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敕徙刘祥永明中 南齐 · 萧赜
 出处:全齐文卷四
卿素无行检,朝野所悉。
轻弃骨肉,侮蔑兄嫂,此是卿家行不足,乃无关他人。
卿才识所知,盖何足论。
位涉清途,于分非屈。
何意轻肆口哕,诋目朝士,造席立言,必以贬裁为口实。
冀卿年齿已大,能自感厉,日望悛革。
如此所闻,转更增甚,宣议朝廷,不避尊贱,肆口极辞,彰暴物听。
近见卿影《连珠》,寄意悖慢,弥不可长。
卿不见谢超宗,其才地二三,故在卿前,事殆是百分不一。
我当原卿性命,令卿万里思侃。
卿若能改革,当令卿得还(《南齐书·刘祥传》)
太宰竟陵文宣王法集录序 南梁 · 释僧祐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二
夫五时九部之契,三请四卷之机,玄哉邈乎,奥不可议已。
然法海无涯,航而知大;
慧藏不极,采而得宝。
是以弘誓之士,随时斟酌,马鸣抽其幽宗,龙树振其绝绪,提婆析其名数,诃梨总其条理,并翼赞妙典,俘剪外学,迷津见衢。
长夜逢晓,故智慧之日,名飞于摧邪,功德之月,绩翔于阐化,亦已盛矣。
但群萌殊乘,根力异品,运季道浇,信淡识浅。
至于披瞽发聋,事资恳厉,药愚针惑,宜务功近。
是以后代敷训,显晦不一。
或飏言以泛解,或提耳而指授,所以卷舒教义,抑扬风轨,岂滞恒方,期于悟俗而已。
太宰竟陵文宜王,净刹萌因,忍土现果,慧自天成,道为期出,孝忠淳和之深,仁智博爱之厚,率由而极,因心则至。
若乃栖神二谛,宅业三宝,瞻前卓尔,望后不群,用能降帝子之尊,灼净土之操,屏朱观之贵,下白屋之礼,磨踵以拯俗,刻髓以徇道,望亿劫以长驱,凌千载而独上。
若乃阐经律,弘福施,济苍黎,毓翾动,未尝不虑积昏明,慈洽巨细,感灵瑞于显徵,通觉应于宵梦,固已威蕤民誉,昭晰神听矣。
至于苞括儒训,藻镜释典,空有双该,内外咸照,常欲广彼洲渚,炽此法灯,驻四生之风波,烛九居之霾雾,指来际以为期,总大千以为任。
故恻隐乘教,殷勤敷道。
于是锐临云之思,谈天之文,网罗字轮,仪形法印。
是以净住命氏,启入道之门;
华严缨珞,标出世之术,决定要行,进趣乎金刚,戒果庄严,克成乎甘露。
尔其众经注义,法塔赞颂,僧制药记之流,导文愿疏之属,莫不诚在言前,理出辞表。
大者钩深测幽,小者驰辩感俗。
森成条章,郁为卷帙。
可谓开士住心,道场初迹,冠一代之妙化,乘千祀之胜范者也,祐昔以道缘,豫属嘉会,律任法使,谬其寄。
齐堂梵席,时枉其请,哲人徂谢,而道心不亡。
静寻遗篇,僾乎如在。
遂序兹集,录以贻来世云尔(《释藏》百二)
对狱鞠辞 南齐 · 刘祥
 出处:全齐文卷十八
被问「少习狡异,长而不悛,顷来饮酒无度,轻议乘舆,历贬朝望,每肆丑言,无避尊贱」。
迂答奉旨。
囚出身入官,二十馀年,沈悴草莱,无明天壤。
皇运初基,便蒙抽擢,祭酒主簿,并皆先朝相府。
圣明御宇,荣渥弥隆,咨议中郎,一年再泽。
广筵华宴,必参末列,朝半问讯,时奉天晖。
囚虽顽愚,岂不识恩?
有何怨望,敢生讥议?
囚历府以来,伏事四王;
武陵功曹
凡涉二载;
长沙咨议,故经少时;
奉隶大司马,并被恩拂;
骠骑中郎,亲职少日;
临川殿下不遗虫蚁,赐参辞华;
司徒殿下文德英明,四海倾属。
囚不涯卑远,随例问讯,时节拜觐,亦沾眄议。
自馀令王,未被祗拜,既不经伏节,理无厚薄。
敕旨制书,令有疑则启,囚以天日悬远,未敢尘秽。
私之疑事,卫将军臣俭,宰辅圣朝,令望当世,囚自断才短,密以咨俭,俭为折衷,纸迹犹存。
未解此理云何敢为「历贬朝望」。
云囚「轻议乘舆」,为向谁道?
若向人道,则应有主甲,岂有事无仿佛,空见罗谤?
囚性不耐酒,亲知所悉,强进一升,便已迷醉。
其馀事事自申(《南齐书·刘祥传》)
连珠 其十五 南齐 · 刘祥
 出处:全齐文卷十八
盖闻听绝于聪,非疾响所达;
神闭于明,非盈光所烛。
故破山之雷,不发聋夫之耳;
朗夜之辉,不开矇叟之目(《南齐书·刘祥传》)
奏劾刘祥 南齐 · 任遐
 出处:全齐文卷二十二
少而狡异,长不悛徙,请谒绝于私馆,反唇彰于公庭,轻议乘舆,历贬朝望,肆丑无避,纵言自若。
厥兄浮,天伦无一日之悲,南金弗获,嫂侄致其轻绝,孤舟夐反,存殁相捐;
遂令暴客掠夺骸柩。
行路流叹,有识伤心。
门生孙狼儿列:「顷来饮酒无度,言语阑逸,道说朝廷,亦有不逊之语,实不避左右,非可称纸墨。
兄整先为广州,于职丧亡,去年启求迎丧,还至大雷,闻与整妻孟争计财物瞋忿,仍委前还,后未至鹊头,其夜遭劫,内人并为凶人所淫略」。
如所列与风闻符同,请免官付廷尉(《南齐书·刘祥传》,有以连珠启上者,上令御史中丞任遐奏。)
临卒与从弟纬书 南齐 · 崔慰祖
 出处:全齐文卷二十五
常欲更注二史,采《史》、《汉》所漏二百馀事,在厨簏,可检写之,以存大意。
《海岱志》良未周悉,可写数本,付护军从事人一通,及友人任昉、徐寅、刘祥、裴揆,令后世知吾微有素业也(《南齐书·崔慰祖传》,《南史》七十二。)
诗品下 其十六 南梁 · 钟嵘
 出处:全梁文卷五十五
齐黄门谢超宗寻阳太守丘灵鞠、齐给事中刘祥齐司徒长史檀超、齐正员郎钟宪、诸暨令颜则、齐秀才顾则心诗,檀谢七君,并祖袭颜延,欣欣不倦,得士大夫之雅致乎。
余从祖正员常云:「大明泰始中,鲍休美文,殊以动俗,惟此诸人,傅颜陆体。
用固执不移,颜谐诸暨家声」。
阴德论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
陈平称吾多阴谋。
道家之所禁。
吾世即废亦已矣。
不能复起。
以吾多阴过也。
至曾孙何国绝。
班生著陈平之言。
以为世戒。
理当然矣。
而丙丞相才及子显。
黜为关内侯
至孙昌乃绝。
国绝三十二岁复续。
张汤杜周子孙。
世有令名。
皆在显位。
其故何哉。
丞相汉宣之德。
可谓至矣。
晋荀息以忠贞之故。
不敢负献公
程婴以托孤之义。
不忍欺赵氏。
所以继之以死。
终不食言。
丞相史皇孙
微君臣之分。
无亲戚之情。
而保养曾孙。
仁心恻隐。
置于閒燥。
给以私财。
介然拒天子之使。
因是全四海之命(原注汉书称因赦天下郡邸狱系者是恩及四海也)
奏记霍光
决定大策。
既而显徵卿之美。
削士伍之辞。
其深厚不伐。
古所未有。
夏侯胜以为有阴德者。
必享其乐。
以及子孙。
是宜笃生贤人。
世济其美。
古所谓有后者。
良谓是矣。
焉在传爵邑而已哉。
张杜有后者。
岂用法虽深。
而所治者或能去天下之恶。
除生人之害。
所以然也。
泉州孝文 南宋 · 真德秀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六二、《西山文集》卷四○、谕俗文、《明公书判清明集》卷一○、乾隆《泉州府志》卷二○、道光《福建通志》卷五六
当职昨以三事谕民,首及孝悌。
数月以来,累据诸厢申到,如黄章取肝以救母,刘祥取肝以救父。
近又有承信信郎周宗强者,其母安人陈氏得疾几危,强割股救疗,母遂平复。
虽非圣经所尚,然其孝心诚切,实有可嘉。
今忽据百姓吴拾同妻阿林愬,其子吴良聪不孝,再三审问,具言其详。
当职忝为郡守,不能以理义训人,致使民间有此悖逆,日夕惭惧,无地自容
周承信除依条支赏外,特请赴州,置酒三行,以示宾礼之意,用旗帜、鼓乐、鞍马、伞扇送归其家。
吴良聪罪该极刑,姑与从轻,杖脊二十,髡发,拘役一年,仍就市引断。
使人知孝于其亲者有司所深敬,不孝其亲者王法所必惩。
兼此邦之人,本来易化,只缘官司不加训励,故有无知而轻犯者。
今为尔民略陈大义。
昔者圣人作《孝经》一书,教人以事亲之道,其《纪孝行》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孝之始终,无出于此。
所谓居则致其敬者,言子之事亲,常须恭敬,不得慢易。
盖父母者,子之天地也。
为人而慢天地,必有雷霆之诛;
为子而慢父母,必有幽明之谴。
太守侍郎王公见人礼塔,呼而告之曰:「汝有在家佛,何不供养」?
盖谓人能奉亲,即是奉佛,若不能奉亲,虽焚香百拜,佛亦不佑。
此理明甚,幸无疑焉。
所谓养则致其乐者,言子之养亲,当有以顺适其意,使之喜乐也。
大凡高年之人,心常欢悦则疾病必少,中怀戚戚则易损天年。
老莱子双亲年高,常著䌽衣为儿童戏,正以此也。
今贫下之民,固无美衣珍膳以奉其亲,但能随力所有,尽其诚心,父母未食,子不先尝,父母尚寒,子不独煖,父母有怒,和颜开解,父母有命,竭力奉承,则尊者之心,自然快乐,闺门之内,盎然如春矣。
所谓病则致其忧者,言父母有疾,当极其忧虑也。
昔人有母病三年夜不解带者。
亲年既高,不能无疾,人子当躬自侍奉,药必先尝,若有名医,不惜涕泣恳告,以求治疗之法,不必剔肝刲股然后为孝。
盖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或不幸因而致疾,未免反贻亲忧。
若贫乏至甚,无力请医,许诣州自陈,当为遣医诊视,药粥之资,与从官给。
至于丧祭二事,皆当以尽诚为主,不暇一一开陈。
独有两说,愿因而劝戒。
窃闻民间不幸有丧,富者则侈费而伤于礼,贫者则火化而害于恩。
夫送终之礼,称家有无,昔人所谓必诚必信者,惟棺椁衣衾至为切要,其他繁文外饰皆不必为。
至如佛家追荐之说,固茫昧难知,然昔贤有言:天堂无则已,有则君子登;
地狱无则已,有则恶人入。
茍明此理,则谄奉僧尼,广修斋供,其为无益,灼然可知。
又闻乡俗相承,亲宾送葬,或至刲宰羊豕,酣醟杯觞,当悲而乐,尤为非礼。
至于贫窭之家,委之火化,积习岁久,视以为常。
曾不思古者背叛恶逆之人,乃有焚骨扬灰之戮。
今亲肉未寒,为人子者何忍付之烈焰,使为灰烬乎?
言之犹可痛心,况复忍为其事!
自今而后,富者则愿其削世俗不正之礼,省虚华无益之费,审欲为亲祈福,岂若捐金谷以济饥贫,有若施药施棺,无非美事。
傥能行此,福报自臻,何必索之渺茫,妄希因果!
贫者则愿其勿以火化为便,茍稍可趁办,何惜办寻丈之地以葬其亲?
必不获已,即仰陈乞,于官地安厝,但深掘坑坎,筑土实封,亦胜于焚尸之惨。
经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
天下万善,孝为之本,若能勤行孝道,非惟乡人重之,官司敬之,天地鬼神亦将佑之
如其悖逆不孝,非惟乡人贱之,官司治之,天地鬼神亦将殛之。
此州素称佛国,好善者多,今请乡党邻里之间,更相劝勉。
其有不识文义者,老成贤德之士当与解说,使之通晓,庶几人人兴起,家家慕效,渐还淳古之俗,顾不美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