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吊赠杨邠 东晋 · 晋元帝
 出处:全晋文卷八
永嘉七年四月己未使持节都督江阳诸军事镇东大将军琅邪王睿谨遣板命:前衡阳内史杨君,忠肃贞固,守正不移,□虽危逼,节义可嘉,不幸陨卒孤城,□甚悼之。
今列上尚书,赠君淮南内史。
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华阳国志》十一)
又重敦劝梁王 南梁 · 任昉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二
朕闻疋夫好仁,义在磨踵,君子行道,达斯兼济,未有尽器穷神,蕴徽章乎天植,高奠中樽,睹倾罍而弗极。
惟王德冠往初,功无与二,四时等契,两曜齐明,拟度天行,取则乾健,而运距艰季,道极百王,援义而起,一戎大定,罗山革草,罔不率从,用使商庭产𦸝,周阙树梓,倾宫既散,鹿台靡蓄,盛德大业,巍巍若此。
日者事岐之号,爰发帝言,殊物备礼,率由寡昧,虽复云竿载路,清跸启行,昭德报功,未臻其极;
而高揖天休,远存克让,俾予未亡,与惭日昃。
今遣率兹百辟,人致诚请,庶有感睿心,霈然降志(《艺文类聚》十四。)
王德议 北魏 · 高闾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十
帝王之作,百代可知,运代相承,书传可验。
虽祚命有长短,德政有优劣,至于受终严祖,殷荐上帝,其致一也。
故敢述其前载,举其大略。
臣闻居尊据极,允应明命者,莫不以中原为正统,神州为帝宅。
苟位当名全,化迹流洽,则不专以世数为与夺,善恶为是非。
揖,一身异尚;
魏、晋相代,少纪运殊。
至虐,不废承历之叙;
厉、惠至昏,不阙周、晋之录。
计五德之论,始自汉刘,一时之议,三家致别。
张苍以汉为水德,贾谊公孙臣以汉为土德,刘向以汉为火德。
以为水德者,正以尝有水溢之应,则不推运代相承之数矣。
以为土德者,则以亡秦继历,相即为次,不推顺逆之异也。
以为火德者,悬证赤帝斩蛇之符,弃秦之暴,越恶承善,不以世次为正也,故以承周为火德。
自兹厥后,乃以为常。
魏承汉,火生土,故魏为土德。
晋承魏,土生金,故晋为金德
赵承晋,金生水,故赵为水德。
赵,水生木,故燕为木德。
秦承燕,木生火,故秦为火德。
秦之未灭,皇魏未克神州,秦氏既亡,大魏称制玄朔。
平文之庙,始称太祖,以明受命之证,如周在岐之阳。
若继晋,晋亡已久;
若弃秦,则中原有寄。
推此而言,秦之理,事为明验。
故以魏秦,魏为土德,又五纬表验,黄星曜彩,考氏定实,合德轩辕土祖未,事为著矣。
又秦、赵及燕,虽非明圣,各正号赤县,统有中土,郊天祭地,肆类咸秩,明刑制礼,不失旧章。
奄岱逾河,境被淮汉。
非若龌龊边方,僭拟之属,远如孙权刘备,近若刘裕、道成,事系蛮夷,非关中夏
伏惟圣朝,德配天地,道被四海,乾统历,功侔百王。
光格同于唐、虞,享祚流于周、汉,正位中境,奄有万方。
今若并弃三家,远承晋氏,则蔑中原正次之实。
存之无损于此,而有成于彼;
废之无益于今,而有伤于事。
臣愚以为宜从尚黄,定为土德。
又前代之君,明贤之史,皆因其可褒褒之,可贬贬之。
今议者偏据可绝之义,而不录可全之礼。
所论事大,垂之万叶。
宜并集中秘群儒,人人别议,择其所长,于理为悉(《魏书·礼志》一。太和十四年八月中书监高闾议,以为。)
呈奏《十六国春秋》表 北魏 · 崔鸿
 出处:全后魏文卷二十五
臣闻帝王之兴也,虽诞应图箓,然必有驱除,盖所以剪彼厌政,成此乐推。
战国纷纭,年过十纪,而汉祖夷殄群豪,开四百之业。
历文景之怀柔蛮夏,世宗之奋扬威武,始得凉、朔同文,牂、越一轨
于是谈、迁感汉德之盛,痛诸史放绝,乃钤括旧书,著成《太史》,所谓缉兹人事,光彼天时之义也。
晋惠不竞,华戎乱起,三帝受制于奸臣,二皇晏驾于非所,五都萧条,鞠为煨烬。
赵燕既为长蛇,辽海缅成殊域,穷兵锐进,以力相雄,中原无主,八十馀年。
遗晋僻远,势略孤微,民残兵革,靡所归控。
皇魏龙潜幽代,世笃公刘,内修德政,外抗诸伪,并冀之民,怀宝之士,襁负而至者,日月相寻,虽邠岐之太王,讴歌之归西伯,实可同年而语矣。
太祖道武皇帝以神武之姿,接金行之运,应天顺民,龙飞受命。
太宗必世重光,业隆玄默
世祖雄才睿略,阐曜威灵,农战兼修,埽济氛秽。
岁垂四纪,而寰宇一同。
儋耳、文身之长,卉服、断发之酋,莫不请朔率职,重译来庭。
隐悯鸿济之泽,三乐击壤之歌,百姓始得陶然苏息,欣于之世。
晋永宁以后,虽所在称兵,竞自尊树,而能建邦命氏成为战国者,十有六家。
善恶兴灭之形,用兵乖会之势,亦足以垂之将来,昭明劝戒。
但诸史残缺,体例不全,编录纷谬,繁略失所,宜审正不同,定为一书。
伏惟高祖以大圣应期,钦明御运,合德乾坤,同光日月,建格天之功,创不世之法,开作生民,惟新大造。
陛下以青阳继统,睿武承天。
应符屈己,则道高三、五,颐神至境,则洞彼玄宗
剖判百家,基酌六籍,远迈石渠,美深白虎。
至如导礼革俗之风,昭文变性之化,固以感彼禽鱼,穆兹寒暑。
而况愚臣沐浴太和,怀音正始,而可不勉强难革之性,砥砺木石之心哉?
诚知敏谢允南,才非承祚,然《国志》、《史考》之美,窃亦辄所庶几。
始自景明之初,搜集诸国旧史,属迁京甫尔,率多分散,求之公私,驱驰数岁。
又臣家贫禄薄,唯任孤力,至于纸尽,书写所资,每不周接,暨正始元年,写乃向备。
谨于吏案之暇,草构此书。
区分时事,各系本录;
破彼异同,凡为一体;
约损烦文,补其不足。
三豕五门之类,一事异年之流,皆稽以长历,考诸旧志,删正差谬,定为实录。
商校大略,著《春秋》百篇。
至三年之末,草成九十五卷。
常璩所撰李雄父子据蜀时书,寻访不获,所以未及缮成,辍笔私求,七载于今。
此书本江南撰录,恐中国所无,非臣私力所能终得。
其起兵僭号,事之始末,乃亦颇有,但不得此书,惧简略不成。
久思陈奏,乞敕缘边求采,但愚贱无因,不敢轻辄。
散骑常侍太常少卿荆州大中正赵邕忽宣明旨,敕臣送呈。
不悟九皋微志,乃得上闻,奏敕欣惶,庆惧兼至。
今谨以所讫者,附臣呈奏。
臣又别作序例一卷,年表一卷,仰表皇朝统括大义,俯明愚臣著录微体。
徒窃慕古人立言美意,文致疏鄙,无一可观,简御之日,伏深惭悸(《魏书·崔光附传》。鸿以其书有与国初相涉,言多失体,且既未讫,迄不奏闻。鸿后典起居,乃妄载其表。又见《北史》四十四。)
答移市教 北周 · 庾信
 出处:全后周文卷十
张楷硕儒,尚移弘农之市,宜官妙篆,犹致酒垆之客。
况复德总郇周,声高梁楚。
希风慕义之士,举袂成帷;
卧辙反车之流(《初学记》作「卧辙攀车之人」),摩肩相接。
遂使王充阅市之处,远出荒郊;
石苞贩铁之所,翻临涯岸,圣德谦虚,未忘喧湫,欲令吹箫舞鹤,还反旧廛;
卖卜屠羊,请辞新卖。
而交贸之党好留,豳岐之众难遣(《艺文类聚》六十五,《初学记》二十四)
赵州陶令李怀仁德政碑 唐 · 张嘉贞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十九
夫缉懿德以升荣。必凝范于金册。
总徽图而阐化。亦昭茂于丹青。
将以矫弊翻讹。匡风正物。
求诸曩烈。良宰况乎。
辰枢委曜。载诞宗英。
屈市立之重。就烹鲜之任。
而能立心政术。克著清猷。
吞贾郑于胸怀。顾周韩于掌握。
信可以腾芬琬炎。垂范将来者焉。
君讳怀仁。字即□陇西狄道人
代祖元皇帝曾孙。太宗文皇帝之族子也。
自黄轩御历。元帝垂时。
竦琼构于绵代。涣瑶原于遥祀。
月魄凝祥。庭坚之德斯迈。
星精委贶。伯阳之道攸高。
灵变所钟。神功乃畅。
抚偫材而赞统。允叶龙图
敦九族以垂风。载光麟趾。
华宗景冑。可得称乎。
亡祖湛。北宫之德虽厚。
西嶛之老不借。父义。
持节丹松商恒四州长史使持节都督丹州松州商州恒州等州诸军事恒州刺史。徵拜宗正卿
左骁卫大将军上柱国陇西郡公。英姿凤峙。
逸概鸿骞。行不恒物。
言必以信。出总六条。
入参九棘。戎机斯要。
载奉钩陈。忠肃之诚。
见称循警。君商岑荐祉。
渭川澄祜。禀灵和之气。
挺韶茂之姿。始自褓辰。
已见克岐之美。迨乎丱日。
更标通理之称。盖亦犹同山之羽。
光彰五色。渥水之驹。
早闻千里。丰池孕宝。
紫气遥浮。楚岫衔珍。
白虹孤映。若乃韫器清朗。
植性温严。磨而弗磷。
挠而不浊。忠孝之道。
无待伈成。仁义之方。
率由斯至。虽联华帝室。
毓质景门。而乃谦恭肃虑。
若在冰谷。不宣骄而傲物。
岂恃贵以誇时。言则循宪。
动必由礼。幼而聪敏。
备览偫籍。偃书林而敛实。
漱词河而吐润。贞观元年
承隐太子为息。其后降封陈留县开国公
食邑一千户。锡社分茅。
乃遵周册。誓河疏邑。
爰依汉典。爵穷上等。
名贯通侯。发以声明。
纪之文物。朝廷以今之长吏
古之诸侯。任总一同。
寄深百里。况全赵之地。
是曰大邦。鸣弦轨俗。
实资良彦。永徽元年
以宗室子弟敕授朝议郎。行瘿陶县令
晋称杨国曰瘿遥。
近控槐川。旁通寖水。
封城旧址。即带常山
历郡故基。还分钜鹿
赵肃王之子。美化犹传。
广川国之裔。清规未远。
君乘轻涖境。经饷升职。
宏制锦之术。取棼丝之义。
不言而教。道德齐礼。
法令为师。胜残去杀。
而以为政之本。学校居先。
阜俗之原。耕桑是务。
于是敦励乡党。黉塾俱开。
课租农时。田畴尽辟。
子衿之侣。远同洙泗。
岁取之积。近辟京坻。
至于弃业游手。探丸之客。
剥鼓之酋。咸仰仁明。
变其浇悍。市无窃盗。
路多悬宝。鸣桴既静。
犴狱恒空。弹弦跕屣之家。
复遵贞道。剽夺椎埋之竖。
更同醇懿。若夫孤老疾恙。
茕嫠穷竭。烟火不举。
资费靡依。亲劝富豪。
均为周赡。衣食毕继。
咸无冻馁。徭赋赒恤。
断自经怀。揣其轻重。
量其远迩。牵而弗扰。
劳而靡怨。而以士女攸居。
郛邑为重。商旅所凑。
阛阓斯切。而地惟卤湿。
垣巷多毁。农事之馀。
渐劝营构。修衢矢直。
列肆星罗。崇墉掩蔼。
飞甍隐耀。通渠亘陌。
长堤丛阴。百姓相驩。
靡弗赖。亦犹赍
无烦堂邑(阙二字下阙)疏原。有济荣阳之俗。
□阿之功既峻。无□之政为优。
较而言焉。我亦奚愧。
界内有狸乳鼠麦秀□歧暴兽成狸。徒彰昔美。
两歧兴瑞。空结前谣。
未有乳字之奇。麰㯋之异。
超今绝古。掩牒韬图。
虽天降休祥。本符昌历。
然产于县境。良由善政。
不有圣朝。孰任明宰。
不有嘉应。何表能官。
岂若祥靡变质。独纪瑕邱之化。
祯禾擢秀。空显中牟之德。
逮于今兹。彼固非美。
合县道俗等。道存名教。
情据典律。咸栖幕府
并浴儒津。以为盛德必彰。
既形之于舞咏。徽风载洽。
亦播之于弦管。言武城之小善。
尚著歌谣。董须昌之微功。
犹勘碑颂。况我君英规允畅。
惠化旁流。道轶翁卿
仁迹涉□焉可使丹书靡纪。翠碣无闻者乎。
为岐王让太常卿710年7月 唐 · 苏颋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五十五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臣某言。伏奉制书。
以臣为太常卿检校左羽林将军。虔奉恩命。
罔寘心颜。臣某中谢
臣托荫宸极。分晖景纬。
从学多滞。不足对于三雍。
为文益疏。不足齐于七步。
日者自天有命。裂地而封。
盛亨岐之井邑。比从梁之骖驾。
旋省惭惶。益增忝越。
不悟前荣始拜。后宠仍加。
且彝伦攸叙。百官所以象物。
方策不坠。二柄所以济时。
苟非其才。将汨于政。
上卿之任。中尉之重。
自非胶庠告老。桓荣列于东面。
藩邸求旧。宋昌总于北军。
臣何妄庸。兼此叨窃。
伏惟皇帝陛下夙祗图录。光宅区宇。
凡厥在位。喜圣朝之得人。
独此旷官。尘睿鉴之知子。
将何以典司礼乐。综理韬钤。
伏乞太阳回光。庆云洒泽。
俯察蒙鄙。旁求贤俊。
则冀受授无失。谋谟有伦。
无任下情愧悚之至。谨诣朝堂奉表陈乞以闻。
杨珣碑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四十一
□□易与天地准。
故君子洗心焉。
夫出处审乎时。
默语存乎道。
易成其大。
劳谦□于吉□□□□□有(阙七字)□□□□右相国忠之父也。
纯孝足以合礼。
移忠足以和义
体仁足以长人。
贞固足以干事。
包大易之四德□□□□□□莫京(阙十二字)以嗣者矣。
公讳珣。
字仲珣
华阴人也。
叔虞剪圭
自周封晋。
伯乔食菜。
受邑君杨。
氏族之先也。
黄雀四环(阙九字)洁白□□□□□五公四代乘车轮者。
两汉百人。
门阀之宗也。
公曾祖汪。
国子祭酒吏部尚书戴国公
探道秉德。
□□□□大父令本。
库部郎中□沂□三郡守
讲信修睦。
不陨厥问。
烈考志谦。
青城
追赠陈留太守
修辞辩学。
薄游以取荣。
冲用晦德。
积庆以垂裕。
□□□□□□有□光公承□□之阴骘。
体积善之阳报。
气禀清白。
生资礼乐。
故艺能无不总。
博览无不该。
尝读书至事亲章。
乃辍卷长叹曰。
夫子志在春秋。
□□之□行在孝经。
□□□也乃□心所至誓不违亲。
鸣鹤远闻。
招弓屡辟。
确乎不拔。
皆以色养恳辞。
青城府君每加诲诱。
俾之从政
公乃□□□□□面承大人庭训。
孝乎惟孝。
友于兄弟。
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也。
府君乃抚而慰之。
就成雅志。
自是三十馀载。
非躬荐甘旨。
不以洁(阙十一字)定非□疾无□□之忧致□养极三牲之乐。
当时君子议以为难。
及丁家艰。
哀毁踰制。
遂结庐墓左。
手植松楸。
郡县以孝闻。
服满召□□□□□以旌□行。
迁延不行者久之。
或曰。
生极其养。
不违亲以易身。
孝本乎仁。
岂怀宝而迷国。
又太夫人有苦切之诫。
乃应命焉。
左卫兵曹
以□□□□州司士杭州司士□□□□职及栾棘仅起。
衰麻外除。
谓楚禄万钟
永无及巳孔门四教。
庶有立乎。
乃息心参调。
优游著述。
寻以亲(阙七字)察使察罪举能。
□□元武令公从政也。
蕴中和以息机。
推诚信以动物。
草木无夭。
况人庶乎。
鬼神知感。
况豪右也。
所以堂上鸣琴(阙八字)
所在□□□□□用公之道。
行公之志。
推以一邑。
持宰天下。
亦信然乎。
神欺辅仁。
位不充德。
亭伯劳于郡掾。
仲躬止于太邱。
□□□□□□时宰窃位而□叹命之不偶。
□□□犹今享年五十有一。
开元五载
遘疾终于元武县廨
公始自解褐应召。
及乎易篑归□凡六徙□□□□□□者三□人者一□□□□之屯□无愠恚于三黜。
以之造次。
必周旋于四科。
传曰。
涅而不缁。
磨而不磷。
公之谓矣。
夫人中山张氏。
仆射□□□□□□州希□之□女。
恭俭之德。
训于公宫。
贞信之教。
行于嫔族。
命之不造。
华年早凋。
开元二十七年十月十六日
合葬于岐阳安平山南原。
礼也。
天宝七载
追赠魏郡太守
夫人中山郡夫人
其孤国忠。
济美代业。
应期王佐。
则我有社稷。
尔能卫之。
我有廊庙。
尔能宰之。
叶和九功。
九功惟序。
平章百姓。
百姓昭明。
俾九流衣冠。
万邦黎献。
丕乃大言曰。
咸有一德。
思皇万年。
时惟尔劳。
时惟尔弼。
若然者。
虽我君臣之□□契理运亦乃祖□□之训贻厥门风。
于是美□□之克家。
霈春泽以流叶。
天宝十二载三月
重赠公武部尚书
追封郑国公
夫人郑国夫人
所以彰父教子忠。
君嘉臣节也。
万载(阙十一字)希音则钜鹿名将。
空深汉主之怀。
阙里先师。
逾愧鲁侯之诔。
铭曰。
先王至德。
训人惟孝。
倬哉杨侯
独立名教。
宏道由己。
聚学依仁。
悾悾励节。
谆谆奉亲。
明惟其物。
暗不欺神(阙十二字)
其伦。
君子委和。
嵩神属庆。
挺生王宰。
精微亚圣。
光尔前烈。
毗予大政。
延赠夏卿
追封旧郑
安平原兮岐之阳。
□□□兮□□乡。
□□□兮□□□冥冥归兮泉路长。
独九京之丰石。
播终古兮名扬。
宋中丞请都金陵757年 盛唐 · 李白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四十八 创作地点:江西省九江市
臣某言。
臣诚惶诚恐顿首顿首。
臣闻社稷无常奉。
明者守之。
君臣无定位。
闇者失之。
所以父作子述。
重光叠辉。
天未绝晋。
人惟戴唐。
以功德有厚薄。
运数有修短。
功高而福祚长永。
德薄而政教陵迟。
三后之姓。
于今为庶。
非一朝也。
伏惟陛下钦六圣之光训。
拥千载之鸿休。
有国之本。
偫生属望。
粤自明两。
岐之阳。
昔有周太王之兴。
发迹于此。
天启有类。
岂人事欤。
皇朝百五十年。
金革不作。
逆胡窃号。
剥乱中原。
虽平嵩邱
填伊洛。
不足以掩宫城之骸骨。
决淇河。
秦雍
不足以荡犬羊之膻臊
毒侵区宇。
愤盈穹旻。
此乃猛士奋剑之
谋臣运筹之日。
夫不拯横流。
何以彰圣德。
不斩巨猾。
无以兴神功。
十乱佐周而克昌。
四凶及虞而乃去。
去元凶者。
非陛下而谁。
且道有兴废。
代有中季
汉当三七。
莽亦为灾。
赤伏再起。
丕业终光。
非陛下至神至圣。
安能勃然中兴乎。
以臣料人事得失。
敢献疑于陛下。
臣犹望愚夫千虑。
或冀一得。
何者。
贼臣杨国忠
蔽塞天聪。
屠割黎庶。
女弟席宠。
倾国弄权。
九土泉货。
尽归其室。
怨气上激。
水旱荐臻。
重罹暴乱。
百姓力屈。
即欲平殄蝥贼。
恐难应期。
且图万全之计。
以成一举之策。
今自河以北。
为胡所淩。
自河之南。
孤城四垒。
大盗蚕食
割为洪沟
宇宙峣杌。
昭然可睹。
臣伏见金陵旧都。
地称天险。
龙盘虎踞
关扃自然。
六代皇居。
五福斯在。
雄图霸迹。
隐轸犹存。
咽喉控带。
萦错如绣。
天下衣冠士庶。
避地东吴
永嘉南迁。
未盛于此。
臣又闻汤及盘庚
五迁其邑。
典谟训诰。
不以为非。
卫文徙居楚邱。
风人流咏。
伏惟陛下因万人之荡析。
乘六合之诪张
扶风万有一危之近邦。
金陵太山必安之成策。
苟利于物。
断在宸衷。
况齿革羽毛之所生。
楩楠豫章之所出。
元龟大贝。
充牣其中。
银坑铁冶。
连绵相属。
铜陵为金穴。
煮海水为盐山
以征则兵强。
以守则国富。
横制八极。
克复两京。
俗畜来苏之欢。
人多傒后之望。
陛下西以峨嵋为壁垒。
东以沧海为沟池。
海陵之仓。
长洲之苑。
虽上林五柞。
复何加焉。
上皇居天帝运昌之都。
储精真一之境。
有虞则北闭剑阁
南扃瞿塘
尤共工
五兵莫向。
二圣高枕。
人何忧哉。
飞章问安。
往复巴峡
朝发白帝
暮宿江陵
首尾相应。
率然之举。
不胜屏营瞻云望日之至。
谨先奉表陈情以闻。
石鼓歌 中唐 · 韦应物
引用典故:碣石
周宣大猎兮岐之阳,刻石表功兮炜煌煌。
石如鼓形数止十,风雨缺讹苔藓涩。
今人濡纸脱其文,既击既埽白黑分。
忽开满卷不可识,惊潜动蛰走云云。
喘逶迤,相纠错,乃是宣王之臣史籀作。
一书遗此天地间,精意长存世冥寞。
秦家祖龙还刻石,碣石之罘李斯迹。
世人好古犹共(一作法)传,持来比此殊悬隔。
辨惑一 唐 · 李师政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五十七
有辨聪书生谓忠正君子曰。
盖闻释迦生于天竺
修多出自西胡。
名号无传于
功德靡称于典谟。
实远夷所尊敬。
中夏之师儒。
摄摩腾之入汉。
康僧会之游吴。
显舍利于南国。
起招提于东都。
自兹厥后。
乃尚浮图。
沙门盛洙泗之众。
精含丽王侯之居。
既营之于爽垲。
又资之以膏腴。
擢修幢而曜日。
拟甲第而当衢。
王公大人助之以金帛。
农商富族施之以田庐。
其福利之焉在。
何尊崇之有馀也。
未若销像而绝镌铸。
货泉可以无费。
毁经以禁缮写。
笔纸不为之贵。
废僧以从编户。
益黍稷之馀税。
坏塔以补不足。
广赈恤之仁惠。
欲诣阙而效愚忠。
上书而献斯计。
窃谓可以益国而利民矣。
吾子以为何如乎。
忠正君子曰。
是何言之过欤。
非忠孝之道也。
夫忠臣奉国
愿受福之无疆。
孝子安亲。
务防灾于未兆。
闻多福之因。
缘求之如不及。
睹速祸之萌。
柢避之若探汤
国重天地之祈。
祈于福也。
家避阴阳之忌。
忌于祸也。
福疑从取。
祸疑从去。
人之情也。
忠之道焉。
子乃去人之所谓福。
取人之所谓殃。
岂忠臣奉国之计。
非孝子安亲之方。
观匹夫之自爱。
尚不反医而违卜。
况忠臣之爱君。
如何劝殃而阻福乎。
何异采药物以荐君。
而取农岐之所忌。
求医术以奉亲。
而反和鹊之深致。
彼劝取忌而用毒。
良非慎重之至意。
施诸已而犹惧矣。
矧敢安于所天乎。
若夫废宗庙之粢盛。
供子孙之鱼肉。
毁蒸尝之黻冕。
充仆妾之衣服。
苟求惠下之恩。
崇安上之福。
恨养亲之费膳。
思废养以润屋。
如此者可谓忠乎。
可谓孝乎。
且夫周弃宏播殖之教。
遂配稷以长尊。
勾龙立水土之功。
亦为社而恒敬。
坊墉小益。
尚参八蜡之祭。
林泽微灵。
犹□一献之祀。
况夫三达无碍之智。
百神无以俦。
十方无等之尊。
千圣莫能匹。
万惑尽矣。
万德备矣。
梵天仰焉。
帝释师焉。
道济四生。
化通三界。
拔生死于轮回。
示涅槃之常乐
身光赫奕。
夺朗日之流晖。
形相端严。
具圣人之奇表。
微妙元通。
未足拟议。
博施兼济。
其犹病诸。
等慈而无弃物。
可不谓之仁乎。
具智而有妙觉。
可不谓之圣乎。
夫体仁圣之德者。
岂为谲诳之哉。
静而思之。
蔑不信矣。
至如立寺功深于巨海。
度僧福重于高岳
法王之所明言。
开士之所笃信。
若兴之者增庆益国
不亦大乎。
敬之者生善利民。
不亦广乎。
或小损而大益。
岂非国之所宜崇乎。
或小益而大损。
岂非民之所当避乎。
法眼明了。
睹福报之无量。
金口信实。
咎因之不朽。
凡百士民。
皆非目见。
纵未能信其必尔。
亦何以知其不然哉。
冥昧不可以意决。
深远唯当以圣證。
岂不冀崇之福。
资于君父。
畏毁之累。
及于家国乎。
臣无斯慎于其君。
非忠臣也。
子无此虑于其亲。
非孝子也。
子欲苟遂娼嫉之褊心。
不宏忠慎之深虑。
阻祈福之大缘。
安上之善业。
乃取咎之道也。
岂尽忠之义哉。
余昔笃志于儒林。
又措心于文苑。
颇同吾子之言论。
良由闻法之迟晚。
赖指南以去惑。
幸失途之未远。
每省过而责躬。
则临餐而忘饭。
子若博考而深计。
亦将悔迷而知返矣。
窃闻有太史令傅君者。
又甚余曩日之惑焉。
内自省于昔迷。
则十同其五矣。
请辨傅君之惑言。
以释吾子之邪执。
傅谓佛法本出于西胡。
不应奉之于中国。
余昔同此惑焉。
今则悟其不然矣。
由余出自西戎
辅秦穆以开霸业。
日磾生于北狄。
汉武而除危害。
臣既有之。
师亦宜尔。
何必取其同俗。
而舍于异方乎。
师以道大为尊。
无论于彼此。
法以善高为胜。
不计于遐迩。
若夫尚仁为美。
去欲称高。
戒积恶之馀殃。
劝为善以邀福。
百家之所同。
七经无以易。
但褊浅而未深至。
龌龊而不周广
其恕已及物。
孰与佛之宏乎。
其睹末知本。
孰与佛之远乎。
其劝善惩恶。
孰与佛之广乎。
其明空析有。
孰与佛之深乎。
由此观之。
其道妙矣。
圣人之德。
何以加焉。
岂得以生于异域而贱其道。
出于远方而弃其宝。
夫绝偫之骏。
非唯中邑之产。
旷世之珍。
不必诸华之物。
汉求西域之名马。
魏收南海之明珠。
贡犀象之牙角。
采翡翠之毛羽。
物生远域。
尚于此而为珍。
道出遐方。
独奈何而可弃。
若药物出于戎夷。
禁咒起于胡越。
苟可以蠲邪而去疾。
岂以远来而不用之哉。
夫灭三毒以證无为。
其蠲邪也大矣。
除八苦而致常乐
其去疾也深矣。
何得拘夷夏而计亲疏乎。
况百亿日月之下。
三千世界之内。
则中在于彼域。
不在于此方矣(右辨佛出西胡)
傅谓诗书所未言。
以为修多不足尚。
昔同此惑焉。
今又悟其不然矣。
夫天文历象之秘奥。
地理山川之卓诡。
经脉孔穴之诊候。
针药符咒之方术。
诗书有所不载。
未之明言。
然考之吉凶而有徵矣。
察其行用而多效矣。
且又未言之物。
蠢蠢无穷。
诗书不载之法。
茫茫何限。
信乎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何得拘六经之局教。
而背三昧之通旨哉。
夫能事必兴于上古。
圣人开务于后世。
故栋宇易层巢之居。
文字代结绳之制。
饮血茹毛之馔。
则先用而未珍。
火化粒食之功。
虽后作而非弊。
彼用舍之先后。
非理教之蔽通。
岂得以诗书早播而特隆。
修多晚至而当替。
人有幼啖藜藿。
长饫粱肉。
少为布衣。
老遇侯服。
岂得以藜藿先获。
谓胜粱肉之味。
侯服晚遇。
不如布衣之贵乎。
万物有迁。
三宝常住。
寂然不动。
感而皆遇。
化身示隐显之迹。
法体绝兴亡之数。
非初诞于王宫。
不长逝于双树。
何得论生灭于赴感。
计修促于来去乎(右辨不言)
傅氏誉老子而毁释迦
赞道书而非佛教。
昔同此惑焉。
今又悟其不然也。
夫释老之为教。
体一而不二矣。
同蠲有欲之累。
俱显无为之宗。
老氏明而未融。
释典言臻其极。
道若果是。
佛固同是而无非。
佛若果非。
道亦可非而无是。
理非矛盾之异。
人怀向背之殊。
既同众狙之喜恕。
又似叶公之爱畏。
至如柱下道德之旨。
漆园内外之篇。
雅奥而难加。
清高而可尚。
窃常读之。
无间然矣。
岂以信奉释典而苟訾之哉。
抑又论之。
夫生死无穷之缘。
报应不朽之旨。
释氏之所创明。
未之言及。
不知今之道书。
何因类于佛典。
论三世以劝戒。
出九流之轨躅。
若目睹而言之。
则同佛而等其照。
若耳闻而放之。
则师佛而遵其说。
同照则同不当非。
于师则师不可毁。
誉道而非佛。
何谬之甚哉(右辨毁佛誉道)
傅云佛是妖魅之气。
寺为淫邪之祀。
此其未思之言也。
妖唯作孽。
岂宏十善之化。
魅必凭邪。
宁兴八正之道。
妖犹畏狗。
魅亦惧猫。
何以降帝释之高心。
摧天魔之巨力。
又如图澄罗什之侣。
道安慧远之俦。
高德高名。
非狂非醉。
岂容舍爱辞荣。
求魑魅之邪道。
勤身苦节。
事魍魉之妖神。
又自昔东汉至我大唐
代代而荣妖言。
处处而断淫祀。
岂容舍其财力。
放其士民。
营魑魅之堂塔。
入魍魉之徒众。
又有宰辅冠盖。
人伦羽仪。
王导庾亮之徒。
戴逵许询之辈。
置情天人之际。
抗迹烟霞之表。
并禀教而归依。
皆厝心以崇信。
岂容尊妖奉魅以自屈乎。
良由睹妙知真使之然耳。
又傅氏之先毅字武仲
高才硕学。
世号通人
显宗之祥梦。
證金人之冥感。
释道东被。
有功焉。
窃揆傅令之才识。
未可齐于武仲也。
何为毁佛谤法。
与其先之反乎。
吴尚书令阚泽对吴主孙权曰。
孔老二家。
比方佛法。
优劣远矣。
何以言之。
孔老设教。
法天以制。
不敢违天。
诸佛说教。
诸天奉而行。
不敢违佛。
以此言之。
实非比对。
愚谓阚子斯论。
知优劣之一隅矣。
凡百君子。
可不思其言乎。
夫大士高僧
观于理也深矣。
明主贤臣。
谋于国也忠矣。
而历代宝之。
以为大训。
何哉。
知其穷理尽性。
道莫之加故也。
傅氏观不深于名僧。
思未精于前哲。
独师心而背法。
轻绝福而兴咎。
何其为国谋而不忠乎。
为身虑而不远乎。
大觉穷神而知化。
深劝思患而预防。
唯百龄之易尽。
嗟五福其难常。
命川流而电逝。
地久天长
三涂极迍而杳杳。
四流无际而茫茫。
凭法舟而利济。
藉信翮以高翔。
宜转咎而为福。
何罔念而作狂也(右辨比佛妖魅)
傅云赵时梁时
皆有僧反。
况今天下僧尼二十万众。
此又不思之言也。
若以昔有反僧。
而废今之法众。
岂得以古有叛臣。
而弃今之多士。
邻有逆儿。
而逐已之顺子。
昔有乱民。
而不养今之黎庶乎。
夫普天之下。
出家之众。
非云集于一邑。
实星分于九土。
摄之以州县。
限之以关河。
无徵发之威权。
有宪章之禁约。
纵令五三凶险。
一二阐提
既无缘以乌合。
亦何忧于蚁聚。
且又沙门入道。
岂怀亡命之谋。
女子出家。
宁求带钾之用。
何乃混计僧尼之数。
雷同枭獍之党。
构虚以乱真。
蔽善而称恶。
君子有三畏。
岂当如是乎。
夫青衿有罪。
非关尼父之失。
皂服为非。
岂是释尊之咎。
僧干朝宪。
尼犯俗刑。
譬诵律而穿窬。
如读礼而骄倨。
但以人禀顽嚚之性。
而不迁于善。
非是经开逆乱之源。
而令染于恶。
人不皆贤。
法实尽善。
何得因怒恶而及善。
以咎人而弃法。
夫口谈夷惠。
而身行桀蹠。
耳听诗礼。
而心存邪僻。
夏殷已降。
何代无之。
岂得怒蹠而尤夷惠。
疾邪而废诗礼。
然则人有可诛之罪。
法无可废之过。
但应禁非以宏法。
不可以人而贱道。
窃笃信于妙法。
不苟党于沙门
至于耘稊稗以殖嘉苗。
肃奸回以清大教。
所深愿矣(右辨昔有反僧)
傅云道人土枭驴骡四色。
皆是贪逆之恶种。
此又不思之言也。
夫以舍俗修道。
故称道人
学道离贪。
何名贪逆。
若云贪菩提道。
逆生死流。
则傅子兴言。
未达斯旨。
沙门之律行也。
行人所不能行。
止人所不能止。
具诸释典。
可得而究。
蠕动之物。
犹不加害。
况为枭獍之事乎。
嫁娶之礼。
尚舍不为。
况为禽兽之行乎。
何乃引离欲之上人。
匹聚麀之下物。
校有道之贤俊。
比无知之驴骡。
毁大慈之善众。
媲不祥之恶鸟。
谓道人为逆种。
以梵行比兽心。
害善一何甚乎。
反白为黑。
类如此乎(右辨比僧土枭)
余昔每引孝经之不毁伤。
以讥沙门之去须发。
谓其反先王之道。
夫忠孝之义。
今则悟其不然矣。
若夫事君亲而尽节。
虽杀身而称仁。
亏忠孝而偷存。
徒全肤而非义。
论美见危而致命。
礼防临难而苟免。
何得一槩而诃毁伤。
雷同而顾肤发。
割股纳肝。
伤则甚矣。
剃须落发。
毁乃微焉。
立忠不顾其命。
论者莫之咎。
求道不爱其毛。
何独以为过。
汤恤蒸民。
尚焚躯以祈泽。
墨敦兼爱。
欲摩足而至顶。
况夫上为君父。
深求福利。
须发之毁。
何足顾哉。
且夫圣人之教。
有殊途而同归。
君子之道。
或反经而合义。
泰伯其人也。
废在家之就养。
采药不归
弃中国之服章。
依剪发以为饰。
反经悖礼。
莫甚于斯。
然而仲尼称之曰。
泰伯其谓至德矣。
其故何也。
虽迹背君亲。
而心忠于家国。
形亏百越。
而德全乎三让。
泰伯弃衣冠之制。
而无损于至德。
沙门舍搢绅之容。
亦何伤乎妙道。
虽易服改貌。
违臣子之常仪
而信道归心。
愿君亲之多福。
苦其身意。
修出家之众善。
遗其君父。
以历劫之深庆。
其为忠孝。
不亦多乎。
善沙门为不忠。
未之信矣(右辨讥毁须发)
傅又云。
西域胡人
因泥而生。
是以便事泥丸。
此又未思之言也。
夫崇立灵像。
模写尊形。
所用多涂。
非独泥丸。
或雕或铸。
则以铁木金铜。
图之绣之。
亦在丹青缣素。
复谓西域士女。
遍从此物而生乎。
且又中国之庙。
以木为主。
则为制礼君子。
皆从木而育邪。
亲不可忘。
故为之宗庙。
佛不可忘。
故立其形像。
以表罔极之心。
用伸如在之敬。
钦圣仰德。
何失之有哉。
夫以善为过者。
故亦以恶为功矣(右辨泥种事泥)
傅又云。
帝王无佛则国治年长。
有佛则政虐祚短。
此又未思之言也。
则谓能仁设教。
皆阐淫虐之风。
菩萨立言。
专宏之事。
以实论之。
殊不然矣。
夫殷丧大宝。
灾兴妲已之言。
周失诸侯。
祸由褒娰之笑。
三代之亡。
皆此物也。
三乘之教。
岂斯尚乎。
佛之为道。
慈悲喜护。
齐物我而等怨亲。
与安乐而救危苦。
古之所以得其民者。
佛既宏之矣。
民之所以逃其上者。
经甚戒之矣。
羲轩舜禹之德。
在六度而包笼。
羿浞癸辛之咎。
总十恶以防禁。
向使桀宏少欲之教。
顺大慈之道。
无以用其谋。
汤武焉得行其讨。
可使鸣条免去国之祸。
牧野息倒戈之乱。
夏后从洛汭之歌。
楚子违乾溪之难。
然则释氏之化。
为益非小。
延福祚于无穷。
遏危亡于未兆。
傅谓有之为损。
无之为益。
是何言欤。
是何言欤。
佛何雠而诬之至此。
佛何所负而疾之若雠乎(右辨有佛政虐)
傅又云。
未有佛法之前。
人皆淳和。
世无篡逆。
此又未思之言也。
夫九黎乱德。
岂非无佛之年。
三苗逆命。
非当有法之后。
夏殷之季。
何有淳和。
春秋之时。
宁无篡逆。
寇贼奸宄。
作士命于皋繇。
猃狁孔炽。
薄伐劳于吉甫
而傅谓佛兴篡逆。
法败淳和。
专构虚言。
皆违实录。
一缕之盗。
佛犹戒之。
岂长篡逆之乱乎。
一言之竞。
佛亦防之。
何败淳和之道乎。
惟佛之为教也。
劝臣以忠。
劝子以孝。
劝国以治。
劝家以和。
宏善示天堂之乐。
惩非显地狱之苦。
不唯一字以为褒贬。
岂止五刑而作戒。
乃谓伤和而长乱。
不亦诬谤之甚哉。
亦何伤于佛日乎。
但自沦于苦海矣。
轻而不避。
良可悲夫。
于是书生心伏而色愧。
避席而谢曰。
仆以习俗生常。
违道自佚。
忽于所未究。
玩其所先迷。
背正法而异论。
受邪言以同失。
今闻佛智之元远
乃知释教之忠实。
豁然神悟而理摅。
足以荡逆而祛疾。
虽从邪于昔岁。
请归正于兹日。
谨诵来诫。
以为口实矣(右辨无佛民和
唐赠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铭823年 中唐 · 元稹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五十四
公讳倰。字德长
以孝公为从祖父。则其官族可知也。
沔弟涛。官至大理少卿
涛生仪甫。官至大理丞
刑部侍郎。公即刑部之第某子。
母曰范阳卢氏。赠本部太君
公再娶。前夫人荥阳郑之尚女。
后夫人范阳卢国倚女。封范阳郡君
七女三男。三女既嫁。
郑出也。两男三女出于卢。
千牛。乃明经
挽郎。公以长庆三年二月四日薨于洛阳时邕里。
寿至七十一年。官至户部尚书
赠太子少保。阶至正议大夫
勋至上柱国。爵至安平县开国男
紫服金鱼之赐其尚矣。葬以其年十一月之某日于某地。
公始以太庙郎再任为东阳主簿刺史李衡
一见自得。湖南
宾置之府。罢授宣州录事参军
观察使崔衍状为南陵。会南陵赋钱三万。
税输之户。天地相远。
不可等度。由是岁累逋负。
人被鞭迫。而又屠牛铸钱。
贼杀吏卒。莫敢禁止者。
公始至。怗怗然无约束。
适有屠牛铸钱之徒败觉者。尽窟穴诛之。
偫盗皆散走。一旦命负担者三四人。
悉以米盐醯酱之具寘于担。从十数辈。
直抵里中佛舍下。因召集老艾十馀人与之坐。
遍谓里中赋输之粗等者。吾不复问。
贫富高下之大不相当。亟言之。
不言。罪且死。
不实。罪亦死。
既言之。皆笔于书。
然后取所负米盐醯酱。饱所从而去。
又一里亦如之。不数十日。
尽得诸里所传书。因为户输之籍。
有自十万钱而降于千百者。有自千百钱而登于十万者。
卒事悬于门。莫敢隐匿者。
是岁前逋负尽入焉。宣使骇异之。
当去复留者凡七载。歙州刺史
府中宾皆愿去。宣帅不遣去。
以公摄理之。用能也。
累迁京兆府司录。拜侍御史
膳部员外郎转运判官
会朝廷始置两税使。俾之听郡县。
授公检校膳部郎中襄州湖鄂之税皆涖焉。
且主转运留务江陵。公乃取一大吏。
劾其赃。其馀眇小不法者牒按之。
所涖皆震竦。岁馀计奏。
宪宗皇帝深嘉之。面命金紫。
检校职方郎中。移治留务扬子
仍兼淮浙宣建等两税使。寻拜苏州刺史
湖南团练观察处置使御史中丞潭州刺史。破坏豪黠。
除去冗费。岁中。
廪藏羡溢宪宗驿召至京城
擢拜户部侍郎判度支。不累月。
会上新即位。顿掌内外。
修奉景陵。一日下诏移五镇。
幽州镇州赐钱皆亿万。郊天地。
上徽名。太和公主嫁可汗。
吐蕃请降使。使者往返凡数辈。
幽州将帅镇州将帅
食饟半天下兵。自七月十二月
一出于有司。则其供办之能可知也。
陛下特加工部尚书以偿之。会凤翔阙节度
宰相奏名皆不可。上曰。
得之矣。明日出白麻书。
以公为检校礼部尚书凤翔府御史大夫充凤翔陇州节度观察处置使。先是岐吴诸山多椽栎柱栋之材。
薪炭刍之数。京师藉赖焉。
负气势者名为相市。实出于官。
公则求者无所与。由是负气势者相与皆怨恨。
又无可为毁。乃扬言曰。
以崔之峭削廉隘。好是非人。
士众不愿久为帅。陛下一旦问宰相
予虽心知其不然。然亦惑于众口。
卒不能坚辨上意。赖上仁圣不受谗。
乃以公为检校礼部尚书河南尹。是后岐下诸将。
比比有来者。予谓曰。
公于里闾间。吾不复问矣。
军怨乎。吏怨乎。
何为谤。皆曰举其一二可知也。
凡军之怨。怨不均也。
先是岐之军。食于府者同一斛。
食于省者盈一一焉。公乃岁以六十四万斛就其盈。
由是言之。怨乎哉。
吏之怨。怨不厚也。
先是郑少师得请于上。吏之俸有加焉。
然而后郑者辄以所加之俸管于库。其府吏以下未尝获一钱。
公乃悉出所馀。命纠掾以下均取之。
仍著令曰。自是加俸贮于尅府。
赏信易取也。人人皆便之。
言讫叹愤。多出涕。
河南不旬月。家家自谓有崔尹。
卒吏无敢过其门。识事者皆云。
五十年无是尹都者。是岁七月抗疏云。
臣七十当致仕。词意不可遏。
朝廷嘉之。拜户部尚书以遂之。
近世未有心胆既强。声势方稳。
而能自引去者。明年春
暴疾薨于家。予与公更相知善有年矣。
公之气性刚方。理家理身。
廉俭峻直。颇有文章。
考公之所尚。友爱
内外死丧婚嫁之不能自持者。莫不已任之。
尝以户部侍郎为其兄乞换一五品致仕官。天子怜其意。
特以太子谕德与其兄。至于亲戚僚友。
间无所阙。由是议论不能饶借所无者。
而所无者亦以是畏避之。为理尚严明。
勤于举察。胥吏辈始皆难于公。
然而终卒无大过。词色朗厉。
若不可支梧。然而下于已者。
能以理千之。无不即时换已见。
此其所多也。铭曰。
詟怯声佞。直持劲正根乎性。
抑厄病横。耇寿景盛由乎命。
我用其劲。齿与位并。
铭于子孙。用我为镜。
请驾不巡幸军前表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九
臣某伏睹宣旨。驾幸北路军前者。
臣闻展义巡功。礼经垂典。
诛凶伐叛。有国通仪。
盖欲回广照于一方。辑五瑞于偫后。
剪其暴乱。慰彼蒸黎。
况蠢尔邠岐。久迷大顺。
匪朝伊夕。即睹殄平。
不足以亲驾戎车。远临狡穴
依依众恳。佥用惊疑。
伏惟陛下逾舜文明。超周神武。
禀秋霜之令。敷春育之恩。
委以至公。推其大信。
覆载之内。风偃化行。
而陇渭之乡。岍岐之俗。
甘寒谷之气。自弃阳和。
息恶木之阴。显孤临照。
恃蚁封而称固。巢燕幕偷安
今则上将专征。雄师薄伐。
远凭圣算。必刬根荄。
窃惟汉曲褒川。方当寒冱。
霜雪崄栈。岂易跻登
况射鲋穿蝇。讵用千钧之弩。
孤城荒堞。宁烦万乘之威。
伏乞圣慈。俯徇偫心。
特寝成命。伫观剋捷。
永统华夷。干冒宸严。
无任战越兢惧迫切屏营之至。谨诣阁门奉表陈请以闻。
请复李克用官爵表 唐末 · 韦昭度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五
赏功罚否。前圣之令猷。
含垢匿瑕。百王之垂训。
是以雷解而羲文象德网开而汤化归仁
用彼怀柔。式存彝范。
上自轩农之代。下臻文武之朝。
罔不允洽宽宏。以流霈泽。
况国家当德祖守成之日。宪宗致理之时。
车轨一同。桑麻万里。
烛龙外野。悉在梯航。
火鼠穷郊。咸归正朔。
然犹王承宗拥兵镇冀。诏范希朝讨之。
仍岁无功。卒行赦宥。
而又朱滔幽州之众。结田悦李纳王武俊之强。
马燧等征之不克。旋又宽之。
以累圣之典谟睿哲。大朝之纪律文明。
非不欲厉彼风驱。快其电扫。
然且考春秋之义。稽楚郑之文。
或退而许平。或服而更舍。
存于旧史。载彼新书。
李克用代漠强宗。阴山贵允。
呼吸而风云作气。指挥而草木成形。
仰天指心。誓献秩訾之首。
伏韬殴血。屡亲都护之营。
所谓勇多上人。自匪穷来归我。
及陛下圣考懿宗皇帝之朝。彭门失守。
亲驱锐卒。首建殊功。
而先帝即位之初。渚宫大扰。
复提义旅。克静妖氛。
其后封豕长蛇。荐食上国。
继以子朝之乱。皆因重耳之盟。
保大朝之宗祧。垂中兴于简册。
盖圣主之御天下也。有勋可书。
有绩可载。宥过不忘于十代。
念功岂止于一时。天高听卑
请事斯语。且四海之内。
创痏犹殷。九贡之邦。
纲条未理。昨者遽起邠岐之众。
寻已退还。又徵燕蓟之师。
倏闻内变。出于饟馈失职。
资屝绝供。致此投戈。
是乖借箸。盖下计之未熟。
非圣谋之不臧。傥宸断重新。
天机间出。录兹诚款。
散彼师徒。虚其旧念之怀。
待以如初之礼。臣等所议。
实在于斯。抑又闻往者汉将赵充国
欲因边境衰弱。出兵击之。
是时魏相上书。尽陈利害。
且曰。恃国家之大。
矜人物之众。欲见威于敌者。
谓之骄兵。兵骄者灭。
非但人事。乃天道也。
又曰。臣不知此兵何名者也。
兵出无名。事乃不成。
汉宣纳之。竟罢其伐。
伏惟皇帝陛下鉴往古用师之难。采列圣迁善之美。
恩加区宇。信及豚鱼。
则臣等不胜恳愿。况今汴魏犹难。
幽定方困。纵遣之调发。
岂能集事。虚行号令。
徒召寇雠。将以剿人。
非惟辱国。且黠戛斯举勤王之众。
推效命之诚。未能虏骑独攻。
所望汉兵同力。令兹数镇。
奔命不遑。难致济师。
恐又生事。谕其渐当暑热。
非利戎旃。悉力颁沾。
遣还蕃部。重荣陈五郡之卒。
益谨关防。王珙振两河之雄。
更严旗鼓。然后奖其上表。
哀以自陈。录彼前劳。
责之后效。徵神爵之往典。
还日逐之故封。谕其已斥王恭
不使更疑晋帝。凡百臣子。
实切乃诚。其克用在身官爵。
并请却还。仍依前编入属籍。
辉王祚 唐 · 钱珝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三十三
维年月日。
皇帝若曰。
古君子笃于其亲者。
使天下皆兴于仁也。
故二王五子之封。
非独立爱而已。
咨尔第九男祚。
岐之质。
见善欲迁。
禀训道而必开。
故戏言而不受。
一隅已达。
四术可陈。
乃申胙土之章。
俾奉成人之礼。
今遣某官某乙持节册尔为辉王
于戏。
为臣为子。
皆在尔躬。
有器有名。
敢私国典。
锡类则非孝不可。
远耻则非恭不能。
无替聿修
以光利建。
白茅金玺。
昭物具焉。
尔其夙夜循思。
用称休命。
通州鼓角楼天圣四年十一月 北宋 · 掌禹锡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四
鼓角之制,有自来矣。
肇帝鸿之御宇,战蚩尤于涿野,克壮乎虎旅,取象乎龙吟,尔后始皇备于卤簿,稷嗣定于雅乐。
前征乌丸之国,遂寝乎兜勒之曲;
后分熊氏之寄,乃限乎天骄之奏。
故有屹襄湖之峻雉,敞云构之飞谯。
三吹之调弥切,七萃之师咸肃。
丕显乎威武,底宁乎边鄙。
则知圣人备物致用,其利溥哉!
南楚之表,道为名郡,提封匪广,生齿实繁。
潇水导其源,疑山盘乎险。
南控百粤之徼,北凑三湘之域。
逮至唐室,多以名儒刺郡。
阳城以优擅其美,元结以雄藻推其高。
迄于圣宋,光华在旦,率以循吏出典是邦。
累岁间,官政离逖,号为难治
细民多僻,嚚讼纷起。
今皇帝以廉车飞奏,昃食疢怀,申命攸司,慎择良牧。
佥曰陇西辛公惇大成裕,从容以和。
帝曰:「俞,往钦哉」!
公拜手飏言曰:「成命,叨重委,罔敢或怠,庶兹底绩」。
公自下车而治,游刃有馀
棼丝之咸革,握槊之徒顿息。
隆圄之阗鞠为茂草,秀岐之咏穆如清风。
一变成邹鲁之俗,五月速海岱之报。
一日周爰郡署,目视鼓角楼,年祀寖远,梁木倾陊,且曰:「《大壮》著在羲《易》,《斯干》颂于周《雅》。
宜遵国朝之明制,作方面之伟观」。
乃上其状,疾置以闻。
俞旨遄降,戒事云始。
会百谷之流潦,溢千章之美材。
顺流云委,合抱山积。
盖神灵之欣助,实德化之冥感。
繇是乘农务之隙,测定星之中。
庀工徒,具板干,因势即旧,规模穷巧。
纤毫之费皆给于官司,一篑之覆靡劳于民力。
期月之内,厥功云毕。
尔乃曲槛环合,高阁洞开。
丹雘于是霞舒,栾栌以之星拱。
飞翚之势髣髴于璇霄,灵鼍之音下清于壁。
谨彼挈壶之职,更诸漏水之器。
振颓纲于积岁,著定式于方来。
有以见鼎新革故,暂劳永逸。
良二千石之能事,不其伟欤!
与夫坏馆为厩,饰传称客者远矣!
禹锡尸官无状,属疾弥年。
深惭绣帨之文,殊玷翠珉之刻。
承命增惧,牢让不获。
强抽轧思,聊述梗概云尔。
时天圣四年岁次丙寅十一月十一日将仕郎司理参军掌禹锡(洪武《永州府志》卷一,明洪武十六年刻本。又见《古今事文类聚》续集卷二三,《山堂肆考》卷一六三,顾起元《说略》卷一,嘉庆《道州志》卷一一,道光《永州府志》卷三上。)
按:《古今事文类聚》续集、《山堂肆考》、《说略》节录此文,撰者作韦禹锡,当误。
仆射寇相让恩第一表 北宋 · 胡宿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八
丝纶诞告,有命自天,冰炭交怀,跼身无地中谢。)
窃以宰相之职,政本是毗。
寅亮天工,翊宣人纪。
上以应泰阶之耀,下以副岩石之瞻。
当一人注意之求,处百度仰承之地。
是故明询于众,昆命尔龟。
周建公櫰,不敢必备官之制;
汉虚相府,用以待远方之贤。
盖倚任之绝崇,在授受而斯允。
如臣者,本惟常品,素昧远图,幸以遭遇先期,忝尘迩列。
偶继协华之旦,弥敦叙旧之私,爰立岩廊,对掌衡轴。
遘戢干之在运,获睹承平;
惭借箸之无谋,蔑伸毗赞。
内惟孤直,终保全。
矧又总职枢庭,联荣鼎坐,奉循成宪,钦率乃司。
龊龊无称,容容兹愧,犹复授以元戎之旌纛,佩以丞相之印章,节制十连,董齐千乘。
宫司钥,仍膺册毕之恩;
专阃剖符,更委含岐之壤。
名数增盛,眷命有加,实儒素之极荣,岂生平之所望!
自知甚熟,享大为忧,惟恪守于攸箴,亦绝闻于报政。
宴安厚味,荏苒流晖。
企员阙之百常,居怀就日;
奉细书之一札,但谨宣风
比者圣诏遐临,皇慈俯被,曲承持节之召,俾展执圭之仪,获面威颜,深谐志愿。
岂谓遽颁恩制,复委台司贰西台内史之崇,升天官常伯之贵。
明扬有著,峻举徽章,听命以还,抚膺自失。
盖念臣久叨重位,过沐鸿私,论报无阶,踰涯既甚。
种种之发,复因病而得衰;
谆谆之心,弥畏满而招损。
敢复昧进,重增其尤!
岂可再以樗材,玷于柄用?
非止尸官充位,渎乃朝彝;
固当速戾伤年,戕其生理。
实贪生于盛世,须沥恳于露章。
伏望皇帝陛下,垂谅愚驽,见矜悃款,念隆器之无假,寝茂渥于已行。
别择良能,寘诸丞弼
如此,则微臣保量力之训,庶逭人言;
公朝得授方之规,无伤国体。
倾祈至切,战悸无从。
按:《文恭集》卷九。又见清抄一百五十卷本《圣宋名贤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一二。
地理新书序 北宋 · 王洙
 出处:全宋文卷四七八
翰林院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尚书吏部郎中、充史馆修撰判国子监提举集禧观事、上骑都尉赐紫金鱼袋臣王洙等奉敕管句删修。
臣闻圣人包虑民之心,其制器大备,其示法详密,使民日去不善,居而蕃息者也。
父母之于子,推燥湿以养之,又教以水溺、火焚、矛戟、虎豹、蛇鼋之能害人者,丁宁反复,然后知而避之。
人识父母之于己生而养之者也,不识安而全之者,父母之教也。
人之于父母知其大而遗其细,知择福而不知避害。
圣人者为之宫室、耒耜、书契、舟楫、弧矢、网罟、臼杵、重门,皆所以兴利驱害,虑及万世。
当是时,庶工百执事黾勉于下,涖官以智,献功以时。
为之者百官也,成之者圣人也。
《易》曰:「通其变,使民不倦。
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圣人为民父母,制器示法,既备且悉,周于无穷。
公刘居豳,太王居漆、沮,文王岐阳武王居镐,代皆相其吉凶,然后居之。
在《诗》曰:「笃公刘,既景乃冈,相其阴阳」;
古公亶父,聿来胥宇,爰契我龟」;
「度其鲜原,居岐之阳,在渭之将」;
「考卜惟王,宅是镐京,惟龟正之,成之」。
及周公营新邑,亦使太保召公先卜宅献图兆。
商相傅说曰:「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设都」。
然则,建邦都,营邑屋,面方辨位以求其宜,本三王之法也。
在《周礼》有建邦国都鄙之法,以水地土圭表𣙗规日景,以极星正朝夕是也。
秦汉已降,术学蜂起,占家有五行、堪舆、建除、丛辰、太一诸学,世多习者,其书寖广。
大宋总一海内,天覆地载。
列圣爱民之心,疚然深思,农田耕垦、风雨祈禬,皆著敕法。
若医药针石不得其宜,则夭殇所由生也,论次为书,博士讽诵,与令格敕书藏于天下。
又若占家之,冠昏、行人、丘封、葬敛、日时、吉凶不得其法,则人逢百殃。
圣人之心,将欲纳民于富寿,其亦有取于斯也。
唐贞观中太常博士吕才奉诏撰《阴阳书》五十篇,其八篇地理也。
至先朝,更命司天监史序等分门总辑为《乾坤宝典》四百五十篇,其三十篇地理也。
书既成,高丽国王上表请于有司,诏给以写本。
然序之书丛杂猥近,无所归诣,学者抉其讹谬凡三千五百。
景祐初司天监王承用又指摘阙误一千九百。
始诏太子中允集贤校理稽颖,冬官正张逊,太卜署令秦弁与承用覆校同异,五年而毕。
诏付太常,命司天少监杨惟德与二宅官三十七人,详其可否。
惟德斟酌新历,修正舛盭,别成三十五篇。
赐名《地理新书》,复诏钩覈重复。
至皇祐三年集贤校理曾公定领其事,奏以浅漶疏略,无益于世。
有诏臣洙、臣禹锡、臣羲叟洎公定置局删修,以司天监主簿亢翼改正其旧,观文殿学士丁度典领焉。
薨,臣洙实掌其属。
于是具阅三观所藏,及古今占术验忌,披其奥窔,诘其苞柢,管以体要,区以轻重,而各从摛部,先后可寻。
吕才成书,名以地理,而专记冢墓,颇殽以室舍,吉凶同条,非著书之法。
今首以城邑、营垒、寺署、邮传、市宅、衢巷,则左阴右阳,刑祸福德所相也。
辨之以四方,叙之以五行,商之以五姓,宪之以九星,媲之以八卦,参之以八变,为地事凡二十篇。
终以冢穴、埏道、门陌、顷亩,则开三闭九,山垄水泉所相也。
任之以八将,齐之以六对,董之以三鉴,傃之以六道,为葬事凡十篇。
若乃冈原利害则绘之,以易民用,为地图一篇;
种次有汇则总之,以便看读,为目录一篇。
勒成三十二篇。
闿之以经义,辨凿空也;
质之以史传,信休咎也;
广之以异闻,求成败也。
巫史所传,则存其可据者,不专新见也。
辞质而易晓,便于俗也。
皇帝陛下以圣人制作之德,广祖宗爱民之心,将使斯民去夭伤刑害而远不善,则兹书之所以作也。
自有诏校正,距今二十一年,臣洙等以庸浅而黾勉于下,旷日弥月,然后能就。
若乃成而名之,皆陛下也。
四夷有求于中国,观其书则文而不俚,将以见册府藏书之盛。
其下则惠逮漏泉,宅兆以时。
圣人之仁如此。
惟文武受命,世世忠厚,诗人美之曰「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谓草木微者犹能爱之,况于人乎!
故卜世三十,享国过历。
若然,大宋之仁,溥博上下,则爱民之报,祚以万年,天之道也。
谨序。
按:《宋元旧本书经眼录》卷二,莫友芝刊本。
主柄论 其三 宰司 北宋 · 张方平
 出处:全宋文卷八〇七
臣闻天下之事,政无小大,系在庙堂。
有图议,而后有得失;
有得失,而后有治乱;
有治乱,而后有安危;
有安危,而后有存亡。
善议政者不使有失,善正失者不成于乱,善救乱者不及于危,善图危者不至于亡。
诚使庙堂之上协忠将救,敷求俊哲,列于庶位,惟事事乃其有备,戒慎出令,无从匪彝,善始虑终,惟正之念,又恶乎危之至哉!
是故人谋诚得,不牵乎天时;
国法既修,不推乎历数。
当其治法有猷,庶邦嘉靖,王道正直,民用平康,则收功在人,推美乎政。
及乎危而弗持,颠而弗扶,典废于上,民乱于下,则归非于数,贻咎于天。
是不亦近乎善则称人,过则称天者乎?
古之君子,善则称天,过则称人。
禹、稷之赞,则引天之命;
汤、武之诛,则斥人之罪。
盖天降灾祥在德,而吉凶不僭在人。
己则作孽,何天之怨?
前世远矣,略弗复论。
近取诸唐,则天宝幽陵之叛,兴元奉天之逼,广明邛蜀之幸,乾符岐之迁,是皆衅起庙堂,祸归邦国者矣。
夫庙堂之上,有得失、有治乱、有安危存亡,有爵、有赏、有显荣宠利者,有兵、有刑、有毁家覆族者。
且主德成于弼直,国体正于臣邻。
不有英睿之君,聪明之德,安能照奸而显忠?
不有仁义之臣,忠亮之志,安能协恭而底乂?
是故帝王之道,莫大乎平心而御物;
辅相之德,莫先乎图大而致主。
有平心之度,故能通天下之志,而不专偏听之惑;
有图大之虑,故能以天下为心,而不急树私之计。
盖人君偏听,则启谗慝之门;
人臣树私,则开朋比之路。
俾夫奸谀进身之贼,称于人主之侧;
游说规利之士,谍于大臣之门。
君有蔽忌之心,臣行倾夺之计。
如是则国安得而治,政安得而和?
是天下之大祸也。
故君以臣为体,臣以君为心。
道充乎神宇,则美畅乎四肢;
患结乎肤革,则忧及乎诸虑。
是以臣各献其忠,则君受其效;
国先泰于上,则家蒙其福。
由是言之,故知偏听者召乱之本,树私者理末之术。
使君行此道,臣知此说,天下其有不治者乎!
周公文成之德赋公旦成此文武之德。)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七、《古灵先生文集》卷二
天开周道,臣有姬公,灭流言之乱,成文武盛德之风。
摄政宣谋,纂徽柔之懿铄;
勤王致理,集保定之元功。
足以劭重光于有后,扬休命于无穷者也。
当其待旦输忠,摄仪建极,谓文考之兴也,方启于周祚
武王之立也,肇平于商国。
念遗业之至重,非冲人之可测。
我乃兼彼三王之事,成此二后之德。
践阼而治,绰兴纯被之谟;
陪扆以朝,庶广丕承之则。
才美中著,勋劳外施。
能勤教之行也,遂竭节以成之。
业业为师,缵居岐之茂烈;
拳拳作相,隆在镐之丕基。
盖夫国得士而乃昌,后非贤而罔理。
惟文也,顺帝则而抚方夏;
是武也,遏乱略而为天子。
懿王业以昭若,赖我公而成此。
股肱周室,启明明在上之猷;
左右成王,绍谔谔以昌之美。
用能蕃卫中国,疑丞大君,恢好仁之景范,集偃武之清芬。
将以垂绵绵之瓞,昭郁郁之文。
白屋礼贤,缉多士济宁之化;
东山祗役,固一戎大定之勋。
茍非绩著勤劳,心专夹辅,上以追奉乎西伯,下以钦承于姬武,成休德于二代,固重基于下土,则何以父作子述,七百年永著徽猷;
散财,三十世茂隆丕矩?
盖以忧劳干国,忠利推诚,远启中兴之道,光扬未坠之名。
皋陶舜帝之谟,功宜一贯;
管仲霸齐桓之业,道匪相成。
此则昭致纯熙,绰平暴乱,本枝百世兮宝系丕固,子孙千亿兮英猷克焕。
噫,奚知圣德之成焉,由兹公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