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宣圣七十二贤赞(并序绍兴十四年五月六日丙辰 南宋 · 宋高宗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五一
朕自睦邻息兵,首开学校,教育多士,以遂忠良。
继幸太学,延见诸生,济济在庭,意甚嘉之。
因作《文宣王赞》。
机政馀閒,历取颜回而下七十二人,亦为制赞,用广列圣崇儒右文之声,复知「师弟子閒缨弁森森、覃精绎思」之训,其于治道人心,亦庶几焉。
孔某,字仲尼,鲁人,开元廿七年追谥为文宣王
赞曰:
大哉宣圣,斯文在兹。
帝王之式,古今之师。
志在《春秋》,道由忠恕。
贤于,日月其誉。
惟时载雍,戢此武功。
肃昭盛仪,海宇聿崇。
颜回字子渊,鲁人,赠兖国公
赞曰:
德行首科,显冠学徒。
不迁不贰,乐道以居。
食埃甚忠,在陋自如。
宜称贤哉,岂止不愚。
闵损字子骞,鲁人,赠费侯
赞曰:
天经地义,孝哉闵骞
父母昆弟,莫閒其言。
污君不事,志气轩轩。
复我汶上,出处休然
冉耕字伯牛,鲁人,赠郓侯。
赞曰:
德以充性,行以澡身。
二事在躬,日跻而新。
并驰贤科,得颜为邻。
不幸斯疾,命也莫伸。
冉雍字仲弓,鲁人,赠薛侯。
赞曰:
懿德贤行,有一则尊。
子也履之,成性存存。
骍角有用,犛牛莫偷。
刑政之言,惠施元元。
宰予字子我,鲁人,赠齐侯。
赞曰:
辩以饰诈,言以致文。
苟弗执礼,宜莫释纷。
朽木粪墙,置不足云。
言语之科,烨然有闻。
端木赐字子贡,卫人,赠黎侯
赞曰:
谦德知二,器实瑚琏
动必几先,孰并其辩。
一使存鲁,五国有变。
终相其主,誉处悠远。
冉求字子有,鲁人,赠徐侯。
赞曰:
循良之要,在于有政。
可使为宰,千室百乘。
师门育才,治心扶性。
退则进之,琢磨之柄。
仲由字子路,卞人,赠卫侯。
赞曰:
升堂惟先,千乘为权。
陵暴知非,委质可贤。
折狱言简,结缨礼全。
恶言不耳,仲尼赖焉。
言偃,字子游吴人,赠吴侯
赞曰:
道义正己文学擅科。
宰武城,聊以弦歌
割鸡之试,牛刀谓何。
前言戏尔,博约则多。
卜商字子夏,卫人,赠魏侯。
赞曰:
文学之目,名重一时。
为君子儒,作魏侯师。
不可后礼,始可言诗。
假盖小嫌,圣亦不疵。
曾参字子舆武城人,赠郕伯。
赞曰:
夫孝要道,用训群生。
以纲百行,以通神明。
因子侍师,答问成经。
事亲之实,代为仪刑。
公西赤字子华,鲁人,赠郜伯。
赞曰:
学者行道,敝缊亦称。
使齐光华,偶为肥轻。
周急之言,君子所令。
答问允严,理皆先经。
公伯寮,字子周,鲁人,赠任伯
赞曰:
人有贤否,道有废兴。
子如命何,营营震惊。
季孙虽惑,景伯莫平。
师资一言,秩祀亦惩。
漆雕开字子开,鲁人,赠滕伯。
赞曰:
仕进之道,要在究习。
具臣而居,咎欲谁执。
斯未能信,谦谦有立。
阙里说之,多士莫及。
南宫适,字子容,鲁人,赠郯伯。
赞曰:
先觉既立,礼乐并驰。
尚德君子,尔乃兼之。
羿奡可惭,禹稷可师。
三复此道,载观白圭
申枨字子续,鲁人,赠阿伯。
赞曰:
刚毅近仁,志操莫渝。
性匪祝鮀,面岂子都。
有一于此,刚名可图。
云欲则柔,盖生之徒。
原宪字子思,鲁人,赠原伯
赞曰:
轼彼穷阎,达士所遵。
邦无道谷,进退孰伦。
敝衣非病,无财乃贫。
赐虽不怿,清节照人。
有若,字子有,鲁人,赠卞伯。
赞曰:
人禀秀德,气貌或同。
而子俨然,温温其容。
两端发问,未达机锋。
以礼节和,斯言可宗。
司马耕字子牛,宋人,赠向伯。
赞曰:
手足其亲,志异出处。
魋将为乱,子乃脱去。
在污能洁,危而有虑。
内省若斯,何忧何惧。
颛孙师字子张,陈人,赠陈伯。
赞曰:
念昔颛孙,商德与邻。
学以干禄,问必书绅。
参前倚衡,忠信是遵。
色取行违,作戒后人。
高柴字子羔,卫人,赠共伯
赞曰:
婉彼子羔,学业先圣。
宗庙之閒,一出乎正。
克笃于孝,非愚乃令。
师知其生,有辉贤行。
陈亢字子禽,陈人,赠颍伯。
赞曰:
惟禽之问,从容其鲤。
求以异闻,诗礼云尔。
请一得三,诚退而喜。
且知将圣,不私其子。
樊须字子迟,齐人,赠樊伯。
赞曰:
养才以道,圣人兼济。
始谓不仁,问学良喜。
寓志农圃,似睽仁义。
学稼之辞,岂姑舍是。
林放字子丘,鲁人,赠清河伯。
赞曰:
礼之有本,子能启问。
大哉斯言,光昭明训。
德辉泰山,诬祭莫奋。
崇兹祀典,盖问。
公冶长字子长,齐人,赠伯。
赞曰:
子长宏度,高出伦辈。
虽在缧绁,知非其罪。
纯德备行,夫子所美。
以子妻之,尤知英槩。
蘧瑗字伯玉,卫人,赠卫伯。
赞曰:
卫伯玉,夫子与居。
寡过未能,荐赞使乎。
以尸谏君,友则史鱼
果能进贤,烂然简书。
澹台灭明字子羽武城人,赠江伯。
赞曰:
子有道,天与异容。
状虽云恶,德则甚丰。
南止江沱,学者云从。
取士在兹,貌或非公。
曾参字皙,鲁人,赠宿伯。
赞曰:
惟时义方,有子诚孝。
怡怡圣域,俱膺是道。
暮春舞雩,咏歌圣教。
师故与之,和悦宜召。
宓不齐字子贱,鲁人,赠单伯。
赞曰:
君子若人,单父之政。
引肘寤君,放鱼禀令。
傅郭勿穫,遂能制命。
百代理邑,用规观听。
颜无繇字路,鲁人,赠杞伯。
赞曰:
人谁无子,尔嗣标奇。
行为世范,学为人师。
请车诚非,顾匪其私。
干载之下,足以示慈。
巫马施字子旗,鲁人,赠鄫伯。
赞曰:
天清日明,密云曷有。
师命持盖,子亦善扣。
惟夫子博,三才充究。
学者之药,所得遂茂。
商瞿字子木,鲁人,赠蒙伯
赞曰:
易之为书,弥纶天地。
五十乃学,师则有是。
子能受授,洙泗传世。
知几其神,宜被厥祀。
公孙龙字子石,楚人,赠黄伯。
赞曰:
黄伯著祀,公孙是云。
弥缝中道,协辅斯文。
藏修方异,渐渍其勤。
史辞不忘,播为清芬。
廉絜字庸,卫人。
父伯。
赞曰:
兄弟之邦,士有廉庸
涵泳素教,表揭儒宗。
杏坛探赜,洙泗从容。
作兴一时,父其封。
叔仲会字子期,鲁人,赠瑕丘伯。
赞曰:
瑕丘祚邑,子期是为。
亲训有日,广业于时。
四教允隆,五常以持。
比肩俊杰,闻望斯垂。
燕伋字思,秦人,赠渔阳伯
赞曰:
师席高振,大成是集。
至道克传,贤达斯执。
善教之柔,儒风可立。
渔阳之士,得跂而及。
申党字周,鲁人,赠邵陵伯。
赞曰:
侁侁申周,四科与俦。
逸驾文圃,鼓枻儒流。
冠佩既燕,言动允休。
邵陵得封,子想清修。
琴牢字子开,卫人,赠南陵伯。
赞曰:
多能鄙事,圣人曲意。
惟其知之,是以不试。
宗鲁虽友,吊必以义。
尚师嘉言,祀亦罔替。
秦商字子丕,楚人,赠上洛伯。
赞曰:
孔父秦父,相尚以力。
俱生贤嗣,相与以德。
是父是子,致法畴克。
会弁儒林,令名无极。
步叔乘字子车,齐人,赠淳于伯
赞曰:
勉勉子车,封邑淳于。
亲炙避席,唯诺趋隅。
发问既博,雅道是扶。
抑可尚也,不亦美乎!
颜之仆字叔,鲁人,赠东武伯
赞曰:
贤行颜叔,亲承尼父
志锐于斯,道尊是辅。
泥在陶钧,木就规矩。
终縻好爵,扬名东武
公西箴,字子上,鲁人,赠祝阿伯
赞曰:
猗尔子上,鲁邦之望。
以德则贵,惟道是倡。
师聪师明,友直友谅
伯于祝阿,儒风斯畅。
石作蜀字子明,秦人,赠石邑伯。
赞曰:
在昔石邑,能知所尊。
懋依有德,克述无言。
鼓箧槐市,扬名里门。
此道久亲,彼美长存。
颜高字子骄,鲁人,赠琅琊伯。
赞曰:
琅琊之伯,其为子骄
微言既彰,德音孔昭
已观雩舞,同听齐韶。
历千百祀,跂想高标。
邽巽,字子敛,鲁人,赠平陆伯。
赞曰:
彼美邽子,先圣是承。
墙仞已及,堂陛将升。
良玉斯琢,寒水必冰。
锡壤平陆,茂实斯腾。
任不齐字选,鲁人,赠任城伯。
赞曰:
任城建伯,其表曰选。
淑问雅驰,才华清远。
竞辰力行,爱日黾勉。
礼教崇崇,令望昄昄。
曹恤字子循,蔡人,赠曹伯。
赞曰:
肃肃曹伯,王室之裔。
积习乐道,切琢明义
惟善则优,素德是类。
史笔有焕,令名永纪。
冉孺字子鲁,鲁人,赠纪伯。
赞曰:
纪伯子鲁,圣学是务。
厉己斯约,好问乃裕。
周旋中规,容止可度。
允矣昔贤,后世所慕。
伯虔字子析,鲁人,赠聊伯。
赞曰:
虔子析,全鲁之彦。
儒行既明,聊伯乃建。
兢兢受道,奕奕峨弁。
懿选嘉访,世享馨荐。
县成字子祺,鲁人,赠钜野伯。
赞曰:
至圣立教,子祺安雅。
擅誉鲁邦,启祚钜野
伟矣风猷,时哉用舍。
出伦离类,后学是假。
颜哙字子声,鲁人,赠朱虚伯。
赞曰:
褎锡朱虚,在器轮舆。
儒室振领,圣门曳裾。
贤业素蕴,美材以摅。
万世不刊,载观成书。
孔忠字子蔑,鲁人,赠汶阳伯。
赞曰:
惟子挺生,道德之门。
佩听至论,鲤门弟昆。
三得三亡,所问深温。
君子归宓,义不掩恩。
后处,字子里,齐人,赠营丘伯。
赞曰:
温温子里,入闻至圣。
揽道之华,秉德之柄。
深造阃域,不乖言行。
全齐之封,竹素为盛。
左人郢字行,鲁人,赠临淄伯。
赞曰:
伯彼临淄左行独贤。
晞踪十哲,秀颖三千。
心悦诚服,家至户传。
乐只君子,文声益宣。
公晰哀,字季次,齐人,赠郳伯。
赞曰:
周衰伪隆,政出群公。
廉耻道微,家政聿崇。
不为屈节,撝默自容。
子于是时,凛然清风。
漆雕徒父字子期,鲁人,赠须句伯。
赞曰:
遐想子期,挟策圣帷。
涉道是嗜,惟仕可縻。
在德乃贤,在名乃垂。
洋洋之风,逮今四驰。
荣旂字子旗,鲁人,赠雩娄伯。
赞曰:
伯锡雩娄,务学实著。
三千之徒,七十是预。
历告莫行,惟德乃据。
视于前书,式彰厥誉。
秦祖字子南,秦人,赠少梁伯
赞曰:
秦有子南,赞赞述作。
守道之渊,成德之博。
范若铸金,契犹发药。
历世明祀,少梁宠爵。
秦非字子之,鲁人,赠汧阳伯。
赞曰:
乐善哲士,伯于汧阳
传道克正,垂名允臧。
执德以洪,用心必刚。
袤广业履,式彰素王。
商泽字子季,鲁人,赠睢阳伯。
赞曰:
邈矣子季睢阳是伯。
屏息受业,延教登席。
未践四科,固涉六籍。
祀典载之,好是正直。
郑国字子徒,鲁人,赠荥阳伯。
赞曰:
伯夫荥阳,实惟令德。
俊义贤行,过不留迹。
道以目传,妙则心识。
猗欤伟欤,后代之则。
颜幸字子柳,鲁人,赠萧伯。
赞曰:
祀封于萧,实惟子柳
夙敛格言,克尊善诱。
明德惟馨,贤业所就。
大侑于儒,传芳逾茂。
漆雕哆字子敛,鲁人,赠武城伯。
赞曰:
子敛受封,爰居武城
亹亹其闻,翩翩其英。
抠衣时习,厥学日明。
诞敷礼教,爵里增荣。
壤驷赤字子徒,秦人,赠北徵伯。
赞曰:
式是壤伯,昭乎圣徒
执经请益,载道若无。
诗书规矩,问学楷模。
得志则驾,领袖诸儒。
施之常字子恒,鲁人,赠乘氏伯。
赞曰:
国因乘氏,有德斯彰。
参稽百行,赞理三纲。
自拔行閒,荣名甚光。
在史霭霭,历久弥芳。
公祖句兹字子之,鲁人,赠期思伯。
赞曰:
惟彼子之,锡伯期思
与贤并进,得圣而师。
彬彬雅道,翼翼令仪。
一日王言,庙食不隳。
狄黑字晰,卫人,赠临济伯。
赞曰:
仰止狄晰,抱负渊通。
游泳德化,扬厉素风。
伟识既异,持教乃隆。
厥志茂焉,宓祀无穷。
奚容箴,字子晰,鲁人,赠下邽伯。
赞曰:
奚容子晰,已望堂室。
幼则有造,成则祖述。
文采日化,儒效力弼。
永观厥成,德音秩秩。
冉季字子产,鲁人,赠东平伯。
赞曰:
东平子产姓著盛时
奉师于塾,讲道之微。
答问其敏,渊妙以思。
升降陛廉,尚想英姿。
秦冉字开,蔡人,赠彭衙伯。
赞曰:
彭衙高士,经籍是亲。
赞成德艺,叶于彝伦。
厎绩圣道,期肖素臣
优哉优哉,学以致身。
梁鳣,字叔鱼,齐人,赠梁伯
赞曰:
室家壮年,无子则逐。
见于信史,全齐之俗。
原本厥初,师言可复。
以学则知,揆之宜笃。
乐欬字子声,齐人,赠昌平伯
赞曰:
乐氏子声,锡爵昌平
信道之笃,见善乃明。
引领高节,载惟昌城
先贤聿集,出为时英(《咸淳临安志》卷一一。又见《中兴礼书》卷一四二,《中兴小纪》卷三一,《群书考索》后集卷三一,《璧水群英待问会元》卷一一,《宋史》卷一一四,万历《杭州府志》卷四○,《金石萃编》卷一四九,嘉庆《汉州志》卷三三,《两浙金石志》卷八,同治《德阳县志》卷三八。)
人心:原无,据《宋史》补。
药:《两浙金石志》作「乐」。
何夫人宣氏墓志铭嘉定十四年十一月 南宋 · 袁燮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八九、《絜斋集》卷二一
《诗》称:「无非无仪,惟酒食是议」。
此言妇人之职,不过乎中馈而止,非若伟丈夫经营于外,以才能自表见也。
呜呼!
是则然矣。
不曰「釐尔女士」乎,盖所谓女士者,女子而有贤士之行也。
其识高,其虑远,其于义理甚精,而不移于流俗,闺阃楷模,于是乎在,岂独惟中馈是供乎。
此《诗》所以反复此义,而余于宣氏夫人所以深有取也。
夫人讳希真,上世家太末
高大父徙,故今为庆元鄞人
曾祖士隆赠太子太保
祖,赠太子太傅
考与言,赠太子太师
母史氏,赠济阳郡夫人,故太师越忠定王之从妹也。
夫人天资颖悟,五六岁时,闻读书声,即历历成诵,曾不待教。
长益闿爽,笃于事亲,而达于世故。
宫师每以事咨之,皆据理以对,深奇爱之。
枢密同知,夫人之弟也,自幼端粹不群,宫师曰:「此儿他日必大吾门,顾吾老不及见尔」。
夫人于是勉同知以务学,无负于宫师所以期待者。
年二十,归于同郡何公懋之,不及养舅姑,而奉伯兄夫妇与舅姑等。
叔有童丱者,姑有未适人者,皆依于夫人,躬任其责,弥缝顺适,成立而后止。
二子能言,授以《论语》、《孟子》。
及长,徙居城中,择精于教导者,俾师事焉。
归必叩其学业,而待其师礼敬甚备。
又以《曲礼》、《内则》、《中庸》《、大学》、《冠婚》、《乡饮》诸篇,时时为儿辈讽诵而开警之。
生理素微,而宾祭惟谨。
喜周人之急,有告以寒不可耐者,家止二衾,辍其一以畀之。
盗入其室,箧胠无馀。
有司以责里正,不堪严急,请代之输。
何公以为非义,质诸夫人,夫人曰:「如此则非我遭寇,乃里正遭寇尔」。
何公然之,遂不复诉。
科举之士,有得隽场屋,又兼人以获厚赀者,颇自矜衒,夫人曰:「士子当砥砺廉隅,今嗜利无耻,而不知其非,又自以为能,他日茍得一官,岂不重为民害乎」!
闻者深愧之。
衣冠之裔出赘,既有子矣,而厥妇亡。
夫党以为未庙见也,或尼其归葬,夫人曰:「纳采问名,已告其先矣。
妇之资装,夫必得之矣,矧又有子乎?
申告于庙,以义起礼,于我乎葬可也」。
卒如其说。
中年,晨兴诵道释书,一日慨然曰:「虚无之言,诵之何益!
孰若吾圣经,修身齐家之道具在其中乎」。
观《程氏遗书》,则曰:「义理之同然者,固如是」。
尝梦人指其肩,觉而肩痛,家人以为疑,夫人曰:「吾所以疾,寒袭其肤也。
药之而已,又何疑焉」。
既而果愈。
及其将殁也,药屡进而不效,二子请禳之,夫人曰:「汝曹执德不固,乃若是耶」!
盖自宫师教以义方,而又属餍舅氏大夫公渐之训,昭晰无疑,故卓然有力如此。
卒之日,寔嘉定十四年五月癸丑也,享年七十有七。
二子,长锜,次耕,以夫人之教,皆畏义而自修,彊学而立志,耕尝以漕举登名春官
女二,长蚤亡,次适进士戴燧
孙男三人,女五人,长适进士宗鲁
初,何公窆于鄞县阳堂乡下水阳山之原,于今三年矣。
是岁十一月丙申,二子奉夫人之丧合葬焉。
呜呼!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立身之要道也。
以小善为无益而不为,以小恶为无伤而不去,自学者不能免,况妇人乎,而夫人则异于是。
方髫龀时,尝省其外伯祖枢密公,爱几间漆合,取而玩之,复置其处。
枢密之女曰:「中有可食,汝欲之耶?
吾取以与汝」。
夫人甚惭,曰:「因好弄而见谓有欲,是吾过也」。
此豪发之事尔,而终其身深以为戒,其志念笃切如此,且非独自淑其身而已。
时事得失,未尝不关心。
闻蕲之祸,不胜惨怛,寤寐不能忘,曰:「吾民何辜,而至此极」!
惟明智故多忧,惟慈仁博爱,此夫人平生之所存也。
二子求铭,稔闻其贤,不敢辞。
铭曰:
吾观夫人之殁,贤弟同知追思痛切,属辞祭之,其间有曰:「嗟吾姊兮,非吾姊兮,实吾畏友兮」。
盖若古有训,切偲怡怡,今闺门之内,乃兼有之。
同知所赖以立其身。
原所繇来,故意笃而语真。
亦足以知夫人之贤超绝乎等伦矣。
郑成叔 其二十二 南宋 · 黄干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四○、《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七
干诸况粗遣,无足道者,惟区处家事今粗有条理,则可以安居静养,以送此生耳。
偶有少禀知县家兄位小侄子,自知孤贫,刻意向学,偶因子方侄入都,遂附之行,欲经营漕试。
日子已迫,不知尚可图否。
且此子怯弱疏拙,心甚念之,又不欲尼其行,已为作林宗鲁潘谦之书嘱之矣,恐尊兄有能为之地者,蒙介念,甚幸。
家兄顷丞沙邑,大参方亲迎,亦尝获拜识,不敢令其辄扣宾谒。
家兄之孝友清苦,人所共知,若能为宛转使不至冒暑徒行,幸甚。
晦庵朱先生文 南宋 · 黄干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六二、《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三六、《考亭志》卷九、《朱子实纪》卷一○
吁嗟斯文,有废有兴。
其废也三纲沦而九法斁,其兴也大经正而大谊明。
是其所关岂不甚重,而夫子胡乃一疾而陨其生。
若昔,迄于周程,异世相望,各以道鸣。
迨去古之益远,纷异说之纵横。
其精微之蕴既不可得而见,幸而托诸文字之间者,亦且踵讹承舛而莫见其全经。
自夫子之继作,集累圣之大成。
其知生知,其行安行。
其襟怀洒然,光风霁月
其言动肃然,左矩而右绳。
望之者虽惮其貌庄而言厉,即之者常乐其心和而气平。
资本高明而志道益远,性实通敏而索理益精。
主敬以立本,而动静无间;
格物以致知,而毫釐毕呈。
大而察诸天地阴阳之变,远而验诸古今事物之情。
仁义礼智,不离五性之所赋;
洒扫应对,洞见一理之所形。
其精义入神,既有自然之权度;
则穷经考古,莫不炳然如日星。
谓《中庸》为造道之阃奥,谓《大学》为入道之门庭。
究本义以言《易》,而深得卜筮之旨;
黜小序以正《诗》,而力辨雅郑之声。
探《语》、《孟》之编,而如对邹鲁之问答;
述周、程之书,而一新濂洛之典刑。
至于星历地志,曲艺小数,不可以悉究;
骚人墨客,穷年卒岁,仅见其可称。
莫不折之以理,而各造其极,盖亦得之于天命,而非学可能。
信本深而形钜,故末茂而声宏。
其立朝也,危言正色,屡形于感慨;
其临政也,仁民利物,一本于哀矜。
立经陈纪,而不为茍简之计;
摧奸摘伏,而不求姑息之名。
当就而就,不事乎矫激;
可止而止,力辞夫宠荣。
积者厚而施不遐,身虽否而道则亨。
婆娑丘园,湛若无营。
上以寻坠绪之茫茫,下以警聩俗之冥冥。
诸老先生咸资于质正,后学小子幸得于师承。
肆逃禅之论者莫能以惑世,骋杂伯之说者不容于抗衡。
传圣统以继绝学,正人心而息邪说。
夫子之功大矣,则一存一亡岂不有系于斯世之重轻。
呜呼苍天,曾是莫听,曷不百年,大命以倾。
丙申之春,师门始登。
诲语谆谆,情犹父兄。
春山朝荣,秋堂夜清。
或执经于坐隅,或散策于林坰,或谈笑而舂容,或切至而丁宁。
始受室于潭溪,复问舍于星亭。
庶依归以终老,指溪山以为盟。
胡睽离之未几,忽梦奠两楹
奉疾革之贻书,对使者而涕零。
亟奔走以来归,乃独睹乎丹旌。
怅此生之畴依,魂欲绝而复醒。
念属托之至重,岂绵力之能胜。
想音容而奉遗书,敢不早夜以服膺。
惟力策乎驽钝,庶无愧于英灵。
奠卮酒以陈辞,尚有鉴于微诚。
与侄洙书 南宋 · 陈著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六、《本堂集》卷八一
某廿四哥自城归,知侍汝母,旅寓城中,且闻汝病浮气,正廑视疗,今想已勿药矣。
时节非古,道路多碍,不及遣问,惟有耿耿。
又闻汝父取道山路入括苍,意其便道到家,相聚而后行,待之数日杳然,岂仍繇舟津耶?
外翁与舅氏葬事只在今冬,尝再三遣人叩之何节干等处,既不得实,中间闻有外翁处眷到城,因而探问,亦如之。
想是为时事如此,不欲远处人来会葬,亦是省事一端也。
吾人与外翁一家,情义非他人比,意必欲执绋以送,而所闻不的。
衰老畏寒,又难于轻动,熟谋诸心,不如俟葬后或待春和,径自到山北墓下。
今且以挽章先之,葬未葬,不问也。
如待外家诸舅表,望以此意道及。
吾人亦自有书去,亦有薄赙,礼称其家,不欲不诚也。
向有书与汝父说黄山长亲家处委折,不知曾达之否?
此事非汝母与父主维,则必有捍格者矣。
吾人此心,皦然如日,岂亲家犹以口圣贤而心市行者视之耶?
他日成婚后自可知已。
世界已至此,更要效流俗,便勉强多费,欲何为者?
婚嫁不得不了,方来又付之造物耳。
若吾人得与黄亲家面说一番,彼此家事大略相似,当共抚掌一笑,方知夤缘,非偶然之故。
或会见,须望尽言及之。
老伯母附意致汝母,更不他具。
伯信宗鲁吾侄。
回侄洙为史氏请婚书 其一 南宋 · 陈著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六、《本堂集》卷八一
久不知汝信,但长孺来,则询及其略,悉抱疾甚缠绵,今幸已平复,大为吾家学行正脉之喜;
不然则志堂之旧,鞠为烟砾,忍回首邪?
汝爹爹处道院足矣。
若曰多欠,世变至此,谁不苟焉?
苟焉者犹可安朝夕,过此则是危道。
况吾侄获依史馆,而主于阃内,贤而材,诗礼之风,八行有光,导之者之责,汝其庶乎。
所谓姻事,闻之虽契我心,然不无自视之慊。
当今满天下皆时世妆,山林之气,荆布之素,不惟家贫不能办,而老拗之见,设使可办,亦所不乐为。
以世禄之家,过山东望族百倍,惟翕翕于热者,丛而趋。
不知贤主人何为卓卓其识,骨寻此盟于寂莫之底,是可敬已,而不可当也。
尚须吾侄面议,或决于道谊之好,以清风相扇,则纤悉先定可也。
其详,长孺又自能言,并几知及。
伯信宗鲁吾侄。
回侄洙为史氏请婚书 其二 南宋 · 陈著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六
是月四日,长孺于便中寄到吾侄书,甚悉。
宗族之谊,薰然如春风,薄俗而有如此,大为之喜。
所谓阿妹姻议一节,老我之意,专以待澹如水交,然后分付。
近亦有如王修斋之孙、赵光叔之子,见来相求,而老伯母犹以情虽通而地相远为辞。
熟知善乡先生之后,固斋之子,有贤祖母如此绝识,扫尽世味,雅欲寻盟于绿窗寂莫之间。
诵吾侄书来之语,使我感动。
况老我未尝妄与人交,而景正独相得。
屡尝话及潘夫人嫁时事,梦想古道,恨寥寥莫续。
今而吾侄以纯实慥慥之言行馆于其家,能成其贤祖母之心,子弟皆玉粹而矩正,为之好逑,孰能间之哉?
细味清风,真足以一洗四明富贵之宿尘,而涨小范家欲绮罗而焚至庭之骇浪。
况有如吾侄者,只字片言如金石乎,其又奚辞?
区区之忱,犹恐其宗族之贵,仆奴之常,以惯见者视酸寒,阳是阴非,浸润所入,机甚危也。
更望与其祖母说透。
他日伯鸾、德耀自以为可,则吾侄于我家之责尽,我亦无不满之心,岂不卓卓乎快哉。
老见近乎覼缕,然亦不容不然也。
或以吾言相入,则是月廿一日之纳采,不敢自外,却望委长孺先数日一报,或启或劄,不宜临时以办。
姻好虽曰夤缘,要亦尽于人事。
此外有悃,见于所与长孺书中,等几照悉。
伯信宗鲁吾侄(《本堂集》卷八一。)
「之」上原衍一「之」字,今删。
灵应庙 南宋 · 楼枎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三二、《延祐四明志》卷一五、同治《鄞县志》卷一一、光绪《镇海县志》卷一三
我国家肇造区夏,仁覆群生,怀柔百神,咸秩无文,非有德于民者不祀。
道浙而东,四明为乐国,繇晋以来,灵应为著祠,绵历千载,民依怙若慈父,以其司一城之命,故皆以府主称。
阐灵播徽,家绘人祝,而未尝惊动以祸福,譬诸祥风甘雨,其入人也深,其润物也博,人陶粹和,物用阜蕃,优优大哉,岂惟捍灾御患,水旱疾疫必祷焉,而奸芽乱萌,消弭于冥默之中者,未易以形迹数。
簪缨蝉联,日盛以滋,四民熙熙,怀土安业,窅尔神化,日用不知。
岁少不登,藉海鬻以活。
连樯白粲,间拟他往,必儒衣示蚃以徕之,训以卑佑,至巨室厚藏吝粜者亦然。
贾帆天际,命寄鲸波,乘危一呼,恃以无恐。
岛夷贡琛既岸,匍匐肃谒,所谓未施敬而敬者,庙食隆盛,昭于一方,与海邦相为无穷祉哉!
圣朝褒表功德,纶命赫奕,贵极王封,崇列八宇,而丽牲有碑,丰绩未纪,庸非斯文之阙乎?
爰摭谱牒,暨封爵岁月显揭之,以诏来者。
王姓鲍,讳盖,其先东海鄮邑人
春秋鲍叔显于齐,西汉有宣,与两龚同传。
至永昱事光武,世为司隶,王其苗裔也。
初二亲吁天祈嗣,母昼寝,梦吞日,有娠,在胎三载,晋泰始三年九月望日,而王始生。
祥光烛室,与前梦协。
命童名曰圆照。
既冠,美须眉,容貌秀伟。
平生赋性冲粹,器度宏远,语言慷慨,敬老慈幼,恤贫轸孤。
好游侠,任气节,以击鲜弋禽为乐。
见山中石,以为鹿而射之,既中,视之石,因名之为鹿山
东海鱼龙相角海滨,民甚患苦之。
一日,有客舣舟岸旁,而王舟至,客问适从何来,王谓客曰:「海口一大鱼,与众小鱼竞,小者将其群斗甚锐,大者力苦不敌,遂奋楫击小鱼中之雄者,因射之退,馀亦俯首奔溃,雾敛风息,大鱼鼓鬣掉尾,似有喜色」。
客甫叹息。
一老叟霜髯鳞裘,至王前鞠躬谢且曰:吾职东海有年,而九江小龙逞骄结俦,暴吾庐,适会战势孤,幸子助我,而今而后,海渊安静如初,皆子之赐。
子异时必庙食,愿遣息女为嬖妾。
王谦谢毋戏言,叟掷水翻浪,微露鳞角而去。
王属客勿复言,请别遗一小楫,后人因号其所在曰小楫。
客盛传其事,疑信者半之,然自是波涛息惊,其说益验。
王娶湖上方氏,明淑能守节,生一子,绝肖乃翁,笃好诗书。
王既薨,建兴四年,葬鹿山,即射石之所。
后三十年,梦告其子,我当再生,可启我冢墓。
次夜妻梦复然。
谋于亲党,皆曰:此非常事,当如梦。
及发棺,尸俨然如生,但无出入息耳。
衣服洁润,若朝夕所服用。
冢四角灯烨然。
州人聚观加敬。
乃乘云而升,练真养神,蝉蜕尘表,道家谓尸解者,岂其是乎!
冢间得一炉,非金非石,籀文曰:「东海之宝,永和初穆」。
帝闻其异,诏取炉,褚太后曰:「神物也」。
缄香遣还,许丘祠。
王又梦呼其妻若子曰:「东海龙遣女在兹,汝当会」。
既而相继以终,因并祠鹿山墓旁。
梁大通末,越有奴抄寇三千并海,郡邑积岁罹其祸,王因巫者语刺史定襄侯萧祗曰:「尔扬我武,我济尔功。
君第行,必以八月十三日破贼」。
至期寇至馀姚,失潮舟胶,众惘然若昏醉,官军悉缚之。
武帝诏崇其祠。
唐神功元年八月八日,王降于县东门,托乡童终日而歌曰:「吾姓鲍氏,庙食于此,自昔及今,四十馀纪。
马行水林,县必迁徙,家在鹿山,不堪居止。
鄞水西流,北接甬水,给事祖室,实吾之庐,汝为我请,早为改图。
待兔化龙,遇齐得王,移汝来封,日月交光,万载无穷,我歌章章」。
父老同守人等告于令思古,乞更置。
宗鲁贤谓甬水有杨给事宅,其子承奉郎弘道遂乞舍故父给事郎公遗宅为庙,他无觊,特乞子孙嗣掌祠事,其世世无易。
鸾台侍郎春官尚书狄公仁杰缴奏,故至今祝史皆杨氏。
吴越有国,规度而崇奉之。
旧相传称永泰,莫详所始。
崇宁二年三月,浙东钤辖尚书丰公稷奏犯名,改威烈。
六年三月路侍郎允迪、守直龙图阁楼公异以雨旸应祈,乞封王爵封惠济王
宣和三年六月太守李公友闻奏睦寇窃发,及剡魔巢洞,距州近藉,神休不能侵,诏加赐额灵应。
政和八年九月路侍郎允迪使高丽,奏加忠嘉。
建炎四年二月高皇帝南巡,护风涛若平陆,诏加广灵
嘉定四年九月,故侯楼公之闻孙钥参知政事告诸朝曰:「时和岁丰,神有大赐于民,愿显扬其先,以及后昆」。
封王父协应侯王母协惠夫人,元妃靖顺夫人,次室昭顺夫人,王子顺助侯
绍定间,王示梦于史卫王弥远,作新庙
端平三年,今太傅丞相郑越公清之奏易威烈为神圣,有取大而化之,圣而不可知之义。
复以尚书袁公甫之请,诏加王父协应同庆侯,王母协惠顺庆夫人,嘉熙元年正月同日告颁。
吁!
王之福吾邦也至矣,而邦人欲报之德,与天地并,声音笑貌云乎哉!
信乎其为祥风甘雨也。
枎家世昼锦,密迩祠下,目觌心祗,思答神贶,秉笔无一溢语。
里之人因语曰:春而祈,秋而谢,牲肥酒香,箫鼓喧遝无虚日。
至诞日,远近辐辏,可思归美侑祀之诗以声之。
其词曰:
帝阍开兮遥升,载云旗兮从霓旌。
睨旧乡兮扬灵,心独直兮为民正。
奠朱宫兮钦止,被润泽兮大丰美。
鄮之山兮鄞之水,草木葱葱兮黍稷薿薿。
望飞帆兮天一涯,假祥飙兮安归。
指商樯兮东之,既饮食兮人莫知。
令海若兮无波,鱼鳞鳞兮盛多。
王之颜兮益康以和,无蹲蹲兮鼓坎坎。
进桂酒兮声斯感,福吾民兮乐只岁。
其有兮自今以始,民之报兮何千万祀。
通鉴前编后序 宋末元初 · 金履祥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五四、《仁山文集》卷一、《金华文徵》卷三
右,《通鉴前编》,起帝尧元载甲辰,止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凡千九百五十年,通为十八卷,二帝三王之事粗见首尾。
大抵出于《尚书》诸经者,为可考信;
其出于子史杂书者,不失之诞妄,则失之浅陋。
盖其智不足以知圣人,而流俗传闻,其高者既以圣人绝世拔出,而大道必绝出于事物常情之表,故其说失之诞妄;
其下者则又以世俗之腹量圣人之心,故其说又失之浅陋。
惟《尚书》之仅存者,于今为帝王全书。
刘道原《外纪》之作,《尚书》不入,虽曰遵经避圣,然帝王之事,舍《尚书》则诸家真稗官小说之流耳。
今不敢从《外纪》之例,而从胡氏《大纪》之例焉。
顾《尚书》一经,诸儒解者虽已精详,但似未尝潜泳反覆,以推篇章之全意,而句解字释,意或不属。
履祥因为之注释,章旨随意所到,虽不能详,然圣经之篇章与圣人之体用似或得之。
至于子史杂书之不弃者,则以古今共传,不可尽废。
帝王世远,谈者日稀,礼失求诸野,此犹不愈于野乎?
故存其近似,削其诞浅,或加之辨释焉。
但惟此编本名年表,惟当于书史上阑之外表著其年,而附證于章后尔。
既编年表,例须表题,或嫌于《春秋纲目》之例,然所用者既《史记》年表之法,而所表题又《书经》本语之文,虽间或增损,君子监其非僭可也。
周平王以后,《春秋》自有全书,但左氏收拾国史以翼经,事于隐公之篇多误,于庄公之篇多缺,其间亦多有所遗。
如楚、随所以争,起于请爵,管仲所以伯,本于内政;
皆略不书,甚而孔子出处述作,亦俱不书焉。
以其书主于解经,而其事或具于外传诸史。
《秦誓》之作,在于封殽尸之后,传既不及,而《书》序又谬其时。
卫辄父子争国,夫子自楚反陈,久之至卫,明年即反鲁,而记者多谓夫子久于在卫。
履祥所编,欲止平王
而诸若此类,不可不辨。
获麟以后,事多亡逸,欲备古今,以接《通鉴》,则于《春秋》所不能避,亦不敢尽入也。
《春秋》一书,固圣人晚年哀痛之意,然孔子游无位,典册不备,未必尽得周史,因见宗鲁一国之策,多违旧章,就加笔削,以示大法,其馀多因旧史,不尽改也。
则其岁月名号改以从周,未必谬圣人之意;
况又自有《皇极经世》之例,遂并论次,以接《通鉴》焉。
呜呼!
荀悦《汉纪》申监之书,志在献替,而遭值建安之季;
王仲淹续经之作,疾病而闻江都之变,泫然流涕曰:「生民厌乱久矣,天其或者将启之运,而吾不与焉则命也」。
履祥末学,非二公比,而其生不辰,罹此百忧,其所以拳拳缀辑者,特不为忧悴废业耳,覆酱瓿固可知也。
刘道原《外纪后序》伤于废疾,愚尝三复其辞而深悲之,孰知吾之所悲,又有大于道原者耶?
幸而天运循环,无往不复,圣贤有作,必有复兴三代唐虞之治于千戴之下者,区区此编之所望也。
时上章执徐之岁冬至之日金履祥后序。
寿甫志铭1286年 宋末元初 · 刘辰翁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七五、《须溪集》卷七 创作地点:江西省吉安市
曩学禁时,海内名号未起,吾庐陵之南、须山之北有大儒先生曰黄宗鲁,其子为叔豹
吾先人师宗鲁而友叔豹
叔豹以文名六馆,接庆元诸老,自是从吾先人游者彬彬如二黄间,而朱氏甥父子实先后,诸生复转授为资。
余七八岁时,表氏抱余学,称尧章先生后改名埴字圣匋号古平,官至太学博士,倅袁州
西昌寿父大德少圣匋一岁耳,于时事圣匋如弟子,又以弟子俱见吾先人,先人厚之如厚吾出。
先人死,吾十岁,概未尝知其人也。
晚而圣匋以赋奏南宫第一,又甲科,其名位之兴,赫然欲揭。
当年叔豹上士争相藉寄,自谓出朱氏门下,师其父者亦诡得师其子矣。
寿父则未尝知其人,而其人亦莫之知也。
此布衣师友之略也。
寿父死,而其子来泣曰:「芳春之登门晚,若吾父之登门则不可谓不早也。
今吾子恺又馆于朱教古平子之子,是斯文四世之泽如泉脉脉,往往自公家始也。
幸存弟子世家,示万世子孙毋忘其初」。
予以其言笃厚系流风,又知寿父朴茂似前辈,虽其存若不愿人知者,不当为众人道,乃其所以可称者,亦不能不为众人道也。
呜呼!
其忍不铭?
余以德祐岁逃空虚,干戈反覆之交,望萧氏秋岭如一叶,凡流离接境者必此焉依而后得宁宇。
已而盗四起,已而官军北方,且为风林,为疑帜。
然盗过之曰毋犯,官倚之掎而角,喜之者以为造物之报,而君子则归之德言之著,云:乡人之至于斗者,重其言如季路季布
或陷于义,众推户削迹,甚者希购市。
雍容亲党之间,无怨无怵,勉其子尽力,友赖以完。
此其事在近年耳目者。
平生执贽如其邑之温帅干英臣、乡先达敖适轩陈念斋、陈静斋,所交杨景尧蔡济父陈鸣道萧清父、康行可,或得之隐约,或托之岁寒,相敬爱终其身,非以其六七贵人也。
尝试场屋,不大效即弃去。
所校雠把玩,愈老愈笃,子孙多所严事,而自教者居多。
襟怀春意,见于日涉。
嗜酒好客,力有不足,而性尝有馀。
吾虽不及识,如见其人,如闻其语。
况以吾童子时先人之好徵吾言千载,而吾于古平复自有兄弟师友之谊,于古平之所教如古平焉,故曰如见其人。
寿父号静安
其死以丙戌十月十九日,曰:「鸡鸣吾行矣」。
鸡鸣而逝,年七十三。
曾祖某,祖某,父某,娶某,子孙婿某。
是年某月甲子葬某乡。
铭曰:
有冠而后有緌,有苓而后有丝。
孰谢其蓝,箕以传箕。
繄教父谁?
父父是思。
式谷尔孙,稷而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