
却怜浩劫如轮转,月堕西峰日又生。
九日潘景升吴翁晋卜伯符孙燕诒苏汝载仲玄御登牛首山绝顶留宿僧院诘朝又游献花岩三首 其三 献花岩 明 · 邓云霄
七言律诗 押歌韵
南朝古寺挂岩阿,揽胜盘纡石磴多。
风动佛幢时弄影,云深樵径但闻歌。
松涛似涌千峰去,剑舄如骑独鹤过。
试问法融归寂后,闲花幽鸟近如何?
永明寿禅师塔塔首 其一 明末清初 · 彭孙贻
五言律诗 押蒸韵 出处:茗斋诗
石壁藏真蜕,苍藤缚古绳。
髑髅能指月,鬼火见抟灯。
涧道孤花发,山泉六月冰。
坐深忘万物,夕鸟过西陵
永明寿禅师塔塔首 其二 明末清初 · 彭孙贻
五言律诗 押青韵 出处:茗斋诗
幽涧经行尽,惟山镇曰青。
鸟言成慧辩,水色宕空灵。
听法堆荒石,衣珠落古萤。
曹溪馀派在,厓乳滴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