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题目
夜梦蒙仲书监作二象笏与余各分其一觉而有赋 宋 · 胡仲弓
 押词韵第十七部
古人创一物,在理不在饰。
持此非备忘,洁白贵彰德
世无骨鲠臣,朝夕侍君侧。
善恶欠书谏,唾骂谁击贼。
吏进思效忠,官执欲称职。
奸回浊天縡,孰任排格力。
愿为顾少连,勿学元友直
上意方简在,竹符畀泥轼
政成秉介圭,入觐朝北极。
簪笔裹紫囊,玉立凛正色。
顾余初筮令,寒饿日驱迫。
手板非倒持,倚席惧引慝。
分我意何厚,榻前便指画。
一梦虽难凭,品秩从此得。
毋但啸西爽,清谈更何益。
课最玺书来,洗眼看黄敕。
汲引会有期,并力扶社稷。
乌山 明 · 柳成龙
五言绝句 出处:冶隐先生续集卷之下
高峰出云际,桂林秋深碧。
下有高人居,清风吹不歇。
善山道中。望乌山 清 · 权万
七言律诗 出处: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一
卓立亭亭江水涯,沧桑阅尽尚嵯峨。
海东共戴朝鲜国,山下深藏冶隐家。
松竹三冬凌雪霰,林泉千古老烟霞。
岿然砥柱中流在,游女行歌山有花。
李经历荪。持磬叔岭南安否状以来。其中有寄余一诗曰。乌山色邈崔嵬。往事浑如一梦回。风雨馆中闻宝瑟。月波亭上把离杯。相逢未展从容话。别后难禁辗转怀。制锦才高多有暇。须凭征雁付诗来。次韵附呈。磬叔时为司饔院正 明 · 金宗直
七言律诗 押词韵第五部 出处:佔毕斋集卷之十三
五云双阙正嵬嵬,魂梦凫趋日几回。
才子太官调御膳,孤臣荒郡劝亲杯。
地悬气味何妨似,岁晏风流自可怀。
岭外每闻星使降,殷勤倾伫好音来。
和郑比安名仲处。居善之乌山下。年八十九。) 其三 明 · 金宗直
七言绝句 出处:佔毕斋集卷之十三
故故金乌横翠黛,宽闲真是考槃阿。
谁知冶隐先生后,黄耇清风一倍加。
和郑比安名仲处。居善之乌山下。年八十九。) 其一 明 · 金宗直
七言绝句 出处:佔毕斋集卷之十三
老去田园管物华,清诗悲壮当胡笳。
儿孙应劝治聋酒,涩雨悭风苦未和。
和郑比安名仲处。居善之乌山下。年八十九。) 其二 明 · 金宗直
七言绝句  出处:佔毕斋集卷之十三
世间荣落犹观幻,林下光阴到烂柯。
畎亩何曾忘魏阙,长歌麟趾咏于嗟。
乌山 明末清初 · 张显光
五言绝句 押词韵第八部 出处:冶隐先生言行拾遗卷下
有当年碧,山依昔日高。
清风犹竖发,谁谓古人遥岁丁未。寻山憩大穴寺。寺乃先生幽栖之所。今其种竹尚在。仍次先生閒居之韵而及之。)
遥礼乌山叟和尚 宋末元初 · 释云岫
七言绝句 押词韵第三部
拙口无言心自知,对人垂泪湿禅衣。
如今欲说当时事,塔在乌山不见师。
德清乌山土地庙 清末 · 俞樾
对联 出处:楹联述录
耕而食,凿而饮,相传中古遗风,尚留村社;
春有祈,秋有报,愿与故乡父老,同拜神旗。
己未九日乌山登高次刘静常郑藏庵东庵 其三 次藏庵韵 明 · 黄仲昭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出处:未轩文集卷十
浮云漠漠拥遥岑,不解为霖空自阴。
人事忽看今日改,菊花还作去年簪。
庙堂谁是忧民者,畎亩空怀爱国心。
万斛闲愁何处遣,盈尊春酒不辞斟。
己未九日乌山登高次刘静常郑藏庵东庵 其一 静常 明 · 黄仲昭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出处:未轩文集卷十
白露凝霜催短景,黄花泛酒续良游。
山横翠黛云开处,雁带斜阳天尽头。
百岁功名成画饼,几人姓字覆金瓯。
题糕且尽生前乐,洒泪何劳身后忧。
己未九日乌山登高次刘静常郑藏庵东庵 其二 东庵 明 · 黄仲昭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出处:未轩文集卷十
谁能燮理顺阴阳,偶为登高一感伤。
多稼盈畴怜就槁,三农终岁叹徒忙。
且呼绿醑互酬酢,聊挽春和归肺肠。
老得兹游良亦幸,浮生丰约底须量。
八声甘州 读爰居阁咏乌山石壁岩诗,有塔僧不洗当时钵,诗梦偏循旧日廊之句,为之惘然,赋成此解 近现代 · 陈能群
 押词韵第一部
占诗人吟趣画楼东,梦与故山逢。
渐晨光透纸,钟声百八,飞落苍松。
浑觉高寒坐处,了不识尘踪。
一白江天外,峭立千峰。

准拟重招旧隐,任登临送目,闲拄孤筇。
甚臞禅去远,陵谷感偏同。
但涓涓岩泉嬲雪,向荒陂犹照夕阳红。
须料理,让谁为主,明月清风
乌山霁雪 明 · 吴希贤
 出处: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十三
银屏酒醴冻不消,千山霁雪堆璚瑶。
晓来檐鹊报春信,梅花开到城东桥。
城东词客玉堂老,老眼摩挲诗最好。
小窗呵笔赋新题,千古寒光照吟槁。
乌山 明 · 鱼无迹
七言律诗 押鱼韵 出处:冶隐先生言行拾遗卷下
落落高标吉注书,金乌山下闭门居。
首阳殷遗草,里田园晋旧墟。
千载名垂扶大义,至今人过式前闾。
生为男子谁无胆,立立峰峦揔起予。
西岭梅花(一作方蒙仲诗)1128年 宋 · 陈与义
 押灰韵 创作地点:湖北省十堰市房县
雨后众崖碧,白处纷寒梅。
遥遥迎客意,欲下山坡来。
穷村(四库本作谷)春晚,邂逅今日开。
绛领承玉面,临风一低回。
折归无可赠,孤赏心悠哉。
重过乌山即事 元末明初 · 宋禧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出处:庸庵集卷四
冬晴重过乌山寺,年老今非白面郎。
石髓汲来棕叶井,尘躯浴罢菊花汤。
三生有约谁能记,一醉无愁自不妨。
酒醒出山空极目,独怜白发对斜阳。
乌山 明 · 卢麟瑞
七言绝句 押东韵 出处:冶隐先生言行拾遗卷下
汉溲不到商山上,晋甲犹存栗里中。
严子能成光武大,亦非虚老富春翁。
方蒙仲澄孙(一) 南宋 · 方大琮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八八、《铁庵集》卷二四
前月东园叔至京日,有游洋邑力持书同至,既而力索报,诺以不出月,而二十四日蒋副端之疏上。
是日正当侍立,清晨从者既集,忽令告假,若有知然。
若使见其读弹文,亦自无害。
盖自旧秋言坡引笔书纸之初,便知有此。
于时诸公相从臾为前辈论一事,至十八九疏者,或以为苟欲济事,姑徐之。
次月疏略引说过其实,心愧焉。
又次月报閤门以二十三日上殿,而二十一夜半已他徙。
使得上,亦未敢及兹事,亦愧焉。
自此求去不获,及至节后直前,以此事为一条,意虽恳恻,而语不敢峻切,亦愧焉。
兹夏适火灾起于旧邸之处,焚燎过于辛卯,议者哗然,求言诏朌,直翁侍郎谓某曰:「吾辈既忝侍从与两省官,不敢效他人之率尔」。
遂相拉过堂白宰执劝上自行之,不然,当留侍从两省班,以六月一日乞面奏。
丞相语以未可匆遽。
然过堂时从官已有不至者,况欲留班乎?
夕郎直翁与某曰:「此二人却当言」。
于是副端入文字,有「非同气而强以为兄弟」之说,且曰「自今有言之者,当次第弹劾」。
议者愈哗然,而两学之书直攻之矣。
某既以未应诏为愧,或又谓蒋文字过中舍时不当为书行,又愧焉。
直翁疏已成,不敢上,相谓曰:「且留吾辈为茅焦」。
笑答之曰:「恐不及为茅焦矣」。
近来士庶囊封皆不付下后省看详,忽一日内札有李、邹并特补将仕郎之命,众相顾愕眙,意其必与学校之书相反。
及录黄过中舍,求二书不可得。
刘鼓院暂摄检院,进书例有副本纳匦检所,若伏阙上书,则不纳副也,遂得见邹之书矣。
若李之书无从得,适值直翁云,恰见丞相,问二士云何?
丞相谓其说以「齐小白于公子纠犹曰公子,秦王世民太子建成犹曰太子」,仅闻此两句。
以已见者推之,知其为李之书。
非不知台中禁言此事,亦非欲屡拈前话,若到手而放过,何以见鲁卫之士?
祸福何足道哉!
端创为此论,初见学校明榜,集众攻之,亦恐且悔,出内札以自解,亦令人来言曰「不敢伤善类」。
南塘入一疏,有一两语微合。
塘之识与论素高于众人,岂肯求合于一人?
而端以其合处为喜,而恐悔之意遂衰,故于缴二士之章亦寓扶持孔孟以来家法之意,实恐异论之寖炽。
缴既入,遂告假,丞相遣人来曰,尝于上前问此事,上曰「丞相可与他说」,且有调亭之语,对以「他岂肯听臣说」,遂收起。
丞相谓若送他舍人行,切不须执,某□惟有去耳。
丞相谓旦夕真除,尽有题目可去,何必此?
再三辞缴。
后旬日二十一日始出侍立,至二十四日又当侍立,又告假,而逐疏下矣。
时赴三山者,将过阙,而乡夕郎驳其不当留中。
此结末一着甚伟。
凡文臣迁除,皆舍人上房事,某却是下房,无大题目。
琐闼者所以点检两舍人之已书者,未罢前于进故事中亦寓过阙者之意,罢之日迁除一新,更换谏官,而过阙者据琐闼矣。
或谓局面已变,或谓其兹来亦欲为好事。
果如此甚幸。
莫紧急于边事,而内之所争者虚议论也。
京邑半燬,尹当换而反赏,因其丐斥不允之命,缴回录黄,虽仅镌秩,而眷愈垕,盖依乘之旧人也。
与仇怨并立,实不皇安。
盖自为言官后,未尝一日安厥位。
近族人来试者一见皆曰气体衰削,非向为簿丞时之比,忧虑熏心,无分毫顾藉意。
每谒庙堂祈去,则曰诸人去则宰相之职业何事,以此苛留,日复一日,惟有因事可以决去,则今之见逐幸也。
区区拙且讷,族人所知,乡人所知,班行中始亦知之,而谓之外强非也,谓之内荏亦未为非也。
然外之弱自如,而内有时而不弱者,畏清议也,畏坏此身也。
若媒禄,则登坡立螭后,依违塞责,何官不可为?
至于揣摩上下之情而发于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亦可谓善忖度予心矣。
识者谓禄与名非可并言之物,惟学问政事之浅陋则诚如其言,然皆不敢尤人。
其评刘侍右曰「见利忘义」,冢中一枯骨尔,何利之有?
不敢以妾妇之道爱君尔。
王正字先对非强附乡论者,此段却无甚险语,至于潘则险甚。
食君禄者何人,而使此士受此冤?
绍兴诸臣有指温公为逆者,亦可笑叹,姑置勿论。
又自念怯懦如此,而谬得外强之名,亦有由也。
三山人不乐新帅之来,相传为中舍所缴,至不发迓书,来者以为称,虽李元善亦云然。
满朝不乐李绍兴之召,又皆谓为某所缴,虽庙堂亦遣人来问,不知此上房事,于某何预?
王去非移书与朝士曰:「方起居越次为此举尤伟,几于观攘臂搏虎者矣」。
四方相责望之意甚垕,故论者恐其实强,而亟加之以内荏之名,而不知表里之实弱也。
身不足计,所惜者国事尔。
火灾求言,一大机括,而竟以某结局。
身当议论之冲,固应尔,而三君子在一二千里之外皆不免,非池鱼之殃乎?
去岁见班行中谓此事惟闽、蜀人多及之,今又谓端平台谏虽洪、王不敢,反独不肖发之,其间又有廷臣奏对、草茅对策之语,为今言者推排案底,则是不肖累三公也。
然前秋见侍右追捕宗簿班奏藁,既而正字对班在先,侍右谓此话为人所见,恐有漏之者,其实偶同尔。
去岁正字以书见责,谓不为拈出,今皆牵连得书,求仁而得仁,又奚怨?
此自有天下与后世议论,非家庭私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