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正文
报傅崔琰 其二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七
昨奉嘉命,广开正路。翳已坏矣,毕亦去焉,师傅之言,实获我心(《文苑英华》六百二十七。薛元超谏皇太子笺引此,与《魏志》不同)。
谏太子马射(案:太子答云省所陈,知非口谏。) 东晋 · 温峤
出处:全晋文 卷八十
臣闻千金之子,犹不垂堂;以万乘之贰,若有骇驷之艰,岂可不熟念?殿下纵一日之娱,忘万代之基,凡人犹知其不可,况在圣明(《文苑英华》六百二十七。薛元超谏皇太子笺曰:「晋明帝之在东宫。」中庶子温峤、中舍人刘放谏马射云云,刘放疑阮放之误。)。
答温峤等 东晋 · 晋明帝
出处:全晋文卷九
省所陈,明卿等,动静数示(《文苑英华》六百二十七薛元超《谏皇太子笺》曰:「晋明帝之在东宫,中庶子温峤、中舍人刘放谏马射」云云。太子答。)。
谏皇太子笺 初唐 · 薛元超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五十九
臣元超启。臣闻位隆载鼎。居之者匪易。业峻承祧。守之者为重。何则。天下之本。属在元良。历选前修。蔼寻往传。伏惟殿下画堂凝祉。幼彰岐嶷。雕宫诞睿。夙擅温文。大孝因心。不由于外奖。深仁植学。惟禀于自然。故能聿膺景福。式光正绪。皇基永固。宸构克昌。加以识赡机物。天姿独秀。生知之量。振古莫俦。比者监守务殷。亲览政事。所关视听。决断如流。凡在朝野。佥论归美。况臣委质阶陛。齿迹宫闱。恭闻喜跃。实百恒品。区区所望。惟愿盛德日新。励兹三善。无忘四术。率土苍生幸甚。见去年之内。数召学士等入。讨论经籍亹亹不倦。此之令问。播于迩遐。在外闻者。谁不欣然。今夏已来。接对遂简。讲艺之道。有谢曩时。臣之事君。在于无隐。敢缘兹义。辄献愚忠。但臣知识庸浅。未足以发明雅训。求之史传。请扬搉而言焉。昔汉苑招贤。高轩洞敞。曹园爱客。飞盖连阴。此乃副君之待士也。亦有推心郑众。每伫于咨询。降礼桓荣。用承于诲命。此则副君之尊师也。魏太祖征并州。留太子在邺。颇出畋猎。崔季圭进而谏曰。盘于游田。书之所诫。鲁侯观鱼。春秋讥之。周孔之格言。二经之明义也。深惟储副以身为宝。今忽驰骛陵险。诚有识者所以恻心。惟太子燔翳捐毕。以塞众望。太子报曰。昨奉嘉命。广开正路。翳巳坏矣。毕亦去焉。师傅之言。实获我心。晋明帝之在东宫。中庶子温峤中舍人阮放谏马射曰。臣闻千金之子。犹不垂堂。以万乘之贰。若有骇驷之艰。岂可不熟念。殿下纵一日之娱。忘万代之基。凡人犹知其不可。况在圣明。太子答云。省所陈。明卿等动静数示。此则副君之纳谏。不以为嫌者也。非独一时之美事。固亦千载之芳猷。且思患预防。著于易象。乐不可极。陈之礼经。列圣典谟。可为龟镜。殿下昔在藩邸。时以打毬为戏。当此之日。已经坠马。近取诸身。足为深鉴。又陛下仁孝之德。闻于四海。自车驾发后。天慈许入苑内。臣窃惟殿下之意。既承恩旨。始复出游。适以上副圣怀。非徇盘游之乐。固以苑囿之地。草树极深。绝磴危峤。往往而有。控纤离之马。影踰流电。拥太阿之剑。气骇奔星。截轻禽。逐狡兔。倘有冲动之变。虽悔何追。如户奴等色。非是一种。或反逆之裔。或破亡之馀。夷狄遗丑。兼在其数。密计凶谋。理难悬测。忽有潜心翳荟。侍卫不虞。白龙鱼服。事出虑表。臣每一思至此。魂爽飞越。夫为人子者。不登高。不临深。恐近于危辱也。故乐正子春下堂伤足。数月不出。犹有忧色。弟子问之。子春曰。君子跬步不敢忘孝之道。是以有忧色也。子春匹夫。尚知爱其身体。储后之尊。何可以不慎焉。傥马逢惊佚。微致毁伤。岂不上贻二圣之忧。下乖兆人之望。伏谓打毬驰射。深是危机。天后所赐诫书。殷勤至切。网罗今古。罕得名言。窃循旨要。在于披怀虚已。书云。山林隐逸。草泽高人。总萃春坊。冀朝夕设对。采其匡赞。广纳忠规。机务之馀。游心坟籍。莹襟灵于艺圃。散耳目于书林。披帙横经。克勤无怠。此之至戒。亦何不思。殿下敦崇儒术。阐扬文艺。爰置学士。奖拔人物。应斯举者。若登龙津。莫不延颈企踵。恩承顾盼。皆愿堕肝胆。露款诚。布衣之交。一言相托。尚有怀知已之遇。衔国士之恩。殿下数存接引。与其切磋道义。竭忠进善。必日有异闻。则玉裕弥光。金声自远。顷日时景炎爝。不敢望以引召。今高秋戒序。景物渐凉。伏乞听政馀閒。留情坟典。所读班史。请毕残功。前者别敕赐物。本录殿下书进时。请临池染翰。使笔力转遒。仍请逐月一两度。总唤学士。因为设食。文学张君相素明庄老。命之谈说。能畅元风。殿下假以温颜。人各申其艺业。钩深理窟者思愤怀蛟。摭实词条者文成吐凤。此亦一时之奇观。可以澡虑怡神。预在宫僚。人知自效。便僻取容者疏之。正直不挠者亲之。弃不急之务而省游娱。绝无益之欲而敦节俭。以儒墨为城池。翱翔其际。以礼义为干橹。栖息其间。一则遵天后诫书。不敢失坠。二则挹古人遗范。有所发挥。岂不美欤。岂不盛欤。殿下居养德之辰。天下属望。聪明睿智。何所不察。若稍加引纳。实广德音。臣曲荷财成。滥蒙委任。云雨之施。预沾于品物。邱山之恩。久越于涯涘。惧速官谤。罔寘心灵。不揆謏闻。轻陈短见。庶同纤壒。敢类涓埃。所冀增山之高。裨海之润。臣元超顿首顿首死罪死罪。谨言。
咸亨殿宴近臣诸亲柏梁体(题从《全唐诗》) 初唐 · 李治
押词韵第六部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屏欲除奢政返淳(帝)。
叨恩监守恋晨昏(皇太子)。
圣德无为同混元(霍王元轨)。
长欢膝下镇承恩(相王轮)。
天皇万福振长源(右仆射戴至德)。
策蹇叨荣青琐门(黄门侍郎来恒尝)。
鹓池滥职奉王言(中书侍郎薛元超。《册府元龟》卷一一○《帝王部宴享二》。)。
按:霍王元轨,高祖第十四子,封霍王,垂拱四年卒。相王轮,即睿宗皇帝李旦。戴至德,相州安阳人,历官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转户部尚书,迁尚书右仆射。仪凤四年卒。来恒,扬州江都人,上元中官至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检阅新译经论敕 初唐 · 高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十四
大慈恩寺僧元奘所翻经论。既新翻译。文义须精。宜令太子太傅尚书左仆射燕国公于志宁中书令兼检校吏部尚书南阳县开国男来济礼部尚书高阳县开国男许敬宗守黄门侍郎兼检校太子左庶子汾阴县开国男薛元超守中书侍郎兼检校右庶子广平县开国男李义府中书侍郎杜正伦等时为看阅。有不稳便处。即随事润色。若须学士。任量遣三两人。
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 初唐 · 杨炯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九十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高祖德。魏给事中黄门侍郎御史中尉散骑常侍直閤辅国二将军齐州刺史。赠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华州刺史。谥曰简懿。曾祖孝通。魏中书黄门二侍郎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关西道大行台右丞常山太守汾阴侯。赠车骑将军仪同三司齐郑二州刺史。祖道衡。齐中书黄门二侍郎。隋吏部内史二侍郎上开府仪同三司陵邛潘襄四州刺史襄州总管司隶大夫。皇朝赠上开府临河县开国公。父收。皇朝上开府兼陜东道大行台金部郎中天策上将军府记室参军文学馆学士上柱国汾阴县开国男。赠定州刺史太常寺卿。谥曰献。河东郡汾阴县薛振年六十二字元超状。昔者唐尧之协和万邦也。有若四岳之敬顺昊天。历象日月。虞舜之慎徽五典也。有若八元之忠肃恭懿。宣慈惠和。夏禹之分别九州也。有若咎繇之谟明弼谐。允迪厥德。殷汤之南征北怨也。有若伊尹之格于皇天。姬文之受命作周也。有若虢叔之闻于上帝。自唐虞而列考。及秦汉而无讥。元首必藉于股肱。方隆太平之化。贤者必待于明主。克致崇高之业。若夫骖驾六龙。驱驰七圣。斟酌元气。财成天道者。其惟圣人乎。宏阐大猷。发挥神化。匡正八极。阜成兆人。其惟良宰乎。我大唐之建国也。粤若神尧。明扬侧陋。文王叶于朕卜。迎太公于渭水。高宗求于朕梦。得良弼于傅岩。若岁大旱以为霖雨。若济巨川以为舟楫者也。公含天地之间气。依日月之末光。能备九德。兼资百行。探赜索隐。极深研几。龆龀之际。羞言霸道。词赋之间。巳成王佐。年六岁袭爵汾阴男。十一太宗召见。敕宏文馆读书。十六为神尧皇帝挽郎。十九尚和静县主。高宗升储之日也。敕公为太子通事舍人。二十二除太子舍人。高宗践位。诏迁朝散大夫。守给事中。年二十六。寻拜中书舍人宏文馆学士。三十二丁太夫人忧去职。起为黄门侍郎。固辞不许。修东殿新书毕。进爵为侯。公毁瘠过礼。多不视事。出为饶州刺史。上梦公。徵为右成务。四十复为东台侍郎。是岁也。放李义府于邛笮。旧制流人禁乘马。公为之言。左迁简州刺史。岁馀。上官仪伏诛。坐词翰往来。徙居越巂。五十三赦还。拜正谏大夫。五十四迁中书侍郎。寻同中书门下三品兼检校太子左庶子。五十九迁中书令。车驾幸洛阳。诏公兼户部尚书。与皇太子居守。俄以风疾不视事。高宗崩。舆疾往成都。抗表辞位。至于再至于三。诏加金紫光禄大夫。仍听致仕。以光宅元年季冬旁死魄。薨于洛阳丰财里之私第。呜乎哀哉。公地藉膏腴。姻连戚里。鼎湖长往。拜卿子而为郎。金榜洞开。徵列侯而尚主。遂乃弹冠筮仕。策名委质。叩天门于画阙。攀凤翼于紫宸。凡升右辖者一年。居外台者两郡。四迁门下。二入中书。用能燮理我阴阳。经纬我天地。盐梅我宝鼎。梁栋我宸极。理百官而察万人。平邦国而和上下。借如风后天老。左右轩皇。萧何曹参。谋猷汉室。未有一心事主四十馀年。参两宫而出入。历三台而陟降。合其道也。大壑纵其鲲鹏。遇其时也。名山出其云雨。功成辅弼。德迈几深。星象不愆。方践中台之位。山川并走。竟游东岱之魂。天不慭遗。民将安仰。越翼日。诏赠光禄大夫使持节都督秦成武渭四州诸军事秦州刺史。馀如故。赐物四百段。米粟四百石。东园秘器凶事。给仪仗至墓所往还。司宾卿监护。玺书吊祭。别降中使赐敛衣一袭。杂物百段。又诏陪葬乾陵。依故事也。公袭封之年也。受左传于同郡韩文汪。至天王狩河阳。乃废书而叹曰。周朝岂无良相。何得以臣召君。文汪异焉。神尧皇帝婕妤河东郡夫人。公之姑也。每侍高祖词翰。高祖尝顾曰。不见婕妤侄数日。便谓社稷不安。其见重如此。上幸温泉射猛兽。公奏疏极谏。上深纳焉。后因闲居谓公曰。我昔在春宫。与卿俱少壮。光阴倏忽。已三十年。往日贤臣良将。索然俱尽。我与卿白首相见。卿历观书传。君臣共终白首者几人。我观卿大怜我。我亦记卿深。公呜咽稽首谢曰。先臣早参麾盖。文皇委之以心膂。臣又多幸。天皇任之以股肱。誓期杀身报国。致一人于尧舜。伏愿天皇遵黄老之术。养生卫寿。则天下幸甚。赐金二百镒。公有事君之节也。不亦忠乎。每读孝子忠臣传。未尝不慷慨流涕。以为帝舜非孝子。朱云非忠臣。客有讥之者。公曰。宁有扬君父之过。而称忠孝哉。太夫人薨。公每哭呕血。杖而后起。上见公柴毁。泣曰。朕遂不识卿。卿事朕。君父一致。遂至于灭性。可谓孝乎。中书省有一磐石。隋内史府君常踞而草诏。及公挥翰跃鳞。每见此石。未尝不泫然流涕。公有至性之道也。不亦孝乎。其年修晋史。笔削之美。为当时最。孝敬崩。诏公为哀册。上幸九成宫。敕皇太子赴行在所。置酒别殿。享王公以下。时太子英王侍。皇帝酒酒酣。公献寿曰。天皇合易象。乾将三男震坎艮。今日是也。上大悦。百官舞蹈称万岁。赐杂物百段。银镂钟一枚。吐蕃不庭。诏英王为元帅。总戎西讨。公赋西征诗一首。上称善。嗟叹者久之。因代英王属和。御笔缮写。朝以为荣。公有属词之美也。不亦文乎。黄门侍郎上疏荐高智周任希古郭正一王义方顾彻孟利贞等。后皆有重名。历登清贯。及兼左庶子。又表郑祖元沈伯仪贺觊邓元捷颜强学崔融等十人为学士。天下服其知人。公为右成务。献封禅书及平夷策。上深纳焉。或有抵罪者。同类数百。经赦令。狱官评经年不决。竟以死论。公上疏陈其滥。诏百寮廷议。狱官及诸宰臣未有所决。公酬对如响。众咸服焉。上叹息曰。几令我杀无辜之人。百寮莫不震惧。又上疏陈请备塞垣。未几而匈奴背诞。公有神通之鉴也。不亦明乎。仪表魁杰。鬓眉若画。身长七尺四寸。望之俨然。喜愠不形于色。虽至于近习左右。胥徒仆妾。莫不待之以礼。公有行已之方也。不亦恭乎。在饶州六年。以仁明驭下。鄱阳北冈上。忽生芝草一株。郡人以为善政所感。共起一舍。号曰芝亭。因立碑颂德。公有驭人之术也。不亦惠乎。在邛都十馀载。沈研易象。韦编三绝。赋诗纵酒。以乐当年。有醉后集三卷行于世。公有安和之德也。不亦康乎。上初览万几。公上疏论社稷安危。君臣得失。上大惊。即日召见。不觉膝之前席。叹曰。览卿疏。若暗室而照天光。临明镜而睹万象。此后宠遇日隆。每军国大事。必参谋帷幄。在中书独掌机务者五年。出纳帝命。口占数百。上曰。使卿长在中书。一夔足矣。大驾东巡。诏公骖乘。上曰。朕之留卿。若去一目。若断一臂。关西事重。一以委卿。因赐物百段。公有社稷之勋也。不亦重乎。若夫有官功者赐其官族。有大行者受其大名。公叔列国之陪臣。犹安社稷。黔娄匹夫之介节。不忘仁义。古今以为通训。书籍以为美谈。况乎辅佐明主。宁济天下。生死无二。始终若一。业高于六相。道贯于五臣。其生也荣。同心比于周召。其死也哀。陪葬均于卫霍。岂使易名之典。不及于会同。赐谥之文。不传于终古。门生故吏。愿述德音。博士礼官。伫闻清议。是则钟繇之策。降于皇魏之年。王导之疏。寝于中兴之日。谨状。垂拱元年四月四日。故中书令汾阳公府功曹姓名谨状文昌台考功。窃闻生为贵臣。车服昭其令德。死而不朽。谥号光其大名。今谨桉故府主中书令汾阴公赠秦州都督薛元超。以王佐之才。逢太平之会。抚绥万国。康济兆人。力牧辅轩皇。未为尽善。皋陶佐大禹。犹有惭德。名遂身退。生荣死哀。羽父之请鲁君。抑惟旧典。卫侯之谥文子。庶几前列。谨上。
唐紫微侍郎赠黄门监李乂神道碑 唐 · 苏颋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五十八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世称李公德为范。言为师。行为则。事为程。于戏。彼之四者。吾以一贯。及值缉熙之运。怀广大之业。天下谓之登相国。践台司。竟而此位不跻。亦公之誉也。若季孙何访。不对者宣尼。季子可法。以书者文仲。夫如是。故闻其风。志其道。粤未量已。公讳乂。字尚真。赵房子人也。柏人侯昙裔孙。侍书劲十一世孙。自咎繇虞臣。老聃周史。纯嘏之烈。清华其冠。曾祖彦博。振威将军光州固始令。祖惠明。弋阳西曹椽熊州司仓书佐。父大智。阆州新政令。公贵达。追赠济州刺史。以昭孝焉。北临代有恒岳。东注彭有泫水。岂恒之宝。泫之精矣。何奇士之不乏。而我公诞生欤。公幼而闵凶。弱不好弄。十一从学。极奥研几。十二属词。含商咀徵。中书令薛元超谓人曰。此子必负海内盛名。十九郡举茂才策第。考功郎刘思立一见又如之。调补潞州壶关婺州武义尉。羁云逸而在泥蟠也。秩满诣选。吏部侍郎苏味道。伟藏器而嗟韫椟也。特授蓝田尉。又策高第。累迁乾封万年尉。雍州长史薛季昹视事咨谋。推诚悦服。主画诺而班诏书也。擢为监察御史。历殿中侍御。平而不颇。疏而不漏。与御史令黄门监渔阳公承旨鞫伪。发奸除恶。刑以矫末。礼以教中。有若决疣溃痈。焚符破玺。景龙中。叶静能谄谀媚妒。权势倾人。自谓金鼎可期。羽衣而立。公劾奏其僻。中宗原而宥之。不肖者惧。不仁者远。无何。加朝散大夫。迁尚书司勋左司二员外右司郎中中书舍人。立义起草。司言挥翰。盖闲练而芳蔚也。遂长兼昭文馆学士。云龙待问。天马成歌。偫士跃鳞。繄公称旨。太子上即位。检校吏部郎中。正关键端也。持刀尺审也。建是无挠。翕然有声。二岁迁黄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进爵中山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四岁转紫微侍郎。掌制数月。兼刑部尚书。明年正除检校尚书。校郡国考绩凡二岁。古之迈迹垂宪。选贤与能多矣。抑扬者或龃龉为心。塞默者或籧篨为貌。介无不执。执则嫌于偏。柔无不通。通无恶于善。士君子患也。公列近臣居常伯则不然。秉彝德。彻乘理。错综平枉。梧按(疑)伦省。忠而公。信而顺。谋始而作。虑先而动。明可照肝胆。精可析毫芒。议必当而刑不放也。故邦释令典。公敷大猷。粗举凡矣。圣人迪谟训书册惟文乎。公掌丝綍握铅椠。典可常而史不隐也。圣人鞠师旅缮甲兵惟武乎。公赋其车蒐以器。居有礼而用有神也。圣人讯法约畴事省惟清乎。公削烦苛节更算。著诸令而便于宜也。圣人核臧否甄黜陟惟明乎。公差九牧区五等。措诸枉而举于直也。夫文武以序。清明以成。斯事体大。与时偕行。行之我公。则无遗矣。呜呼我公。何不寿矣。明灵罔恤。闇忽而殂。享年六十。开元丙辰岁仲春癸酉。薨于京师宣阳里第。旒冕震悼。衣冠痛惜。秦里奚郑子产乌足拟哉。制赠公黄门监。绢布三百疋。米粟三百石以赙之。太常考行曰贞。宜矣。公每诫其子。师于薄葬。有子宁等五人。并丧过乎戚。奉遵先旨。不敢隳废。韦贤业儒。竟迁鲁国。杜预知礼。自表邢山。故宁等以其夏丙申。卜葬长安细柳原。东北望帝京二十有五里。偿其志也。柩既引。户部尚书东平毕构少府监吴郡陆馀庆散骑常侍扶风马怀素黄门侍郎清河崔泰之洎紫微侍郎武功苏颋祖于延年门外。举觞言曰。不还故乡达也。别于此路穷也。孰云中山。宁厥后土。非此公之为恸。吾谁恸乎。服马悲鸣而不前。行人涕泣而相向。佥以颋者公称知我。我谓之甥。固尝挥斤见期。必使刊石为事。颋则不佞。曷于是重。相泣谓曰。我辈见中山弗冥冥隳行。弗察察从政。弗执利邀宠。弗夸毗耀荣。无躁求。无苟得。结友朋义也。诲子弟仁也。荐贤畏其知。闻善若已出。急于病。让于夷。轻于财。重于施。乃中山之度矣。所著文集。成六十卷。五言之妙。一变乎时。流便清婉。经纶密致。犹乐箫韶工黼黻也。至于心凝风味。神嬉景华。奕棋不孤。弦酌相伴。乐然有地。贵岂在人。奈何则亡。不可复见。因更为长恸。俾愚叙之。黄门监渔阳公卢公。居世有闳散之任。与公有范张之密。强学伟词。盖撰其实也。遂作颂云。龙德周史。龟文汉相。鼎鼐递袭。簪缨相望。常山之英。泫水之精。代称不乏。人惟特生(其一)。
鲤趋成训。敦诗阅史。鸿渐于磐。陟遐自迩。暂劳州郡。俄拾青紫。王佐之才。一日千里(其二)。
高游省门。近侍轩墀。守位以正。行已无私。无私伊何。惟忠是效。以正伊何。临事不挠(其三)。
八座爰践。三阶未陟。如何不臧。景命云极。中夜婴疠。崇朝孔亟。纵壑摧鳞。靡霄坠翼(其四)。
如水之清。如玉之贞。如衡之平。如镜之明。应享年以介寿。何短晷之先倾。晋丧名臣兮。羊公见哀于武帝。郑有遗爱兮。尼父掩泣于侨卿(其五)。
归无途兮往不返。岁将晏兮逝水远。南山南河。往不返。可奈何。日运星回。天长地久。旌芳宣懿。无非旧友(其六)。
又议 中唐 · 李巽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二十六
议曰。郑珣瑜两字之谥。今太常请依前谥曰文献者。夫谥者。春秋褒贬之旨也。仲尼书法。随类推广。虽一字褒贬。其文犹博。盖欲指明事业。以昭示后代。俾后之人惩其恶。劝其善。故不可苟。夫谥一字。正也。尧舜禹汤周公召公是也。两字非正也。故谥法不载。或人臣不守彝章。苟逞异端。威烈慎靓是也。或时主之权。以功德加厚于臣也。萧何霍光房玄龄魏徵是也。不当加而加僭也。孔光刘宽薛元超李元纮是也。三字过也。贞惠文子是也。亦谥法所不载也。古今无有也。公叔文子谥。卫君之过也。卫之乱制也。不然。即记之失也。以一善加一字。即尧舜禹汤。当累数十字以为谥也。夫礼记者。非尽圣贤之意也。非尽宣尼之所述也。当时杂记也。昔后苍为曲台记。其弟子戴圣增损刊定为小戴礼。今礼记是也。若尽宣尼之所述。即戴圣岂得而增也。昔宣尼修春秋。游夏不能措一词。以知礼记非尽宣尼所述。故戴圣得以增损也。则贞惠文子之谥。卫君乱制也。古今无有也。非宣尼所述。又何足法哉。郑珣瑜和茂修整。始终无阙。可为美矣。至于议行考功。而度越等辈。比于酂文成梁文昭魏文贞则不侔。而谥号无差。轻用国典。失春秋之旨矣。向者酂梁数公。皆经纶草昧。辅翼兴王。以道辅君。致于化洽。彰灼千古。言之者凛然生敬。而以珣瑜齿之。岂无愧于心哉。夫数公者。皆时主感风云之会。怀谟明之美。故加于常典。以明其德。亦所以笃君臣之义也。然非正也。权制也。若后之人非数贤之比。则当循常以避数贤地也。其刘仁轨薛元超李元纮加字之谥。皆黩国典而昧彝伦。言之可为寒心。岂当举之以为训也。其馀姚元崇宋璟刘幽求。或辅相一代。致理平之化。或忘身徇难。成中兴之业。又岂珣瑜之以典选为进善。以辞疾为嫉恶耶。皆尚口伪辩。非守典确论也。夫以典选者皆为进善耶。若然者。则国家有天下二百年。何裴行俭马戴卢从愿等数贤独见称于时也。循资署置。谓为进善。异乎余所闻也。又珣瑜之病。数月而终。岂伪疾耶。借使伪疾。尤可怪也。昔子路之冗食家臣。有杀身徇难。而珣瑜履台辅之重。当危难之际。平居则飨其高爵厚禄。见危则奉身自保。以此为是非之明。即董狐之书赵盾。为妄作也。珣瑜之辞疾可责。于太常举以为德。信君臣之义。非常人所知也。珣瑜之下诘李实。诚中其疾。可谓美矣。然则珣瑜自始筮仕。至于启手足。垂四十年。历谏职。持风宪。其忠规激发。恐有过此者。今太常举其下诘李实。未为多也。谓为謇谔者众矣。岂能使汲黯魏徵有惭色哉。前巽议云。三代两汉无二字之谥。此未学之过也。无荀文若之进善。无孟轲之是非。无文子之赈施。无周舍之謇谔。以珣瑜之行。清而无阙。可为掩之。不足辩也。今所议两字之谥。亦又不当。其议固不足斥也。前巽之言过矣。但两字之谥。加等之美。以萧何房玄龄言。不在珣瑜也。巽虽不敏。至于言谥美以惑人听。此尝所激切而不平也。终不欲有僭。齿于萧何房玄龄之宗。又不欲有造次。拟于魏文贞姚元崇宋璟刘幽求之谠言悟主茂绩殊勋也。夫前车之覆。后车所以易辙也。前有司之失。后有司当有以矫之也。不矫之。则逶迤遂达。以至乱制。此有国之诫也。威烈慎靓孔光刘宽薛元超李元纮之同于禹汤文武萧何霍光房玄龄魏徵。前有司之过。后之专笔削者。宜有以矫之也。不矫之。典礼寝乱矣。有司不可以尤而效之也。不可以党所见而遂僭典也。郑珣瑜两字之谥。请下太常重议。若一字不足尽珣瑜之盛德。必须两字。则敢俟再告。谨议。
驳李巽拟相国赠尚书右仆射郑珣瑜谥议 唐 · 徐复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九十四
郑珣瑜令德清规。坐镇风俗。理人而善政浃洽。作相而谋猷密勿。其终始事迹。当时罕俦。所以表贤易名。实曰文献。夫文者焕乎大行。献者轩然高名。今而褒之。厥有经义。亦犹贞惠文子累数其功。至于再三。以劝事君者。今奉驳议。议其无进拔。无是非。无赈施。无謇谔。且曰二字之谥。非三代两汉事。愚以为巽之驳。所谓进拔者。岂不推择偫萃致之于庭乎。珣瑜往司铨衡。暨当钧轴。流品式叙。英髦在朝。若无奖拔之明。则何以至此。但如来议寡言慎行。故其端兆不可得而窥也。当先朝之日。上体不平。奸臣王叔文招权作朋。将害于国。其视丞相如无也。轻诣相府。不循旧章。珣瑜意虽能诛。力固不足。移疾高谢。万情所归。则是非之明。孰大于此。夫所谓赈施者。在礼。家施不及国。贤人君子。广爱为心。莫不开称物之源。布厚生之政。曩者恤灾患。免逋租。亦既当之矣。其于笃亲庇族。衣无常主。践名教者。谁则不行。若以分孤寡之资。同于赈施。则珣瑜所羞言也。奚谓无哉。至如謇謇匪躬。前议已书其微婉矣。既承高论。敢不指明。德宗季年。李实为京兆尹。殊恩昼接。贵幸无比。而实以羡馀称贷。莫之敢非。珣瑜众诘所繇。上陈利害。且曰。取于人而未酬其直。焉得有馀。是其言不可谓之无謇谔矣。伏以国朝宰辅。谥文而兼字者。代有人焉。故房玄龄谥曰文昭。狄仁杰谥曰文惠。魏徵陆象先苏瑰宋璟张说崔祐甫并谥曰文贞。刘仁轨刘幽求姚元崇裴耀卿张九龄并谥曰文献。李元纮韩休并曰文忠。薛元超曰文懿。卢怀慎曰文成。苏颋曰文宪。杨绾曰文简。其馀不可悉数。若以文包美。不宜以他字配之。则房玄龄狄仁杰以降。昭惠贞献忠懿成简。皆不得正矣。我唐声名文物二百年。更阅偫才。发挥王度。岂拟名之典。独未得中邪。不然。何轻沮之为。驳正所设。但当论谥之当否。不宜诘字之多少。苟有不当。虽一字可乎。若皆允宜。虽二字何害。如韦巨源附会凶党。李北海夺其嘉名。所言至公。人则悦服。今既曰贤相。而又非之。君子于其言。岂得苟而已乎。若曰二字非三代两汉之规。则又异乎愚所学者矣。夫威烈慎靓。周王之谥也。文终文成。汉祖之佐命也。霍光为宣成。孔光为简烈。中代之勋德也。刘宽为昭烈。杨赐为文烈。东都之鼎臣也。安谓其无二字哉。况文之为名。其义多矣。有经纬天地焉。有忠信节礼焉。有宽立不慑。坚强不暴焉。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焉。夫匪一端。各有所当。若皆西伯季孙之德。然后可称文。则鲁侯与文伯歜之类。皆不为文矣。故诔谥之制。因时旌别。前状议珣瑜之行。曰为一代之名臣。斯其旨欤。谨上采礼经。旁观旧史。参诸国典。以定二名。请依前谥曰文献。
节费 宋 · 范浚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七八、《范香溪文集》卷一五
理财之要,莫先于节费。费不节,而欲求财之丰,是犹因风纵火,而望山木之丛茂,不可得也。臣谓方今财用可省者(下缺一百三十五字。)为文具,未深见其害于事也。今兴大乱之馀,总核名实,正所先务,设一职犹欲兼数事,况存不急之官,以蠹无涯之费乎?且官不必备,惟其人,岂惟三公哉?唐薛元超为中书侍郎,高宗谓曰:「得卿在中书,固不藉多人」。是中书得一薛元超,馀可省也。孙处约为中书舍人,高宗曰:「处约一人足办我事,何须多也」。是舍人得一孙处约,馀可省也。北魏汰择郎官,唯辛雄等八人见留,馀悉罢遣,游仆射云:「得如雄者四五人共省事,足矣」。是郎官得数人如辛雄,馀可省也。此岂非冗官可省之明验耶?苟不思慎选其人,第欲备官,岂徒无益,而为害实大。昔人尝谓天下财赋耗斁大者唯二事:一兵资,二官俸,自他费十不当二者一。是以由汉至唐,征战艰难,未尝不省吏员以救弊。今官不少省,顾或益增之。栖迟闲曹,而坐养资考者,不知几人;非勋旧大臣,而安食祠禄者,不知几人;取兵书馈檄,游走四方,挟券自资者,又不知其几人也;尸素窃位,以官称行呼唱,而不釐职务者,又不知其几人也。此非冗官为无益之大费耶?古者兵交,使在其间,盖将以息两国之患,解仇修好而已,故有掉三寸舌,强于百万之师者。末世和亲之说用,乃(下缺五字。)卑辞重币奉野心之夷狄(下缺九十五字。)和戎之使益出,问遗之货益多,犬羊之贪,求索益不知厌,封豕长蛇,荐食益不知已,朝廷何利而犹复遣使乎?臣观汉孝文贻匈奴书,其辞不过曰:「皇帝问匈奴大单于无恙」。其遗不过绣袷、绮衣、赤绨、绿缯、黄金、犀毗等物耳,然而贾谊犹曰「足反居上,首顾居下」,又曰何忍以帝王之号,为戎人诸侯,势既卑辱而祸不息,长此安穷,至为流涕。使谊复生今日,见吾中国金缯入虏廷者如此其腆,虏人之凌纵如此其甚,殆将痛哭而未已也!且朝廷于虏人,往为屈辱而今为怨仇。往者遣使,所谓运府库之财,以填庐山之壑,而今为割剥百姓,远行货赂,以奉寇雠。此非遣使为无益之大费乎?臣愿省冗官之大费以益募兵,省遣使之大费以赏战士,则不必商功利,而用或几乎足矣。
念奴娇 梅 宋 · 赵长卿
小春时候,见早梅吐玉,裁琼妆白。
点点枝头光照眼,恼损柔肠情客。
暗里芳心,出群标致,经岁成疏隔。
如今风韵,何人依旧冰雪。
冷艳潇洒天然,香姿肯易许,游蜂狂蝶。
夜半黄昏担带了,多少清风明月。
宋玉虽悲,元超虽恨,见了千愁歇。
东君还许,有情取次攀折。
金陵杂诗 其五 明末清初 · 顾炎武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亭林诗集卷之一
记得尚书巷(先兵部侍郎府君官舍所在),于今六十年。
功名存驾部(先公疏船甲事得请为南京百年之利事载船政新书),俎豆托朝天(有祠在朝天宫)。
树向乌衣直,门临白水偏。
侍郎遗石在,过此一悽然(古乐府青溪小姑曲开门白水侧近桥梁唐书薛元超为中书舍人宏文馆学士兼修国史中书省有一盘石元超祖父道衡为内史侍郎尝据而草制元超每见此石未尝不泫然流涕)。
又书化度帖六首 其五 清 · 翁方纲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出处:复初斋诗集卷五十三嵩缘草一、复初斋诗集卷五十三
弇州三本空群后,具眼谁拈入墨池。
珍重儿童描误处,薛家庶子系衔时(予所收宋本为人误描数处,章氏悉据以上石。而世所行薛元超本,实祖章氏本也。)。
予购得旧本化度寺塔铭考之即宋范忠献赐书楼石也因题其室曰石墨书楼赋诗记之 清 · 翁方纲
押词韵第一部 出处:复初斋诗集卷二十一秘阁集七、复初斋诗集卷二十一
率更书出刘郎中,姚秦像文未许同。
二王钟张法荟萃,一家面首非三公。
层台缓步例虞监,狂将绰有行人风。
千文九歌已峻极,醴泉铭到避暑宫。
宫僚载笔塔舍利,率更庶子皆文雄。
率更时年七十五,精气盘礴归冲融。
矛森戟铩鍊武库,日光露洁悬秋空。
庙堂楷法并第一,王彦超石犹重砻。
此碑摹本竟无继,南山寺砌惊范雍。
赐书楼头响石墨,光怪照澈河华嵩。
陕本南本竞优孟,关右浙右开盲聋。
宋刘潜夫补淳祐,元赵松雪偕嵩翁。
后先收拾为赞叹,特题唐拓谁易逢。
明初春雨所跋本,王鲁斋记从儿童。
隆庆溯到南渡始,靖康井底光熊熊。
流落人间百之一,六百年纸浆犹浓。
金陵归来梦筠雪(至顺壬申,元人题跋于金陵筠雪斋。),鹤飞忽报禅师邕。
诗盟定欠后村韵,近揖潘蒋来追踪。
薛元超误王雍误(近日翻本有误作薛元超制文者,又孙退谷《庚子销夏记》讹「范雍」为「王雍」。),芟锄累我碑石农。
重开书楼卜异日,河阳旧话先河东。
瘦肥兰亭一眷属,纯陀漫尔亚子通。
小斋赐书已压架,春星屋角穿长虹。
放歌行送别铁云 清 · 毕华珍
出处:瓶水斋诗集卷十四
前不畏古人,后不畏来者。
身不识金刀龟贝钱货币,亦不省曹刘庾鲍任沈谢。
逢君于长安之市中,酣歌击筑将毋同。
一南一北,自西自东。
人言君是燕赵奇士江次倩,仆请自陈淮海之士陈元龙。
同不同,异不异。
仲庸三异,吾与子无其一,元超三恨,吾与子有其二。
席公非老师,谢敷实处士。
胡为乎手提马箠,脚踏泥涡。
行万里路,应十上科。
韩愈不肯荐,无知不见过。
甑中生尘范史云,甑堕不顾走踆踆。
瓮中焦麦李太尉,流麦不知声嚱嚱。
田先生,衣何恶。
扬待诏,储何薄。
一徽终夕悲,一弹三日乐。
一池春水宁关卿,一部鼓吹谁能赓。
君不见邕也逃,迁也腐。
或杂庸保辱婢傅,世人那得知其故。
中书君,管城子。
刘臻两汉葫芦中,刘敞七经夹袋里。
恨不移书入肝膈,或乃爱画入骨髓。
晁错浪得智囊名,傅迪乃是书簏耳。
珊瑚木难,钉头木屑。
贪多务得,细大不肯佚。
使相如称弟子,命屈原为之奴。
又恐孔氏之门不用赋,鸣鼓攻之非吾徒。
安能久事笔砚间,乃知班生真丈夫。
君不见夜诣亦称客,日游谓之神。
羞魏勃为相国埽门,效戴逵辞王门伶人。
弹筝谁,谢孺子,吹笙谁,谢景仁。
止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臧熹撤乐太寂寂,谢安丝竹徒纷纷。
今日乐相乐,暮四而朝三。
明日乐相乐,江北更江南。
置鸡于窗无多谈,题凤于门诚非凡。
干将补履,宝剑驱蝇。
谁谓铅刀,不如青萍。
芝兰当门,牛溲入笼。
谁谓下药,不如香草种。
请君勿作老女嫁,河伯娶妇风斯下。
不如镜湖一曲乘兴去作雪夜游,古来好事无过王子猷。
君莫问贺知章,四明道士狂不醒,不如次公醒而狂。
君莫问谢灵运,生天成佛事难论。
此邦人物姑置之,不如独往独来,一丘一壑,或远而或近。
江夏黄次公,赐盖一丈高,愿得安步以游遨。
婺州李参军,却纸一万幅,愿得饮河而满腹。
吾侪是丹或非素,只晓家鸡轻野鹜。
今雨不来旧雨来,诸公皆去吾欲去。
平生慕孔融,忘年获相从。
风起或当下吴会,竹裂便可归鹅峰。
他年登堂拜母,为置鱼牲蘖酒。
与君去访成连海上之仙山,同调高歌落星斗。
己丑初春赴澄怀直庐步祁春浦韵 清 · 程恩泽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出处:程侍郎遗诗卷二
曾记联吟秉烛游,灵光旧迹杳难求。
感君才气追黄鹞(谓左田先生。),令我低徊到爽鸠。
起草犹留当日石(用薛元超事,以先大夫曾直澄怀园近光楼也。),踏冰重上夕阳楼(是日与同直登近光楼。)。
壮夫有志非词赋,莫惜江花不忍投(时春浦以经义治事自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