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临终裁书 南北朝 · 毗末罗蜜多罗论师
 出处:先唐文
夫大乘教者,佛法之中究竟说也。
名味冥绝,理致幽玄,轻以愚昧,驳斥先进,业报皎然,灭身宜矣。
敢告学人,厥鉴斯在,各慎尔志,无得怀疑(《西域记》引《先志》,毗末罗蜜多罗唐言无垢,友迦泾弥罗国人也。制论令诸学人,绝大乘称,灭世亲名语,已心乱血流。知命必终,裁书自悔。)
大唐西域记赞 唐 · 释辨机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七
大矣哉法王之应世也。
灵化潜运。
神道虚通。
尽形识于沙界。
绝起谢于尘劫。
形识虽尽。
应□生而不生。
起谢虽绝。
示寂灭而无灭。
岂实迦维降神。
娑罗潜化而已。
固知应物效灵。
感缘垂迹。
嗣种刹利。
绍允释迦
继域中之尊。
擅方外之道。
于是舍金轮而临制法界。
摛玉毫而光抚含生。
道洽十方。
智周万物。
虽出希夷之外。
将庇视听之中。
三转法轮于大千。
一音振辩于偫有。
八万门之区别。
十二部之综要。
是以声教之所沾被。
驰骛福林。
风轨之所鼓扇。
载驱寿域。
圣贤之业盛矣。
天人之义备矣。
然后忘动寂于坚固之林。
遗去来于幻化之境。
莫继乎有待。
匪遂乎无物。
尊者迦叶。
妙选应真。
将报佛恩。
集斯法宝。
四念总其源流。
三藏括其枢要。
虽部执兹兴。
而大宝斯在。
粤自降生。
洎乎潜化。
圣迹千变。
神瑞万殊。
不尽之灵逾显。
无为之教弥新。
备存经诰。
详著记传。
然尚偫言糺纷。
异议舛驰
原始要终。
罕能正说。
此指事之实录。
尚众论之若斯。
况正法幽元。
至理冲邈。
研覆奥旨。
文多阙焉。
是以前修令德。
继轨译经之学。
后进英彦。
踵武缺之文。
大义郁而未彰。
微言阙而无问。
法教流渐。
多历年所。
始自炎汉。
迄于圣代。
传译盛业。
流美联晖。
元道未摅。
真宗犹昧。
匪圣教之行藏。
固王化之由致。
我大唐临训天下。
作孚海外。
考圣人之遗则。
正先王之旧典。
阐兹像教。
郁为大训。
道不虚行。
宏在明德。
遂使三乘奥义。
郁于千载之下。
十方遗灵。
闷于万里之外。
神道无方。
圣教有寄。
待缘斯显。
其言信矣。
夫元奘法师者。
疏清流于雷泽
派洪源于妫川
体上德之祯祥。
蕴中和之淳粹。
履道合德。
居贞葺行。
福树曩因。
命偶昌运。
拔迹俗尘。
閒居学肆。
奉先师之雅训。
仰前哲之令德。
负笈从学。
游方请业。
周流燕赵之地。
历览鲁卫之邦。
三河而入秦中
步三蜀而扺吴会
达学髦彦。
遍效请益之勤。
冠世英贤。
屡申求法之志。
侧闻馀论。
考厥众谋。
竞党专门之义。
俱嫉异道之学。
情发讨源。
志存详考。
属四海之有截。
会八表之无虞。
贞观三年仲秋朔旦
褰裳遵路
杖锡遐征。
皇化而问道。
乘冥祐而孤游。
出铁门石门之阨。
踰凌山雪山之险。
骤移灰管。
达于印度
宣国风于殊俗。
喻大化于异域。
亲承梵学。
询谋哲人。
宿疑则览文明发
奥旨则博问高才。
启灵府而究理。
廓神衷而体道。
闻所未闻。
得所未得。
道场之益友。
诚法门之匠人者也。
是知道风昭著。
德行高明。
学蕴三冬
声驰万里。
印度学人。
咸仰盛德。
既曰经笥。
亦称法将
小乘学徒。
号木乂提婆唐言解脱天)
大乘法众。
号摩诃耶那提婆唐言大乘天)
斯乃高其德而传徽号。
敬其人而议嘉名。
至若三轮奥义。
三请微言。
深究源流。
妙穷枝叶。
焕然慧悟
怡然理顺。
质疑之义。
详诸别录。
既而精义通元。
清风载扇。
学已博矣。
德已盛矣。
于是乎历览山川。
徘徊郊邑。
出茅城而入鹿苑
游杖林而憩鸡园。
回眺迦维之国。
流目拘尸之城。
降生故基。
与川原而膴膴
潜灵旧址。
对郊阜而芒芒。
览神迹而增怀。
仰元风而永叹。
匪唯麦秀悲殷。
离悯周而已。
是用详释迦之故事。
印度之茂实。
颇采风壤。
存记异说。
岁月遄迈。
寒暑屡迁。
有怀乐土。
无忘返迹。
请得如来肉舍利一百五十粒。
金佛像一躯。
通光座高尺有六寸。
拟摩揭陀国前正觉山龙窟影像。
金佛像一躯。
通光座高三尺三寸。
婆罗痆斯国鹿野苑初转法轮像。
刻檀佛像一躯。
通光座高尺有五寸。
拟憍赏弥国出爱王思慕如来。
刻檀佛像一躯。
通光座高二尺九寸。
劫比他国如来自天宫降履宝阶像。
银佛像一躯。
通光座高四尺。
拟摩揭陀国鹫峰山说法华等经像。
金佛像一躯。
通光座高三尺五寸。
那揭曷国伏毒龙所留影像。
刻檀佛像一躯。
通光座高尺有三寸。
拟吠舍釐国巡城行化像。
大乘经二百二十四部。
大乘论一百九十二部。
上座部经律论一十四部。
大众部经律论一十五部。
三弥底部经律论一十五部。
弥沙塞部经律论二十二部。
迦叶臂耶部经律论一十七部。
法密部经律论四十二部。
说一切有部经律论六十七部。
因论三十六部。
声论一十三部。
凡五百二十夹。
总六百五十七部。
将宏至教。
越践畏途。
薄言旋轫。
载驰归驾。
出舍卫之故国。
背伽耶之旧郊。
葱岭之危隥。
越沙碛之险路。
十九年春正月
达于京邑
谒帝雒阳
肃承明诏。
载令宣译。
爰召学人。
共成胜业。
法云再荫。
慧日重明。
黄图流鹫山之化。
赤县演龙宫之教。
像运之兴。
斯为盛矣。
法师妙穷梵学。
式赞深经。
览文如已。
转音犹响。
敬顺圣旨。
不加文饰。
方言不通。
梵语无译。
务存陶冶。
取正典谟。
推而考之。
恐乖实矣。
有缙绅先生
动色相趋。
俨然而进曰。
印度之为国也。
灵圣之所降集。
贤懿之所挺生。
书称天书。
语为天语。
文辞婉密。
音韵循环。
或一言贯多义。
或一义综多言。
声有抑扬。
调裁清浊。
梵文深致。
译寄明人。
经旨冲元。
义资盛德。
若其裁以笔削。
调以宫商。
实所未安。
诚非谠论。
传经深旨。
务从易晓。
苟不违本。
斯则为善。
文过则艳。
质胜则野。
谠而不文。
辩而不质。
则可无大过矣。
始可与言译也。
李老曰。
美言者则不信。
信言者则不美。
韩子曰。
理正者直其言。
言饰者昧其理。
是知垂训范物。
义本元同。
庶袪蒙滞。
将存利善。
违本从文。
所害滋甚。
率由旧章。
法王之至诚也。
缁素佥曰。
渝乎斯言谠矣。
孔子在位。
听讼文辞。
有与人共者。
弗独有也。
至于修春秋。
笔则笔。
削则削。
游夏之徒。
孔门文学
尝不能赞一辞焉。
法师译经
亦犹是也。
童寿逍遥之集文。
住生肇融睿之笔削。
况乎刓方为圆之世。
斲彫从朴之时。
其可增损圣旨。
绮藻经文者欤。
辨机远承轻举之允。
少怀高蹈之节。
年方志学。
抽簪革服。
为大总持寺萨婆多部道岳法师弟子。
虽遇匠石。
朽木难彫。
幸入法流。
脂膏不润。
徒饱食而终日。
诚面墙而卒岁。
幸藉时来。
属斯嘉会
负燕雀之资。
厕鹓鸿之末。
爰命庸才。
撰斯方志。
博古。
文无丽藻。
磨钝励朽。
力疲曳蹇。
恭承志记。
论次其文。
尚书给笔札而撰录焉。
浅智能。
多所阙漏。
或有盈辞。
尚无刊落。
司马子长
良史之才也。
太史公书。
仍父子继业。
或名而不字
或县而不郡。
故曰一人之精。
思繁文重。
盖不暇也。
其况下愚之智。
而能详备哉。
若其风土习俗之差。
封疆物产之记。
性智区品。
炎凉节候。
则备写优薄。
审存根实。
至于胡戎姓氏。
颇称其国。
印度风化。
清浊偫分。
略书梗概。
备如前序。
宾仪嘉礼。
户口胜兵。
染衣之士。
非所详记。
然佛以神道接物。
灵化垂训。
故曰神道洞元。
则理绝人区。
灵化幽显。
则事出天外。
是以诸佛降祥之域。
先圣流美之墟。
略举遗灵。
粗申记注。
境路盘纡。
疆埸回互。
行次即书。
不在编比。
故诸印度
无分境壤
散书国末。
略指封域。
书行者亲游践也。
举至者传闻记也。
或直书其事。
或曲畅其文。
优而柔之。
推而述之。
务从实录。
进呈皇极。
二十年秋七月
绝笔杀青。
文成油素。
尘黩圣鉴。
讵称天规。
然则冒远穷遐。
实资朝化。
怀奇纂异。
诚赖皇灵。
逐日八荒。
匪专夸父之力。
凿空千里。
徒闻博圣望之功。
鹫山徙于中州
鹿苑掩于外囿。
想千载于目击。
览万里若躬游。
夐古之所不闻。
前载之所未记。
至德焘覆。
殊俗来王。
淳风遐扇。
幽荒无外。
庶斯地志。
补阙山经。
左史之书事。
备职方之遍举。
文帝不能用颇牧 北宋 · 宋祁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六、《宋景文集》卷四三
汉文帝尝叹廉颇、李牧之为人也,曰:「吾独不得颇、牧时为吾将,何忧匈奴哉」?
冯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于时匈奴新入朝那、北地,杀略尤众,边郡之士萧然苦兵,民屋云骚。
帝意弥属,卒复问曰:「公何知吾不能用也」?
因具道古之遣将也,阃以内天子制之,阃以外将军制之,号令赏罚不从中复。
今陛下罚太重,赏太轻,虽得颇、牧,无能为矣。
帝说其言,以为中尉
原夫汉承孤秦之敝,民厌六国之乱,战力既屈,衣食未殖。
是时,汉兴四十馀岁矣,痍伤甫起,歌吟仅息。
冒顿之强运,席平城之衰气,厚币以怀之,和亲以导之。
彼犹不悛,乘我未备,虔刘我民庶,荡摇我边疆。
中国之民,发軵相继。
文帝鉴寐良将,咨诹群议,思得大捍民患,一当单于者。
斯正圣人锐志求治之秋也。
夫不忧患则虑不深,不激切则言不行,故冯唐之言牧之事,将以感悟明主,奋发至治也。
夫以文帝之圣,宽而御下,德而化人,䌷绎优游,忠利憯怛,天下之吏,责成于理,高祖旧臣,相继而相,而岂不知之?
是使、牧生乎其时,我知其必能用矣。
夫用之不尽其效,则如不用;
思之不求其人,则如勿思。
《周书》曰:「未见圣,若不克见圣;
既见圣,亦不克由圣」。
所以激励其治,底慎其终,成其求人之心,摩其将怠之志。
几微之兆,见乎此矣。
使死者可作,岂不念唐言而委任责成哉!
凡人臣高论万乘之前,激昂当世之事,称古之成,必使夐乎若不及,诫今之乱,必使瞿然如将至。
然后可以动容于主上,成绩于百辟。
之论,夫岂远哉!
噫,虽然,之论兵,惜其不极于王道,而终入于战国也。
若称古之遣将既尽矣,吾谓当遂推召伯、方虎之佐以成其义,不当近取媮合茍胜之计也。
文帝继暴乱之末,敦清净之风,较其资材,不下,岂宜复以纵横之说引喻之哉!
文帝之世,单于五犯中国,帝但遣将出兵,尽境而退,此可知帝之不乐穷追极战,挐祸伤民也。
故揖将军细柳,屈己以尊亚夫李广之能战,惜其不遇高祖
仁者不务战胜而好自修也,明矣!
冯公之,得无微过乎!
慧元 北宋 · 释慧南
 出处:全宋文卷五九四、云卧纪谈
手书达吴江圣寿长老:前年永上人自二浙迎金像回,得书一封。
因念汝离黄檗十有馀年,一锡飘然,孤踪不定。
虽知白而守黑,奈果熟而自香。
缘在吴江,应时而出,宜遵圣贤规范,如说而行,勿效庸鄙之流,唐言自恣。
凡百住持,必须慎护,此不尽书也。
议民兵奏 北宋 · 李昭亮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九、《文献通考》卷一五六、《宋史》卷一九○《兵志》四、《大学衍义补》卷一一九、万历《兖州府志》卷三二
前代之制,车乘甲卒皆赋于民,四时蒐狩,农隙讲事,行师临敌,振旅策勋,皆布在方策。
兹事已远,且以唐言之:泽潞留后李抱真籍户丁男,三选其一,农隙则分曹角射,岁终都试,以示赏罚。
三年皆善射,举部内得劲卒二万。
既无廪费,府库益实,乃缮甲兵为战具,遂雄视山东
是时天下称昭义步兵冠于诸军,则近代之显效。
而或者谓民兵祇可城守,难备战阵,诚非通论也。
但当无事时,便分义勇为两路,置官统领,以张用兵之势,外使敌人而生谋,内亦摇动众心,恐非寓兵之术也。
姑令在所点集训练,三二年间,武艺稍精,渐习行陈;
遇有警,得将臣如抱真者统驭,制其阵队,示以赏罚,何战之不可哉!
至于部分布列,量敌应机,遣用之地系于临时便宜,亦难预图。
河北、河东皆边胡之地,自置义勇,州县以时按阅,耳目已熟,行固无疑。
阿耨达池右绕图序熙宁元年六月 北宋 · 沈辽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二四、《云巢编》卷七
释氏右绕久矣,自允堪律师乱之,于是始讼。
不能雠其义而入灭。
张为奇说,而世人或疑之。
于是净戒基上人出《阿耨达池图》,而疑者泮焉。
《西域记》云:「阿耨达池,东面银牛,口流出殑伽河,绕池一匝,入东南海
南面金象,口流出信度河,绕河一匝,入西南海
西面琉璃马,口流出缚刍河,绕池一匝,入西北海
北面颇胘师子,口流出徙多河,绕池一匝,入东北海」。
南山律师《方志》云:「阿耨达池,唐言无热恼池也。
东有银牛,口出殑伽河,右绕池一匝,流入东南海」。
所谓右绕者,东回南转也。
东回南转者,绕池匝而后入于海。
东回北转者,绕池不匝而遂入海。
繇是而,东回北转为右绕者谬矣。
世之学者,当以《西域记》与《方志》为信云。
熙宁元年六月望日序。
重立北魏孝文帝比干墓文碑碑阴记元祐五年九月 宋 · 吴处厚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一八
会稽唐言:为儿时尝登秦望山,见李斯所篆纪功碑,其字尚可辨。
及壮仕宦,周游四方,归已老矣,则碑不复见。
又余尝西征,道出函潼之间,丘冢累累,相望不绝,而断碑尤多。
类皆镵去书撰者之姓名,使过客弗复视,则县道免须索之劳,乡民无供给之费。
故或以摧泐为辞,或以震霹为解,以致奥文奇迹,多沦于瓦砾粪壤,亦可惜也。
汲郡比干墓旧有元魏高祖吊文一篇,摸镂在石。
其体类骚,其字类隶,久已为乡人毁去,赖民间偶存其遗刻。
首云:「惟皇构迁中之元载,岁御次乎阉茂,望舒会于星纪,十有四日,日惟甲申」。
今以史谱考之,是岁实太和十八年,都洛之始年也,故云元载
岁在甲戌,故云阉茂。
月旅仲冬,故云星纪。
朔次辛未,故十有四日,日惟甲申
距今元祐之庚午几十周甲子,合五百九十七年。
历西魏、后周、隋、唐、五代,丧乱多矣,幸遇圣辰,再获刊勒,固知兴废自有数也。
噫!
已摧而复崇,已泯而复彰,使万世忠精之魄常与天地齐久,不亦美欤!
按,《高氏小史》亦其文,以「呜呼介士」为「鸣呼分土」,字之误也,今宜从此碑「介士」为正。
元祐五年秋九月十五日左朝请郎、知卫州吴处厚记,右承议郎通判宋适立。
承事郎致仕林舍书。
按:国家图书馆藏拓片·各地二○○五。
言两省擗截谏官厅出外事奏元祐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宋 · 王觌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四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九二
臣窃闻中书省欲以后省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舍人正言厅为制敕院,擗截两省见今谏官厅出外,别作门出入,以防制敕之漏泄。
论者以谓名虽关防制敕,而实不欲谏官两省给舍相见,恐其或闻政事之本末,而论列之频数也。
何以验之?
苟欲作制敕院而已,则舍人厅后起居舍人厅、正言厅、及直舍廊庑等屋,以数十间作制敕院自足,不须更取散骑常侍谏议大夫厅,以塞绝谏官出入之路,而别为之门也。
兼门下后省既无制敕院,而亦擗截谏官厅出外,即知不为关防制敕之漏泄,而实不欲谏官两省给舍相见,恐其或闻政事之本末,而论列之频数而已。
臣闻自古为国家者,未有疏薄谏诤之官而可以有为者。
臣不敢备引历代之事以渎圣听,今且以李唐言之。
太宗尝谓侍臣曰:「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规正」。
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閤,必遣谏官随之,欲其预闻政事,有所开说。
故自后谏官得閤中奏事,遂以为常,而谠言直论有补于朝政者,世有其人也。
唐太宗之圣,自三代以后,本朝以前,千载一人而已。
当时谏官之才能智识,岂复有敢望太宗者哉?
不惟不敢望太宗,而岂复有如当时之执政大臣者哉?
太宗不自有其圣,而虚心求谏如此,当时执政大臣,亦未尝有以谏官预闻政事为嫌者。
武德至昭、哀三百年之间,谏官皆列于中书、门下两省,而亦未闻有臣僚建议,谏官不得在两省,以防制敕之漏泄者也。
只自五代衰替,朱梁初建都,事事以草创,故谏官不在两省
圣朝祖宗承五季板荡之后,兴弊拯坠,百馀年间,凡前古之法度,日以修举,至神宗而浸备,是以鼎新两省,列谏官于其间,以循唐制。
谏官必列于两省者,盖使在于政事之地而有所闻见,则凡所论列,庶几不误朝廷,而有补于治道也。
惟是随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閤,则尚未及讲。
臣窃以谓必行于陛下之手,虽或未暇,奈何至于使谏官不得在两省,而惟恐其或闻政事耶,又疑其漏泄制敕耶,何示天下以不广也?
况今谏官虽在两省,日与给舍相见,而于政事委曲,亦何所闻,但存羊所以爱礼,不犹愈于尽废哉?
执政大臣若谓谏官不才,罢之乃宜,不可缘二三谏官之故,而遂废朝廷之法度也。
臣不能俯首循默,为自安之计,以负陛下言责。
惟圣慈详酌施行。
冯楫居士药山问石头见性成佛公案偈 宋 · 释宗杲
 押队韵
梵语唐言,打成一块。
咄哉俗人,得此三昧(同上书卷二○《给事冯楫居士传》)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其三百 北宋 · 释正觉
 押词韵第十七部
发衰雪白,眼寒秋碧。
壁立千寻,功消一色。
体得有家风,心传亡辙迹。
少林祖师兮岂会唐言黄梅行者兮不识横画。
颂古 其六十八 南宋 · 释道颜
 押先韵
不用唐言译,休将梵语传。
摩醯首罗眼,对面隔西天。
秀峰 其二 南宋 · 释慧空
七言绝句 押寒韵
教意拈来作么看,唐言梵语不相干。
更将祖意论同别,识取鸡寒与鸭寒。
颂古十九首 其十七 南宋 · 释法全
 押先韵
西天人不会唐言,旱地雷声彻大千。
九年面壁无人会,玉兔金乌火里旋。
偈颂六十五首 其二十七 南宋 · 释咸杰
一叶落,天下秋,南来北往竟悠悠。
一句通,万机息,上下四维无等匹。
西天人不会唐言,独坐少林痴面壁。
带累儿孙不丈夫,被人唤作白拈贼。
云门念七好参详,宝公不是闲和尚
颂古四十四首 其四十四 宋 · 释法泰
 押先韵
西天人不会唐言,端坐巍巍少室前。
刚被流支打齿缺,至令有理不能宣(同上书卷三九)
馆职 其四 南宋 · 唐仲友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五八、《悦斋文钞》卷二
问:汉唐禦戎之策,如严尤班固刘贶说各不同(此下阙。)
对:「(此下阙。)汉唐之行事而考,严尤班固刘贶之议论,有可得而辨矣。
且以至常之理言之,羁縻备禦者,待夷狄之常也;
征伐和好者,待夷狄之权也。
兼用而两得者,上策也;
得多而失少者,中策也;
得失半者,下策也;
一举而两失之,无策也。
以三子之明智,岂不足以知此?
三子之博辨,岂不足以言此?
顾乃人自为说而莫之一者,亦各因其时而已。
严尤之言,为新室言之也;
班固之言,为东汉言之也;
刘贶之言,为唐言之也。
请先言其常而后推明三子之意。
天之生夷狄也,限之以山川,阻之以关塞,言语衣服不通于中华,饮食嗜好几同于异类,其地不可有而耕,其人不可臣而畜,故圣人外而疏之,不及以政教。
荒忽无常,则严为之备,不使害吾民也;
文告不悛,则增修其德,不以勤吾民也。
其来也勿拒,其去也勿追,故曰羁縻备禦者,待夷狄之常也。
然而中国不常治,夷狄不常服,多难之世,不暇兴远戍之师,疮痍之民,不足当新羁之马,则太王之事有所不免,魏绛之策于此乎可用矣。
冒没之不已,搏噬之无厌,患不止于疆埸,而深至于畿甸,毒非止于蚊虻,而有类于蛇豕,则南仲之师不可不遣,奋伐之师有时乎深入矣。
屈中国以事之,毒天下以征之,岂得已而不已哉!
常道不足以制之,则势必出于此耳。
故曰:征伐和好者,待夷狄之权也。
周之盛也,内列六服以谨藩围,九州之外止于世见,不王者告之而已,其责之甚轻也;
若适来班贡,不俟馨香嘉味,坐诸国门之外,而使舌人体委与之,其待之甚薄也;
虽在平、成之际,犹戎兵以涉禹迹,其备之甚严也。
宣王丁中微之运,匪茹之寇,内至泾阳,甚不得已,六月出师,然其《诗》曰:「我服既成,于三十里」。
则何劳师之有?
又曰:「薄伐猃狁,至于太原」。
则何黩武之有?
虽奏肤功,执丑虏,特以定王国、复境土而已,是以交侵之患弭而中兴之业成,此所谓兼用而两得,上策也。
汉高惩艾平城之围,而用娄敬之约;
吕太后隐忍嫚书之辱,以从季布之言;
文帝增厚其赂,景帝遵而不改,然而背约入盗,终不少弭,有志之士至以手足倒置为之流涕,常人视之,诚若无策,然新造之汉,痍伤未复,叛者九起于,吕氏、七国之难,皆非小变,加以匈奴之强,控弦者数十万计,使当时不少容忍以开边衅,汉之安危未可知也。
虽淑女嫔于穹庐,然有小耻而无大辱;
烽火通于甘泉,然有浅患而无深忧,此所谓得多而失少,中策也。
武帝藉富庶之资,思刷累世之耻愤,王恢发其谋,卫、霍骋其力,分道深入,二十馀年,虽有克捷之功,胡辄报之;
虽筑朔方,收昆邪之地,亦弃造阳之北九百里;
匈奴创艾逃遁漠北,亦使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此非征伐之失,穷兵之失也。
河南以夺虏之要害可也,绝幕穷追何为耶?
西域以断虏之右臂可也,劳师大宛何为耶?
好大不已,终以自困,计其功过,仅足相掩,此所谓得失相半,下策也。
王平六国,威震六合,开辟以来,未之有也,民自周衰弊于战斗,其欲休息之心,甚于饥渴矣,
按:此下阙。
颂古五十三首 其二十一 南宋 · 释文礼
 押文韵
看破牛皮彻底穿,到头无义亦无文。
问伊遮得何人眼,梵语唐言总不分(同上书卷一四)
跋云窠语录 南宋 · 释师范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一、《无准师范禅师语录》卷五
云窠入灭未久,有不肖子摘其平生败迹之款,成一巨轴,将欲流布诸方,以肆无穷之谤,且携质于子,曲求知證。
因为原其语,彷佛横巾右祖之作。
然又节节䂄讹,不通翻译。
于中有一句子稍似唐言,若人辨得,直饶刎颈,未足谢诸。
傥涉迟回清凉,赢得鼻孔出气。
上夔漕费达可论调田军书 南宋 · 杜柬之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六○、《蜀藻幽胜录》卷一、《全蜀艺文志》卷二九、《宋代蜀文辑存》卷九九
十一月,某谨西向再拜致书都运中大先生阁下:冬寒,伏惟按部馀閒,神卫行府,台候动止万福。
某山林草野之人,自揣愚昧,闇于事机,平昔绝口未尝对人敢谈世事。
然方此变故攘攘,正执事大人兼收博采,不弃刍荛之时。
矧伤弓之禽,痛罹兵革,流离间关,仅贳一死于数千万里之外者赢三十年矣,时安与安,时危与危,偕两蜀之人,同舟而济,风涛之忧,方在汹涌,不得晏然高眠,独谓无事,是亦某可以效言之秋也,故不避出位之诛,辄以管见尘渎台严。
人微言轻,犯五不韪,特恃其素蒙知眷,言之当否,未必加责,而执事有爱人之心,洞先见之几,诚不忍濒流数百里之民,将坠涂炭,慷慨一言,惟赐裁察!
比见州县承准关报,制司已差发川军一千人,用钤辖宣赞及之,又勾拍思州田家义军亦一千人,将并屯夔州
当此之时,兵不厌多,广张声援,实兵家宜然。
川军既是官军,部勒得人,缓急之际,不为无益,师行以律,宁有他虞!
至于田军,有可议者。
此辈本是化外蛮夷,性犹猿猱,无复廉耻,行无纪律,居蔑营阵,乍入华地,饥寒穷乞,见利动心,轻生忍死,勇于敚攘,所过畜牧室庐为之一空。
又有州县游手失业之人,负贩亡命之众,亦为之用,鼓倡气燄,导之为恶,随众前驱,作孽尤甚。
又器械滥恶,衣服褴缕,无长矛大戟、坚甲利兵、临冲兜鍪攻战之具,所习特蛮牌、偏刀、手弩、药箭而已。
劲弦远矢发不过三四十步,使之跳踯山林,蒙蔽草野,狙伺间便,潜机暗射,弃短求长,或有可用,至禦大敌,直儿戏耳。
窃意建此议者必狃于顷年幸胜王辟于油口,便谓足以倚仗,此所谓知其一,不知其二也。
殊未思曾无毫发之利,而已有邱山之害矣。
王辟者,乌合叛卒,败亡之馀,铠甲不备,人马赤露,初以此曹为不足畏,易敌轻进,数骑辄前,不虞草间毒矢窃发,卒为见困,药溃淋漓,旋踵颠仆。
其馀仓皇退散,山险道狭,首尾隔断,不得相救。
遂为邀截,得三二十骑,于是张皇事势,妄邀功赏,所效首虏多杀平人,恣为欺罔。
官司幸其成事,便以为然,遂以奇功许之。
不知当是之时,京西荆楚避地土民散匿山谷三二百里之间,为其搜罗夷戮殆尽,揆其酷毒,百倍矣。
其初自思州进发,北至分屯,西溯桐槽,小舟凡数百艘,凶燄薰蒸,远近愁叹,扶老携幼,委弃生业,窜伏山谷,不碎其首者亦几希矣。
虽在州县城市,亦敢白昼剽夺,官司坐视,莫敢谁何。
某是时方到酆都,目见射杀弓手节级苏选,排闼突入人家,劫取财物,淫秽妇女,或驱虏入舟,往往不还,至今父老言之,欷歔流涕。
不意今日又欲轻蹈覆车之辙,不知将以控禦捍关,且以策应汉沔耶?
若以守关,则师阃提兵近在归峡。
比伏读诏书,且察道路之言,虏势衰弱,思汉之民相望风靡,舍逆归顺,捷音日闻,王师一动,有征无战,固非前日陆梁之比。
万一胜负兵家常事,苟或小失支吾,则帅阃全师必退保川峡,深据天险数千之众,以一当万,足以克事。
何苦一旦无事自引丑类,置之心腹之地?
天下将有底定之期,而一日太平之后,濒江数郡,生齿之众,先地下之人,独受此祸,可不惜哉!
有如万一敌骑窥关,金人自来攻战,必以精兵居先,目为撞军,莫不身披重铠,墙进山压,自非神臂弓、斩马刀、硬弩、钜斧不能却也。
其势非王辟之比,乃欲以射鼠之机摧折其锋,此所谓怒螳螂之臂当车辙,以童子搏,虽三尺之童,未见其可也。
苟能轻佻,故敢当前,一为虏骑冲突,则必恃其趫轻,飞崖踔壁,攀萝引蔓,四散惊走,闯入关内,大掠沿江,然后还其巢穴。
当此之时,我又能回戈以事剪伐乎?
此又其尤可虑者。
唐蜀人有言曰:「西戎尚可,南蛮残我」。
不虚语矣。
大抵施黔泸戎一带羁縻熟矣,居其乡土以为边障,一日有变,以夷攻夷,使其自相吞噬耳。
其习俗器械足以相制,若用以当长驱不制之敌,其不相侔亦灼然矣,则是又不足以为汉沔后继必也。
徒殚民力以供亿之,外患未除,自招内患,果何赖焉?
靖康初王以宁以其先人尝开边辰沅,又有沅州李允文者以新民擢第,因范世雄桂林入觐,道过湖北,二人建议以谓洞丁可用,遂大发辰、沅、靖、武、冈、泉、邵、鼎、澧二万人,擢以宁河东节度,以援太原
虏人见之辄大笑,次之役,以铁骑张两翼,徐蹙而躏藉之,无一人还者,此不堪用之明验也。
绍兴初,夔帅张公道从始调此军,张公威望素著,力足以制其变乱,虽已潜行劫虏,犹有所惮。
间一岁,韩公天启帅夔,再招之,即不能谁何矣,公然于府帅通衢作过。
此事未远,尚可询而知也。
即今上下人情固汹汹忧惧,某虽迫衣食,尚权轻重,亦舍所图,旦夕西溯,挈孥累远窜矣。
意谓府城可以覼缕座末,会台旆出按,不免僭易笔此书,密恳云安节推置申投行府
苟未必以为愚不晓事,欲望询访所至民情,若瞽言不诬,即乞移报制司与帅阃,亟止其行。
或已符下思州,恐蛮夷之情觖望生怨,姑令申严点集,以待缓急之勾抽矣。
苻坚南寇,桓冲武昌送卒五千,谢安却之,以为既不足增损,徒令敌人窥我虚实。
今政使其卷土皆来,无益于事。
况此赢殍饿卒千人,非徒无益,适足生事者乎!
且军兴之际,百姓凋弊,财用刍粮一出其力,万一沿江遭其毒手,疮痍未合,忽有调歛,吾民不赖生矣,兹执事大人所宜留心者也,不胜悬盼西望急迫之情。
某每不量力,尝论自古夷狄更盛衰,姑以李唐言之。
太宗刷渭水之耻,逐突厥徙幕北,几犁其庭、寝其皮矣。
未几,玄宗远治阁罗之罪,一举而丧师十万。
自此西南两番合力拒命,终唐之衰,卒不能制。
国朝澶渊讲解之后,北方无事,独诛叛西鄙,用兵几至百年。
幸而侬智高来,南蛮衰弱,中间泸戎虽小倔强,旋即革面。
然蜂虿不为无毒,狼子野心未保其往。
而爰自军兴,保两川者或不究事,几援引丑类,赖以济功,从其诬罔之,纵其残虐之暴,不惜节钺使相以宠其身,官其子弟,稍入内地,使之目侈城邑之美,口极甘脆之味,躬被纤丽之服,习知山川要害、道里远近,虽有向化之心,未遽有他,万一桀骜沈鸷之人出于间隙,摇动边疆,未可知也。
韦皋听其遣子入学之弊,深可鉴矣。
况迩来边吏或非其人,失拊绥怀远之道,南平清溪,连岁相继,小有风尘之警矣,漫不加省耶!
此又其大者远者。
传曰:「涓涓不止,流为江河;
毫末不剪,将寻斧柯」,讵可忽耶?
先事而,类似迂阔狂妄,敢于执事辄一发之,并惟台察,幸甚!
霜霰日严轺车在行,敢冀于国家多事之秋,为君父生民倍保台重。
不宣。
送僧 南宋 · 释月涧
 押药韵
勇猛发心要行脚,莫把光阴空费却。
青山绿水眼中尘,梵语唐言皆毒药。
瞥转机先亲见彻,万里秋空飞一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