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奏议皇太子除服 其一 西晋 · 杜预
 出处:全晋文卷四十二
侍中尚书令司空鲁公臣贾充、侍中尚书仆射奉车都尉大梁侯臣卢尚书新沓伯臣山涛、尚书奉车都尉平春侯胡威尚书阳子魏舒、司尚书阳子臣石鉴、尚书丰乐亭侯杜预稽首言:礼官参议博士张靖等议,以为「孝文权制三十六日之服,以日易月,道有污隆,礼不得全,皇太子亦宜割情除服」。
博士陈逵等议,以为「三年之丧,人子所以自尽,故圣人制礼,自上达下。
是以今制,将吏诸遭父母丧,皆假宁二十五月。
敦崇孝道,所以风化天下。
皇太子至孝著于内,而衰服于外,非礼所为称情者也。
宜其不除」。
臣钦、臣、臣谨案等议,各见所学之一端,未晓帝者居丧古今之通礼也。
自上及下,尊卑贵贱,物有其宜。
故礼有以多为贵者,有以少为贵者,有以高为贵者,有以下为贵者,唯其称也。
不然,则本末不经,行之不远。
天子之与群臣,虽不之情若一,而所居之宜实异,故礼不得同。
《易》曰:「上古之世丧期无数」。
《虞书》称「三载四海遏密八音」,其后无文。
周公曰,乃称「殷之高宗三年不言」。
其传曰:「谅,信也;
闇,默也」。
下逮五百余岁,而子张疑之,以问仲尼
仲尼答云:「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群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周景王有后、世子之丧,既葬除丧而
晋叔向讥之曰:「三年之丧,虽遂服,礼也。
王虽弗遂,宴乐已早,亦非礼也」。
此皆天子丧事见于古文者也。
高宗不云服丧三年,而云谅闇三年,此释服心丧之文也。
景王不讥其除丧,而讥其宴乐已早,明既葬应除,而违谅闇之节也。
尧崩,舜谅闇三年,故称遏密八音
由此言之,天子居丧,齐斩之制,菲杖绖带,当遂其服。
既葬而除,谅闇以终之,三年无改父之道,故百官总己听于冢宰
丧服已除,故称不言之美,明不复寝苫枕土,以荒大政也。
《礼记》:「三年之丧,自天子达」。
又云:「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又云:「无衰丧车皆无等。
此通谓天子居丧,衣服之节同于凡人,心丧之礼终于三年,亦无服丧三年之文。
然继体之君,犯多荒宁。
自从废谅闇之制,至令高宗擅名于往代,子张致疑于当时,此乃贤圣所以为讥,非讥天子不以服终丧也。
秦燔书籍,率意而行,亢上抑下。
汉祖草创,因而不革。
乃至率天下皆终重服,夕哀临,经罹寒暑,禁塞嫁聚饮酒食肉,制不称情。
是以孝文遣诏,敛毕便葬,葬毕制红示覃之除。
虽不合高宗谅闇之遣,近于古典,故传之后嗣。
于时预修陵庙,故敛葬得在浃辰之内,因以定制。
近至明帝,存无陵寝,五旬乃葬,安在三十六日。
此当时经学疏略,不师前圣之病也。
魏氏革命,以既葬为节,合于古典,然不垂心谅闇,同讥前代。
泰始开元,陛下追尊谅闇之礼,慎终居笃,允臻古制,超绝于殷宗,天下歌德,诚非靖等所能原本也。
天子诸侯之礼,当以具矣。
诸侯恶其害己而削其籍,今其存者唯《士丧》一篇,戴圣之记杂错其间,亦难以取正。
天子之位至尊,万机之政至大,群臣之众至广,不同之于凡人。
故大行既葬,祔祭于庙,则因疏而除之。
己不除则群臣莫敢除,故屈己以除之。
而谅闇以终制,天下之人皆曰我王之仁也。
屈己以从宜,皆曰我王之孝也。
既除而心丧,我王犹若此之笃也。
凡等臣子,亦焉得不自勉以崇礼
此乃圣制移风易俗之本,高宗所以致雍熙,岂惟衰裳而已哉!
若如难者,更以权制自居,疑于屈伸厌降,欲以职事为断,则父在为母期,父卒三年,此以至亲屈于至尊之义也。
出母之丧,以至亲为属,而长子不得有制,体尊之义,升降皆从,不敢独也。
《礼》:诸子之职,掌国子之倅。
国有事则帅国子而致之太子,惟所用之。
《传》曰:「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曰抚军,守曰监国」。
不无事矣。
《丧服》,母为长子,妻为夫,妾为主,皆三年。
内宫之主,可谓无事?
揆度汉制,孝文之丧,红示覃既毕,孝景即吉于末央,薄后、窦后必不得齐斩于别宫,此可知也。
皇太子配贰之至尊,与国为体,固宜远遵古礼,近同时制,屈除以宽诸下,协一代之成典。
君子之于礼,有直而行,曲而报;
有经而等,有顺而去之,存诸内而已。
礼云非玉帛之谓,丧云唯衰麻之谓乎?
此既臣等所谓经制大义,且即实近言,亦有不安。
皇太子至孝蒸蒸,发于自然,号咷之慕,匍匐殡宫,大行既奠,往而不反,必想像平故,徬徨寝殿。
若不变从谅闇,则东宫臣仆,义不释服。
此为永福官属,当独衰麻从事,出入殿省,亦难以继。
今将吏虽蒙同二十五月之事宁,至于大臣,亦夺其制。
翟方进自以身为汉相,居丧三十六日,不敢逾国典,而况于皇太子
臣等以为皇太子宜如前奏,除服谅闇终制(《晋书·礼志中》,又略见《通典》八十,又八十二)
卢钦魏舒 西晋 · 杜预
 出处:全晋文卷四十二
传称三年之丧自天子达,此谓天子绝期,唯有三年丧也。
非谓居丧衰服三年,与士庶同也。
故后、世子之丧,而叔向称有三年之丧二也。
周公不言高宗服丧三年,而去谅闇三年,此释服心丧之文也。
叔向高景王除丧,而讥其燕乐已早,明既葬应除,而违谅闇之节也。
春秋》,晋侯享诸侯,子产相郑伯,时简公未葬,请免丧以听命,群子谓之得礼。
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传》曰「吊生不及哀」。
此皆既葬除服谅闇之证,先儒旧说,往往亦见,学者未之思耳。
《丧服》,诸侯为天子亦斩衰,岂可谓终服三年邪!
上考七代,未知王者群臣上下衰麻三年者诸;
下推将军,恐百世之王其理一也。
非必不能,乃事势不得,故知圣人不虚设不行之制。
仲尼曰:「礼所损益虽百世可知。
此之谓也(《晋书·礼志中》。于是尚书仆射卢钦尚书魏舒问预证据所依,预云云。于是遂命预造议奏。)
诏赐王基等家咸宁五年 晋 · 晋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五
司空王基卫将军卢钦、领典军将军杨嚣,并素清贫,身没之后,居无私积,顷者饥馑,闻其家大匮,其各赐谷三百斛(《晋书·卢钦传》)
谥卢钦诏咸宁四年三月 晋 · 晋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五
钦履道清正,执德贞素。
文武之称,著于方夏。
入跻机衡,惟允庶事。
肆勤内外,有匪躬之节。
不幸薨没,朕甚悼之。
其赠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赐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布五十匹,钱三十万,谥曰元(《晋书·卢钦传》)
王文宪集序 南梁 · 任昉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四、文选卷四十六
公讳字仲宝琅邪临沂人也。
其先自秦至宋,国史家谍详焉。
晋中兴以来,六世名德,海内冠冕。
古语云:「仁人之利,天道运行」。
吕虔归其佩刀,郭璞誓以淮水
若离剪之止杀,吉骏之诚感,盖有助焉。
公之生也,诞授命世,体三才之茂,践得二之机。
信乃昴宿垂芒,德精降祉,有一于此,蔚为帝师
况乃渊角殊祥,山庭异表;
望衢罕窥其术,观海莫际其澜。
宏览载籍,博游才义。
若乃金版玉匮之书,海上名山之旨;
沈郁澹雅之思,离坚合异之谈。
莫不揔制清衷,递为心极。
斯固通人之所包,非虚明之绝境,不可穷者,其唯神用者乎?
检镜所归,人伦以表,云屋天构,匠者何?
自咸洛不守,宪章中辍。
生达礼之宗,蔡公儒林之亚,阙典未补,大备兹日。
至若齿危发秀之老,含经味道之生,莫不北面人宗,自同资敬。
性托夷远,少屏尘杂,自非可以弘奖风流,增益标胜,未尝留心。
期岁而孤,叔父司空简穆公,早所器异。
年始志学,家门礼训,皆折衷于公。
孝友之性,岂伊桥梓
夷雅之体,无待韦弦。
汝郁之幼挺淳至,黄琬之早标聪察,曾何足尚?
年六岁,袭封豫宁侯,拜日,家人以公尚幼,弗之先告。
既袭圭组,对扬王命,因便感咽,若不自胜。
初,宋明帝居蕃,与公母武康公主素不协。
及即位,有诏废毁旧茔,投弃棺柩。
公以死固请,誓不遵奉,表启酸切,义感人神。
太宗闻而悲之,遂无以夺也。
初拜秘书郎,迁太子舍人,以选尚公主,拜驸马都尉
元徽初,迁秘书丞
于是采公曾之中经,刊弘度之四部;
刘歆七略,更撰七志。
盖尝赋诗云:稷契匡虞夏,伊吕翼商周
自是始有应务之迹,生民属心矣!
司徒袁粲,有高世之度,脱落尘俗。
见公弱龄,便望风推服,叹曰:衣冠礼乐在是矣!
位亚台司,公年始弱冠,年势不侔,公与之抗礼。
因赠诗,要以岁暮之期,申以止足之戒。
答诗曰:老夫亦何寄?
之子照清襟
服阕,拜司徒右长史
出为义兴太守,风化之美,奏课为最。
还,除给事黄门侍郎,旬日,迁尚书吏部郎参选。
毛玠之公清,李重之识会,兼之者公也。
俄迁侍中,以悯侯始终之职,固辞不拜。
太尉右长史。
时圣武定业,肇基王命,寤寐风云,实资人杰。
是以宸居膺列宿之表,图纬著王佐之符。
俄迁左长史
齐台初建,以公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时年二十八。
宋末艰虞,百王浇季。
礼紊旧宗,乐倾恒轨,自朝章国纪典彝备物,奏议符策,文辞表记,素意所不蓄,前古所未行,皆取定俄顷,神无滞用
太祖受命,以佐命之功,封南昌县开国公食邑二千户
建元二年,迁尚书左仆射领选如故。
自营合分司卢钦兼掌,誉望所归,允集兹日。
寻表解选,诏加侍中,又授太子詹事侍中仆射如故。
固辞侍中,改授散骑常侍,馀如故。
太祖崩,遗诏以公为侍中尚书令镇国将军
永明元年,进号卫将军
二年,以本官丹阳尹。
六辅殊风,五方异俗。
公不谋声训,而楚夏移情
故能使解剑拜仇,归田息讼
前郡尹温太真刘真长,或功铭鼎彝,或德标素尚,臭味风云,千载无爽。
亲加吊祭,表荐孤遗,远协神期,用彰世祀。
简穆公薨,以抚养之恩,特深恒慕,表求解职,有诏不许。
国学初兴,华夷慕义,经师人表,允资望实。
复以本官国子祭酒,三年,解丹阳尹,领太子少傅,馀悉如故。
挂服捐驹,前良取则,卧辙弃子,后予胥怨。
皇太子不矜天姿,俯同人范,师友之义,穆若金兰
又领本州大中正,顷之解职。
四年,以本号开府仪同三司,馀悉如故。
谦光愈远,大典未申。
六年,又申前命,七年,固辞选任,帝所重违,诏加中书监,犹参掌选事。
长舆追专车之恨,公曾甘凤池之失。
夫奔竞之涂,有自来矣。
以难知之性,协易失之情,必使无讼,事深弘诱。
公提衡惟允,一纪于兹,拔奇取异,兴微继绝。
望侧阶而容贤,候景风而式典。
春秋三十有八,七年五月三日,薨于建康官舍。
皇朝轸恸,储铉伤情。
有识衔悲,行路掩泣。
岂直舂者不相,工女寝机而已哉!
故以痛深衣冠,悲缠教义,岂非功深砥砺,道迈舟航?
没世遗爱,古之益友。
追赠太尉侍中中书监如故。
给节,加羽葆鼓吹,增班剑六十人,谥曰文宪,礼也。
公在物斯厚,居身以约。
玩好绝于耳目,布素表于造次。
室无姬姜,门多长者。
立言必雅,未尝显其所长;
持论从容,未尝言人所短。
弘长风流,许与气类;
单门后进,必加善诱;
以丹霄之价,弘以青冥之期。
公铨品人伦,各尽其用,居厚者不矜其多,处薄者不怨其少。
穷涯而反,盈量知归。
皇朝以治定制礼,功成作乐,思我民誉,缉熙帝图。
虽张曹争论于汉朝,荀挚竞爽于晋世,无以仰摸渊旨,取则后昆。
每荒服请罪,远夷慕义,宣威授指,寔寄宏略
理积则神无忤往;
事感则悦情斯来。
无是己之心,事隔于容謟;
罕爱憎之情,理绝于毁誉。
造理常若可干,临事每不可夺;
约己不以廉物,弘量不以容非。
攻乎异端,归之正义。
公生自华宗,世务简隔,至于军国远图,刑政大典,既道在廊庙,则理擅民宗。
若乃明练庶务,鉴达治体,悬然天得,不谋成心。
求之载籍,翰牍所未纪;
讯之遗老,耳目所不接。
至若文案自环,主者百数,皆深文为吏,积习成奸,蓄笔削之刑,怀轻重之意。
公乘理照物,动必研机。
当时嗟服,若有神道。
岂非希世之隽民,瑚琏之宏器
行无异操,才无异能,得奉名节,迄将一纪。
一言之誉,东陵侔于西山
一󰋕之荣,郑璞踰于周宝。
士感知己,怀此何极!
出入礼闱,朝夕旧馆,瞻栋宇而兴慕,抚身名而悼恩。
公自幼及长,述作不倦。
固以理穷言行,事该军国,岂直彫章缛采而已哉?
若乃统体必善,缀赏无地,虽楚赵群才,汉魏众作,曾何足云!
曾何足云!
尝以笔札见知,思以薄技效德,是用缀缉遗文,永贻世范。
如干秩,如干卷。
所撰古今集记今书七志,为一家言,不列于集。
集录如左。
为偫官请虞卒哭表706年 唐 · 苏颋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五十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臣某等言。臣等伏见有司撰既葬反虞之礼。
陛下当以今月二十七日公除卒哭。圣情感慕。
所未忍言。众虑焦惶。
罔知攸寘。中谢
臣等谨按晋书。杜预议略曰。
天子之位至尊。万机之政至大。
偫臣之众至广。不得同于凡人。
故大行既葬。祔祭于庙。
则因而除之。不除偫臣莫敢。
故屈已而除之。天下之人皆曰。
王仁也。我王孝也。
此乃圣制移风易俗之本。于是卢钦魏舒等从其奏议。
莫不厌服。臣等历选列辟。
颇徵前史。王者为天所子。
受天明命。代天育物。
先天弗违。居大宝之位。
行至公之道。故沿革而致理。
变通以成政。况先后之末顾。
圣朝之旧式。册备矣。
方垂无穷。君亲临之。
宁受非礼。而陛下愈迟之痛。
孝思罔极。履曾参之小节。
遗汉文之故事(阙十七字)。贯于神明。
粤自开辟。天子之德。
未有如睿宗孝之纯深也。至使庆云涌。
浪井出。嘉木连理。
神芝三秀。盖其效欤。
要不可以情过哀。而所枉斯大矣。
臣又闻七月而葬。既葬缞除。
其月而虞。既虞吉祭。
为之降杀。用断丧服。
示不得踰之。今合于山陵。
祔于宗庙。询之典训。
尝有稽矣。而终不师古。
始不易月。考之事宜。
又无谓矣。举而书此。
将何以法。陛下昧旦听朝。
戚容深视。庶官所以环拱。
近臣莫之利见。戴九天之覆。
渴十景之清光。禺然之情。
盖未能谕。且追远兴感。
君子有终身之忧。以权制服。
圣人思屈已之重。何必三年之礼。
称为百行之端。若天无卑听。
固违于献款。臣敢先除。
今附于不义。岂司牧黎献。
作人父母之意乎。伏惟陛下可偫臣之奏。
顺刚日之请。去独行以致美。
阐大猷以光济。勿使鸿生钜儒。
废书而郁悒。下学上达。
草议以屏营。臣等至怀。
期必俯就。则凡在动植。
无任悲幸。谨昧死诣朝堂拜表以闻。
木伯传 北宋 · 张咏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二、《乖崖先生文集》卷六
木伯,字巨材
世称处豫章者为甲族,巨材其后也。
其先著姓于庖牺氏,佐青帝,籍发生之德,死而命神曰勾芒。
族散天下五分之一,鸿、黄氏识其贞且良,第擢用之,大济厥美,民到于今称之,曰:「若涉水之航兮,登山之梯兮。
宴兮依兮,无暴我长幼兮」。
克肖基构者,世不尝绝。
或云:火化已先,民知附赖。
故淳仁之后,鲜宇钩恶从,蒙弱幽郁,亦不败世教耳。
巨材得太和正气,生而雄奇。
始七岁,有凌云之姿,渐长,磊落见节干。
善吟啸风月,俊如鸾鹤麟凤者竞狎之。
加以性宽简重厚,纵燕雀辈流,接之泊如也。
汉天子将即明堂,议三代,岩野瑰秀,咸见徵用。
巨材随吏君见长安宫,百工佥曰:「伯也有栋梁之器,宜其重任、翼群材者也」。
进用,可上旨,寻封为大梁侯
出纳明命,于邦有光。
不显谏徼讦,不处君于不义。
或大事用,颇引周公法正之。
帝谓侍臣曰:「体天崇高,纂承鸿绪;
配地博厚,以朝万灵;
政声教本平乎中,扬溢乎天下,皆大梁侯之功也。
谀言不入,惉懘不作,熙熙然,朕心用平,又其功也」。
宴见以时,义必正色,望者若虹蜺架天,左右前后辉如也。
鸿笔厖老,颂帝功者户歌之。
一日,从容谓柱史曰:「吾辈委质圣朝,幸亦至矣;
耻下君于三王,今仅升矣。
徒以贞干,无怠于任。
过久不退,将群邪巨蠹疾我欤」?
大梁侯去位,不以其礼,而汉亦中微。
呜呼!
钟莽之乱,谥号无存焉
史臣曰:木,非端木后也;
,非魏大梁也。
予闻其生而雄杰,德也;
藏器待时,智也;
继仁者之后,孝也;
处大位而不欹,节也;
与群材而立,义也;
朝会以,功也;
致君子三王,忠也。
大梁侯之德,与士师平。
虽老不知退,何累于全德耶?
尊号赦文 唐 · 代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四十九
高祖太宗敷大德于天下。
覆载之内。
湛恩茂育。
累圣同道。
用康兆人。
宝位重光。
深其德泽。
被服渐渍。
洽于生灵者。
百有五十年之閒。
兵不作而刑将措矣。
自寇虐横厉。
山东不开。
衅起渠魁。
毒流区宇。
三军七萃之士。
豪杰忠良之徒。
制在风波。
遭其驱劫。
繇是干戈不息。
征赋寔烦。
哀我人斯。
并罹灾患。
悯兹有犯。
无罪万方。
朕上戴皇天。
下临黔首。
奉先圣之成命。
集一切之大勋。
元恶既诛。
群生思乂。
是欲镜清六合。
网决八纮。
庶齐大道之时。
克复太平之理。
至化犹郁。
兵严初解。
百辟卿士。
中外众臣。
并进昌言。
请上徽号曰宝应元圣文武孝皇帝
朕涉道日寡。
惭德良多。
恐沮乐推之心。
自增神器之重。
俯膺典册。
敬受鸿名。
便欲谒报昊天。
展事郊庙。
又以孟秋多稼。
垂及西成。
王畿之閒。
人实劳止。
辍兹大礼。
式元冬。
切为踰年改元之制。
缵承洪业。
敢废旧章。
博采群公之义。
乃贞协用之纪。
其宝应二年改为广德元年
爰属履端
乃宏肆眚。
救兹汤火。
俾云行而雨施。
涤其瑕秽。
将玉振而金声。
宜广更始之恩。
用明向劝之福。
可大赦天下。
广德元年七月十一日昧爽巳前。
大辟罪无轻重。
巳发觉未发觉。
巳结正未结正。
系囚见徒常赦所不免者。
咸赦除之。
左降官即量移近处。
亡官失爵。
各与收叙。
诸色流人罚镇效力安置配隶等。
一切放还。
安禄山史朝义亲族。
应在诸道。
一切原免。
并无所问。
天下所有诸色结聚。
羌浑党项。
但能悔过自陈。
各归生业。
一切并舍其罪。
其中有头首能劝率。
并束手来归者。
并加官赏。
仍令本道防禦使管刺史县令分明晓谕。
所有到者。
各具名录奏。
诸道百姓逋租悬调。
及一切欠负官物。
宝应元年十二月三十日巳前并放免。
一户之中。
有三丁放一丁。
庸调地税。
依旧每亩税二升。
天下男子。
宜二十五成丁。
五十五入老。
应徵租税。
刺史县令据见在户徵科。
其逃亡死绝者。
不得虚摊邻保。
河北百姓复三年。
应是回纥行营经历处。
免今年租税。
内外文武。
三品巳上赐爵一级。
四品巳下加一阶。
仍各赐两转。
天下兵马元帅雍王
智谋夙成。
忠孝纯至。
恭行讨伐。
亲统元戎。
抚外蕃以仁。
训群帅以义。
班师献捷。
勋茂武成
宜兼尚书令
加实封二千户
回纥可汗册为颉咄登密施合俱录英义建功毗伽可汗
可敦册为娑墨光亲丽华毗伽可敦可汗。
及左右内外宰相巳下。
共加实封二万户
御史大夫王翊持节就衙帐册礼。
左右杀胡禄都督等并封为王。
诸部督并封国公
河北副元帅怀恩宜兼太保
仍与一子二品官一子四品官并阶。
更加实封五百户
河南副元帅光弼与一子三品官并阶。
更加实封三百户
幽州节度使怀仙与一子三品官并阶。
加实封二百户
李抱玉郭英乂辛云京侯希逸田神功孙志直白孝德令狐彰并各与一子五品官并阶。
加实封二百户
李宝臣薛嵩田承嗣张献诚等各与一子五品官并阶。
仍加实封二百户
鱼朝恩寄崇师律。
程元振勋高佐命。
各加实封二百户
仍与一子五品官并阶。
仆固玚高彦崇浑日进建义光逸杨崇光李怀光如岳白元光温如雅拓拔澄泌高晖卢钦友成惟良曹楚玉等各与一子五品官。
加实封一百户
仍各赐铁券。
以名藏太庙。
画像于凌烟阁
并寇难巳来将相勋业高者。
其名籍图画亦准此。
子仪与一子四品官并阶。
加实封二百户
苗晋卿刘晏裴遵庆元载各与一子四品官并阶。
加实封一百户
仪王及王巳下男未官者。
并准旧例与官及封。
永穆并长乐巳下长公主及郡县主王郡王等各与一子官。
皇亲五等巳上。
诸亲三等巳上。
各与一子出身。
二王后各与一子官。
诸道节度观察使立功将士。
其父兄在无官者。
依子文武与官。
巳殁者追赠。
阵亡将士袭父官爵。
河北河南有怀材抱器。
安身守节
素在丘园不仕。
为众所知。
委所在长官具名闻荐。
应授伪官等。
并巳昭洗。
矜才宥过。
宜有甄收。
委所繇勘本官名衔资历闻奏。
量才处分。
文武正员常参官并诸州刺史
父母无邑号官者。
宜与致仕官及邑号。
赠者更与改赠。
刺史县令自今以后改转。
刺史三年为限。
县令四年为限。
员外及摄试官
一切不得釐务。
谏官每月上封事。
无所回避。
河南河北伪度僧尼道士女冠
并与正度
天下刑狱。
大理正断。
刑部详覆
不得中书门下即便处分。
诸色人中。
有孝弟力田。
经术通博。
文词雅丽。
政理优长。
本州各以名荐
诗挽陈提刑 其一 南宋 · 释宝昙
五言律诗 押支韵
清苦诸生节,廉平御史知。
一饥曾忍可,千里舍公谁。
落落天人际,拳拳骨鲠词。
秋风又凋物,空有老成悲。
武备论(刍荛论之八) 北宋 · 张方平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二
臣闻善为国者不师,善师者不战,善战者不败。
若夫文德修于两阶,声教被乎八垠,兆庶怀仁,爱之如父母,夷狄慕义,亲之若君师,恺悌之化行,暴乱之端戢,是谓善为国者不师。
帷幄之中,几筵之上,指顾之际,得失起焉。
蘖折其牙,厉平其阶,其为理也有不可乱之势,其为备也有不可犯之形,此谓善师者不战。
合军聚众,交和而舍,将诚勇智,众诚精练,天地诚得,法令诚信,而我之庙算必胜矣,此谓善战者不败。
虽然,兵者死地,而战危事也。
故昔之为国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我,可胜在敌,故为国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
不可胜者,备也;
可胜者,战也。
故曰善用兵者无智名,无勇功,备于无形,策于无声,攻其心于未合,伐其谋于未成,故不待交绥而敌已屈。
夫如是,又何智名勇功之有乎!
《易》曰:「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
又况宅天下之大,而可以忘武备乎!
故预备不虞,古之善政,不教民战,是为弃之。
昔周氏因提封之地,立乘马之法,天子六军,兵车万乘,比年简车,三年简徒,五年大简车徒。
春振旅以蒐,夏茇舍以苗,秋治兵以狝,冬大阅以狩,皆于农隙以讲事焉。
汉制:京师则有两军、七校,郡国则有材官、楼船,皆岁时肄习武事,未尝废也。
晋武帝既定吴会,讲武于宣武场,时山涛卢钦论用兵之本,以为不宜去州县武备,帝虽称善而不能用。
永嘉之后,寇贼蜂起,方郡皆以无备不能制,天下遂成战国
至隋文平陈,始通王统,内置十二卫,栖功臣于散地;
外分折冲府,备兵籍于调发。
唐因其制,凡三百七十四府,散于诸州,而名隶诸卫
后承平渐久,中国安宁,于是逃者不捕,亡者不补,卫士无实籍,卫将为虚名。
至天宝中,遂停折冲府,而幽陵之师,堂堂焉在咸镐之郊矣。
于后章武削平群盗,恢复两河,而植颖无成务之才,旋至叛涣;
昌俛建销兵之术,更取孤危。
本弱末强,渐成颠拔,强蕃内侮,王室其颓。
今我治朝丕迪皇道,海寰一统,神旗无指伐之行,戎虏称和斋钺息,受成之命,化平治定,三纪于兹。
是以衣冠󲦤绅不道军旅之事,貔貅士卒罔知战阵之容,天下安于隆平,郡国颇以无备。
夫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
故兵可无用,不可无备,善师不战,备之谓也。
故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政之本经,惟文与武。
礼乐制度,文之施也;
禁暴戢乱,武之用也。
今朝廷所言大事,必曰军国,是知兵者时之大务,邦之重柄。
臣陋愚诸生,不达兵事,今所论著,皆参校前史旧迹得失之状可施于世者,冀上赞庙堂之馀论焉。
成都新建备武堂记熙宁五年三月1072年3月 北宋 · 吕陶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一○、《净德集》卷一四、《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三六、《成都文类》卷二七、《全蜀艺文志》卷三四、同治《重修成都县志》卷一三 创作地点: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
安危治乱之变,岂不难言哉!
人之情狃常习故,舍先几,取后患,盖亦多矣。
今朝廷所谓外忧者,无如西北,故秦、晋、赵、魏皆宿劲兵为之用,治军抗武,于政最先,而天下之势亦以为最重。
夫重轻者,天下之异势,安危治乱所从出,易而无备,则变逆之资也。
汉之衰,冀州之兵起,唐之季,桂林之戍叛,祸结不解,乃底灭亡。
前辙往鉴,足以惩警。
议者知三路之为重,而不知蜀之不可为轻,岂善计乎?
夫蜀之四隅,绵亘数千里,土腴物衍,赀货以蕃,财利贡赋,率四海三之一,县官指谓外府
北倚剑阁,险绝天下;
东连獞獠,蟠聚深固;
西南皆蛮诏,自古犷彊,唐天宝后,尝与吐蕃并力,以二十万众,三道入寇,又尝止成都西郛,大掠华人数万而南。
方其王政衰圮,则奸豪凭险自安,或七八十载不以赋税归中国。
吾朝混平寰宇,恩柔威禦,咸有深意。
淳化之际,吏暴于上,泽壅不流,经制烬矣。
民心怀危,盗乘而作,起甲午,距庚子七年三乱。
狂夫一呼,群应如响,今日取某州,明日陷某县,向风辄靡,何啻卷席之易。
戴白父老,往往犹言其状,闻者为之寒心。
然则戎防军政,敢一日废邪!
龙图濮阳吴公之开府也,驭兵如民,条教详明,凡居处饮食之具,与其役任之劳逸,先治以宜,用壹厥心。
乃度府门之右,作备武堂,所以讲师律而训戎伍也。
日练月习,率有定令。
数视屡阅,飨劳继之。
金鸣鼓奏,士倍其勇。
万众旁睨,震动耳目。
实镇守之重务,氓俗之深利也。
昔晋武既平吴,欲去州郡兵,以衒治安,虽山涛卢钦力陈大本,以为非是,亦莫能用。
及永宁之后,寇难交起,则郡国无备,不能制。
唐穆宗初,两河既定,萧俛段文昌谓武不可黩,乃议销兵。
及燕赵之乱,始募市人以战,复丧河朔
斯皆固不知变,拨去根本,茍近效,忘远图,安能成天下之务哉!
蜀无事七十有三年,议者恬然不怪,民尚嬉乐,恶闻干戈。
公一旦远思长虑,而及于此,不独为蜀之计,乃为朝廷计也。
始民恶兵,异公之为,懦夫曲士,从而腾说。
逮其久也,则曰「吾将赖之以安」,而说者亦愧悔不敢议《易》之《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兵法:「无恃敌之不至,恃吾有以待」。
其公之意欤!
且鲁有治戎之备,足为世法,孔子序录,附于王言。
《春秋》书治兵大阅,虽以义制文,中存奥训,盖亦国之大事,谨兴作也。
堂之成,敢不第叙本末及其岁月云。
熙宁五年三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