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李继捧移镇制(雍熙) 北宋 · 宋太宗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宋大诏令集》卷一○三
门下:朕夤奉国图,总司人纪,治万邦之至广,率二柄以居先。
宜以刚辰,式宣明命,告于有位,示我推公。
具官李继捧,绍缵祖宗,勤劳藩屏。
献琛奉贽,矜持事上之心;
服冕乘轩,允执来朝之礼。
爰自优游魏阙,辉耀周行。
殿河朔之封疆,已逾星岁;
易汉东之土宇,别伫风谣。
载观绥抚之能,益重怀柔之旨。
于戏!
权分节制,位正通侯,人臣目之为宠荣,民吏仰之为主帅
至廉至慎,斯须无忘于修身;
惟孝惟忠,然后可胜于重禄。
扬我休命,尔宜钦承。
可特授。
钱惟治孙承祐李继捧加恩制雍熙元年郊恩) 北宋 · 宋太宗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宋大诏令集》卷一○三
门下:泰坛昭事,迎上帝之降祥;
魏阙覃恩,答诸侯之助祭。
矧价藩之倾竭,奉王室以恭虔。
爰被宠章,式昭优渥。
具官钱惟治,勋门绍庆,侯国传荣。
阅礼敦诗,宛是承家之器;
分茅胙土,寻膺列辟之封。
具官孙承祐,义府修身,斋坛受寄。
临戎抚士,早彰英伟之才;
问俗宣风,蔚有循良之举。
具官李继捧,金方禀锐,玉塞知名。
大旆高牙,不坠弓裘之业;
文茵畅毂,克承钟鼎之勋。
而皆辅翊昌朝,镇临雄阃。
忠同金石,励尊主之深诚;
操尚松筠,懋殿邦之丕绩。
圜丘之大飨,沛丽泽以无私。
金辂还宫,遽听采菲之曲;
瑶阶锡福,咸增采邑之封。
仍推进律之恩,并赐褒封之号。
宜各膺于朝奖,当善守于藩条,用答宠绥,载彰休问。
惟治可特授、承祐可特授、继捧可特授(阙)
赵保忠加恩制淳化元年 北宋 · 宋太宗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宋大诏令集》卷一○四
门下:朕司牧蒸黎,居尊寰海,天地之所覆载,日月之所照临,书轨大同,声教无外。
改纪年之号,适履元正
推在宥之恩,以顺和气。
其有土荷宠,旄钺传家,副我倚毗,为予保障,得不举畴庸之典,稽懋赏之文?
具官赵保忠,义则君臣,亲由父子,为高门之良胄,富朔野之英材。
献籍来朝,早见举宗之恭顺
袭封旧地,能安奕世之土疆。
师贞而纪律申明,政洽而裤襦和煦。
式当行庆,方切念功。
丝纶爰降于九霄,渥泽用光于十乘,锡井田之多户,增丘甲之真封,俾壮戎容,益雄阃寄。
于戏!
贵为将相,位重公侯。
有爱有威,则民俗感恩而禀令;
惟忠惟孝,则神明助福而降祥。
克隆家国之勋,更茂弓裘之业,服我训励,永享崇高
可。
特授赵保忠端拱元年五月壬申 北宋 · 宋太宗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太宗皇帝实录》卷四四
王者鉴丹青之像,念公侯必复之徵;
闻鼓鼙之音,重将帅专征之寄。
矧夏台之奥壤,控朔漠之雄边,甘棠之遗爱尚多,飞将之英风未泯。
宜推世及之典,载光节制之权。
感德军节度使、耀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光禄大夫检校太傅、兼御史大夫天水郡开国公赵保忠,神授韬钤,世传忠孝。
顷者抗章象魏,来献提封。
宿卫京师,寻载移于旄节。
屡迁近镇,益见勤王。
是用特举新恩,俾临旧地,再委边陲之任,慰其夷落之心。
尔其善继家声,务绥戎索,勉树勋业,副我倚毗。
可特授依前检校太傅、行夏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充定难军节度银绥宥静等州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
夏州旧城诏淳化五年四月乙酉 北宋 · 宋太宗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宋大诏令集》卷一五九
日者李继迁辄负国恩,荐为边患,鸠率邻国,侵掠封陲。
朕不欲加兵,盖思静乱,遂令李继捧授之节制,俾镇夏台,外则式遏乱略,内则抚绥黎庶。
而乃枭音相和,狐性多疑,爰与肺腑之亲,潜结辅车之势,迭为表里,孤负倚毗。
须举偏师,用平三窟。
眷兹民庶,久困兵锋。
盖由百雉之城,深在强邻之境,豺狼因而为援,蛇豕得以兴妖。
思殄馀风,用迁善地,勉务革音之态,永怀按堵之心。
旧城,宜令废毁,居民并迁于绥、银等州分,以官地给之,长吏倍加抚存。
耀州节度李继捧汉阳郡夫人吴氏可进封南阳郡太夫人祖母河西罔氏可特封西河郡太夫人988年 北宋 · 田锡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咸平集》卷二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敕:耕籍之仪,则后妃献穜稑之种;
闺闱之庆,则命妇进汤沐之封。
具官李继捧母,贤和并茂,贞淑允修,得妇贽之容,藻协母仪之训。
生育令子,为吾帅臣
剖符仗钺之荣,既彰家范;
石窌鱼轩之贵,宜懋国封。
勉遵内则之规,伫奉公之礼。
李继捧责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宥罪侯赐第京城仍赐姓名赵保忠淳化五年五月 北宋 · 张秉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八、《新安文献志》卷一
王者推车毂以命将,本赤心以待人。
傥臣节之有亏,于国法而何逭。
前定难节度使李继捧,家于边徼,世嗣弓裘。
顷者自构阋墙,始求宿卫,朕含容待遇,恩礼有加。
大旆双旌,屡委十连之任;
解衣推食,亟承三接之恩。
既换高牙,俾还旧地;
兼佩相印,仍齿宗盟。
赐予殊常,宠荣备极。
而小人革面,狼子野心。
潜结手足之亲,自为唇齿之援。
离城郭而野处,协比狡童;
诱戎敌而内侵,挠败王略。
此而或恕,孰不可容!
载念累世之勋,特免三章之议。
曲贷阖门之戮,俾参环卫之班。
尚预列侯,无忘省过;
屈兹典宪,深用愧怀。
右千牛卫上将军封宥罪侯,赐第于京城中,仍旧赐姓名赵保忠
奏鬼章事(一 元祐三年 北宋 · 文彦博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文潞公文集》卷二九
臣以谓始禽鬼章,于法便当诛戮,朝廷推天地大恩,贷其性命,兼欲系其二子之心,使感国恩,不为边患,则西边事简,兵屯可减,用度亦省。
今因阿里骨使人既来,若令一见鬼章,即其子信其父在。
若更与补一至下虚名,使与李赊罗抹同日游寺烧香,寺庭之间,遥远一见,亦不能通传言意。
即罗抹归,具言相见之所,则结咓捉等深信父在,尤当感恩。
或谓鬼章有罪之人,虽虚名小官,亦不可授。
且如西贼李崇贵诱杀保安知军杨定,其后秉常执送崇贵来,先朝亦贷其命,授以官。
李继捧与继迁叛,兴大兵讨伐,生擒继捧来献,亦贷之,授上将军封宥罪侯
此并是前朝推恩之例,如此甚多。
若李赊罗抹到京,数月不见鬼章,归番之后,结咓捉等必切询其父之所存,却云并不曾见。
即结咓捉必疑其父亦被诛戮;
佗日鬼章以病故,其子亦必不信,岂不深恨?
非时点集所部,于熙、侧近作过,或坚求贼,与之合纵,分右秦凤之界作过。
即西边兵屯未可减,用度未可省,亦须稍烦西顾。
然臣以谓令李赊罗抹一见鬼章,于朝廷有何损屈?
而议者或坚谓不然,即不知有何利害,臣窃惑之。
兼昨日帘前臣具以此议上对,亦屡闻德音,以此为便。
后于都堂又集议,却闻犹有迟疑,未即奉诏者。
伏乞圣慈详诸臣议,蚤赐从长处分。
陪戎校尉之类,乃九品武阶,又无请受,向时多是诸州牙校授之。
结咓捉初亦知其父上京不戮。
刘舜卿亦以委曲报结咓捉云:鬼章见在东京,照管甚厚。
今李赊罗抹归番,却云不见鬼章,其子岂不疑恨?
即朝廷贷鬼章之命,都无所济。
尚书户部郎中右谏议大夫曾公神道碑铭1046年夏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六、《欧阳文忠公集》卷二一、《名臣碑传琬琰集》上卷一六、正德《建昌志》卷一一、同治《南丰县志》卷四三 创作地点:安徽省滁州市
公讳致尧字某抚州南丰人也。
少知名江南,当李氏时,不就乡里之举。
李氏亡,太平兴国八年,举进士及第,为符离主簿,累迁光禄寺丞、监越州酒税。
数上书言事,献文章。
太宗奇之,召拜著作佐郎直史馆,使行视汴河漕运,称旨,迁秘书丞,为两浙转运使
谏议大夫魏庠苏州,恃旧恩,多不法,吏莫敢近,公劾其状以闻。
太宗惊曰:「是敢治魏庠,可畏也」!
卒为公罢
洛苑使杨允恭以言事见幸,无不听,事有下公,常厝不行。
允恭以诉,太宗遣使问公,公具言其不可,事卒不行。
公既绳其大而人所难者,至其小易,则务为宽简。
岁终,其课为最,徙知寿州
寿近京师,诸豪大商交结权贵,恃其声势,号为难治
公居岁馀,诸豪歛手,莫敢犯公法,人亦莫见其以何术而然也。
夫敢以法加诸豪,乃彊吏之所能尔。
使诸豪不敢干其法,此为法之本意,而人之难也。
故公于寿,尤有惠爱。
既去,寿人遮留数日,以一骑从二卒逃去,过他州,寿人犹有追之者。
再迁主客员外郎判三司盐铁勾院
是时,李继捧以银、夏五州归朝廷,其弟继迁亡入碛中为寇。
太宗遽遣继捧往招之,至则诱其兄以阴合,卒复图而囚之。
自陕以西,既苦兵矣。
真宗初即位,益欲来以恩德,许还其地,使听约束。
公独以谓继迁反覆,不可予。
继迁已得五州,后二年,果叛,围灵武
议者又欲予之,公益争以为不可。
言虽不从,真宗知其材,将召以知制诰,而大臣有不可者,乃已,出为京西转运使
王均伏诛,奉使安抚西川,误留诏书于家。
其副潘惟吉教公上言「渡吉柏江,舟破亡之」,以自解。
公曰:「为臣而欺其君,吾不能为也」。
乃上书自劾,释不问。
其后惟吉入见禁中,道蜀事,具言公所自劾者真宗嗟叹久之。
继迁兵既久不解,丞相张齐贤经略环、庆以西,署公判官以从。
公曰:「西兵十万,皆属王超
材既不可专任,而兵多势重,非易可指麾。
若不得节度诸将,事必不集」。
真宗难其言,为诏陕西经略使得自发兵而已。
公度言终不合,乃辞行。
会召赐金紫,公谢曰:「臣尝言丞相某,事未效,不敢受赐」。
由是贬黄州团练副使
公已贬,而王超兵败,继迁破清远军,朝廷卒亦弃灵州
公贬逾年,复为户部员外郎,知泰州
丁母忧,服除,拜吏部员外郎,知泉州,徙知苏州,又徙知扬州
上疏论事,语斥大臣尤切,当时皆不悦,又徙知鄂州
坐知扬州误入添支俸多一月,虽尝自言,犹贬监江宁府酒税。
用封禅恩,累迁户部郎中
大中祥符五年五月某日,卒于官,享年六十有六。
遗戒无以佛污我,家人如其言。
公之曾祖讳某,某官。
曾祖妣某氏,某县君
祖讳某,某官。
祖妣某氏,某县君
考讳某,某官。
妣某氏,某县君
子男七人,曰某。
女若干人。
用其子易占恩,再迁右谏议大夫
初葬南丰东园,水坏其墓,某年月日,改葬龙池乡之源头。
庆历六年夏,其孙巩称其父命以来请曰:「愿有述」。
遂为之述,曰:维曾氏始出于鄫,鄫为姒姓之国,微不知其始封。
春秋之际,灭鄫,而子孙散亡,其在鲁者,自别为曾氏。
盖自鄫远出于禹,历商、周千有馀岁,常微不显。
及为曾氏,而蒧、参、元、西始有闻于后世,而其后又晦,复千有馀岁而至于公。
夫晦显常相反覆,而世德之积者久,则其发也,宜非一二世而止,矧公之有,不得尽施,而有以遗其后世乎?
是固不宜无铭者已。
公当太宗、真宗时,言事屡见听用,自言西事不合而出,遂以卒于外。
然在外所言,如在朝廷而任言责者,至其难言,则人有所不敢言者。
予于其论议,既不能尽载,而亦有所不得载也,取其初不见用、久而益可思者,特详焉,所以见公之志也。
铭曰:
公于事明,由学而知。
先知逆决,有若蓍龟。
告而不欺,不顾从违。
初虽不信,后必如之。
公所论议,敢人之难。
古称君子,有德有言。
德畜不施,言犹可闻。
铭而不朽,公也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