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黄帝玄女兵法 其十二 远古 · 玄女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六
问于风后曰:「吾闻黄帝有胜负之图,六甲阴阳之道,今安在乎」?
风后对曰:「其图黄帝会稽之山下,其坎深千丈,广千丈,镇以盘石,求之者亡,视之者见,致难得也」。
北见六子,问海口所出,乃决江口鸣角,会稽龙神为见,玉匮浮,乃开而视之,中有《天下经》十二卷。
未及持之,其四卷飞上天,不能得也。
其四卷复下陂池,不能拯也。
得中四卷,开而视之,乃(下阙。《书钞》九十六,《御览》八十二)
夏 · 夏禹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
三月,川泽不入纲罟,以成鱼鳖之长。
且以并农力,执成男女之功(《周书·大聚篇》:「旦闻之禁」)
夏箴 其一 夏 · 夏禹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中不容利,民乃外次(《周书·文传篇》引《夏箴》。孔晁曰:「夏禹之箴戒书也。」)
簨簴铭 夏 · 夏禹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教寡人以道者击鼓,教寡人以义者击钟,教寡人以事者振铎,语寡人以忧者击磬,语寡人参狱讼者挥鼗(《鬻子》:「夏禹之治天下也,以五声听。门悬钟鼓铎磬而置鼗,以待四海之士。为铭于簨簴。又见《淮南子·汜论训》,作「以待四方之士为号」云云,小异。)
汤诰 商 · 商汤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三月,王自至于东郊,告诸侯群后:「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
予乃大罚殛女,毋予怨。
曰古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于民,民乃有安。
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万民乃有居。
后稷降播,农殖百谷。
三公咸有功于民,故后有立。
蚩尤与其大夫作乱百姓,帝乃弗予,有状。
先王言不可不勉。
曰:『不道毋之在国,女毋我怨(』」。(《史记·殷本纪》))
对汤问 其二 商 · 伊尹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汤问伊尹曰:「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知之有道乎」?
伊尹对曰:「昔者见人而知,任人然后知,以成功举之。
夫三君之举贤,皆异道而成功,然尚有失者。
况无法度而任已,直意用人,必大失矣。
故君使臣自贡其能,则万一之不失矣。
王者何以选贤
夫王者,得贤材以自辅。
然后治也。
虽有之明,而股肱不备,则主恩不流,化泽不行。
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
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
尊其爵,重其禄。
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是以主无遗忧,下无邪慝。
百官能治,臣下乐职
恩流群生,润泽草木。
昔者虞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堂而天下治,此使能之效也(《说苑·君道》)
夏令 先秦 · 阙名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二
九月除道十月成梁(《周语》中,单襄公引《夏令》。韦昭曰:「《夏令》,夏后氏之令,周所因也。」)
天问 战国楚国 · 屈原
屈原放逐,徬徨山泽,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僪佹,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因书其壁间而问之,以渫愤懑。楚人哀而惜之,因共论述,故其文义不次序云尔。(此篇所问,虽或怪妄,然其理之可推、事之可鉴者尚多有之。而旧注之说,徒以多识异闻篇功,不复能知其所以问之本意,与今日所以对之明法。至应始欲质以义理,为之条对,然亦学未闻道,而誇多衡巧之意犹有杂乎其闾,以是读之常使人不能无遗恨。若补注之说,则其庞乱不知所择又愈甚焉。今存其不可阙者,而悉以义理正之,庶读者之有补云。)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闇,谁能之?
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明明闇闇,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营度之?
惟兹何功,初作之?
斡维焉系,焉加?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九天之际,属?
多有,谁知其数?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日月属,列星陈?
出自汤谷,次于
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厥利维何,而顾在腹?
女岐无合,夫焉取九子
伯强何处?
惠气在,
何阖而晦,何开而明?
角宿未旦,曜灵藏?
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
佥曰:「何忧?
何不课而行之」?
鸱龟曳衔,鲧何听焉?
顺欲成功,帝何刑焉?
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
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
纂就前绪,遂成考功
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
洪泉深,何以寘之?
地方九则,何以坟之?
应龙何画,何画何历?
鲧何所营,禹何所成?
康回冯怒,坠何故以东南倾?
九州错,川谷何洿
东流不溢,知其故?
东西南北,其修多?
南北顺㯐,其衍几何?
昆崙县,其居在?
九重,其高几里?
四方之门,其谁从焉?
西北辟启,何气通焉?
不到,烛龙何照?
羲和之未扬,何光?
何所冬,何所夏
焉有石林,何兽能言?
焉有,负熊以游?
雄虺九首,倏忽焉在?
何所不死,长人何
居?
灵蛇(一作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黑水玄趾,三危在?
延年不死,寿何所止?
鱼何所,鬿焉处?
羿焉日,乌焉解羽
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
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于
闵妃匹合,厥身是继。
胡维嗜不同味,而快晁饱?
启代益作后,卒然离蠥
何启惟忧,而能拘是达?
皆归射𥷤,而无害厥躬。
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
启棘宾商,《九辩》《九歌》。
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
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
利决,封狶是射。
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
浞娶纯狐,眩妻爰谋。
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
阻穷西征,岩何越焉?
化为黄熊,巫何活焉?
咸播秬黍雚是营。
何由并投,而鲧疾脩盈?
白蜺婴茀,胡为此堂?
得夫良药,不能固臧?
天式从横,阳离爰死。
大鸟何鸣,夫焉丧厥体?
起雨,何以兴之?
撰体恊胁,鹿何膺之?
鳌戴,何以之?
释舟陵行,何以迁之?
惟浇在户,何求于
少康逐犬,而颠陨厥首?
女歧缝裳,而馆同爰止。
何颠易厥首,而亲以逢
汤谋易旅,何以厚之?
覆舟斟寻,何道取之?
桀伐,何所得焉?
妺嬉何肆,汤何殛焉?
舜闵在家,父何以
尧不姚告,二女何亲?
厥萌在初,何所亿焉!
璜台十成,谁所焉?
登立为帝,道尚之?
女娲有体,制匠之?
舜服厥弟,终然为害
何肆犬体,而厥身不危败
吴获迄古,南岳是止。
期去斯,得两男子
缘鹄饰玉后帝是飨。
何承谋夏桀,终以灭丧?
帝乃降观,下逢伊挚
何条放致罚,而黎服大说?
简狄在台,喾何宜?
玄鸟致贻,女何喜?
该秉季德,厥父是臧。
胡终弊于有扈,牧夫牛羊?
干协时舞,何以怀之?
平胁,何以肥之?
有扈牧竖,云何而逢?
击床先出,其命何从?
恒秉季德,焉得夫朴牛
何往营班禄,不但还来
昏微遵迹有狄不宁。
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
眩弟并淫,危害厥兄。
何变化以作诈,后嗣而逢长
成汤东巡,有莘爰
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
水滨之木,得彼小子
夫何恶之,媵有莘之
汤出重泉,夫何罪尤?
不胜心伐帝,夫谁使挑之?
会晁争盟,何践吾期?
苍鸟群飞,使萃之?
到击躬,叔旦不嘉。
何亲揆发,定周之命以咨嗟
授殷天下,其位施?
反成乃亡,其罪伊何?
争遣伐器,何以行之?
并驱击翼,何以将之?
昭后(一作王)成游,南土爰底。
厥利惟何,逢彼白雉
穆王巧梅,夫何为周流?
环理天下,夫何索求
妖夫曳衒,何号于市?
周幽谁诛,焉得夫褒姒
天命反侧,何罚何佑?
齐桓九会卒然身杀。
彼王之躬,使乱惑
何恶辅弼,谗谄是服?
比干何逆,而抑沉之?
雷开阿顺,而赐封之?
何圣人之一德,卒其异方
梅伯受醢,箕子详狂
稷维元子,帝何之?
投之于冰上,鸟何燠之?
何冯弓挟矢,殊能将之?
既惊帝切激,何逢长之?
伯昌号衰,秉鞭作牧
何令彻彼岐社,命有殷国?
迁藏就岐,何能依?
殷有惑,何所讥?
受赐兹醢,西伯上告
何亲就上帝,罚殷之命以不救?
师望在肆,昌何识?
鼓刀扬声,后何喜?
武发杀殷,何所
载尸集战,何所急?
伯林雉经,维其何故?
何感天抑地,夫谁畏惧?
皇天集命,惟何戒之?
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
初汤臣挚,后兹承辅。
何卒官汤,尊食宗绪
勋阖梦生,少离散亡。
何壮武厉,能流厥严?
彭铿斟雉,帝何飨?
受寿永多,夫何久长?
中央共牧,后何怒?
蜂蛾微命,力何固?
惊女采薇,鹿何祐?
北至回水,萃何喜?
兄有噬犬,弟何欲?
易之以百两,卒无禄。
薄暮雷电,归何忧?
厥严不奉,帝何求?
伏匿穴处,爰何云?
荆勋作师,夫何长?
悟过改更,我又何言?
吴光争国,久余是胜。
何环穿自闾社丘陵,爰出子文?
吾告堵敖以不长。
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
钓赋 战国楚国 · 宋玉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
宋玉与登徒子偕受钓于玄洲,止而并见于楚襄王
登徒子曰:「夫玄洲,天下之善钓者也,愿王观焉」。
王曰:「其善柰何」?
登徒子对曰:「夫玄洲钓也,以三寻之竿,八丝之线,饵若蛆螾,钩如细针,以出三赤之鱼于数仞之水中,岂可谓无术乎?
玄洲,芳水饵,挂缴钩,其意不可得。
退而牵行,下触清泥,上则波《风易》,玄洲因水势而施之,颉之颃之,委纵收敛,与鱼沈浮。
及其解弛也。
因而获之」。
襄王曰:「善」。
宋玉进曰:「今察玄洲之钓,未可谓能持竿也,又乌足为大王言乎」!
王曰:「子之所谓善钓者何」?
玉曰:「臣所谓善钓者,其竿非,其纶非丝,其钩非针,其饵非螾也」。
王曰:「愿遂闻之」。
玉对曰:「昔、汤、禹之钓也,以圣贤为竿,道德为纶,仁义为钩,禄利为饵,四海为池,万民为鱼。
钓道微矣,非圣人其孰能察之」?
王曰:「迅哉说乎!
其钓不可见也」。
宋玉对曰:「其钓易见,王不察尔。
昔殷汤以七十里,周文以百里,兴利除害,天下归之,其饵可谓芳矣;
南面而掌天下,历载数百,到今不废,其纶可谓纫矣;
群生浸其泽,民氓畏其罚,其钩可谓拘矣;
功成而不隳,名立而不改,其竿可谓强矣!
若夫竿折轮绝,饵坠钩决,波涌鱼失,是则夏桀商纣不通夫钓术也。
今察玄洲之钓也,左挟鱼罶,右执槁竿,立于横(潢)污之涯,倚乎杨柳之间,精不离乎鱼喙,思不出乎鲋,形容枯槁,神色憔悴,乐不役勤,获不当费,斯乃水滨之役夫也已,君王又何称焉?
王若建之洪竿,摅之修纶,投之于渎,视之于海,漫漫群生,孰非吾有?
其为大王之钓,不亦乐乎(《古文苑》)」!
献书昭王 战国魏国 · 范雎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一
臣闻明主莅正,有功者不得不赏,有能者不得不官;
劳大者其禄厚,功多者其爵尊,能治众者其官大。
故不能者不敢当其职焉,能者亦不得蔽隐。
使以臣之言为可,则行而益利其道;
若将弗行,则久留臣,无为也。
语曰:「人主(后语作霸王赏所爱而罚所恶,明主则不然,赏必加于有功,刑必断于有罪」。
今臣之胸不足以当椹质,要不足以待斧钺,岂敢以疑事尝试于王乎!
虽以臣为贱而轻辱臣,独不重任臣者,后无反覆于王前邪?
臣闻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黎,楚有和璞,此四宝者,工之所失也,而为天下名器。
然则圣王之所弃者,独不足以厚国家乎?
臣闻善厚家者取之于国,善厚国者取之于诸侯。
天下有明主,则诸侯不得擅厚矣。
是何故也?
为其雕荣也。
良医知病人之死生,圣主明于成败之事,利则行之,害则舍之,疑则少尝之,虽复生,弗能改已。
语之至者,臣不敢载之于书,其浅者又不足听也。
意者臣愚而不阖于王心邪?
亡其言臣者将贱而不足听邪?
非若是也,则臣之志,愿少赐游观之间,望见足下而入之(《战国策》五,又见《史记。范雎传》,《史记》「将贱而不足听邪」已下作「贱而不可用乎?」又有「自非然者,臣愿得少赐游观之间,望见颜色。一语无效,请伏斧质」等句,馀文字亦有同异。)
策贤良文学诏文帝十五年九月 西汉 · 汉文帝
 出处:全汉文 卷二
十有五年九月壬子,皇帝曰:昔者大禹勤求贤士,施及方外,四极之内,舟车所至,人迹所及,靡不闻命,以辅其不逮,近者献其明,远者通厥聪,比善戮力,以翼天子,是以大禹能亡失德,以长楙。
高皇帝亲除大害,去乱从,并建豪英,以为官师;
为谏争,辅天子之阙,而翼戴汉宗也。
赖天之灵,宗庙之福,方内以安,泽及四夷。
今朕获执天下之正,以承宗庙之祀,朕既不德,又不敏,明弗能烛,而智不能治,此大夫之所著闻也。
故诏有司诸侯王三公九卿及主郡吏,各帅其志,以选贤良。
明于国家之大体,通于于事之终始,及能直言极谏者,各有人数,以匡朕之不逮。
二三大夫之行,当此三道,朕甚嘉之,故登大夫于朝,亲谕朕志。
大夫其上三道之要,及永惟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四者之阙,悉陈其志,毋有所隐。
上以荐先帝之宗庙,下以兴愚民之休利
著之于篇,朕亲览焉。
大夫所以佐朕,至与不至,书之。
周之密之,重之闭之,兴自朕躬。
大夫其正论,毋枉执事,乌虖戒之!
二三大夫其帅志毋怠(《汉书·晁错传》)
说积贮 西汉 · 贾谊
 出处:全汉文 卷十六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出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
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被之矣。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冲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多而财有馀,何为而不成?
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汉书·食货志》贾谊说上)
元光五年举贤良对策 西汉 · 公孙弘
 出处:全汉文 卷二十四
臣闻上古之时,不贵爵赏而民劝善,不重刑罚而民不犯,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
末世贵爵厚赏而民不劝,深刑重罚而奸不止,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
夫厚赏重刑,未足以劝善而禁非,必信而已矣。
是故因能任官,则分职治;
去无用之言,则事情得;
不作无用之器,则赋敛省;
不夺民时,不妨民力,则百姓富;
有德者进,无德者退,则朝廷尊;
有功者上,无功者下,则群臣逡;
罚当罪,则奸邪止;
赏当贤,则臣下劝:凡此八者,治民之本也。
故民者,业之即不争,理得则不怨,有礼则不暴,爱之则亲上,此有天下之急者也。
故法不远义,则民服而不离;
和不远礼,则民亲而不暴。
故法之所罚,义之所去也;
和之所赏,礼之所取也。
礼义者,民之所服也,而赏罚顺之,则民不犯禁矣。
故画衣冠,异章服,而民不犯者,此道素行也。
臣闻之,气同则从,声比则应。
今人主和德于上,百姓和合于下,故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形和,形和则声和,声和则天地之和应矣。
故阴阳和,风雨时,甘露降,五谷登,六畜蕃,嘉禾兴,朱草生,山不童,泽不涸,此和之至也。
故形和则无疾,无疾则不夭,故父不丧子,兄不哭弟。
德配天地,明并日月,则麟凤至,龟龙在郊,河出图,洛出书,远方之君,莫不说义,奉币而来朝,此和之极也。
臣闻之,仁者爱也,义者宜也,礼者所履也,智者术之原也。
致利除害,兼爱无私,谓之仁;
明是非,立可否,谓之义;
进退有度,尊卑有分,谓之礼;
擅杀生之柄,通壅塞之途,权轻重之数,论得失之道,使远近情伪,必见于上,谓之术:凡此四者,治之本,道之用也,皆当设施,不可废也。
得其要,则天下安乐,法设而不用;
不得其术,则主蔽于上,官乱于下。
此事之情,属统垂业之本也。
臣闻尧遭洪水,使禹治之,未闻禹之有水也。
若汤之旱,则桀之馀烈也。
行恶,受天之罚;
积德,以王天下。
因此观之,天德私亲,顺之和起,逆之害生。
此天文地理人事之纪。
臣弘愚戆,不足以奉大对(《汉书·公孙弘传》)
贤良文学对策 西汉 · 晁错
 出处:全汉文 卷十八
平阳侯臣窋、汝阴侯臣灶、颍阴侯臣何、廷尉宜昌陇西守臣昆邪,所选贤良太子家令臣错,昧死再拜言:臣窃闻古之贤主,莫不求贤以为辅翼,故黄帝力牧而为五帝先,大禹咎繇而为三王祖,齐桓得管子而为五伯长。
今陛下讲于大禹高皇帝之建豪英也,退托于不明,以求贤良,让之至也。
臣窃观上世之传,若高皇帝之建功业,陛下之德厚而得贤佐,皆有司之所览,刻于玉版,藏于金匮,历之春秋,纪之后世,为帝者祖宗,与天地相终。
今臣窋等乃以臣错充赋,甚不称明诏求贤之意。
臣错草茅臣,亡识知,昧死上愚对,曰:
诏策曰「明于国家大体」,愚臣窃以古之五帝明之。
臣闻五帝神圣,其臣莫能及,故自亲事,处于法宫之中,明堂之上;
动静上配天,下顺地,中得人。
故众生之类,亡不覆也;
根著之徒,亡不载也;
烛以光明,亡偏异也;
德上及飞鸟,下至水虫,草木诸产,皆被其泽。
然后阴阳调,四时节,日月光,风雨时,膏露降,五谷孰,祅孽灭,贼气息,民不疾疫,河出图,洛出书,神龙至,凤鸟翔,德泽满天下,灵光施四海。
此谓配天地,治国大体之功也。
诏策曰「通于人事终始」,愚臣窃以古之三王明之。
臣闻三王臣主俱贤,故合谋相辅,计安天下,莫不本于人情。
人情莫不欲寿,三王生而不伤也;
人情莫不欲富,三王厚而不困也;
人情莫不欲安,三王扶而不危也;
人情莫不欲逸,三王节其力而不尽也。
其为法令也,合于人情而后行之;
其动众使民也,本于人事然后为之。
取人以已,内恕及人。
情之所恶,不以强人;
情之所欲,不以禁民。
是以天下乐其政,归其德,望之若父母,从之若流水;
百姓和亲,国家安宁,名位不失,施及后世。
此明于人情终始之功也。
诏策曰「直言极谏」,愚臣窃以五伯之臣明之。
臣闻五伯不及其臣,故属之以国,任之以事。
五伯之佐之为人臣也,察身而不敢诬,奉法令不容私,尽心力不敢矜,遭患难不避死,见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不以亡能居尊显之位。
自行若此,可谓方正之士矣。
其立法也,非以苦民伤众而为之机陷也,以之兴利除害,尊主安民而救暴乱也。
其行赏也,非虚取民财,妄予人也,以劝天下之忠孝而明其功也。
故功多者赏厚,功少者赏薄。
如此,敛民财以顾其功,而民不恨者,知与而安己也。
其行罚也,非以忿怒妄诛而从暴心也,以禁天下不忠不孝而害国者也。
故罪大者罚重,罪小者罚轻。
如此,民虽伏罪至死而不怨者,知罪罚之至,自取之也。
立法若此,可谓平正之吏矣。
法之逆者,请而更之,不以伤民;
主行之暴者,逆而复之,不以伤国。
救主之失,补主之过,扬主之美,明主之功,使主内亡邪辟之行,外亡骞污之名。
事君若此,可谓直言极谏之士矣。
此五伯之所以德匡天下,威正诸侯,功业甚美,名声章明。
举天下之贤主,五伯与焉,此身不及其臣而使得直言极谏,补其不逮之功也。
今陛下人民之众,威武之重,德惠之厚,令行禁止之势,万万于五伯,而赐愚臣策曰「匡朕之不逮」,愚臣何足以识陛下之高明而奉承之!
诏策曰「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愚臣窃以秦事明之。
臣闻秦始并天下之时,其主不及三王,而臣不及其佐,然功力不迟者,何也?
地形便,山川利,财用足,民利战。
其所与并者六国,六国者,臣主皆不肖,谋不辑,民不用,故当此之时,秦最富强。
夫国富强而邻国乱者,帝王之资也,故秦能兼六国,立为天子。
当此之时,三王之功,不能进焉。
及其末涂之衰也,任不肖而信谗贼;
宫室过度,耆欲亡极,民力罢尽,赋敛不节;
矜奋自贤,群臣恐谀,骄溢纵恣,不顾患祸;
妄赏以随喜意,妄诛以快怒心,法令烦憯,刑罚暴酷,轻绝人命,身自射杀;
天下寒心,莫安其处。
奸邪之吏,乘其乱法,以成其威,狱官主断,生杀自恣。
上下瓦解,各自为制。
秦始乱之时,吏之所先侵者,贫人贱民也;
至其中节,所侵者富人吏家也;
及其末涂,所侵者宗室大臣也。
是故亲疏皆危,外内咸怨,离散逋逃,人有走心
陈胜先倡,天下大溃,绝祀亡世,为异姓福
此吏不平,政不宣,民不宁之祸也。
今陛下配天象地,覆露万民,绝秦之迹,除其乱法;
躬亲本事,废去淫末
除苛解娆,宽大爱人;
肉刑不用,罪人亡帑;
非谤不治,铸钱者除;
通关去塞,不孽诸侯;
宾礼长老,爱恤少孤;
罪人有期,后宫出嫁;
尊赐孝悌,农民不租;
明诏军师,爱士大夫;
求进方正,废退奸邪;
除去阴刑,害民者诛;
忧劳百姓,列侯就都
亲耕节用,视民不奢。
所为天下兴利除害,变法易故,以安海内者,大功数十,皆上世之所难及,陛下行之,道纯德厚,元元之民幸矣。
诏策曰「永惟朕之不德」,愚臣不足以当之。
诏策曰「悉陈其志,幸毋有所隐」,愚臣窃以五帝之贤臣明之。
臣闻五帝其臣莫能及,则自亲之;
三王臣主俱贤,则共忧之;
五伯不及其臣,则任使之。
此所以神明不遗,而圣贤不废也,故各当其世而立功德焉。
传曰「往者不可及,来者犹可待,能明其世者,谓之天子」,此之谓也。
窃闻战不胜者易其地,民贫穷者变其业。
今以陛下神明德厚,资财不下五帝,临制天下,至今十有六年,民不益富,盗贼不衰,边竟未安,其所以然,意者陛下未之躬亲,而待群臣也。
执事之臣,皆天下之选已,然莫能望陛下清光,譬之犹五帝之佐也。
陛下不自躬亲,而待不望清光之臣,臣窃恐神明之遗也。
日损一日,岁亡一岁,日月益暮,盛德不及究于天下,以传万世,愚臣不自度量,窃为陛下惜之。
昧死上狂惑草茅之愚,臣言唯陛下财择(《汉书·晁错传》)
至言 西汉 · 贾山
 出处:全汉文 卷十四
臣闻为人臣者,尽忠竭愚,以直谏主,不避死亡之诛者,臣山是也。
臣不敢以久远谕,愿借秦以为谕,唯陛下少加意焉。
布衣韦带之士,修身于内,成名于外,而使后世不绝息
至秦则不然。
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赋敛重数,百姓任罢,赭衣半道,群盗满山,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视,倾耳而听。
一夫大呼,天下响应者,陈胜是也。
秦非徒如此也,起咸阳而西至雍,离宫三百,钟鼓帷帐,不移而具。
又为阿房之殿,殿高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步,从车罗骑,四马骛驰,旌旗不挠。
为宫室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聚庐而托处焉。
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策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为驰道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邪径而托足焉。
死葬乎骊山,吏徒数十万人,旷日十年。
下彻三泉合采金石,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被以珠玉,饰以翡翠,中成观游,上成山林。
为葬埋之侈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蓬颗蔽冢而托葬焉。
秦以熊罢之力,虎狼之心,蚕食诸侯,并吞海内,而不笃礼义,故天殃已加矣。
臣昧死以闻,愿陛下少留意而详择其中。
臣闻忠臣之事君也,言切直则不用而身危,不切直则不可以明道,故切直之言,明主所欲急闻,忠臣之所以蒙死而竭知也。
地之硗者,虽有善种,不能生焉;
江皋河濒,虽有恶种,无不猥大
昔者夏商之季世,虽关龙逢箕子比干之贤,身死亡而道不用。
文王之时,豪俊之士皆得竭其智,刍荛采薪之人皆得尽其力,此周之所以兴也。
故地之美者善养禾,君之仁者善养士,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者;
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
今人主之威,非特雷霆也;
势重,非特万钧也。
开道而求谏,和颜色而受之,用其言而显其身,士犹恐惧而不敢自尽,又乃况于纵欲恣行暴虐,恶闻其过乎!
震之以威,压之以重,则虽有之智,孟贲之勇,岂有不摧折者哉?
如此,则人主不得闻其过失矣;
弗闻,则社稷危矣。
古者圣王之制,史在前书过失,工诵箴谏,瞽诵诗谏,公卿比谏,士传言谏过,庶人谤于道,商旅议于市,然后君得闻其过失也。
闻其过失而改之,见义而从之,所以永有天下也。
天子之尊,四海之内,其义莫不为臣。
然而养三老于大学,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祝饐在前,祝鲠在后,公卿奉杖,大夫进履,举贤以自辅弼,求修正之士使直谏。
故以天子之尊,尊养三老,视孝也;
立辅弼之臣者,恐骄也;
置直谏之士者,恐不得闻其过也;
学问至于刍荛者,求善无餍也;
商人庶人诽谤己而改之,从善无不听也。
昔者,秦政力并万国,富有天下,破六国以为郡县,筑长城以为关塞。
秦地之固,大小之势轻重之权,其与一家之富,一夫之强,胡可胜计也!
然而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者,何也?
秦王贪狼暴虐,残贼天下,穷困万民,以适其欲也。
昔者,周盖千八百国,以九州之民,养千八百国之君,用民之力不过岁三日,什一而籍,君有馀财,民有馀力,而颂声作。
秦皇帝以千八百国之民自养,力罢不能其役,财尽不能其求。
一君之身耳,所以自养者驰骋弋猎之娱,天下弗能供也。
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雠,故天下坏也。
秦皇帝身在之时,天下已坏矣,而弗自知也。
秦皇帝东巡狩,至会稽琅邪,刻石著其功,自以为过统;
县石铸钟虡,筛土筑阿房之宫,自以为万世有天下也。
古者圣王作谥,三四十世耳,虽文武累世广德以为子孙基业,无过二三十世者也。
秦皇帝曰死而以谥法,是父子名号有时相袭也,以一至万,则世世不相复也,故死而号曰始皇帝,其次曰二世皇帝者,欲以一至万也。
秦皇帝计其功德,度其后嗣,世世无穷,然身死才数月耳,天下四面而攻之,宗庙灭绝矣。
秦皇帝居灭绝之中而不自知者何也?
天下莫敢告也。
其所以莫敢告者何也?
亡养老之义,亡辅弼之臣,亡进谏之士,纵恣行诛,退诽谤之人,杀直谏之士,是以道谀媮合苟容,比其德则贤于,课其功则贤于汤武,天下已溃而莫之告也。
《诗》曰:「匪言不能,胡此畏忌,听言则对,谮言则退」。
此之谓也。
又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天下未尝亡士也,然而文王独言以宁者何也?
文王好仁则仁兴,得士而敬之则士用,用之有礼义。
故不致其爱敬,则不能尽其心;
不能尽其心,则不能尽其力;
不能尽其力,则不能成其功。
故古之贤君,于其臣也,尊其爵禄而亲之;
疾则临视之亡数,死则往吊哭之,临其小敛大敛,已棺涂而后为之服锡衰麻绖,而三临其丧;
未敛不饮酒食肉,未葬不举乐,当宗庙之祭而死,为之废乐,故古之君人者于其臣也,可谓尽礼矣;
服法服,端容貌,正颜色,然后见之。
故臣下莫敢不竭力尽死以报其上,功德立于后世,而令闻不忘也。
今陛下念思祖考,术追厥功,图所以昭光洪业休德,使天下举贤良方正之士,天下皆欣欣焉,曰将兴之道,三王之功矣。
天下之士,莫不精白以承休德。
今方正之士,皆在朝廷矣,又选其贤者,使为常侍诸吏,与之驰驱射猎,一日再三出。
臣恐朝廷之解弛,百官之堕于事也,诸侯闻之,又必怠于政矣。
陛下即位,亲自勉以厚天下,损食膳,不听乐,减外徭卫卒,止岁贡
省厩马以赋县传,去诸苑以赋农夫,出帛十万馀匹以振贫民;
礼高年,九十者一子不事,八十者二算不事;
赐天下男子爵,大臣皆至公卿;
御府金赐大臣宗族,亡不被泽者;
赦罪人,怜其亡发赐之巾,怜其衣赭书其背,父子兄弟相见也而赐之衣。
平狱缓刑,天下莫不说喜。
是以元年膏雨降,五谷登,此天之所以相陛下也。
刑轻于它时而犯法者寡,衣食多于前年而盗贼少,此天下之所以顺陛下也,臣闻山东吏布诏令,民虽老羸癃疾,扶杖而往听之,愿少须臾毋死,思见德化之成也。
今功业方就,名闻方昭,四方乡风,今从豪俊之臣,方正之士,直与之日日猎射,击兔伐狐,以伤大业,绝天下之望,臣窃悼之。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臣不胜大愿,愿少衰射猎,以二月,定明堂,造太学,修先王之道。
风行俗成,万世之基定,然后唯陛下所幸耳。
古者大臣不媟,故君子不常见其齐严之色,肃敬之容。
大臣不得与宴游,方正修洁之士不得从射猎,使皆务其方以高其节,则群臣莫敢不正身修行,尽心以称大礼。
如此,则陛下之道尊敬,功业施于四海,垂于万世子孙矣。
诚不如此,则行日坏而荣日灭矣。
夫士修之于家,而坏之于天子之廷,臣窃湣之。
陛下与众臣宴游,与大臣方正朝廷论议。
夫游不失乐,朝不失礼,议不失计,轨事之大者也(《汉书·贾山传》:孝文时言治乱之道,借秦为谕,名曰《至言》。)
难蜀父老 西汉 · 司马相如
 出处:全汉文 卷二十二、文选卷四十四
汉兴七十有八载,德茂存乎六世,威武纷纭,湛恩汪濊,群生沾濡,洋溢乎方外。
于是乃命使西征,随流而攘,风之所被,罔不披靡。
因朝冉从駹,定笮存邛,略斯榆,举苞蒲,结轨还辕,东乡将报,至于蜀都
耆老大夫搢绅先生之徒二十有七人,俨然造焉。
辞毕,进曰:「盖闻天子之牧夷狄也,其义羁縻勿绝而已。
今罢三郡之士,通夜郎之涂,三年于兹,而功不竟,士卒劳倦,万民不瞻。
今又接之以西夷,百姓力屈,恐不能卒业,此亦使者之累也。
窃为左右患之。
且夫邛笮西夷之与中国并也,历年兹多,不可记已。
仁者不以德来,强者不以力并,意者其殆不可乎!
今割齐民以附夷狄,敝所恃以事无用,鄙人固陋,不识所谓」。
使者曰:「乌谓此乎?
必若所云,则是蜀不变服而巴不化俗也。
仆常恶闻若说。
然斯事体大,固非观者之所觏也。
余之行急,其详不可得闻已,请为大夫粗陈其略: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
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
夫非常者,固常人之所异也。
故曰:非常之原,黎民惧焉;
及臻厥成,天下晏如也。
昔者洪水沸出,汜滥衍溢,民人升降移徙,崎岖而不安。
夏后氏戚之,乃堙洪塞源,决江疏河,洒沈澹灾,东归之于海,而天下永宁
当斯之勤,岂惟民哉。
心烦于虑,而身亲其劳;
躬腠胝无胈,肤不生毛。
故休烈显乎无穷,声称浃乎于兹。
且夫贤君之践位也,岂特委琐喔𪘏,拘文牵俗,脩诵习传,当世取说云尔哉?
必将崇论吰议,创业垂统,为万世规。
故驰骛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参天贰地。
且诗不云乎?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是以六合之内,八方之外,浸淫衍溢,怀生之物有不浸润于泽者,贤君耻之。
今封疆之内,冠带之伦,咸,靡有阙遗矣。
而夷狄殊俗之国,辽绝异党之域,舟车不通,人迹罕至,政教未加,流风犹微。
内之则时犯义侵礼于边境,外之则邪行横作,放杀其上。
君臣易位,尊卑失序,父老不辜,幼孤为奴虏,系缧号泣,内向而怨,曰:『盖闻中国有至仁焉,德洋恩普,物靡不得其所,今独曷为遗己?
举踵思慕,若枯旱之望雨』。
戾夫为之垂涕,况乎上圣,又焉能已?
故北出师以讨强胡,南驰使以诮劲越。
四面风德,二方之君,鳞集仰流,愿得受号者以亿计
故乃关沬若,徼牂牁镂灵山,梁孙原。
创道德之涂,垂仁义之统,将博恩广施,远抚长驾,使疏逖不闭,曶爽闇昧,得耀乎光明,以偃甲兵于此,而息讨伐于彼。
遐迩一体,中外禔福,不亦康乎?
夫拯民于沈溺,奉至尊之休德,反衰世之陵夷,继周氏之绝业,天子之亟务也。
百姓虽劳,又恶可以已乎哉?
且夫王者固未有不始于忧勤,而终于逸乐者也。
然则受命之符,合在于此。
方将增太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鸣和鸾,扬乐颂,上减五,下登三。
观者未睹旨,听者未闻音,犹鹪䳟已翔乎寥廓之宇,而罗者犹视乎于是诸大夫茫然丧其所怀来,失厥所以进,喟然并称曰:「允哉汉德,此鄙人之所愿闻也。
百姓虽劳,请以身先之」。
敞罔靡徙,迁延而辞避。
元光五年策贤良制 西汉 · 汉武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三
制曰:盖闻上古至治,画衣冠,异章服而民不犯;
阴阳和,五谷登,六畜蕃,甘露降,风雨时,嘉禾兴,朱草生,山不童,泽不涸;
麟凤在郊薮,龟龙游于沼,河洛出图书;
父不丧子,兄不哭弟;
北发渠搜,南抚交阯,舟车所至,人迹所及,跂行喙息,咸得其宜。
朕甚嘉之。
今何道而臻乎此?
子大夫修先圣之术,明君臣之义,讲论洽闻,有声乎当世,敢问子大夫:天人之道,何所本始?
吉凶之效,安所期焉?
水旱,厥咎何由?
仁义礼知,四者之宜,当安设施?
属统垂业,物鬼变化,天命之符,废兴何如?
天文地理,人事之纪,子大夫习焉。
其悉意正议,详具其对,著之于篇,朕将亲览焉,靡有所隐(《汉书·公孙弘传》)
议置武功驰赏官诏元朔六年六月 其二 西汉 · 汉武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三
朕闻五帝之教,不相复而治;
之法,不同道而王,所由殊路,而建德一也。
北边未安,朕甚悼之。
日者大将军匈奴,斩首虏万九千级,留滞无所食。
议令民得买爵,及赎禁锢,免减罪(《史记·平准书》)
报齐人延年太始中 西汉 · 汉武帝
 出处:全汉文 卷四
延年计议甚深。
然河乃大禹之所道也。
圣人作事,为万世功,通于神明,恐难改更(《汉书·沟洫志》:齐人延年上书,言开大河上领出之胡中,东注之海。书奏,上壮之,报云云。)
化民有道对 西汉 · 东方朔
 出处:全汉文 卷二十五
、文、武、上古之事,经历数千载,尚难言也,臣不敢陈。
愿近述孝文皇帝之时,当世耆老,皆闻见之。
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衣弋绨,足履革舄,以韦带剑,莞蒲为席,兵木无刃,衣缊亡文,集上书囊以为殿帷;
以道德为丽,以仁义为准。
于是天下望风成俗,昭然化之。
今陛下以城中为小,图起建章,左凤阙,右神明,号称千门万户
木土衣绮绣,狗马被缋罽;
宫人簪玳瑁,垂珠玑;
设戏车,教驰逐,饰文采,珍怪;
撞万石之钟,击雷霆之鼓,作俳优,舞郑女。
上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
陛下诚能用臣朔之计,推甲乙之帐,燔之于四通之衢,却走马,示不复用,则之隆,宜可与比治矣。
《易》曰:「正其本,万事理;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愿陛下留意察之(《汉书·东方朔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