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遗诏 唐 · 懿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八十四
朕祗事九庙。
君临四海。
夕惕如厉。
宵分靡宁。
必求政化之原。
思建大中之道。
至于怀柔夷貊。
偃戢干戈。
皆以德绥。
亦自驯致。
冀清净之为理。
庶洽平之可臻。
自秋以来。
忽尔婴疹。
坐朝既阙。
踰旬未瘳。
六疾斯侵。
万几多旷。
医和无验。
以至弥留。
呜呼。
数之有穷。
圣贤所同。
明于斯言。
是为达节。
载申顾命。
式叶典谟。
皇太子权勾当军国事俨。
性禀宽和。
生知忠孝。
德包睿哲。
圣表徇齐。
必能扬祖宗之重光。
邦家之丕构。
宜令所司具礼。
于柩前即皇帝位。
司空门下侍郎平章事韦保衡冢宰
军国务殷。
岂可久旷。
况易月之制。
行之自古。
皇帝宜三日而听政。
二十七日而释服。
诸道节度观察团练防禦等使及监军诸州刺史
受寄至重。
并不得离任赴哀。
文武常参官朝晡之临。
十五举音。
宫中当临者。
非时无得擅哭。
天下人吏百姓。
告哀后出临。
三日皆释服。
勿禁食肉饮酒婚姻祭祀。
释服之后。
无禁举乐。
薄葬之礼。
宜遵汉魏之文。
其山陵制度。
切在俭约。
并不得以金银锦绣文饰丧具。
五坊鹰犬等。
除蒐狩外。
馀并解放。
医官段璲赵玘符虔休马伋等并释放。
咨尔将相卿士。
中外臣寮。
竭力尽忠。
匡予令嗣。
送往事居。
无违朕志。
布告遐尔。
咸使闻知。
李思敬宣武李继颜保大军节度使 唐 · 张玄晏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十八
门下。
洋源奥区。
鄜畤重镇。
近境深联于甸服。
长川古号于塞门。
念斯节制之雄。
眷乃察廉之寄。
必资才杰。
用赴选求。
乃者雕阴
实惟戎事。
壁垒具劳于九拒。
干戈仅遍于四封。
姑务安人
爰从易地。
具官李思敬
练达韬钤。
振扬威望。
保风雨不渝之操。
得宽猛相济之机。
奉上诚专。
康时绩茂。
常蓄持危之志。
雅推御众之能。
具官李继颜
骁勇驰声。
刚柔蕴用
负致君之全略。
逞迈俗之宏规。
秉义方。
幼知忠孝。
发黄间而破敌。
麾白羽以临戎。
并早沐恩荣。
俱分忧寄。
不乏循良之称。
亟彰持重之名。
继成襦裤之歌。
显著山河之誓。
今则俾之迭处。
用叶厥宜。
公台不改其华资。
终始各思其竭节。
于戏。
土田共广。
爵秩互荣。
当逊志以保家。
勉输诚而佐国。
勿恃险以生事。
宜恭巳而守常。
服我宠光。
无忘敬慎。
思敬可某官。
继颜可某官。
主者施行。
论修唐史奏 五代 · 赵莹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五十四
伏以唐室君临。历年长远。
至若王言帝载。国史朝经。
治平之时。充溢台阁
自季朝丧乱。迨五十年。
四海沸腾。两都沦覆。
竹简漆书之部帙。多己散亡。
石渠金马之文章。遂成残缺。
今之书府。百无二三。
臣等虔奉纶言。俾令撰述。
褒贬或从于新意。纂修须按于旧书。
既阙简编。先忧漏落。
臣今据史馆所阙唐书实录。请下敕购求。
咸通中宰臣韦保衡蒋伸皇甫焕撰武宗宣宗两朝实录。
皆遇国朝多事。或值皇舆播越。
虽闻撰述。未见流传。
其韦衡裴贽。合有子孙。
见居职任。或门生故吏。
曾托纂修。或秘藏于士族之家。
或韬隐于钜儒之室。圣代方编于旧史。
耆年有事于故朝。闻此撰论。
谅多快惬。况行恩奖。
以重购求。请下三京诸道及中外臣寮。
凡有将此数朝实录诣阙进纳。请量其文武才能。
不拘资地。与除一官。
如卷帙不足。据数进纳。
亦请不次奖酬。以劝来者。
会昌至天复。垂六十年。
其初李德裕上党。著武宗伐叛之书。
其后康丞训定徐方。有武宁本末之传。
如此色类。记述颇多。
复有世积典坟。家传史笔。
或收纂当时除目。藏在私居。
或采摭近代制书。以为文集。
未逢昌运。无以发明。
今属搜扬。诚为际会。
志业。伫见旌雠。
请下中外臣寮。及明儒宿学。
有于此六十年内。撰述得传记及中书银台史馆日历制诏册书等。
不限年月多少。并许诣阙进纳。
如年月稍多。记录详备。
请特行简拔。不限资序。
臣与张昭等共议。所撰唐史。
祇叙本纪列传十志。本纪以纲帝业。
列传以述功臣。十志以书刑政。
本纪以纲帝业者。本纪之法。
始于春秋。以事系日。
以日系月。以月系时。
以时系年。刑政无遗。
纲条必举。须凭长历。
以编甲子。请下司天台。
唐高祖武德元年戊寅天祐元年。为甲子转年长历一道。
以凭编述诸帝本纪。列传以述功臣者。
古者衣冠之家。书于国籍。
中正清议。以定品流。
故有家传族谱族图。江左百家。
轩裳继轨。山东四姓。
簪组盈朝。隋唐己来。
勋书王府。故士族子弟。
多自纪世功。备载简编。
以光祖考。今宸恩涣洽。
属意撰论。卿士大夫。
咸多世族。闻兹汗简。
孰不慰心。请下文武两班及藩侯郡牧。
各叙累代官婚名讳行业功勋状一本。如有家谱家牒。
亦仰送官。以凭纂叙列传。
十志以书刑政者。五礼之书。
代有沿革。至开元刊定。
方始备仪。自宝应以来。
典章渐缺。其祇见郊庙。
册拜公王。摄事相礼之文。
车辂服章之数。势移权倖。
礼或僭差。故军容释奠于儒宫。
朝议诮。巷伯扈銮而法服。
博士抗论。年代既深。
礼文斯忒。请下太常礼院
自天宝已后至明宗朝己来。五礼仪注。
朝廷行事。或异旧章。
并据增损节文。一一备录。
以凭撰述礼志。四悬之乐。
不异前文。八佾之容。
或殊往代。隋唐已来。
乐兼夷夏。乃有文舞武舞之制。
坐部立部之名。天宝之初
云韶大备。宝应之后。
音律渐衰。郊庙殿廷。
旧章斯缺。自咸秦荡覆。
钟石沦亡。龙纪返正之年。
有司特铸。悬乐旋宫之义。
空有其文。请下太常寺
其四悬二舞增损始自何朝。及诸庙乐章舞名开元十部用废本末。
一一按录。以凭撰述乐志。
刑名之制。代有重轻。
隋唐以来。疏为律令。
然累朝虽有制敕相次。增益旧条。
以此格律之文。未能画一。
后敕不编于实录。诸制多在于法书。
请下大理寺。自著律令己来后敕入格条者。
会昌己来所经疑狱。一一关报。
以凭撰述刑法志。律历五行。
天文灾异。中书实录。
前代具书。自唐季乱离。
简编沦落。太史所奏。
并不载于册书。谪见之文。
时或存于星历。请下司天台。
会昌己来。天文变异。
五行休咎。历法改更。
据朝代年月。一一条录。
以凭撰述天文律历五行等志。唐初定官品令。
三公三师为第一品。尚书令仆射为第二品。
两省御史台寺监长官六尚书为第三品。自定令己后。
官品错舛。比诸令文。
前后同异。又有兼摄检校之例。
资授册拜之文。军容或盛于朝仪。
使务渐侵于省局。以此官无定令。
位以赏功。台府之权。
随时轻重。求诸官志。
前代无闻。请下御史台
自定令己后。文武两班品秩。
或升或降。及府名使额。
寺署废置。官名更改。
一一具析。以凭撰述职官志。
画野离彊。实均九贡。
带河砺岳。爰命诸侯。
唐初守边。则有都督总管之号。
开元命将。即有节度按察之名。
刺史多带于使衔。郡阁更兼于军额。
其后四安之地。因乱多设于戎夷。
九牧之中。乘宠遂邀于旄钺
故山河易制。名类实繁。
请下兵部职方。自开元己来。
山河地理。使名军额。
州县废置。一一条列。
以凭撰述郡国志。汉述艺文。
隋编经籍。盖以总括典坟之部。
牢笼流略之书。唐初以迄开元。
图书大备。历朝纂述。
卷轴弥繁。若不统而论之。
何彰文雅之盛。请下秘书省
唐初己来。古今典籍经史子集。
元撰人姓氏四部大数报馆。以凭撰述经籍志。
臣名叨辅弼。学愧裁成。
获奉制书。俾专信史。
伏以有唐缵历。累叶承平。
文德武功。己纷纶于图牒。
记言载笔。尚阙漏于简书。
皇帝陛下永念沦胥。深思揖让。
周武成汤之庙。不忘故朝。
汉皇封王赧之孙。盖悲亡国。
今则己覃优渥。爰勤纂修
凡在臣僚。孰不知感。
所惧史才短浅。识局荒唐。
实虑庸虚。有孤宸委。
所陈条例。如可施行。
请下所司。庶几集事。
潮州先生祠记 南宋 · 陈宓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六五、《复斋集》卷九
圣贤之生斯世,其存也则行道于当年,其殁也则垂教于后世。
夫道行于当年,功止及于一时,教垂于后世,其功与天地相为终始。
孟子殁,斯道不传千有馀年,我濂溪、二程、横渠先生阐而续之,至朱文公、张宣公、吕成公一时鼎立,更相发挥,穷极奥𦕈,圣贤之蕴用以大明于世。
不幸中殂,文公享年独高,旁稽传考,易箦不休,于是斯文始克大备,学者咸宗师焉。
槎溪廖公,朱门巨擘,尝佐郡于潮,观风一路,首倡斯道,教诱后进,刬除宿弊,以惠邦民,人尤思之。
先是,郡庠祠前所谓六先生矣。
绍定戊子大理正孙公承命出守,行其素志,从学者所欲,增辟旧祠,绘成公、槎溪二公而八之。
庙像有严,使在位者知所法而善其政,游学者知所慕而尊其道。
于是阖郡欢然,趣尚益坚,遂使圣贤淑人心垂世教之志,真与天地相为无穷,为惠岂浅浅哉?
公名叔谨,临漳人,累登科第。
忠厚悫愿。
下车二年,群废具举,脩学宫,新犴狱,建思韩堂,割俸为之,犹以为未足,而寘力于是。
苟非真知崇尚名教,慕用贤哲,何以不怠若此!
近世异端之祠充斥海隅尚贤之举不少概见,故重为之叹云。
韦保衡路岩 北宋 · 孙甫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七、《唐史论断》卷下、《唐宋名贤确论》卷一○
论曰:唐自天宝而下,巨盗继起,时有忠杰将相,救世定乱。
加以元和会昌,英主贤臣,功业甚盛,故历年滋久,大势不衰。
懿宗居位,固中智以下之才,复将相不贤于前世,天下日以多事矣。
兵乱淮、徐,蛮寇蜀方,连年用兵,民力困弊。
于时人君勤劳政事,倚任忠贤,尚可救时之患。
懿宗乃用韦保衡、路作相,纳贿树私,大紊时政,刑杀无辜甚众,大臣忠谏,逐之遐裔。
保衡乘势陷人,恣行贬逐。
二凶为患,中外所忧。
懿宗方崇奉佛教,泰然自安,故国政多僻,而时事不理。
贤才既逐,而忠谏无闻,生民困弊,德泽不及于天下,大势自是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