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陆长源 北宋 · 张唐英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三一、《历代名贤确论》卷八五、《宋代蜀文辑存》卷一二
尝观韩子汴州乱》诗及白氏《哀二良》文,言陆长源人之望也,以直道受祸。
今睹其临事之迹,则长源乃自贻伊戚也。
始,朝廷徙董晋宣武军节度使长源汝州刺史行军司马,然资性轻佻,言语骄傲,务酷其刑,以威骄兵。
死,而长源为留后。
藩镇旧例。
凡有大变,皆厚赏三军,或以此论之,长源曰:「我不同河北贼,以钱物买健儿旌节」。
又不给布帛,但高其盐直以折之,兵士人得盐一二斤而已。
从事杨仪、孟叔度浮薄不检,常戏入军营,玩弄妇女,自称孟郎
三军怨怒,遂执长源并杨、孟杀之。
噫,是不知机也。
譬之良医治疾也,病有万变,药亦万变;
若病变而药不变,则寿民者皆为殇子矣。
故贤智之士,见机以成天下之务,通变以立天下之功,故身亦全,名亦立,国家之事亦济。
长源徒执匹夫介讦之节,非有通变之才,不知适道,论有不合权,不能委顺其辞,卒陷屠戮,所谓病变而药不变矣。
孟子曰:盆成括「小有才,而不知君子之大道」,卒死于齐。
赵政曰:「大雅先人,福之所聚
小智自私,藏怨之府」。
长源者,其亦小智自私之谓乎。
封建论 宋 · 陈武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五九、《十先生奥论注续集》卷一一
古者天子之封建诸侯,非有不得已。
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周之时尚有千八百国,岂皆不得已哉。
封建之法极好,古者内诸侯禄,外诸侯嗣,内外既无轻重,而又常出入,迭为之。
列国之卿,命于天子,而诸侯每岁贡士,以士之贤否为赏罚,或益爵,或削地。
夫天子之卿而在诸侯之国,而诸侯之士又在京师,岂非封建之为良法哉?
自后魏徙都洛,而旧臣皆留于邺北,不得为京师官、终身迁转,不过白直,而终成六镇之乱,此不知内外之势者也。
唐藩镇之乱,亦以节度留后皆得自辟置焉。
乌重胤河阳未数月,而石温、洪造之徒尽为罗而致之,而韩昌黎且在董晋幕府
此皆不知古贡士之意。
若依古之封建,岂有弊哉。
贾谊是为识封建者,曰:「汉之傅相方握其事,数年之后各遍置私人」。
汉法,诸侯王惟得食租税而已,事皆隶于傅相。
子厚不知封建之法,只缘诸儒纷纷异同,故子厚一笔勾断,曰:「非圣人意也」。
此正如王辅嗣说《易》,一笔勾断爻象,而专空谈也。
陈参政开封 元末明初 · 钱仲益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出处:三华集卷十一
西风吹雨湿旗旌,八位秋登政府荣。
梁苑花香莺语乱,隋堤雪霁马蹄轻。
威声尽服韩弘令,方略咸知董晋名。
试问夷门抱关客,不知还复有侯嬴
董晋殿中侍御史 唐 · 贾至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六十七
敕。
汾州司马董晋
恪慎励精。
详于吏事。
饮冰将命。
克有成绩。
准绳之地。
举直任能。
俾彰善于使车。
即真于宪简。
殿中侍御史
义阳王李公德政碑记 唐 · 董晋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四十六
唐之元臣曰义阳郡抱真
字太元
开府仪同三司凉州都督河兰鄯廓瓜沙甘肃九州大总管申国公修仁之元孙。
开府仪同三司左武卫大将军永之曾孙。
兵部尚书怀恪之孙。
赠太子太保齐管之子。
蓄河岳之秀。
丛祖考之庆。
克生鸿才。
以左元后。
殊勋茂绩。
可得而称也。
体仁执中。
抱素专直。
威厉霜雪。
气凌云霓。
沉毅足以建功。
宽裕足以安众
召公相武之智。
申伯翊宣之筹。
尚父六韬之奇。
夷吾九合之业。
未及弱冠。
公皆达之。
果为从父兄故相国抱玉所重。
期以远大。
荐于肃宗
汾州别驾
仆固怀恩之平史盗也。
伐虔刘之功。
恣暴虐之性。
不率朝典。
潜怀异图。
公发冲危冠。
愤激忠节。
间道诣阙。
溃其奸谋。
而渠魁疾颠。
汾浒底定。
代宗嘉之。
殿中少监
永泰初又兼御史中丞
充陈郑怀泽潞等五州节度留后
恩光荐及。
辉耀当时。
谦不奉诏。
累有陈说。
上大器之。
泽州刺史侍御史
节度副使巡内五州都团练使
泽人忻忻。
如戴父母。
公虔奉圣旨。
耑精吏职。
一年而流民复田壤辟。
二年而军给人阜。
风俗淳乂。
时属散卒聚钟鼓山
肆其猖狂。
逞其驱劫。
议者请兵逐之。
公谓之曰。
夫人禀元和以生。
奉五常以立。
无不思顺
无不惧逆。
理乱之道。
实由于政。
政和则礼让兴。
仁义著。
政否则刑罚滋。
盗贼起。
使其叛乱。
是德之不修也。
姑务自咎。
岂可加兵。
以祸福之门。
引以开泰之路。
投戈箙矢。
尘簸岩荡。
抚劳加等。
仁风载扬。
遂迁怀州刺史
泽人去思之愤。
凝为愁云。
怀人来苏之庆。
霈若霖雨。
为政未几。
怀亦如泽焉。
天子宠文公之能。
龚遂之美。
节度使司徒公备戎于西。
乃授检校秘书监侍御史权知行军司马
充泽潞节度支度田观察处置使留后
仍知潞州大都督府事。
公以殊恩寄任。
留务浩穰。
徘徊化源。
独与心计。
乃约故实。
财成庶政。
禁暴以安物。
薄赋以养农。
省徭以息孤茕。
均调以资士卒。
孝弟闻于乡党。
学校兴于里闾。
刑戮废于戎行。
鞭扑弛于官署。
阖境之内。
不日而教化焉。
建中元年特授节制。
廉察本道兼领潞州大都督府长史
练勤王之师。
修守土之备。
内劝耕食。
外扬威武
布大君之诚以睦藩镇。
导圣朝之化以释危疑。
由是上泽德以下流。
下情得以上达。
君臣无间。
臻于太和。
公之力也。
属军戎之后。
虫旱为灾。
公请罪神祗。
忧见于色。
精感而飞蝗越境。
诚恳而霖雨应期。
稼穑获全。
异于他郡。
古之循吏。
何以加焉。
公前后历官一十八政。
再为御史中丞尚书常侍
三领郡守
一登亚相
两践端揆
封义阳郡王
食实封六百户
命为承弼。
同平章事
平水土
兼领司空
量宏而深。
智达而朗。
常执谦而惊宠。
不求援以取贵。
起题舆。
登补衮。
简自皇极。
郁为元臣。
非德及苍生
忠贯白日。
则何以臻此。
潞之缁黄耆艾。
诣阙陈情。
愿勒贞石。
帝嘉乃诚。
门下侍郎平章事董晋撰文
以昭其功。
铭曰。
皇矣上帝。
降祚有唐。
蕴粹孕灵。
克生义阳
明明天子。
贤能是奖。
乃命义阳
镇于上党
烈烈义阳
惟国之桢。
屹若崇山
隐如长城。
用极于正。
性根于忠。
英风外驰。
明谟内融。
王度克遵。
惠此罢人。
以德代刑。
散浇为淳。
军以威凶。
雄以定慑。
恢振皇纲。
辅弼天业。
帝曰抱真
允文允武。
俾登鼎铉。
锡之茅土。
名高方召。
道冠申甫
刊石纪功。
用驾终古。
诛李乃诏 中唐 · 德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五十二
干纪挟邪。
罪在无舍。
立忠效节。
赏不踰时。
善恶之理明。
惩劝之义著。
李万荣男乃。
包藏奸险。
违背君亲。
悖慢朝章。
扇动军旅。
纵其豺狼之性。
徇其枭獍之心。
迫胁使臣
妄有希觊。
厌蛊其父。
谋害其兄。
名教之所不容。
臣子之所同弃。
而又恣为不道。
虐及无辜。
伊娄说张伾叔向
并是忠良。
横遭杀戮。
万荣卧疾。
不能制止
永言及此。
深用轸怀。
李乃稔恶贯盈。
宜正刑典。
其伊娄说等三人。
中书门下即与追赠。
仍令与一子八品正员官。
应在汴州将士等。
志坚金石。
节厉冰霜。
叶奉邦家。
咸怀愤激。
不受荧惑。
问罪奸凶。
执缚军中。
传献阙下。
勋庸特茂。
遐迩所知。
宜奖忠劳。
各加优赏。
并与进秩。
仍令董晋三日内具名衔闻奏。
仍共赐钱三十万贯。
董晋逐便取盐铁转运使钱物分给。
宣武军节度都虞兼御史大夫惟恭
都押衙御史大夫杜皓。
大将王应凤曹元侃杨燕奇刘惟清陈文朝陈沛张庭芬薛文翰赵藏用李庭光宇文澹李国信
并竭忠效诚。
绩用昭著。
惟恭检校左散骑常侍
依前兼御史大夫
赐实封百二十户
一子七品正员官。
并赐物四百段。
杜皓英干并可右散骑常侍
依前兼御史大夫
应凤巳下。
各加官赐贯。
庭芬节度副使十将等二百六十五人。
并优与改官。
在城将士。
被李乃胁从邀逼制使者
事不由己。
朕所深知。
并一切不问。
宋州刺史御史大夫刘逸准亳州刺史御史大夫食封五十户许孝常颍州刺史御史大夫高五立等。
咸竭维城之节。
各怀奉国之心。
并可检校右散骑常侍
各赐实封一百户
其本官并如故。
仍各赐物二百五十段。
其三州将士等。
别赐钱十万贯。
亦并委董晋准前逐便收取盐铁转运使钱物分给。
仍委董晋速具名闻奏。
当与甄录。
论朝官阙员及刺史等改转伦序状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七十五
右。
臣闻于经曰。
济济多士
文王以宁。
又曰。
无旷庶官。
天工人其代之。
盖谓士不可不多。
官不可不备。
敦付物以能之义。
阐恭已无为之风。
此理道得失之所由也。
夫圣人之于爱才。
不唯仄席求思而已。
乃复引进以崇其术业。
历试以发其器能。
旌善以重其言。
优禄以全其操。
岁月积久。
声实并丰。
列之于朝。
则王室尊。
分之于土。
则藩镇重。
故诗序太平之君子。
能长育人才。
书比梓人之理材。
既勤朴斲。
惟施丹雘。
礼著造士。
易尚养贤。
盖以人皆含灵。
唯所诱致。
如玉之在璞。
抵掷则瓦石。
追琢则圭璋。
如水之发源。
壅阏则污泥。
疏浚则川沼。
是以书籍所载。
历代同途。
祚属殷昌。
必时多隽乂。
运钟衰季。
则朝乏英髦。
当在衰季之时。
咸谓无人足任。
及其雄才御宇。
淑德应期。
贤能相从。
森若林会。
然则兴王之良佐
皆是季代之弃才。
在季而愚。
当兴而智。
乃知季代非独遗贤而不用。
其于养育奖劝之道。
亦有所不至焉。
故曰人皆含灵。
唯其诱致。
汉高禀大度。
故其时多魁杰不羁之材。
汉武好英风。
故其时富瑰诡立名之士。
汉宣精吏能。
故其时萃循良核实之能。
迨乎哀平桓灵。
昵比小人。
疏远君子。
故其时近习操国柄。
嬖戚擅朝权。
是知人之才性。
与时升降。
好之则至。
奖之则崇。
抑之则衰。
斥之则绝。
此人才消长之所由也。
臣每于中夜。
窃自深惟。
朝之乏人。
其患有七。
澄源而防末流。
一也。
不考实而务博访。
二也。
求精太过。
三也。
嫉恶太甚。
四也。
程试乖方。
五也。
取舍违理。
六也。
循故事而不择可否。
七也。
夫多少相缪。
非嘉量不平。
轻重相欺。
非县衡不定。
用之苟不得其道。
则主者实病。
而权量无尤。
故按名责实者。
选吏之权量也。
宰相者。
主权量之用也。
宰相之主吏。
司府之主财。
主吏在序进贤能。
主财在平颁秩俸。
假使用财失节。
则司之者可以改易。
而秩俸不可以不颁。
主吏乖方。
则宰之者可以变更。
而贤能不可以不进。
其行甚易。
其理甚明。
顷者命官。
颇异于是。
常以除吏多少。
准量宰相重轻。
宰相承宠私。
则援引虽滥而必进。
宰相见疏忌。
则拟议虽当而罕俞。
是使偫材仕进之穷通。
唯系辅臣恩泽之薄厚。
求诸理道。
未谓合宜。
夫与夺者。
人主之利权。
名位者
天下之公器。
不以公器循喜心。
不以利权肆忿志。
不以寡妨众。
不以人废官。
或其(此处有脱误)执事而拥偫材。
所谓不澄源而防末流之患也。
经曰。
无以小谋乱大作。
无以嬖人疾庄士。
盖务大者不拘于小累。
谋小者不达于大猷
嬖者或行异于庄。
庄者必性殊于嬖。
理势相激。
宜其不同。
进贤援能。
谅君子之事。
遏恶扬善。
非小人所能。
君子以爱才为心。
小人以伤善为利。
爱而引之则近党。
伤而沮之则似公。
近党则不辨而遽疑。
似公则不覈而县信。
是以大道每隳于横议。
良才常困于中伤。
失士启谗。
多由于此。
所谓不考实而务博访之患也。
夫人之器局。
有圆方大小之殊。
官之典司。
有难易闲剧之别。
名称有虚实之异。
课绩有升降之差。
将使官不失才。
才不失序。
在乎制法以司契。
择人而秉钧
制之不得厥中。
则其法可更。
而其契不可乱也。
择之不当所任。
则其人可去。
而其秉不可夺也。
如或事多错杂。
任靡适从。
而但役智以求精。
劳神而救弊。
则所救愈失。
所求愈粗。
故书曰。
元首明哉。
股肱良哉。
庶事康哉。
元首丛脞哉。
股肱堕哉。
庶事隳哉。
顷之辅臣。
鲜克胜任。
过蒙容养。
苟备职员。
致劳睿思。
巨细经虑。
每有阙官须补。
或缘将命藉才。
宰司慎择上闻。
必极当时妙选。
圣情未惬。
复命别求。
执奏既不见从。
则又降择其次。
如是至于再。
至于三。
所选渐高。
所得转下。
或断于独见。
罔徇佥谐。
或擢自旁求。
不稽公议。
权衡失柄。
进取多门。
等差不伦。
声实相反。
此所谓求精太过之患也。
臣閒耀乘之珠。
不能无颣。
连城之璧。
不能无瑕。
矧伊有情。
宁免愆吝。
仲尼至圣也。
犹以五十学易无大过为言。
颜子殆庶也。
尚称不远而复无祗悔为美。
况自贤人以降。
孰能不有过失哉。
珠玉不以瑕颣而不珍。
髦彦不以过失而不用。
故元元之教曰。
常善救人。
则无弃人。
文宣亦云。
赦小过。
举贤才。
齐桓不以射钩而致嫌。
故能成九合之功。
秦穆不以一眚而掩德。
故能复九败之辱。
前史序项籍之所以失天下。
曰于人之功无所记。
于人之过无所遗。
管仲鲍叔牙不可属国。
曰闻人过终身不忘。
然则弃瑕录用者。
霸王之道。
记过遗才者。
衰乱之源。
夫登进以懋庸
黜退以惩过。
二者迭用。
理如循环。
进而有过则示惩。
惩而改修则复进。
既不废法。
亦无弃人。
虽纤芥必惩。
而才用不匮。
故能使黜退者克励以求复。
登进者警饬以恪居。
上无滞疑。
下无蓄怨。
俾人于变。
以致时雍。
陛下英圣统天。
威庄肃物。
好善既切。
计过亦深。
一抵谴责之中。
永居嫌忌之地。
夫以天下士人。
皆求宦名。
获登朝班。
千百无一。
其于修身励行。
聚学树(一作莅)官。
非数十年间。
势不能致。
而以一言忤犯。
一事过差。
遂从弃捐。
没代不复。
则人才不能不乏。
风俗不能不偷。
此所谓嫉恶太甚之患也。
臣闻君子约言。
小人先言。
君子之道。
闇然而日章。
小人之道。
的然而日亡。
孔子曰。
始吾于人也。
听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于人也。
察其言而观其行。
又曰。
举直错诸枉。
则民服。
举枉错诸直
则民不服。
然则举错不可以不审。
言行不可以不稽。
呐呐寡言者未必愚。
喋喋利口者未必智。
鄙朴忤逆者未必悖。
承顺惬可者未必忠。
故明主不以辞尽人。
不以意选士。
凡制爵禄。
与众共之。
先论其材。
乃授以职。
所举必试之以事。
所言必考之于成。
然后苟妄不行。
而贞实在位矣。
如或好善而不择所用。
言而不验所行。
进退随爱憎之情。
离合系异同之趣。
是犹舍绳墨而意裁曲直。
弃权衡而手揣重轻。
虽甚精微。
不能无谬。
此所谓程试乖方之患也。
天之生物。
为用罕兼。
性有所长。
必有所短。
材有所合。
亦有所暌。
曲成则品物不遗。
求备则触类皆弃。
是以巧梓顺轮桷之用。
故枉直无废材。
良御适险易之宜。
故驽骥无失性。
物既若此。
人亦宜然。
其于行能。
固不兼具。
前志所谓千年一圣。
五百年一贤者。
才难不其然乎。
夫唯圣人。
方体全德。
贤之为目。
犹有未周。
且以未周之才。
弥五百年而有一。
造次求备。
曷由得人
若夫一至之能。
偏禀之性。
则中人以上。
迭有所长。
苟区别得宜。
付授当器。
各适其性。
各宣其能。
及乎合以成功。
亦与全材无异。
但在明鉴大度。
御之有道而已。
帝王之盛。
莫盛唐虞。
臣佐之盛。
莫盛稷禹。
稷禹之比。
无非大贤。
然犹各任所能。
不务兼备。
故尚书序尧舜命官之美。
自稷禹咎益以降。
凡二十二人。
所命典司。
不踰一职。
用能平九土。
播百谷。
敷五教。
序五刑。
礼乐兴和
蛮夷率服。
洎鸟兽鱼鳖。
亦罔不宁。
盖由举得其人。
任得其所。
鉴择付授。
审之于初。
不求责于力分之外。
不沮挠于局守之内。
是以事极其理。
人尽其材。
君垂拱于上。
臣济美于下。
功焯当代。
名施无穷。
及其失也。
则升降任情。
首末异趣。
使人不量其器。
与人不由其诚。
以一言称惬为能。
而不核虚实。
以一事违忤为咎。
而不考忠邪。
其称惬则付任逾涯。
不思其所不及。
其违忤则责望过当。
不恕其所不能。
是以职思之内无成功。
君臣之际无定分。
此所谓取舍违理之患也。
今之议者多曰。
内外庶官。
久于其任。
又曰。
官无其任则阙之。
是皆老生之常谈。
而不推时变。
守旧典之糟粕。
而不本事情。
徒眩聪明。
以挠理化
古者人风既朴。
官号未多。
但别愚贤。
匪论资序。
不责人以朝夕之效。
不计事于尺寸之差。
不以小善而褒升。
不以一眚而罪斥。
故虞书三载考绩。
三考黜陟。
幽明是则。
必俟九年。
方有进退。
然其所进者。
或自侧微。
而纳于百揆。
虽久于任。
复何病哉。
汉制部刺史秩六百石。
郡守二千石
刺史高第者即迁为郡守
郡守高第者即入为九卿
九卿即迁为亚相相国
是乃从六百石吏而至台辅
其间所历者三四转耳。
久在其任。
亦未失宜。
近代建官渐多。
列级逾密。
今县邑有七等之异。
州府有九等之差。
同谓省郎
即有前中后行郎中员外五等之殊。
并称谏官
则有谏议大夫补阙拾遗三等之别。
洎诸台寺。
率类于斯。
悉有常资。
各须循守。
若依唐虞故事。
咸以九载为期。
是宜高位常苦于乏人。
下寮每嗟于白首。
三代为理。
损益不同。
岂必乐于变易哉。
盖时势有不得已也。
至如鲧洪水。
绩用靡成。
犹终九年。
然后殛窜。
后代设有如鲧之比者。
岂复能九年而始行罚乎。
臣固知其必不能也。
行罚欲速。
而进官欲迟。
以此为稽古之方。
是犹却行而求及前人也。
顷者臣因奏事。
论及内外序迁。
陛下乃言。
旧例居官岁月皆久。
朕外祖曾作秘书少监
一任经十馀年。
董晋将顺睿情。
遂奏云。
臣于大历中
曾任祠部司勋二郎中
各经六考。
陛下之意。
颇为宜然。
以臣惷愚。
实有偏见。
凡徵旧例。
须辨是非。
是者不必渝。
非者不必守。
况于旧例之内。
是有舛驳之异哉。
先圣之初。
权臣用事。
其于除授。
类多徇情。
有一月屡迁。
有积年不转。
迨至中岁。
君臣构嫌。
姑务优柔。
百事凝滞。
其于选授。
尤所艰难。
始以颇僻失平。
继以疑阻成否。
至使彝伦阙叙。
庶位多淹。
是皆可惩。
曷足为法。
夫覈才取吏。
有三术焉。
一曰拔擢以旌其异能。
二曰黜罢以纠其失职。
三曰序进以谨其守常。
如此则高课者骤升。
无庸者亟退。
其馀绩非出类。
守不败官。
则循以常资。
约以定限。
故得殊才不滞。
庶品有伦。
参酌古今。
此为中道。
而议者暗于通理
一槩但曰宜久其任。
得非老生之常谈。
而不推时变者乎。
夫列位分官。
缉熙帝载。
匪唯应务。
兼亦养才。
是以职事虽有小大闲剧之殊。
而俱不可旷缺者。
盖备于时而用耳。
故记曰。
天子以驺虞为节。
乐官备也。
唯经邦赞国之任。
则非有盛德不可以居。
故记曰。
四辅三公
不必备。
惟其人。
议者昧于明徵。
一槩但曰官无其人则阙。
得非守旧典之糟粕。
而不本事情者乎。
今内外偫官。
考深合转。
陛下或言其已有次第。
须且借留。
或谓其未著功劳。
何用数改。
是乃循默者既以无闻而不进。
著课者又有成绩而见淹。
虽能否或差。
而沈滞无异。
人之从宦。
积小成高。
至于内列朝行。
外登郡守
其于更历。
多已长年。
孜孜慎修。
计日思进。
而又淹逾考限。
亟易星霜。
顾怀生涯。
能不兴叹。
殊异登延之义。
且乖劝励之方。
长吏数迁。
固非理道。
居官过久。
亦有弊生。
何者。
时俗长情。
乐新厌旧
有始卒者。
其唯圣人。
降及中才。
罕能无变。
其始也砥励之心必切。
其久也因循之意必萌。
加以盈无不亏。
张无不弛。
天地神化。
且难常全。
人之所为。
安得皆当。
是以分分而度。
至丈必差。
铢铢而称。
至钧必谬。
莅职既久。
宁无咎愆。
或为奸吏所持。
或坐深文所纠。
偶以一跌。
尽隳前功。
至使理行不终。
能名中缺。
岂非上失其制。
而推致以及于斯乎。
故圣人爱人之才。
虑事之弊。
采其英华而使之。
当其茂畅而奖之。
不滞人于已成之功。
不致人于必败之地。
是以锐不挫而力不匮。
官有业而事有终。
此理之中庸。
故书以为法。
迁转甚速。
则人心苟而职业不固。
甚迟。
则人心怠而事守浸衰。
然则甚速与甚迟。
其弊一也。
陛下俯徇浮议。
谓协典谟。
久次当进者。
既曰务欲且留。
缺员须补者。
复曰官不必备。
则才彦何由进益。
理化孰与交修。
此所谓循故事而不择可否之患也。
伏惟陛下忧勤务理。
梦想思贤。
体陶唐有虞聪明之德以敷求。
法太宗天后英迈之风以拔擢。
然而得人之盛。
尚愧前朝。
厎乂之功。
当代。
良以七患未去。
三术未行。
而又睿察太深。
宸严太峻。
常人才器。
曷副天心。
故虽获超升。
亦骤从黜废。
人物残瘁。
抑斯之由。
而议者莫究致弊之端。
但思革弊之策。
反以广于进用为情故。
以梗于除授为精详。
以避谤为奉公之诚。
以摘瑕为选士之要。
乃至称毁纷糅。
美恶混并。
凡有迁升。
必遭掎摭。
圣德广纳
不时发明。
小人多言。
益敢阴诈。
以是眩惑。
目无全人。
进用之意转疑。
汲引之途渐隘。
旧齿既凋败既尽。
下位或滞淹罕升。
故令官序失伦。
人才不长。
资望渐薄。
砥砺浸微。
高卑等衰。
殆不相续。
臣以窃位。
属当序才。
惧旷庶官。
亟黩宸扆。
昧识不足以周物。
微诚不足以动天。
徒勤进善之心。
转积妨贤之罪。
惭惶交虑。
焚灼盈怀。
凡除吏者。
非谤刺之所生。
必怨咎之所聚
宰臣获戾。
多起于兹。
屡屡上干。
何所为利。
但以待罪钧辖。
职思其忧。
兼迫于感恩愿效之诚。
不得不冒昧言之耳。
其于裁择用舍。
惟陛下图之。
谨奏。
唐天文述 中唐 · 欧阳詹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九十八
天虽覆育生生。
如其情。
则或与或否。
其与也非徒与。
其否也非徒否。
受命有生生者。
率其道反其道之致焉。
率则与。
反则否。
斯理也。
固必信至皇帝以孚。
皇唐百七十有一载。
皇帝御宇之十四祀也。
岁在辛未
贞元七年
其受命率道天与生生如情之与。
神哉灵哉。
明允惠和哉。
是岁之天也。
亭乎其正。
洞九霄之清澈。
清澈之中。
若有伺夫有求者。
郁乎其变。
浮五色以薰郁。
薰郁之中。
若有察夫所厌者。
称物之性。
应时之欲。
手足之赴人心。
羽翼之循鸟情。
农夫在畦。
蚕妇在林。
商或舟车。
工或𡋺雘。
愿燥愿湿。
罔不从志。
其馀则三光序流。
六气时行。
上至事事。
下洎营营。
羽毛鳞介。
勾甲芽萌。
求诸濡渥则常雨。
求诸煦旭则常晴。
求诸吹荡则常风。
求诸恬谧常宁
求诸烟云则常阴。
求诸日月则常明。
非不雨也。
非不晴也。
非不风也。
非不宁也。
非不阴也。
非不明也。
合雨而后雨。
物不乏其雨。
合晴而后晴。
物不乏其晴。
合风而后风。
物不乏其风。
合宁而后宁。
物不乏其宁。
合阴而后阴。
物不乏其阴。
合明而后明。
物不乏其明。
实皇帝知上帝以生生为己物。
与其祸福配己得失而寘之。
钦若兢若。
温如穆如。
心性二仪。
支体四时。
似续上元之效。
与夫人子能领父之忧。
承父之命。
继堂绍构得其心。
赠遗献酬惬其衷。
则财贿器物。
唯意是役。
牧圉台隶。
惟意是用。
以其役无不当也。
以其用无不宜也。
德胜隋。
天实维唐。
皇帝则唐天第九子也。
既克负荷。
上天所以唯意焉。
且烟云风雨。
亦天之财贿也。
日月星辰。
亦天之器物也。
神祇精灵。
亦天之牧圉台隶也。
是以皇帝动息神祇莫不随。
旨趣精灵莫不申。
肃穆寂寥。
骆驿虚无。
囊箧日月。
管钥风雨。
敬恭诛责。
而启闭多少之故。
将荫休施烟云。
若自诸帷幕而使舒张矣。
将洒润散风雨。
若自诸盆翣而使浇扇矣。
将烜清昼布阳德
若自诸垆灶而使燀灼矣。
将光幽夜启阴灵。
若自诸灯烛而使昭明矣。
处置唯滋。
含灵不折。
莓莓熙熙。
盖子祇父慈。
相为福釐也。
凡书恶记善。
史官之职。
箴人述
或人所通规。
鲰生则人之一夫耳。
讴吟日用而为之志。
若简册已载。
复何言哉。
傥犹未也。
庶补其阙。
是岁也。
扶风窦公参河中董公晋辅政之三年。
赵郡李公纾为天官之四年。
范阳卢公徵为地官之元年。
范阳张公濛为春官之三年。
昌黎韩公洄为夏官之三年。
吴郡陆公。
贽同为夏官之二年。
京兆杜公黄裳秋官之二年。
清河张公彧为冬官之五年。
太宰六官
于天子之为理棼澄派而清洪流者。
故列于斯志之末。
随州周员外820年11月 中唐 · 韩愈
七言绝句 押真韵 创作地点:湖北省随州市
陆孟丘杨久作尘(愈与陆长源孟叔度、丘颖、杨凝及君巢,同为董晋幕客),同时存者更谁人。
金丹别后知传得,乞取刀圭救病身(周好金丹服饵之术)
此日足可惜赠张籍(愈时在徐,往谒之,辞去,作是诗以送。)799年4月 中唐 · 韩愈
 创作地点:安徽省宿州市
引用典故:百口 斗龙 鹿鸣 禹穴
此日足可惜,此酒不足(一作不可)尝。
舍酒去相语,共分一日光。
念昔未知子,孟君自南方。
自矜有所得,言子有文章。
我名属相府时佐董晋幕府,欲往不得行。
思之不可见,百端在中肠。
维时月魄死,冬日朝在房。
驱驰公事退,闻子适及城。
命车载之至,引坐于中堂
开怀听其说,往往副所望。
孔丘殁已远,仁义路久荒。
纷纷百家起,诡怪相披猖。
长老守所闻,后生习为常。
少知诚难得,纯粹古已亡。
譬彼植园木,有根易为长。
留之不遣去,馆置城西旁。
岁时未云几,浩浩观湖江。
众夫指之笑,谓我知不明。
儿童畏雷电,鱼鳖惊夜光。
州家进士选试缪所当汴州进士,愈为考官,试反舌无声诗,籍中等)
驰辞对我策,章句何炜煌。
相公朝服立,工席歌鹿鸣
礼终乐亦阕,相拜送于庭。
之子去须臾,赫赫流盛名。
窃喜复窃叹,谅知有所成。
人事安可恒,奄忽令我伤。
闻子高第日,正从相公贞元十五年高郢知举,籍登第。是岁三月,晋卒,愈护其丧行)
哀情吉语,惝恍难为双。
暮宿偃师西,徒展转在床(诸本作展转在空床)
夜闻汴州乱,绕壁行徬徨。
我时留妻子,仓卒不及将。
相见不复期,零落甘所丁。
骄儿未绝乳,念之不能忘。
忽如在我所,耳若闻啼声。
中途安得返,一日不可更。
俄有东来说,我家免罹殃。
乘船下汴水,东去趋彭城
从丧朝至洛,还走不及停。
假道经盟津,出入行涧冈
日西入军门,羸马颠且僵。
主人愿少留,延入陈壶觞(时李元河阳节度,主人谓也)
卑贱不敢辞,忽忽心如狂。
饮食岂知味,丝竹徒轰轰
平明脱身去,决若惊凫翔。
黄昏次汜水,欲过无舟航。
号呼久乃至,夜济十里黄外黄县有黄沟)
中流上(一作沙)沙水不可详。
惊波暗合沓,星宿争翻芒。
辕马蹢躅鸣,左右泣仆童
甲午憩时门,临泉斗龙
东南出陈许,陂泽平(一作何)茫茫。
道边草木花,红紫相低昂。
百里不逢人,角角雄雉鸣。
行行二月暮,乃及徐南疆。
下马步堤岸,上船拜吾兄(愈有三兄,皆早世。见于集中者,云卿之子俞,绅卿之子岌,皆愈从兄。或曰吾兄谓张籍,非也)
谁云经艰难百口夭殇
仆射南阳公张建封,宅我雎水阳二月,愈至,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以愈为节度推官
箧中有馀衣,盎中有馀粮。
闭门读书史窗户忽已凉。
日念子来游,子岂知我情。
别离未为久,辛苦多所经。
对食每不饱,共言无倦听
连延三十日,晨坐达五更。
我友二三子,宦游西京
东野禹穴李翱观涛江。
萧条千万里,会合安可逢。
淮之水舒舒,楚山直丛丛。
子又舍我去,我怀焉所穷。
男儿不再壮,百岁如风狂。
高爵尚可求,无为守一乡。
朝散大夫商州刺史除名徙封州董府君墓志铭 中唐 · 韩愈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六十四
公讳溪。
字惟深
丞相太师陇西恭惠公第二子。
十九岁明两经。
获第有司。
沈厚精敏。
未尝有子弟之过。
宾接门下
推举人士。
侍侧虚口
退而见其人。
淡若与之无情者。
太师贤而爱之。
父子閒自为知己。
诸子虽贤。
莫敢望之。
太师累践大官
宰相
平治
终始以礼。
号称名臣。
晨昏之助。
盖有赖云。
太师之平汴州
年考益高。
挈持维纲
锄削荒颣
纳之太和而已。
其囊箧细碎。
无所遗漏。
繄公之功。
上介尚书左仆射陆公长源
齿差太师
标望绝人。
闻其所为。
每称举以戒其子。
杨凝叔度
以材德显名朝廷。
及来佐幕府
诣门请交。
屏所挟为。
太师薨。
始以秘书郎参军京兆府法曹
日伏阶下。
大尹争是非。
大尹屡黜己见。
岁中奏为司录参军
与一府政。
以能拜尚书度支员外郎
仓部郎中万年令。
兵诛恒州
度支郎中
御史中丞
粮料使
兵罢。
商州刺史
粮料吏有忿争相牵告者。
事及于公。
因徵下御史狱。
公不与吏辩。
一皆引伏。
受垢除名
封州
元和六年五月十二日
死湘中。
年四十九。
明年
皇太子
有赦令许归葬
其子居中始奉丧归。
元和八年十一月甲寅
葬于河南河南县万安山下太师墓左。
夫人郑氏祔。
公凡再娶。
皆郑氏女。
生六子。
四男二女。
长曰全正。
慧而早死。
次曰居中。
好学。
善为诗。
张籍称之。
次曰从直曰居敬
尚小。
长女嫁吴郡陆畅
其季女后夫人之子。
公之母弟全素。
孝慈友弟。
公坐事。
同官归。
公殁比葬三年。
哭泣如始丧者。
大臣高其行。
白为太子舍人
将葬。
舍人与其季弟澥问铭于太史氏韩愈
则为之铭。
辞曰。
物以久弊。
或以轹毁。
考致要归。
孰有彼此。
由我者吾。
不我者天。
斯而以然。
其谁使然。
正议大夫尚书吏部侍郎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礼部尚书韩公行状824年12月2日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九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曾祖泰。皇任曹州司马
祖浚素。皇任桂州长史
仲卿。皇任秘书郎
尚书左仆射。公讳愈。
字退之昌黎人
生三岁父殁。养于兄会舍。
及长读书。能记他生之所习。
年二十五上进士第汴州乱。
诏以旧相东都留守董晋平章事宣武军节度使。以平汴州
辟公以行。遂入汴州
试秘书省校书郎。为观察推官
卒。公从丧以出。
四日汴州乱。凡从事之居者皆杀死。
武宁军节度使张建封奏为节度推官。得试太常寺协律郎
选授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
为幸臣所恶。出守连州阳山
政有惠于下。及公去。
百姓多以公之姓以命其子。改江陵府法曹参军
入为权知国子博士宰相有爱公文者。
将以文学职处公。有争先者。
搆公语以非之。公恐及难。
遂求分司东都。权知三年。
改真博士。入省为分司都官员外郎
河南县。日以职分辨于留守及尹。
故军士莫敢犯禁。入为职方员外郎
华州刺史华阴县柳涧有罪。遂将贬之。
公上疏请发御史辩曲直。方可处以罪。
则下不受屈。既柳涧有犯。
公由是复为国子博士。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考功郎中。修撰如故。
数月以考功知制诰上将蔡州
先命御史中丞裴公度使诸军以视兵。及还。
奏兵可用。贼势可以灭。
颇与宰相意忤。既数月。
盗杀宰相。又害中丞不克。
中丞微伤。马逸以免。
遂为宰相。以主东兵。
安禄山起范阳。陷两京。
河南北七镇节度使。身死则立其子。
作军士表以请。朝廷因而与之。
及贞元季年。虽顺地节将死。
多即军中取行军副使将校以授之节。习以成故矣。
朝廷之贤。恬然于所安。
以苟不用兵为贵。议多与裴丞相异。
唯公以为盗杀宰相。而遂息兵。
其为懦甚大。兵不可以息。
以天下力取三州。尚何不可。
裴丞相议合。故兵遂用。
宰相有不便之者。月满迁中书舍人
赐绯鱼袋。后竟以他事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三年秋。以兵老久屯。
贼未灭。上命裴丞相淮西节度使招讨之。
丞相请公以行。于是以公因本官兼御史中丞
赐三品服及鱼。为行军司马
丞相居于郾城。公知蔡州精卒悉聚界上。
以拒官军。守城者率老弱。
且不过千人。亟白丞相
请以兵三千人间道以入。必擒吴元济
丞相未及行。而李愬唐州文城垒提其卒以夜入蔡州
果得元济蔡州既平。
布衣柏耆以计谒公。公与语奇之。
白丞相曰。淮西灭。
王承宗胆破。可不劳用众。
宜使辩士奉相公书。明祸福以招之。
彼必服。丞相然之。
公令柏耆口占为丞相书。明祸福。
使柏耆袖之。以至镇州
承宗果大恐。上表请割德棣二州以献。
丞相京师。公迁刑部侍郎
岁馀。佛骨自凤翔至。
京师诸寺。时百姓有烧指与顶以祈福者。
公奏疏言。自伏羲至周文武时。
皆未有佛。而年多至百岁。
有过之者。自佛法入中国。
帝王事之。寿不能长。
梁武帝事之最谨。而国大乱。
请烧弃佛骨。疏入。
潮州刺史。移袁州刺史
百姓以男女为人隶者。公皆计佣以偿其直而出归之。
入迁国子祭酒。有直讲
能说礼而陋于容。学官多豪族子。
摈之不得共食。公命吏曰。
直讲来。与祭酒共食。
学官由此不敢贱直讲。奏儒生为学官
日使会讲。生徒奔走听闻。
皆相喜曰。韩公来为祭酒
国子监不寂寞矣。改兵部侍郎
镇州乱。杀其帅田宏正
征之不克。遂以王庭凑节度使
诏公往宣抚。既行。
众皆危之。元稹奏曰。
韩愈可惜。穆宗亦悔。
有诏令至境观事势。无必于入。
公曰。安有受君命而滞留自顾。
遂疾驱入。庭凑严兵拔刃。
弦弓矢以逆。及馆。
甲士罗于庭。公与庭凑监军使三人就位。
既坐。庭凑言曰。
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所为。
本非庭凑心。公大声曰。
天子以为尚书将帅材。故赐之以节。
实不知公共健儿语。未尝及大错。
甲士前奋言曰。先太史为国打朱滔
遂败走。血衣皆在。
此军何负朝廷。乃以为贼乎。
公告曰。儿郎等且勿语。
言。将为儿郎已不记先太史之功与忠矣。
若犹记得。乃大好。
且为逆与顺。利与病。
不能远引古事。但以天宝来祸福为儿郎等明之。
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梁崇义朱滔朱泚吴元济李师道。复有若子若孙在乎。
亦有居官者乎。众皆曰无。
又曰。令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
节度使。后至中书令
父子皆授旌节。子与孙虽在童幼者亦为好官。
穷富极贵。宠荣耀天下。
刘悟李祐皆居大镇。王承元年始十七亦仗节。
此皆三军耳所闻也。众乃曰。
田宏正刻此军。故军不安。
公曰。然汝三军亦害田令公身。
又残其家矣。复何道。
众乃欢曰。侍郎语是。
庭凑恐众心动。遽麾众散出。
因泣谓公曰。侍郎来。
欲令庭凑何所为。公曰。
神策六军之将。如牛元翼比者不少。
但朝廷顾大体。不可以弃之耳。
尚书久围之何也。庭凑曰。
即出之。公曰。
若真耳。则无事矣。
因与之宴而归。而元翼果出。
乃还。于上前尽奏与庭凑言及三军语。
上大悦曰。卿直向伊如此道。
由是有意欲大用之。王武俊太师
太史者。燕赵人语也。
吏部侍郎。凡令史皆不锁厅出入。
或问公。公曰。
人所以畏鬼者。以其不能见也。
鬼如可见。则人不畏矣。
选人不得见令史。故令史势重。
听其出入。则势轻。
京兆尹御史大夫。特诏不就御史台谒。
后不得引为例。六军将士皆不敢犯。
私相告曰。是尚欲烧佛骨者。
安可忤。故贼盗止。
遇旱。米价不敢上。
李绅御史中丞。械囚送府。
使以尹杖杖之。公曰。
安有此。使归其囚。
是时方幸。宰相欲去之。
故以台与府不协为请。出江西观察使
以公为兵部侍郎既复留。
公入谢。上曰。
卿与李绅争何事。公因自辩。
数日复为吏部侍郎长庆四年得病。
满百日假。既罢。
十二月二日卒于靖安里第。公气厚性通。
论议多大体。与人交始终不易。
凡嫁内外及交友之女无主者十人。幼养于嫂郑氏。
及嫂殁。为之服期以报之。
深于文章。每以为自扬雄之后。
作者不出。其为文未尝效前人之言。
而固与之并。自贞元末以至于兹。
后进之士。其有志于古文者。
莫不视公以为法。有集四十卷。
小集十卷。及病。
遂请告以罢。每与交友言既。
终以处妻子之语。且曰。
某伯兄德行高。晓方药。
食必视本草。年止于四十二。
某疏愚。食不择禁忌
位为侍郎。年出伯兄十五岁矣。
如又不足。于何而足。
且获终于牖下。幸不至失大节。
以下见先人。可谓荣矣。
享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
谨具任官事迹如前。请牒考功太常定谥。
并牒史馆。谨状。
拟对学士院试策(二) 南宋 · 项安世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六三、《文献通考》卷三二
夫科目之盛,自李唐起,而唐之取士,犹未尽出于此也。
有上书而得官,如和逢尧员半千之类是也;
有隐逸而召用,如阳城李渤之类是也;
有出于辟举,如韩愈之出于张建封董晋是也;
有出于延誉,如吴武陵之荐杜牧之是也。
至于本朝,法令始密,科场条贯,如缚胥吏,而乡举里选之意纤悉无遗矣。
然祖宗之时,犹有度外之事。
张咏当为举首,而以逊其乡人,则犹有朋友之义也;
宋祁当为第一,而令与兄,则犹有兄弟之恩也;
延入客次,先通所为文,则犹有礼意也;
李畋张及二人并解,则犹未立额也。
此外又有陈乞之恩,聘召之礼,元祐经行之举,三舍行艺之规,则其意亦知徒文之不足以尽士矣。
孙复苏洵之用犹出于常法之外,而雷简夫姚嗣宗之官或由于特达之授。
然意欲不安,而法已一定,虽或少出常度,然亦千万中之一二耳。
须臾之才行,不足以胜二百年之科目也。
重修韩退之 北宋 · 吕南公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七三、《灌园集》卷一六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
三岁而孤,养于从兄嫂。
自知读书,日记数千言。
二十五,登进士第,再试博学宏词不中。
三上宰相书,激昂无所合。
郑馀庆颇称之,稍渐有闻。
董晋汴州,辟为推官
卒,又为徐州张建封推官,一府言其鲠亮。
岁馀,入补四门博士,俄迁监察御史
上疏论宰相不专机务,天旱人饥,官不矜恤,宫市罔民。
德宗怒,贬连州阳山,东南学士多往师之。
顺宗即位,大赦,移江陵法曹
元和元年,召为国子博士分司东都
三岁为真,改都官员外郎,历河南令,迁职方。
以使事过华州,会刺史赵昌劾奏华阴柳涧,前坐法,为刺史阎济美请停任,未报而济美罢,涧教民遮济美索军顿役钱。
为挟怨逞私,谪涧房州司马
上疏言:「济美刺史相党,宜有辨白」。
诏遣御史宗奭即讯得涧赃状以闻,再贬涧封溪尉
坐是复为博士
自以才高屡蒙摈绌,作《进学解》以叹其穷。
宰相见而怜之,以为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转考功知制诰,进中书舍人
言事者指江陵日谄事节度使裴均子锷无状,为文而饯之。
是时宰相方与中丞裴度计议伐蔡不同,而尝献计于朝,稍与合,于是用誉锷事,罢太子右庶子
宣慰淮西,奏行军司马请先走汴说韩弘协力。
蔡平,迁刑部侍郎
十四年,诏使迎佛骨至自凤翔,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
王公以下奔赴顶谒,争委珍货,至灼体肤以为供养。
恶之,上疏历陈黄帝周穆王十三君,寿高者馀百岁,少亦七八十,天下未有佛也。
自汉明世有佛,而人君寿数益促。
梁武在位四十八年,年八十,而国乱身饥死,不足依循,请以所迎付之焚溺。
疏入,宪宗大怒,欲置之死。
裴度崔群诚狂讦,然究其心,实忠款,宜蒙宽贷。
时百官多为请,虽戚里诸贵亦以为言,乃贬潮州刺史
到官,上表陈谢,痛自咎责,恐老死瘴海,不得重望阙廷,无以罄竭平生所善文辞,以述太平功绩,昭示无穷。
宪宗览表,语宰相:「固爱君,惟犯易耳」。
皇甫鏄忌介直,遽言狂疏,且当稍移,乃授袁州刺史
明年,召拜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
镇州之乱,牛元翼被围,诏宣抚,众为危之。
既行,穆宗亦悔,追诏许事从宜,毋必入。
王廷凑至,严兵以待,谢曰:「适为纷纭诸甲卒尔」。
大言曰:「天子以公有雄材,故以节授公,何意乃与贼反耶」?
奋而应者曰:「先太师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朝廷,而以贼见名」?
曰:「汝乃记太师乎?
当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家各有世食已乎?
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旄节。
刘悟李祐皆大镇,汝等闻之矣」。
曰:「田公刻,故此军不安」。
曰:「然,汝等已害之,又残其家,复何道」?
众稍欢,廷凑虑其变,麾使去,因谓曰:「今欲廷凑何如」?
曰:「神策将如元翼者不少,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而公久围之何也」?
廷凑请即出之,会元翼突围去,遂不追。
还奏,穆宗大悦,转吏部侍郎
李逢吉欲逐李绅,以俱褊忿可激,乃除中丞,而荐京兆尹御史大夫,特诏勿台参。
果奏论,与交刺,有诏两罢,兵部侍郎观察江西,辞见泣诉得留,亦复为吏部
长庆四年八月以疾免,十二月卒,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有集四十卷。
善与人交,不以穷达易情,最喜延誉朋类,专容其短。
后进经指授,往往成名。
存抚内外孤遗,始终一意。
其为文自视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不录班固已下,而世不敢不服也。
潮州,闻其俗苦恶溪鳄鱼食人畜无艺,乃投羊豕,以文告,约三日不远徙,即以劲弓毒矢从事
是夕风雷起溪中,鱼徙六十里。
自此溪涸,民无患,以为诚格所致。
论曰:东汉至于元和,学士辞章日以衰落,敷宣叙述,仅就而已。
只字适安,篇句偶全,世以文士许之矣。
畅达雄浑,峻丽严明,肆之不踰,约之不迫,脱去凡近,且趋作者之奥。
落笔擅美,出口同书,下视秦汉以来,俨无愧色。
虽或杂出嘲笑,而其归致,犹与荀况相如并驾方轨。
后世虽有追踵,不可过也。
盛哉文乎!
人不称于耕耨而名农,不善于通贸而名商,妇人竖子知其忝冒可羞,至于文不足乎言,独非学士之羞欤?
文盖高,亦免羞而已矣,惟其未免者众,故可贵。
使当诗书之代,其能独步乎哉?
昔者水土失序,大禹平之,同宅涤陂,迹在目,功不待赞。
孟轲好辩,排墨辟杨,以为功与侔。
夫行之与言,难易孰若?
水害去矣,而为我、兼爱之风,千载煽荡,天下偃靡。
然则之区区攘斥佛老,思以追踪孟氏,其气则强,其功烈异于亦明矣。
唐之人,前乎傅奕果于言,后乎李德裕果于行,其于佛氏未有以摇而药之。
世不咨傅奕李德裕,而之推,则组染胜者帛价闻故也。
之于学,明仁义以守教者也。
议不出入故醇,文不袭蹈故高。
夫如是,足以为
今之论者乃曰不知道德,然则必若柳宗元刘禹锡涉略玄幻,乃为知道德欤?
文既多,无不工者,其间有补典训,如《丰陵行》、《谢自然诗》、《李千墓志》《、讳辩》、《师说》、《丧服议》等书,皆人伦之药石也。
回刘汀洲书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五六二、《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三三
某行天下老矣,凡士大夫中有孝于亲、忠于君、宣劳于国、垂名于世者,虽久别未尝不仰止高致,虽素昧未尝不愿交下风。
如贤使君自狂羯透渡、天堑失险以来,入筹帷幄,出冒矢石,大小百战,汔扫妖氛而奏戎捷。
策勋饮至,宜晋公朝京师,大当如董晋取卿相,小当如李正封辈历台阁,而执事方高蹈远引,出幕持麾,几于十年。
临汀虽闽支郡,而接徭蜑,君相择文武有威风者以抚镇之,弄印甚久,举以属公。
开府祃牙以来,畲人之附固者、逃卒横民之喜乱者,扫叶灭迹,厥功茂焉。
某乡人多南官,还里具能言之,未尝不起敬起畏。
惟是既耄且盲,四方书问一笔勾断,乃承撝谦,先枉书题。
累数百字在纸上,皆有光怪,朗诵数过,欣快无已。
某伏承台谕,以先大君子提刑宝章公隧碑嘱笔于仆。
少游阃幕,于蕲、黄间事耳目之所睹记,非得之传闻者。
驾部公同患难两年,异姓兄弟也,虽未识先君子,然尝闻之于驾部公者详。
今遂得秉此笔,以还贤宾主卫社捍塞之伟绩以诏不朽,顾非幸欤!
矧玉局弟朝夕怂恿不遗馀力,某八十二,弟亦八十,相与反覆家传,叹其详实。
仆既脱藁,又招舍弟点对,楷录一本申纳。
志一千一百四十四字,铭三百一十五字。
又有管见,合请契勘修定一纸,乞电览,速遣一定本见报,幸甚。
唐韩文公皇祐五年十一月 北宋 · 祖无择
 出处:全宋文卷九三六、《龙学文集》卷七、正德《袁州府志》卷一三、康熙《宜春县志》卷一五、雍正《江西通志》卷一二三
元和十五年昌黎韩文公尝为袁州刺史,后二百三十四年,无择实涖此州,筑宫而祠之。
公讳字退之,幼孤,见鞠于兄嫂氏。
嫂卒,服期丧以报德。
进士及第,应董晋张建封辟,为汴、徐二府从事,入为国子博士监察御史
关中大旱,民死盈路,公请宽徵复租,幸臣切齿,贬连州阳山县
阳山有善政,既去,人怀其惠,生子悉以韩名。
江陵府法曹参军再为博士,避谤,分司东都,迁尚书都官员外郎,判祠部
僧之无良者,一切置于理,用是复力穑者众。
河南县,将发,魏、郓、幽镇留邸亡卒。
尹恐,公禁止之。
历职方及比部考功郎中史馆修撰知制诰
初,议讨吴元济,朝廷文武大臣无敢言者。
公以为宰相被杀,中丞伤仅免,若是兵可息乎?
裴度出征,公以太子右庶子行军司马,先驰至汴,说韩都统,韩舆疾以从。
蔡州,公谓曰,王承宗可取。
乃授书柏耆以往,承宗即献德、棣二州。
刑部侍郎
佛骨至自凤翔,百姓剥肌肤为奉,供至京师
公上疏极陈其不可,因得罪,贬潮州刺史
近境有鳄鱼食人,公以文逐之,鱼辄远去,人用无患。
移刺袁州袁州之民男女为人隶者,踰约则没不得出。
公皆计佣,子有而出之,寻奏而著于令。
国子祭酒,接学官儒生必以礼。
兵部侍郎
镇州乱,杀其帅,署王廷凑节度,诏公宣抚
既行,穆宗遽止之,公已入矣。
众皆危公,公辞气慷慨,如蹈无人之境,与士卒论顺逆存亡之理,莫不听命,解深州围,归牛元翼
吏部侍郎典选,听令史出入,令史之势遂轻。
京兆尹,六军将士咸畏惮帖帖,不敢犯,曰「是欲烧佛骨者」,其为人信服也如此。
宪宗既贬公于潮,且将复用之,为皇甫镈所忌,乃以公为狂疏,止可量移一郡,故有袁州之命。
公自镇州还,穆宗即欲相之,会京兆尹以不治闻,乃擢公兼御史大夫
有敕无台参,中丞李绅由是不协。
复为吏部侍郎,卒,赠礼部尚书
呜呼!
公之器业,可谓宏深魁伟,施于行事,细大夷险,无所不宜。
其文章博辨卓诡,与商《盘》周《诰》相上下。
惜也,孔子没,无圣人者为之章显,以信后世,而见绌于史臣之笔,其亦不幸也欤!
无择何人哉,道不加修,学不加益,夙夜茂勉,庶几前烈,谨详书其实,以著于记云。
时皇祐五年冬十一月一日也。
按:文云韩愈元和十五年袁州,后二百三十四年祖无择涖任,则祖氏任时当为皇祐五年。又原集卷一○《堵田仰山新庙题名》文后注云:祖无择广南东路移知袁州皇祐五年六月到任。今据改。
苟且论 南宋 · 吕祖谦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八五、《十先生奥论注续集》卷七
目不两视而明,耳不两听而聪,人之心固不可二用也。
勤于公则必苟于私,勤于私则必苟于公,二者不可得而兼,惟观其所向之何如耳。
古人之材,即后人之材也,古人之智,即后人之智也,然古之治、后之乱者,岂材智之有异耶?
特古人用之于公,后人用之于私而已。
惟古人用之于公,故于私不得不苟。
以卫公子荆之事观之,其宫室始有则谓之苟有,及言其少有、富有,则又谓之苟全、苟美。
其言每谓之苟者,非薄于私也,不苟于公则必苟于私也。
惟后人意在于私,故于公不得不苟。
汉贾谊之言观之,其论大臣则以为有患苟免,及论群下则又言俱亡耻,俱苟安。
其俗每趋于苟者,非薄于公也,不苟于私则必苟于公也。
盖水盛则火灭,寒往则暑来,阳消则阴长,公私之相胜亦若是则已矣。
自汉及唐,以公灭私,苟且之风盛于天下。
董晋为相,史臣讥其懦弛苟安,时则有苟且之相。
刘知几谓牧伯迁代太速,怀苟且之谋,时则有苟且之牧。
赵憬议考课,欲格庶僚苟且之心,时则有苟且之吏。
刘祥道谓官怀去就,而民苟且,时则有苟且之民。
上至于相,下至于民,莫不趋于苟且,则政事何由而理乎?
纪纲何由而振乎?
风俗何由而厚乎?
如使当时之人移谋身之心而谋国,移富家之术而富民,移保子孙之志而保治,移求爵禄之意而求义,则可以不下席而跻咸五登三之盛矣。
窃尝历考汉唐之际,其粗能去苟且之弊者,惟汉宣帝而已。
迹其综核名实,信赏必罚,上下相安,蔑有苟且之意,亦庶于古矣。
宣帝之革苟且,徒变其外而不变其内也,徒制其末而未制其本也。
而黄龙之诏,有计簿之欺,避课之戒,岂非苟且之俗未尽除乎?
杨恽之言,有县官不足为尽力之谤,岂非苟且之志未尽迁乎?
宣帝导之以政而不以教,束之以刑而不以德,苟且之弊所以迹化而心不化也。
如使人君皆能本德教以化苟且之心,则荀卿《不苟》之篇可以无作。
乞郊庙行礼臣寮居父母丧者并不许赴奏庆历七年八月 宋 · 邵必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七、《太常因革礼》卷四、《宋会要辑稿》礼一之六(第一册第四○○页)、《续资治通炮长编》卷一六一、《宋史》卷一二五《礼志》二八、《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二三
古之君子,未有居父母丧而辄与国家大祠祭者。
今制但不许入太庙奉慈庙,至于南郊坛、景灵宫,皆许之行事。
臣始甚疑骇,既而熟详其意,盖是前后相承,误认礼院所引唐贞元六年吏部起请之文。
臣窃详吏部起请,凡惨服既葬公除及闻哀假满者,许吉服赴宗庙之祭;
其同宫未葬、虽公除者,请依前禁之。
然则言公除者,谓周已下、缌麻亲已上,服内衣鄀,谓之丧服,假满即吉,谓之公除,非谓居父母丧而得吉服从祭也。
故是时金吾将军沈房有弟丧,公除,惨服入阁门,上问宰臣董晋,对曰:「准式,朝官有周已下丧者,许服绝缦,不合浅色」。
上曰:「南班安得有之」?
对曰:「因循而然」。
遂诏常参官周已下丧者,禁惨服朝会。
是则当时周以下、缌麻已上丧,虽己公除,尚有惨服,至是乃禁止之,悉使常服,以从朝会。
故前吏部所请惨服既葬公除者,谓周已下也;
而前后相承,误认以为三年之丧得吉服从祭,失之甚也。
臣又据律文,诸庙享,有缌麻已上丧者,不许执事
云祭天地社稷则不禁,此唐之造律者,以《王制》有「越绋行事」之文,故直云尔,是亦不详经典之义也。
且《王制》曰:「丧三年不祭,唯祭天地社稷,为越绋而行事」。
注云:「不敢以卑废尊也」。
是指言王者不敢以私亲之丧,废天地社稷之祭,非谓臣下有父母之丧,而得从天子祭于天地社稷也。
兼律文所不禁者,亦只谓缌麻已上、周已下丧故也。
且南郊、太庙,等为吉祀,奉承之意,无容异礼。
今居父母丧者,既不得入太庙;
至于南郊,则愈为重,岂得谓之无妨乎?
臣复思朝廷每因大礼,则侍祠之官,普有瞮赉,今使居丧之人得与祠事者,是不欲庆泽之行而有所不被尔,奈何以小惠而伤大礼乎!
矧国家近岁两制已上臣寮,并许终丧,唯于武臣,尚仍旧制,是以取古之墨衰从事、金革无避之义也。
然于郊祀吉礼,则为不可。
臣又询诸有司,言自来臣寮有父母服者,虽云不许入太庙,然皆得至斋宫勾当,不入神门行礼。
其南郊,虽至坛所无嫌。
癋斋宫在庙门之内,郊坛仍接神之所,吉凶相渎,莫此为甚。
且居常祠祭官,出入尚先期清道,不得见诸凶秽,今天子亲祀郊庙,而仍容丧者执事其间,尤不可也。
臣欲乞今后郊庙行礼,应有臣寮居父母丧而被起者,并不许赴。
若以庆泽之行,并须瞮及,亦在朝廷一时指挥而已。
李永终还京师北岳王某以送晁以道韵作诗赠行外大父贤良裴公实邯郸公行状契义良厚故见之篇首 宋 · 王安中
 押词韵第八部
外家东眷裴,典学不观徼。
初来接诸彦,半发士龙
贤科两过阁,万字出戏调。
尽记十二题,博洽古人肖。
亡书问安世,多识数华峤
刘蕡廷策讦,罢去终弗耀。
纵横五车读,未捷一律剽。
生涯日萧索,更甚东陵召。
当时邯郸公,似是洛阳少。
文润淮南草,诗赓苑中钓。
殿庐忽厌直,郡閤或坐啸。
相从宾客老,莫逆肝胆照。
严诗见杜集,殆极天下妙。
鵩来蒲州坐,永隔宣室召
门生状董晋,寒笔信雄峭。
岂惭吴季札,墓剑挂遗鞘。
嗟予乃裴出,母贤如德耀。
授予其父书,勉使起应诏
此文载编末,疾读快欲叫。
耆旧成鬼录,零落真可吊。
但闻康靖第,万物閟家庙。
子孙同蠹鱼,奇字饱咀噍。
始予识京掾,已叹才业劭。
叔兮秉周礼,庄若客位醮。
官闲恣讨论,灯火亲夜烧。
固疑言语工,未睹寸管掉。
高篇晚发伏,疲兵血争漂。
予拔中山毛,载颖从八窍。
携持托抱关,免以不敏谯。
规容曹参随,敌敢杨雄料。
宁忧无肉瘦,政恐俗难疗。
冥搜废曹务,招隐慕芸蓧。
子行择所向,山水足观晀。
慎勿厌家鸡,造请历权要。
苟且论 南宋 · 叶适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八九、《十先生奥论注》前集卷七
目不两视而明,耳不两听而聪。
人之心固不可二用也,勤于公则必苟于私,勤于私则必苟于公,二者不可得而兼,惟观其所向之如何耳。
古人之材即后人之材也,古人之智即后人之智也,然古之治、后之乱者,岂材智之有异耶,特古人用之于公,后人用之于私而已。
惟古人用之于公,故于私不得不苟。
以卫公子荆之事观之,其宫室始有则谓之苟合,及言其少有、富有则又谓之苟全、苟美。
其言每谓之苟者,非薄于私也,不苟于公则必苟于私也。
惟后人意在于私,故于公不得不苟。
汉贾谊之言观之,其论大臣则以为有患苟免,及论群下则又言俱亡耻俱苟安。
其俗每趋于苟者,非薄于公也,不苟于私则必苟于公。
盖水盛则火灭,寒往则暑来,阳消则阴长,公私之相胜亦若是而已矣。
自汉及唐,以私灭公,苟且之风盛于天下。
董晋为相,史臣讥其懦弛苟安,时则有苟且之相;
刘知几谓牧伯迁代太速,怀苟且之谋,时则有苟且之牧;
赵憬议考课,欲格庶僚苟且之心,时则有苟且之吏;
刘祥道谓官怀去就而民苟且,时则有苟且之民。
上至于相,下至于民,莫不趋于苟且,则政事何由而理乎?
纲纪何由而正乎?
风俗何由而厚乎?
如使当时之人移谋身之心而谋国,移富国之术而富民,移保子孙之志而保治,移求爵禄之意而求义,则可以不下席而跻咸五登三之风矣。
窃尝历考汉、唐之际,其粗能去苟且之弊者,汉宣帝而已。
迹其综核名实,信赏必罚,上下相安,蔑有苟且之意,亦庶乎古矣。
宣帝之革苟且,徒变其外而不变其内也,徒制其末而未制其本也,而黄龙之诏有计簿之欺,避课之戒,岂非苟且之俗未尽除乎?
杨恽之言有县官不足为尽力之谤,岂非苟且之志未尽迁乎?
宣帝导之以政而不以教,束之以刑而不以德,苟且之弊所以迹化而心不化也。
如使人君皆能本德教以化苟且之心,则荀卿不苟之篇可以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