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宣州营田副使马步都指挥使李萼节度副使军职 五代至宋初 · 徐铉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七十九、全宋文卷一六、《徐公文集》卷七、《全唐文》卷八七九
敕:王者官人之旨,必褒贤能而均劳逸也。
列辟垂宪,予弗之忘。
某官李萼,夙负壮图,少为裨将,馀勇可贾,有劳不矜。
泗水剖符,边候宁晏;
宣城从帅,连营辑和。
将领之权,久烦耆德;
毗赞之任,未极初筵。
俾援尚齿之文,就疏加等之命。
勉承朝奖,无替忠诚。
可。
三贤论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七
或曰。
吾读古人之书。
而求古人之贤未获。
嗟夫。
遐叔谓曰。
无世无贤人。
其或世教不至沦于风波。
虽贤不能自辩。
况察者未之究乎。
郑卫方奏。
正声间发。
极和无味。
至文无彩。
听者不达。
反以为怪谲之音。
太师乐工。
亦皆失容而止。
曼都之姿。
杂于憔悴。
缊絮
蒙萧艾。
美丑夷伦。
以为陋。
此二者既病不自明。
又求者亦昏。
将剖其善恶。
在迁政化。
端风俗。
则贤不肖异贯。
而后贤者自明。
而察者不惑也。
余兄事元鲁山而友刘萧二功曹
此三贤者。
可谓之达矣。
或曰。
愿闻三子之略。
遐叔曰。
元之志行。
当以道纪天下。
刘之志行。
当以六经谐人心。
萧之志行。
当以中古易今世。
元齐愚智。
刘感一物不得其正。
萧呼吸折节而获重禄。
不易一刻之安。
元之道。
刘之深。
萧之志。
及于夫子之门。
则达者其流也。
然各有病。
元病酒。
刘病赏物。
萧病贬恶太亟。
奖能太重。
元奉亲孝。
居丧哀。
抚孤仁。
徇朋友之急。
莅职明于赏罚。
终身贫。
乐天知命焉。
以为王者作乐崇德
殷荐上帝。
以配祖考。
天人之极致也。
而词章不称。
是无乐也。
于是作破阵乐词。
是乐也。
协商周之颂。
推是而论。
则见元之道矣。
刘名儒史官之家。
兄弟以学著称。
乃述诗书礼乐春秋为五说。
条贯源流。
备今古之变。
推是而论。
则见刘之深矣。
萧以史书为繁。
尤罪子长不编年陈事。
而为列传。
后代因之。
非典训也。
将正其失。
自春秋三家之后。
非训齐生人不录。
次序缵修。
以迄于今。
志未就而殁。
推是而论。
则见萧之志矣。
元㨿师保之席。
瞻其形容。
不俟其言而见其仁。
刘被卿佐之服。
居宾友之地。
言理乱根源。
人伦隐明。
参乎元精。
而后见其妙。
萧若百鍊之钢。
不可屈折。
当废兴去就之际。
一生一死之间。
而后见其大节。
视听过速。
欲人人如我。
志与时多背。
恒见诟于人。
取其中节之举。
是可以为人师矣。
学广而不偏精。
其贯穿甚于精者。
又文方复雅商之至。
当以律度百代为任。
而古之能者。
往往不至焉。
超蹈孤厉。
不可谓不知言也。
茂挺父为丞得罪。
清河张惟一时佐廉使
按成之。
茂挺初登科。
自洛至
道邀使车。
发词哀乞。
惟一涕下。
即日舍之。
且曰。
萧赞府生一贤才。
资天下风教。
吾由是得罪亦无憾。
夫如是。
得不谓之孝乎。
或曰。
三子者各有所与游乎。
遐叔曰。
太尉房公。
可谓名公矣
每见鲁山
则终日叹息。
谓予曰。
紫芝眉宇
使人名利之心尽矣。
司业苏公。
可谓贤人矣。
每谓当时名士曰。
使仆不幸生于衰俗
所不耻者。
元紫芝
广平程休士美端重寡言。
河间邢宇绍宗深明操持不苟。
弟宙次宗和而不流。
南阳茂之季丰守道而能断。
赵郡李㟧伯高含大雅之素。
族子丹叔南诚庄而文。
族子惟岳谟道沈邃廉静。
梁国乔潭德源昂昂有古风。
宏农杨拯士扶敏而安道
清河房垂翼明志而好古。
河东柳识方明遐旷而才。
是皆慕于元者也。
刘在京下。
尝寝疾。
房公时临扶风
闻之。
通夕不寐。
顾谓宾从曰。
挺卿(集本作柄卿英华亦作柄卿注云唐书作捷一作挺)若不起。
无复有神道。
尚书刘公每有胜理。
必诣与谈。
数日忘返。
退而叹曰。
闻刘公清言。
见皇王之理矣。
陈郡殷寅直清有识尚。
恨言理少对。
未与刘面。
常想见其人。
河东裴腾士举精朗迈直。
弟霸士会峻清不杂。
陇西李广敬仲坚明冲而粹。
范阳卢虚舟幼直质方而清。
颍川陈谠言士然淡而不厌。
吴兴沈兴宗季长专静不渝。
颍川陈兼不器行古之道。
渤海高适达夫落落有奇节。
是皆重于刘者也。
工部侍郎韦述修国史
推萧同事。
礼部侍郎杨浚掌贡举
问萧求人。
海内以为德选。
汝南邵轸纬卿词举标干。
天水赵骅云卿才美行纯。
陈郡殷寅直清达于名理。
河南衍季融粹微而周。
会稽孔至惟微而好古。
河南陆据德邻恢恢善于事理。
河东柳芳仲敷该练故事。
长乐贾至幼邻名重当时。
京兆韦收仲成远虑而深。
南阳张有略维之履道体仁
有略族弟邈季遐温其如王。
中山颖士端疏明简畅。
颍川韩拯佐元行备而文。
乐安孙益盈孺温良忠厚。
京兆韦建士经中明外纯。
颍川陈晋正卿深于诗书。
天水尹徵之(集本英华作徽之英华又注云一作微)诚明贯百家之言。
是皆厚于萧者也。
尚书颜公。
重名节。
敦故旧。
茂挺少相知。
颜与陆据柳芳最善。
茂挺赵骅邵轸最善。
天下谓之颜萧之交。
殷寅衍睦于二交之间。
不幸元罢鲁山终于陆浑
刘避地逝于安康
萧归葬先人殁于汝南
今复求斯人。
有之无之。
是必有之。
而察之未克也。
三贤不登尊位。
不享下寿。
居易委顺。
贤人之达也。
不蒙其教。
生人之病也。
予知三贤也深。
故言之不怍云。
岳州圣安寺姓和尚碑铭814年 中唐 · 柳宗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八十七 创作地点: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
维某年月日。岳州大和尚终于圣安寺。凡为僧若干年。年若干。有名无姓。世莫知其闾里宗族所设施者。有问焉。而以告曰。性吾姓也。其原无初。其冑无终。承于释师。以系道本。吾无姓耶。法剑云者。我名也。实且不有。名恶乎存。吾有名耶。性海吾乡也。法界吾宇也。戒为之墉。惠为之户。以守则固。以居则安。吾闾里不具乎。度门道品。其数无极。菩萨大士。其众无涯。吾与之戚而不吾异也。吾宗族不大乎。其道可闻者如此。而止读法华经金刚般若经。数逾千万。或讥以有为。曰。吾未尝作。呜呼。佛道逾远。异端竞起。唯天台大师为得其说。和尚绍承本统。以顺中道。凡受教者。不失其宗。生物流动。趣向混乱。惟极乐正路为得其归。和尚勤求端悫。以成至愿。凡听信者。不惑其道。或讥以有迹。曰。吾未尝行。始居房州龙兴寺。中徙居是州。作道场于楞伽北峰。不越阃者五十祀。和尚凡所严事。皆世高德。始出家事而依者。曰卓然师。居南阳立山。卒葬岳州。就受戒者。曰道颖师。居荆州。弟子之首曰怀远师。居长沙安国寺。为南岳戒法。岁来侍师。会其终。遂以某月日葬于卓然师塔东干步。铭曰。
道本于一。
离为异门。
以性为姓。
乃归其根。
无名而名。
师教是尊。
假以示物。
非吾所存。
大乡不居。
大族不亲。
渊懿内朗。
冲虚外仁。
圣有遗言。
是究是勤。
惟动惟默。
逝如浮云。
教久益微。
世罕究陈。
爰有大智。
出其真门。
师以显示。
俾民惟新。
情动生变。
物由湮沦。
爰授乐国。
参乎化源。
师以诱导。
俾民不昏。
道用不作。
神行无迹。
晦明俱如。
生死偕寂。
法付后学。
施之无斁。
葬从我师。
无忘真宅。
荐是昭铭。
刻兹贞石。
其二碑阴记/无姓和尚既居是山。
曰。
凡吾之求。
非在外也。
吾不动矣。
宏农杨公炎自道州宰相徵。
过焉。
以为宜居京师
强以行。
不可。
将以闻。
曰。
愿间岁乃往。
明年
杨去相位。
窜谪南海上。
终如其志。
赵郡李萼
辩博人也。
岳州
盛气欲屈其道。
闻一言。
服为弟子。
河东裴藏之举族受教。
京兆尹宏农杨公某以其隐地为道场。
和州刺史张惟俭西峰广其居。
凡以货利委堂下者。
不可选纪。
受之亦无言。
将终。
命其大弟子怀远。
授以道妙。
终不告其姓。
或曰。
周人也。
信州刺史李某为之传。
长沙谢楚为行状。
博陵崔行俭为性守一篇。
凡以文辞道和尚功德者。
不可悉数。
宏农公自馀杭命以行状来。
怀远师自长沙以传来。
使予为碑。
既书其辞。
故又假其阴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