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东封赦书725年10月13日 唐 · 张九龄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七 创作地点:山东省泰安市泰山
门下。朕闻天监惟后。
后克奉天。既合德以受命。
亦推恩而复始。厥初作者。
七十二君。道洽迹著。
时至符出。皆用事于介邱。
升中于上帝。人神之望。
盖有以塞之。皇王之序。
固可得而言也。朕接统千岁。
承光五叶。惟祖宗之德在人。
惟天地之灵作主。往有内难。
幽赞而集大勋。闻无外虞。
守成而缵旧服。未尝不乾乾终日。
思与公卿大夫上下叶心。聿求至理。
以宏我列圣。其庶几乎馨香。
今九有大宁。偫氓乐业。
时必敬授而不夺。物亦顺成而无夭。
懋建皇极。幸致太和。
洎乃幽遐。率由感被。
戎狄不轨。唯文告而来庭。
麟凤已臻。将觉悟而在薮。
以故凡百执事。亟言大封。
顾惟不德。初欲勿议。
伏以先圣储祉。与天同功。
传符以在今。敢侑神而无报。
大节斯在。朕何让焉。
遂奉遵高祖太宗之业。宪章乾封之典。
时迈东土。柴告岱宗
精意上达。肸蚃来应。
信宿行事。云物呈祥
登降之礼斯毕。严配之诚获展。
百神偫望。莫不怀柔。
四方诸侯。莫不来庆。
斯事天道之介福。邦家之耿光也。
无穷之休祉。岂独在予。
非常之惠泽。宜其逮下。
可大赦天下。自开元十三年十一月十三日昧爽已前。
大辟罪巳下。罪无轻重。
巳发觉未发觉。已结正未结正。
系囚见徒。咸赦除之。
惟十恶死罪。不在此限。
流人未达前所者放还。其有挟藏军器
亡命山泽。百日不首。
复罪如初。敢以赦前事相告言者。
以其罪罪之。内外文武官。
三品已上赐爵一等。四品已下加一阶。
邠王守礼宁王宪岐王范薛王业各与一子三品官。公主嗣王郡主县主各与一子官。
其应文武行从官。加阶之外。
并赐勋两转。三卫引驾细引黄衣长上飞骑彍骑。
先有武散官者加两阶。未给武散官者各赐勋两转。
卫士马主戎车主幕士掌闲供膳太常。及仗内音声人。
行署及蕃官□□并别敕杂色定名行从人。亦赐勋两转。
缘大礼登山□□□从行事舆脚等官。三品已上特赐一阶。
仍与一子□□□已下特赐一阶。仍赐勋两转。
量与进改。其四军别□□山宿卫
诸司上山执当官。三品己上赐爵一等。
仍与一子出身。四品已下加一阶。
赐勋两转。亦量与进改。
其白身人及行署蕃官放蕃选。其山下升坛行事官。
三品已上加爵一等。赐勋一转。
四品已下加一阶。赐勋一转。
选日稍优。诸献官及宿卫斋宫将军中郎郎将
并两京留守诸军节度使。并同升坛例。
诸有职守押当非升坛例诸有职人加一阶。选日优量。
其加阶应入三品五品人非特赐者。并依十一年三月二十八日敕节限。
斋郎礼生见任官前资官已上人。并依资量材与处分。
未出身者放出身。皇亲别敕承恩陪位者亦准此。
诸州岳牧。四府长史
朝觐陪位者。泛阶之外。
各赐勋一转。诸方使人及诸州父老宗姓。
并从家子孙至岳不得陪位者。并赐勋一转。
赐物五段。诸州及兖州道僧至岳见大礼者。
并赐物五段。孔子后袖圣侯量才与处分。
天下致仕官。各依本品赐一季禄并束帛。
其陪位者。仍赐勋一转。
诸蕃侯王酋长来会礼者。各加一官。
至都节级并与赐物。其入朝留在边军人亦准此。
其蕃中祗候衙官刺史县令。并赐物及袍带。
突厥可汗小杀等诸国王。守护塞垣。
岁月朝贡。并宜赐物。
副使将往。侍老年百岁已上者版授下州刺史
妇人版授郡君。年九十巳上者版授上州司马
妇人版授县君。年七十巳上者版授县令
并妇人版级。量赐粟帛。
其预见大礼侍老。各别加侍丁一人。
孝子顺孙。义夫节妇。
旌表门闾。终身勿事。
行人之家。及𩻴寡茕独。
并疾病不能自存者。委州县长官倍加存恤。
诸军行有文武散官已上者加一阶。白身者赐散勋一转。
欠负官物逋悬租调。并宜放免。
其行过州县。供顿劬劳。
并贴顿百姓。有杂差科。
并车马夫役者。并免一年租赋。
兖州免二年租赋。当顿官人始末不绝者。
与中上考。仍赐勋一转。
朕永惟王业。繄赖旧勋。
元首股肱。其犹一体。
武德已来功臣宰辅。或名存王府
遣嗣沈沦。或身无大故。
衔屈泉壤。宜令所司访择申理。
(此处隆字避元宗讳)元年六月二十六日立功官人。往属艰难。
能尽忠义。今成大礼。
何日忘之。宜各与一子出身。
无子者任回与周亲之人。有司试策三道。
等第收奖。朕躬陟天门
宿斋日观。时属严冬雪后。
初夜风寒。朕因露立祈恩。
誓欲代人当咎。俯仰之际。
顿息霜飙。奠献之晨。
变同韶景。诚上天垂祐。
亦赖灵山吐祥。诗云。
无德不报。宜封太山神为天齐王。
礼秩加三公一等。宜令所管崇饰祠庙。
环山十里。禁其樵采。
给近山二十户复。以奉神祠。
率土之内。赐酺(英华作五)
任于村坊内宴乐。不得聚敛烦劳。
其节文有未沾及者。所司比类奏闻。
其封祠有数处行事者。从一处叙。
赦书日行五百里。主者施行。
后土赦书732年11月 唐 · 张九龄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七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门下。
昔者巡狩所至。
柴瘗斯行。
盖取诚享。
以遵告类。
朕恭承祖宗之烈。
获主神祗之祀。
夙夜祗畏。
不敢荒宁。
故勒兵朔陲。
先展义于汾社。
回旆脽上。
遂有事于郊坛。
王者父事天。
母事地。
汉氏祈谷。
未始正名。
周礼降神。
乃为徼福而巳。
朕以天命之重。
子道为先。
惟兹精诚。
在乎敦孝。
庶蒙福于四海。
永康于兆人。
是以率由旧章。
敬恭明祀。
严配之诚既展。
奠献之礼又终。
且春秋之义。
大事在祀。
斋祭之福。
庶品维祺。
岂独在予。
而有斯庆。
可大赦天下。
开元二十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昧爽已前。
大辟罪已下。
罪无轻重。
已发觉未发觉。
已结正未结正。
系囚见徒常赦所不免者。
咸赦除之。
官人犯赃及有罪被推者。
本罪虽原。
不得更令却上。
仍别与处分。
自先天已来。
有杂犯流移人等。
并配隶人等。
各量移近处。
左降官未经量移。
及经量移未复本资者。
奏听进止。
天下遭损免州。
应损户成(诏令作减)一分已上者。
及供顿州。
无出今年地税。
如已徵纳。
听折来年地税。
逋租悬调。
贷粮种子。
欠负官物在百姓腹内者。
并宜放免。
其不损(一作免)
开元十七年巳前。
所有贷粮种子。
负欠官物在百姓腹内者。
亦宜准此。
诸州缘供顿所差贴助夫。
亦放其家今年地税。
孝子顺孙。
义夫节妇。
旌表门闾。
终身勿事。
诸州侍老。
百岁已上赐七石。
九十已上赐五石。
八十已上赐三石。
所由速付。
勿淹旬日。
太原潞州府侍老等。
先已加恩。
不在此例。
亚献皇太子鸿赐物二千匹。
终献庆王泽赐物一千匹。
邠王守礼宁王宪辥王业各赐物一千匹。
王浚已下各赐物三百匹。
侍正衣进圭捧圭汝阳郡王淳等各赐物三百匹。
皇太子侍正衣各赐物一百五十匹。
裴光庭萧嵩
弼亮朕躬。
宏益斯远。
本有优异。
何殊等夷。
加阶赐爵之外。
各与一子官。
无子者任与周亲。
仍各赐物三百匹。
二王后各赐物二百匹。
长公主各赐物三百匹。
嗣王郡主县主赐物二百匹。
行从文武官。
三品已上赐物八十匹。
四品五品赐物六十匹。
六品七品赐物四十匹。
八品九品赐物二十段。
升坛官三品已上特赐一阶。
四品已下各加一阶。
应入三品五品官阶相当。
不限考数听得入。
知顿使及判官修礼仪官撰玉册文官知顿御史加一阶。
修坛场州刺史及书册官各赐物一百匹。
其已有升坛职掌。
从头处分。
缘大礼有职掌官赐勋三转。
行从官首末不绝及陪位官各赐勋两转。
内外文武官。
三品以上赐爵一等。
四品己下各加一阶。
致仕官三品已上赐物七十匹。
四品五品各五十匹。
行从蕃客鸿胪安置陪位见大礼者。
宜赐物五十匹。
节级分付。
南北衙应宿卫宫官
左右厢知兵马虞候总管已下。
判官别奏孔目官等。
更加勋一转。
前资官选日稍优与处分。
白身人有资劳者。
简选之日优与处分。
无资荫者赐勋两转。
南北衙行从三卫飞骑万骑引驾细引及监门直长主帅黄衣长上
各赐勋两转。
仍各赐物五段。
两营弩(一作弓)手六番并行。
宜各赐勋两转。
物五段。
仍量折番役。
诸卫彍骑及兵角弓手官马主掌闲幕士驾士供膳士供膳主习驭工人乐人杂户官户白身有职掌人合行从人等。
各赐勋一转。
物三段。
斋郎既是见任官。
准坛上坛下有职掌官例处分。
执弹三卫礼生赞者。
各减二年劳。
无劳可减者。
选日稍优与处分。
流外行署从者各赐勋一转。
有职掌者各赐勋两转。
供顿州刺史同陪位官例。
始末专知顿。
官各与一中上考。
蒲州刺史宝鼎县官同升坛官处分。
管坛一乡百姓给复二年。
蒲州侍老等。
太原潞州例降一等处分。
武德初功臣
每有大庆。
必存追远。
业参运始。
义合赏延。
其子孙沈翳无在朝者。
宜令勘实。
即与一子官。
(此处隆字避元宗讳)元年立功官等。
艰难之际。
诚效亦深。
言念其初。
岂忘终始。
其三品已上各赐一品官。
五品已上各赐紫金鱼袋
有亡没者优赠一官。
仍与一子官。
一子先得官者。
选日优与处分。
两京留守京兆河南尹大都督府长史诸军节度副大使
准行从官例处分。
诸方通表疏使人预见大礼。
准陪位官处分。
诸道战亡人家。
仰州县存恤。
不周济者。
量事赈给。
诸军健儿。
别敕行人。
各赐勋一转。
仍令所司速勘会团奏。
官写告身。
送付诸道行人。
或有身死被逃。
犹徵课役。
累及亲邻。
即宜审勘。
为其除削。
皇亲中有文武才用堪任使者
宗正具荐。
当与奖擢。
五岳四渎。
名山大川。
自古圣帝明王。
忠臣烈士辅相。
各令致祭
务尽诚洁。
赦书有所不该者。
所司比类奏闻。
亡命山泽。
挟藏军器
百日不首。
复罪如初。
敢以赦前事相告言者。
以其罪罪之。
率土之内。
赐酺三日
赦书日行五百里。
布告天下。
咸使闻知。
主者施行。
藉田赦书735年 唐 · 张九龄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七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门下。昔者受命为君。
体元立极。未有不谨于礼而能见教于人。
朕其庶乎有惭作者。方册存而可举。
旧章绝而复寻。自古所行。
无一而废。将以上乞灵于宗社。
下蒙福于黎元。朕兹精诚。
天实降鉴。今嗣岁初吉。
农事将起。礼有先于耕藉。
义缘奉于粢盛。是所严祗。
敢不敬事。故躬载耒耜。
亲率公卿。以先万姓。
遂终千亩。谓敦本之为小。
何布泽之更深。宜有顺于发生。
俾无偏于行惠。可大赦天下。
开元二十三年正月十八日昧爽已前。大辟罪无轻重。
已发觉未发觉。已结正未结正。
系囚见徒。咸赦除之。
其犯十恶死罪。不在赦限。
自馀死罪。特宜配流岭南远恶处。
官典犯赃本犯。至死贬与岭南远恶。
左降官至流者亦量贬与远。官典配诸军效力。
计赃至徒。仍不得却上。
天下诸州。损免处地税先矜放。
其非损免处。有贫乏未纳者。
并一切放免。京兆河南府秦州百姓。
有诸色勾徵。及逋悬欠负。
亦宜放免。其在官典及仓督等腹内者。
不在免限。天下色役。
爰及支用。节减。
并诸州贡赋。先令中书门下均融减省。
宜准前敕。速即条奏。
损免州税户钱未纳。并七等已上户租先未处分。
及五色资钱课未纳。灼然不辨者。
并放至蚕麦秋收已来赎纳。损免州逃兵健儿。
承前访捉不获。合取籍人充替。
自资送装送军。程期逼迫。
颇亦辛苦。并放至蚕麦已后发遣。
仍令所司预与军州计会。诸军征行人。
令州县存恤。其行人有父母年七十已上者。
本道采访使检责取实。牒报本军。
即放还本贯。军司据阙数。
募取健儿充替。行人及防丁有身亡者。
为造棺榇。递还本处。
诸州应发遣防丁。去本贯一千里已上。
比来除正课之外。给一丁充资。
多不济办。宜更量与资助。
两京城内今年所有诸杂夫役。并宜免放。
应须使役。以诸色钱和雇取充。
农桑是时。不得妨夺。
州县长官。倍加劝课。
孝子顺孙。义夫节妇。
旌表门闾。𩻴寡茕独。
不能自存。量加优恤。
天下侍老。百岁已上版授上州刺史
九十中州刺史。七十已上上州司马
其九十以上。所由仍量给酒肉。
各令存问。亚献皇太子鸿赐物二千匹。
终献庆王潭赐物一千匹。邠王守礼等各赐物一千匹。
王浚已下各赐物三百匹。夹侍正衣进圭捧圭汝阳郡王淳等各赐物二百匹。
皇太子侍正衣等各赐物一百匹。裴耀卿张九龄李林甫
自其翊赞。诚有忠益。
颁赏以序。等数须优。
宜与一子官。仍各赐物三百匹。
二王后各赐物一百匹。长公主公主各与一子官。
仍各赐物二百匹。嗣王郡主县主各赐物一百五十匹。
在京文武官见任及致仕。并诸色陪位官。
一品赐物八十匹。二品七十匹。
三品六十匹。四品五十匹。
五品四十匹。七品六品三十段。
八品九品二十段。节度使副大使三都留守京兆尹各一百匹。
大都督府长史诸道采访使各八十匹。诸赐物应两给者。
从一处给。其耕官及侍耕官。
各赐勋两转。丞相萧嵩与一子官。
仍赐物二百匹。摄九卿诸侯等各与一子出身。
仍各赐物一百五十匹。侍耕执牛官各赐物一百二十匹。
升坛行事官修礼仪官及刺史判官等。更赐一阶。
应入三品及五品官阶相当。减四考听入。
司徒信安郡王祎。礼仪官韦绦
既不叙阶。与一子官。
赐物二百匹。与一子出身。
赐物一百五十匹。其升坛及修礼仪两兼者。
从一加阶。应与一子官及出身者。
若无子。听回与周亲。
供奉及押阶不升坛。并坛下行事。
及助耕勒牛官。别敕差中书门下差定人等。
泛阶合入三品五品官阶至考未定者。待考定日听叙。
非待考者赐勋四转。未承别赐者各赐一等。
知顿使赐物一百匹。修坛场长官屯官撰玉册文官各赐物八十匹。
书玉册官赐物五十匹。管藉田县令赐物六十匹。
东京文武官朝集使外官充十道采访使。并判官诸道节度副大使
并诸方通表使诸敕使判官。新除五品已上官未赴任都城县令见陪位者。
三品以上转爵一级。四品已下进一阶。
皇亲诸亲及九庙子孙不入等陪位者。并外文武官九品已上。
各赐勋一转。诸蕃入朝及贺正蕃客应陪位者。
共赐物五十匹。节级分付。
南北衙行从宿卫宫者。及文武官押当有职掌。
并诸色杂职掌。并应耕公卿从官等。
各赐勋一转。万骑及飞骑见当上者。
各赐勋一转。其宿卫宫者
加赐物三段。仗内坊侍诸色行从人。
各赐物三段。彍骑番兵角弓手弩手官马主见当番。
及留帖人掌闲幕士驾士供膳习驭工人乐人见当上有职掌。并庶人应耕者。
各赐物三段。斋郎礼生赞者行事者。
并减两年劳。无劳可减者。
斋郎放出身。礼生赞者选口稍优与处分。
三卫七色见当番。并流外行署及蕃官见上有职掌者。
各转一勋。河南洛阳县陪位父老。
各赐物五段。近坛百姓。
各免今年杂差科。宗庙致享。
务在丰洁。礼经沿革。
必本人情。笾豆之荐。
或未能备物。服制之纪。
或有所未通。宜令礼官学士详议具奏。
朕自临天下。二纪于兹。
不敢荒宁。日加兢业。
而灾眚未弭。黎人未康。
若有由而然。则在予之责。
有能直言极谏者。具以状闻。
每渴贤良。无忘鉴寐。
顷虽虚伫。未副旁求。
其才有王霸之略。学究天人之际。
智勇堪将帅之选。政能当牧宰之举者。
五品已上清官将军都督刺史各举一人。孝悌力田。
乡闾推挹者。本州长官勘实。
有才堪应务者。各以名闻。
致仕官久历清资。始终称著。
年渐衰迈。情有可矜。
量与改职。依前致仕。
宗子中有才行著闻。比尚沈屈者。
宗正勘实奏闻。唐(此处隆字避元宗讳)元年两营立功官任。
折冲并改与郎将郎将改与中郎
其亡官失爵。量加收叙。
五岳四渎。名山大川。
及自古圣帝明王。忠臣良相。
并令所在长官以礼致祭。赦书有所未该者。
所司比类奏闻。亡命山泽。
挟藏军器。百日不首。
复罪如初。敢以赦前事相告言者。
以其罪罪之。都城内赐酺三日
赦书日行五百里。布告遐迩。
咸使知闻。主者施行。
华清汤池 唐 · 陈鸿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十二
元宗华清宫
新广汤池
制作宏丽。
安禄山范阳以白玉石为鱼龙凫雁。
仍以石梁石莲花以献。
雕镌巧妙
殆非人功。
上大悦。
命陈于汤中。
仍以石梁横亘汤上。
莲花才出水际。
上因幸华清宫
至其所。
解衣将入。
而鱼龙凫雁。
皆若奋鳞举翼。
状欲飞动。
上甚恐。
遽命撤去。
莲花今犹存。
又尝于宫中置长汤数十。
门屋环回。
甃以文石。
为银楼谷船及白香木船。
致于其中。
至于楫棹。
皆饰以珠玉。
又于汤中垒瑟瑟及沈香为山。
以状瀛洲方丈
津阳门诗注曰。
宫内除供奉两汤外。
而内外更有汤十六所。
长汤每赐诸嫔御。
其修广于诸汤不侔。
甃以文虫密石。
中央有玉莲捧汤泉
喷以成池。
缝缀锦绣为凫雁。
致于水中。
上时往其间。
泛钑镂小舟以嬉游焉。
次西曰太子汤。
又次西少阳汤。
又次西长汤十六所。
今惟太子少阳二汤存焉。
其穷奢而极欲。
古今罕匹矣。
独孤常州集序 唐 · 李舟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四十三
传曰。
物生而后有象。
象而后有滋。
滋而后有数。
数成而文见矣。
始自天地。
终于草木。
不能无文也。
而况于人乎。
且夫日月星辰。
天之文也。
邱陵川渎。
地之文也。
羽毛彪炳。
鸟兽之文也。
华叶彩错。
草木之文也。
天无文。
四时不行矣。
地无文。
九州不别矣。
鸟兽草木之无文。
则混然而无名。
而人不能用之矣。
人无文。
则礼无以辨其数。
乐无以成其章
有国者无以行其刑政。
立言者无以存其劝诫。
文之时用大矣哉。
在人贤者得其大者。
礼乐刑政劝诫是也。
不肖者得其细者。
或附会小说以立异端。
或雕斲成言以裨对句。
或志近物而玩童心。
或顺庸声以谐俚耳。
其甚者则矫诬盛德。
污蔑风教。
为蛊为蠹。
为妖为孽。
噫。
文之弊有至是者。
可无痛乎。
天后朝。
广汉陈子昂
独溯颓波。
以趣清源
自兹作者。
稍稍而出。
先大夫尝因讲文谓小子曰。
吾友兰陵萧茂挺赵郡李遐叔长乐贾幼几
洎所知河南独孤至之
皆宪章六艺。
能探古人述作之旨。
贾为元宗巡蜀分命之诏。
历历如西汉时文。
若使三贤继司王言。
或载史笔。
则典谟训诰誓命之书。
可彷佛于将来矣。
呜呼。
三公皆不处此地。
而运蹇多故。
独孤常州刺史
享年亦促。
岂天之未欲振斯文耶。
小子所不能知也已矣。
常州
有遗文三百篇
安定梁肃编为上下帙。
分二十卷。
作为后序。
常州爱士。
最为所重。
讨论居多。
故其为文之意。
能言之。
比葬。
博陵崔贻孙又为神道碑。
悉载行事。
而痛其不登论道之位。
崔公刚而好直
其词不党。
君子谓之知言。
班孟坚美汉得人之盛。
曰文章则司马迁相如
又曰刘向王褒以文章显。
是则四君子者。
有汉之文雄欤。
然而无乡曲之誉。
亏大雅明哲保身之美。
相如薄于贞操。
涤器受金之累。
无威仪。
遗文以缪。
而身几不免。
多为歌颂。
当时议者以为淫靡不急。
其他无闻焉。
大较词人多陷轻躁。
否则愞狭迂僻。
于事放弛。
其能蹈履中道。
可为物主者寡矣。
孰与常州发论措词。
皆王霸大略。
孝悌之
达于神明。
善与人交。
久而敬之
当官正色。
不畏强禦。
加之以仁惠爱物。
吏民敬畏。
而文又如是乎。
其馀则二君既言之矣。
今亶录崔氏之作。
缀于篇末云尔。
登科记序 唐 · 李奕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三十六
选士命官。
有国之大典。
察言考行。
先王之旧规。
古者命于乡而升诸学。
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而升诸司马。
进士
进士者。
谓可进而授之爵禄也。
然则前(一作历)代选士。
其科不一。
洎圣(一作暨有)唐高祖
以神武而静天下。
用文教而镇万姓。
武德五年
帝诏有司。
特以进士为选士之目。
仍古道也。
自乡升县。
升州
州升府。
皆历试行艺。
会贡于文昌。
咸达(一作造)帝庭。
光王国。
然后会偫后。
谒先师。
备牲牢。
奏金石。
尊儒教也。
若明试其业。
主张其文。
(一作覆)能否于听览之间。
定取舍于笔削之下。
职在考功郎
后至元宗开元二十五年
重难其事。
更命春官小宗伯主之。
而业文志学之士劝矣。
于是献艺输能。
擅场中的者。
榜第揭出。
万人观之。
未浃旬而名达四方矣。
近者佐使外藩。
司言中禁。
(一作峨)宪府
起草粉闱。
由此与能。
十恒七八。
至于能登台阶参密命者。
亦繁有徒。
所谓选才授爵之高科。
求仕滥觞之捷径也。
不其然欤。
粤自武德
逮乎贞元。
阅崔氏本记前后嗣续者。
在吾宗为多焉。
顾惟寡昧。
获与斯文。
因濡翰而为之序。
贞元七年春三月丁亥序。
东城老父传 唐 · 陈鸿祖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二十
老父姓贾名昌。长安宜阳里人。
开元元年癸丑生。元和庚寅岁
九十八年矣。视听不衰。
言甚安徐。心力不耗。
语太平事。历历可听。
父忠。长九尺。
力能拽倒牛。以材官为中宫幕士
景龙四年。持幕竿元宗大明宫韦后
睿宗朝偫。遂为景云功臣
以长刀备亲卫。诏徙家东云龙门
昌生此岁。趫捷过人。
能搏柱乘梁。善应对。
解鸟语音。元宗在藩邸时。
乐民閒清明节斗鸡戏。及即位。
治鸡坊于两宫间。长安雄鸡。
金毫铁距。高冠昂尾。
千数养于鸡坊。选六军小儿五百人。
使驯扰教饲。上之好之。
民风尤甚。诸王世家外戚家贵主家侯家。
倾帑破产市鸡以偿鸡值。都中男女以弄鸡为事。
贫者弄假鸡。帝出游。
见昌弄木鸡于云龙门道傍。召入为鸡坊小儿。
衣食右龙武军。三尺童子入鸡偫。
如狎偫小。壮者弱者。
勇者怯者。水谷之时。
疾病之候。悉能知之。
举二鸡。鸡畏而驯。
使令如人。护鸡坊中谒者王承恩言于元宗
召试殿庭。皆中元宗意。
即日为五百小儿长。加之以忠厚谨密。
天子甚爱幸之。金帛之赐。
日至其家。开元十三年
鸡笼三百。从封东岳
父忠死泰山下。得子礼奉尸归葬雍州
县官为葬器丧车。乘传洛阳道
十四年三月。衣斗鸡服会元宗于温泉。
当时天下号为神鸡童。时人为之语曰。
生男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
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
能令金距期胜负。白罗绣衫随软舆。
父死长安千里外。差夫持道挽丧车。
昭成皇后之在相王府。诞圣于八月五日
中兴之后。制为千秋节。
赐天下民牛酒。乐三日。
命之曰酺。以为常也。
大合乐于宫中。岁或酺于洛。
元会于清明节。率皆在骊山
每至是日。万乐具举。
六宫毕从。昌冠雕翠金华冠。
锦袖绣襦裤。执铎拂导偫鸡。
叙立于广场。顾眄如神。
指挥风生。树毛振翼。
砺吻磨距。抑怒待胜。
进退有期。随鞭指低昂不失。
昌度胜负既决。强者前。
弱者后。随昌雁行归于鸡坊。
角抵万夫。跳剑寻撞蹴毬踏绳舞于竿颠者。
索气沮色。逡巡不敢入。
岂教猱扰龙之徒欤。二十三年
元宗为娶梨园弟子潘大同女。男服佩玉。
女服绣襦。皆出御府
昌男至信至德。天宝中
妻潘氏以歌舞重幸。于杨贵
夫妇席宠四十年。恩泽不渝。
岂不敏于伎谨于心乎。上生于乙酉鸡辰。
使人朝服斗鸡。兆乱于太平矣。
上心不悟。十四载。
胡羯陷洛。潼关不守。
大驾幸成都。奔卫乘舆。
夜出便门。马踣道阱。
伤足不能进。伏入南山
每进鸡之日。则向西南大哭。
禄山往年朝于京师。识昌于横门外。
及乱二京。以千金购昌长安洛阳市
变姓名依于佛舍。除地击钟。
施力于佛。洎太上皇兴庆宫
肃宗受命于别殿。昌还旧里。
居室为兵掠。家无遗物。
布衣憔悴。不复得入禁门矣。
明日复出长安南门道。见妻儿于招国里。
菜色黯焉。儿薪。
妻负故絮。昌聚哭诀于道。
遂长逝。息长安佛寺
大师佛旨。大历元年
资圣寺大德僧运平。往东市海池立陁罗尼石幢。
书能纪姓名。读释氏经。
亦能了其深义至道。以善心化市井人。
建僧房佛舍。植美草甘木。
昼把土拥根。汲水灌
夜止观于禅室。建中三年
僧运平人寿尽。服礼毕。
舍利塔于长安东门外镇国寺东偏。手植百株。
构小舍居于塔下。朝夕焚香洒扫。
事师如生。顺宗东宫
舍钱三十万。为昌立大师影堂及斋舍。
外屋。居游民取佣给。
昌因日食粥一杯。浆水一升。
卧草席絮衣。过是悉归于佛。
妻潘氏后亦不知所往。贞元中
长子至信衣并州甲。随大司徒燧入觐。
省昌于长寿里。昌如已不生。
绝之使去。次子至德归。
贩缯洛阳市。来往长安间。
岁以金帛奉昌。皆绝之。
遂俱去不复来。元和中
颍川陈鸿祖携友人出春明门。见森然。
香烟闻于道。下马觐昌于塔下。
听其言。日之暮。
宿鸿祖于斋舍。话身之出处。
皆有条贯。遂及王制。
鸿祖问开元之理乱。昌曰。
老人少年以斗鸡求媚于上。上倡优蓄之。
家于外宫。安足以知朝廷之事也。
然有以为吾子言者。老人见黄门侍郎杜暹出为碛西节度
摄御史大夫。始假风宪威远
哥舒翰之镇凉州也。下石堡
青海城。出白龙。
葱岭。界铁关。
总管河左道。七命始摄御史大夫
张说之幽州也。每岁入关。
辄长辕挽辐车。辇河间冀州佣调缯布
驾轊连軏。坌入关门。
输于王府。江淮绮縠
巴蜀锦绣。后宫玩好而已。
河州燉煌道。岁屯田实边食。
转输灵州。漕下黄河。
太原仓。备关中凶年。
关中粟麦。藏于百姓。
天子幸五岳。从官千乘万骑。
不食于民。老人岁时伏腊。
得归休。行都市閒。
见有卖白衫白叠布。行邻北𢌅间。
有人禳病。法用皂布一尺。
持重价不克致。竟以幞头罗代之。
近者老人扶杖出门。阅街衢中。
东西南北视之。见白衫者不满百人。
岂天下之人皆执兵乎。开元十二年
诏三省侍郎有阙。先求曾任刺史者。
郎官缺。先求曾任县者。
及老人见四十三省郎吏。有理刑才名。
大者出刺郡。小者镇县。
自老人居大道傍。往往有郡太守休马于此。
皆惨然不乐。朝廷沙汰使治郡。
开元取士。孝悌治人而已。
不闻进士宏词拔萃为之。其得人也。
大略如此。因泣下。
复言曰。上皇北臣穹庐
东臣鸡林。南臣滇池
西臣昆夷。三岁一来朝会。
视之礼容。照之恩泽。
衣之锦絮。饫之酒食。
使展事而去。都中无留外国宾。
今北胡与京师杂处。娶妻生子。
长安中少年有胡心矣。吾子视首饰华服之制。
不与向同。得非妖物乎。
鸿祖默不敢应。而罢去。
崔珙凤翔节度使 唐 · 沈珣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三
门下。乃眷岐阳
襟汧拥汉。古称右辅
以扶助王圻。今为别京。
以屏翰戎落。载烦元老。
往抚旧邦。实资经国之谋。
高副安边之寄。守太子少保崔珙
禀粹岳灵。挺生国戚。
门容驷马。族盛八龙。
胸襟洞开。智略辐赴。
早以茂业。践于台衡。
宣力致君。有犯无隐。
叔敖之喜愠。体伯玉之卷怀。
洎服休天朝。保洛邑
诚明之道。华皓不踰。
能全素履之真。雅得大臣之体。
方叔之猷克壮。师尹之望攸归。
朕以保塞禦戎。深图良算。
馈军艰食。常在劳怀。
由是渴王商之仪刑。伫营平之筹画。
伏蒲之奏。前席忘疲。
既符咨岳之求。宜举斋坛之典。
自阃以外。尔实专之。
断守宏才。庶集吾事。
勉敷恩信。务洽华夷。
且慰恩思。善图政柄。
峻槐庭之礼命。宠茅社之侯封。
服我徽章。敬兹有土。
内德论 唐 · 李师政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五十七
若夫十力调御。
运法舟于苦海。
三乘汲引。
坦夷途于火宅。
劝善进德之广。
七经所不逮。
戒恶防患之深。
九流莫之比。
但穷神知化。
其言宏大而可警。
去惑绝尘。
厥轨清邈而难逃。
华夷士庶。
朝野文儒。
各附所安。
鲜味斯道。
自非研精以考真妄。
沈思而察苦空。
所以立匪石之信根。
去若网之疑盖。
远则净名妙德。
宏道胜而服勤。
近则天亲龙树。
悟理真而敦悦。
罗什道安之笃学。
元宗而益敬。
僧睿慧远之归信。
迄皓首而弥坚。
士安之淫书。
宣尼之玩易。
千金未足惊其视。
八音不能改其听。
闻之博而乐愈深。
思之深而信弥笃。
皆欲罢而不能。
则其非妄也必矣哉。
我皇诞膺天命。
宏济区宇。
覆等苍旻。
载均厚地。
扫氛祲。
清八表。
救涂炭。
宁兆民。
五教敬敷。
九功惟叙。
总万古之徽猷。
改百王之馀弊。
搜罗庶善。
崇三宝以津梁。
芟夷偫恶。
屏四部之稊莠。
遵付嘱之遗旨。
绍隆要术
功德崇高
昊天罔喻。
但搢绅之士。
祖述多途。
各师所学。
异论锋起。
或谓三王无佛而年永。
二石有僧而政虐。
损化由于奉佛。
益国在于废僧。
苟明偏见。
未申通理。
博考兴亡。
足證浮伪。
何则。
亡秦者胡亥
时无佛而土崩。
兴佛者汉明。
世有僧而国治。
周除佛寺。
而天元之祚未永。
隋宏释教。
而开皇之令无虐。
盛衰由布政
治乱在庶官。
归咎佛僧。
实非通论。
且佛唯宏善。
不长恶于臣民。
戒本防非。
何损害于家国。
若人人守善。
家家奉戒。
则刑罚何得而广。
祸乱无由而作。
骐骥虽骏。
不乘无以致远。
药石徒丰。
未饵焉能愈疾。
项籍丧师。
范增之无算。
石氏兴虐。
岂浮图之不仁。
但为违之而暴乱。
未有遵之而凶虐。
由此观之。
亦足明矣。
复有谓正觉为妖神。
比净施于淫祀。
訾而谤之。
无所不至。
圣朝劝善。
立伽蓝以崇福。
迷民起谤。
反功德以为疣。
此深讪上。
非徒毁佛。
愚窃抚心而太息。
所以发愤而含毫者也。
忝赖皇恩。
预沾法雨。
切磋所惑。
积稔于兹。
信随闻起。
疑因解灭。
昔尝苟訾而不信。
今则笃信而无毁。
近推诸已。
广以量人
凡百轻毁而弗钦。
皆为讨论之未究。
若令探赜索隐。
功齐于澄什。
必皆深信笃敬。
志均于名僧矣
师政学匪钩深。
识不臻妙。
少有所闻。
微去其惑。
谨课庸短。
著论三篇。
辩惑第一。
明邪正之通弊。
通命第二。
辩殃庆之倚伏。
空有第三。
破断常之执见。
覈之以偫言。
考之以众善。
上显圣朝之净福。
下折淫祀之虚诽。
徒有斯意。
实乏其才。
属词鄙陋。
援證庸浅。
虽竭愚勤。
何宣圣德。
庶同病而未愈者。
闻浅譬而深悟也。
如籓篱之卉。
或蠲疾于腹心。
藜藿之餐。
傥救喂于沟壑。
若金丹在目。
玉馔盈案。
顾瞻菲薄。
良足陋矣。
李瑶云阳县等制 唐 · 崔嘏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二十六
敕。
李瑶等。
京县理剧。
纲曹纠违。
书殿雠校之清閒。
光禄膳馐之承副。
从容于莲峰之下。
筹画于云幕之间。
苟非才能。
不预斯选。
等或职任脩举。
文业优长。
用是被之宠光。
旌此休问。
各从其适。
无忝已知。
可依前件。
造大道天尊像记 唐 · 李撰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七
有唐五十三祀。
龙集敦牂。
哀子李训谌衔恤在疚。
寘怀靡所。
永言报德。
思树良因。
敬立大道天尊及侍真像。
粤若稽古。
藐觌遂初。
真宰贞乎得一。
混成表于冲用。
元之又元。
迹超言象之域。
惟恍惟惚。
理冥视听之端。
所以峒山顺风。
劳乎靡索。
汾阳御辩。
窅然自丧。
旷矣哉道之韫也。
其寄于寥廓之场焉。
至于玉笈宣徽
琅函吐秘。
方壶神阙。
蒙谷灵游。
倏忽九陔。
飞廉而从敦圉。
俯仰六合。
戴列星而乘云气。
固亦昭章逸轨。
肸蚃孤风。
淳化其瞭。
幽契无爽。
伏以先含贞载德。
克懋柔仪。
延庆台华。
正位藩阃
动容资于典礼。
发言光乎箴训。
故纮綖是肃。
粢盛无违。
大当叶曜。
中闺以睦。
况倚闾分甘之泽。
徙居侧䀎之规。
义越人伦。
恩深振古。
重以凝神道域。
抗志澄源
淮馆仪仙。
参鸿宝之灵术。
楚坛敷教。
畅微言之盛范。
儒元兼洞。
真俗两该。
德冠母仪。
事高嫔则。
岂图昊天不惠。
善无徵。
咎罚奄钟。
荼蓼俄集。
等痛缠过隙。
感切风枝。
泣血攀号。
自期颠陨。
祗奉严训。
慈勉备隆。
偷存视息。
遄移气序。
几筵寂寞。
瞻望长违。
创巨徒深。
寄哀何地。
所以贪及馀漏。
祈福元宗
敬写真容。
庶几终古。
而土木非可久之致。
镕铸为诲盗之先。
肃奉冲规。
图辉贞质。
睟容伊穆。
元仪有炜。
金真摛耀。
疑金阙之易奔。
琳华扬彩。
若琳房之可觐。
霓裳交映。
歘驾斯留。
帝晨饰翠云之美。
香童散朱陵之馥。
载雕爰毕。
式展咸祈。
以此胜因。
上资神理。
伏愿栖真碧落。
飞步黄庭。
谒偫帝于天关。
携列仙于云路。
融心悬解。
宅美希夷。
注仪邻以同焕。
指乾坤而齐极。
介兹多祉。
藩度惟隆。
如山作固。
熊章之烈。
循陔自勔。
冀申乌鸟之志。
孔明在鉴。
匪曰道遐。
同心嘄阍。
庶斯无拔。
昔人衔哀罔极。
铅椠腾声。
柔纷克劭。
义切张凭之诔。
至德兴思。
痛深陆机之赋。
况清辉懋范。
宛若前踪。
瞻言景行。
敢忘刊纪。
馀魂弱喘。
情不逮文。
谨托真猷。
直书心事。
音仪日远。
风烈空传。
叩心感慕。
终天何及。
茅山紫阳观元静先生 唐 · 柳识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二、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七
道门华阳
亦儒门洙泗。
盖元化振于此也。
白日登升。
西汉茅氏兄弟。
隐景遁化。
东晋许氏一门。
袭明冲用。
以阐道风。
梁贞白先生唐元静先生
开元中
元宗礼请尊师而问理化
对曰。
道德经。
君王之师也。
汉文帝行其言。
仁寿天下。
次问金鼎。
对曰。
德公也。
轻举公中私也。
时见其私。
圣人存教若求生。
徇欲则似系风。
上悦。
因加元静之号。
无何。
固以疾辞。
东还句曲
先生讳含光
本姓宏
则天讳宏。
改为李氏。
孝威
州里号贞隐先生
家本醇儒
广陵人也。
夫性与道妙。
则真有运无。
古之学者。
离有得有。
不外观驰景。
而内观驰心。
不远思化金。
而近思化欲。
今之学者。
多见反是。
若乃行于真理。
窅然观妙。
先示正性。
发明宗元
元静其人也。
年十三。
辞家奉道。
端视清受。
慈向蠢动。
闇室之中。
如对君亲。
时人见之。
性情皆敛。
幼工篆隶。
或称过父
一闻此议。
终身不书。
所撰仙学传记。
阙遗备载。
又论二元异同。
著真经及本草音义。
而皆精详祛惑。
穷理于学。
如钟蕴声。
其后师事华盖峰司马君。
云篆宝书。
倾囊传授
既而目之曰。
真玉清之客。
抱虚无而行功者。
与道不穷。
托幽阜而灭迹者。
于德亦浅。
承之自远。
宜且救人。
于是引后学升堂。
禀元训也。
先生元气不散。
瑶图虚映。
达灵已久。
晦曜为常。
动非用开。
静非默闭。
当吹万之会。
若得一之初。
应迹可名。
常道不可名也。
偫蒙求我。
岂劳言说。
孕育至化。
虚融一心。
心一变至于学。
学一变至于道。
同淑气自来。
得之不见。
所以抠衣而进。
无有远迩。
范元和。
茂资全性者。
若秋芳之依层巘。
夏潦之会通川也。
先生忘情于身。
而慈于人。
祯祥屡应。
视同众象。
士庶咨询。
色授其意。
尝令章坛闭院。
醮火择薪。
精微诚敬。
率皆此类。
曩者天书继至。
务欲尊崇。
公卿祈请。
信无虚月。
卒使元门之中。
转见真璞。
持慈俭之宝。
归羲黄之风。
至矣哉。
我师教也。
大历四年冬十一月
顾谓入室弟子韦景昭孟湛然曰。
吾将顺化
神气恬然。
若坐忘长往。
时年八十七。
灵云降室。
执如生。
据真经。
斯乃秉化自由。
仙阶深妙者也。
门人等以为醴泉之味。
饮者始知。
我师之道。
学久方见。
愿叙真宗
以示于后。
忝曾游道。
敢述元风。
铭曰。
古有强名。
元精希夷。
黄帝遗之。
先生得之。
纵心而往。
与一相随。
真性所容。
太无同规。
日行仙路。
不语到时。
人言万灵。
我见常姿。
元宗仰止。
徵就京师
紫极徒贵。
白云不知。
遐方后学。
来往怡怡。
空有多门。
真精自持。
委顺而去。
人焉能窥。
科秘诀。
本有冥期。
大历七年八月十四日建。
食货论 唐 · 柳芳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二
开元初
宇文融首以税客户籍外剩田户口色役之策。
行于天下。
其后天宝閒。
韦坚又以穿广运潭兴漕之利。
杨慎矜王鉷杨国忠等议财货之政。
君子曰。
等之败也。
岂不哀哉。
诗云。
人之多僻。
无自立辟。
等之谓也。
元宗以雄武之才。
再开唐统。
贤臣左右。
威至在已。
姚崇宋璟苏颋等。
皆以骨鲠大臣。
镇以清静。
朝有著定。
下无觊觎。
四夷来寇。
驱之而已。
百姓富饶。
税之而已。
继以张嘉贞张说
守而勿失。
自后赋役顿重。
豪猾兼并。
强者以才力相君
弱者以侵渔失业。
人逃役者。
多浮寄于闾里。
县收其名。
谓之客户
杂于居人者。
十一二矣。
汉魏以来。
浮户流人之类也。
是时也。
天子方欲因士马之众。
贾将帅之勇。
高视六合。
慨然有制御夷狄之心。
然惧师旅之不供。
流庸之未复。
思睹奇画之士。
以发皇明。
盖有日矣。
宇文融揣摩上旨。
款关谒见。
天子前席而见之。
恨得之晚。
言发口。
策合主心。
不出数年之中。
独立偫臣之上。
无德而禄。
卒以败亡。
既而天子方事四夷。
国用不足。
多融之能。
追而悔焉。
于是杨崇礼又以善计财帛见幸。
然廉谨自守。
与人无害。
故能获终。
死且十馀年。
始用韦坚崇礼慎矜
皆以计利兴功中人主。
胁权相灭。
为天下笑。
王鉷杨国忠威震海内。
尤为暴横。
人反思矣。
大凡数子。
少者带数使。
多者带二十使。
判官佐使。
遍于天下。
客户倍于往时。
主司守以取决。
备员而已。
四十年閒。
覆族者五。
弃人贾害。
岂天道与。
夫先王牧人之制。
既富而聚之。
以兴利也。
俭则散之。
以除害也。
所以裒多益寡。
称物平施。
降及后代。
亦克用乂
礼记曰。
仓廪实而知荣辱
人苟不足而可理者。
自古及今。
未之有也。
观数子之意。
欲竭人财。
乘主之欲。
殚天下之力以供国。
窃王者之柄以徇已。
奋其长觜。
以鼓天下。
于是权归掌握。
利出胸臆。
呼吸指顾。
车舟沸渭于万里之外矣。
狙诈既骋。
拱袂而取公卿。
窃富国安人以为名。
纡青拖紫以为实。
名实不其爽欤。
且君以安人为忧。
辈扰之矣。
人以丰财为利。
辈竭之矣。
向之所利者。
岂不反欤。
而数子方自以为功无让。
坐受富贵。
斧钺已在其后。
而谓身安于泰山。
及其死之。
菹醢不足以谢天下。
岂不愚哉。
于戏。
元宗之才业。
为中兴君。
奸臣一说。
利动明主。
等窥其馀烈。
不顾万死者。
贪爵禄也。
盖国之利器。
不可以示人。
京兆府美原县永仙观碑文 唐 · 萧森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四十一
述夫□冥澹泊者。
不可以思及。
混成空有者。
不可以□量。
故我圣人之善。
不知其名。
而强名之者。
其惟大道乎。
先天□王。
后时□进。
希微岂得乎搏听。
混澄焉挠其清浊。
湛然无为。
莫之领□三才自叙。
万物大成。
洎乎叔世。
智巧□滋。
□饬陶甄之用。
渐昧自然之本。
是以圣人维网。
深仁救时。
存乎□象。
以匡□弊。
我大唐元宗大圣皇帝道超万古。
功冠百王。
探至□以拯苍生。
广清化而敦兆庶。
钦若上帝。
追还元始。
□以天宝二年□月□日下如闻州县古元元庙。
年代将远。
或多颓□宜令所在长官
量加修葺。
县令河东升。
长河之秀。
高岳之英。
负不羁之才。
□□云之气。
上承朝□下顺人心。
因庭之馀。
爰搜永宁乡古庙
夫行政治者。
必务洽乎道。
乃与景龙观先生田名德语斯改更□□□生之□□□□人之力乃于县东缵旧业。
创新制。
周回数里。
垣□百雉。
朝启疏壤。
夕终圬饰。
若非至道精感。
其孰能与于此乎。
尊师劝勉有方。
归化如市。
堂殿廊宇。
焕焉惟新。
元像真容。
肃然如在。
至五年。
又以□术之馀资。
□洪钟一口。
并植奇树珍林。
广芝田兰圃。
不可胜数。
动□□□精感潜通。
六年□月□日。
有诏赐额曰永仙观。
尊师为观主。
别新度七人。
以充洒埽。
则自此而立也。
顷以国家多难。
未终□□之功。
今天下□平。
土宇清谧。
一人有庆。
兆庶咸苏。
复兴一之功。
将成九仞之业。
大历六年
乃建门屋。
尊师□务既毕。
内□苍生。
聿修开□之门。
大启迷津之□于是集晋右军王羲之书。
勒清净智慧观身经。
铭碑刻石。
实迈古今。
经文镇开。
永疑壬子之世。
道门复值。
何必甲申之年。
观是则身患顿忘。
仰之则筌蹄悬解。
总诸盛事。
克就其功。
不称不伐者。
尊师乎。
尊师频阳人也。
□道而□含道而长。
年十四。
中宗孝和皇帝登极。
置景龙观而度凡□五十载然主此观。
又踰三纪。
行业□□于海内。
令声闻达于天府
其年七月十六日
□□□旨令知奉先等县威仪使。
尊师德合□□□同其广。
事无为而无不为。
行常道乃非常道。
□□上善。
无得而称。
宏波莫测其浅深。
□涯岂量其远近。
上座法会监□公孙志诚弟子徒众彭惠源并诸县□道俗门□等千有馀人。
并道行纯修。
智怀泉远。
咸仰兹德业。
患作而无记。
幸时逢康泰。
人喜丰年。
县令裴公平。
政治有方。
惠训无喻。
故特镂文金石。
特建丰碑。
庶不朽之功。
并乾坤而可久。
静默之教。
历亿岁而弥彰。
其词曰。
浩浩元始。
冥冥混成。
气分万族。
□□千名。
淳□化起。
□□□生。
伟哉□圣。
聿□善诱。
探赜隐显。
覃思空有。
□乎未形。
吾乃无咎。
握图继冑。
粤我大唐
转彼颓迹。
降此新纲。
庙迁邑左。
化启频阳。
碧堂挺起。
元宫秀出。
垒栋□云。
浮梁映日。
面□圣众。
罗卫匪一。
□□善贷。
表列希声。
万钧陶冶。
九乳方成。
响愈迷俗。
韵节昏明。
㻮㻮琪林
氛氛兰圃。
神草遍秀。
祥花閒吐。
帷盖元都。
垂阴紫府。
道宏业广。
精□无垠。
天仙合德。
人物通神。
皇宫锡号。
翰苑题文。
观□观惠。
非实非虚。
身有患有。
身无患无。
或异周蝶。
或同鹏鱼。
尽至道□道。
亦真如□如。
□文既□于□火。
雕篆是□于玉书。
功高望重。
曰我尊师
道□□圣。
德迈□夷。
智方愈疾。
慧食充饥。
千龄奉寿。
万品承规。
道则斯在。
何必具茨
式刊琬玉。
永久为期。
谷城黄石公碑阴记 唐 · 齐嵩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五十九
元宗季年。
济阳废而东平兼领之。
所称河东裴公。
即故郡守名序
所题赵郡李卓。
即今台长栖筠。
顷岁马公炫自郎官出牧。
少与台长交契莫逆。
尝勤尔于庙。
不睹所记。
逌搜李文。
以勒贞石。
每叹曰。
所谓经过(疑)文章者。
其在兹乎。
未及毕而谢病言归。
二千石郭公岑。
尚德是务。
踵成厥美。
曹掾韦腾。
曹掾俞黄中。
郡之良也。
承命集事。
殿中侍御史高阳齐嵩
聆而嘉之。
故纪云。
唐大历八年七月十五日建。
颜鲁公行状 唐 · 殷亮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四
公姓颜。
名真卿
字清臣
小名羡门子
别号应方
京兆长安人也。
颜氏乃春秋小邾子之苗裔。
昔帝轩氏生昌意
昌意生颛帝。
颛帝生老童。
老童生吴回
吴回生陆终。
陆终生六子。
一曰昆吾
国卫也。
二曰参胡。
其国韩也。
三曰彭祖
其国徐也。
四曰会人。
其国郑也。
五曰曹姓。
其国邾也。
六曰季连。
其国楚也。
曹姓国于邾。
春秋邾武公为鲁之附庸国。
武公名仪甫
字颜公
故公羊传云。
颜公有功于齐。
齐威公命为小邾子。
子孙以王父字为姓氏。
以其附庸于鲁。
故代代事鲁为卿大夫。
故先贤传孔子弟子。
达者七十二人。
氏有其八。
氏之儒学可知也。
颜无繇字路
颜回字子渊
辛字子柳
颜高字子骄
颜祖字襄颜
哙字子声。
颜之仆字叔并
颜何是也。
至公之十六代魏青徐二州刺史讳盛
字鲁国
琅琊
临沂县西七里。
十二代侍中讳含
琅琊丹阳
五代北齐黄门侍郎讳之推
丹阳京兆长安
高祖秦王记室参军讳思鲁
曾祖蒋王文学著作郎讳勤礼
王侍读讳昭甫。
薛王友赠太子少保讳惟贞
秘书监师古之曾侄孙也。
公以家本清贫。
少好儒学。
恭孝自立。
贫乏纸笔。
以黄土埽墙。
习学书字。
楷书绝妙。
词翰超伦。
年弱冠。
开元二十二年进士及第登甲科。
二十四年吏部擢判入高等。
朝散郎秘书省著作局校书郎
天宝元年秋
扶风郡太守崔琇举博学文词秀逸。
元宗御勤政楼。
策试上第。
以其年授京兆府醴泉县尉
黜陟使户部侍郎王珙以清白名闻。
通直郎长安
六载监察御史
制云。
文学擅于登科。
器干彰于适用。
宜先汗之职。
俾伫埋轮之效。
寻充河东朔方军试覆屯交兵使
凡阅举糺士伍舒惨之情。
事理无不必当。
七载又充河西右军覆屯交兵使
五原郡有冤狱不决。
公理之。
时方久旱。
而甘泽立应。
郡人呼为御史
八载又充河东朔方军试覆屯交兵。
使有荥阳郑氏兄弟三人。
或居令长。
或尉京畿剧任。
往年母亡。
殡于太原佛寺空园之内。
经二十九载未葬。
公乃劾奏之。
敕三人放归田里。
终身勿齿。
左金吾将军李延业。
素承恩渥。
曾召蕃客内宴。
引驾仗不报台。
公责之。
业凭恃权势。
朝堂喧愤。
公奏之。
出为济南太守
朝廷惮焉。
不敢不肃。
八月殿中侍御史
中丞宋浑
以私怨为御史吉温崔圭所诬告。
贺州
公谓曰。
奈何以一时之忿。
而欲危宋璟裔乎。
由是与二人不平。
宰相杨国忠初党于
亦怒公之不附已。
吉温中丞蒋冽奏公为东京畿采访判官
九载十二月侍御史
百馀日转武部员外郎
判南曹
提纲目。
锄苛细。
武调者多感而怀之。
十二载。
国忠以前事衔之。
谬称精择。
乃遂出公为平原太守
其实去之也。
公至郡。
访孝义名节之士。
皆旌其门闾。
或蠲其户役。
安陵处士张镐
多才博识隐居。
公诣其居。
与之抗礼。
廉使巡察
乃荐焉。
其后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安禄山幽州十馀载。
末年反迹颇著。
人不敢言。
公亦阴备之。
因岁终式修城
乃浚濠增堵。
坏𡑡垣。
立植木。
内为禦敌之计。
外托胜游之资。
及兵兴。
果赖其固而城得全。
十四载。
禄山祸谋将发。
公遣子至范阳禄山
今年冬合当入计。
禄山猜之。
不许。
公既不得离郡。
乃遣亲客前汉长史蹇昂奏其状。
状留禁中不报。
十一月
禄山反于范阳
众号十五万。
长驱自赵定而南。
洛阳
散榜诸郡。
莫敢枝梧。
禄山乃榜公。
令以平原博平兵七千人防河。
博平太守张献直为副。
公登时使平原司兵参军李平乘驷奏之。
平至东京
封常清
云吾得上旨。
凡四方奏事者。
许开函而再封之。
平听焉。
常清遂倚帐操笔。
寄书于公。
论国家之事。
词意甚切。
并附募捕逆贼牒数十封至平原
令坚相待。
公从之。
使亲表及门客密送于诸郡。
因此多有。
常清乃寻自败绩焉。
有敕赐死于陕州
竟不接声。
平之未至京师也。
元宗叹曰。
河北二十四郡。
无一人向国乎。
及闻平至。
中使五六辈迎之。
兼敕奔马直至寝殿门。
然后令下。
奏事毕。
元宗大喜。
顾谓左右曰。
颜真卿何如人。
朕兼未曾识。
而所为乃尔。
禄山之发范阳也。
平原郡有静塞。
屯平卢镇兵三千五百人。
并已发赴镇。
在路未达。
公悉追回。
更追诸县武举及猎射人
兼召募精勇。
旬日至万馀人。
宗子平原郡录事李择交统之。
骁勇之士刁万岁和琳徐浩相如高抗等分押营伍。
皆千夫之长。
乐以义举。
腹心无阻。
而为其将帅焉。
聚兵后数十日。
公大飨将士于子城四门之外。
办吏四人主酒食所约五十万。
厮役之流。
无不饱饫。
公躬自抚巡。
举酒下泪。
言国家之恩。
戮力死节。
无以上报。
众皆激愤勇。
思致命焉。
饶阳太守卢全诚与司马李正举兵据其城。
河閒司法参军李奂禄山所置长史王忠济南
月馀日。
清河义兵复归本郡。
济南太守李随下游奕将訾嗣贤渡河。
博平太守马⿱(异)
据其郡。
各有众数千。
或至万人。
相次于平原。
共推公为盟主。
公三辞后听焉。
诸郡咨禀指挥
告败剋日数十至。
信都郡武邑县李铣来投。
县令宣远刘铣母。
公以私钱十万募人劫迎之。
故士众叹感。
无不愿效者。
果遂偫意。
兼斩庞宣远首而携回。
十二月
禄山东京
留守尚书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巩县蒋清等。
因使以三人之首来徇河北
且以胁降诸郡。
使者段子光至。
初拽入门。
子光大呼曰。
仆射十三日东京
远近尽降。
河北诸郡不从。
故令我告之。
公若损我。
悔有日在。
遂历指三首。
各言其人。
公识其是。
恐摇人心。
乃谬谓诸将曰。
我审此三人。
皆非也。
遂命腰斩子光。
潜令收藏三首。
志其处。
数日稍定。
等首澡洁。
仍缚蒲为身棺殓。
发哀致祭
城外殡之。
三日
举声下泪。
受文武吊慰。
左右无不出泣涕者。
自此义合归者益多矣。
斩段子光之日。
沧州清河县步五千攻常山
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拥兵最近。
不时出救。
常山遂陷。
诸郡颇有贰者。
元宗乃以公为户部侍郎
依前平原太守充本郡防禦使
仍与节度使李光弼计会招讨
公以景城长史李晖为副。
李铣贾载侍御史沈震判官
是月。
又诏公为河北采访处置使
公又以前咸阳王延昌判官
张澹支使
清河郡寄客李华(后因封事睿宗有敕改名)
为郡人来乞师于公曰。
窃闻公高义首唱。
河朔归顺之人皆依倚。
以为声气洪赡。
人心可用。
若不倦于听。
则仆请言之。
公曰。
何如。
曰。
国家旧制。
江淮郡租布贮于清河
以备北军费用。
为日久矣。
相传为天下北库。
今所贮者有江东布三百馀万疋。
河北租调绢七十馀万。
当郡䌽绫十馀万。
累年税钱三十馀万。
仓粮三十万。
时讨默啜
甲仗藏于库内五十馀万。
编户七十万。
见丁十馀万。
计其实。
足以三平原之富。
料其卒。
足以二平原之彊。
若因抚而有之。
以两郡为腹心唇齿。
其馀乃四支耳。
安敢有不从者哉。
彼要仆为行人。
以造公之垒。
仆明见其可同心也。
取命于屏戟之外。
惟公图之。
公曰。
所合之众。
未曾知战。
自死且急。
安有恤邻之暇哉。
虽然。
诺足下之请。
则可为乎。
对曰。
清河遣仆致命于公者。
盖欲禀义□大贤以济谋。
非力不足。
而借公之师。
以当强寇也。
瞻仰高意。
未有决词定色。
与济清河也。
安敢言为哉。
时华才年二十馀。
皆沮云。
必动众无成。
惟公奇之。
迫于众情。
未□许耳。
乃就馆操书。
以达其意。
意者略言清河去逆就顺。
以全实之资。
上公之军。
承公之命。
时不纳而疑之。
即仆回辕之后。
清河必有所托。
系与他人。
与公为西面之难。
无什日之期耳。
公及噬脐乎。
公览而惊之。
遂排偫议。
独仗其决。
借兵六千人。
兵既出平原。
次于竟上。
将把公手而归。
公曰。
兵既行矣。
可以言吾子之意否。
曰。
近闻朝廷遣程千里精兵十万。
太行东下。
拟诣口。
河北诸军讨灭叛逆。
而口为贼所守。
千里兵不得东出。
须先伐魏郡袁知泰(泰禄山所署伪太守
纳旧太守司马垂。
使为西南主。
分开口。
千里之军。
因令讨邺郡以北。
直至幽府已来未顺城邑。
平原清河率同盟诸将。
以十万人直指河阳
分效兵巡河。
而悉制其奔冲之路。
计王师东讨洛邑
必不减二十万。
河南诸郡义师。
西向临之。
亦不减十万。
公当表请坚壁勿战。
不旬月而贼有溃败相图之势矣。
公然之。
遂移牒清河等诸郡。
并遣大将宗子李择副将平原县令范馥偏裨和琳徐浩等十馀人。
促兵清河合势。
便宜从事
复命于清河
因兵合之际。
修永济渠。
引水绕州。
城上大修守战之具。
旬日而毕。
又以清河四千兵。
平原连踪而西。
博平亦义兵千人来合。
于是三郡之师。
屯于博平郡堂邑县西南十里。
袁知泰遣其麾下将白嗣深乙舒蒙等。
率二万人来拒战。
三郡之兵。
尽日苦斗。
遂大败之。
斩首万馀级。
生擒一千馀人。
马一千匹。
军资器械。
不可胜数。
其日。
魏郡城东南面女墙一百五十步。
无故而崩(去郡邑百里战日而崩所以为异)
知泰走投汲郡
于是自魏郡以东。
堂邑百馀里。
莫不携壶浆于道侧。
候官军。
公声益震。
境内稍安。
初平原之师。
既西合清河
时贼将史思明饶阳
恐平原救之。
仍遣游弈兵来拒。
前锋去旧县十里。
公惧不敌。
乃遣骁将刁万岁以三千兵逆之。
坚壁不战。
又以书过河。
北海太守贺兰进明
马步兵五千来助。
公陈兵而迎之。
相揖哭于马上。
悽恸三军。
宴犒甚厚。
进明遂屯平原城南。
息养士马。
公每事咨谋之。
自是兵威之重。
稍移于进明矣。
而公不以为嫌。
进明未有所之。
李择交兵入清河
寻又破于堂邑
而因公以有功。
礼逊于进明
河北招讨使
择交馥各徵进官级。
清河博平有功。
不录一人。
时论进明必有后败。
未期果失律于信都城下。
有诏抵罪。
公纵之使赴行在。
进明以全。
乃公护之也。
君子曰。
窃人之财。
犹为之贼。
况窃人之功乎。
进明之不死幸也。
然公亦过于宽厚矣。
三月
河北节度使李光弼
以朔方马军三千。
步军五千。
初出土门
将讨定河朔
公乃抽兵归。
并放博平清河等军各归本郡。
敛戢以待光弼之命。
俄而光弼平山郡(敕改常山平山
续有诏遣郭子仪以万军助之。
两进兵又拔赵郡
史思明方守博陵以自固。
仍将兵来拒。
于是两军与思明三万人对阵于嘉山大战。
思明败绩。
徒跣走入博陵城
两军斩首万馀。
虏获不可胜计。
平山赵郡已拔。
刘正臣本名客奴归顺于平原。
平卢等十七郡。
公先据之。
于是横截贼路。
人往来幽府。
皆以精骑偷路。
又多被官军杀之。
其贼将士父母妻子。
及曳落河种族。
并质在范阳
绝怀震恐。
时方盛暑
公知光弼子仪禁断侵掠。
将士少衣服。
乃送十五万帛。
为三万人装以遣。
人至饶阳
潼关不守。
两军却入土门
遂留不行。
河北诸郡。
公始复指麾征讨之事。
肃宗之在灵武也。
公前后遣判官李铣马步军张云子。
以蜡为弹丸。
以帛书表。
实于弹丸之内。
潜至灵武奏事。
有诏以公为工部尚书御史大夫
依前河北招讨采访处置使
又于丸内奉敕书。
及即位改年赦书至平原
散下诸郡宣奉焉。
又令前监察御史郑昱奉赦书。
宣布河南江淮
所在郡邑。
风从不疑。
而王命遂通。
则公之力也。
河北诸郡。
禀公之命。
粗为安肃
公以兵兴半年。
军用已竭。
思所以赡济之。
未得其略。
先是清河行人李华
堂邑战胜后。
又睹公辞权而不有之。
遂藏于人閒不及见。
公再三盟约。
号令诸郡。
及以文牒求之曰。
清河郡属崔审交应贼之后。
吏不安。
行人李华乃崇墉隍。
锻甲矫剪。
乞师破敌。
和众安人
静言其功。
须有甄赏。
仍牒之于路以求焉。
于是复诣平原。
与公相见。
公因问以足用之计。
遂与公数日参议定。
以钱收景城郡盐。
沿河置场。
令诸郡略定一价。
节级相输。
而军用遂赡。
北海郡录事参军第五琦
刺史贺兰进明招讨河北
睹其事。
遂窃其法。
乃奏肃宗于凤翔。
至今用之不绝。
然犹未得公本策之妙旨焉。
是年秋
禄山遣其将史思明子奇等。
并力攻河北诸郡。
前后百馀日。
饶阳河閒景城乐安
相次而陷。
所存平原博平清河三郡而已。
然人心溃叛。
不可复制。
公乃将麾下骑数百。
弃平原渡河。
淮南山南取路。
肃宗于凤翔行在。
初公之将过河也。
乃谓判官穆宁张澹曰。
贼势死尔。
若委命待擒。
必为其快心。
辱国之命也。
今将径赴行在。
公以为何如。
若朝廷必诛败军之罪。
以励天下。
则王纲可振。
死亦何恨。
如复从事
以责后效。
则业不朽矣。
与诸将皆赞之。
策马发至。
朝廷除公为宪部尚书
刘客奴渔阳归顺。
史思明光弼子仪相持于赵定之閒。
客奴遣使越海。
与公计会。
公使判官贾载将男颇为质信。
泛海以军粮及战士衣服遗之。
时颇始年十岁馀。
公更无子息。
三军恳请留之。
不从。
等回。
公乃与渔阳声势相连。
寻又使人迎其军。
比至。
公已弃平原。
归于行在。
竟不及事。
然自肃宗已来。
河南及诸道立大将
如王元忠田神功董泰侯希逸李正已许杲卿等。
初皆是公自北海迎致之者。
终无私谒焉。
至二年正月
又除御史大夫
未几。
因忤圣旨。
冯翊太守
乾元元年三月又改蒲州刺史本郡防禦使
丹阳县开国子
食邑一千户
是年为酷吏唐旻所诬。
饶州刺史
二年六月升州刺史
浙江西道节度使兼宋亳都防禦使
刘展反状已露。
公虑其侵轶江南
乃选将训卒。
缉器械为水陆战备。
都统使李峘以公为太早计。
因密奏之。
肃宗诏追。
未至京。
刑部侍郎
刘展举兵渡淮。
败绩奔江西
淮南遂陷于
议者皆多公而怨焉。
上元元年秋
御史中丞敬羽
狙诈险惨。
班列皆避之。
公曾与之语及政事。
遂遭诬贬蓬州长史
公乐道自怡。
不以介怀。
宝应元年八月
代宗有诏除利州刺史
十二月户部侍郎
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
广德元年又加金紫光禄大夫
荆南节度使观察处置使
迟留未行。
为密近所诬。
遂罢前命。
代宗幸陕。
公扈从至行在。
尚书右丞
宰相元载与公不叶。
公亦面数之。
不为之屈。
及銮驾还宫。
公曾建议先谒庙。
然后即安宫阙。
事竟不行。
方在于立班。
更顾公曰。
所见虽美。
其如不合事宜。
公怒而进曰。
用舍在相公耳。
言者何罪乎。
然朝廷纪纲。
岂堪相公再破除也。
自此衔之而不忘。
二年正月检校刑部尚书御史大夫朔方行营汾晋等六州宣慰使
又疑公因使奏对必言短。
寻罢前命。
惟知刑部尚书事。
三月晋封鲁郡开国公
食邑三千户。
自与公有隙。
常俟公阙。
公亦献书直奏其奸状。
代宗俱容。
不罪之也。
永泰二年春
差公摄职谒太庙。
公以祭器不修。
言之于朝。
谮公以为讪谤时政。
峡州别驾
代宗为罚过其罪。
寻换吉州别驾
公与往来词客。
诗酒讲论。
为乐甚。
有所著。
编为庐陵集十卷。
大历三年抚州刺史
在州四年。
以约身减事为政。
然而接遇才人。
耽嗜文卷。
未曾暂废焉。
因命在州秀才左辅元
编次所赋。
临川集十卷。
七年九月湖州刺史
公以时相未忘旧怨。
乃加勤于政。
而以杭州富阳李㟧为本州防禦副使
苏州寓客校书郎权器游客前大理司直杨昱判官
委垦草辟田之务于
委阅簿检吏接词政之务于等。
而境内宴然。
公初在平原。
未有兵革之日。
著韵海镜源。
成一家之作。
始创条目。
遂遇禄山之乱。
寝而不修者二十馀年。
及至湖州
以俸钱为纸笔之费。
延江东文士萧存陆士修裴澄陆渐颜祭朱弁李莆清河寺僧智海兼善小篆书吴士汤涉等十馀人。
笔削旧章。
该搜偫籍。
撰定为三百六十卷。
大凡据法言切韵次其字。
按经史及诸子语。
据音韵次字成句者刊成文裁以类编。
又按仓雅及说文玉篇等。
其义各注其下。
谓之字脚。
韵海者。
以牢笼经史之语。
依韵次之。
其多如海。
镜源者。
八体之本。
究形声之义。
故曰镜源。
绵亘数
其功乃毕。
表奏上之。
有诏付所司藏之于书府。
大抵求经史撰集篇赋。
利于后学焉。
此外饯别之文。
及词客唱和之作。
又为吴兴集十卷。
检校国子祭酒杨昱
御史中丞京畿采访使除为汉州刺史
湖州刺史
以旧府之恩。
乘州人之请。
纪公遗事。
刊石立去思碑于州门之外。
即今都官郎中陆长源之词也。
十二
元载伏诛。
召公刑部尚书经年。
公以前后频典刑宪。
密启辞焉。
乃上选举利害事宜数十条。
代宗善之。
人莫知也。
遂改吏部尚书
今上谅闇之际。
诏公为礼仪使
先自元宗以来。
此礼仪注废阙。
临事徐创。
实资博古练达古今之旨。
所以朝廷笃于讪疾者。
不乏于班列。
多是非公之为。
公不介情。
惟搜礼经。
执直道而行已。
今上察而委之。
山陵毕。
光禄大夫
太子少师
依前为礼仪使
前后所制仪注。
令门生左辅元编为礼仪十卷。
今存焉。
三年八月太子太师
四年。
淮宁节度使李希烈以十四州叛。
袭陷汝州
执刺史李元平蔡州
朝廷诏公为淮宁军宣慰使
公乘驿驷至东京
河南尹郑叔则劝公曰。
反状已然。
去必陷祸。
且须后命。
不亦善乎。
公曰。
君命也。
焉避之。
许州
希烈相见。
宣传诏意未毕。
逆贼使其大将军王玢周曾
诟公以丑词。
劫公以白刃。
又令邻境同恶所遣使者四人。
希烈之前拜舞。
伏称诬诉国家之事。
勃慢凶豪。
词所不忍听也。
又令亲兵五千人。
号为希烈养子
人各持一刀。
逼胁于公。
如欲剸食之势。
公位不移定。
色不挠惧。
希烈睹公辞色不变。
谬为惊骇。
以身蔽公。
兵人既退。
方揖公就馆。
前后诈为公表奏。
自说其强盛以请汴州者数十。
今上知而寝之。
希烈虽穷凶极恶。
然亦感公文义。
大陈设燕会。
将欲送公于朝廷。
先为贼所擒汝州刺史李元平时在座。
公指引叱责之。
元平羞惭而起。
书其奸意。
坐上潜通。
希烈意变。
罢宴后。
遂拘公于官舍。
令甲卒十人守之。
仍穿一坑于厅之前以胁公。
公乃直言指希烈云。
死生有定。
何足多端相侮哉。
但以一剑见与。
公即必睹快事。
无多为也。
希烈惭谢焉。
自后不敢无礼于公也。
居数月。
贼于安州城下破官军。
得获将士。
以头连誇示于公。
公大声叫呼。
自床投地。
愤绝良久乃苏。
从此更不复与人言语。
哥舒曜收复汝州
检校刺史周晃已下百人。
希烈乃遣周曾康秀林等领二万人。
来袭哥舒于汝州
秀林行至襄城
乃谋翻兵杀希烈
奉公为节度使以归顺。
希烈押衙姚澹亦为内应。
先期一日事泄。
希烈乃遣骡子军三千。
奄至襄城
周曾等。
收其期兵而回。
因送公于蔡州龙兴寺居焉。
公度不得全。
自撰墓志。
以见其心。
又就希烈请数人之馔。
希烈不知而给之。
自陈设之。
因为文祭周曾已下为贼所害者。
无不欷歔。
其十二月
希烈汴州
僣逆称号。
为惨酷之具以逼公。
意欲其屈礼。
公愤然而无求生之意。
贼以止焉。
贞元元年
河南王师复振。
贼虑蔡州有变。
乃使其将辛景臻。
龙兴寺积薪。
以油灌。
既纵火。
乃传希烈之命。
若不能屈节。
自即裁之。
公应声投地。
臻等惊惭。
扶公而退。
希烈审不为已用。
其年八月二十四日
又使景臻等害于龙兴寺幽辱之所。
凡享年七十七。
明年三月
希烈为麾下将陈仙奇所杀。
西平
仙奇军将营送公神榇于京师
嗣子栎阳县頵次子秘书省正字硕迎丧至汝州襄城县
乃葬焉。
攀号屡绝。
毁裂过不自胜。
其年十一月三日
祔葬万年县凤栖原之先茔。
有诏赠司徒
谥曰文忠
赙钱五十万。
二百硕。
中使吊祭。
仪仗送于墓所。
朝野莫不哀伤。
公蹈忠节之苦。
古今无类焉。
公平居之日自卑。
有井介之操。
而能容众。
有洁已之方。
不以疵物。
与道合岁寒者。
终始无渝变。
况君臣大义。
名教大节。
而得造次焉可夺求生而害仁者。
于戏。
淮宁之难。
岂止天不慭遗。
盖亦有无良之人。
以怨报德。
投之于无存之地也。
悲夫。
初遭难后。
江西节度曹王皋上表曰。
臣见蔡州归顺脚力张希璨王仕禺等说。
去年八月二十四日
蔡州城中见封有邻儿不得名字云
希烈令伪皇城使辛景臻右军安华于龙兴寺颜真卿
埋于罗城西道南里。
并立碑。
臣听之未毕。
涕泗交流。
三军对臣。
亦苦呜咽。
且臣死王事。
子复父雠。
人伦常经。
不足褒异。
所悲去古日远。
浇风荡浮。
多苟偷生。
曾不顾节。
使忠孝寂寞。
人伦憔悴。
段秀实奋身击泚首。
颜真卿伏缢烈庭。
皆启明君臣。
发挥教训。
近冠青史。
远绍前贤。
夫日月丽天。
幽明向烛。
忠烈曜世。
回邪革心。
伏请陛下降议百寮。
遐布九有。
刻石颂德。
告庙图形。
使元壤感恩。
皇风泽物。
公之密亲懿友。
动相规用。
以成其务者。
即今给事中殷公亮吏部员外郎柳公冕。
采其谋猷。
分以休戚者。
吉州刺史李公㟧
重其器。
悦其能者。
检校国子祭酒杨公昱故户部员外郎权公器
其馀顾盻曾假吹嘘成名。
布于词场及内外之列者。
不可胜纪。
李公吉州以小子久趋于栏戟。
定以使言。
将存刊刻。
用防逸坠。
尚实去饰。
庶无愧焉。
其故同事之人。
先后存亡。
录之于左。
谨状。
集注难经序 唐 · 杨元操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一
黄帝八十一难经者。斯乃渤海秦越人之所作也。
越人受桑君之秘术。遂洞明医道。
至能彻视藏府。刳肠剔心。
以其与轩辕扁鹊相类。乃号之为扁鹊
又家于卢国。因命之曰卢医
世或以卢扁为二人者。斯实谬矣。
黄帝有内经二帙。帙各九卷。
而其义幽赜。殆难穷览。
越人乃采摘英华。钞撮精要。
二部经内。凡八十一章。
勒成卷轴。伸演其首。
探微索隐。传示后昆。
名为八十一难。以其理趣深远。
非卒易了故也。既宏畅圣言。
故首称黄帝。斯乃医经之心髓。
救疾之枢机。所谓脱牙角于象犀。
收羽毛于翡翠者矣。逮于太医令吕广为之注解。
亦会合元宗。足可垂训。
而所释未半。馀皆见阙。
余性好医方。问道无倦。
斯经章句。特承师授。
既而耽研无斁。十载于兹。
虽未达其本源。盖已举其纲目。
此教所兴。多历年代。
非惟文句舛错。抑亦事绪参差。
后人传览。良难领会。
今辄条贯编次。使类例相从。
凡为一十三篇。仍旧八十一首。
吕氏未解。今并注释。
吕氏注不尽。因亦伸之。
并别为音义。以彰厥旨。
昔皇甫元晏三部为甲乙之科。近世华阳陶贞白广肘后为百一之制。
皆可以留情极虑。济育偫生者矣。
余今所演。盖亦远慕高仁。
迩遵盛德。但恨庸识有量。
圣旨无涯。绠促汲深。
元致难尽。前歙州歙县杨元操序。
王侍郎广宣上人观放榜后相贺822年 中唐 · 元稹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
引用典故:刘繇
渥洼徒自有权奇,伯乐书名世始知。
竞走墙前希得俊,高悬日下表无私。
都中纸贵流传后,海外金填姓字时。
珍重刘繇因首荐进士李景述以同判解头及第),为君送和碧云诗。
批斫槐树牒文 唐末 · 张造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二十一
近奉文牒。令伐官槐
若欲造车。岂无良木。
恭惟此树。其来久远。
东西列植。南北成行。
辉映秦中。光临关外。
不唯用资行者。抑亦曾荫学徒。
拔本塞源。虽有一时之利。
深根固蒂。须存百代之规。
神尧入关。先驻此树。
元宗幸蜀。见立丰碑。
山川宛然。原野未改。
召伯所憩。尚自保全。
先王旧游。宁宜剪伐。
思人爱树。诗有薄言。
运斧操斤。情所未忍。
道德真经广圣义序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三十一
序曰。
珠韬玉札云。
太上老君降迹行教。
远近有四。
其一。
历劫禀形。
随方演化。
即千二百号百八十名
散在诸经。
可得徵验矣。
其二。
此劫开皇之始。
运道之功。
孕育乾坤。
胞胎日月。
为造化之本。
天地之根。
播气分光。
生成品汇。
自五太之首。
逮殷周之前。
帝王师
代代应见。
即郁华录图
广成尹寿
因机表号是也。
三皇迭往。
五帝不归。
云纪龙师。
时迁数革。
鸟官火运。
川逝风移。
步骤不同。
浇淳渐变。
虽揖让斯在。
而干戈屡兴。
阪泉有剪戮之师。
丹浦有专征之旅。
智诈行而太朴隐。
仁爱显而孝慈生。
元默希夷。
日以寝薄。
陶唐以耄昏厌位。
虞舜以历试登庸。
忧轸万方。
服勤庶政。
老君号尹寿子
居于河阳
以道德真经降授于
经之旨也。
道以无为居先。
德以有称为次。
亦犹三皇之书。
言大道也。
五帝之书。
言常道也。
其下薄裁非之义。
节兼爱之仁。
损俯仰之礼。
挫铦巧之智。
斥用兵之暴。
抑谲诈之谋。
使人复朴还淳
以无为无事为理。
虽力而行之。
窜凶举相。
明目达聪。
敦睦九族。
平章百姓。
而恬和清静之道。
莫能致也。
之后。
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
各子其子。
大道既隐。
元化不流。
礼乐滋繁。
政刑大用矣。
其三。
老君以商阳甲子代降神寓胎。
武丁之年。
诞生于亳。
即今真源县九龙太清宫是其地也。
或隐或显。
潜化偫方。
周昭王癸丑之年。
以此二经授关令尹喜
传于天下。
世得而闻焉。
其四。
将化流沙。
尹喜期会于西蜀青羊之肆。
示现降生。
昭王丁巳之年也。
此道德经自函关所授。
累代尊行。
哲后明君。
鸿儒硕学。
诠疏笺注。
六十馀家。
则有节解上下内解上下想尔二卷。
河上公章句严君平指归十四卷。
山阳王弼注。
南阳何晏
河南郭象
颍川钟会
隐士孙登
仆射太山羊祜
沙门罗什
沙门图澄。
沙门僧肇
梁隐居陶宏景。
范阳卢裕。
草莱臣刘仁
吴郡徵士顾欢
灵仙人晋人河东裴楚思。
秦人京兆杜弼
宋人河南张凭
梁武帝
梁简文帝
清河张嗣。
道士元静
道士孟安排
道士智周
道士窦略。
道士诸糅。
道士刘进
道士李橎。
唐太史令傅奕
唐嵩山道士魏徵
法师宗文明。
仙人胡超。
道士安邱。
道士尹文操
法师韦录。
道士王元辩。
谏议大夫肃明观主尹愔
道士徐邈
翰林道士何思远。
衡岳道士薛季昌
洪源先生王鞮。
法师赵坚。
太子司议郎杨上善。
吏部侍郎贾至
道士
任真子李荣
成都道士黎元兴。
太原少尹王光庭
道士张惠超
龚法师
通义郡道士任太元。
道士冲先生殿中监申甫
岷山道士张君相。
道士成元英。
汉州刺史王真
道士少明
元宗皇帝所注道德上下二卷。
即今所广疏矣。
所释之理。
诸家不同。
或深了重
不滞空有。
或溺推因果。
偏执三生。
或引合儒宗。
或趣归空寂。
莫不并探骊室。
竞掇珠玑。
陟钟山
争窥圭瓒。
连城在握。
照乘盈怀。
敷宏则光粲缣缃。
演畅则䌽文编简。
语内修则八琼玉雪。
雰霭于丹田。
九转琅膏。
晶荧于绛阙。
尽六气回环之妙。
五灵夹辅之功。
忘之于心。
息之于踵。
得无所得。
而了达化元矣。
语品證也。
则摆落细尘。
超登上秩。
游八外而放旷。
指三境而跻升。
蹈太乙之位矣。
而总内外之要。
兼人天之能者。
未有其伦。
开元至道昭肃孝皇帝降神龙变。
接统象先
戡内难以乘乾。
咨中兴而御极。
无为在宥。
四十五年。
汾水襄城
靡劳辙迹。
具茨大隗
自得朋游。
廓八溟为仁寿之庭。
普万宇为华胥之国。
至道至德。
超哉明哉。
钦若尊经。
本朝家教。
象系不足以拟议。
风雅不足以指陈。
横亘古今。
独立宇宙。
虽诸家染翰。
未穷众妙之门
多士研精。
莫造重元之境。
凝旒多暇。
属想有归。
躬注八十一章。
制疏六卷。
内则修身之本。
囊括无遗。
外即理国之方。
洪纤毕举。
宸藻遐布。
夺五云之华。
天光焕临。
则两曜之色固可以季仲十翼。
辉映二南。
若亲禀于元元。
信躬传于太上。
冠九流而首出。
垂万古而不刊。
大风赤雁之歌。
诚难接武。
典论金楼之作。
讵可同年。
但以疏注之中。
引经合义。
周书鲁史。
互有发明。
四始漆园。
或申属类。
后学披卷。
多瞢本源。
辄采摭众书。
研寻篇轴。
随有比况。
咸得备书。
纂成广圣义三十卷。
大明在上。
而爝火不休。
巨泽溥天。
而灌浸不息。
诚不知量。
粗备阙文。
天复元年龙集辛酉九月十六日甲子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