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重述陵阳子明传赞 宋 · 张嵲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一七、《紫微集》卷三三
昔之称为配名字者,必以氏。
有以官者,如司马、中行;
有以国者,如邢、、毛、祭;
有以所居者,如东门、东里之类。
后世则一以其族。
陵阳子明,其亦以所居为氏者乎。
陵阳籍属,时历春秋,或楚或吴。
嬴秦改宰,隶于宛陵
西汉因之,东汉则以隶丹阳,晋则以隶宣城
晋人避杜后讳,易为广阳
宋氏以降,县遂废治。
陵阳,实山名也。
初,县之得名因此山,而山之名因子明显,故历世史家治地理,释者皆引子明以證焉。
唐天宝间明皇神仙道家之事,访海内名山福地,郡上其事于朝,而仙坛始以宫创。
夫世数既远,碑碣无存,田父謏儒传闻失实,故旧以子明为吴人,或以为晋人,非也。
子明终始之迹,固已详于《列仙传》矣,道书之藏有《陵阳子明经》,毋虑数千言,大抵皆养气修真之语。
西都一时文豪如司马长卿,尝捃摭其事,以赋大人之辞。
应劭辈复引之,以释「列缺倒景」之语。
而曰吴人、晋人,何其辽邈也!
质之《广韵》注与夫《九域志》,其姓氏之与为邑宰而庙祠者,皆契今闻。
始,子明生于沛国铚乡,自少好服六气之精。
春食朝霞,朝霞,日初出赤黄气也;
夏食沆瀣,沆瀣,北方夜半气也。
取四时与天地玄黄之气,呼吸吐纳,以练至和。
尝曰:「吾闻陵阳丹丘子成仙之地,故求为之宰」。
清谈终日,县务自理,雅好栖息岩窦,故邑人谓之
君常渔钓于涎溪,策为马,浮游水中。
踞磻石,忽获白鱼,鳞鬣异常,就手即毙,剖之得方书,教其服食之法。
子明曰:「噫,吾事济矣」!
遂登山依崖穴石,为炉灶之具。
尝登黄山,采五石脂以益烹炼。
五石者,盖丹砂、雄黄、矾石、磁石、曾青,《抱朴子》言之详矣。
三年丹成,七粒为服。
既而节值中元,唳鹤回翔,白龙就驭,子明遂飞腾霄汉间矣。
邑人骇惋,至今岁以是日而醮祠焉。
初,子明既至陵阳,家人仆妾一无与行,至夜常跨马归,旦而复在厅事,人初无知者。
其妻费氏,夜与二女皆嗜丹,喜笙簧。
子明丹成既服,馀刀圭以与之。
费因弄箫音而感白凤,驾而腾云。
二女得丹,亦化二凫,随父以为青童之侍。
子明讳伯玉,其弟子安讳伯乐,与兄同志,常远游,独好四明山,亦得仙人长年之术。
子明知子安欲来,化为黄鹤以邀之,遇于中涂。
顷之,子安驾白鹤而东归,子明驾白龙而西返,其居人递闻空中有弦歌之声,因名其地曰各道,名其乡曰望仙、曰弦歌。
旧传载唐人诗,有曰:「白龙已谢陵阳去,黄鹤时来唤子安」。
盖记其实也。
鱼腹之文,大要五字,至今黄冠者犹能传其刻画,略如符篆,而世俗不能晓。
方舆子云:子明所得书,乃鍊丹服饵之术也。
子明仙去,于今几千百年矣,丹台药灶犹有存者。
岁时,村落之人夜瞩山谷间五色光莹,或聚或散,或者以为丹之馀辉也。
台灶之下数百步,鏬石出泉甘冷,非众水比,而水旱不溢不涸。
郭璞《游仙诗》云「陵挹丹溜」,盖谓是也。
山之下有黄鹤池、白鹤墩、栖鹤林,而子明得鱼之处,峣然有石出于水中。
其立马坐钓之迹,宛若犹在也。
陵阳黄山相距不踰两舍,传者皆得其实,独误其时,兹故辨之,且为赞曰:
英朝华,蜉蝣夕殒。
百年人寿,欻若一瞬。
蛾眉伐性,醪醴腐肠。
紫清琼郁,金饭玉浆。
陵山之,子明游息。
六气呼吸,五指服食。
石灶金丹,术全九还。
白鱼荐方,黄鹤为骖。
功成三年,造化七粒。
龙骧瑶辔,驭登天日。
上朝玉帝,观化元元。
昆崙酬觞,洪岸拍肩
仰跻倒景,俯瞰列缺。
凤箫一弄,凫童双接。
四明其来,弦歌空中。
龙鹤各返,丹霞晓风。
若木兔轮,蟠桃乌翼。
昏明代谢,自为今昔。
紫烟成岐,青云可梯。
何当脱缨,摄衣从之。
陵阳山窦子明传赞 宋 · 王镃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三三
昔之称谓配名字者必以氏,有以官者,如司马、中行;
有以国者,如邢、、毛、祭;
有以所居者,如东门、东里之类。
后世则一以其族。
陵阳子明,其亦以官为氏者乎!
陵阳为邑甚古,秦灭六雄,郡县天下,而陵阳以一同之地有宰。
沿汉及晋,或隶宣城,或隶丹阳
晋成帝时避杜后讳,易为广阳
隋平陈,县废,入于泾县
陵阳实山名也,初县之得名因此山,而山之名因子明显。
故历世文史家地志,识者皆引子明以證焉。
唐天宝间明皇神仙道家之事,访海内名山福地,郡上其事于朝,而仙坛宫始建者。
汉光禄大夫刘向传列仙,载子明甚略。
道书之藏有《陵阳子明经》,毋虑数千言,大抵皆养气修真之语。
西都一时文豪,如司马长卿尝捃摭其事以赋,应劭复引之以释「列缺倒影」之语。
而《广韵》与夫《九域志》所载者,皆祖述向言,其所从来亦远矣。
子明讳伯玉,实生于沛国铚乡
自少好服六气之精:春食朝霞;
朝霞,日初出赤皇气也。
夏食正阳
正阳南阳南阳方日中气也。
秋食瀹汉;
瀹汉,日没后赤皇气也。
食沆瀣;
沆瀣,北方夜半气也。
取四气与天气玄黄之气,呼吸吐纳,以炼至和。
尝曰「吾闻陵阳丹丘成仙之地」,故求为之宰,清谈终日,县务自理。
好栖息岩窦,故邑人谓之令君。
尝渔钓于延溪,策为马,浮游水中,踞蹯石。
忽获白鱼,鳞鬣异常,就而毙,部之,得方书,教其服食之法。
子明曰:「吾事济矣」。
遂登山,依崖穴石为灶具。
尝登黄山,采五石脂以益煎炼。
五石脂者,盖丹砂、雄黄、磁石、矾石、曾青,抱朴子言之详矣。
三年丹成七粒,为服。
既而节值中元,唳鹤回翔,白龙就驭,子明遂腾云汉间矣。
邑人骇惋,至今以是日醮祠焉。
初,子明既至陵阳,家人仆妾一无与行。
至夜尝跨马归,旦而复在厅事,人初无知者。
其妻费氏蚤与二女皆嗜丹药,喜笙簧,子明丹成,服馀刀圭以与之。
费因弄箫,感白凤驾云。
二女得丹,亦化二凫,随父以为青童之侍。
其弟子安,讳伯乐,与兄同志。
尝远游,独好四明山而居焉,亦慕仙人长年之术。
子明一日知子安欲来,化黄鹤以邀之,遇之中途,子安驾黄鹤而来归,子明驾白龙而西返。
其居人递闻空中有弦歌之声,因名其地曰谷道,其乡曰望仙,曰弦歌。
子明仙人去后二十年,子安尸解,人取其棺葬于陵阳山下,有鹤栖其冢林。
旧传载唐人诗云:「白云已谢陵阳去,黄鹤还应呼子安」。
盖纪其实也。
鱼腹之文,大要五字,至今黄冠犹能传,其刻画略如符篆,而世俗不能晓,方舆志之。
子明所得书,乃炼丹服饵之术也。
子明仙去几千百年矣,丹台、药灶犹有存者。
岁时村落之人夜瞩山谷,有五色光莹,或散或聚者,以为丹之馀辉也。
台灶之下数百步,罅石出泉,名丹泉,甘泠,水旱无加损,非众水比。
郭璞《游山诗》云「陵阳挹丹溜」,盖谓是也。
山之下有黄鹤池、白鹤墩、黄鹤林。
而子明得鱼之处有石峣然出于水中,其立马坐钓之迹宛若镵凿也。
陵阳黄山相距不踰两舍,李太白尝游观,形于篇咏,皆可考。
予惜《列仙》纪其事为太简,而山中旧传丛冗不伦,于是重述而赞之:
英朝华,蜉蝣夕殒。
百年人寿,飙若一瞬。
蛾眉伐性,醪醴腐肠。
紫清琼都,金饮玉浆。
陵阳之山,子明游息。
六气呼吸,五脂服食。
石灶金丹,术全九还。
白鱼荐方,黄鹤为骖。
功成三年,造化七粒。
龙骧瑶辔,驭登天日。
上朝玉帝,观化混元。
昆崙酬觞,洪崖拍肩
仰瞻倒影,俯视列缺。
凤箫一弄,凫童双接。
四明其来,弦歌空中。
龙鹤各返,丹霞晓风。
若水兔轮,蟠桃乌翼。
昏明代谢,自为今日。
紫烟成岐,青云可梯。
何当脱缨,摄衣从之。
按:嘉靖池州府志》卷九,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本。又见康熙石埭县志》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