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合首楞严经记 东晋 · 支敏度
 出处:全晋文
此经本有记云,支谶所译出。
月支人也,汉桓、灵之世来在中国。
其博学渊妙,才思测微,凡所出经,类多深玄,贵尚实中,不在文饰。
今之小品阿阇世伅真般舟,悉所出也。
又有支越字恭明,亦月支人也。
其父亦汉灵帝之世来献中国。
越在汉生,似不及见也。
又支亮字纪明,资学于,故越得受业于亮焉。
越才学深彻,内外备通。
以季世尚文,时好简略,故其出经,颇从文丽。
然其属辞析理,文而不越,约而义显,真可谓深人者也。
以汉末沸乱,南度奔吴。
黄武建兴中,所出诸经,凡数十本,自有别传记录,亦云出此经,今不见复有异本也,然此首楞严经,自有小不同,辞有丰约,文有晋梵,较而寻之,要不足以为异人别出也,恐是越嫌所译者辞质多梵音,所异者删而定之,其所同者述而不改,二家各有记录耳。
此一本于诸本中辞最省便,又少梵音,遍行于世,即越所定者也。
至大晋之初,有沙门支法护、白衣竺叔并更译此经,求之于义,互相发明,披寻三部,劳而难兼,欲令学者即得其对。
今以越所定者为母,护所出者为子,所译者系之,其所无者,辄于其位记而别之。
或有文义皆同,或有义同而文有小小增减不足重书者,亦混以为同,虽无益于大趣,分部章句,差可见耳(《释藏迹》七。)
道行般若多罗蜜经序 前秦 · 释道安
 出处:全晋文
大哉智度,万圣资通,咸宗以成也。
地合日照,无法不周,不恃不处,累彼有名,既外有名,亦病无形。
两忘玄莫,隤(一作块,)然无主,此智之纪也。
夫永寿莫美乎上乾,而齐之殇子;
神伟莫美于凌虚,而同之涓滞;
至德莫大乎真人,而比之朽种;
高妙莫大乎世雄,而喻之幻梦。
由此论之,亮为众圣宗矣,何者?
执道御有,卑高有差,此有为之域耳,非据真如游法性,冥然无名也。
据真如游法性冥然无名者,智度之奥室也;
名教远想者,智度之蘧庐也。
然存乎证者,莫不𪾸其生无而惶眩(一作“契其无生而惶眩”;)存乎迹者,莫不忿其荡冥而诞诽。
道动必反,优劣致殊,眩诽不其宜乎!
不其宜乎!
要斯法也,与进度齐轸,逍遥俱游,千行万定,莫不以成,众行得字而智进,全名诸法参相成者,求之此列也。
且其经也,进咨第一义以为语端,退述权便以为谈首,行无细而不历,数无微而不极,言似烦而各有宗,义似重而各有主,琐见者庆其迩教而悦寤,宏哲者望其远标而绝目,陟者弥高而不能阶,涉者弥深而不能测,谋者虑不能规,寻者度不能尽,暨窈冥矣,真可谓大业渊薮,妙矣者哉!
然凡谕之者,考文以征其理者,昏其趣者也;
察句以验其义者,迷其旨者也。
何则?
考文则同异每为辞,寻句则触类每为旨,为辞则丧其卒成之致,为旨则忽其始拟之义矣。
率初以要其终,或忘文以全其质者,则大智玄通,居可知也。
从始发意,逮一切智,曲成决著,八地无染,谓之智也,故曰远离也。
三脱照空,四非明有,统鉴诸法,因后成用,药病双亡,谓之观也。
明此二行于三十万言,其如视诸掌乎!
颠沛造次,无起无此也。
佛泥洹后,外国高士,钞九十章,为道行品。
桓灵之世,朔佛斋诣京师,译为汉文,因本顺旨,转音如已,敬顺圣言,了不加饰也。
然经既钞撮,合成章投,音殊俗异,译人口传,自非三达,胡能一一得本缘故乎?
由是道行颇有首尾隐者,古贤论之,往往有滞。
仕行耻此,寻求其本,到于阗乃得,送诣仓垣,出为放光品,斥重省删,务婉便,若其悉文,将过三倍,善出无生,论空持巧,传译如是,难为继矣。
二家所出,足令大智焕尔阐幽,支谶全本,其亦应然,何者?
钞经删削,所害必多。
委本从圣,乃佛之至诫也。
安不量末学,庶几斯心,载咏载玩,未坠于地,检其所出,事本终始,犹令折伤玷缺,戢然无际,假无放光,何由解斯经乎?
永谢先哲,所蒙多矣。
今集所见,为解句下,始况现首,终隐现尾,出经见异,铨其得否,举本证钞,敢增损也。
幸我同好,饰其瑕谪也(《释藏淡》一,又《迹》七。)
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 前秦 · 释道安
 出处:全晋文
昔在汉阴十有五载,讲放光经岁常再篇。
及至京师,渐四年矣,亦恒岁二,未敢堕息。
然每至滞句,首尾隐没,释卷深思,恨不见护公叉罗等。
建元十八年,正车师前部王名弥第来朝,其国师字鸠摩罗跋提,献梵天品一部,四百二牒言二十千首卢,首卢三十二字,梵数经法也。
即审数之,就十七千二百六十首卢,残二十七字,都并五十五万二千四百七十五字(案,此数不合,当有脱误。)
天竺沙门昙摩蜱执本,佛护为译,对而检之,慧进笔受,与放光光赞同者,无所更出也。
其二经译人所漏者,随其失处,称而正焉。
其义异不知孰是者,辄并而两存之,往往为训其下,凡四卷。
其一纸二纸异者,出别为一卷,合五卷也。
译梵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梵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二者,梵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
三者,梵经委悉,至于叹咏,叮咛反覆,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
四者,梵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
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己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然般若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俗有易(案此二语有脱字。)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
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
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者大迦叶令五百六通迭察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不知法者勇乎?
斯三不易也。
涉兹五失,经三不易,译梵为秦,讵可不慎乎?
正当以不闻异言,传令知会通耳,何复嫌大匠之得失乎?
是乃未所敢知也。
前人出经,支谶世高审得梵本难系者也;
叉罗支越斫凿之巧者也,巧则巧矣,惧窍成而混沌终矣。
若夫以《诗》为烦重,以《尚书》为质朴,而删令合今,则马、郑所深恨者也。
近出此撮,欲使不杂,推经言旨,唯惧失实也。
其有方言古辞,自为解其下也。
于常首尾相违句不通者,则冥如合符,厌如复析,乃见前人之深谬,欣通外域之嘉会也。
于九十章,荡然无措疑处,毫芒之间,泯然无微疹,已矣乎(《释藏迹》八。)
出三藏记集名录序 南梁 · 释僧祐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二
法宝所被远矣!
夫神理本寂,感而后通,缘应中夏,始自汉代
昔刘向校书,已见佛经,故知成帝之前,法典久至矣。
孝明感梦,张骞远使,西于月支,写经四十二章,韬藏兰台帝王所印。
于是妙像丽于城闉,金刹曜乎京洛
慧教发挥,震照区寓矣。
窃寻两汉之季,世构乱离,西京荡覆,坟典皆散,东都播迁,载籍多亡。
子政所睹,其文虽没,而显宗所写,厥篇犹存。
东流初法,于斯有徵。
检阅三藏,访核遗源,古经现在莫先于四十二章,传译所始,靡逾于张骞之使。
洎章和已降,经出盖阙。
良由梵文虽至,缘运或殊,有译乃传,无译则隐,苟非其人,道不虚行也。
迩及桓灵,经来稍广,安清朔佛之俦,支谶严调之属,翻译转梵,万里一契,离文合义,炳焕相接矣。
仆法轮届心,莫或条叙,爰自安公,始述名录,铨品译才,标列岁月,妙典可徵,实赖伊人。
敢以未学,赂附前规,率其管见,接为新录,兼广访别目,括正异同,追讨支竺,时获异经。
安录所记,则为未尽。
今悉更苞举,以备录体。
发源有汉,迄于大梁,运历六代,岁渐五百。
梵文证经四百有十九部,华梵传译八十有五人,鱼贯名第,略为冲矣。
或同是一经,而先后异出;
新旧舛驳,卷数参差。
皆别立章条,使无疑乱。
至于律藏初启,则详书本源;
审核人代,列于上录。
若经存译亡,则编于下卷。
将使传法之缘有孕,问道之心无惑。
敬贻来世,庶在不坠焉(《释藏迹》二)
高僧传论 其一 传译论 南梁 · 释慧皎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三
传译之功尚矣,固无得而称焉。
昔如来灭后,长老迦叶、阿难、末田地等,并具足任持八万法藏宏道济人,功用弥博,圣慧日光,馀辉未隐。
是后迦旃延子、达磨多罗,达摩尸梨帝等,并博寻异论,各著言说,而皆祖述四《含》,宗轨三藏。
至若龙树、马鸣,婆薮磐头,则于方等深经,领括枢要。
源发般若,流贯双林,虽曰化洽窐隆,而亦俱得其性。
故令三宝载传、轮转未绝,是以五百年中,犹称正法在世。
夫神化所被,远近斯届,一声一光,辄震他土,一台一盖,动覆恒国。
振丹之与迦维,虽路绝葱河,里逾数万,若以圣之神力,譬犹武步之间,而令闻见限隔,岂非时也。
及其缘运将感,名教潜洽,或称为浮屠之主或号为西域大神
汉明帝楚王英云:「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祀」。
及通梦金人遣使西域,乃有摄摩腾竺法兰怀道来化,挟策孤征,艰苦必达,傍峻壁而临深,蹑飞絙而渡险。
遗身为物,处难能夷,传法宣经,初化东土,后学与闻,盖其力也。
爰至安清
支谶,康会、竺护等,并异世一时,继踵宏赞。
然夷夏不同,音韵殊隔,自非精括诂训,领会良难。
属有支谦、聂承远,竺佛念释宝云、竺叔、无罗叉等,并妙善梵汉之音,故能尽翻译之致。
一言三复,辞旨分明,然后更用此土宫商,饰以成制。
论曰:「随方俗语,能示正义,于正义中,置随义语」。
盖斯谓也。
其后鸠摩罗什,硕学钩深,神鉴奥远,历游中土,备翻方言,复恨支、竺所译,文制古质,未尽善美,乃更临梵本,重为宣译,故致今古二经,言殊义一。
时有生、融、影、睿、严、观、恒、肇,皆领悟言前,辞润珠玉,执笔承旨,任在伊人,故长安所译,郁为称首。
是时姚兴窃号,跨有皇畿,崇爱三宝,城渐遗法。
使夫慕道来仪,遐迩烟萃,三藏法门,有缘必睹,自像运东迁,在兹为盛。
其佛贤比丘江东所译,《华严》大部,昙无谶河西所翻《涅槃》妙教,及诸释所出四《含》五部、犍度、婆沙等,并皆言符法本,理惬三印。
童寿有别室之衍,佛贤有摈黜之迹,考之实录,未易详究。
或以时运浇薄,道丧人漓,故所感见,爰至于此。
若以近迹而求,盖亦圭璋一玷也。
世高、无,法祖、法祚等,并理思淹通,仁泽成务,而皆不得其死,将由业有传感,义无违避,故罗汉虽诸漏已尽,尚有贯恼之厄,比干虽忠谨竭诚,犹招赐敛之祸,匪其然乎。
闻有竺法度者,自言专执小乘,而与三藏乖越,贪用铜钵,本非律仪所许,伏地相向,又是忏法所无。
且法度生本南康,不游天竺,晚值昙摩耶舍,又非专小之师,直欲溪壑其身,故为矫异。
然而达量君子,未曾回适,尼众易从,初禀其化。
夫女人理教难惬,事迹易翻,闻因果则悠然扈背,见变术则奔波倾饮,随坠之义即斯谓也。
窃惟正法渊广,数盈八亿,传译所得,卷止千馀。
皆由逾越沙阻,履跨危绝,或望烟渡险,或附杙前身,及相会推求,莫不十遗八九,是以法显智猛智严、法勇等,发迹则结旅成群,还至则顾影唯一,实足伤哉。
当知一经达此,岂非列赐受命,而顷世学徒,唯慕钻求一典,谓言广读多惑,斯盖惰学之辞,匪曰通方之训。
何者,夫欲考寻理味,决正法门,岂可断以胸襟,而不博寻众典。
遂使空劳传写,永翳箱匣,甘露正说,竟莫披寻,无上宝珠,隐而弗用,岂不惜哉。
若能贯采禅律,融冶经论,虽复祇树息荫,玄风尚启,婆罗变叶,佛性犹彰。
远报能仁之恩,近称传译之德,倘护身命,宁不勖欤(《高僧传》三)
沙门慧皎 南梁 · 王曼颖
 出处:全梁文卷六十七
弟子孤子王曼颖顿首和南。
一日蒙示所撰《高僧传》,并使其掎摭。
力寻始竟,但见伟才。
纸弊墨渝,迄未能罢。
若乃至法既被,名德已兴。
年岁五百,时经六代。
自摩腾、法兰,发轸西域安侯支谶锡东都。
虽迹标出没,行实深浅。
咸作舟梁,大为利益。
固宜缁素传美,铅椠定辞。
昭示后昆,揄扬往秀。
道安罗什,间表秦书,佛澄道进,杂闻赵册。
晋史见舍,复恨局当时;
宋典所存,颇因其会。
兼且搀出君台之记,糅在元亮之说。
感应或所商攉,幽明不无梗概,泛显旁文,未足光阐。
间有诸传,文非隐括。
景兴偶采居山之人,僧宝偏缀游方之士,法济唯张高逸之例,法安止命志节之科。
康泓专纪单开,王季但称高座,僧瑜卓尔。
独载,立畅超然孤录。
释法进所造,王巾有著。
意存该综,可擅一家。
然进名博而未广,体立而不就。
梁来作者,亦有病诸。
僧祐,既同法济之责;
孝秀染毫,复获景兴之诮。
其唱公纂集,最实近之,求其鄙意,更恨烦冗。
法师此制,始所谓不刊之笔。
绵互古今,包括内外。
属辞比事,不文不质,谓繁难省,玄约岂加,以高为名。
既使弗逮者耻,开例成广,足使有善者劝,同之二三诸子。
前后撰述,岂得洁长量短,同年共日而语之哉。
信门徒竟无一言可豫,市肆空设千金之赏。
方入簉龙函,上登鳞阁,出内琼笈,卷舒玉笥。
弟子虽实不敏,少尝好学,顷日尪馀,触途多昧。
且获披来帙,斯文在斯,钻仰弗暇,讨论何所。
诚非子通见元则之论,良愧处道知休弈之书。
徒深谢安慕竺旷风流,殷浩支遁才俊耳。
不见旬日,穷情已劳。
扶力此白,以代诉尽。
弟子孤子王曼颖顿首和南(《梁高僧传》十四)
文帝书进呈众经目录 隋 · 释法经
 出处:全隋文卷三十五
大兴善寺翻经众沙门法经等敬白皇帝大檀越:去五月十日太常卿牛弘奉敕须撰众目录,等谨即修撰,总计合有二千二百五十七部,五千三百一十卷。
凡有七卷,别录六卷,总录一卷。
缮写始竟,谨用进呈。
等又敬白:仰惟无上法宝,道洽无穷。
像运中途,缘被兹土。
方朔昆明下灰,令问西域取决。
向校书天阁,录载已见佛经。
方知前汉之世,正法久至。
非为后汉,始流此地矣。
但自道淡情华,真伪玄隔;
人鲜宗敬,虽有若亡。
又致明帝梦感,金容亲应者,当是圣道凭藉皇王,大启奉之端耳。
于是发使西域,专求佛经。
缘此摩腾、法兰创出《四十二章》,世高支谶广译诸馀经部。
是后通道之士,相寻而至。
爰暨魏晋京洛之日,虽有支谦、康会,骤宣于金陵,竺护、炬,飞译于雍洛,然而信敬尚简,奉行固微。
比逮东晋、二秦之时,律粗备。
但法假人,贤明日广。
于是道安法师创条诸月录,诠品译材,的明时代,求遗索缺,备成录体。
自尔达今,二百年间,制录者十有数家。
或以数求,或用名取,或凭时代,或寄译人。
各纪一隅,务存所见。
独有扬州律师僧祐撰《三藏记录》,颇近可观。
然犹小大雷同,三藏杂糅。
钞集参正,传记乱
考始括终,莫能该备。
自外诸录,胡可胜言!
僧众既未获尽见三国本,校验异同,今惟且据诸家目录,删简可否,总摽纲纪,位为九录,区别品类,有四十二分,九初六录三十六分,略示律三藏大小之殊,粗显传译是非真伪之别。
后之三录,集传记注。
前三分者,并是西域圣贤所撰,以非三藏正经,故为别录。
后之三分,并是此方诸德所修,虽不类西域所制,莫非毗赞正经。
发明宗教,光辉前绪,开进后学,故兼载焉。
法经等更复窃思,诸家录,多是前代贤哲修撰。
敬度前贤,靡不皆号一时稽古,而所修撰不至详审者,非彼诸贤才不足而学不周,直是所遇之日,天下分崩,九牧无主,名州大郡,各号帝畿,疆场艰关,并为战国
出所在,悉不相知;
学者遥闻,终身莫睹。
故彼前哲,虽有才能,苦不逢时,亦无所申述也。
当今等识学,诚不及古,而宿缘多幸,运属休辰,四海为家,六合清泰,殊方异俗,宛在目前。
正朔所颁,书轨无外。
又皇帝大檀越,虽复亲综万机,而耽道终日,兴复三宝,为法轮王,永开四趣之门,大启天人之路,在域群生,莫不蒙赖,而况等,夫复何论!
所限识慧无长,猥参嘉运,不能尽获三国经本及遗文逸法,造次修撰,多有暗昧,进思退省,惭慨良深。
敬白(《释藏》百一,《众僧目录》)
辩正论 南北朝末隋初 · 释彦琮
 出处:全隋文卷三十三
弥天释道安每称: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三不易也。
一者,胡言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二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二失本也。
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叹咏,丁宁反覆,或三或四,不嫌其繁,而今裁斥,三失本也。
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词,寻检正语,文无以异,或一千,或五百,今并刈而不存,四失本也。
五者,事以合成,将更旁及,反腾前词,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然智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
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载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
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大迦叶,令五百六通迭察送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是,岂将不以知法者猛乎?
斯三不易也。
涉兹五失经、三不易,译胡为秦,讵可不慎乎?
正当以不关异言传令知会通耳。
何复嫌于得失乎?
是乃未所敢知也。
余观道安法师,独禀神慧,高振天才,领袖先贤,开通后学,修经录则法藏逾阐,理众仪则僧宝弥甚,世称印手菩萨,岂虚也哉!
详梵典之难易,铨译人之得失,可谓洞入幽微,能究深隐
至于天竺字体,悉昙声例,寻其雅论,亦似闲明。
旧唤彼方,总名胡国。
安虽远识,未变常语。
胡本杂戎之胤,梵唯真圣之苗,根既悬殊,理无相滥。
不善谙悉,多致雷同。
见有胡貌,即云梵种,实是梵人,漫云胡族,莫分真伪,良可哀哉!
语梵虽讹,比胡犹别。
改为梵学,知非胡者。
窃以佛典之兴,本来西域
译经之起,原自南京
历代转昌,迄兹无坠。
久之流变,稍疑亏动。
竞逐浇沙,鲜能回觉。
讨其故事,失在昔人。
至如五欲顺情,信是难弃,三衣苦节,定非易忍。
割遗体之爱,入道要门;
舍天性之亲,出家恒务。
俗有可反之致,忽然已反;
梵有可学之理,何因不学?
乂则发蒙草创,服膺章简。
同鹦鹉之言,放邯郸之步,经营一字,为力至多。
历览数年,其道方博。
乃能包括今古,网罗天地,业似山丘,志类渊海。
彼之梵法大圣规谟,略得章本通知体式,研若有功,解便无滞。
正于此域,固不为难。
难尚须求,况其易也!
或以内执人我,外惭咨问,枉令秘术,旷隔神州,静言思之,悯而流涕。
向使法兰归汉,僧会适吴,士行佛念之俦,智严宝云之末,才去俗衣,寻教梵字,亦沾僧数,先披叶典,则应五天正语,充布阎浮,三转妙音,普流震旦。
人人共解,省翻译之劳;
代代咸明,除疑网之失。
于是舌根恒净,心镜弥朗。
藉此闻思,永为种性。
安之所述,大启元门。
其间曲细,由或未尽。
更凭正文,助光遗迹。
粗开要例,则有十条:字声一,句韵二,问答三,名义四,经论五,歌诵六,咒功七,品题八,专业九,异本十。
各疏其相,广文如论。
安公又云:前人出经,支谶世高,审得故本,难断者也;
罗叉、支越,斫凿之巧者也。
窃以得本关质,斫巧由文,旧以为凿,今固非审。
握管之暇,试复论之。
先觉诸贤,高名参圣,慧解深发,功业宏启,创发元路,早入空门,辨不虚起,义应雅合。
但佛教初流,方音鲜会,以斯译彼,仍恐难明。
无废后生,已承前哲,梵书渐播,真宗稍演。
其所宣出,窃为分明。
聊因此言,辄诠古译。
汉纵守本,犹敢遥议;
魏虽在昔,终欲悬讨。
或繁或简,理容未适;
时野时华,例颇不定。
晋、宋尚于谈说,争坏其淳;
秦、凉重于文才,尤从其质。
非无四五高德,缉之以道;
八九大经,录之以正。
自兹已后,迭相祖述,旧典成法,且可宪章。
展转同见,因循共写,莫问是非,谁穷始末?
僧鬘惟对面之物,乃作华鬘;
安禅本合掌之名,例为禅定。
如斯等类,固亦众矣。
留支洛邑,义少加新。
真谛陈时,诏多饰异。
若令梵师独断,则微言罕革;
笔人参制,则馀辞必混。
意者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
傥见淳质,请勿嫌烦。
昔日仰对尊颜,瞻尚不等。
亲承妙吼,听犹有别。
诤论起迷,豫炳涅槃之记;
部党兴执,悬著文殊之典。
虽二边之义,佛亦许可。
而两间之道,比丘未允其致。
双林早潜,一味初损,千圣同志,九旬共集。
杂碎之条,寻讹本诫;
水鹄之颂,俄舛昔经。
一圣才亡,法门即减;
千年已远,人心转伪。
既乏泻水之闻,复寡悬河之说,欲求冥会,讵可得乎?
且儒学古文,变犹纰缪。
世人今语,传尚参差。
况凡圣殊伦,东西隔域,难之又难,论莫能尽。
必殷勤于三复,靡造次于一言。
岁校则利有馀,日计则功不足。
开大明而布范,烛长夜而成务。
宣译之业,未可加也。
经不容易,理藉名贤。
常思品藻,终惭水镜。
兼而取之,所备者八: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其备一也;
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其备二也;
筌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闇滞,其备三也;
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其备四也;
襟袍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其备五也;
耽于道术,澹于名利,不欲高闑,其备六也;
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其备七也;
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其备八也。
八者备矣,方是得人。
三业必长,其风靡绝。
若使精搜十步,应见香草,微收一用,时遇良林,虽往者而难俦,庶来者而能继。
法桥未断,夫复何言!
则延铠之徒,不回隆于魏室;
护显之辈,岂偏盛于晋朝
或曰:一音遥说,四生各解。
普被大慈,咸蒙远悟。
至若开源白马,则语逐洛阳,发序赤鸟,则言随建业
未应强移此韵,始符极旨,要工披读,乃究元宗
遇本即依,真伪笃信。
案常无改,世称仰述
诚在一心,非关四辨。
必令存梵,讵是通方。
对曰:谈而不经,旁惭博识;
学而无友,退愧寡闻。
独执管锥,未该穹壤。
理绝名相,弥难穿凿。
在昔圆音之下,神力冥加;
满字之间,利根回契。
然今地殊王舍,人异金口,即令悬解,定知难会。
经旨若圆,雅怀应合,直餐梵响,向待译言。
本尚亏圆,译岂纯实;
等非圆实,不无疏近。
本固守音,译疑变意。
一向能守,十例可明。
缘情判义,诚所未敢。
若夫孝始孝终,治家治国,足宣至德,堪宏要道。
况复净名之劝发心,善生之归妙觉,奚假落发剪须,若违俗训。
持衣捧钵,顿改世仪
坐受僧号,详谓是理。
遥学梵章,宁容非法?
崇佛为主,羞讨佛字之源;
绍释为,耻寻释语之趣。
空睹经业,弗兴敬仰。
忽见梵僧,倒生侮慢。
退本追末,吁可笑乎?
像运将穷,斯法见续。
用兹绍继,诚可悲夫(《续高僧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