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敕碛西支度等使章仇兼琼736年 唐 · 张九龄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八十六
敕碛西支度营田等使兼知长行殿中御史章仇兼琼。近闻卿手足风缓。
颇有所废。而不敢言病。
竭心在公。良用嗟称。
有古人之节。西庭既无节度
缓急不相为忧。藉卿使车。
兼有提振。不独长行转运营田而已。
事务方剧。气候又偏。
将摄之閒自须得所。今遣医人将药。
就彼看疗。可与之商量。
随病所宜。冬寒。
卿比平安。遣书指不多及。
章仇兼琼克捷表 盛唐 · 李邕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一
等言。伏见中书门下章仇兼琼奏称。
吐蕃数万。围逼于城。
皆遵奉九重。决胜万里。
臣闻雷之震者。可以破山。
风之威者。可以荡海。
伏惟陛下允答天地。丕应鬼神。
吸之而百川却流。吹之而万物倒植。
是以暂劳貔武。一扫戎羌。
高屋用于建瓴。铦戈申于破竹。
岂云怀县。独有获嘉
何止绛城。复称闻喜
光风动处。草树为之欣荣。
晴天转时。日月为之融朗。
况臣等分官寄切。报国身轻。
蹈舞徘徊。恐门庭之地窄。
咏歌踊跃。贺邦家之庆深。
无任欣悦豁快之至。谨诣朝堂奉表陈贺以闻。
章仇兼琼主客员外郎 盛唐 · 孙逖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
敕。殿中侍御史章仇兼琼
雅有坚操。尝怀远图。
义不辞劳。忠能尽节。
顷逾沙碛。能正纠绳。
兴国利于悬车。振朝威于绝漠。
甄其绩用。宜迁礼阁之荣。
寄以澄清。仍受宪臣之任。
尚书主客员外郎。馀如故。
宰相贺陇右破吐蕃 盛唐 · 孙逖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一
臣等先在城中。
因奏事陛下谓臣等曰。
朕料至重阳已来。
诸军必频剋捷。
臣等钦承圣旨。
讵测神功。
近者陇右果奏斩获莽布支。
并生擒苏毗王。
及銮驾将回。
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又奏。
西山将士分为五道。
吐蕃城堡镇栅等四十馀所。
四镇节度马灵察又奏。
吐蕃不可胜数。
并闻护密识匿等数国共为边捍者。
数旬之间。
三方告捷。
应如影响。
合若符契。
禁暴如武。
尽决于宸衷。
知来似神。
更超于系表。
斩级获丑。
陷阵毁城。
分南方之五将。
举无遗策。
道西城之诸蕃。
仍为外蔽。
百战百胜。
以夷攻夷。
高居九重。
悬料万里。
所以彰睿略之天赞。
知犬戎之日蹙。
臣等忝陪巡幸。
预奉德音。
踊跃之诚。
实倍恒品。
无任欣庆之至。
谨奉表陈贺以闻。
中散大夫京兆尹汉阳郡太守赠太子少保鲜于公神道碑铭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四十三
公讳向。字仲通
以字行。渔阳人也。
其先出于殷太师周武王封于朝鲜
子仲食邑于于。
因而受氏。汉有京兆尹褒。
褒十二世孙康后魏秦州刺史直阁将军武威郡
忠于本朝。为神武所害。
元孙匡赞。冠氏长。
义宁初通议大夫。匡赞生士简士迪。
并早孤。为叔父隆州刺史匡绍所育。
因家于新政士简士迪皆魁岸英伟。
以财雄巴蜀。招徕宾客
名动当时。郡中惮之。
呼为北虏。士简生令徵。
公之父也。倜傥豪杰。
多奇画。尝倾万金之产。
周济天下士大夫。与妻兄著作郎广汉严从殿中侍御史何千里俱以气槩相高。
不肯仕官。竟以寿终。
天宝九载遂宁郡太守广德元年又赠太常卿
公少好侠。以鹰犬射猎自娱。
轻财尚气。果于然诺。
年二十馀。尚未知书。
太常切责之。县南有离堆山。
斗入嘉陵江。形胜峻绝。
公乃慷慨发愤。屏弃人事。
凿石搆室以居焉。励精为学。
至以针钩其脸。使不得睡。
读书好观大略。颇工文而不好为之。
开元二十年。年近四十。
举乡贡进士高第二十六年调补益州新都
视事二十日。谢病去。
二十七年长史张宥奏充剑南采访支使
方谋拔安戎。独与公计画。
幕中之事。一以咨公。
司马章仇兼琼恶之。及代节度
乃移郡收公。月馀仍释之。
俄令摄判使事。监越巂兵马。
复奏充采访支使。尽护剑南军事。
首尾二载。冒暑渡泸者凡一十八度。
公秉操坚忮。吏人望而畏之。
改授新繁。充山南西道采访支使
顷之。云南蛮动。
琼请公往。以便宜从事
公戮其尤害者数人。蛮夏慑服。
山南盗贼。旧多光火。
公察其名居。悉倾巢穴。
人到于今赖焉。俄拜左卫兵曹
例迁也。琼以两道采访节度使务。
悉以委公。无何。
监察御史。充剑南山南两道山泽使。
大理评事。充西山督察使。
天宝五载户部侍郎御史大夫郭公虚已代琼节制。
郭以庶务。一皆仗公。
公素怀感激。竭诚受委。
幕府之事。无遗谞焉。
六载监察御史。公诛羌豪董哥罗等数十人。
以靖八州之地。郭公将图弱水西之八国。
奏公入觐。元宗骇异之。
即日拜尚书屯田员外郎侍御史蜀郡司马剑南行军司马。既略三河
收其八国。长驱至故洪州
哥舒翰陇右官军相遇于横岭。鸣鼓而还。
及郭公云亡。恸哭之曰。
公亡矣。吾无为为善乎。
初郭公对扬天休。每荐公有文武之材。
堪方面之寄。至是遂拜公为蜀郡大都督府长史
御史中丞持节剑南节度副大使。公当大任。
既竭丹诚。射讨吐蕃弥城拔之。
洪州保宁都护府。堑弱水为蕃汉之界。
收户数十万。辟土千馀里。
属恩敕命召。祇赴京师
至临皋驿。上令中贵人劳问。
赐甲第一区。又锡名马。
供御馔。俄拜司农卿
将不远而复。十一载京兆尹
公威名素重。处理刚严。
公初善执事者。后为所忌。
十二载遂贬邵阳郡司马。灌园筑室。
以山泉琴酒自娱。赋诗百馀篇。
俄移汉阳郡太守。下车闭閤。
唯读元经以自适。不幸感疾。
十四载闰十有一月十有五日。终于官舍。
春秋六十有二。十五载春正月
归葬于新政县嘉陵江之西岸先茔。宝应元年追赠卫尉卿
广德元年赠太子少保。公凡著坤枢十卷。
文集十卷。并为好事者所传。
于戏。公负不羁之才。
怀当世之志。方及知命。
始擢一第。从宦十年。
超登四岳。拔身巴江之下。
自致青云之上。非夫圭璋特达。
圣贤相遭。则何以淩厉沈浮。
若斯之速。既而吉凶糺缠。
庆吊相随。天眷排于贼臣。
雄图屈于促景。有足悲矣。
有子六人。仲曰赠左金吾卫郎将昊。
随公陷于西洱河。力战而殁。
季曰前乡贡明经晃。神清才秀。
先公而卒。伯曰璧州刺史昱。
克笃孝行。见称衣冠。
公之捐馆也。万里迎丧。
溯湍而皲瘃拔𥮘。段子章之称乱也。
閤门逃贼。安亲而晨夕板舆。
叔曰万州刺史炅。雅有父风。
颇精吏道。肃宗之幸凤翔也。
竭诚幕府。以佐公家。
今上之命庶僚也。由华原之政。
骤登省闼。作牧万州
政绩尤异。有诏迁秘书少监
寻又改牧巴州。幼曰青城晏。
稚曰成都府参军景。皆保家之主。
亦著令闻。公弟晋。
字叔明。敦厚温敏。
少以任侠闻。事公以悌称。
与朋以信著。好读书而不为章句。
精吏道而尤擅循良。再为法官
三秉天宪。二登郎署
一宰洛阳其兄之讨南蛮也。
两军交战。仗忠信而必使其间。
宁国之如回纥也。绝域奉辞。
布皇明而皆得要领。肃宗褒异。
擢拜商州刺史。无何。
超迁京兆尹。不十年而兄弟相代。
论者伟之。永泰二年秋八月
有诏自太子左庶子复拜为邛州刺史御史中丞邛南八州都防禦观察等使。真卿与公同在御史
亡兄国子司业允南弟今江陵少尹允臧又与少尹同时台省。既接通家之欢。
载敦世亲之好。以为徂谢永久。
所存者徽猷。陵谷虽迁。
不朽者金石。铭功篆美。
敢坠所闻。其词曰。
洪范垂休。系殷封周。
鲜于身繇。派渔阳兮。
世掌汉历。子孙舄奕。
代有丕绩。暨定襄兮。
冠氏促龄。二孙夙丁。
隋官不宁。肇定疆兮。
嘉陵淼淼。云台矫矫。
降生京兆。为龙光兮。
有武有文。刚严不偫。
克懋鸿勋。制惟梁兮。
既靖巴蜀。既清辇毂。
日闻启沃。播周行兮。
结友不终。孤我深衷。
如彼飞虫。反予戕兮。
邵阳典午。汉阳纡组。
熟云心苦。坦行藏兮。
天不慭遗。哲人其萎。
反葬江湄。咺其伤兮。
此令有裕。教忠有素。
天介景祚。炽而昌兮。
三世京尹。二子专城。
一门载荣。馀庆彰兮。
丰碑巍巍。盛业晖晖。
举世是希。与天长兮。
东平郡太守仇府君神道之碑 盛唐 · 韦述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二
尝闻祀盛德者。
必及百世。
承大勋(阙十四字)锡允繁茂。
商则为申为吕。
在周则为齐为许。
枝分派别。
更盛迭贵。
太守仇府君是其后也。
君讳元素
字元素(阙十字)
于纪裂繻去国。
筮仕于周。
世守保章。
因官为姓。
秦项之际。
雍王章邯
为汉□并于□□□位降处仇山。
取因生之旧名。
增卜居之新号。
章□□□□焉自是流离荒服。
六百馀载。
魏氏徙迹平城
建都河洛。
君之六代祖馥□参□督始归中原。
仕至宁南大将军徐兖青齐相五州刺史
馥□□州任城郡挹邹鲁之旧风。
慕洙泗之馀俗。
遗命留葬。
因而家焉。
复因武阳远于□部代为鲁郡□□任城人也。
大王父魏郡太守讳夔
大父莱州□□□政烈考博陵郡录事参军讳孝方
皆以友悌博雅。
德良清白。
增修其勋。
克开厥后。
君即博陵府□之第三子也。
禀粹含和。
中温外朗。
行必诚信。
□□□□之经学无浮华。
莫匪诗书之奥。
弱冠以孝廉登科。
将仕郎
无几。
将有捧檄之□□□艰不赴□□免丧。
乃喟然而叹曰。
士之所以降志辱身者。
□□□□然则隐居行义。
不患无位。
盖所贵在乎全其道也。
故富贵非道则不取。
贫贱非道则不去。
齐景公千驷。
不如缝掖之一贤。
王氏五侯。
孰与簟□□□□□关却扫拒绝辟命。
澹然归真。
以寿而殁。
君子以为鸿飞寥廓。
罕能测其所至哉。
夫人渤海吴氏。
合宫少明之妹也。
嫔风妇则仪(阙八字)家终率礼而偕老。
嗣子银青光禄大夫户部尚书殿中监内外闲厩等使兼琼。
积祉所种。
济美必复。
匪躬是徇。
为国荩臣。
拔自郎(阙九字)董戎驱輶轩而按俗。
自褒斜之外。
邛笮之内。
万里澄清。
人安讼息。
间者□戎负德。
蚁聚□山。
职贡不供。
兵车屡驾。
禀圣皇之英算。
震大国之威灵。
一举而□□□□再□□□其噍类。
罢柝置吏。
班师舍爵。
天子议以殊赏。
酬其懋勋。
乃推锡类□□□追远□宠开元廿九载秋七月诏曰。
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御史中丞持节剑南节度□使营田副大使本道兼山南西道采访处置使章仇兼琼父故将仕郎元素
气含纯粹。
才擅奇特。
资礼乐而秉彝。
负文词而擢秀。
议能多通。
禀命不融。
德建昭代。
久沦幽壤。
虽驰暄易远。
松槚成行。
而馀□□钟克茂。
瞻言允子。
每效忠公。
总节制之师。
致疆场之捷。
行赏为重。
爰赠尔先。
俾自叶而流根。
庶慰存而荣殁。
可赠宋州司马
天宝三载秋九月诏曰。
蜀郡大都督府长史御史大夫章仇兼琼祖故博陵郡录事参军孝方父赠雎阳郡司马元素等。
□才继迹。
雅操宏风。
累德成名。
克家存□□生令允。
干用于时。
总戎懋其勋绩。
秉宪肃其纲纪。
荣亲广行。
既资孝以为忠。
自叶流根。
载敷泽而彰善。
宜加礼赠。
俾昭馀烈。
孝方可赠汲州司马
元素可赠使持节东平郡诸军事东平郡太守
又诏曰。
兼琼□祖母王氏。
故母吴氏。
女则懿范。
母仪盛德。
何□嘉庆传嗣徽音。
诞此良才。
克昭遗训。
□□袖贤之赠。
锡其有礼之封。
王氏可赠太原县
吴氏可赠勃海郡夫人
尚书既孤。
伯父麻城崇节及麻城之夫人马氏亲加训育。
恩逾所生。
洎□献凯策勋。
泣奏其事。
上为之怃然。
特诏追赠麻城府君楚州刺史
马夫人为扶风县
呜呼。
厚于仁者□其□爱其亲者及其类。
所谓孝□□□也故得明主感叹。
嘉乃诚心。
赠策□□哀荣荐至。
非夫慈惠恭俭。
福履所积。
肸蚃感通。
明神所劳。
则孰能臻于此哉。
于是载美策。
流芳琬炎。
永□□裔岂惟太原有道。
无愧□□之词。
南阳文学
空传子□之颂。
其词曰。
系是炎皇。
惟裔之□□□□□去纪为章。
拒汉协楚。
失其封疆。
言避华夏。
□□要荒。
魏氏徂南。
卜迁嵩邙。
我宗复昭。
列于周行。
纂□轩裳。
□□□□□□东平皎如琳琅。
□□□□□□五常辞禄顾道。
戢耀含芳。
积善□裕。
克生才良。
准绳宪府
恢复戎场。
勋绩所酬。
宠赠惟光。
乃立庙祧。
荣邦乡(阙八字)
俾□休烈
如川之长。
臣烈不扬。
臣忠不彰。
子孙是詹。
永思勿忘。
露青竹杖(一作鞭) 唐 · 顾况
引用典故:穆王八骏 文君绝 子规 河伯
鲜于仲通正当年,章仇兼琼蜀川
约束蜀儿采马鞭,蜀儿采鞭不敢眠。
横截斜飞(一作度)飞鸟边,绳桥夜上层崖颠。
头插白云跨飞泉,采得马鞭长且坚。
浮沤丁子珠联联,灰煮蜡楷光烂然。
章仇兼琼持上天,上天雨露何其偏。
飞龙闲厩马数千,朝饮吴江夕秣燕。
红尘扑辔汗湿鞯,师子麒麟聊比肩。
江面(一作曲江昆明洗刷牵,四蹄踏浪头蘖天。
蛟龙稽颡河伯虔,拓羯胡雏脚手鲜。
陈闳韩干丹青妍,欲貌未貌眼欲穿。
金鞍玉勒锦连乾,骑入桃花杨柳烟。
十二楼中奏管弦,楼中美人夺神仙。
争爱大家把此鞭,禄山入关关破年。
忽见扬州北邙(一作邸)前,秪有人还千一钱。
亭亭笔直无皴节,磨捋(一作将)形相一条铁。
市头(一作终)无人别,江海贱臣不拘绁
垂窗(一作鞘)挂影西窗缺,稚子觅衣挑仰穴。
家童拾薪几拗折玉润犹沾玉垒雪。
碧鲜似染苌弘,蜀帝城(一作祠)子规咽,相如桥上文君
往年策马降至尊,七盘九折横剑门
穆王八骏超昆崙,安用冉冉孤生根。
圣人不贵难得货,金玉珊珊谁买恩。
成都记序 唐 · 卢求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四
蜀国自秦始通。秦遗蜀王五美女。
亦遣五丁迎之。到梓潼
见一大蛇入山穴中。一人览其尾不能得。
五人相助。大呼拽之。
山遂崩。五丁及秦女皆死。
惠王遂遣张仪司马错从石牛道。因封公子通国为蜀侯。
陈壮为相。置巴蜀郡
迁秦人万家实之。民始能秦言。
张若为太守。前时蜀土开明尚纳美女为妃。
武都山之精也。及死。
葬于城西北。遣五丁担其本山之土以为冢。
今有二石尚在。古老言五丁担云。
陈壮既为秦公子相数年。遂谋反。
秦公子。秦伐
封子恽为蜀侯
恽后母诬恽有罪。赐剑自杀。
人以其冤。因为立祠。
封子绾为蜀侯。后复疑绾反诛死。
自此但置守而已。后以李冰守。
始凿三江。引水以行舟楫。
岷山多梓柏大竹。坐致材木。
又溉水开稻田。于是沃野千里。
号为陆海。置绵洛二水。
用便溉灌。作石犀五。
以压毒蛟。命曰犀牛里。
后更为耕牛二。又作三石人立水中。
非常人也。与江神约曰。
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
大凿岩崖。通沬水道。
江之龙大怒。乃持刀入水与龙斗。
龙死。遂无水害。
迄今蒙利。人称郫繁为膏腴
绵洛为浸沃。昭襄王时
又曰白虎为患。意廪君之魂也。
历四郡。伤千二百人。
王乃募能杀之者。邑万家。
金帛称是。巴夷朐忍廖中药何谢作白竹弩于高楼。
瞰而射之死。王嫌其夷人。
乃刻石复田。顷田不租。
十妻不算。伤人不论。
杀人不死。与之盟曰。
秦人犯夷。输黄龙一双。
夷人犯秦。偿清酒一钟。
其人安之。遂号曰武夷
其族又有濮賨賨。尤武勇。
渝水。夹水以居。
汉高祖前锋。陷阵善舞。
巴与蜀代为仇雠。尝封弟葭萌汉中
号苴侯。命其邑曰葭萌
至汉高祖六年。始分置广汉郡
高后城𤏡道。开青衣
文帝末。以庐江文翁郡守
穿湔江口。溉田千七百顷。
文学。选吏子弟皆就学。
俊乂之士张叔等十八人。东诣博士受七经。
还以教授。于是岷络之地。
学比齐鲁孝景帝嘉叹。
遣天下郡国皆立文学。自文翁始也。
文翁明天文灾异。后以博士徵。
侍中扬州刺史孝武帝置四郡都尉
俾立十八郭。于是郡县多城观矣。
又分牂牁益州。是为南益州
宣帝地节三年。穿临邛蒲江盐井二十。
盐铁官。自汉兴哀平
牧守仁贤。宣德立教。
英伟命代之士。其出如林。
玺书束帛。交驰于梁益之地矣。
虽鲁之洙泗。齐之稷下。
未足多也。且汉徵八士。
预其四。高帝蜀郡北鄙置广汉
武帝分南鄙为犍为。遂有三蜀之号。
王莽郡守为帅正。以蜀郡导江
公孙述为帅正。治临邛
僭号。后汉光武帝
还为蜀郡顺帝即位
复为益州。郡名依旧。
州治大城。郡治小城。
灵帝末。以刘焉为牧。
及卒。子璋为嗣。
建安十九年。璋迎汉左将军刘备至。
遂灭璋。称帝继汉。
号先主。治成都
魏末。司马昭平蜀
复为益州。晋受魏禅。
以州领郡。武帝末。
成都为国。封子颖为王
其后賨人李雄僭称王。晋穆帝永和初
桓温击灭之。复为蜀郡
谯纵反。安帝命朱龄石讨平之。
至梁分益州。更置南北二益州
武陵王纪刺史僭帝号。
领兵东下。为湘王所杀。
后魏废帝前二年。尉迟迥益州
总管。后举义旗不受代。
隋王坚所戮。隋开皇元年
总管。置行台。
蜀王修为西南道行台尚书令。三年。
复为总管大业元年
总管为州。又改州为郡。
唐武德元年。复为总管
三年。置行台。
改为益州。以太尉秦王益州道行台总管
又改为宋大都督府天后益州
置彭蜀汉二州。开元二年
始以齐景冑为剑南节度营田兼姚巂等州处置兵马使。自此始有节度使也。
八年。以李浚为使。
兵马使章仇兼琼山南西道采访使
其后或兼或否。亦无定制。
上元二年。始分为东西川。
广德二年。复合为一。
大历二年。又分为两川。
至今不改。天宝三载
复为大都督府。十四载。
元宗皇帝巡幸。车驾留五月
至德二年。改为成都府
置尹。比东西二京。
号南都。后复停。
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曰扬益。
以扬为首。盖声势也。
人物繁盛。悉皆土著。
江山之。罗锦之丽。
管弦歌舞之多。伎巧百工之富。
其人勇且让。其地腴以善。
熟较其要妙。扬不足以侔其半。
况赤府畿县。与秦洛并。
故非上将贤相。殊勋重德。
望实为人所归伏者。则不得居此。
况控带蛮落。阨戎限羌。
非文武宽猛。包罗法度之君子。
则不能得中庸。以是圣庭慎择。
尤难其任。使号有三。
节度观察安抚。先时南蛮六部
不相臣服。天子每有恩赏。
各颁一诏。呼六诏。
开元末节度使王昱受贿。
上奏合六为一。乃封大酋帅越国公蒙归义云南王
始独称南诏。至杨国忠遥领蜀郡太守采访使
遂扰边阃。希立功伐。
乃有泸南不利之变。贞元中
韦令公皋节帅。招复云南
背蕃归汉。十一月八日
置使安抚。兼统押西山八国近界羌蛮等使。
是为三使韦令公本以奇勋秉旄钺
思立边效。又在镇且岁久。
南诏为其用。拓地甚远。
公既卒。刘辟继公后。
以兵守险。为不顺。
诛死。家籍没。
京兆公节帅。酷易军政。
殊不以封域为念。戍卒罔代。
边蛮积忿。至太和三年十二月
蒙𥰭巅遂以兵剽掠至城下。杜公填门不敢与争。
监军使矫诏宣谕。蛮人遂退。
工巧散失。良民歼殄。
其耗半矣。列政补完。
尚不克称。大中六年四月
诏以丞相太原公有驱制羌戎之成绩。由邠宁节度司徒同平章事镇蜀。
蜀为奥壤。领州十四。
县七十一。户百万。
兵士五万。外疆接两蕃。
人性劲勇。易化以道。
难诬以智。公至。
以俭约帅之。以谨廉不伐临之。
以刑赏法制平治之。人欢且舞。
旦夕咏公之德矣。先是西蜀图经甚备。
朝野之士多寄声写录。主兹务者。
不胜其烦。遂尽削而潜焚之。
长吏至。即据显者集为一轴以献。
繇是百不书一。大中八年
户曹参军蔺宏宗甚好学。且目睹司徒相国之异绩。
愿付以传示于后。然不以文自任。
剪截疏长。言不略。
相国乃属于小子。令刊益之。
且曰。不以淹徐疾速。
归于流布。以为不朽之事。
求受命震怖。又不欲以图经为目。
乃搜访编简。目为成都记五卷。
经与图之附益。愿终宏宗之职。
庶以此为助也。大中九年八月五日叙。
益州增修龙祠记 北宋 · 田况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六、《成都文类》卷三二
《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郑氏谓:「怪物,云气非常见者也」。
愚谓既曰出云为风雨,又曰见怪物,是怪物非止于云气,但能耸动人耳目,灵应非常事皆是也。
蜀之西山,有池曰滋茂,亦曰母慈,以其能兴云雨,救旱赞,楙养百谷,而得是名。
唐开元中章仇兼琼既得平戎城,梦一女子谓曰:「我此城之龙也,今弃戎归唐,愿有以居我」。
章仇异之,表为立祠,在益州城西北隅
厥后水旱禳祈,蒙嘉应者数矣。
高骈广新城,其祠乃入城中。
既而板筑,至其处,辄有大风雨坏之。
神女自称滋茂池龙君,求其祠限闉外,以便往来。
寤而从之。
人记其事,传为信然。
皇朝典是邦者,多为民祷雨获应,故其祠益严。
予署事明年春三月,雨时𩆑𩆵,仅沾土而复止。
麰麻被野,日燥以病,江流势微,酾导者不足以溉,旁山群邑,尤惧失岁,群祀无不鮂走。
或曰:「西山滋茂湫,稔闻其异,意将有所待乎?
愿遣吏诚洁者取池水,具音乐,缁黄歌呗,迎而恳祠之,宜有冥感」。
吏至其所,亟取水以走,谓为偷湫。
然雷风亦随而起,及抵郛外,祠中云色鬗膀晦矣。
是夕大雨,三之日,远近告足,遂致有年。
先是,祠之中扉前皆不屋,蒿污塞,垣墙缺然。
因命干集工徒,虑物材,增完而敞大之,以答神之休。
然欲作文记之,而未果也。
明年春,复旱如初,又迎水而祈之,其应亦如初。
予乃谓同僚曰:「是岂非《祭法》所谓神而非常事者耶」?
退而为之记。
皇祐二年记。
叙握奇经1166年2月 南宋 · 薛季宣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八九、《浪语集》卷三○ 创作地点:浙江省温州市
《风后握奇经》三百八十四字,《续图》三百十五字,合标题七百九字,以众本《武经总要》阵法铨次,传著成章,而存异文于下,已缮写可读。
始,走游新都鱼复,观览武侯八阵石图,爱其文同《先天易图》,每恨阵法未能详究。
成都唐棋盘市虽章仇兼琼经始,而多得武侯遗意,履其市,道绳直,闾井交贯,百工类处,技别为行,识者晓知。
乍然入者至于尽日,迷不能去,方悟李卫公言古八阵龙虎蛇鸟之为旗,法前古服章之辨,为并识之。
得《握奇经》读之,而八阵之势判然矣。
前闻袁隐君先生论六花阵法,明于八阵《握奇》,然后知其源本从来。
六八之阵不同,实方圆之数耳,触类而长,奇正庸有穷乎!
《握奇经》旧传风后受之玄女,用佐黄帝,杀蚩尤涿鹿之野,荒唐之说,无所考信。
《汉志》兵阴阳家书有《风后》,刘歆、班固已言依托。
观公孙丞相注释,则非所谓书十三篇、图二卷者。
先秦典籍,类皆口以传授,反复其义,未易以晚出浮伪訾也。
《七略》兵家四种,《军礼》、《司马法》存者尚百五十五篇;
吴《孙子》八十二篇,图九卷;
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
自神农、黄帝、伊尹、太公、范蠡、大夫种、吴起、魏公子、广武君、韩信、项羽诸家,其书具在,略皆亡矣。
今独《孙子》十三篇者为兵权谋之祖,论形势者本《握奇经》。
权谋在人,奇诡焉用?
形势、纪纲、军政,为天下者尚有取焉,又隐不章,可为懊叹。
旧文奥密,尚多错综微辞,传写不伦,颇难诵习。
李筌绘为八阵,既为不知而作;
《武经》虽存写本,不无讹以传讹,惟武侯《八阵石图》最为有徵。
走得马隆赞述,多所发明,遂为诠定其文,并绘阵图于后。
窃详古人存诸口诀之意,不敢妄疏条章,合图、赞以穷经,可以自得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