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别录 其五十三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八
鹖冠子常居深山,以鹖为冠,故号鹖冠子(《艺文类聚》六十七,《文选》刘孝标《辨命论》注,《御览》六百八十五。)
七蠲 东汉 · 崔琦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五
寒门邱子有疾,玄野子谓之曰:「蓝沼清池,素波朱澜。
金钩芳饵,纤缴华竿。
缗沈鱼浮,荐以香兰。
幽室洞房,绝槛垂轩。
紫阁青台,绮错相连。
结实布叶,与波邪倾。
从风离合,澹淡交并。
紫带黄葩,翳水吐荣。
红颜溢坐,美日盈堂。
姿喻春华,操越秋霜。
从容微眄,流曜吐芳。
巧笑在侧,顾盼倾城」。
玄野子曰:「爰有梧桐,产乎玄溪。
传根朽壤,托阴生危。
激水澡其下,孤鸟集其枝。
罔双偶而特立,独飘飖而单离。
匠石摧肩,公输折首。
目眩肌战,制以为琴。
子野调操,钟斯听音。
子能听之乎(《艺文类聚》五十七)」?
暂唱却转,时吟齐讴。
穷乐极欢,濡首相(《初学记》十五)
再奏致哀风(《文选·王康琚反招隐诗》注)
三王行化,隐己(《文选·刘峻辨命论》注)
翻然凤举,轩尔龙腾(《文选·曹植王仲宣诔》注)
于斯江南,实产橘柚,紫叶玄实,绿里朱茎。
孟冬之月,于时可食,抚以玉手,永用华饰(《御览》九百六十六。又九百七十三)
赠妇诗三首(《诗纪》作留郡赠妇诗。) 其三 东汉 · 秦嘉
 押词韵第十一部
肃肃仆夫征,锵锵扬和铃。
清晨当引迈,束带待鸡鸣。
顾看空室中,仿佛相姿形。
一别怀万恨,起坐为不宁。
何用叙我心,遗思致款诚。
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
芳香去垢秽素琴有清声。
诗人感木瓜,乃欲答瑶琼
愧彼赠我厚,惭此往物轻。
虽知未足报,贵用叙我情(○玉台新咏一。西溪丛话下。《文选》五十五刘孝标广绝交论注。《诗纪》四。)
释宾 其三 曹魏 · 应玚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二
子犹不能腾云阁,攀天衢(《文选·刘峻广绝交论》注)
王将军 曹魏 · 应璩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
雀鼠虽微,犹知徽烈(《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注。又任昉《为范始兴求立太宰碑表》注,刘峻《广绝交论》注,并作「虽愚」。)
临河 东晋 · 王羲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六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兰亭,修禔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娱目骋怀,信可乐也。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矣。
故列序时人,录其所述。
右将军司马太原孙丞公等二十六人赋诗如左,前馀姚会稽谢胜等十五人不能赋诗,罚酒各三斗(《世说·企羡篇》注。案:此与帖本不同,又多篇末一段,盖刘孝标从本集节录者,因《兰亭序》世所习见,故别载此。)
与诸弟书 南梁 · 刘峻
 出处:全梁文卷五十七
任既假以吹嘘,各登清贯,任云亡未几,子侄漂流沟渠,洽等视之悠然不相存赡,平原刘峻,疾其苟且,乃广朱公叔绝交论焉(《文选广绝交论注》)
何炯书称刘︳ 南梁 · 刘峻
 出处:全梁文卷五十七
超超越俗,如天半朱霞,熇矫矫出尘,如云中白鹤。
皆俭岁之稷,寒年之纤纩(《南史》四十九刘︳传,族祖孝标与书称之。)
自序 其二 南梁 · 刘峻
 出处:全梁文卷五十七
余自比冯敬通,而有同之者三,异之者四。
何则?
敬通雄才冠世,志刚金石。
余虽不及之,而节亮慷慨,此一同也。
敬通值中兴明君,而终不试用。
余逢命世英主,亦摈斥当年,此二同也。
敬通有忌妻,至于身操井臼。
余有轗室,亦令家道轗轲,此三同也。
敬通当更始之世,手握兵符,跃马食肉。
余自少迄长,戚戚无欢,此一异也。
敬通有一子仲文,官成名立。
余祸同伯道,永无血胤。
此二异也。
敬通膂力方刚,老而益壮。
余有犬马之疾,阖死无时,此三异也。
敬通芝残蕙焚,终填沟壑,而为名贤所慕,其风流郁烈芬芳,久而弥盛。
声尘寂漠,世不吾知,魂魄一去,将同秋草,此四异也。
所以自力为叙,遗之好事云(《梁书·刘峻传》)
七录序 南梁 · 阮孝绪
 出处:全梁文卷六十六
日月贞明,匪光景不能垂照;
嵩华载育,非风云无以悬感。
大圣挺生,应期命世,所以匡济风俗,矫正彝伦,非夫丘素坟典,诗书礼乐,何以成穆穆之功,致荡荡之化也哉!
故洪荒道丧,帝昊兴其爻画;
结绳义隐,皇颉肇其文字。
自斯以往,洽袭异宜,功成治定,各有方册,正宗既殄,乐崩礼坏,先圣之法,有若缀旒。
仲尼叹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未逮也,而有志焉」。
夫有志,以为古文犹好也,故自卫反鲁,始立素王。
于是删诗书,定礼乐,列五始于《春秋》,兴《十翼》于易道。
夫子既亡,微言殆绝,七十并丧,大义遂乖,逮于战国,殊俗异政,百家竞起,九流互作。
羸政嫉之,故有坑焚之祸。
汉惠四年,始除挟书之律,其后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开献书之路,置写书之官。
孝成之世,颇有亡逸,乃使谒者陈农,求遗书干天下,命光禄大夫刘向及子俊(疑作乂)
歆等,雠校篇籍,每一篇已,辄录而奏之。
会向亡丧,帝使歆嗣其前业,乃徒温室中书天禄阁上,歆遂总括群篇,奏其《七略》。
后汉兰台,犹为书部,又于东观及仁寿阁撰集新记。
校书郎班固傅毅,并典秘籍,乃因《七略》之辞,为《汉书·艺文志》。
其后有著述者,袁山松亦录在其书。
魏晋之世,文籍逾广,皆藏在秘书中外三阁,魏秘书郎郑默,删定旧文,时之论者,谓为朱紫有别。
晋领秘书监荀勖,因魏《中经》,更著《新簿》,虽分为十有馀卷,而总以四部别之。
惠怀之乱,其书略尽,汇左草创,十不一存,后虽鸠集,淆乱已甚。
著作佐郎李充,始加删正,因荀勖旧簿四部之法,而换其乙丙之书,没略众篇之名,总以甲乙为次。
自时厥后,世相祖述,宋秘书监谢灵运、丞王俭齐秘书丞王亮、监谢朏等,并有新进,更撰目录。
宋秘书殷淳,撰大四部目。
又依《别录》之体,撰为《七志》,其中朝遗书,收集稍广,然所亡者,犹大半焉。
齐末兵火,延及秘阁
有梁之初,缺亡甚众,爰命秘书监任昉,躬加部集,又于文德殿内,别藏众书,使学士刘孝标等,重加校进,乃分数术之文,更为一部。
使奉朝请祖暅撰其名录,其尚书阁内,别藏经史杂书,华林园又集释氏经论,自江左篇章之盛,未有逾于当今者也。
孝绪少爱坟籍,长而弗倦,卧病间居,傍无尘杂,晨光才启,缃囊己散,宵漏既分。
绿帙方掩,犹不能穷究流略。
探尽秘奥,每披录内省,多有缺然。
其遗文隐记,颇好搜集。
凡自宋齐巳来,王公搢绅之馆,苟能蓄聚坟籍,必思致其名簿,凡在所遇,若见若闻,校之官目,多所遗漏,遂总集众家,更为新录。
其方内经史,至于术伎,合为五录,谓之内篇,方外佛道,各为一录,谓之外篇。
几为录有七,故名《七录》。
司马子长记数千年事,先哲悯其勤,虽复称为良史,犹有捃拾之责。
况总括群书四万馀卷,皆计论研核,标判宗旨,才愧疏通,学惭博达,靡班嗣之赐书,微黄香之东观。
傥欲寻检,内寡卷轴,如有疑滞,旁无沃启,其为讹缪,不亦多乎?
将恐后之罪子者,岂不在于斯录。
论其指归,辨其讹廖,随竟奏上,皆载在本书。
时又别集众录,谓之《别录》,即今之别录是也。
子歆撮其指要,著为《七略》,其一篇即六篇之总最,故以《辑略》为名,次《六艺略》,次《诸子略》,次》诗赋》略,次《兵书略》,次《数术略》,次《方伎略》,王俭《七志》,改六艺为经典,次诸子,次诗赋为文翰,次兵书为军书,次数术为阴阳,次方伎为术艺。
以向歆虽云《七略》,实有六条,故别立《图谱》一志,以全七限。
其外又条七略及二汉《艺文志》《中经簿》所阙之书,并方外之经,佛经道经,各为一录。
虽继《七志》之后,而不在其数,今所撰《七录》,斟酌王刘,王以六艺之称,不足标膀经目,改为经典,今则从之,故序《经典录》为《内篇》第一,刘王并以众史合于《春秋》。
刘氏之世,史书甚寡,附见《春秋》,诚得其例。
今众家记传,倍于经典,犹从此志,实为繁芜。
且七略诗赋,不从六艺诗部,盖由其书既多,所以别为一略。
今依拟斯例,分出众史序记传录为内篇第二。
诸子之称,刘王并同,又刘有兵书略。
王以兵字浅薄,军言深广,故改兵为军。
窃谓古有兵革、兵戎、治兵、用兵之言,斯则武事之总名也,所以还改军从兵。
兵书既少,不足别录。
今附于子末,总以子兵为称,故序《子兵录》为内篇第三。
王以诗赋之名,不兼馀制,故改为文翰。
窃以顷世文词,总谓之集,变翰为集,于名尤显。
故序《文集录》为内篇第四。
王以数术之称,有繁杂之嫌,故改为阴阳。
方伎之言,事无典据,又改为术艺,窃以阴阳偏有所系,不如数术之该通,术艺则滥六艺奥数术,不逮方伎之要显,故还依刘氏,名守本名。
但房中神仙,既入仙道,医经经方,不足别创,故合术伎之称,以名一录,为内篇第五。
王氏国谱一志,刘略所无,刘数术中虽有历谱,而与令谱有异。
窃以国画之篇,宜从所图为部,故随其名题,各附本录。
谱既注记之类,宜与史体相参,故载于记传之未。
自斯巳上,皆内篇也。
释氏之教,实被中土,讲说讽味,方轨孔籍,王氏虽载于篇,而不在志限,即理求事,未是所安。
故序《佛法录》为外篇第一。
仙道之书,由来尚矣,刘氏神仙,陈于方伎之未,王氏道经,书于七志之外。
今合序《仙道录》为外篇第二。
王则先道而后佛,今则先佛而后道,盖所宗有不同,亦由其教有浅深也。
凡内外两篇,合为《七录》。
天下之遗书秘记,庶几穷于是矣。
梁普通四年岁维单阅仲春十有七日,于建康禁中里宅始述此书。
通人平原刘杳从余游,因说其事,有志积久,未获操笔,闻余巳先著鞭,欣然会意,凡所钞集,尽以相与,广其闻见,实有力焉。
斯亦康成之于传释,尽归子慎之书也)。
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 陈朝 · 徐陵
 出处:全陈文卷九
夫否终斯泰,屯极则亨,若日月之回环,犹阴阳之报复
近者数钟九厄,王室中微,圣主钦明,还承宝运,即是高祖武皇帝之孙,世祖孝皇帝之子,重光累圣,胤国承家,天下生民,孰不归德
贼勃不涯疏戚,希纂帝图,信是奸凶,阶兹祸乱,自王宫再沦于丑逆,虏马四饮于江沲,社稷阽危,銮舆幽辱。
勃身居列岳,自御强兵,高视趑趄,坐观成败。
既而天维重缀,劝步还康,翻画凶图,更谋神鼎。
且其兵马之任,资于长昆,方牧之权,由于承圣,操兄戈而斩侄,藉国宠而弑君,不忠不义,莫斯为甚。
春初,便遣大都督欧阳頠、摭城主傅泰等、凶徒数十,遂到临川
吾奉承朝算,指画戎略,樊滕,戮力争驱,天地灵祇,水陆开道,获傅泰不劳于一箭,擒欧阳无待于尺兵,伪党皆俘,连城尽拔,所收军资,不可称算
去月十六日德州刺史法武等,愿愤回戈,仍枭凶竖,一夫挺剑,传首上京,万里澄清,人神庆跃,彼豪门著姓,典牧方州,拘隔天朝,亟离寒暑,公私愤叹,岂可为怀。
今王道平夷,理增欢忭,朱明戒节,比复何如?
军主平安,境内清谧。
吾以庸薄,叨秉国钧,恒务牵缠,诸有劳弊,自天数云否,朝祸荐臻,东首崩腾西京荡覆,身惟许国,任在勤王,宣力皇家,靡有宁岁,一还京师,保持鸿业,四驱夷狄,夺得江左
始则杜龛元恶,张彪不恭,据有泰稽,连踪巨震,随机讨掩,触向平夷
叛臣任约徐嗣徽等屡引齐虏,前年末,既践京师,江畔边城,皆为戎戍,赖貔貅骋力,卫霍同心,歼厥胡夷,不日清殄
去年将夏,倾国大来,铁骑八千许匹,甲士二十馀万,胡尘飞于北阙,虏鼓震于南宫,躬率偏裨,聊与挑战,虏便土崩瓦解投险赴坑,大小皆擒,鲸鲵尽戮,三江之上,寒水无流,千里之间,伏尸相枕,生获大都督萧轨,裴英起,东方老、李希光、王敬宝等,虏中骁将,唯此数人,屡破关西之兵,频取淮右之地,一朝俘斩,无复孑遗,远迩敬欣,华夷怖慑,如闻彼虏,稍是危亡,寻命熊罴,欲就征讨,方可以雷行赵魏,电埽幽并,混一车书,势在朝暮,而侯瑱跋扈江州,公私阻绝,即平北贼,仍事南征,肉袒面缚,归首阙庭,即为申闻,优其礼秩,台仪不贬,位遇兼常。
今所擒欧阳頠傅泰等,莫不弘宥,政尔授其兵马,处以荣禄,坦然游狎,无介怀抱。
年号武平,国即清晏,君之闻此,宁不欣跃
但昔缘王事,游践贵乡,日想山川,依然旧识
吾既忝明私,位逾台衮,身持帝王之柄,手握天下之图,故乡如此,诚为衣绣,故人不见,还同宵锦,天涯藐藐,地角悠悠,言面无由,但以情企。
今者王猷帝载,化被无垠,浮海梯山,罔不咸格,投竿负鼎,驰步苍龙,崖穴丘园,争趋金马;
君之才具,信美登朝,如恋本乡,不能游宦,门中子弟,望遣来仪,当为申闻,各处荣禄,深加将保,念嗣音邮,今遣某甲等使彼,指此不多,陈讳白(《文苑英华》六百八十二。)
萧至忠论史书 唐 · 刘子玄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七十四
仆幼闻诗礼。长涉艺文。
至于史氏之言。尤所耽悦。
寻夫左史右史。是曰春秋尚书
素王素臣。斯称微婉志晦。
两京三国。班谢陈习阐其谟。
六朝江左。王陆干孙纪其历。
刘石僭号。方策委于和张。
宋齐膺箓。惇史归于萧沈。
亦有汲冢古篆。残编。
孟坚所亡。葛洪传其杂记。
休文所缺。谢绰裁其拾遗
凡此诸家。其流盖广。
莫不赜彼泉薮。寻其枝叶。
原始要终。备知之矣。
若乃刘峻作传。自述长于论才。
范氏为书。盛言务其赞体。
斯又当仁不让。庶几前哲者焉。
然自策名士伍。待罪朝列。
三为史臣。再入东观。
终不能勒成国典。贻彼后来者何哉。
静言思之。其不可有五故也。
何者。古之国史。
皆出自一家。如鲁汉之邱明子长。
晋齐之董狐南史。咸能立言不朽。
藏之名山。未闻藉以众功。
方云绝笔。惟后汉东观。
大集偫儒。著述无主。
条章靡立。由是伯度讥其不实。
公理以为可焚。张蔡二子。
纠之于当代。传范两家。
嗤之于后叶。今者史司取士。
有倍东京。人自以为荀袁。
自称为政骏。每欲书一事。
载一言。皆阁笔相视。
含毫不断。故首白可期。
而汗青无日。其不可一也。
前汉郡国计书。先上太史
副上丞相后汉公卿所撰。
始集公府。乃上兰台
由是史官所修。载书为博。
爰自近古。此道不行。
史臣编录。唯自询采。
而左右二史。阙注起居。
衣冠百家。罕通行状。
求风俗于州郡。视听不该。
访沿革于台阁。簿籍难见。
虽使尼父再出。犹且成其管窥。
况仆限以中才。安能遂其博物。
其不可二也。昔董狐之书法也。
以示于朝。南史之书弑也。
执以往。而近代史局
皆通籍禁门幽居九重。
欲人不见。寻其义者。
盖由杜彼颜面。防诸请谒故也。
然今馆中作者。多士如林。
皆愿长喙。无闻䶦舌。
傥有五始初成。一字加贬
言未绝口。而朝野具知。
笔未栖毫。而缙绅咸诵。
孙盛实录。取嫉权门。
王韶直书。见雠贵族。
人之情也。能无畏乎。
其不可三也。古者刊定一史。
纂成一家。体统各殊。
指归咸别。夫尚书之教也。
以疏通知远为主。春秋之义也。
以惩恶劝善为先。史记则退处士而进奸雄。
汉书则抑忠臣而饰主阙。斯并曩贤得失之列。
良史是非之准。作者言之详矣。
史官注记。多取禀监修
杨令公则云必须直词。宗尚书则云宜多隐恶。
十羊九牧。其命难行。
一国三公。适从安在。
其不可四也。窃以史置监修
虽古无式。寻其名号。
可得而言。夫言监者。
总领之义耳。如创纪编年。
则年有断限。草传叙事。
则事有丰约。或可略而不略。
或应书而不书。此刊削之务也。
属词比事。劳逸宜均。
挥铅奋椠。勤惰须等。
某帙某篇。付之此职。
某纪某传。归之彼官。
此铨配之理也。斯并宜明立科条。
审定区域。傥人思自勉。
则书可立成。今监之者既不指授。
修之者又无遵奉。用使争学苟且
务相推避。坐变炎凉。
徒延岁月。其不可五也。
凡此不可。其流实多。
一言以蔽。三隅自反
而时谈物议。乌得笑仆编次无闻者哉。
比者伏见明公。每汲汲于劝诱。
勤勤于课责。或云坟籍事重。
努力用心。或云岁序已淹。
何时辍手。窃以纲维不正。
而督课徒勤。虽威以刺骨之刑。
勖以悬金之赏。终不可得也。
语曰。陈力就列。
不能则止。仆所以比者布心知已。
历抵偫公。屡辞载笔之官。
愿罢记言之职者。正为此耳。
抑又有所未谕。聊复一二言之。
奉高命。令隶名修史
而其职非一。如张尚书吏部郑太常等。
既迫以吏道。不可拘之史任。
以仆曹务多闲。勒令专知下笔。
夫以惟寂惟寞。乃使记事记言。
苟如其例。则柳常侍刘秘监徐礼部等。
门可张罗。府无堆案。
何事置之度外。而使各无羁束乎。
必谓诸贤载削。非其所长。
以仆鎗鎗铰铰。故推为首最。
就如斯理。亦有其说。
何者。仆少小从仕。
早蹑通班。当皇上初临万邦。
未亲庶务。而以守兹今直。
不附奸回。遂使官若土牛。
弃同刍狗。逮銮舆西幸。
百寮毕从。自惟官曹务。
求以留后居台。常谓朝廷不知。
国家于我已矣。岂谓一旦。
忽承恩旨。州司临门。
使者结辙。既而驱驷马
函关。排千门。
谒天子。引贾生于宣室。
虽叹其才。召季布河东
反增其愧。明公既位居端揆
望重台衡。飞沈属其顾眄。
荣辱由其俛仰。曾不上祈宸极。
申之以宠光。佥议搢绅。
縻我以好爵。其相见也。
直云史笔阙书。为日巳久。
石渠扫第。思子为劳。
今之仰追。唯此而已。
明公足下独不闻刘炫蜀王之说乎。昔刘炫
蜀王侍读尚书牛宏尝问之曰。
王遇子。其礼如何。
曰。相期高于
见待下于奴仆。宏不悟其言。
请闻其义。曰。
吾王每有所疑。必先见访。
是相期高于。酒食左右皆餍。
而我馀沥不沾。是见待下于奴仆也。
仆亦窃不自揆。辄敢方于鄙宗。
何者。求史才则千里降追。
语宦途则十年不进。意者得非相期高于
见待下于兵卒乎。又人之品藻。
贵识其性。明公视仆于名利何如哉。
当其坐啸洛城。非隐非吏。
惟以守愚自得。宁以充诎撄心。
但今者僶勉从事。挛拘就役。
朝廷厚用其才。竟不薄加其礼。
求诸。其义安施。
傥使士有澹雅若严君平。清廉如段干木
与仆易地而处。亦将弹铗告劳。
积薪为恨。况仆未能免俗
能不蒂芥于心者乎。当今朝号得人。
国称多士。蓬山之下。
良直差肩。芸阁之中。
英奇接武。仆既功亏刻鹄。
笔未绝麟。徒殚太官之膳。
虚索长安之米。乞以本职。
还其旧居。多谢书。
请避贤路。惟明公足下哀而许之。
自叙 唐 · 刘子玄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七十四
予幼奉庭训。
游文学
年在纨绮。
便受古文尚书。
每苦其辞艰琐。
难为讽读。
虽屡逢捶挞。
而其业不成。
尝闻家君为诸兄讲春秋左氏传。
每废书而听。
逮讲毕。
即为诸兄说之。
因窃叹曰。
若使书皆如此。
吾不复怠矣。
先君奇其意。
于是始授以左氏。
期年而讲诵都毕。
于时年甫十有二矣。
所讲虽未能深解。
而大义略举。
父兄欲令博观义疏。
精此一经。
辞以获麟已后。
未见其事。
乞且观馀部。
以广异闻。
次又读史汉三国志。
既欲知古今沿革。
历数相承。
于是触类而观。
不假师训
自汉中兴以降。
迄乎皇家实录。
年十有七。
而窥览略周。
其所读书。
多因假赁。
部帙残缺。
篇第有遗。
至于叙事之纪纲。
立言之梗概。
亦粗知之矣。
但于时将求仕进。
兼习揣摩。
至于专心诸史。
我则未暇。
洎年登弱冠
射策登朝。
于是思有馀闲。
获遂本愿。
旅游京洛
颇积岁年。
公私借书。
恣情披阅。
至如一代之史。
分为数家。
其閒杂记小书。
又竞为异说。
莫不钻研穿凿。
尽其利害。
加以自小观书。
喜谈名理。
其所悟者。
皆得诸衿腑。
非由染习
故始在总角
读班谢两汉
便怪前书不应有古今人表。
后书宜为更始立纪。
当时闻者。
共责以童子何知。
而敢轻议前哲。
于是赧然自失。
无辞以对。
其后见张衡范𣈫集。
果以二史为非。
其有暗合于古人者。
盖不可胜纪。
始知流俗之士。
难与之言。
凡有异同。
蓄诸方寸
及年已过立。
言悟日多。
常恨时无同好。
可与言者。
东海徐坚
晚与之遇。
相得甚欢。
虽古者伯牙之识钟期
管仲鲍叔
不是过也。
复有永城朱敬则
沛国刘允济
吴兴薛谦光
河南元行冲
陈留吴兢
寿春裴怀古
亦以言议见许。
道术相知。
所有扬搉。
得尽怀抱。
每云德不孤。
必有邻。
四海之内。
知我者不过数子而已矣。
仲尼以睿圣明哲。
天纵多能。
睹史籍之繁文。
惧览之者不一。
删诗为三百篇
约史记以修春秋。
赞易道以黜八索。
述职方以除九邱。
讨论坟典。
断自唐虞。
以迄于周。
其文不刊。
为后王法。
自兹厥后。
史籍逾多。
苟非命世大才。
孰能刊正其失。
嗟予小子。
敢当此任。
其于史传也。
尝欲自以降。
迄于姚李令狐颜孔诸书。
莫不因其旧义。
普加釐革。
但以无夫子之名。
而辄行夫子之事。
将恐致惊愚俗。
取咎时人。
徒有其劳。
而莫之见赏。
所以每握管。
叹息迟回者久之。
非欲之而不能。
实能之而不敢也。
既朝廷有知意者。
遂以载笔见推。
由是三为史臣。
再入东观。
每惟皇家受命。
多历年所。
史官所编。
粗为纪录。
至于纪传及志。
则皆未有其书。
长安中年
会奉诏预修唐史。
今上即位
又敕撰则天大圣皇后实录。
凡所著述。
常欲行其旧议。
而当时同作诸士。
监修贵臣。
每与其凿枘相违。
龃龉难入。
故其所载削。
皆与俗浮沈。
虽自谓依违苟从。
然犹大为史官所嫉。
嗟乎。
虽任当其职。
而吾道不行。
见用于时。
而美志不遂。
郁怏孤愤
无以寄怀。
必寝而不言。
嘿而无述。
又恐没世之后。
谁知予者。
故退而私撰史通。
以见其志。
昔汉世刘安著书。
号曰淮南子
其书牢笼天地。
博及古今。
上自太公。
下至商鞅
其错综经纬。
自谓兼于数家。
无遗力矣。
然自淮南以后。
作者无绝。
必商搉而言。
则其流又众。
仲尼既没。
微言不行。
史公著书。
是非多谬。
由是百家诸子。
诡说异辞。
务为小辨。
破彼大道。
扬雄法言生焉。
儒者之书。
博而寡要。
得其糟粕。
失其菁华。
而流俗鄙夫。
贵远贱近。
传兹牴牾。
自相欺惑
王充论衡生焉。
民者冥也。
冥然罔觉。
率彼愚蒙。
墙面而视。
或讹音鄙句。
莫究本源。
或守株胶柱。
动多拘忌。
故应邵风俗通生焉。
五常异禀。
百行殊轨。
能有兼偏。
知有长短。
苟随才而任使。
则片善不遗。
必求备而后用。
则举世莫可。
刘邵人物志生焉。
夫开国承家。
立身立事。
一文一武。
或出或处。
虽贤愚壤隔
善恶区分。
苟时无品藻。
则理难铨综。
陆景典语生焉。
词人属文。
其体非一。
譬甘辛殊味。
丹素异彩。
后来祖述。
识昧圆通。
家有诋诃。
人相掎摭。
刘协文心生焉。
若史通之为书也。
盖伤当时载笔之士。
其义不纯。
思欲辨其指归。
殚其体统。
夫其书虽以史为主。
而馀波所及。
上穷王道。
下掞人伦。
总括万殊。
包吞千有。
自法言以降。
迄于文心而往。
固以纳诸胸中。
曾不蒂芥者矣。
夫其为义也。
有与夺焉。
有褒贬焉。
有鉴诫焉。
有讽刺焉。
其为贯穿者深矣。
其为网罗者密矣。
其所商略者远矣。
其所发明者多矣。
盖谈经者恶闻服杜之嗤。
论史者憎言之失。
而此书多讥往哲。
喜述前非。
获罪于时。
固其宜矣。
犹冀知音君子。
时有观焉。
尼父有云。
罪我者春秋。
知我者春秋。
抑斯之谓也。
梁徵士刘孝标作叙传。
其自比于冯敬通者有三。
而予辄不自揆。
亦窃比于扬子云者有四焉。
何者。
扬雄尝好雕虫小伎。
老而悔其少作。
子幼喜诗赋。
而壮都不为。
耻以文士得名。
期以述者自命。
其似一也。
扬雄草元。
累年不就。
当时闻者。
莫不哂其徒劳。
余撰史通。
亦屡移寒暑。
悠悠尘俗。
共以为愚。
其似二也。
扬雄撰法言。
时人竞尤其妄。
故作解嘲以詶之。
余著史通。
见者亦互言其短。
故作释蒙以拒之。
其似三也。
扬雄少为范踆刘歆所重。
及闻其撰太元经。
则嘲以恐盖酱瓿。
然刘范之重者。
盖贵其文彩。
长杨羽猎之流耳。
如太元深奥。
难以探赜。
既绝窥踰。
故加讥诮。
余初好文笔。
颇获誉于当时。
晚谈史传。
遂减价于知已。
其似四也。
夫才唯下劣。
而迹类先贤。
是用铭之于心。
持以自慰。
抑犹有遗恨。
惧不似扬雄者有一焉。
何者。
之元经始成。
虽为当时所贱。
桓谭以为数百年外。
其书必传。
其后张衡陆绩
果以为绝伦参圣。
夫以史通方诸太元。
今之君山
即徐朱等数君是也。
后来张陆。
则未之知耳。
嗟乎。
傥使平子不出。
公纪不生。
将恐此书与粪土同捐。
烟烬俱灭。
后之识者。
无得而观。
此予所以抚卷涟洏
泪尽而继之以血也。
慧山寺 唐 · 陆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三
慧山华山也。顾欢吴地记云。
华山吴城西北一百里。释宝唱名僧传云。
沙门僧显。宋元徽中过江。
京师弥陀寺。后入吴。
华山精舍。华山上有方池。
池中生千叶莲花。服之羽化。
老子枕中记所谓吴西神山是也。山东峰当周秦閒。
大产铅锡。至汉兴
锡方殚。故创无锡县
会稽后汉有樵客。
山下得铭云。有锡兵。
天下争。无锡宁。
天下清。有锡沴。
天下弊。无锡乂。
天下济。自光武至孝顺之世。
锡果竭。顺帝更为无锡县
吴郡。故东山为之锡山
此则锡山之岑嵚也。南朝多以北方山川郡邑之名。
权创其地。又以此山为历山
以拟帝舜所耕者。其山有九陇
俗谓之九龙山。或云斗龙山
九龙者。言山陇之形。
若苍虬缥螭之合沓然。斗龙者。
相传云隋大业末。山上有龙斗六十日。
因而名之。凡联峰沓嶂之中。
柯山华陂古洞阳观秦始皇坞。柯山者。
吴子仲雍五世孙柯相所治也。华陂者。
齐孝子华宝所筑也。古洞阳观下有洞穴。
潜通包山。其观以梁天监年置。
隋大业年废。秦始皇坞者。
村墅之异名。昔始皇东巡会稽
望气者以金陵太湖之閒有天子气。故掘而厌之。
梁大同中。有青莲花育于此山。
因以古华山精舍为慧山寺。在无锡县西七里。
司徒古长史湛茂之家此山下。故南平王铄有赠答之诗。
江淹刘孝标周文信并游焉。寺前有曲水亭
一名憩亭一名歇马亭
以备士庶投息之所。其水九曲。
甃以文石罛甓。奫沦潺湲。
濯漱移日。寺中有方池一。
名千叶莲花池。一名纑塘
一名浣沼。岁集山姬野妇。
漂纱涤缕。其渺皓之色。
耶溪镜湖不类也。池上有大同殿。
梁大同年置。因名之。
从大同殿直上。至望湖阁。
东北九里有上湖。一名射贵湖
一名芙蓉湖。南控长洲
东泊江阴。北晋陵
周围一万五千三百顷。苍苍渺渺。
迫于轩户。阁西有黄公涧。
楚考烈王之时。封春申君黄歇于吴之故墟。
即此也。其祠宇享。
以醪酒。乐以鼓舞。
禅流道伴。不胜滓噪。
迁于山东南林墅之中。夫江南山浅土薄。
不自流水。而此山泉源滂注崖谷下。
溉田十馀顷。此山又当太湖西北隅
萦竦四十馀里。惟中峰有丛篁灌木。
馀尽古石嵌崒而已。凡烟岚所集。
发于萝薜。今石山横亘。
浓翠可掬。昔周柱史伯阳谓之神山
岂虚言哉。伤其至灵。
无当世之名。惜其至异。
为讹俗所弃。无当世之名。
以其栋宇不也。为讹俗所弃。
必其闻见不远也。且如西之虎邱。
丹徒之鹤林。钱塘天竺
以其台殿楼榭。崇崇嶪嶪。
车舆荐至。是有嘉名。
不然。何以与此山为俦列耶。
若以鹤林望江。天竺观海。
虎邱平眺。郡国以为雄。
则曷若兹山绝顶。下瞰五湖。
彼大雷小雷洞庭诸山。以掌睨可矣。
向若引修廊。开邃宇。
飞檐眺槛。凌烟架日。
江淮之地。著名之寺。
斯为最也。此山亦犹人之秉至行。
负淳德。无冠裳钟鼎。
为迩俗所不侈。宜矣。
夫德行者源也。冠裳钟鼎者流也。
苟无其源。流将安发。
予敦其源。亦伺其流。
希他日之营立。为后世之洪注云。
卢仝结交诗 唐 · 马异
引用典故:刘孝标 朱公叔
有鸟自(一作兮)南翔,口衔一书扎,达我山之维。
开缄金玉焕陆离,乃是卢仝结交诗。
此诗峭绝天边格,力与文星色相射。
长河拔作数条丝,太华磨成一拳石。
莫嗟独笑(一作秀)无往还,月中芳桂难追攀。
况值乱邦不平年,回陵倒谷如等闲。
与君俯首大艰阻,喙长三尺不得语。
因君今日形章句,羡猕猴兮(一作子)著衣裳。
悲蚯蚓兮(一作子)安翅羽,上天不识(一作失)察。
仰我为辽(或作僚)天失所,将吾剑兮切淤泥。
使良骥兮捕老鼠,昨日脱身卑贱笼。
卯星借与老人峰,抱锄斸(一作筑)地芸芝朮。
偃盖参天旧有,朮(一作我)兮保身世。
卧居居兮起于于(一作吁吁),漱潺潺兮聆嘒嘒。
道在其中可终岁,不教辜负尧为帝。
烧我荷衣摧我身,回看天地如砥平。
钢刀锉骨不辞去,卑(一作毕)躬君子今明明。
俛首辞山心惨恻,白云虽好恋不得。
看云且拟直须臾,疾风又卷西飞翼。
为报覃怀(一作新)结交,死生富贵存后凋。
我心不畏朱公叔,君意须防刘孝标
以胶投漆苦不早,就中相去万里道。
河水悠悠山之间,无由把袂摅怀抱。
忆仝吟能文(一作文能),洽臭成兰薰。
不知何处清风夕,拟使张华陆云
兴世馆主孙先生 中唐 · 李渤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二
有吴裔子孙名游岳字㯋达东阳人也。
幼而恭。长而和。
其静如渊。其气如春。
甄汰九流。潜神希微。
尝步赤松缙云堂。遂卜终焉之地。
宋太初中。简寂先生至自庐岳
云游帝宅。先生乃抠衣而趋。
嗣承奥旨。授三洞并所秘杨真人手迹。
因茹术却粒。服谷仙丸。
六十七年。颜彩轻润。
精爽秀洁。暨简寂上宾。
方旋旧室。捃摭道机。
断覈真假。与褚章朱四君交密。
齐永明二年。诏以代师。
并任主兴世馆。于是搜奇之士。
知袭教有宗。若凤萃于桐。
万禽争赴矣。孔德璋刘孝标等争结尘外之好。
后频谢病归山。朝命未许。
至永明七年五月。内以挥神托化。
沐浴称疾。怡然而终。
门徒弟子数百人。唯陶宏景入室焉。
自恭事六载。义贯千祀。
唯贵知真。故特蒙赏识。
经法诰诀。悉相传授
方欲共营转鍊。已集药石。
将就治合。事故不遂。
宗人故帖 晚唐 · 唐彦谦
七言绝句 押鱼韵
引用典故:相如 孝标情厚
所忠无处访相如风笈尘编迹尚馀。
惟有孝标情最厚,一编遗在茂陵
古意论交 唐末 · 李咸用
引用典故:管鲍 岁寒操
择友如淘金,沙尽不得宝。
结交如乾银,产竭不成道。
我生四十年,相识苦草草。
多为势利朋,少有岁寒操
通财能几何,闻善宁相告。
茫然同夜行,中路自不保。
常恐情,参差忽终老。
今来既见君,青天无片云。
语直瑟弦急,行高山桂芬。
约我为交友,不觉心醺醺
见义必许死,临危当指囷
无令后世士,重广孝标文。
紫微山重修志愿寺碑铭(并序 景祐四年正月 唐末宋初 · 释赞宁
 出处:全宋文卷四○
钱塘属邑,盐官为最。
在浙之朝阳,为吴之右臂。
白飞江练,青点海门。
蜃楼起而螮蝀横,星汉低而枯槎活。
潮生信大,雷霆藏龙战之声;
润下功深,蜀井丧虎形之味。
厥田下下,厥土涂泥。
物惟错而饶,国资利而大。
地灵浮涨,沙怪徙迁。
坎之坤则变田,水胜土则为海。
苟不以明神作奠,其可得乎?
岱宗而禅会稽,就兹税辇;
祀蓬莱而禳王气,于此舍杭。
以其疏凿山川,翕张鬼物,故有立禹秦之祠禦焉。
由是拓开极浦,近尾闾之委输;
涌出长汀,添大章之步数。
覆盂之势,其安必同。
其有肖形立乎金仙,传法出乎玉牒,成有道之道,用无心之心。
以德报冤,冤随雾散;
以慈摄物,物绕指柔
解激射之怒涛,子胥弭节;
䊸奔冲之愤气,文种销忧。
树诸所之伽蓝,安一隅之斥卤。
人丰作乂,宜招乐土之歌;
佛福成功,若有富民之术也。
志愿寺者,昔东晋邑人张延光舍庄宅之所构也,赐寺题焉。
至唐肃宗乾元元年四月中,敕支本县税钱,重加修饰。
乘山峻址,映水开扉。
殿深之像光浮,偏藏怖鸽
墙匝之僧界广,不纵心猿。
庭栽大夫,壁有顾将军之画。
讲堂禅室,孔翠飞而拂晓烟;
邃宇修廊,蚊蝇鸣而成洞响。
窗间远岫,象三峡之流名;
槛外澄波,连十洲之好景。
自尔新间旧,昏代明,云门三作其伽蓝,鹙子一悲其蚁垤。
唐季兵缠下土,火炘池鱼,升平为舍卫之民,丧乱入波旬之党。
布新垂象,长斜抽彗孛之芒;
止沸表功,高险筑鲸鲵之冢。
贼巢虽殄,淮寇复兴。
侵外垒之封疆,幸中原之多事。
婴城及闰,槜李重伤。
其人也,争驾出长安之门;
其寺也,成灰昆明之底。
谁嗟梵筑,化作荒虚。
旱农汲而丹井枯,老圃锄而金绳断。
暨乎人知怀土,物有复期,越鸟终绕乎南枝,燕鸿合遵乎北薮。
编苫覆顶,缀钵谋斋,渐成像设之观,遂立纪纲之任。
前寺宰皓祥者,赍乎宿愿,葺尔遗基,开捷陁指础臼之踪,记赵逸占石砖之井,乃欲续晋初之香火,行唐世之慈风。
匪计无成,而投有力。
乾德甲子岁,得营田将吴仁绶、郭赞、周仁俊、朱仁矩、陈德铣等,东南著姓,气义多才,胸襟吞震泽之波,巧智埒陶朱之富。
鱼盐蜃蛤,黍稷稻粱,利道引郑蔓而惟长,信心犯宋风而不退。
争捐宝货,预市楩楠,分认旧基,共成新致。
殿俨见金人之会,廊周如校猎之场。
豁达重门,巍峨别室。
大钟在虡,惊吼嗄之蒲牢;
宝伞县梁,拂飞翔之仙鼠。
挈贰横栋,鸳鸯建瓴,瓬人埏埴之工,梓匠柷栭之壮。
墉期傅垩,桷待施朱,焕烂璇题,交罗棼橑。
幡高刹迥,表识事于前茅;
井淡泉香,赏私劳于后土。
始者东县信鼓,如一卒之传呼;
右峙经台,若双幢之导引。
惟朱承俊、承俨补是缺然。
完全也,千金之裘成;
有后焉,九尾之狐见。
观小兜率,露深洞天。
象龙蹴蹋而杂居,燕雀喧呶而相贺。
寺主远才也,求珠戒海,合穗情田,其光充和,厥性惟巧,凛凛继后昆之躅,堂堂企前哲之规,仔肩毖饬,广募群缘。
有若皓崇、惟胜焉,皓邻、慕贤焉,计十许人,并昆冈群玉,合浦斛珠,谭中之绮鲜妍,辞上之粒泮奂。
二分两至,同成一岁之功;
六石五金,共补三焦之损。
上坐德辉也,田间芝秀,苑内鹿鸣,为法界之封人,实仁祠之祝史
传律能信、保钦也,学于我得,讲免吾忧。
食海底之金刚,栖倾故树;
龁雪山之肥腻,乳出醍醐。
好将上色之蓝,用染鲜明之𬇇。
雍熙乙酉岁,观音、罗汉、律堂等就,因命毗尼徒结二同之界,律仪之盛,职由此乎!
左乃马湘之宅,傍则朱湾之茔。
云总高僧,尚遗禅窟
崇慧三藏,曾敌异宗。
白刺史为题名,章正字多遗迹。
夫如是,东则仙客乞醯,西则禦儿遗勇。
涟漪之溪北去,噬嗑之市南通
其山空,所以藏怪物;
其洞小,所以宣古风。
神农之草木遍尝,不生钩吻;
伯益之羽毛咸识,不宿飞鼯。
中可缄灭定之僧,上可望下生之佛。
四千丈而穷顶,虽阙骏高;
五百岁而当开,亦流瑰宝。
推其福地,不其伟欤!
子子孙孙,与天相毕。
愚也学惭称海,经不为神。
未说在胎,令母有惊人之辩;
何曾识鼎,入秦为博物之僧。
受知于大君,愧老于明代。
两膺诏命,续《僧传》而编佛书;
三省才能,譬范冠而同蚕绩。
故乡美事,请德嘉招,俾构好辞,思刊乐石。
揄扬孝女,谁高度尚之文;
赞述头陁,始中昭明之选。
非所敢望,聊作铭云:
天生蒸民,下田所养。
周爵子男,秦分令长。
海物资繁,散盐利广。
礼节攸知,斗虚宗仰。
海昌都尉晋代伽蓝。
刹绕飞电,山浓紫岚。
连甍屹屹,邃宇耽耽。
龙王稽首,帝释和南。
物久则迁,法无常者。
兵动盗生,虎威狐假
枉矢西流,游魂东下。
此域斯须,青灰赤瓦。
阴阳有数,销长无恒。
宝殿爰构,山堂复登。
曩基匼匝,新制加增。
劝导全力,由是名僧。
名僧伊何,猗我寺宰。
精择六和,数侔十在。
无惮多艰,有缘相待。
吴君唱首,于焉慷慨。
既成斯刹,言念诸公。
荐居福地,往趣天宫。
无逾此善,不朽其功。
名刊琬琰,百千年中。
高其闬闳,广其中霤。
师子窟成,更无它兽。
薝卜林繁,宁容馀臭。
殊胜庄严,名小灵鹫。
系曰:
寺距海兮,百里而近;
基据山兮,广轮而深。
铺茵绣兮,比丘香草;
念佛声兮,夫子家禽。
陟冈兮,识令升之宫;
周睇兮,想孝标之吟。
顾北渚兮,泱漭三楚
瞻东岫兮,依稀二林。
酒旗摇兮,凤凰风劲;
鱼艇横兮,凫鹥浪沉。
尔时兮无能无所,斯景兮见色见心。
现量中兮常如是,日可销兮百镒金。
景祐四年正月东京左街僧录、知教门事、应史馆编修、通慧大师赞宁撰。
按:道光《海昌备志》卷一二,道光二十七年刻本。又见《淳祐临安志辑逸》卷四,康熙海宁县志》卷一三,乾隆《海宁州志》卷六,民国《海宁州志稿》卷一九。
大阅赋999年 北宋 · 王禹偁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一、《小畜集》卷一、《历代赋汇》卷六四、《古今图书集成》戎政典卷七四 创作地点:湖北省黄冈市
大阅之义,载于《春秋》。
彼乃一国之军旅,千乘之诸侯,曾未若天子之大阅,扬神武而阐皇猷。
天祚有宋,受禅于周。
太祖以武功戡定,太宗以文德怀柔。
亿兆人兮颂声作,四十载兮王泽流。
二后上仙,贻厥孙谋;
一人继统,承天之休。
大舜孝思,四海遏密;
高宗谅闇,三年宅忧。
俯顺先王之丧纪,重违百辟之勤求。
于是延英入閤,端冕凝旒;
钧台锡宴,拊石鸣球。
天地同和,睹来庭之凤舞;
君臣相遇,歌在藻之鱼游。
惟圣克念,惟皇聿修
方欲生擒颉利,血灭蚩尤,辑大勋而光祖考,练武经而平寇雠。
以为天生五材,孰能去其兵革;
武有七德,予将整乃戈矛。
时也,鹰隼击,虹蜺收,陨箨飞乎原隰,嘉禾敛乎田畴。
因农隙而顺时令,数军实而修戎政。
野庐设次,甸师奔命。
御幄立而天开,教场平而霜劲。
雷动风行,千骑万乘,于以威八荒,于以安百姓。
师出以律,我所以表严壮之称;
器不示人,我所以执征伐之柄。
乃幸近甸,出重城,天步顺动,帝车启行。
申军令于偃草,揭灵旗于画荆
赳赳洸洸,卫社之将帅
皇皇济济,扈跸之公卿。
从龙云合,捧日霞生。
卤簿前驱,案礼文而不忒;
招摇在上,法天象而有程。
肃肃戈戟,镗镗鼓钲。
期门佽飞,云蒸而鳞萃;
材官骑士,岳立而山横。
旌旗衣服,文物声明。
列羽林之仗,空细柳之营。
钖鸾和铃,铿天籁于晓吹;
枪棓锋盾,戢星芒于太清。
皇帝乃降步辇,升帐殿,明誓六师,诞修一战。
法武侯之阵,示以纵横;
按风后之图,亲加训练。
出游兵以定两端,握奇数而制四面。
摇乾荡坤,飞霆走电。
八尾四头,千化万变。
开阖舒卷,若常山之蛇蟠;
沸渭喧阗,如沧海之鳌抃。
则有超乘贾勇,戏车为郎,挟辀射戟,挽强蹶张,剑倚青汉,戈挥太阳,可以越巨壑,踏昆岗,气压乎北方之强。
又若屈产新羁,渥洼逸驾,汗血兰筋,腾霜照夜,师子花狞,胡孙色赭,可以走高山,突平野,势吞乎南牧之马。
莫不虓若虎貔,猛如熊罴,鏖兵神速,彍骑飙驰。
前禦其前,必参长而补短;
阵间容阵,亦雁行而鱼丽。
疾徐有节,动静有期。
无穷如天地之运转,不竭如江汉之渺㳽。
没而复出如两曜,尽而复生如四时。
同子弟之亲父兄,急难相救;
若手足之捍头目,斯须不离。
屹屹然立不败之地,堂堂乎成无敌之师。
以虞待不虞,则祸乱息矣;
治多如治寡,则进退随之。
所谓有备无患,居安虑危。
保宁宗社,震詟蛮夷。
畅皇威于禹画,生兑悦于
夫如是,岐阳大蒐,安能窃比?
骊山讲武,不足称奇!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以此平戎,何戎不北!
兵虽示乎服习,战必分其曲直。
周武桓桓之众,尚以仁而伐不仁;
汉高将将之材,固斗智而不斗力。
既而皇欢洽,白日斜,还北阙,御车华。
燕喜斯备,庆赏有加。
气增堡障,声动幽遐。
通大漠,极流沙。
伫见破天亲可汗之名,风行紫塞;
奉国契丹之印,永属皇家。
帝庸作歌曰:「顺时狝狩,安边禦寇,扬我武兮。
师人辑睦,军阵习熟,威丑虏兮。
不教而战,秪取败兮。
不戢自焚,予深戒兮」。
近臣再拜而赓歌曰:「大阅兮威穷边,兵力锐兮人心坚。
封狼居兮禅姑衍,抵瀚海兮登燕然
俾遁逃兮无地,咸扶服兮朝天。
无外之化兮被率土,升中之礼兮告上玄。
然后飞英声,介景福,亿万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