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正文
常寂大师行状碑跋 宋 · 盛次仲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三二
元丰三年秋,本县以祈雨之验,太守朝议大夫王公诲奏其事,蒙朝廷下礼官易谥,礼官牒州,须大师行状,而索之住持僧观超,乃得此本。其跋尾但云天圣八年秋,住持僧惟德重录,而莫知其何时人撰次也。明年夏,既奉敕更谥真应大师,而予已代去,因归其故本,而惜其字多漫灭,又考其文有圣代当知大师之言,则今日之知应矣。然则斯文所作,亦有道者乎!遂手自誊写,以付观超,庶久其传焉。五年壬戌六月己巳,宣德郎、知开封府陈留事盛次仲居中书。邑人朱宗昭、宗立施财立石。
按:光绪《慈溪县志》卷五○,光绪二十五年刻本。
陈叛臣姓名劄子 宋 · 邓肃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四、《栟榈集》卷一二、《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一、《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宋史》卷三七五《邓肃传》、《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八三、嘉靖《延平州志》卷一六、同治《沙县志》卷一七、《续资治通鉴》卷九九
臣今月初六日,以本职上殿论前日叛臣争事伪楚,大小轻重,亦自不等,欲乞先立罪格,一定于此,然后按伪楚之籍,取叛臣姓名就格断之,庶几君臣之间,皆不得以容私,一网而尽,不废朝廷之力逐。臣不敢琐琐具当时叛臣姓名敷奏,惟先立二格而已。伏蒙陛下谓臣在围城之中,固知姓名,令臣具奏。臣谨取臣所撰二格,以按叛臣之罪,为陛下尽陈之。臣所论叛臣之恶者,其恶有五:一曰诸侍从而为伪执政者,王时雍、徐秉哲、吴幵、莫俦、吕好问、李回是也。时雍等今已赐罪,独好问平日端谨,不坠家声,一旦与王时雍处事伪楚朝,臣为好问痛惜之。然当时士人或谓好问有反正之志,所以维持王室者不无力焉。臣考于名教,观其踪迹,有大不然者。始为奉册使,俄为门下侍郎,虽三尺之童,已皆知其叛矣。今陛下擢于伪命之中,置之二府,是以叛臣而为股肱之任也。其二曰诸庶官及宫观而起为侍从者,如司农卿胡偲、太府卿朱宗之为侍郎,大理卿周懿文之为大尹,卢襄、李擢、范宗尹等皆起于宫观以为禁从,是也。胡偲、周懿文等今在桎梏,固不足论,请论其馀者。且金人破城自南壁始,李擢、卢襄实提举其事,日聚群小浩歌城上,虏已窒壕,恬然不顾。破吾京城,实二人也。及伪楚一立,则由责籍宫观之中,复居近侍之职,其不臣之迹已彰彰矣。范宗尹昔尝于宣和廷对,揣王黼之志,数蔡京之罪,其于梁师成、童贯等略无一语及之,奸雄可知矣。靖康之初,遂窃虚名,以居台谏。当官则以奴仆事耿南仲,以求禁从;城破则以妾妇事范琼,以资口腹。及伪楚一立,则起于宫观,以为谏议,殆不知所谏者孝耶?忠耶?叛逆之事耶?邦昌据宝位,犯宫嫔,罪已显著,今其腹心之臣尚可用乎?其三曰撰《劝进文》与献《赦书》是也。且《赦书》之恶,不减《劝进》,其词云「有尧舜之揖让,无汤武之干戈」,不惟不忠之语可骇天下,至于庙讳,便不复顾,虽犬马有所不为。朝廷取撰《劝进》之文者投之岭外,而以撰《赦书》者止令分司,是不知亦何私于颜博文哉?其四曰事务官者。金人已有立伪楚之语,朝士集议,恐不能如礼,遂至结十友作事务官,讲论册命之仪,搜求供奉之物,悉心竭力,无所不至,使邦昌安然得阳揖逊,北面而拜者三,南面而拜者二,挥涕就位,以事美观,皆事务官之力也。且陛下登九五之位,天下欣跃,如获再生,朝廷不闻有先时而为事务官者。及伪楚之立,而十友纷然,如水就下,此其情尤可恶也。然当时诡秘姓名,人不尽知,今乞询元提举官吕好问,则十人之迹无所逃矣。其五曰因张邦昌改名是也。何昌言先奏于伪楚之廷,乞改为「善言」。其弟昌辰遂请于部,改为「知辰」,恶犯「昌」字也。且当时颜博文之为《赦文》,更不顾庙讳,而昌言、昌辰切切然惟恐犯张邦昌之讳如此,是时群臣不知果有宋德耶?果无宋德耶?论至于此,臣但泣血而已。已上数等,臣乞定为叛臣之上,置之岭外。所谓叛臣之次,其恶有二:其一曰诸执政、侍从、台谏称臣于伪楚,及拜于庭下者是也。所谓执政者,如冯獬是也,从驾而出,脱身而还,尚忍行平日从驾之路,入平日朝谒之庭,伏拜他人,便为君父。此不知果何等用心也?所谓侍从者,其馀已行遣矣,独有李会尚为中书舍人。陋儒无知,平昔碌碌,此固不足论也。然在渊圣朝既为从官,在伪楚朝又为从官,今复因循不失旧物,是事陛下如事伪楚,事伪楚如事渊圣,略无彼此之间矣。陛下虽尚容之,未正典刑,不知李会何施面目,尚敢持橐以行于天日之下乎?李会平日尝与范宗尹对语曰:「邦昌实无罪,而陛下责之为非」。切切然为其伪主游说如此,信乎桀之犬可使吠尧也。所谓台谏官者,洪刍、黎确等及举台之臣是也。当时台中有为金人根括,而被杖者四人,以病得免,其馀无不在伪楚之庭矣。且台谏者,天子耳目之官也,虏骑迫城,尚持讲和之论,圣驾将出,曾无一言之戒。天作奇祸,则仓黄失措,遂居他人之庭,复处台谏之职,所谓节义廉耻,果安在哉?今日尚有不易旧职者,不知其所立如此,又何以论他人之过耶?其二曰以庶官而升擢差遣是也。然此不可胜数,自伪楚以后谓之权官,而被伪命劄子者皆是也。台省、寺监、学校、敕局,无所不有,乞专委留守司按籍取之,则无有遗者。其三曰愿为奉使是也。黎确之使赵野,李健、陈戬之使翁彦国,拥黄旗,持伪告,左右仆从,皆受伪恩。马上洋洋,自号奉使,力说勤王之师,以为邦昌久居之计。故邦昌晓谕曰:「候勤王师退,然后开门」。盖恃有一二奉使耳。借使一二奉使能巧为辞说,以惑今日之听,臣当问之曰:「邦昌何为者,岂有朝士乃甘心为之奴仆乎?旗色用黄,赏人用告,皆若所携矣,此又何自而得之哉」?已上数等,臣乞立为叛臣之次,于远小处编管。若夫庶官在位,供职不废,但窃禄食,臣乞赦其罪而录其名,盖焉能为有,焉能为无,既不足责,亦不可用,但置之而已。臣窃观近世士大夫所论,以谓伪楚之事,为金人迫胁,无足罪者。臣以谓苏轼诚喜李白,谓白从永王璘也,当由迫胁,终以李白为豪杰之士。殊不知迫胁而从,不过畏死耳,岂有豪杰之士畏死而亡义乎?况台谏以上,朝廷以国士待之;待之以国士,而报之以众人,此果何等人哉?虽才如李白,亦当赐罪,况皆凡下奴才,无足取者!伏望圣慈特赐刚断,无惑群听,腹心之患既除,则边鄙之虞可以消矣。惟陛下聪察。取进止。
窜黜叛臣诏 南宋 · 宋高宗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四一、《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一一
吴幵移韶州安置;颜博文移贺州安置;朱宗之责授蕲州团练副使,岳州安置;范宗尹责授忻州团练副使,鄂州安置;卢襄责授陈州团练副使,衡州安置;何昌言责授隰州团练副使,及追致仕恩泽;何昌辰除名勒停,送永州编管;冯澥责授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成州居住;黎确、李健、陈戬远小处监当。撰劝进文及事务官劄子,留守司开具姓名申尚书省。
方元卿墓志铭 南宋 · 陈亮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四四、《陈亮集》卷三五 创作地点: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
谱牒之不明久矣。卿士大夫能谱其世家,使始末可考见者,盖仅有之,而况崛起田庐,能由其所起之祖,至或一二百年而不坠,是亦可尚已。浦江真溪之方氏,自其讳耸者奋以有家,至其子超,孙允脩,资日以钜,遂为邑之望族。允脩之子彦老,守其先人之业,能以尺度自律。天资恕厚,与人无怨恶,不求甚美以自侈,亦不慕非人情所有之美以求名声,期自出于先世之外。盖其自处者求无甚愧于心而已。是真《易》之所谓「克家」者。其字曰元卿,生于宣和癸卯之二月二十八日,殁于淳熙六年之十月二十五日。娶柳氏。子男三人:友益、温、友贤。温后君三年卒。女三人:归东阳贡士单肖,钱伯明,朱宗祐。孙男四人:坦、概,馀幼。孙女六人,其一归毛友多。坦尝从余游,一日,其父来视坦,每进见,亦若诸生然,其恭而笃于教子若此。今将以淳熙八年九月十二日葬君于邑之政内乡大姑之原,而以墓石累余。余惧后世不知永康陈亮之为谁,而况能及君乎!盖自昔常如此,而人终未悟也。铭曰:
不坠先业,以勉其身,其馀以待后人。
故知辰州大夫张君墓志铭 南宋 · 魏了翁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二八、《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八六 创作地点:安徽省芜湖市
予始仕成都,番昜张君学古为转运司主管帐前,博物而强志,自经子百氏以及天文星历、山经地乘、伎巧医卜之事,靡不究悉。又多蓄前言往行、隐书秘谍,凡世所罕见。予洒然异之,由是定交。其后于行都,于眉山,每见辄有异闻。间以星历推人吉凶,久乃能前知国家休戚。往岁闽寇方剧,君就养于侯宫,台捆扣问无虚日,君策贼必败。去年,聂善之子述、陈子华韡、吴毅夫潜及四方之贤士大夫忧国隐民者率从咨访,君谦抑不敢诵言,然固谓京蜀得祸必惨,后皆中。今春予视师江上,既竣事,遣人劳之,得其子世南书,曰:「吾父以正月辛未弃诸孤矣」。予执书泫然。或以靳予曰:「子以张学古前知为信乎?彼谓治乱不出乎数,然则人事固不足问耶」?曰:阴阳五行,有是理而后有是气,及其生物,气聚而有形,则象与数所由出。先贤谓理者太虚之实义,数者太虚之定分,然则治乱安能逃乎数?予所取于张君者,正以其论数而不遗理耳。予尝闻其说,率以太一为主,然是说也,张平子实传之。尝试考其下行九宫法,盖与《图》《书》相为表里。张君之言曰:「知《易》之妙惟邵子」。观于《皇极经世书》,实与太一数相通,知乎此则晦明风雨之变、水旱盗贼之备,皆可以豫定。然而祸福靡常,惟人自召。开禧初,予与张君遇于行都,太史奏五福太一将临吴分,正韩侂胄开边之时。予乃诘之曰:「如子之说,则福星所临,其能保数十年之安乎」?君愀然曰:「此又当推阳九百六之数」。因自羿浞至五代,历陈福星之不应者,又推本朝以来福星所历之分,奚福奚祸,作而曰:「法固谓有道者昌,无道者亡,不可以委诸数也」。予既骇其博,又叹其通,每谓人曰:「是非星翁历家之说也」。又徐扣其所自得,则于邵子先天之说以及参同运气,皆能旁通而无滞。予又叹浮沈郡县,枯槁山林,固有博览强识而人不及尽知者。既以是谢客,厥十月,世南过予江东寓舍,墨衰绖,泣而言曰:「明年二月丙午,将葬吾父于县之怀德乡白石阡,距城二十里,父所自卜也。墓道之铭,非父之执而畴以告」?予阅其状,君讳大训,系出唐宰相文瓘。至刺史㝏家于杭,后避黄巢之乱迁歙,繇歙迁饶之德兴。曾大父禹锡。大父浚,以子贵赠奉直大夫。父杞,故任尚书吏部侍郎、知潼川府,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妣徐氏,赠安康郡夫人。君三岁而孤,少长,念二亲皆不逮养,深自刻励,族䣊州闾交称之。以侍郎遗泽补初品官。绍熙三年,伯氏大猷知昌州,勉君入蜀,调利州绵谷县尉。邑多讼,台阃必尉是属,人服其公。为药局,尽澄宿蠹;司理洋州,数辨冤狱;任成都路计帐,出纳公允。嘉定改元,以举主改宣教郎,知江陵府松滋县,通判夔州,宽平而事治。知文州,年谷屡登,以所节浮费籴米六万馀石,创桩积仓贮之。十一年,虏批宕昌,破阶州,阶人来奔,公亟济流民凡数万,即烧绝栈道,虏不能前。然数万人聚于斗州,未信宿米已不继,力排群议,发桩积仓以济籴,价平而惠均,省台外梱交是之。讫事而籴,不愆其旧。牧伯监司上其事,诏令再任。寻改知归州,未上,改辰州。辰蛮数盗边,请于制梱讨定。又为民代输三县租,为缗十万有奇,民怀之不忘。去郡,即自请奉祠,主管华州云台观。藏书数万卷,于所居东偏为楼,其下述先志名堂曰「悠然」,前楹曰「湛轩」。且曰:「吾得鹤山魏华父书之,吾老于是不翅足矣」。华父盖谓予也。呜呼!与君平生之交,曾谓不及一见而遂为千古之决邪!娶同邑方氏,吏部侍郎□□之孙,□□之女,封宜人,前君十五年卒。子男二人:世美,以玺恩补官,为郁林州南流县簿尉,先九年卒;世南,为都昌县丞。女六人,长适承直郎、江陵县丞董甄,次朝奉大夫、知营道县洪仔,二婿皆先卒,次承直郎、前湖北路安抚司干办公事朱宗尹,次朝奉郎、前通判澧州汪熙,次承直郎、宝庆府司法洪亿,次修职郎、新监常州无锡县户部激赏酒库赵必晋。孙二人,刚辰、拱辰,当以遗泽补官。铭曰:
无竞于物,故识虑明;无求于世,故论议平。啬神葆精,寿考且宁。庶几无憾,视此竁铭。
续天问 明 · 张维
出处:溪谷先生集卷之一
昔者屈原既放。仿偟山泽。作为天问之篇。盖托于问天。以自纾其忧思感古之怀。其事怪其理淫。而其文特奇甚。其志又可悲也。故先儒亦不以其淫怪而斥之。余尝读之。喜其文而赏其志。未尝不慨然以叹。端居览物。乃益有所感发。遂效其体作一篇。凡造化之玄奥。物理之丛杂。斯文之兴丧。道术之邪正。幽明祸福之故。世道人心之变。参错缪盭。可惑而可忧者。皆举以为问。句而韵之。而荒诞神怪。与屈子之所已问者一无及焉。总四十章。而为韵者九十有二。以其效天问而作。题曰续天问云。
问冥冥元化,孰尸其功。
宇宙之变,焉始焉终。
谁信谁诎,而四时成。
谁阖谁辟,而昼夜行。
太虚之大,无外无际。
夫曰无外,而何所穷止。
有外则局,无外则无所系。
有无之极,终焉所诣。
函三之始,万有泯焉。
何冯冯混混,而二仪分焉。
辟焉而生,阖焉而死。
何天地之大,而有成毁。
前之所终,而后之始。
始终之变,相寻无已。
几阖几辟,而有此天地。
清浊肇分,上浮下凝。
何高而不倾,而厚而不崩。
日月之丽,孰陈列之。
山河之奠,孰融结之。
林林之生,各全其天。
蜚走动植,巨细纷纶。
孰秉其机,而使之然。
日行冬夏,厥涂移焉。
何不恒其德,而或却或前。
玄穹荡荡,无方无所。
而三百六十,孰量厥度。
万荧之森,孰为其宗。
何经纬错综,有衡有从。
圜包驶运,机轮无停。
何枢极之贯,厥居有恒。
东南何缺,西北何偏。
何覆载之大,而不得其全。
何水有温,而火无寒。
海潮盈虚,孰吸孰嘘。
二曜代明,灵德相逑。
何偪斗薄蚀,而自眯其眸。
无为之功,必有其宰。
厥状何肖,厥居何在。
曰道曰器,为一为二。
上下之分,相去有几。
于皇明命,是为物则。
何群生均禀,而多慝寡淑。
姚姒明德,上格旁播。
何父子昆弟,独梗其化。
菑凶之降,寔由人作。
何禹汤之仁,而垫焦为虐。
畀德之丰,必付其位。
何邹鲁之勤,而卒以穷死。
何厚于盗,蹠蹻宠乐。
何仇于仁,颜冉夭厄。
儒明义理,老尚玄默。
西方之教,泯然空寂。
何大道之一,而群言相角。
孰真孰伪,谁顺谁逆。
法象无二,术数多岐。
倚盖鸟卵,何说得之。
仙夫养形,制鍊精气。
胡藐尔之躯,而敢窃天秘。
物化有终,胡独不死。
浮屠明鬼,言阔而■。
业报环回,冥境孔彰。
果有之哉,无亦荒唐。
何天道之正直,而有时而错。
淫未必祸,善未必福。
武侯尽瘁,兴汉于蜀。
胡右彼僭猾,而星精遽踣。
宋氏之颠,飞也奋猷。
胡假壬以逞,忠勇为刘。
三代之英,继踵比肩。
孔孟之没,千五百载而寥焉。
何圣贤之生,疏数相悬。
朱宗博约,陆慕简易。
何同师孔孟,而旨归殊致。
源同流异,孰真洙泗。
茫茫大运,何尾何首。
元会之说,曷本曷究。
十二之分,今焉仅午。
何方中之候,而遽尔晦暮。
陟降左右,厥有明言。
而圣贤之没,果有不亡者存。
檀而肇辟,箕而肇教。
何神圣之墟,而遗风眇眇。
卓卓圃牧,值丽之痡。
何群贤蔚兴,而国以不扶。
好恶之伦,今何缪错。
煦拊骜逆,掊击贞直。
芝兰何瘁,榝艾何遂。
鸾凤何逝,鸱枭何厉。
人心之蔽,曷其能廓。
天理之常,曷其能复。
志士伤时,忧心慬慬。
有问乎天,天胡无闻。
有人生于其祖之周甲。及逢己之周甲。率诸子侄。轮行祀与宴 清 · 李德懋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出处:青庄馆全书卷之十雅亭遗稿
悲欢交集孝思长,遗裔轮回各献觞。
人世百年昭穆次,岁星三甲祖孙当。
初辰郑族修新祭,追寿朱宗捡旧章。
礼逐情生兼祀宴,丁宁仪节诏诸郎(郑泳麟溪集云。四月一日。乃始迁祖初生之辰。行一献礼。案泳元人也。姚旅露书云。南州宗室亲死者遇十。生日犹追寿焉。族人俱礼谒。案大明宗室朱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