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楚人谣 先秦 · 无名氏
《史记》曰:楚怀王张仪所欺。客死于秦。至王负刍遂为秦所灭。百姓哀之。为之语曰: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史记》项羽本纪。风俗通王霸篇。《诗纪前集》三。)
章邯 战国末秦初魏国 · 陈馀
 出处:全汉文 卷十三
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坑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
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
何者?
功多,秦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
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多。
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
将军居外久,多内隙却,有功亦诛,无功亦诛。
且天之亡秦,无愚智皆知之。
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岂不哀哉!
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鈇质,妻子为僇乎(《史记·项羽本纪》,又见《汉书·项羽传》,又见荀悦《汉纪》,有增删。)
金狄铭 秦 · 李斯
 出处:全秦文
皇帝廿六年,初兼天下,以为郡县,正法律,同度量,大人来见临洮,身长五丈,足迹六尺(《水经注·河水》四云李斯书也。又见《汉书·项籍传赞》注引《三辅黄图》)
下令军中 秦末 · 宋义
 出处:全汉文 卷十三
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史记·项羽本纪》)
与诸将约 秦末汉初 · 义帝
 出处:全汉文 卷十三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史记·项羽本纪》)
柴武 秦末汉初 · 韩王信
 出处:全汉文 卷十四
陛下擢仆起闾巷,南面称孤,此仆之幸也。
荥阳之事,仆不能死,囚于项籍,此一罪也。
及寇攻马邑,仆不能坚、守,以城降之,此二罪也。
今反为寇将兵,与将军争一旦之命,此三罪也。
无一罪,身死亡;
今仆有三罪于陛下,而欲求活于世,此伍子胥所以偾于吴也。
今仆亡匿山谷间,旦暮乞弋贝蛮夷。
仆之思归,如痿人不忘起,盲者不忘视也。
执不可耳(《史记·韩王信传》:《汉书·韩王信传》:汉使柴将军击之,遗信书,信报。)
项王 秦末 · 虞姬
 押庚韵
《史记》曰:项王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歌数阕。美人和之。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乐生(○《史记》项羽本纪正义引《楚汉春秋》。《诗纪》二。○逯案。四方。《诗纪》作四面。何乐。《诗纪》作何聊。今据正义改正。)
垓下歌 秦末 · 项羽
《汉书》曰:高祖项羽垓下。是夜闻汉军皆楚歌。惊曰:汉已得楚乎。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从之。骏马名骓。骑之。乃悲歌慷慨。自为歌曰:
拔山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汉书》项羽传。《史记》项羽本纪。《御览》八十七、五百七十。《乐府诗集》五十八作力拔山操。《文选》补遗三十五作垓下帐中歌。《诗纪》二作垓下歌。○逯案。《文选》补遗与《诗纪》标题各异。然皆涉杜撰。今从《汉书》只曰歌。《乐府诗集》引琴集云。力拔山操。项羽所作也。则此歌曰操。亦后起之名。)
宋义出令军中 秦末 · 项王
 出处:全汉文 卷十三
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史记·项羽本纪》)
吴芮长沙王高帝五年二月 其一 西汉 · 汉高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一
衡山王吴芮,与子二人兄子一人,从百粤之兵,以佐诸侯诛暴秦,有大功,诸侯立以为王。
项羽侵夺之地,谓之番君
其以长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番君芮长沙王(《汉书·高纪》下)
以亡诸为闽粤王高帝五年二月 西汉 · 汉高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一
故粤王亡诸,世奉粤祀,秦侵夺其地,使其社稷不得血食
诸侯伐秦,亡诸身帅闽中兵以佐灭秦,项羽废而弗立。
今以为闽粤王,王闽中地,勿使失职(《汉书·高纪》下)
发使告诸侯高帝二年三月 西汉 · 汉高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一
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
项羽放杀义帝江南,大逆无道。
寡人亲为发丧,兵皆缟素。
悉发关中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汉书·高纪》上)
项羽十罪高帝四年十月 西汉 · 汉高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一
吾始与俱受命怀王曰:「先定关中者王之」。
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也。
矫杀卿子冠军自尊,罪二也。
当以救赵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也。
怀王约入秦无暴掠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收私其财,罪四也。
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也。
诈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也。
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也。
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与,罪八也。
使人阴杀义帝江南,罪九也。
夫为人臣而杀其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
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馀罪人击公,何苦乃与公挑战(《汉书·高纪》上)
谏营昌陵疏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六
臣闻《易》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故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
王者必通三统,明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也。
孔子论《诗》,至于「殷士肤敏,裸将于京」,喟然叹曰:「大哉天命!
善不可不传于子孙,是以富贵无常;
不如是,则王公其何以戒慎,民萌何以劝勉」?
盖伤微子之事周,而痛殷之亡也。
虽有之圣,不能化丹朱之子;
虽有之德,不能训末孙之
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也。
高皇帝既灭秦,将都雒阳,感寤刘敬之言,自以德不及周,而贤于秦,遂徙都关中,依周之德,因秦之阻。
世之长短,以德为效,故常战栗,不敢讳亡。
孔子所谓「富贵无常」,盖谓此也。
孝文皇帝霸陵,北临厕,意凄怆悲怀,顾谓群臣曰:「嗟乎!
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斫陈漆其间,岂可动哉」!
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
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
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臧之中野,不封不树。
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棺椁之作,自黄帝始。
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垄皆小,葬具甚微。
舜葬苍梧二妃不从。
禹葬会稽,不改其列。
殷汤无葬处。
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樗里子葬于武库,皆无丘垄之处。
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
其贤臣孝子,亦承命顺意而薄葬之,此诚奉安君父,忠孝之至也。
周公武王弟也,葬兄甚微。
孔子葬母于防,称古墓而不坟,曰:「,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不识也」。
为四尺坟,遇雨而崩。
弟子修之,以告孔子孔子流涕曰:「吾闻之,古者不修墓」。
盖非之也。
延陵季子适齐而反,其子死,葬于嬴、博之间,穿不及泉,敛以时服,封坟掩坎,其高可隐,而号曰:「骨肉归复于土,命也,魂气则无不之也」。
夫嬴、博去吴千有馀里,季子不归葬。
孔子往观曰:「延陵季子于礼合矣」。
仲尼孝子,而延陵慈父,舜禹忠臣,周公弟弟,其葬君亲骨肉,皆微薄矣;
非苟为俭,诚便于礼也。
桓司马为石椁,仲尼曰:「不如速朽」。
秦相吕不韦集知略之士而造《春秋》,亦言薄葬之义,皆明于事情者也。
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十有馀年,越人发之。
秦惠文、武、昭、严襄五王,皆大作丘陇,多其瘗臧,咸尽发掘暴露,甚足悲也。
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其高五十馀丈,周回五里有馀;
石椁为游馆,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
珍宝之臧,机械之变,棺椁之丽,宫馆之盛,不可胜原。
又多杀宫人,生埋工匠,计以万数。
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
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
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臧椁。
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
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
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
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周德既衰而奢侈,宣王贤而中兴,更为俭宫室,小寝庙。
诗人美之,《斯干》之诗是也,上章道宫室之如制,下章言子孙之众多也。
及鲁严公刻饰宗庙,多筑台囿,后嗣再绝,《春秋》刺焉。
周宣如彼而昌,鲁、秦如此而绝,是则奢俭之得失也。
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
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馀。
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湣焉。
以死者为有知,人之墓,其害多矣;
若其无知,又安用大?
谋之贤知则不说,以示众庶则苦之;
若苟以说愚夫淫侈之人,又何为哉!
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说愚夫之目,隆一时之观,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
唯陛下上览明圣黄帝、文、武、周公仲尼之制,下观贤知穆公延陵、樗里、张释之之意。
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
秦昭、始皇增山厚臧,以侈生害,足以为戒。
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汉书·楚元王交附传》)
复上奏灾异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六
臣闻帝舜伯禹,毋若丹朱敖;
周公成王,毋若殷王
《诗》曰:「殷监不远,在夏后之世」。
亦言汤以桀为戒也。
圣帝明王常以败乱自戒,不讳废兴,故臣敢极陈其愚,唯陛下留神察焉。
谨案春秋二百四十二年,日蚀三十六,襄公尤数,率三岁五月有奇而壹食。
汉兴讫竟宁,孝景帝尤数,率三岁一月而一食。
臣向前数言日当食,今连三年比食。
建始以来,二十岁间而八食,率二岁六月而一发,古今罕有。
异有小大希稠,占有舒疾缓急,而圣人所以断疑也。
《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孔子鲁哀公,并言殷纣暴虐天下,故历失则摄提失方,孟陬无纪,此皆易姓之变也。
秦始皇之末二世时,日月薄食,山陵沦亡,辰星出于四孟,太白经天而行,无云而雷,枉矢夜光,荧惑袭月,薛女火烧宫,野禽戏廷,都门内崩,长人见临洮,石陨于东郡,星孛大角,大角以亡。
孔子之言,考暴秦之异,天命信可畏也。
项籍之败,亦勃大角。
汉之入秦,五星聚东井,得天下之象也。
孝惠时,有雨血,日食于冲,灭光星见之异。
孝昭时,有泰山卧石自立,上林僵复起,大星如月西行,众星随之,此为特异
孝宣兴起之表,天狗夹汉而西,久阴不雨者二十馀日,昌邑不终之异也。
皆著于《汉纪》。
观秦、汉之易世,览惠、昭之无后,察昌邑之不终,视孝宣之绍起,天之去就,岂不昭昭然哉!
高宗成王亦有雊雉拔木之变,能思其故,故高宗有百年之福,成王复风之报
神明之应,应若景向,世所同闻也。
臣幸得托末属,诚见陛下有宽明之德,冀销大异,而兴高宗成王之声,以崇刘氏,故恳恳数奸死亡之诛。
今日食尤屡,星孛东井,摄提炎及紫宫,有识长老莫不震动,此变之大者也。
其事难一二记,故《易》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是以设卦指爻,而复说义。
《书》曰:「伻来以图」。
天文难以相晓,臣虽图上,犹须口说,然后可知,愿赐清燕之闲,指图陈状(《汉书·楚元王交附传》:元延中,星孛东井蜀郡岷山崩雍江。向复上奏,其辞曰。)
新序(案《新序》三十卷,见存。十卷不录,录其佚文。) 其十八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九
上古之时,其民敦朴,故三皇教而不诛,无师而威,故善为者不师,三皇之德也。
至于五帝,有师旅之备而无用,故善师者不阵,五帝之谓也。
汤伐桀,文王伐崇,武王伐纣,皆阵而不战,故善阵者不战,三王之谓也。
夏后氏之伐有扈,殷高宗之讨鬼方,周宣王之征熏鬻,而不血刃,皆仁圣之惠,时化之风也。
至齐桓侵蔡而蔡溃,伐楚而楚服,而强楚以致苞茅之贡于周室,北伐山戎,使奉朝觐,三存亡,一继绝,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衣裳之会十有一,尝大战,亦不血刃。
晋文公,设虎皮之威,陈曳柴之伪,以破楚师而安中国,故曰善战者不死,晋文公之谓也。
楚昭王阖闾之祸,国灭,昭王出亡,父老迎而哭之,昭王曰:「寡人不仁,不能守社稷,父老反矣。
何忧无君,寡人且从此入海矣」。
父老曰:「有君若此,其贤也」。
申包胥请救,哭秦庭七日,秦君怜而救之。
秦楚同心,遂走吴师,昭王反国,故善死者不亡,昭王之谓也。
是故自晋文公以下,至战国,而暴兵始众。
于是以强并弱,以大吞小,故强国务攻,弱国备守,合纵连衡,群相征伐,故战则称孙吴,守则称墨翟,至秦而以兵并天下,穷兵极武而亡。
项羽尚暴而灭,汉以宽仁而兴,故能扫除秦之苛暴矣。
孝武皇帝攘服四夷,其后天下安然,故世之为兵者,其行事略可睹也(《御览》二百七十一)
剧秦美新 西汉 · 扬雄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三、文选卷四十八
诸吏。
中散大夫臣雄,稽首再拜上封事皇帝陛下:臣雄经术浅薄,行能无异,数蒙渥恩拔擢伦比,与群贤并,愧无以称职。
臣伏惟陛下以至圣之德,龙兴登庸钦明尚古,作民父母,为天下主。
粹清之道,镜照四海,听聆风俗,博览广包,参天贰地,兼并神明,配五帝,冠三王,开辟以来,未之闻也。
臣诚乐昭著新德,光之罔极,往时司马相如作封禅一篇,以彰汉氏之休。
臣常有颠眴病,恐一旦先犬马,填沟壑所怀不章,长恨黄泉,敢竭肝胆,写腹心,作剧秦美新一篇,虽未究万分之一,亦臣之极思也。
臣雄稽首再拜以闻,曰:权舆天地未祛,睢睢盱盱,或玄而萌,或黄而牙。
玄黄剖判,上下相呕。
爰初生民,帝王始存。
在乎混混茫茫之时,舋闻罕漫而不昭察,世莫得而云也。
厥有云者:上罔显于羲皇,中莫盛于唐虞,迩靡著于成周。
仲尼不遭用,春秋因斯发。
言神明所祚,兆民所托,罔不云道德仁义礼智。
独秦屈起西戎,邠荒岐雍之疆,因襄文宣灵之僭迹,立基孝公,茂惠文,奋昭庄,至政破纵擅衡,并吞六国,遂称乎始皇
盛从鞅仪韦斯邪政,驰骛起剪恬贲之用兵,刬灭古文,刮语烧书,弛礼崩乐,涂民耳目。
遂欲流唐漂虞,涤殷荡周,㸐除仲尼之篇籍,自勒功业,改制度轨量,咸稽之于秦纪。
是以耆儒硕老,抱其书而远逊;
礼官博士,卷其舌而不谈。
来仪之鸟,肉角之兽,狙犷不臻
甘露嘉醴,景曜浸潭之瑞潜;
大茀经霣,巨狄鬼信之妖发。
神歇灵绎,海水群飞。
二世而亡,何其剧与!
帝王之道,兢兢乎不可离已。
夫能贞而明之者穷祥瑞,回而昧之者极妖愆。
上览古在昔,有凭应而尚缺。
焉坏彻而能全?
故若古者称,威侮者陷,况尽汛扫前圣数千载功业,专用己之私而能享祐者哉?
丰沛,奋迅宛叶,自武关与项羽戮力咸阳,创业蜀汉,发迹三秦,克项山东,而帝天下。
擿秦惨酷尤烦者,应时而蠲。
如儒林、刑辟、历纪、图典之用稍增焉。
秦馀制度,项氏爵号,虽违古而犹袭之。
是以帝典阙而不补,王纲弛而未张,道极数殚,闇忽不还。
逮至大新受命,上帝还资,后土顾怀,玄符灵契,黄瑞涌出,滭浡沕潏,川流海渟,云动风偃,雾集雨散,诞弥八圻,上陈天庭,震声日景,炎光飞响,盈塞天渊之閒,必有不可辞让云尔。
于是乃奉若天命,穷宠极崇,与天剖神符,地合灵契,创亿兆,规万世,奇伟倜傥谲诡,天祭地事。
其异物殊怪,存乎五威将帅,班乎天下者,四十有八章。
登假皇穹,铺衍下土,非新家其畴离之。
卓哉煌煌,真天子之表也。
若夫白鸠丹乌素鱼断蛇,方斯蔑矣。
受命甚易,格来甚勤。
昔帝缵皇,王缵帝,随前踵古,或无为而治,或损益而亡。
岂知新室委心积意,储思垂务,旁作穆穆,明旦不寐,勤勤恳恳者,非秦之为与?
夫不勤勤,则前人不当;
恳恳,则觉德不恺。
是以发秘府,览书林,遥集文雅之囿,翱翔乎礼乐之场,胤殷周之失业,绍唐虞之绝风,懿律嘉量,金科玉条,神卦灵兆,古文毕发,焕炳照曜,靡不宣臻
式軨轩旂旗以示之,扬和鸾肆夏以节之,施黼黻衮冕以昭之,正嫁娶送终以尊之,亲九族淑贤以穆之。
改定神祇,上仪也。
钦修百祀,咸秩也。
明堂雍台,壮观也。
九庙长寿,极孝也。
制成六经,洪业也。
北怀单于广德也。
若复五爵,度三壤,经井田,免人役,方甫刑,匡马法,恢崇祗庸烁德懿和之风,广彼搢绅讲习言谏箴诵之涂,振鹭之声充庭,鸿鸾之党渐阶。
俾前圣之绪,布濩流衍而不韫韣,郁郁乎焕哉!
天人之事盛矣,鬼神之望允塞
群公先正,罔不夷仪;
奸宄寇贼,罔不振威。
绍少典之苗,著黄虞之裔。
帝典阙者已补,王纲弛者已张,炳炳麟麟,岂不懿哉!
厥被风濡化者,京师沈潜,甸内匝洽侯卫厉揭,要荒濯沐,而术前典,巡四民,迄四岳,增封泰山,禅梁父,斯受命者之典业也。
盖受命日不暇给,或不受命,然犹有事矣。
况堂堂有新,正丁厥时,崇岳渟海通渎之神,咸设坛场,望受命之臻焉。
海外遐方,信延颈企踵
回面内向,喁喁如也。
帝者虽勤,恶可以已乎?
宜命贤哲作帝典一篇,旧三为一袭,以示来人,摛之罔极。
令万世常戴巍巍,履栗栗,臭馨香,含甘实,镜纯粹之至精,聆清和之正声,则百工伊凝,庶绩咸喜。
天衢,提地釐,斯天下之上则已,庶可试哉!
桓子新论:求辅 其四 东汉初 · 桓谭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三
秦王(《御览》八十六作「秦始皇」)见周室之失统,丧权于诸侯,自以当保有九州。
见万民碌碌,犹群羊聚猪,皆可以竿而驱之(自以下二十四字,依《御览》加)
故遂自恃,不任人封立诸侯
陈胜、楚、汉,咸由布衣,非封君有土,而并共灭秦,遂以败也(「遂以败也」四字,依《御览》加。)高帝既定天下,念项王函谷入,而己由武关到,推却关,修强守御,内充实三军,外多发屯戍,设穷治党与之法,重悬告反之赏。
王翁之夺取,乃不犯关梁阸塞,而坐得其处。
王翁自见以专国秉政得之,即抑重臣,收下权,使事无大小深浅,皆断决于己身。
及其失之,人(疑当作「又」)不从大臣生焉。
更始帝王翁以失百姓心亡天下,既西到京师,恃民悦喜,则自安乐,不听纳谏臣谋士。
赤眉围其外,而近臣反,城遂以破败。
由是观之,夫患害奇邪不一,何可胜为设防量备哉!
防备之善者,则唯量贤智大材,然后先见豫图,遏将救之耳(《群书治要》)
刘龚论图纬书 东汉 · 苏竟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六
执事无恙。
走昔以摩研编削之才,与国师公从事出入,校定秘书,窃自依依,末由自远。
盖闻君子悯同类而伤不遇。
人无愚智,莫不先避害然后求利,先定志然后求名。
智果见智伯穷兵必亡,故变名远逝,陈平项王为天所弃,故归心高祖,皆智之至也。
闻君前权时屈节,北面延牙延岑字伯牙,乃后觉悟,栖迟养德。
先世数子,又何以加!
君处阴中,土多贤士,若以须臾之间,研考异同,揆之图书,测之人事,则得失利害,可陈于目,何自负畔乱之困,不移守恶之名乎?
与君子之道,何其反也?
世之俗儒末学,醒醉不分,而稽论当世,疑误视听。
或谓天下迭兴,未知谁是,称兵据土,可图非冀
或曰圣王未启,宜观时变,倚强附大,顾望自守。
二者之论,岂其然乎?
孔丘秘经,为汉赤制,玄包幽室,文隐事明。
且火德承尧,虽昧必亮,承积世之祚,握无穷之符,王氏虽乘间偷篡,而终婴大戮,支分体解,宗氏屠灭,非其效欤?
皇天所以眷顾踟蹰,忧汉子孙者也。
论者若不本之于天,参之于圣,猥以《师旷杂事》轻自眩惑,说士作书,乱夫大道,焉可信哉!
诸儒或曰:今五星失晷天时谬错,辰星久而不效,太白出入过度,荧惑进退见态,填星绕带天街,岁星不舍氐、房,以为诸如此占,归之国家。
盖灾不徒设,皆应之分野,各有所主。
夫房、心即宋之分,东海是也。
尾为燕分,渔阳是也。
东海董宪,迷惑未降,渔阳彭宠,逆乱拥兵,王赫斯怒,命将并征,故荧惑应此,宪、受殃。
太白、辰星,自亡新之末,失行算度,以至于今,或守东井,或没羽林,或裴回藩屏,或踯躅帝宫,或经天反明,或潜藏久沈,或衰微暗昧,或煌煌北南,或盈缩成钩,或偃蹇不禁,皆大运荡除之祥,圣帝应符之兆也。
贼臣乱子,往往错互,指麾妄说,传相坏误。
由此论之,天文安得遵度哉!
乃者五月甲申,天有白虹,自子加午,广可十丈,长可万丈,正临倚弥。
倚弥即黎丘,秦丰之都也。
是时月入于毕。
毕为天网,主网罗无道之君,故武王将伐纣,上祭于毕,求助天也。
仲夏甲申八魁
八魁,上帝开塞之将也,主退恶攘逆。
流星状似蚩尤旗,或曰营头,或曰天枪,出奎而西北行,至延牙营上,散为数百而灭。
奎为毒螯,主珍。
此二变,郡中及延牙士众所共见也。
是故延牙遂之武当,托言发兵,实避其殃。
今年《比卦》部岁,《坤》主立冬,《坎》主冬至,水性灭火,南方之兵受岁祸也。
德在中宫,刑在木,木胜土,刑制德,今年兵事毕已,中国安宁之效也。
五七之家三十五姓,彭、秦、延氏不得豫焉。
如何怪惑,依而恃之?
累》之诗,「求福不回」,其若是乎!
图谶之占,众变之验,皆君所明。
善恶之分,去就之决,不可不察。
无忽鄙言夫周公之善康叔,以不从之乱也;
景帝之悦济北,以从不吴濞之畔也。
自更始以来,孤恩背逆,归义向善,臧否粲然,可不察欤!
良医不能救无命,强梁不能与天争,故天之所坏,人不得支。
宜密与太守刘君共谋降议。
仲尼栖栖墨子遑遑,忧人之甚也。
屠羊救楚,非要爵禄;
焦干秦,岂求报利?
尽忠博爱之诚,愤满不能已耳(《后汉·苏竟传》)
史记论 东汉 · 班彪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二十三
唐、虞、三代,《诗》《书》所及,世有史官,以司典籍,暨于诸侯,国自有史。
故《孟子》曰:「楚之《梼杌》,晋之《乘》,鲁之《春秋》,其事一也」。
定、哀之间,鲁君子左丘胆论集其文,作《左氏传》三十篇,又撰异同,号曰《国语》,二十篇,由是《乘》《梼杌》之事遂暗,而《左氏》《国语》独章。
又有记录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号曰《世本》,一十五篇。
春秋之后,七国并争。
秦并诸侯,则有《战国策》三十三篇。
汉兴定天下,太中大夫陆贾记录时功,作《楚汉春秋》九篇。
孝武之世,太史令司马迁采《左氏》《国语》,删《世本》《战国策》,据楚、汉列国时事,上自黄帝,下讫获麟,作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凡百三十篇,而十篇缺焉。
之所记,从汉元至武,则以绝其功也。
至于采经摭传,分散百家之事,甚多疏略,不如其本,务欲以多闯广载为功,论议浅而不笃。
其论术学,则崇而薄《五经》;
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
道游侠,而贱守节而贵俗功,此其大敝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也。
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
诚令依《五经》之法言,同圣人之是非,意亦庶几矣。
夫百家之书,犹可法也。
若《左氏》《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太史公书》,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由观前,圣人之耳目也。
司马迁帝王则曰《本世》,公侯传国则曰《世家》,卿士特起则曰《列传》。
又进项羽陈涉而黜淮南衡山细意委曲,条例不经。
若迁之著作,采获古今,贯穿经传,至广博也。
一人之精,文重思烦,故其书刊落不尽,尚有盈辞,多不齐一。
若序司马相如,举郡县,著其字,至陈平之属,及董仲舒并时之人,不记其字,或县而不郡者,盖不暇也。
今此后篇,慎核其事,整齐其文,不为世家,唯纪、传而已。
传曰:「杀史见极,平易正直,《春秋》之义也(《后汉·班彪传》,又见袁宏《后汉纪》十三,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