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辞世偈 南宋 · 释妙印
 押词韵第一部
六十九年,一场大梦
归去来兮,珍重珍重宋释道璨《柳塘外集》卷四《石霜竹崖印禅师塔铭》引)
径山佛鉴禅师塔铭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四○
师雍氏,名师范,西蜀剑州人,世积善。
初,昭庆老僧王八师道行高,诵《华严》不绝口,与师父祖善淳熙丁酉,无疾化去。
已而师生,时谓王师再来。
九岁弃小学,投招庆院,院老宿有所诘难,应答如流。
十八岁始成僧,将行脚,母何病,师刲股以疗。
既愈,二亲乃听师游方。
明年成都,见尧首座者,乃瞎堂高弟,言下有省。
其秋出峡至荆南,见玉泉俨。
明年辞去,见保宁全、金山奇,至四明秀岩瑞。
佛照在焉,曰:「范兄方二十,更二十未可量也」。
复至灵隐见松源,净慈见肯堂充,万寿见无證修,华藏见遁庵演,天堂见息庵观
云巢岩、石溪月,皆闻风钦挹。
卒至径山破庵先
师虽遍参诸老,然始终大精进、大悟入皆得之破庵,以禅门枝派言之,盖破庵之子,密庵之孙,上抵杨岐八世。
尝住四明之清凉,移焦山,移雪窦、育王。
绍定壬辰秋,奉诏住径山
梦龙君来迎,既而果然。
次年四月,寺燬于火,有旨出内帑俾师葺废。
恭圣仁烈皇太后上仙,宣召入禁中。
祝香罢,赐金襕袈裟,诣慈明殿,对几筵演法,上垂帘以听。
师举扬奏对,径直详华,天颜大悦,赐号佛鉴禅师,又赐斋及金帛,旷典也。
师以朝廷锡赉、公卿士庶檀信之资,悉力拮据,不三年寺还旧观。
师旦过时以寺距京百里,中涂靡所次舍,至是即梁渚作大兰若,且市良田六十亩廪其徒,世守之。
宸翰书其扁曰「万年正续之院」。
淳祐辛丑寺再燬于火,众谓不可复兴矣,师曰:「自我兴之,自我废之,不可也」。
既而尚方密赉,大檀喜舍,海外日本遣使资助,不数年而寺再成。
又于正续之西二百步作庵焉,藏先后所被奎画于楼,奉祖师与雍氏香火于东西偏,遇始生及祝发日,则饭缁流以报劬劳、训导,宸翰书庵扁曰「圆照」。
淳祐己酉二月,悉以衣盂付众,暂归明月庵。
三月朔,鸣鼓升堂云:「山僧老且病,无力得与诸人东语西话,今日勉强出来,将从上诸佛祖说不到处一时抖擞与诸人去也」。
遂起抖擞,云:「是多少」?
众讶之。
翌日疾作,语侍僧云:「时至矣」。
十八日,亲书遗表,说偈而蜕,葬于圆照庵,世寿七十二,僧腊五十六,自号无准
余不及识师,晚尘侍从,净慈主僧妙伦临示寂遗余书曰:「佛鉴吾师也,以塔铭累公」。
余未及答,闻已唱衣,余重垂死而不忘其师也,心诺之。
既告老归山中,病不果铭。
余友溪翁父子及师之徒白云深、无文璨激发余曰:「刘、柳不铭曹溪乎」?
余愧于其言,乃叙而笔之。
昔兜率悦谓张无尽:「公向悦说禅,犹悦向公说文章」。
呜呼,说禅若无尽,庶几大辨才者,而悦之言如此,今世士大夫未梦见无尽脚后,而自谓得少林骨髓,吾未之信也。
余谓师所闻于佛照光退庵奇、破庵先十数公,皆大善知识,其问答言句不待余下注脚也。
至于住天下第一丛林,再遭魔厄,万瓦灰飞,而露坐草宿不忍去,必复其旧乃止,使之事国必鞠躬尽力。
其惓惓梓潼丘墓、雍氏香火,使不逃儒,必立身扬名。
余虽禅不及兜率悦,文章不及无尽、刘、柳,凡师始末皆信实可铭。
铭曰:
世有名儒,口吟手披,及坐皋比,士者笑之。
师不执卷,面壁而已,及对龙象,竖起拂子。
少指显禅,多大藏经,万衲谛听,如醉梦醒。
吾闻径山,人天供养,惟佛日师,十期方丈。
无准倍之,今古罕伦,老古锥汉,大德福人。
永穆陵,褒弥天什,帝将遗弓,师乃飞锡。
其来非生,其去非仙,不灵山会,即兜率天。
正续之西,苍翠,昔憩于是,今竁于是。
参数卜商,谓不称师,也垂命,遗言孔悲。
准固作家,亦开士,吾大书之,以诏师弟(《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六二。)
筵:原无,据清抄本补。
无文和尚语录跋咸淳九年 南宋 · 释普度
 出处:全宋文卷七八七八、《无文道灿禅师语录》卷首
道本无言,因言显道
无文和尚不启口,不动舌,三转法轮,言满天下。
其嗣康上人不为父隐而讦露之。
此话既行,俾予著语。
予曰:「若谓无文有语,是谤无文
若谓无文无语,口业见在,阅者于斯著眼,则此录皆为剩语矣」。
咸淳九年冬灵隐虚舟普度跋。
答赵漕元劄 南宋 · 方岳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六、《秋崖集》卷三二
某卧病崖下,盖蓬藋挂乎鼪鼯之径,跫然不闻人之足音也。
妙赋飞落,大雅起予,老退无文,虽欲嘈嘈钟吕之间不能也。
专使至止,则又难乎空手以回,勉以追随。
大不量力,惟有仰羡高逸,莫既乃心。
何时佳娱,相与倾倒。
朝奉大夫道州徐公墓志铭淳祐六年 南宋 · 方岳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九、《秋崖集》卷四○
始予耕祈下,闻有新令尹至者,约其民曰:「尔士尔学,尔农尔耕,毋或以非尔事奸有司,令不敢尔贳。
其敢以游徼啬夫踵而门,尺寸圭撮非法取而赢,尔其唾」。
予里父老既为予道之,问:「孰氏」?
曰:「不知也,墙壁无文移」。
「来几何时」?
曰:「不知也,催租吏去不来者月十日矣」。
居无何,令尹枉车骑顾予,予以氓辞不见,不可,则迎拜延土座,问其所以来者,曰:「子游武城宰,识澹台灭明,子独能终老牛口之下乎?
吾是以来,子毋爱于言也」。
既去,问知其浦城人鲁国徐文肃公之孙,任以为承务郎
方是时,其诸父茂翁直翁言论风旨,为一时名卿大夫,而令尹能自濯磨,落落不肯出人下,意徐氏世不乏两翁也。
去之十年,乃官不过朝大夫,位不过郡刺史死矣。
谨按文肃公讳应龙,任光禄大夫守兵部尚书,以徽猷学士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赠太师
五子:蒙,知南剑州将乐县;
荣叟参知政事清叟工部侍郎,今为焕章阁学士、知漳州,所谓茂翁直翁者也;
深叟,军器监丞
独其伯曰予愚,早卒,赠朝奉郎
公其子也,讳拱字拱辰
祖智接,赠太子太傅,曾祖妣杨氏秦国夫人,祖妣吴氏、继施氏、魏氏皆鲁国夫人,妣施氏宜人
累官朝奉大夫,历任监临江军新淦县酒税、知绍兴府会稽县、知徽州祈门县、广东提点刑狱司干办公事通判南雄州、知南雄州,两易知高州、知兴国军,改知道州
淳祐四年夏某月代归,某月甲子次衡阳驿,暴病痱以卒,得年五十有六。
公资明锐,瘦隐立见,老猾吏不敢尝以事,所在识辨。
新淦宽征通商,庚前之逋有司者不訾而算以羡。
会稽浚暨湖溉民田,岁以不暵。
祈门养士如诸侯学,聘进士之里居者使教焉。
岁饥,画荒政以振穷而安富部使者下其事为四十三县式。
广东峒獠群辈张甚,监军督捕,最于南雄,摄守事,以治状知其州。
高州,海盗昼掠,以州兵擒其渠戮于市。
事闻,知兴国,以嫌自列,改道州,州以宁一。
于是作湖南道院以表章濂溪之学而安乐其民,可谓材也已。
初,公为令尹,既过予,一见定为莫逆交,率晨兴饭读书林,已则商略古今人物,抵掌谈天下事后当成败,划然声撼林木。
或时把笔为诗,若引酒一再行,往返赓酬以十数,盖其捷疾若风雨,以是为笑乐。
每夜漏下,雁鹜行抱文书以进,辄可否之,多至千数百言不停缀。
其剔久蠹,剖滞讼,若束三峡之湍流而落之也,若注马于千尺之坡而夺之槊也,若干将出于椟,蛟龙截而虎兕剸也。
予所亲见如此。
夫有才者未尝不欲用于世,而用世者每患于无才,则理相求而势不相遭也,事相须而年不相待也,悲夫!
六年某月日,夫人与其孤葬公于县之下亭。
夫人邓氏,封宜人
孤曰铨孙,迪功郎、新潭州长沙县,尝为两浙转运司发解进士
曰鋐孙,将以公致仕恩补将仕郎
公既葬之年,铨孙走行在所见予辟雍,请曰:「先君子葬未有铭,非敢后也,惟是春秋窀穸之事,不肖孤不敢委之以来。
知吾父者,非子而谁?
愿有述以碣诸墓」。
某其奚辞?
则为之铭曰:
有铅其刀,不可以切。
太阿无前,匪阙则折。
蠢蠢不材,何有何亡。
曰维材矣,不柱不杗。
栽者培之,而固摧之。
曷畸于天,公则陨之。
楚山丛丛,凄其以雨。
雁驿荒寒,一碧万古。
公归来兮,下亭有
有槚,尚式来者。
偈颂十八首 其十八 南宋 · 释道璨
芝山,望五老。
云静日月正,眼高天地小。
达磨大师脊骨等闲踏折,释迦老子心肝五脏一时见了。
因思扰扰尘寰,茫茫宇宙。
手把夜明符,几个知天晓(以上辑自宋惟康《无文和尚语录·初住饶州荐福禅寺语录》)
周时 南宋 · 释道璨
 出处:全宋文卷八○七三、《无文印》卷一五
昔者幸甚,瞻识于番君座中,熟视密察,言行有物,进退可度。
来东逾年,眼中此客不可屈第二指,柰之何不敬!
奉别易久,入山已深,无从访问安否。
日暮碧云合,眷焉此心,翰墨淋漓,远堕空谷,良戢存记。
一读则跃然以喜,再读则肃然以敬,三读则悠然以疑。
何则?
无文者,非废弃文字之谓也,周旋文字之中,而离文字之性者也,文亦岂可无也哉?
雪霜风雨,阴阳晦明,百鸟鸣春,候虫吟秋,天下之至文孰有加于此者,而欲掩之使无,无是理也。
反而求之吾身,容止威仪,文之体也;
折旋俯仰,文之用也;
恬愉熙怡,文之粹也;
慷慨激越,文之变也。
诡然而蛟龙翔,蔚然而虎凤跃,固有溢乎翰墨笔砚之外者,人自不省耳。
终日文字而未尝文字,曰无文者不在兹乎!
阁下以学聚问辩之功,真积力久之植,试捐书而反观焉,不难见矣。
空岩颂集序 南宋 · 释道璨
 出处:全宋文卷八○七八、《无文印》卷九、见《柳塘外集》卷三
外不见有法,内不见有我,此空岩所以得名。
名字一立,则空即有矣。
短歌数十文,长句三两言,实其有也。
空崖道人轩渠而言曰:《大般若》六百卷,重宣复演数千言,其所诠者性空而已,文字语言何尝与空为碍哉?
尔乃无说,我乃无闻,谓此故也。
诸君遗我以无言之言,公当赠我以无文之文,空兮有兮,乌乎论!
西湖 南宋 · 释道璨
 出处:全宋文卷八○八○、《无文印》卷一○
坡仙吟不到处牧溪画得到,牧溪画得到处无文看不到。
往来西湖三十年,少也冥心痴坐,脚力不暇及;
今病眩倦游,眼力不能及。
不独愧西湖,亦愧此图也。
书赵腾可云萍录(录名说项,叙家世、师友外,写平生所作诗。) 南宋 · 释道璨
 出处:全宋文卷八○八○、《无文印》卷一○
东湖僧道璨姓瞿昙氏释迦老子五十三世孙。
曾大父妙喜宗杲,大父无用净全,父笑翁妙堪
曾大父忧君爱国,语忤秦氏,迁衡徙,一十七年,其道大振,千载人也。
幼从晦静汤先生游,闻知行大要。
薙发入丛林,求千圣不传之学,历见诸老,皆谓无言可传,无道可授。
周游吴越二十馀年,空无所得,若有所得,则非吾所谓学矣。
少学夫诗,老不加进,而嗜之无斁。
若七言四句则得于七佛,五言则得于《楞严》、《圆觉》,古风长篇则得于《华严》,涵泳隽永如昌歜,如羊枣,如天酥𨠑,自则不能措一词也。
书聚星图后 南宋 · 释道璨
 出处:全宋文卷八○八○、《无文印》卷一四
右所画皆功名文学之士,也不武,亦复与诸任齿。
山泉漕使固有意俎豆之矣,如诸公横点头何!
寒酸不上眼之态,照堂已得之。
栽松只在寒岩畔,整顿乾坤自有人」,此意独不得于眉睫也。
照堂不来,吾将安问?
景福寺轮藏记 南宋 · 释道璨
 出处:全宋文卷八○八一、《无文印》卷三、《柳塘外集》卷二
七均师于无声,五和主于无味,大经本于无文
言语文章,圣人不得已而有之,门人弟子尊而为经,严而为律,支而为论,圣人之道于是衡决矣。
嗟夫!
三《传》作而《春秋》散,九师兴而《易》道微,何独后世哉?
函以秘之,藏以藏之,轮以转之,介胄之士又从固守之,使学者求是道于周旋转运之间,学圣人于口耳文辞之外,此桑林《大藏》所由作也。
后世遂指为奇货,仰给以为口体之养,郑声乱雅,滔滔天下皆是也。
作法于凉,其弊犹贪,使桑林知此,其不自悔也几希。
景福有藏,知山本觉建也,曰景福。
门临孔道,往来如织,而昼突无烟,过者病焉。
吾挟越凤遗书以适四方,所售竭于此,盖为游衲一饱之地,固非货殖自封如前者云也。
呜呼!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也其庶几矣。
虽然,阳张阴翕,无非经也;
霜晴雪明,无非律也;
百鸟鸣,候虫鸣,无非论也。
天地一函盖也,日月一机轴也,玲珑八面,峭峻一方,岂曰藏之云乎?
桑林往矣,吾不得而见之矣,西山隐君子持此语而问之,是耶非欤!
重修宝华寺 南宋 · 释道璨
 出处:全宋文卷八○八一、《无文印》卷三、《柳塘外集》卷二
拙庵盛时,登其门者皆天下奇士,南昌祖标其一焉。
予游四方,见前辈长者必问标无恙,予固知其为南昌望人,未知其为宝华徒也。
归自长安,道经是刹,留累日。
门庭靖深,鼓钟明亮,居然宿师老衲之故家也。
问其废兴巅末,则曰寺基于唐,昌于五季,世异事殊,随葺随毁。
嘉泰间,景昕始建转轮藏经,太傅刘公尝记之。
若堂,若寝,若佛屋,若天像,若僧堂,鲸阁盖成于祖标、祖机伯仲,丝忽无内施,毫釐无外入也。
予曰是故标公旧业耶,吾固疑之矣。
吾闻之顷在江湖,一锡之外无馀资,费安从出?
则曰机、标世家周氏,饶于财,然知止为居,不贪为室,虽力竭于是无靳色也。
呜呼!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予行天下,历观人物不以财而损益者寡矣,二师何绝人哉!
淳祐甲辰,予客临川,其徒师可、师以记见属。
时方有事于华岩,未暇。
明年冬北归旧庐,复使来告。
予曰祖机之智虑周物,祖标之内外笃实,而又皆能斥财兴役,可书也。
然吾窃有请焉,林居而野处,木食而涧饮,异时所向,大乘气象蔼如也。
今也丹楹刻桷,安居暇食,而吾道不及昔者,其本安在?
疏山砌路记 南宋 · 释道璨
 出处:全宋文卷八○八二、《无文印》卷三、《柳塘外集》卷二
北塔去寺五里,而门临通衢,北抵郡治,南至金溪,傍趋建邑,皆由是。
崇冈蜿蜒,中断复起,白石巉巉,与足为仇,行者病之三百祀矣。
德沾住山之四年,众倍多而庶绩咸理,寺僧崇琏斫石他山,躬率力役,风雨不废,逾年竣工,其直矢如,其砥平如也。
由通衢至塔所,岐径萦回,远杀通衢之上。
二僧谋诸耆旧,用竟厥役,穹者夷,隘者辟,露裾不濡,雨履不涂,信步意行,足不择地。
睨而视之,盘旋如垂虹之下饮也;
跂而望之,夭矫如盘龙之上翔也。
昔持地菩萨平地待佛,佛告以当平心地,心地平则世界地一切皆平,由是悟入。
二僧之勤可谓至矣,无文老子不应久默斯要也,不然石岂得无言乎!
凤咮砚铭 南宋 · 释道璨
 出处:全宋文卷八○八二、《无文印》卷六、《柳塘外集》卷二
凤咮一鸣,百鸟不敢啼春风矣。
周旋翰墨林,相与鸣世之盛者,文章钜公也。
某也无文,胡为乎相从哉!
绝岸 南宋 · 释道璨
 出处:全宋文卷八○八三、《无文印》卷六、《柳塘外集》卷二
以静观动,道在其中。
沧海横流,断岸壁立,盖观者有取焉。
天台湘绝岸既谒序于故人,定胜叟游四明日,又属铭于,后四年来径山,乃克铭曰:
道在天地,如柱如砥。
世故婴婴,波流风靡。
远不可极,在天一涯,谁其似之,语溪断崖。
高不可及,拔地千尺,谁其似之,武昌赤壁
万窍并号,倒海拔山,彼方愕愕,我则閒閒。
百川沸腾,驾空沃日,彼方摇摇,我则屹屹。
静以观动,于道庶几。
瞻彼绝岸,悠悠我思。
初叟铭 南宋 · 释道璨
 出处:全宋文卷八○八三、《无文印》卷六、《柳塘外集》卷二
惟叟曰初,觉上人字之,天童老灭翁序之,江西子铭之。
初之于人,犹稻麻布粟,一日不可远离,终身所当佩服。
今夫安口体之娱,从耳目之欲,而昧夫厥初者,甚樊笼而逾桎梏。
是以仲尼作《易》,致谨于不远而复。
春江缩波,秋山落木,去枝叶而归本根,收横流而返溪谷。
是理之周流天地,备于吾身者,夷町畦而略边幅。
返而观之,充乎有馀,泛而求之,惟日不足。
谓予不信,叟其问之天目
寤窗铭 南宋 · 释道璨
 出处:全宋文卷八○八三、《无文印》卷六、《柳塘外集》卷二
天台庐寤窗持阴阳造化之学,方行天下,使天下昏迷困顿于利害得丧之途者知所觉焉,其有补于世道也大矣。
林先生铭之樗寮先生书之,豫章铭之。
天地一窗,古今一顷。
云胡世人,漫不加省!
困于名场,昏于利境。
长夜弗旦,大梦弗醒。
我观乾象,其文有儆。
小大洪纤,有操其柄。
开阖翕张,俾正性命。
如枹在鼓,如像在镜。
神而非诞,辨而非骋。
惟虚故明,惟定故应。
孰能如此?
心会神领。
云破月来,梅花弄影。
先妣赠孺人吴氏圹志 南宋 · 释道璨
 出处:全宋文卷八○八四、《无文印》卷四、《柳塘外集》卷四
孺人吴氏,豫章进士陶跃之之妻,迪功郎赣州赣县叔量之母。
生于淳熙戊申二月戊子,没于咸淳丙寅正月庚子
冬十月戊申,叔量率诸孤扶葬同里阳和山,叔量哀荒废笔砚,命弟住持饶州荐福寺僧道璨书岁月纳诸圹曰:先妣讳某,年十八归我先君,恭顺勤俭,其天性则然。
先君少自负,气行万物表,御事应物不以毫挫于人。
年过三十,始大悔艾,以和易刚,赴人患难,蹈水火不自惜。
乡里族党有斗,能以片言析曲直,无少长贵贱皆翕然归之,先妣与有力。
道璨兄弟稍长,先君授之学。
四方宾友来柳塘,以先君为的,杀鸡为黍,烧,客至辄办。
先妣无难色,且曰:「宾客不来门户俗,《唐书》虽典,可赎也」。
道璨少也鲁,去从释氏,先妣留莫可,则曰:「既服僧服,当尽僧业,今之似僧而非僧者酒祟之,汝宜戒」。
伯兄叔量早有声场屋,以工深多不合有司尺度,从主一张公洽晦静汤公巾晦翁书而读之,与功名相忘。
与仲弟万均各筑室塘上,相去数百步。
风暄日暖,先妣间一往来,诸孙前后相追随,媻姗步柳塘中如画。
烧灯夜坐,子孙环侍,几坐不能容,待拥衾就枕乃去,数年如一日。
伯兄登丙辰进士第,归拜堂下,先妣无喜容。
岁丁巳先君没,明年仲弟没,稚子幼女,长短成列,先妣见辄涕下。
区画其家事,某先某后,某缓某急,口授指画无倦。
伯兄除先君服,调赣州县丞,欲将母之职。
致开先事而归,不忍母适千里外,执不可。
无何,又为番守忠孟公之约招之东湖,兄弟相望数百里之外,庭闱无兼侍,寝食不自安。
明年冬谒告入闽,访樗寮张公即之,不忍别膝下,乃白泉使溪山谢公奕焘,檄伯兄入治幕,以便奉养。
先是天子有事于明堂,诏子大夫父母赠初品服,伯兄请于朝,奉诏归省,而洪氏女兄自桃花峰来。
时先妣病在胸膈,厌厌卧榻上,子自远归,诰从天下,踉蹡出户外,病若辞去。
既拜受服,属亲戚罗拜止,卮酒加餐强饮,面无老色。
久之,谓伯兄曰:「吾病且间,尔初仕毋畔官,离次番毋留,且返乎」!
伯兄次番谒溪山,具扁舟绝湖,欲从豫章而上。
次鱼门,水缩不可舟,巡北掠西,舍舟而徒,归问安否。
偶膈疾再作,遂留侍汤药,起坐言笑如常,而食事日减,迄不可为。
道璨远在千七百里外,后二十七日乃闻讣,天乎痛哉!
寿七十有八。
子四人,长叔量,娶万氏;
道璨
次万钧,娶杨氏;
次万里,奉祖妣命继伯父。
女一人,妻山谷洪甥诸孙进士庭桂
孙男女七人。
曾孙男女四人。
治命合葬梅山先茔,拘阴阳莫能异也。
道璨不肖,漫游四方,未能忘母。
十年还江南,志在疾病医药,一脚出浙,遂无相见期,巧相避乃如此。
天高不可叫,奈何!
尚记七八岁时,与女兄仲弟俱疾疼,先君出未返,儿女咿嘤满室,先妣入视医药,出理门户事,待夜篝灯制衣履,朝夕樵然无宁。
晚节末路,子女各植立,而养不能久,天可荒也,地可老也,母恩不可报也。
道璨无母可恃,江南其能久留?
狐死正首丘,终当缚茅阳和冈矣,谨书岁月志诸圹,又当求立言表诸墓。
逢原 南宋 · 释道璨
 出处:全宋文卷八○八六、《无文印》卷一五、《柳塘外集》卷四
族兄逢原宣义没已三月,葬且有日矣。
住持庐山开先华藏禅寺道璨不得奔走会葬,谨具香茗,专遣徒弟惟康奠于几筵曰:柳塘之族二十年来日盛且大,敏事足以应一乡之缓急,好事足以来四方宾客,如兄者可屈指也。
我乘天风,归自海上,迫于爱母,挟病游人间。
兄告之以当用晦养明,毋劳心以害明,爱之至,语之切,如兄者又可屈指也。
满船明月,甫退还东湖,又拾枯松,煮庐山清气。
兄既喜其出,又甚惜其行。
江澄烽净,一舸东归,侍母不一月,而还山之檄交至。
兄僵卧榻上,骨见衣表,骤焉语离,泫焉出涕,居者行者皆不能为怀。
别去两月,仆至而问,则曰病且笃矣;
兄至而问,则曰死且殓矣。
呜呼惜哉!
子女已立,门庭已张,田园已植,兄死无憾矣。
八十之老母,生不得养,老不得送,谓之无憾可乎哉?
若夫和以全手足,和以安尊幼,和以保门户,和以却外侮,破尔我之藩篱,成一家之桃李,兄之所以望于后人者,想死不能忘言也。
死不及语,殓不及视,葬不及送,也与兄几若忘情者矣!
柳色映门,竹色入座,款我于堂,送我于路,问我于老母之庭。
他日归来,兄可复见乎?
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