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正文
与人 其二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九二、《山谷全书·续集》卷三
顿首。别来忽复三年,每与范道人叹仰学问才德之美,恨水边林下,独不得公耳。《诗》云:「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常窃观公所由所安,不愧此诗也。但不知别后,能数从余洪范研究新罗不了公案否?世间万事日进,则崇成于功名之会,惟此事日退,乃安乐尔。所惠诗极见为学日益之功,钦叹钦叹!范道人言公须鄙诗,前年冬偶写得两卷,谩往。虽此物辈,要须得无功之功,乃得妙耳。太平阙在几时?久不得来音,意已赴任,此书或不相及,托元叔求便附达尔。江山数千里,临书驰情,愿坐进此道,则常相见。
与人 其三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九二、《山谷全书·续集》卷三、《全蜀艺文志》卷六○
顿首。承惠香,极清淡可喜,每与范道人同之耳。比来绝无香材,时时焚降。真甲煎浅俗,零霍虚躁,非主人深静,不能调制此物耳。闻元叔苦疮疡,遂平复否?焚香何不见寄?如王所献天女,惟我能受,可以与我。呵呵!
与周达夫 其一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九三、《山谷全书·续集》卷三
顿首。顷见范道人称说宴居深静、参禅问道之意,恨未相识。元叔家庄夫来,蒙惠教勤笃。审在諠常寂,即事契理,得清闲气味甚深,良慰怀想。闻元老亲到黄龙庵头,入室脱颖,打却旧来杜撰禅,深为之喜。此贤用心坚密,亦料渠当究竟此事,犹恨未遂往宣城耳。若得见泐潭文公、云岩新公、西堂清公,百鍊椎下锻,方得与古人同一甲尔。范公于此相从十八月,不知岁月之过也,以受业师死而归。闻嘉州凌云有疏勤请,若被煎迫,往往复游此来也。田端彦今在荆州否?无缘会集,临书增叹。千万为道珍重,深味禅悦,便求无功之功。观元老昔何以不足,今何以足,若醒去,不浪施功矣。
与周达夫 其二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九三、《山谷全书·续集》卷三
顿首。葛亮来,蒙书勤恳,感慰无量。但闻元叔之讣,令人嗟惜,久不能平。乡里故旧门,如元叔之好事特达,不可得也。所示行状,情味曲折,谨掇其大者作铭,又载其馀于祭文,不审如此可中外亲党意否?元老胸中落落,既深涉世道,业当自进耳。端彦高人,每想其风采,恨未识也。李家太君怀长子之悲,不易处情,想仲良、季康必能念亡拊存,极甘旨之奉。无缘会集,临纸怅仰,千万珍重。
跋李太白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一七、《山谷全书·别集》卷八
元叔无恙时,宾客至者如归。或传仲良作家宰,客或有不得见者。荆州士大夫之憎语,殆未必然。然仲良于予恩意倾倒,不减元叔时,以其爱我者,故尽言,借太白以规之。
书十劝七佛偈遗李夫人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一八、《豫章先生遗文》卷一○
予闻李元叔母夫人精勤佛事,春秋虽高,多蔬食以奉香火。故书傅大士《十劝七佛偈》劝之持诵,以开弥勒下生闻道之缘。绍圣二年二月乙未,荆南承天寺中书。
李元叔墓志铭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三五、《山谷全书·正集》卷三一
元叔李氏,讳尧臣,世为长林人。元叔父讳某,力田治生,以致富饶,而使元叔从学。同郡人子弟登科,冠盖行道上,尝有可愿之色。元叔居太学数年,举进士不效,无以归报,因入粟调归州秭归县主簿而归。未几,丁父忧,终丧,遂不复仕。母夫人春秋高,性刚识明,治家有法,元叔承颜养志,秋毫不违。内友爱二弟,厚薄如砥;外接士大夫,贤者尽礼,来者满意,以缓急叩门者未尝辞以故也。亲近交游,仰之以丧葬,恃之以昏嫁,待之以炊者,至不可数。岁凶,躬行闾巷,饥者与粟,疾者与医,掩不祭之骨,至不可数。浮屠人为塔庙者,资之以落成,去家学道者,倚之以除须发,至不可数。湖南北号曰「荆州元叔」云。经营乡学,数年乃就,不间方来之士,延贤者以为师友,割田宅以奉之,曰:「此先人之志也」。里中少年多知诗书,元叔之力也。元叔天资乐易,好读书,与人寡怨。士大夫蒙急难之义,他日或负之,客有道其事,元叔则笑则叹,后有谢之,与欢如初。元符之元夏六月朔旦,入侍母夫人,有不忍去之色。退而谕家人曰:「人生或存或亡,敬其所敬,爱其所爱,则生者可托,死者无憾,亡者复生,存者不愧矣」。又常所与往来,为酒食以招近者,厚往以问远者,人不知其所谓。其壬午,过乡校,劝子弟。癸未,夙兴,又延见诸生。少焉假寐,不时就食,诸生乃惊,奔告其家。家人至,则起坐曰:「趣具衣衾,吾逝矣」。遂寐弗兴,享年四十有七。来哭者无不尽哀。初娶王氏。继室张氏,庭坚姨母之女也。二子,曰道、曰邈。其弟汉臣以其冬十二月葬元叔于月光山,从先君之兆,而来请铭于戎州。余于元叔有连,又相好,实泣而铭之。铭曰:
呜呼元叔,有亲能子,有弟能兄。有财能用,有友能诚。仁沾枯骨,义及孤茕。是宜耋老,忽其陨倾。母哭妻啼,以哀吁天。弗贵弗年,非此其身,在其子孙,其尚信然。
李仲良墓志铭(崇宁元年正月)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三五、《山谷全书·正集》卷三一
君讳汉臣,仲良字也。世为荆州著姓。传其上世尝有阴德于其乡里,故久而不衰。始,君之兄元叔取余张氏姨母之女,因与往来。及余以史事得罪迁黔州,虽平生亲旧,于稠人广众中忽有人言黄鲁直,皆瞠若也;而余过荆州,元叔问水陆所从出,经理其生资,至无不足然后已。余在巴楚间数岁,元叔遣使来衣食我,留童仆给使令,恩若兄弟。不幸元叔夫妇继没,此时未识仲良也,窃念流落无归时,失李氏之助也。其后仲良修故事,不减元叔时。及余蒙恩东归,见仲良于荆州,魁梧长者也。与之游,久而益可喜。余病荆州,仲良三年问疾不懈。别去数日,闻讣,凡余与其交游,莫不哀也。仲良初试太学,求科举不遂,乃游驸马都尉曹诗门,用公主特恩补郊社斋郎。调汉阳尉,获湖中盗数十人。或曰:「此可市美官」。君曰:「吾宁杀人以为利耶」!卒核实,本争鱼斗死尔。再调上饶尉。中书舍人姚勔谪守信州,民有讼水累年不直者,姚心有所主名,以付君推之,君曰:「一姓专利而馁十家,岂贤守意哉」!姚初怒而终爱之,遂荐授理定令。以太夫人春秋高,不行。年四十有七,卒以建中靖国元年十月甲寅。其兆在当阳县之月光山,望其先人而不同域。葬以崇宁元年正月之乙酉。娶刘氏,生一男二女。男曰逊,女皆未嫁。其弟晋臣请予铭,庭坚曰:仲良游不广,仕不达,故可传者少。然游择人,仕择义,亦可以铭。铭曰:
嗟乎仲良,其才可以颉颃于世,其义可以长雄于乡。不展不炽,奄忽就木,我铭送之,尚阅陵谷。
祭李元叔文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三九、《山谷全书·正集》卷二九、《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一○○、《永乐大典》卷一四○五四
呜呼!元叔之义,世不可少。赴人急难,秋阳皦皦。奉亲色难,慈友诸少。家人絜齐,门巷洒扫。筑屋聚书,延聘师表。青青子佩,如鱼游沼。凡厥富室,乾没纷扰。君常宴然,万钟忽抄。寿母令妻,升堂宴笑。慈以旨甘,歌舞姝妙。里人欣欣,皆谓之好。摄提季夏,舍有鵩鸟。屏药治归,竟夜无晓。邑人奔走,上下是祷。人亦有言,盖棺事了。生荣死哀,谁谓君夭。我迁黔戎,形影相吊。衣我食我,岁使交道。立僰望楚,山复江绕。属辞羞奠,气结天杪。平生不昧,尚享馨醥。呜呼哀哉!
祭李仲良长官文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三九
呜呼仲良,遂至于斯!母老妻少,君独何之。呜呼哀哉!昔我外妹,归君伯氏,以是瓜葛,不我遐弃。元叔无恙,我窜荒遐,于黔于僰,恤我无家。我未还东,元叔下世,急难其谁,羞奠霣涕。万里遣客,来寒来温,仲良之义,如元叔存。我病荆州,几死衢路,涉夏徂秋,君三来顾。笑语而别,忽闻讣音,失此豪士,使予沾襟。白发在堂,不当弃去,有子有弟,君亦何负。能人急难,立义不倾,我与元老,能立君名。薄归上冢,不得身往,寓奠一觞,君其尚飨。
按:《山谷全书·正集》卷二九。又见傅校本《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九八,《永乐大典》卷一四○五四。
荐察官劄子 宋 · 綦崇礼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五一、《北海集》卷二八
臣等今月二十二日奉御笔付臣某,令与沈与求同荐数人有素行不阿附者,具名进入,以备察官之选。臣等恭禀圣训,同共商量,以平日所得于公论者五人应选,具列于后:
左朝奉郎、尚书祠部员外郎郑作肃,性禀纯洁,有学术,通于世务,刚介寡合,议论有馀。
左朝奉大夫、行太常博士赵霈,性行纯靖,有操守,更历中外差遣,皆有可称。
左奉议郎、权知柳州常同,元祐言官安民之子。安民首击蔡京者,与陈瓘、邹浩、龚夬等齐名,而其子孙如同,学识操履,最有家法。
左宣义郎、通判漳州李长民,有文采学问,尝中词科,议论疏通,清介有守。
左从政郎、前太学博士程克俊,有器识,议论精审,所守坚正,而不为徼讦。
前件官皆有时名,素行无缺,察其平日,必不肯为阿附。以臣等愚见,可以仰备采择。伏望圣慈更赐详酌。取进止。
次韵李元叔田邦镇唱酬之什 其一 宋 · 沈与求
李侯少年真自喜,收名拟擅东南美。
大科异等不作难,堂堂奏赋明光里。
眼看斗粟饱侏儒,空肠殷雷归著书。
胸中未减食牛气,出手一掷当成卢。
只今聊问复何如(自注:李比入馆。),要辨蟫蠹资轩渠。
刺头文字亦琐碎,泽吻快意回焦枯。
看详学事申状 南宋 · 韩元吉
出处:全宋文卷四七八五、《南涧甲乙稿》卷九
看详国史院具到典故,元符二年,诏诸路选监司一员提举学校,仍知通专一管干。即系自祖宗以来,至是方委监司、知通提举管干学校,并未入衔。后至崇宁三年,蔡京用事,欲变天下学校尽为三舍,始置诸路提举学事官一员以为监司。大观间修入三省法,诸知州、通判并称管干学事,大中大夫以上称提举,武臣知州不带。及宣和三年徽宗皇帝已诏罢天下三舍,止令太学以三舍考选,诸路以科举取士,诸路提举管干文字并皆罢。讫至绍兴十三年,因权发遣建昌军李长民以外郡小臣佞悦秦桧,谓和议既成,儒风复振,欲令知通令佐依旧带提举或主管学事结衔,以示圣朝偃武修文之意,遂复从之。绍兴十六年,诸路提举学事,委转运司有出身官一员兼领,俱无出身,即委从上一员,亦不专置提举学事之官,稍如元符旧制。而知通令佐入衔犹用蔡京之法,殊非徽宗皇帝宣和三年罢之之诏也。窃缘州县兴崇学校,政事所先,守令专管,亦为本职,若依元符及宣和故事,止令监司一员兼领提举学事,而守令等专一管干,并不入衔,始为至当。今来知州县既有通任武臣去处,则一州一县之事无所不当预者,兼元初系衔系以管干为名,亦是措置钱粮、修饬学舍、振举法令、招集生徒之类,即非干预讲说考校之事。若令武臣守令依文臣例入衔,亦足以责其应办学校,不至阙误。更乞朝廷详酌施行。
赤城书堂记 南宋 · 王应麟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二、《深宁先生文抄摭馀编》卷一、雍正《浙江通志》卷二六一、《南宋文录录》卷一三、光绪《宁海县志》卷二二 创作地点:浙江省宁波市
台之宁海,其先贤曰赤城先生罗公,德业为元祐名臣,道义为一乡师表。教思无穷,踰二百年,清风肃然,闻者兴起。旧祠于学,犹未特祀,邑之宿儒前进士胡君元叔倡率乡人,仿古闾塾之制,即公游息之地创为书堂,合乡之俊秀子弟而淑艾之。诹诸乡评,延笃学多闻之彦、前进士舒君岳祥为之长,前进士孙君钧、赵君孟礼、胡君三省、前太学陈君应嵩、刘君庄孙为之录。训之以孝弟敬逊,其规约如蓝田、丽泽;而稽经订史,种学积文,以为有用之实。衿佩济济,弦诵洋洋,邹鲁之风蔼如也。某闻而叹曰:美哉,教学之意乎!古者立教始于乡,仕焉而已者归教闾里,谓之乡先生。上老、庶老朝夕坐于塾,是为左右师。入而事亲从兄,出而诵诗读书,小而洒扫应对,大而明德新民。上帝之衷,蒸民之彝,师徒所教之伦,冢宰所降之德,少而习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以礼义兴,风俗淳,成人小子皆士君子之行也。昔有正素戚先生,讲道睢阳,始建学舍,文忠富公、文正范公皆游习于斯,为一世伟人,家法之粹,延及后昆。正素子孙若维、纶,若舜宾、舜臣,世学相承,睢阳遂为四书院之冠,简策有光焉。今宁海耆德鸿生,咸克宪慕前哲,启迪后进。俾之尊德性,求放心,以进于诚明,养其原而即理以应事,孝弟忠信培其根,而馀力以学,师道立,善人多,庶几见睢阳之盛。《诗》云「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罗公有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学子其懋哉!某病耄不能文,然居相迩。他日海濒为沂泗,门人若安定,孝友睦姻任恤如成周之时,家稷契而户曾闵也。行其野则冀缺之耨、茅容之耕。攸介攸止,日多髦士。推家之教为天下法,将自兹始,故乐为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