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王舜辅墓志铭1186年 南宋 · 杨万里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七三、《诚斋集》卷一二九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君讳大临字舜辅姓王氏醉轩其自号也。
系出临川,自高祖徙吉家焉,今为吉水人
曾祖景,视大丞相荆国文公为从祖,教授于吉,从之者倾一州。
龙图萧公世京大博彭公燮、著作杨公纯师,皆从之授业。
著书数百卷,号《野民集》。
祖端礼,幼以文名。
元祐三年苏公子瞻孔公经父孙公莘老知贡举,而秦少游黄鲁直张文潜晁无咎诸公皆佐春官,第去取,于是策第。
仕止贺州富川,有《易》《论语》传。
父鸿举,以文行再荐于乡,号非非老人
君生而濩落有大志,不肯入小学,老人不之强。
建炎中,胡马南牧,老人避盗,为虏所掠。
君年十二三,啼跌以从,行数十里。
老人得脱,归与盗遇,盗欲兵之,君抱持老人号呼请代,群盗义而免之。
时州里新被兵,跬步敚𭤑,君度单弱不能自达,因说群盗乞护送还舍,请谢钱万,盗许之。
君乃前行,阴结里中少年严兵伏闾左。
盗以老人至,诸少年噪而出拜庭下,问故,老人云云,诸少年目盗欲缚之。
君稽首曰:「吾父免矣,可若何」!
乃杀一豕贳斗酒遣,盗詟而去,不敢索一钱。
年十六七始奋于学,日诵数千言,自经史外,虞初小说,道家释氏之书,无不贯穿沉浸。
尤熟于《左氏传》与三国七朝史,口讲指画,若身履然。
绍兴庚午,客永和镇,馆于曾氏。
会赣卒以城叛,民讹言寇至,曾氏欲徙以避之,君设三策以料贼,乃不果徙,镇赖以宁。
未几寇平,悉如君言。
晚岁号是翁,自放于酒,燕处之室名曰醉轩又号醉轩居士
酣嬉淋漓,万事不省。
得钱不计多寡,悉送酒家,不足则裘褐衣襦悉捐以予之,不计直。
客有具衣冠俨然造焉,则箕踞慢骂不容口。
行遇田夫野父,辄强之使坐,与为宾主,为说经义,论古今,不能休,父谢不能解,乃笑听去。
淳熙乙巳冬十二月望属疾,诏诸子曰:「明年吾不复此矣」。
至正月朔昼漏未尽一刻而逝,得年七十。
娶萧氏,故两御史家也。
子男四人:子仁、子俊、子偲、子信
女一人,适欧阳次周。
孙男七人:少愚少鲁、少愿、少忠、少悫,馀尚幼。
孙女四人。
诸孤将以其年之某月,葬君于所居之东胡塘之原。
前期,子俊朝奉郎提辖行在文思院曾三复所状君之行来谒铭,子俊尝从予游,义不得辞,则敬诺而铭诸。
铭曰:
陟彼糟丘,天风飕飕。
望彼醉乡,大荒苍苍。
八仙于疆,于庐于粮。
舜辅从之,酌其天浆。
曲车而追欢伯,凌闯风而超扶桑。
拘拘者方哭送其遗蜕,又焉知舜辅之不亡。
吁,仲尼之门不用酒也,如仲尼之门用酒,则太白入室、舜辅升堂者耶?
清江三孔集跋 南宋 · 王𨗨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九八、《永乐大典》卷二二五三七、《四库辑本别集拾遗》第四三六页、《皕宋楼藏书志》卷一一三、《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一八
三孔先生,曰文仲经父,曰武仲常父,曰平仲毅父
元祐间,是与二苏齐名。
当时黄太史有「二苏上连璧,三孔立分鼎」之句。
其居乡则与原父贡父相后先。
今虽庸人孺子,皆知其有二刘三孔也。
兄弟俱进士高第
经父贤良方正,对策极陈新法之害,直声尤凛然。
至厉名节,博学工词章,则有未易伯仲者。
历官出处大概,《实录》载之焉详。
独其文世所见者,惟毅父《续世说》、《珩璜新论》、《诗戏》凡三集。
旧所称《经文集》五十卷,《诗书论语说》、《金华讲义》、内外制、杂文百馀卷与毅父他文今皆不复传。
𨗨来清江,敬拜祠像。
亟访其后,既寥落无闻,家集又往往散逸。
冥搜旁索,日缉月缀,始得一千八百馀篇。
教授许成之新、蕲春知监徐得编次,且属新广东帅幕刘性之、新分宁知县徐筠、清江主簿曾焕校定,𨗨亦时自寓目于其间。
既成,釐为上中下三帙,合四十卷。
少傅大丞相、益国周公冠之以序。
于是一家遗文,一郡阙事,得以粗举。
夫士君子之立言,其传与不传,盖有幸不幸,未遽以存亡显晦,为能否工拙也。
况三先生名声卓卓,自不可掩,奚待文而后见。
𨗨窃有意于此,盖亦徒好其文,欲因是以取重于时哉!
前辈之风流酝藉,日以泯没。
凡可按以窥寻想像其万一者,幸未百年,尚可访求。
而卒置之,则未免慊然于中,此𨗨之所以拳拳也。
卷数比旧所称殊不类,度多阙遗,且虽参订,终不无舛误。
惧复散亡,乃锓诸梓,有志于是者幸竟成之
庆元五年四月望朝奉大夫权发遣临江军兼管内观农营田事濡须王𨗨谨识。
蒋希鲁密学 南宋 · 魏了翁
 出处:全宋文卷七○八三、《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五九
右,枢密直学士蒋堂希鲁二诗,前诗遂翁者,乃公自号也。
元厚之赋淮漕司庭桧诗,有「孤根元是遂翁移」之语,即指公也。
少愚则白云张氏字也。
公再守杭,白云自蜀游杭,道旧赋诗,情思蔼然,而笔画劲直有法,尤为可宝。
传谓公脩洁,遇事不少屈,好学工文词,尤耆作诗,而伊川程子记蜀守,亦称公损遨乐、毁淫祠、修府舍三事,观此盖可想见其为人矣。
或曰之二诗盖装背失次,后诗当在前,乃白云留杭日面致,故书名;
前诗当在后,乃白云去杭后寄往,故称私号
亦未知然否。
蔡九峰书集传跋绍定五年 宋 · 黄自然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六一
蔡九峰书传》六卷、《总序》一卷,文公先生门人九峰蔡先生所集也。
始,《书》未有传,分命门人纂集,莫可其意,乃专属之九峰
其说出于一家,则必著姓氏。
至于行有删句,句有刊字,附以己意,为之缘饰者,患不复录,用《诗集传》例也。
宏纲要指,奥辞穾义,既饫闻而熟讲之矣,又复玩心绎意,融会其归,精思力践,务造其极。
文公既殁□三十年而后始出其书,故其援据的确,训释明备,文从字顺,了无可疑。
典、谟五篇,则又文公未易箦前所定手毕也。
西山先生谓考序文之误,订诸儒之说,□明二帝三王群圣贤之用心,有先儒所未及者,岂□□哉。
传本文公所命,故不复表著师说。
周公迪后,本以治洛,非封伯禽
秦穆悔过,在听杞子,非为孟明
居东以□流言,则序成为是;
□书以角召公,则苏氏近之。
他如此类,虽偏如□。
自然之生也后,不及一登考亭之门。
岁庚辰九峰于□□□□□□□闻其说,因请受以□□□□□协一之旨,《语录》所记,□有合于□渠《书传》之云,乃少愚文公,揆之内心,亦有未释然者。
间窃从而质□,则知一以心言,纯粹不杂之义;
一以理言,融会贯通之名也。
从《语录》之说,逆上经文,既或未明,「协」下「克」字,复为长语。
味《书传》之训,惟能言而一之,故始虽主于一善,终则无一之不善,自涣然而无疑。
□审乎此,则文公释□不尽同于程子者,非求异也,言盖有在也。
若夫《洪范》九畴如以奇行,五□居中,地本无十,备见于《皇极内外篇》。
根极理要,探索幽眇,又其深造而自得之者。
每以不获先师印可为恨,九原可□,其谓斯何!
精□无二,终归一揆。
自然受质不□,□涉其藩,未测其奥。
忧患罪罚,偶未即死,方将执□□□,日侍诲席,而山颓木坏,已不胜其悲矣。
曩不自揆,僭状其行,以请铭于□□名卿,辄复叙次所闻,挂名传末。
虽不足以□明□旨,姑以志无穷之憾焉耳。
绍定壬辰□□后十日,后□黄自然□手敬书。
按:《朱文公订正门人蔡九峰书集传》卷首,淳祐刻本。
东皋友山恭和尚塔铭 宋末元初 · 牟巘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三六、《陵阳先生集》卷二四
四明慈溪福昌友山和尚之塔久未铭,壬寅秋,云门恩上人录其行实与其宗旨,自集贤赵侯子昂所来,求文以刻。
柳子厚尝谓葬大浮图得用碑。
晋、宋多法,梁多禅,唐多律。
而所铭南岳律师,颇病夫言禅者不徵旁行,拘则泥物,诞则离真,真离诞益胜。
若深有取于律,必将用毗尼为室宇,而慧为户,由定发慧,一归真源,无大小乘也。
其阐扬龙树之道、南岳天台之教甚大,顾余未之学。
或曰:此吾法中艮其背,其道光明,盖戒定慧是。
虽然,何以铭友山
按状,师名智字季礼友山其自号,慈溪陆氏子。
陆故大族,母周感梦而娠。
嘉定丙子,早孤,母改适王氏,挈以俱。
性聪悟,稍长诵书,辄能记。
惟喜啖茹。
止庵文诘师在德润湖华严院,持律甚精,往依焉,服勤不懈。
年二十,祝发受其戒,日以律为务,能通旨义。
淳祐初,更从佛光晦岩照公于南湖延庆覆讲,有机辨,不滞文字,乃入观室。
居三年,与侪辈十人者然指祷旱,辄得大雨。
归,结茅董孝子后,以便养母。
堪笑翁颇相规切,用其语,即邑之东皋创精庐为接待,饮食药物百须具,往来者赖之,因以诱进初学,无不满意。
后愈开斥,遂为福昌县院,尊止庵第一开山,示不忘本也。
有良田若干顷,岁用平斛入其租,使佃自概量。
尝有刻石于题,曰「入门不问方隅,托钵不限钟鼓」,用心平广类若此。
时出游诸方,遍如禅老,多所悟入,卒定宗旨,嗣佛光。
咸淳中白云堂举鄞之布金,则力辞弗就。
自是数载,益疏外务,恨山不深、林不密,焚香嘿坐,唯茗是事。
修比僧使过而礼之,号以法惠,招以悟真,而师泊然无意于世矣。
戊子归老于庵墓,庐曰「冢间」。
育王珙公遗诗曰:「闻得去年交院事,世间谁识老师心」?
友山得之,意殊喜。
癸巳九月,从容示病,越五日,书偈逝去。
阇维齿不坏,即塔于冢间,在华屿湖之右。
腊五十八,寿七十八。
度弟子宗要、宗孟若干人。
宗要,侄,初传业,能守者也。
友山恬静安详,举止中度,虽棕鞋布裰,而精神照人,不可尘滓,未尝有瞋怒。
好拯饥周乏,缮舟梁,治道路,以作佛事。
华玙白龙祠久圮敝,则新而大之。
平生交游,多名胜士。
晚岁修庐山莲社故事,举小弥陁忏勤同社,简而易行,僧俗乐从,皆书某曰莲公,标名录间,为五字诗,有金碑点示。
及惟心观、起教观二义,人皆抄传,曰东山韩僧亦知问经归敬焉。
昔我先人存斋翁善佛光,当时弟子如友山者殆不可复得。
慈感少愚,同门也,实与恩上人胥趣铭。
恩亦辩博,有信行。
铭曰:
止吾师也,山吾友也。
吾以为归,与吾同体。
非山非止,是曰真依。
华玙之湖,冢间之塔。
龙护持之,山空月明。
无法可说,龙之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