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乞改正僧道班次劄子 北宋 · 释法道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五○、人天宝鉴、《佛祖历代通载》卷一九
法道等伏睹《大宋僧史略》载僧道班次:每当朝集,僧先道后;
并立殿庭,僧东道西;
凡遇郊天,道左僧右。
久为定制,盖出本朝祖宗成宪,以为万世不刊之规。
昨缘崇、观之后,道士叨视资品,如王资息、林灵素、王冲道辈,视两府者甚众,因此起请例押僧班,乘势毁坏祖宗所定福基,事体非一。
据释教所载,近年灾变,至于社稷中微,生灵涂炭,盖亦因此,误国罔上,莫兹为甚。
伏见自靖康建炎以来,所有道士视官已行追毁,既无官荫,其于班列自合遵依祖宗旧制。
今来天下道士每遇国忌行香,洎凡入寺院看谒聚会,不悛故态,傲然争风,一切占上,全乖宾主礼法,颇有害于风教,深为未便。
伏望朝廷明降指挥,特赐改正,应今后行香立班、诸处聚会,并乞遵依祖宗成法。
仍乞颁行天下,以正风俗,庶得稍循礼法,不害风教。
右谨具呈,伏取钧旨。
二月日,江州庐山东林太平兴龙禅寺住持、传西天法、特赐宝觉圆通法济大师法道劄子。
按:《僧史略》附,续藏经第二编第二三套第二册。
重开僧史略序 北宋 · 释法道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五○、《僧史略》下
佛书所载,地狱、鬼、畜、北俱卢州、长寿天、佛前佛后、生便盲聋瘖哑、世智辩聪不信毁谤佛法僧者名八难处,又曰八无暇。
盖生其处者,障难深重,无暇修心,不知正法,长劫驱驱,轮回不息故也。
是知世聪俗慧,不达佛书,则理昧正真,事同盲聩。
矜伐衒耀,自为己能,沮善诋僧,佛所不救,生遭贬谪,死入阿鼻,违逆皇天,招延世乱,皆此辈也。
致乱皆因蠹善,具载佛书。
本朝王内翰禹偁生平著述,排诋释氏,虽唐韩退之、吾宋欧永叔,佛书所谓「天魔波旬阐提外道」无以加也。
间遇英杰之僧,亦心重之。
余尝读王公禹偁文集,有赠僧录通慧宁公诗,曰:「诏僧史浙江滨,万卷书中老一身。
赴阙尚骑支遁,援毫应待仲尼麟。
溟濛雪彩松窗晓,狼籍苔花竹院春。
还许幽斋暂相访,便令陶令满衣尘」。
其意窃比彭泽远法师故事而自高之也。
欧阳文忠公亦录王内翰、宁僧录元夜观灯嘲谑之言,有「秦郑不爱未坑」之语。
王又述宁之墓志,则有心慕诚服之意,叙宁有文集一百七十卷,见行于世。
王之毁僧破佛,蜂虿枭獍,吠尧弹凤,天下皆知矣,独于通慧友爱相师,赋诗述铭以褒美之,何也?
通慧学行才识,兼类相求,自相友爱耳。
且世谛文章,未知其高下,其于学佛明心,博通大教,王必不及也。
且夫释氏横阔胜大之言,包罗法界,洞彻邻虚,断惑出缠,冥真会圣,永抛轮转,长挹爱河,出万劫之迷津,脱四魔之见网,历劫灾而不坏,与虚空而并存,与夫世文实霄壤矣。
佛之利见也,应大机则重重华藏,刹刹分形;
接小凡则丈六化身,三千界主。
所以宣尼推为至圣,老氏尊之竺乾,吾师号佛,觉一切民也。
溥天慈父,覆育群伦,超出世间之大圣人也。
孔、老二圣岂妄推之?
盖见善不及,守雌保弱,不敢为天下先之志也。
本朝驸马都尉李度题寺咏佛诗曰:「仲尼推至圣,老氏称古皇。
天上及天下,应更无比量」。
勒碑于相国寺之东庑别院。
盖佛者流光于混元之前,列影向太虚之始,慈云法雨,润泽群生,千圣乐推,万灵欣奉,宜乎宣尼、伯阳闻风而悦,慕德而归命焉。
唐李商隐赞曰:「吾儒之师,曰鲁仲尼
仲尼师聃,龙吾不知。
聃师竺乾,善入无为。
稽首正觉,吾师吾师」。
懿哉儒言,知佛者也!
经不云乎:除摩利支山不产旃檀木,好语皆生佛法中。
佛未出时,世谛幻法,皆无名字。
佛之设教,统应群机,撮要而言,不出乎真俗二谛。
其真也,诠妙理之格言,究死生之出要;
其济俗也,奖善罚恶,罪福报应。
至于治世之书,亦诸佛之遗化也。
故经曰:一切世间安民济物,皆是诸佛。
法灭尽后,有婆罗门采什佛书,安置己典,传于后世,大千国土,各有典彝,在天竺则四韦陀,此土则五经三史之书也。
故曰一切法者,皆是佛法,岂徒言哉!
如今黄冠剽窃佛经,撰成己教,外道经书,半偷佛法,识者尽知矣。
宁师内外博通,真俗双究。
所集《物类相感志》,至于微术小伎,亦尽取之,盖欲学佛遍知一切法也。
崇宁四年,敕加命号,曰「东京左街僧录史馆编修、圆明通慧大师」,以旌其学行。
师之所著,唯《大宋高僧传》三十卷与《僧史略》三卷,奉敕入藏颁行外,馀多湮没兵火之中。
得斯藏本,佛法事理,来历纪纲,舍此书而弗知也。
茍斯文之坠地,顾大法之将沉,由是敢率同袍,兴心内护。
爰有两街僧录鉴义临安府前后政僧官禅讲,同出长财,命工镂板,附藏流通。
因写王诗、欧公之录以示方来,使知世智辩聪之流有时而信焉。
三教之贤圣,理归一揆,则八无暇之沉沦尚可救也。
故为序之。
绍兴十四年甲子四月己巳如来诞圣日,传西天三藏法、特赐宝觉圆通法济大师法道序。
王子敏奉议1103年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三、《栾城后集》卷二○、《永乐大典》卷一四○四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
维年月日,具官苏辙谨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故知县奉议王君子敏之灵。
昔我在宋,吾兄在徐。
君家伯仲,来学诗书。
行义不回,词章有馀。
我曰可人,缀以婚姻。
既亲且友,其行日新。
伯氏不淑,殒于方
君登丙科,又敏于政。
惠于上官,民亦不病。
矫然众中,气和而正。
孝友之善,中发于诚。
均其有无,以及孤茕。
嫁女娶妇,期不负兄。
我居颍川,君令陵台。
十日税驾,为我徘徊。
法道师,不近酒杯。
我顾君笑,自苦奚为?
隙驹逝矣,为乐何时?
去我三年,遂病以衰。
失官居汝,启处未安。
伏枕不兴,将没何言?
有志弗从,使我永叹。
呜呼!
尚飨。
淀山建塔记绍兴十八年七月 北宋 · 莫俦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七四、《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一二三、康熙《松江府志》卷二七、嘉庆《松江府志》卷七六
华亭之西北有巨浸曰淀山湖,湖中有小山。
余尝与客泛舟其下,顾谓客曰:「此非落星浮玉之类也。
试登而览焉,徜徉四望,烟水瀰漫。
天日清明,波伏不兴,飞帆钓艇,宛在一镜。
风号涛涌,舟莫敢凌,恍若神山,限以弱水
兹非胜特之地欤!
山如龟背,上建浮图,升其绝顶,临瞰云雨,数郡遥岑,环列楯外,纡青缭白,极目千里。
兹非表揭之象欤!
有是二者,其可以无藉乎」!
僧慧悟禅师义灯,朱姓徐州彭城人
操行高洁,顷主云间施水禅院,邂逅京师僧宝觉大师法道,出释迦佛牙示之,于是设供累夕,恳祈舍利,获二十许枚。
谓灯曰:「子其选地建塔藏之」。
灯邀淀山,周视形势,曰:「噫!
他山无与此侔者」。
灯曰:「此方人未之信,盍再祈焉」。
乃复置佛牙于所卜址上,而作佛事。
不终朝,先见金光数尺,次获舍利三枚,僧俗欢喜赞叹,谓未曾有。
灯遂辞施水住是山。
里人倪荣、朱强誓为会首,能勉导累积。
至绍兴四年十有二月工成,八月壬午奉舍利瘗焉。
是日旦,天无云,昼忽阴,祥霙骤降,林木尽槁,已事而霁,众咸异之。
七年十月营塔,才三级,一夕梦菩萨诸天瑞像满室,云中有榜,题曰「普光王寺」,既寤,不懈益虔,闻者喜舍林集。
明年春,灯如行在,得普光王寺额以归,符其梦焉。
塔讫工于十有四年三月,荣等又相与立三门,引两序,演法有位,栖僧有所,香积有庖,大乘有藏。
谒予文纪之。
绍兴戊辰七月
新州龙山少林阁记绍兴十六年 宋 · 胡铨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二○、《胡澹庵先生文集》卷一七
僧宝觉圆迟大师晓真谒澹庵而言曰:「真扫溉龙山有年矣,塔庙栋宇之倾挠者,盖瓦级砖之颓圮者,丹碧之漫灭者,水泉之污不清者,皆治新之。
又即三门建宝阁,捏塑为六祖像于其上,号曰『少林』。
番禺彭君大年以其母谭之命,实始创之。
其费为钱二百馀万,又以钱二十万为所谓长生钱,以备异时修葺之费。
且死,谓真必求澹庵书其事以告后,敢以请」。
予尝观兴国亘赞所谓「少林傃壁不以为碍,弥天同辇不以为泰,稽首六师,昔晦今明」之语,以为志少林者,尽于是矣,其何以塞请?
予自壬戌冬新兴,及今四年,而真来乞文者八九返,益力,则谓真:「汝亦知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乎?
『着以色,见我不能见如来』,此佛语也。
汝乃文饰土偶,以为少林,是以形色求佛,茫然而画风系影,亦已固矣。
而又为阁以侈大之,岂不谬甚?
虽然,自古如笠泽书所谓土偶者,其与是奚异?
如是而不以为不可,则虽汝之文饰土偶以为少林,又为阁以侈大之,无足怪者。
予非学佛者,于浮屠说绝不通晓,汝欲闻浮屠之说以为记,谒诸其徒之能文者可也。
不谒诸其徒而谒于予,是固非欲闻浮屠之说也。
见我仁义礼乐刑政之盛,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以为相传而不朽也,故谒吾徒而请之,将闻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也,予又安得而默?
或谓世间万法如露电泡影,虽海岳之大,变灭须臾,何况此阁此像?
今欲种钱为长生以锢留之,殆恃形以为固,其无乃不达理也与!
以为达理者,非谓漠然无为,听其自成自坏也,必尽物之理而已矣。
《易》曰:『君子以永终知敝』。
夫有形必有终,有终则必有敝,此理之常也。
物虽有终,吾能永其终而使之不穷;
物虽有敝,吾能知其敝而保之勿坏,此之谓达理。
至于理所不可,然后归之于命。
是阁之成坏,所不可知,而其理则有不可易者」。
予既嘉浮屠之乐闻我道,又重有所激,于是乎书。
阳城寿圣禅院 北宋 · 释善仁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三一、《山右石刻丛编》卷一五、《蒐古汇编》卷五四
(上缺)下生。
红光映日,鹫岳呈瑞,紫气盘空。
一佛出,三界安;
一人生,万邦庆。
于是流风益盛,拯溺□□,宣妙喝而广济含生,演金言而普资法界者,乃古佛之用也。
禅林祖刹,壮丽雄居,且斯院者,自后唐肇兴,为福庆院,在寺西南隅不盈百步,有石浮图处,基阯仍存。
乃先师长老和尚再兴殿庑台阁,悉皆严峻。
和尚讳宗慜,本绛台浍川人也,丞相张华之裔。
幼齿不群,荤茹不尝,童岁厌俗慕佛,遂从高都端氏县㯼山道禅师请业。
伏应精实,落彩披缁,庠序温姿,威仪肃敬,所请甘蔗灵根,释种苗裔。
于时杖黎访道,负笈从师,一遇华严,即契大旨,玄关洞启,顿豁迷云。
伏自望阳之渴,乃反旧山,自玩自游,后于司马、悬泉两山,韬藏肄业。
时唐运将削,天下多叛,大梁河东,争定强弱,兵烟数起,刁斗竞兴,俗境搔然。
遂抛即止,闻盘亭师始剪茆茨,将兴梵刹。
盘亭师,同学师兄也。
大师磬力依栖,约时承旨
后于开平年中、福庆院檀越张敬宗及盘亭师荐请召云:「实益福庆宗门,必然永住于衢梁。
若秪聚律众,则法道有馀。
或欲议于开堂,则尤为盛事。
然此去路滑也,宜着力」。
大师承付,不敢违拒。
至斯演法堂开,陟猊床座,示云:「本来清净,何者为律?
一切解脱,宁复有禅?
而世惑者不能晓了,方言山鸟野禽,赖公之育养;
野花野草,谢公之发生。
岂檀信之曹难诱者尽孰佛人也」?
大师住数十年,不踰往意。
至天福庚子岁十二月十二日,微疾而终,嘱近侍弟子以全身瘗寺东北隅,寻起石塔
自后福庆主之不肖,殿宇隳坏,百年间无僧兴葺,名额已灭。
乡人乃依倚大师灵塔,荐起殿堂,庶就瞻仰。
至皇宋启运,有当郡开元寺泗州僧从本扫洒看管,令门人法江、法澄、法臻左右躬侍,只称为泗州甚久矣。
伏遇真庙毁除天下无额院舍,至天禧年,澄江二上人再兴福地,重建真筵。
缁素奔赴者如蜂分蚁聚,无惮皴皲,构成宝刹,莫不长廊峻殿,鸳瓦若飞,画栋崇堂,如空化出。
治平四稔,遇本县令熊公皋过门问其由,具状呈之,承公申奏,伏蒙帝渥缄封,锡号「寿圣」为额。
所以先民不云乎:「诗成感鬼,至孝动天。
呼谷必答,视鉴必应」。
苟鍊无精金,或种无良稼,故无误于因果也。
唯澄公竭力兴显,一人而已。
至元丰改元,内澄公语其门人唯用曰:「吾愿今满,以院事付汝善住,吾残年老朽,但得一室一床,足以安止,惟瞑目而宴坐已」。
善仁不忍主公曲命,直纪岁华,拟古铭成文,愧云。
大宋元祐壬申岁上元日建。
师徒等:讲经论赐紫僧广海、唯昌、广永,传大乘戒沙门惠伦,劝缘住持沙门唯用立石。
雪窦足庵禅师塔铭 南宋 · 楼钥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攻愧集》卷一一○
师讳智鉴,滁之全椒人
俗姓吴,自儿时已喜佛书,每以白纸为经,跏趺端坐,诵之琅琅然。
母尝与洗手疡,因曰:「是什么手」?
忽对曰:「我手是佛手」。
遂视母大笑。
少长,日记经文千馀言。
连遭亲丧,决意出家,誓修苦行,以报罔极之恩。
真歇禅师方住长芦,径往依投,一见异之。
师勤苦精进,终岁胁不至席。
大休珏禅师领千七百众,为首座,独指师为法器,曰:「汝当振吾宗」。
已而侍真歇四明,至补陀山,遇群盗蜂起,避地之马秦,骇浪翻空,举舟惊惧。
师坐篷外,独不沾湿,真歇益异之。
京城三藏道法师讲菩萨戒,师受戒已,背若负万金然。
道曰:「汝真得上乘戒之證也」。
徐即身轻。
真歇雪峰,服勤三载,虽日亲示诲,终未超彻。
复回四明,遁于象山县之郑行山,乃海岸孤绝之处。
相传山有怪妖,不可入,入亦多以惊异逃归。
师曰:「吾为法忘形,何惧耶」?
乃即山中盘石缚茅为庵。
地高无泉脉,师祷曰:「吾办道来此,山神其惠吾泉」。
因锄小坎,移时而水溢。
食不继则啖松枝以疗饥,时绍兴二年也。
一日有巨蟒入庵,矫首怒视,越数日复旋绕于床,师不顾而去。
夜闻庵后岩谷震响如霆击,旦起视之,有巨石飞坠,越庵而立于门,并庵大木皆为之摧拉,变怪百出,略可记者如此。
师不为动,终不能害也。
明年正月十四夜,于深定中豁然开悟。
师自念云:「威音王以前无师自證,威音王以后无师自證者,皆天魔外道」。
遂下山,见延寿然曰:「日来肚大无物可餐,庵小无床可卧。
若能与食展庵则住,不然则去」。
然与师反覆问答,不能屈,因叩师见地,师云:「一坐四旬,身心莹彻,忽尔古镜现前。
非由天降,不从地出,自是本有垢净光通,不劳心力自照也。
真歇尝于室中举问:『一物上拄天,下拄地,常在动用中,动用中收不得,是什么物得恁么』?
而今照破,方知天盖不及,地载不起,唤作古镜,亦是谤他。
遂有颂云:『个镜光流遍刹尘,鉴照无碍体难分。
群灵巨德皆称妙,凡圣无非里许身』」。
然云:「不易到者田地」。
师至陈山,欲航海,或指曰:「此郑行山中肉身菩萨也」。
人皆环绕求偈。
时天大风不可渡,师谓篙人曰:「吾为汝借风」。
洎登舟,俄顷而济,抵岸则逆风如故。
径至岳林,见大休云:「久违尊颜即不无,如何是同风不间底人」?
云:「井底虾蟆吞却月」。
师云:「宾主不立,报化平吞」。
云:「向宾主不立处道」。
师云:「不辞道恐涉唇吻」。
云:「只今将什么抵对」?
师云:「不借」。
云:「佛祖不奈尔何」。
师礼拜,遂令受具。
闻翠山宗白头机锋峻峭,往叩焉。
时师方为岳林行丐,担二布囊,随得即受,备历艰勤,人所不堪。
宗云:「为众竭力,不无其劳」。
师云:「须知有不劳者」。
宗云:「尊贵位中收不得时何如」?
师云:「触处相逢不相识」。
宗云:「犹是途中宾主。
作么生是主中主」?
师云:「丙丁吹灭火」。
以手掩师口,师拂袖出。
迁雪窦,挽师偕行,负众事。
会法堂新饰,且命师为众普说。
叹曰:「吾生有耳,未尝闻也」。
丛林愈加敬焉。
宏智高弟,师因造宏智室,动辄深契。
二十四年,遂举住栖真。
隆兴二年,移定水。
侍郎赵公子潚闻师名,属侍御王公伯庠制疏,备开堂礼,嗣法大休,寔曹洞十一世孙也。
乾道五年退席,遂之天台
八年,嗣秀王来镇,请住广慧。
淳熙四年皇子魏惠宪王请住香山
七年,参政范公移主报恩。
十年,遂归西山,为终焉计
十一年,雪窦虚席,众皆以师为请。
师念明觉知觉道场,勉为起废,一住八载。
所在道俗归仰,至是尤盛。
随力葺理,内外一新。
绍熙二年谢事,止于寺之东庵
太守林公枅稔闻道价,命师再住,不从。
必欲识面,既见,问道终日,致请益坚,力辞而归。
三年七月乙未示疾,己亥亲笔遗书,晦日以道具抄录。
八月哉生魄夜分,戒其徒曰:「吾行矣。
送终其务简约,勿用素服哀恸」。
言讫书偈,趺坐而化。
时暴雨疾风震动山谷,人尤嗟异。
四远闻者奔赴尽哀,于是相与建塔于山之左。
戊午奉全身以葬,寿八十八,腊五十三。
嗣法及受度三十馀人。
与余,在雪窦作锦镜以蓄飞雪上流,为一山奇观,尝为之记。
师且死,手书遗余告别,以大休塔铭为属。
余既铭之,师之徒又以此请,不忍拒也。
余不习释氏学,然闻古德相与传授之际,多藉导师有以启发之。
惟师根器过绝人,自誓不悟不为僧,则识趣已不凡。
操心如铁石,视身犹土芥,又有人所不能及者。
初虽久依真歇郑行之居,略无怖畏。
非有师传而遂得道,禅门少见其比。
是时自觉般若有灵,真有饥则一与之食,寒则一与衣之验。
夜行深雪,自然得路,若有阴相。
自以为大千世界,无如我者。
一见大休,诵言所历,休徐曰:「但尽凡心,勿为异解」。
师为之漼然意消而归心焉。
师天资朴厚,见地真实,业履孤峻,苦行坚密,至死不少变。
等慈接物,法施不吝,具大辩才,浩博无碍。
为人说法,或自晓至暮,或自昏达旦,至连日,亦无倦色。
音吐洪畅,晚亦不衰,闻者耸服。
学徒每出衣资,请师演说,此尤禅林所未有也。
云深火冷,尸居渊默。
有召之者,虽祁寒隆暑不拒。
一毫施利,悉为公用。
丈室萧然,故六主废刹,积逋动数千缗。
不过期月,百废具举。
若祷雨旸,救疾苦,其应如响。
神祠烹宰物命,辄为易以素馔,有藏其须发而得舍利者。
此皆世俗所创见,师不欲人言之,以为非此道之极致。
使其有之,亦皆师之馀也。
师既亡,太师史文惠公祭之以文,有曰:「了悟圆通如观音大士,随机化俗如善导和尚」。
人不以为过也。
师生于淮南,而化缘独在四明,屡易法席,名震江湖,而终不越境。
自号足庵,人以古佛称之,惟师可以无愧云。
铭曰:
祖师西来,乃始有禅。
灯灯相续,皆有师传。
师之得道,几于神曜。
心镜孤圆,大千俱照。
曹洞正宗,实艰其承。
十有一传,至师中兴。
蛇虺之宅,闻者怖恐。
惟师宴坐,曾不为动。
振锡出山,据大道场。
四众归仰,广为津梁。
生于淮壖,缘在甬东
名震江湖,卒老吾邦。
法施不吝,辩才无碍。
行实坚苦,而大自在。
人称古佛,师则无愧。
铭以表之,用诏末世。
乞依例改正为僧诣刑部陈词状靖康元年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五
放停僧慧洪见年五十六岁,本贯筠州人,元系右街香积院僧籍。
先因崇宁初谏官陈瓘论列蔡京事忤旨,编管连州
慧洪为见陈瓘当官尽节,投窜岭海,一身万里,恐致疏虞,调护前去,往来海上,前后四年,因与陈瓘厚善。
又缘得度为僧,元系故宰相张商英奏名。
政和元年商英奏取陈瓘所撰《尊尧录》,是时内官梁师成蔡交结,见宰相荐引蔡京仇人陈瓘,百计挤陷。
旬月之间,果遭斥逐。
猜疑是慧洪与陈瓘为地,发怒,讽谕开封尹李孝寿勾慧洪下狱,非理考鞠,特配吉阳军
后来因患不堪执役,蒙恩放令逐便,经今一十四年。
近闻朝廷追赠张商英、陈官爵,旌其忠节,流窜蔡京梁师成岭外,正其罪恶。
显见慧洪前顷所坐情节委实冤枉。
慧洪切见绍圣间杭州僧道潜缘与苏轼内翰相善,仇家吕升卿任浙西使者,收捉道潜,付苏州狱,枉法编管兖州
后来经朝廷雪理,改正为僧。
近见右街僧永道宣和初因改德士,上书争救,开封尹盛章收捉,决配道州,去年内亦蒙改正讫。
切念慧洪别无犯由,只缘开封官吏观望内臣权势,遂将慧洪枉法行遣,与道潜、永冤枉情理前后比类相同。
今来具状告投判部尚书,欲乞依道潜、永例,别赐改正为僧。
未敢专擅,伏听台旨。
按:《云卧纪谈》卷上,续藏经第二编乙第二一套第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