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上疏让博士 东汉 · 范升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九
臣与博士梁恭、山阳太守吕羌俱修《梁丘易》。
二臣年并耆艾,经学深明,而臣不以时退,与恭并立,深知羌学,又不能达,惭负二老,无于世。
诵而不行,知而不言,不可开口以为人师,愿推博士以避恭、羌(《后汉·范升传》「建武二年」)
奏难费氏易左氏春秋立博士建武四年 东汉 · 范升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九
臣闻主不稽古,无以承天;
臣不述旧,无以奉君。
陛下悯学微缺,劳心经艺,情存博闻,故异端竞进。
近有司请置《京氏易》博士,群下执事,莫能据正。
《京氏》既立,《费氏》怨望,《左氏春秋》复以比类,亦希置立。
《京》《费》已行,次复《高氏》,《春秋》之家,又有《驺》《夹》。
如令《左氏》《费氏》得置博士,《高氏》《驺》《夹》,《五经》奇异,并复求立,各有所执,乖戾分争。
从之则失道,不从则失人,将恐陛下必有厌倦之听。
孔子曰:「博学约之,弗叛矣夫」。
夫学而不约,必叛道也。
颜渊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孔子可谓知教,颜渊可谓善学矣。
老子》曰:「学道日损」。
损犹约也。
又曰:「绝学无忧」。
绝末学也。
今《费》《左》二学,无有本师,而多反异,先帝前世,有疑于此,故《京氏》虽立,辄复见废。
疑道不可由,疑事不可行。
《诗》《书》之作,其来已久。
孔子尚周流游观,至于知命,自卫反鲁,乃正《雅》《颂》。
今陛下草创天下,纪纲未定,虽设学官,无有弟子,《诗》《书》不讲,礼乐不修,奏立《左》《费》,非政急务。
孔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传曰:「闻疑传疑,闻信传信,而之道存」。
愿陛下疑先帝之所疑,信先帝之所信,以示反本,明不专己。
天下之事所以异者,以不一本也。
《易》曰:「天下之动,贞夫一也」。
又曰:「正其本,万事理」。
《五经》之本,自孔子始,谨奏《左氏》之失凡十四事(《后汉·范升传》)
奏记王邑 东汉 · 范升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九
升闻子以人不闲于其父母为孝,臣以下不非其群上为忠。
今众人咸称朝圣,皆曰公明。
盖明者无不见,圣者无不闻。
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元元焉所呼天?
公以为是而不言,则过小矣;
知而从令,则过大矣,二者一公,无可以免,宜乎天下归怨于公矣。
朝以远者不服为至念,升以近者不悦为重忧。
今动与时戾,事与道反,驰骛覆车之辙,探汤败事之后,后出益可怪,晚发愈可惧耳。
方春岁首,而协发远役,僦充,田荒不耕,谷价腾跃,斛至数千,吏人陷于汤火之中,晨国家之人民。
如此则胡、貊守关,青、徐之寇在于帷帐矣。
升有一言,可以解天下倒悬,免元元之急,不可书传,愿蒙引见,极陈所怀(《后汉·范升传》)
上疏难范升奏左氏不宜立博士 东汉 · 陈元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九
陛下拨乱反正,文武并用,深悯经艺谬杂,真伪错乱,每临朝日,辄延群臣讲论圣道。
明至贤,亲受孔子,而《公羊》《谷梁》传闻于后世,故诏立《左氏》,博询可否,示不专己,尽之群下也。
今论者沉溺所习,玩守旧闻,固执虚言传受之辞,以非亲见实事之道。
《左氏》孤学少与,遂为异家之所覆冒。
至音不合众听,故伯牙绝弦至宝不同众好,故卞和血。
仲尼圣德,而不容于世,况于竹帛余文,其为雷同者所排,固其宜也。
非陛下至明,孰能察之!
臣元窃见博士范升等所议奏奏《左氏春秋》不可立,及太史公违戾,上十五事。
案升等所言传受之辞前后相违,皆断截小文,媟默微辞,以年数小差,掇为巨谬,遗脱纤微,指为大尤,抉瑕擿衅,掩其弘美(本传作「私美」,从《文选·傅咸〈赠何劭王济诗}》注改),所谓「小辩破言,小言破道」者也。
升等又曰:「先帝不以《左氏》为经,故不置博士,后主所宜因袭」。
臣愚以为,若先帝所行而后主必行者,则盘庚不当迁于殷,周公不当营洛邑,陛下不当都山东也。
往者季武皇帝好《公羊》,卫太子好《谷梁》,有诏诏太子受《公羊》,不得受《谷梁》。
孝宣皇帝在人间时,闻卫太子好《谷梁》,得学之。
及即位,为石渠论,而《谷梁氏》兴,至今与《公羊并存。
此先帝后帝各有所立,不必其相因也。
孔子曰:「纯俭,吾从众;
至于德行下,则违之。
夫明者独见,不惑于朱紫,听者独闻,不谬于清浊,故离朱不为巧眩移目,师旷不为新声易耳。
方今干戈少弭,戎事略戢,留思圣艺,着顾儒雅,采孔子下德行之义,卒圣独见之旨,分明黑白,建立《左氏》,解释先圣之积结,洮汰学者之累惑,使基业垂于万世,后进无复狐疑,则天下幸甚臣元愚鄙,尝传师言。
如得以褐衣召见,俯伏庭下,诵孔氏之正道,理丘明之宿冤。
或辞不合经,事不稽古,退就重诛,虽死之日,生之年也(《后汉·陈元传》)
上书荐谢该 东汉 · 孔融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三
臣闻高祖创业,之将,征讨暴乱,陆贾叔孙通,进说《诗》、《书》。
光武中兴,吴、耿佐命,范升卫宏修述旧业,故能文武并用,成长久之计。
陛下圣德钦明,同符二祖)丞噩劳谦厄运,三年乃欢。
尚父鹰扬方叔翰飞,王师电鸷,群凶破殄,始有橐弓臣鼓之次,宜得名儒,典综礼纪。
窃见故公车司马令谢该,体曾、史之淑性,兼商、偃之文学,博通群艺,周览古今,物来有应,事至不惑,清白异行,敦悦道训
求之远近,少有俦匹。
若乃巨骨出吴,隼集陈庭,黄熊入寝,亥有二首,非夫洽闻者,莫识其端也。
隽不疑定北阙之前,夏侯胜常阴之验,然后朝士益重儒术。
实卓然比还前列,间以父母老疾,弃官欲归,道路险塞,无由自致。
猥使良才抱璞而逃,逾越山河,沈沦荆楚,所谓往而不反者也。
后日当更馈乐以钓由余,克像以求傅说,岂不烦哉?
臣愚以为可推录所在,召令还。
楚人止孙卿之去国,汉朝匡衡于平原,尊儒贵学,惜失贤也(《后汉·谢该传》。)
请为大司马曹真临吊表太和四年 曹魏 · 王肃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三
在礼,大臣之丧,天子临吊;
诸侯之薨,又庭哭焉;
同姓之臣,崇于异姓。
自秦逮汉,多阙不修。
光武颇遵其礼,于时群臣莫不竞劝。
博士范升上疏称扬以为美,可依旧礼,为位而哭之,敦睦宗族(《通典》八十一)
请置学官生徒表 北魏 · 郑道昭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十九
臣闻唐、虞启运,以文德为本,殷、周致治,以道艺为先。
然则礼乐者,为国之基,不可斯须废也。
是故周敷文教,四海宅心,鲁秉周礼,强归义
及至战国纷纭,干戈递用,五籍灰焚,群儒坑殄,贼仁义之经,贵战争之术,遂使天下分崩,黔黎荼炭,数十年间,民无聊生者,斯之由矣。
爰暨汉祖,于行陈之中,尚优引叔孙通等。
光武中兴于揆乱之际,乃使郑众范升校书东观。
降逮魏、晋,何尝不殷勤于篇籍,笃学于戎伍。
伏惟大魏之兴也,虽群凶未殄,戎马在郊,然犹招集英儒,广开学校,用能阐道义于八荒,布盛德于万国,教靡不怀,风无不偃。
今者承休平之基,开无疆之祚,定鼎伊瀍,惟新宝历,九服感至德之和,四垠怀击壤之庆。
而蠢尔闽吴,阻化江湫,先帝爰震武怒,戎车不息。
而停銮伫跸,留心典坟,命故御史中尉李彪吏部尚书任城王臣澄等妙选英儒,以崇文教。
等依旨,置四门博士四十人,其国子博士、大学博士国子助教,宿已简置。
伏寻先旨,意在速就,但军国多事,未遑营立。
自尔迄今,垂将一纪,学官凋落,四术寝废。
遂使硕儒耆德,卷经而不谈;
俗学后生,遣本而逐末。
进竞之风,实由于此矣。
伏惟陛下钦明文思,玄鉴洞远。
越会未款,务修道以来之;
遐方后服,敷文教而怀之。
垂心经素,优柔坟籍。
将使化越轩唐,德隆虞夏。
是故屡发中旨,敦营学馆,房宇既修,生徒未立。
臣学陋全经,识蔽篆素,然往年删定律令,谬预议筵
谨依准前修,寻访旧事,参定学令,事讫封呈。
自尔迄今,未蒙报判。
但废学历年,经术淹滞。
请学令并制,早敕施行,使选授有依,生徒可准(《魏书·郑羲附传》,又见《北史》三十五。)
郑康成 武周 · 史承节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三十
夫囊括宇宙者文字。发明道业者坟典。
是以圣人作而万物睹。贤人述而百代通。
礼乐得之以昭明。日月失之而蹇忒。
宣尼彰删缉之功。始皇速烧焚之祸。
迨乎偫儒在汉。传注瑶□莫不珠玉交辉。
纤微洞迹。同见集于芸阁。
独有缀于环林。岂若经教奥义。
图纬深术。兼行者多。
无如我郑公也。公讳元。
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
八世祖崇。哀帝时尚书仆射
公少为乡啬夫。不乐为吏。
遂造太学。师事第五元。
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东郡张钦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
摄斋问道。抠衣请益。
山东而入关右。因卢植而见马融
考论图纬。乃召见而升楼。
精通礼乐。以将东而起叹。
三载在门。十年归邑。
及党事起。遂杜门不出。
隐修经业。于是针左氏之膏肓。
起谷梁之废疾。而又操入室之戈矛。
发何休之墨守。陈元李育
校论古今。刘瑰范升
宪章文议。何进延于几杖。
经宿而逃。袁隗表为侍中
缘丧不起。孔融之相北海
屣履造门。陶谦之牧徐州
接以师礼。比商山四皓
乡曰郑公。类东海之于公。
门称通德。汉公车徵为大司农
给安车一乘。所过长吏迎送。
公乃以病。自乞还家。
董卓迁都长安。公卿举公为赵相。
道断不至。会黄巾寇青部。
乃避地徐州建安元年
徐州还。道遇黄巾贼数万。
见公皆拜。相约不敢入县境。
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邀公。
大会宾客。乃延上坐。
身长八尺。饮酒一斛。
秀眉明目。仪容温伟。
客多豪俊。并有才说。
见公儒者。未以通人许之。
竞设异端。百家互起。
公依方辩答。咸出问表。
皆得所未闻。莫不叹服。
汝南应劭。亦归于
因自赞曰。故太山应仲远
北面称弟子何如。公笑曰。
仲尼之门。考以四科。
回赐之徒。不称官阀。
有惭色。门人相与撰公答诸弟子问五经。
依论语作郑志八篇。公所注周易尚书毛诗仪礼周官礼记孝经尚书大传中候乾象历。
又著天文七政论鲁礼禘祫义六艺论毛诗谱駮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凡百馀万言。
经传洽熟。称为纯儒。
其所撰注。今并通习。
是知书有万卷。公览八千也。
齐鲁间宗之。公后尝疾笃自虑。
以书戒其子益恩。书曰。
吾家旧贫。为父母偫弟所容。
去厮役之吏。游学周秦之都。
往来幽并兖豫之域。大儒得意。
有所受焉。遂博稽六艺。
粗览传记。时观秘书纬术之奥。
年过四十乃归乡。假田播殖。
以娱朝穸。后举贤良方正有道。
大将军司府。公车再徵。
比牒并名。皆为宰相
唯彼数公。懿德大雅。
克堪王臣。故宜式叙。
吾自忖度。无任于此。
但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
亦庶几以竭吾才。故闻命罔从。
而黄巾为害。萍浮南北。
复归乡邦。入此岁来。
已七十矣。宿素衰落。
仍有失误。桉之礼典。
便合传家。今我告尔以老。
归尔以事。将閒居以安性。
覃思以终业。自非拜国君之命。
问族亲之忧。展敬坟墓。
观省野物。胡尝扶杖出门乎。
家事大小。汝一承之。
咨尔茕茕一夫。曾无同生相依。
勖求君子之道。研钻勿替。
敬慎威仪。以近有德。
显誉成于僚友。德行立于已志。
若致声称。亦有荣于所生。
可不深念耶。可不深念耶。
吾虽无绂冕之绪。亦有让爵之高。
自乐以论赞之功。庶不遗后人之羞。
凡某所愤愤者。徒以吾亲坟陇未成。
所好偫书。率皆腐敝。
不得于礼堂写定。传与后人。
日西方暮。其可图乎。
家今差多于昔。勤力务时。
无恤饥寒。菲饮食。
薄衣服。节夫二者。
尚可令吾寡恨。若忽忘不识。
亦已焉哉。五年
孔子告之曰。起起。
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已。
既寤。以谶合之。
知命当终。有顷寝疾。
年七十有四。以其年六月卒。
遗命薄葬。自郡守以下。
尝受业者。衰绖赴会千馀人。
乃葬于高密县城西北一十五里砺阜山之原。呜呼哀哉。
有子益恩。孔融北海
举为孝廉。及为黄巾所围。
遂赴难捐身。有遗腹子。
公以其手文似已。名曰小同
精通六经。乡人尊之。
时为侍中。尝诣司马文王
文王有密疏。未之屏也。
如厕还。问曰。
卿见吾密疏乎。答曰未见。
文王曰。宁我负卿。
勿卿负我。致鸩而卒。
悲夫。自夫子没后。
大道方丧。公之网罗遗典。
探赜今犹。特立郁然。
时季途迍。志不苟变。
全身远害。猗欤美欤。
及范史作论。有曰。
王父豫章君。每考先儒经训。
常以为仲尼之门。不能过也。
及传受生徒。专以郑氏家注云。
晋中兴。戴逵字安道
以鸡卵汁溲白瓦屑。为公作碑。
手自书写。文□□□语亦妙绝。
年代古而碑阙亡。德音夐而诗书在。
承节以万岁通天元年。奉敕于河南道访察。
观风省俗。激浊扬清。
行至州界。见高密父老云。
郑先生汉代鸿儒。见无碑记。
不以庸妄。遂托为文。
往以会府务殷。□无暇景。
岁序迁贸。执笔无由。
今者罢职含香。忝居分竹。
属以閒隙。乃加修撰。
耆旧者唯闻其名。后生者不睹其事。
今故寻源讨本。握椠怀铅。
无疏本传之文。并序前言之目。
发九泉之冥昧。播千载之□□剪以繁华。
不为雕饰。铭曰。
焕乎人文。图稽典坟。
烦乱事剪。定自孔君。
中途湮没。秦帝沮焚。
汉兴儒教。郑氏超偫。
膏腴美地。簪绂宏规。
啬夫罢署。京兆寻师。
中候乾象。左氏韩诗。
虽称积学。殆若生知。
公之挺生。大雅之懿。
囊括坟典。精通奥秘。
六艺殊科。五经通义
小无不尽。大无不备。
好学慕道。深思远虑。
来往周秦。经过兖豫。
侍中不仕。司农罢署。
卢植东遇。孔融西去。
作者谓圣。述者谓明。
躬违三辟。门传五更。
周官东部。汉韪西京
白玉遍地。黄金满籯
占卜潜桥。行途过沛。
陶谦师友。孔融高盖。
山启黉扉。草生书带
七十归老。三千赴会。
经传洽熟。齐鲁攸宗。
爵禄不受。赞论为功。
礼乐今去。吾道皆东。
类于标德。比皓称公。
阉尹擅贵。禁锢连年。
乃逢宥罪。方从举贤。
南城避难。东莱假田。
诞膺五百。中览八千。
今年在辰。来年在巳。
呜呼不慭。吁嗟到此。
劳我以生。息我以死。
道该八表。神交千祀。
潍水之曲。砺阜之阳。
通德为里。郑公为乡。
云愁庙古。月暗坟荒。
旧碑先殁。新石再彰。
词愧黄绢。心凄白杨。
名誉不朽。终古腾芳。
传易之家 宋 · 金君卿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二六、《金氏文集》卷下
商瞿受《易》于仲尼
仲尼卒,商瞿授楚馯臂子弓(一云子弘。)
子弓江东桥子庸(一云鲁桥庇子庸。)子庸授燕周竖子家(一云周丑子家。)子家淳于光羽子乘(一云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庄
秦焚书,以《易》为卜筮之书,独得不焚,故传授不绝。
汉兴田何东武王同子中(读曰仲。)洛阳周王孙丁宽子襄、齐服光四人焉,皆著《易传丁宽作《易说》八篇,三万言,训诂举大义而已。王、、服皆作《易传》二篇。)》。
周王孙蔡公蔡公《易传》二篇。)王同授齐即墨成广川孟但鲁周霸衡胡临淄主父偃菑川杨何叔元叔元《易传》二篇。
叔元燕韩婴河内司马谈太中大夫京房(非焦延寿弟子京房也。)
丁宽复从周王孙受古义,号《周氏传》,然周王孙师田何之学也。
田王孙王孙沛施雠子卿(一云长卿。)兰陵孟喜长卿琅琊梁丘贺长翁
繇是有施、孟、梁之学焉(施、孟、梁氏章句各二篇。)
施氏授河内张禹子文琅琊鲁伯
淮阳彭宣、沛戴崇子平
鲁伯泰山毛莫如少路琅琊邴丹曼容
繇是施家有张、彭之学。
孟氏则改师法,以候阴阳灾变书,诈言得自师田生,而同门梁丘贺證明之,且非田生之法也。
白光少子沛翟牧子况,由是孟家有瞿白生之学。
氏者,始受大中大夫京房《易》,出为齐郡太守,后更事田王孙
然则京房田王孙,皆田何家法也。
汉宣帝时,闻京房为《易》明,求其门人,得
年老,授于子临。
临始从父学,亦尝事施雠,后卒行京房法。
五鹿充宗君孟君孟《略说》三篇。)君孟平陵士孙张仲方沛郡邓彭祖子夏、齐衡咸长宾,繇是梁家有士孙、邓、衡之学。
今《子夏传》即邓子夏,盖出于梁家也。
其后有京房《易字君明东郡顿丘人,非太中大夫京房也。)》。
始授业梁焦赣延寿
云常从孟喜问《易》,会喜卒,延寿《易》即孟氏学,时孟氏门人翟牧白生皆曰非孟氏法也。
房后以灾异得幸。
东海殷嘉河东姚平河南乘弘,皆为博士,由是有京氏之学焉。
又其后有东莱费氏《易名直字长翁。)》,其学无章句,本以古字,号古文《易》。
以《彖》、《象》、《系辞》、《文言》解说上下经。
琅琊王平仲,由是世传费氏之学。
又沛人高相,与费公同时,亦无章句,自言出于丁将军传授子康兰陵毋将永,由是有高氏之学焉。
汉宣帝时,孟、梁皆立博士
至元帝世,立京氏《易》。
惟费、高二家,未得列于学官
成帝时刘向校书,考《易》说,以诸《易》家说皆祖田何杨叔元丁将军,大意略同,惟京氏为异。
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惟费氏经与古文,然受其学者,未盛于世。
梁丘贺以卜筮得幸宣帝,及至显官,故学者宗焉。
其后五鹿充宗贵幸,善梁《易》,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
充宗乘贵辨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
施雠之门人张禹以经术为成帝师,位丞相,封侯,成就弟子尤著者彭宣戴崇,皆至公卿。
故施氏、梁之学尤盛于当世。
以至孟氏、京氏弟子俱为博士,故二家之学亦行焉。
高相子康王莽所杀,故学者衰废,而费氏独行古文《易》,然而未得立者,盖亦不幸者矣。
其后东汉诸儒,习施氏者,则有沛戴崇子宾陈留刘昆威公洎子轶君文
习孟氏者,则有南阳洼(音圭)丹子玉中山阳鸿孟孙(鲑,佳反,又苦圭反。一作鲑,瓦反者,非。)广汉任安定祖
习梁氏者,则代郡范升辨卿,京兆杨政子行(一云范升杨政皆传孟氏《易》者,非。)颍川张兴君上洎子鲂;
张兴最知名,为梁家宗,弟子自远方至者,著录且万人焉。
习京氏者,则汝南戴凭次仲南阳魏满叔牙济阴孙期中彧惟高氏之学无传焉。
建武中,陈元长孙、郑众仲师皆传费氏《易》,其后马融荀爽亦为之传,自是费氏而诸家之学衰矣。
陈、荀、马皆当世大儒,故费氏之学益盛,今辅嗣之学盖出于费氏古文《易》也。
再原汉之言《易》者,一出于田何
其传者,若周王孙王同杨何大中大夫京房丁宽田王孙,皆本师法。
然当高、惠、文、景之时,学其未也。
、元间,施、孟、梁氏四家及高相之学,多以阴阳灾异为说。
惟费氏本以古字,号古文《易》,以《彖》、《象》、《文言》讲说上下经,为有本末;
又校之诸家,独与中古文《易》同。
流及马、郑等家,其学遂盛。
辅嗣,天启其衷,而入圣门之奥。
考其渊源,虽本于马、郑之学,然其流溥博,出于诸家远矣。
噫!
《易》之大原,皎若白日,函光于牺,旭于文,迄我圣师,而后正中焉。
昳于秦,薄蚀于汉,诸家之说棼焉,而圣道微矣。
辅嗣特起,斥去异端,天人之道,俄然而明。
然犹时若氛翳,未能廓然,若将有以待焉尔。
在其贤者,心圣人之心,犹得观望其光景者哉!
光武周党等至京师 宋 · 李弥逊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五四、《竹溪先生文集》卷九
建武五年,诏徵处士太原周党会稽严光等至京师
入见,伏而不谒,自陈愿守所志。
博士范升奏曰:「伏见太原周党东海王良山阳王成等,蒙受厚恩,使者三聘乃肯就车。
及陛见帝廷,不以礼屈,伏而不谒,偃蹇骄悍,同时俱逝。
等文不能演义,武不能死君,钓采华名,庶几三公之位。
与坐云台之下,考试图国之道,不如臣言,伏虚妄之罪;
而敢私窃虚名,誇上求高,皆大不敬」。
书奏,诏曰:「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宾之士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太原周党不受朕禄,亦各有志焉。
其赐帛四十匹,罢之」。
帝少与严光同游学,及即位,以物色访之,得于齐国,累徵乃至,拜谏议大夫,不肯受,去耕钓于富春山中,以寿终于家。
王良后历沛郡太守大司徒司直,在位恭俭,布被瓦器,妻子不及官舍。
后以病归,一岁复徵,至荥阳,疾笃不任进。
道过其友人,友人不肯见,曰:「不有忠言奇谋而取大位,何其往来屑屑不惮烦也」!
遂拒之。
惭,自后连徵不应,卒于家(出《资治通鉴》。)
议曰:《否》之初六「以其汇贞」,《象》曰:「志在君也」。
夫士贵有所不为,谓其能有为也。
光武中兴汉业,贤能并起,是可为之时,而数子者方牢辞远引,洁己自私,不拔一毛以利天下,美则美矣,顾何补于治忽哉?
然方之钓虚名,取大位,忠言奇谋不见信于朋友,抱愧以死,尚庶几焉!
至于子房取天下付高祖而为赤松之游,安石起东山之卧而晋祚赖以永久,进退出处之间,后世无得而踰矣。
咏史诗 其四 汉光武 明 · 金安老
七言绝句 押真韵 出处:希乐堂文稿卷之二(下)
优礼曾闻待不宾,高风大德两无伦周党王良等。三聘而至。范升劾之。诏曰。自古明王。必有不宾之士。其赐帛。)
如何许大包天量范文正记曰。子陵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尺喙难容一介臣(本纪。韩歆好直谏。帝每不能容。罢归自杀。○三尺喙。出庄。○不能容一直士。所云包天之量。果安在哉。)
严子陵 明 · 郭棐
 押词韵第二部
卯金祚中微,垂钓严滩上。
文叔乘六龙,道亨节弥亮。
时出见素心,加足动天象。
谏议安可羁,所志在高尚。
嗟彼党霸流,海井讵同量。
一丝九鼎重,清风满霄壤(汉姓刘,刘为卯金刀,说本谶纬。司徒侯霸与光善,而光尝致书讥之,仕隐不同趋故也。处士周党与光同日召见,俱不屈,而范升独奏党骄蹇,则党亦非光比,可知矣。)
赠学易友人吴燕馀 其二 明末清初 · 吴伟业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梅村集卷十四
注就梁丘早十年,石壕呼怒筚门前。
范升免后成何用,宁越鞭来绝可怜。
人世催科逢此地,吾生忧患在先天。
从今郫上田休种,帘肆无家取百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