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陈秋曹朗题其曾祖虞山逸叟湘江图粉本癸巳 清 · 钱载
七言律诗 押鱼韵 出处:萚石斋诗集卷第三十四
画稿横看丈二馀,百年神物何萧疏。
长沙城西雪后雪,回雁峰阴渔父渔。
老墨尽图水经注,寒林旧在虞山居。
为告贤孙王绎语,宣和似此也尝储。
辩易九六论 其一 揲蓍数 中唐 · 刘禹锡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
乾之爻皆九而坤六。
何也。
世之儒曰。
吾闻诸孔颖达云。
阳尊复兼乎阴。
阴不能兼乎阳也。
他日。
余与董生言及易。
生曰。
吾闻诸毕中和云。
举老而称也。
请徵诸揲蓍。
夫端策者。
一变而遇少。
与归奇而为五。
再变而遇少。
与归奇而为四。
三变如之。
是老阳之数。
分措于指閒者十有三策焉。
其馀三十有六。
四四而运。
得九是已。
故易系注云。
乾一爻。
三十六策也。
一变而遇多。
与归奇而为九。
再变而遇多。
与归奇而为八。
三变如之。
是老阴之数。
分措于指间者二十有五策焉。
其馀二十有四。
四四而运。
得六是已。
故易系注云。
坤一爻。
二十四策也。
借如一变而遇少。
再变三变而遇多。
是少阳之数。
分措于指间者二十有一策。
其馀二十有八。
四四而运得七。
一变而遇多。
再变三变而遇少。
是少阴之数。
分措于指间者十有七策。
其馀三十有二。
四四而运得八。
故九与六为老。
老为变爻。
七与八为少。
少为定位。
故曰举老而称。
亦曰尚变而称。
且夫筮为乾者常遇七。
斯乾矣。
常遇九。
斯得坤矣。
筮为坤者常遇八。
斯坤矣。
常遇六。
斯得乾矣。
在左氏国语有之。
晋公子亲筮之曰。
尚有晋国
得贞屯悔豫皆八。
八非变爻。
故不曰有所之。
桉坎二世而为屯。
屯之六二为世爻
震一世而为豫。
豫之初六为世爻
屯之二豫之初。
皆少阴不变。
斯非八乎。
卦由老数。
而举曰六。
筮由数。
故斥曰八。
在左氏春秋传有之曰。
穆姜薨于东宫
始往而筮之。
艮之八。
史曰。
是谓艮之随。
夫艮䷳(艮下艮上)之随。
(震下兑上)唯二不动。
斯遇八也。
馀五位皆九六。
故反焉。
筮法以少为卦主。
变者五而定者一。
故以八为占。
艮之六二曰。
艮其腓。
不拯其随。
其心不快
史以为东宫实幽也。
遇此为不利。
故从变爻而占。
苟以说于姜也。
何则。
卦以少为主。
定者五。
而变者一即宜曰之某卦。
观之否师之临类是也。
变与定均。
即决以内外。
今变者五。
定者一。
宜从少占。
惧不吉而更之。
故曰是谓艮之随。
是谓之云者。
苟以说也。
穆姜终死于东宫
与艮会耳。
杜元凯于此注。
以为杂用三易。
故有遇八之云。
非臻极之理也。
刘子曰。
余与董生言九六之义。
信与理会。
为不诬矣。
余又于左氏二书参焉。
若合形影然。
而世人往往攘臂于其间曰。
生之名孰与颖达著邪。
而材孰与元凯贤邪。
历载旷日。
未尝有闻人明是说者。
虽余愤然用口舌争。
持貌从者什一二焉。
嗟乎。
由数立文。
所如皆合。
昭昭乎若观三辰。
其不晦也如此。
然犹贵听而贱视。
龂龂(五奸反)然莫可更也。
矧无形之理。
不可见之道邪。
余独悲而志之。
以俟夫后学。
初董生言本毕中和。
中和本其师。
师之学本一行云。
第一指(馀一益三馀二益二馀三益一馀四益四)第二指(馀一益二馀二益一馀三益四馀四益三)第三指/(与第二指同)右挂从下起。
指亦自下始。
第一指法地。
故益成偶。
第二法天。
故益成奇。
第三人极法天。
故同。
第一指(遇一益三并挂一为五遇三遇二并谓之少与一同)第二指(遇一益二并挂一为四)第三指/(遇一益二并挂一为四)右三指俱遇少。
通计十三策。
其馀三十六策
四四运之得九。
为老阳。
故易系云。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
注云。
阳爻九。
一爻三十六策
六爻二百一十有六。
第一指(遇四益四与挂一为九)第二指(遇四益三与挂一为八遇三亦同)第三指/(遇四益三与挂一为八遇三亦同)右三指俱遇多。
通计二十五策。
其馀二十四策。
四四运之得六。
为老阴。
故易系辞云。
坤之策百四十有四。
谓阴爻六。
一爻二十四策。
六爻一百四十有四。
第一指(遇一益三并挂一为五)第二指(遇四益三并挂一为八)第三指/(遇四益三并挂一为八)右初指少。
第二第三指多。
以少为主。
通计二十一策。
其馀二十八策。
四四运之得七。
为少阳。
第一指(遇四益四并挂一为九)第二指(遇一益二并挂一为四)第三指/(遇一益二并挂一为四)右初指多。
第二第三少
以多为主。
通计一十七策。
其馀三十二策。
四四运之得八。
为少阴。
第一指(遇少谓一二也并止于五)第二指(遇多谓三四也并止于八)第三指/(又遇少谓一二也并止于四)右初指少。
第二指多。
第三指又少。
以多为主。
通计一十七策。
其馀三十二策。
四四运之得八。
为少阴。
第一指(遇多谓四也止于九)第二指(又遇多谓三四也止于八)第三指/(遇少谓一二也止于四)右初指第二指并多。
第三指独少。
以少为主。
通计二十一策。
其馀二十八策。
四四运之得七。
为少阳。
第一指(遇少止于五)第二指(又遇少止于四)第三指/(遇多止于八)右初指二指并少。
三指独多。
以多为主。
通计一十七策。
其馀三十二策。
四四运之得八。
为少阴。
汪中子扇头韵 其三 明 · 王应斗
七言律诗 押鱼韵
寥寥生事竟何如,剩有肝肠信比闾。
泪下山猿啼月冷,影随江鹤带云舒。
频年逐队忧三尽,何处高眠享二馀
翘首庙谟宣郁滞,礼功不下九河疏。
落齿和坡山四首 其三 明 · 黄衷
 押有韵
我读落齿诗,颖尾老欧九。
漱泉吟不妨,崩山势何有。
熊车载二馀,尚足荡群丑。
而况豪俊贤,且歌将进酒。
全韵诗下平声十五首 其一 世祖定鼎燕京乾隆戊戌 清 · 弘历
四言诗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四十八
顺治甲申世祖元年。
命摄政王,统师伐明(叶亲顺治元年四月大军命摄政睿王多尔衮代统往定中原授奉命大将军印京启锡以御用纛盖一切便宜从事遂自盛行向宁远而进)
适于其时,流贼入燕。
明帝殉国,社稷已迁。
吴三桂,致书军门(叶)
乞师进讨,大军遂前睿亲王统兵行六日明平西伯吴三桂副将等出山海关致书于王以流寇攻破京城九庙灰烬明帝已殉社稷贼首僭称尊号掳掠逞残神人共愤乞师除暴剪恶三桂愿率所部前驱睿亲王得书即指山海关进发报三桂书越日三桂复致书于王请速整虎旅入关急击逆贼京东西可传檄而定也王得书即星夜前进遇贼将唐通一片石邀击之斩百馀人贼遁去我兵直薄山海关三桂率属迎谒遂入关)
贼廿万众,据山海关。
并山横海,势颇盛焉。
王传军令,勿得争先。
鳞次布列,固我中坚。
三桂汉兵,白布识肩。
以为分别,否恐同歼(叶十时贼首李自成马步二馀万众自北山横亘至海列阵以待睿亲王集众传令曰尔等毋越伍躁进此兵不可轻击破此则大业成矣因令我兵向海对贼阵尾鳞次布列吴三桂兵分列右翼之未并谕三桂曰尔兵各以白布系肩为号不然同系汉人以何为辨恐致误杀)
大风忽作,堀堁蔽天。
我军呼噪,风止战酣(叶)
大败贼众,灭迹扫尘叶进是日大风迅作尘沙蔽天咫尺莫辨及兵令军士呼噪者再风遂止各对阵奋击大败贼众追杀至四十里贼首尾不相顾向燕京遁走因晋吴三桂爵为平西王马步兵一万𨽻之随摄政王直趋燕京追杀流贼即以捷书驰奏盛京
遂至都城,贼早西窜(叶王睿亲与诸将誓约并谕众曰此次出师所以除暴救民灭流寇以安天下也今入关西征勿杀无辜勿掠财物勿焚庐舍不如约者罪之仍示官民以取残不杀共享太平之意百姓闻之莫不大悦凡逃窜山谷者皆还乡里薙发归附所过州县官民并开城迎降我军至燕京自成已复焚宫殿西遁因令诸将随三桂追贼寻剿之于陜西贼遁入湖谷广窜死山)
辞辇安众,守经达权。
文程赞襄,嘉猷允贤五月睿亲王燕京故明文武官出迎五里外王进朝阳门老幼焚香跪迎众以明卤簿御辇陈皇城外启王乘王固辞众再三请王曰今来定天下不可不从众意乃以王仪仗前列辇入武英殿故明众官皆拜贺王下令诸将乘城止宿不许擅入民居万户安堵乃与大学士范文程等议政于是传檄安抚畿辅郡县令明众官任事如故)
九月驾至,定鼎北京(叶睿亲王等定议都燕即具疏恭迎世祖八月启跸九月驾至燕京定鼎告祭庙社躬祝极门郊坛御皇受朝)
为明雪恨,抚有宇寰。
汉高明祖秦元之(叶)
李唐赵宋,更不足云(叶之唐宋得天下皆有惭德即汉高明祖虽如逐鹿中原得之以高才捷足然刘乃秦之亭长亦元之编氓究为干犯名分若我甚朝与明本属各国且攻取祖宗以七大恨兴师于义正而屡至燕京未即盖知其国政日非待时而动也及流寇入逼明之社屋已墟三桂迎请王师为之驱剿贼众雪耻复仇因而定鼎安民出诸水火统一海宇亿兆欢迎从古得统之光明正大孰有比于本朝者哉)
奉天宏运,启后承前。
于亿万载,皇图永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