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笪净之”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刘混康(一 崇宁五年十月十二日 北宋 · 宋徽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六三、《茅山志》卷三
刘混康:省累上表,具悉。
道高二许,德贯三茅。
为教法之宗师,扩真风而济物。
恳辞辇毂,裕处名山。
阔清标之晤会,思绮㡛之奥言。
每觌贡章,良嘉勤意。
所陈乞事皆已施行。
徒弟师名,锡凝和之美号;
丰碑刊勒,许漕幕之总提。
今者方外乂宁,雨旸时若,荷上帝之降康,亦焚修之有助。
霜秋届候,良晤未期,勉加保颐,用慰倾想。
笪净之敕,今同递附,至可领也。
卿比平安好?
遣书指不多及。
按:崇宁五年十月十二日
刘混康大观元年五月二十七日 北宋 · 宋徽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六五、《茅山志》卷三
刘混康:省览累奏,具悉。
卿摈弃人事,远去尘寰。
既殚恳迫之诚,勉徇便安之请。
遐想迩来怡神昭旷,持法崇高处寂以绝营,葆光而不曜
临风东望,一及绪益,不无倾渴之勤也。
笪净之便可发来赴阙。
或有奏陈,详具无隐。
初夏渐热,卿比平安好?
遣书指不多及。
按:大观元年五月二十七日
茅山华阳先生解化之碑大观二年七月 北宋 · 蔡卞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八七
大观二年春,诏华阳先生来朝京师
夏四月丁亥先生至自茅山,上命道士二百人具威仪导迎,馆于上清储祥宫新作元符之别观。
先生病不能朝,劳问之使不绝于途。
是月十日,车驾幸储祥宫,因召见先生,与语久之。
前两夕,先生梦侍天帝所,相论说《大洞真经》,觉而异之。
及见上,乃以平日所宝《大洞经》以献。
上览之动色,曰:「朕洁斋书此经甫毕,及亲绘三茅真君像,适欲以授先生」。
是日,遂并赐之。
先生既授经,与上意合,则释然以喜。
车驾将还宫,复召见先生,所以抚存之甚厚。
后七日丁酉,有司以先生解化闻。
上震悼,命中贵人赐金营丧,特赠太中大夫,使使护其柩以还。
葬有日,诏臣卞作为墓碑,以诏无穷。
臣既受命,窃惟古之全德之人,本在于道,以资物而不匮;
贵在于己,以顺人而不失。
是故頫仰酬酢,无适而非真也。
及至后世,一曲之士,知为己而已,而其弊至于绝物。
抱虚守寂,老死于岩穴之中,自以为得矣,而功不加诸人,道不行于世。
始以自为,而所以自为者实少。
此昔之隐者所以有往而不反之论也。
华阳先生则不然。
方其栖真深峦,人迹罕至,则以上清符水愈人之疾,至不可胜数,其功利博矣。
及遭圣上以天纵大智作新斯民,本原道真,宗尚有德,则频年之间,数承命造朝,召入宫廷,燕见终日,造膝所谈,多所谓天下妙理。
向也云泉之为娱,而今也名显于朝廷;
向也樵牧之与俱,而今也道信于宫壸。
天下方士闻其风者,翕然化之,岂可与彼枯槁一曲之士同日而语哉!
先生姓刘氏讳混康常州晋陵人也。
其上世皆不仕,崇宁中以先生故,始诏赠其父守真宣德郎,母朱氏蓬莱县太君
先生少则虚澹不群,仁宗时试经为道士
脱略世故,日阅道书,而于《洞经》妙旨,独心得之。
患世无明师,乃散发登坛,以天为宗。
已而闻三茅道士毛奉柔者有道行,名闻一时,遂往依焉。
毛一见而奇之,悉授以大洞经箓。
其后乃结庵于山之积金峰。
居一日,有三羽人者,莫知其所从来,同造其庐,亟出,指庵之东隅谓之曰:「汝即此以居,抱神守中,德惠及人,当无愧于前人矣」。
顾先生额间曰:「此无作之地,道之所尚,非可以有疵」。
以手扪之。
明日,瘢灭不复见。
而求所谓三羽人者,终莫能得也。
先生繇是刻意勤行,而于接物利人,日益不懈,远近宗仰之。
哲宗时,召至京师赐号洞元通妙大师,而以所居庵为元符观。
未几,谒还故山。
上之元年,复召赴阙。
其明年,又告归,许之,赐以九老仙都君玉印,又诏增广殿宇,而命近侍总其事于中都,得专达焉。
寻降诰赐号葆真观妙先生
先生虽居山,而手敕询劳无虚月。
观将成,请朝天廷,以谢上恩,有诏敦勉。
其来,召对宣和殿,赐御书画。
于是增改观名曰元符万宁宫,而宫之正门,及景命万年、天宁万福两殿,太平飞天法轮之榜,皆上自书。
昭回之章,焜曜万古。
三茅崇奉之严,未有盛于斯时也。
明年夏四月先生又告归,诏赐所居庵,以「潜神」为名,而加先生以「冲和」二字。
居数月,又作《庆成颂》,及赐归山诗以宠之。
大观改元,诏屡趣召,先生固辞,许之。
于是有旨,命其传箓大弟子守静凝和法师笪净之入见,喻德意焉。
其明年先生乃来朝。
将行之前一日,庵中平时所养鹤辄飞去,先生闻而叹曰:「鹤去,吾殆不还乎」!
已而果卒京师
其年七月壬申,葬山南叠玉峰,诏特谥静一,而以其墓之祠宇为藏真观。
先生专气致柔,不与物忤,渊渟云行,动静两得。
眷待终始,身名尊荣,可铭也已。
铭曰:
芒乎道初,未始有物。
自气求之,则已芒芴。
昔之得者,造乎其先。
逮后沉冥,乃始无传。
泯泯胶胶,转徙之涂。
貌象樊然,心与之俱。
何以更之,俟静俟虚。
哿矣先生,与古为徒。
纯气是守,靡所营趋。
帝命造廷,翩然来思。
敢告所闻,妙入无为。
縻之高名,乐此岩栖。
乘化而尽,形则如斯。
镵石道周,后人之诒(《山志》卷二六。又见《句容金石记》卷四。)
题下原署:「观文殿学士、金紫光房禄大夫提举亳州太清宫上柱国南阳郡开国公食邑四千三百户、食实封一千一百户臣蔡卞奉敕撰并书」。
冲隐先生墓志铭 北宋 · 蔡卞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八七、《茅山志》卷二六、《句容金石记》卷四
先生氏笪,名净之金陵人
父得一,少不事事,晚好道术,乡里号笪翁。
馀杭杜道士者,自匿其名,常从翁游。
先生方在娠,一日翁夙兴,见杜道士入其门,俄失所在,心异之。
有顷,先生诞焉。
先生生而淳澹,识度深远,幼不茹荤。
六七岁,日诵书数百言。
从群儿嬉,辄画地为道家像。
父携之游茅山
静一先生刘混康结茅积金峰,一见称之曰:「是子他日人天师也」。
示之以轻举之法。
先生跃而大喜,愿留师事,誓不复归。
父亦欣然许之。
服勤左右累年。
王安石閒居金陵,闻静一高行,遣书致礼邀之。
先生奉杖屦以从。
试与之语,率皆造理,屡称善焉。
元祐中,臣守宣城,静一遣先生持书过之,馆之后园西室。
前有华果林木、叠嶂楼台之胜,近俯城市,远望百里间。
先生终日静坐,未尝出门。
心窃奇之,乃出缗钱度为道士
先生志益精笃。
静一悉以三洞经箓畀之,书符咒水以弭疾除邪,率多验。
盖累年之间,尽得静一之道。
深居山林之幽,而声名暴著一时。
哲宗皇帝在宥天下,搜求道术之士,首召静一来朝京师
从师入见,顾其貌异焉,锡师名以宠之。
元符初,赐所庐为观,号元符
今天子躬体妙道,以临万邦,命守臣敦遣静一造朝,勿听其有所辞。
先生与之俱来,礼遇尤至,敕有司大新厥宇,亲书宫名以赐,更号守静法师,领住持事。
又明年,复召入朝。
暨进见,弟子从行者皆有恩数及之。
久之,得请还山,又加号「凝和」,赐御书画,以宠其行。
大观四年,复至自茅山
天子命即所馆建坛席,俾倡其教,以示学者,遣中使赉之。
缙绅士大夫多从听受。
复固辞还山,上更以御书及画静一遗像付之。
先是,九幽黄箓久废,世罕道者
先生发明之,二科仪式方大显于时。
凡深山绝峤,学者栖处其间,时或淫雨积雪,径路阻绝,先生必亟往饷之。
岁稍不登,辄令减田租之入,以糜粥食饥者;
不幸殍,衣衾瘗之。
居数年,一日,召其徒谓之曰:「吾今年四十有六,昔吾先师记吾之数,不逾于此,吾将化矣。
荷国重恩,不得面见天子」。
乃索笔自草遗表以闻。
翌日,具汤沐,易衣冠而逝,时政和三年七月三日也。
表闻,天子嗟悼,诏赠冲隐先生,赉之缗钱。
以其年十一月封窆于大茅峰之阳华盖峰下。
受业弟子数十人,其上首曰傅希列、徐希和,为养素法师,继踵住持,而希列被召为右街都监
后三年,又诏赠先生之父为承事郎,母周氏为孺人
盖自先生少时,臣已识之,及其将终,亦令人喻意于臣云:「写遗表毕,属期已至,不得书数言以别」。
既葬数年,有诏使为之铭。
铭曰:
识道之真,则遗其形。
初成得之,上入太清。
静一慕焉,少也无营。
庐峰颠,以逮于成。
谁其嗣之,允矣先生
天子嘉之,荐锡休名。
召语于前,理畅而明。
形虽有逝,神则常升。
绪馀之传,粤在斯铭。
题元符万宁宫记碑大观元年二月 北宋 · 笪净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六四、《茅山志》卷二六、《道家金石略》第三一一页
皇帝以新宫告成,亲题其记之额,刻碑以赐。
圣笔神画,妙绝古人,龙章凤书,辉映秘殿。
既而申命有司,填之以金,盖以护持秘藏,永为斯宫之宝,又以示其不可传玩于民庶也。
净之伏睹圣上所以协成先志、缮此栋宇者,甚宠甚渥;
资政之记,铺张闳休,发挥睿意者,甚文甚焕。
此而不扬天下,何观焉?
臣夙传师训,累预赐对。
比缘庆成,锡加异号。
圣恩隆重,无以为报,是用别刊佳石,以广其传,庶使内外远近,皆得究知圣上作宫之意,先生成道之迹,洗心涤虑,以趣真风者,区区之愿也。
大观元年二月十五日,特赐守静凝和法师、上清经箓二十六代嗣教宗师、充住持元符万宁宫事臣笪净之谨题。
华阳先生解化之碑后政和元年四月 北宋 · 笪净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六四、《茅山志》卷二六、《道家金石略》第三一九页
先师被遇圣朝,恩荣终始。
如藏真建观,前所未有。
诏宗工述解化之迹,上亲题额以赐焉。
钜碑泥金,艰于传本,谨再模刻,以广施云。
时政和元年四月十七日,上清三洞弟子二十六代守静凝和法师笪净之谨题。
持节昌州诸军事昌州刺史、充本州防禦使文水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食实封一百户、上柱国王植篆额。
皇叔武安军节度潭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检校司空开府仪同三司持节潭州诸军事潭州刺史上柱国华原郡食邑九千户、食实封二千四百户仲御立石。
冲隐先生遗表碑(一 政和三年七月 北宋 · 笪净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六四、《茅山志》卷九
净之遗表,上言皇帝陛下:臣自违阙庭,屡更晦朔。
仰慕圣颜,日深驰想。
本图再出山林,一瞻天表,无何大数有限,志与愿违。
辜负皇朝,不胜痛恨。
然臣虽世缘浅薄,仙路殊途,曷敢忘陛下终始眷遇之厚?
伏愿陛下精固邦本,善保圣躬,上以副皇穹宝历之恩,下以慰社稷生灵之愿。
臣无任瞻天望圣之至,谨奉表以闻。
政和三年七月二日山经箓二十六代守静凝和法师、充住持元符万宁宫臣笪净之上表。
冲隐先生遗表碑(二) 北宋 · 笪净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六四、《茅山志》卷九、《句容金石记》卷四、《道家金石略》第三二○页
臣自惟至愚至昧。
伏自先师遭遇陛下以来,兴建宫祠,敷弘教法,而臣凡所请求,实为过分。
上渎天听,罪所不容。
本期尽犬马之劳,以报万一,不期偶染脾疾,饮食自减,虽勉强医药,殊无退候。
近因设醮祈恩上天,乃获报应,当须谢世。
去住之理,臣实无憾,但恨终天永诀,无缘再觐天颜,及别中宫皇子诸王,不胜怅望之极。
陛下天聪圣哲,尊道崇德,自古帝王,未有过者。
然念帝王奉道,乃与臣庶不同,一言一动,上合天心,则万方蒙福。
幸毋以华丽荡真,以亏圣典。
太上五千言,以去奢去泰、慈俭为先,乃陛下之师宝,致道之津梁也。
伏愿陛下清心寡欲,以保圣躬;
节财俭用,以固邦本;
听纳中良,以广言路。
天下幸甚。
如臣下愚,固不当冒死陈词,实念先师付托之重,尝令臣以尽忠报国为先。
当今之际,不进一言,以裨圣德,则臣违天负师,抱恨泉壤矣。
臣传宗法箓、真经、玉印,及陛下前后所赐书画,并已付本宫徒弟俞希隐收掌讫。
更愿陛下重念先师扶教宣道之心,曲垂恩祐,终始无替于宗门。
则臣虽不获再瞻天颜,死无憾矣。
操笔陈情,伏增感怆。
净之再言,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