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泽州灵泉院记905年7月16日 唐末 · 司空图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七 创作地点: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中条山
严饬祠宇。
非欲侈于自奉也。
盖不崇不侈。
无以耸动偫品。
俾坚向善之心耳。
况帝梦可徵。
华缘已熟。
山川神祗。
罔不荐款。
故自京邑以及遐裔。
胜槩相望。
皆奠厥居。
中条发于蒲。
趋于艮。
杰出而为太行
天坛不得不冠。
盖华嵩。
争勍日观也。
北川壑会流。
盘郁粹。
自高平西顾。
以至灵泉极矣。
泉之为灵。
非惟利物。
亦当滋润所及。
不育毒螫也。
其院东向显豁
亘为大川
端门洞辟。
正与旭日相迓。
岂梵书所谓震旦者。
此其證哉。
且有为无为。
于我不碍。
弛之则若涸其中。
用之则必滂其外。
皆克固其源。
乃能动而必济也。
今禅宿洪密长老
俗姓刘氏
本儒家子。
早诣石霜
契其大旨。
烦而不挠。
简而必周。
初自清凉历览至是山。
乃创林栖之所。
太尉李公驻军高平
首资葺构。
远近道俗。
莫不归向。
今蒲芮陇西左揆
常因题纪。
亦备赞扬。
则密公之道益光矣。
凡制经楼斋堂共一百馀间。
又塑罗汉洁刻之相。
以渐化服。
而后日集方丈。
敷演上乘。
江汉北渡。
以至魏晋之交。
其俗坚悍难诱。
今则悉为佛人矣。
且善教童孺者。
虽指摘其书。
而必以言反覆晓谕。
当自释然。
若典教积于前。
笞挞骇于侧。
彼将窜匿之不暇。
讵肯说而从命哉。
刑书也。
经诰誓也。
禅乃诱劝之宗。
先驯其性而后入人者耳。
故其道至隐。
其功至博。
不可废也。
常念畜役之外以逮佣隶
虽豢养至丰。
莫不苦于受制。
殊不知羁鞅之劳。
或能避免
而方寸之内。
不形不声。
牙孽牢萌。
托其力者。
愈不能争。
以此沦陷死生之域。
绵劫不能自脱。
其苦何如哉。
噫。
苟非三世之尊。
夷山斡海。
六祖亲授。
捩其钳𮡧。
长老继作。
磨昏抉瞆。
则彼爨膏镬而勇于自浴者。
虽糜烂其身。
犹未悔也。
今乃聚其徒。
侈其居。
永为一檀施之会。
且俾其福慧皆殖。
然则密公之积。
焉可抑没哉。
耐辱居士病且死。
不忍其门人慧依慧海之勤请也。
直纪所行。
惟以漏略为愧云。
天祐二年岁次乙丑七月望日记。
方广大庄严经序 初唐 · 高宗武皇后
 出处:全唐文卷九十七
朕闻真空无象。
非象教无以译其真。
实际无言。
非言绪无以诠其实。
是以龙宫法镜
圆照匝于三千。
鹫岭元门。
方广周于百亿。
师无师之智。
必藉修多。
学无学之宗。
终资祗夜。
自金人感梦。
宝偈方传。
贝叶灵文。
北天之训逾远。
贯华微旨。
西秦之译更新。
大乘小乘。
逗根机而演教。
半字满字。
逐权实而相晓。
睿唐御宇。
载叶昌期。
代传三圣。
年将七十。
舜河与定水俱清。
尧烛与慈灯并照。
缁衣西上。
宁惟法显之流。
白马东来。
岂直摩腾之辈。
大宏释教。
谅属兹辰。
朕爰自幼龄。
归心彼岸。
务广三明之路。
思崇八正之门。
往者夙搆闵凶。
遽违严荫。
近以孝诚无感。
复背慈颜。
露草之恨日深。
风树之悲镇切。
凡是二亲之所蓄用。
两京之所旧居。
莫不总结招提之宇。
咸充无尽之藏。
仍集京城大德等凡有十人。
共中天竺国三藏法师地婆诃罗
于西太原寺同译经论。
法师等并业邻初地。
道驾弥天。
为佛法之栋梁。
慧海之舟楫。
前后翻译。
凡有十部
垂拱元年岁次大梁
月旅夷则
汗青方就。
装缥毕功。
甘露之旨既深。
大云之喻方远。
庶永垂沙劫。
广济尘区。
传火之义自明。
泻瓶之辩逾润。
朕以虚昧。
钦承顾托。
常愿绍隆三宝。
安大宝之鸿基。
发挥八圣。
固先圣之丕业。
所以四句微言。
极提河之深致。
一音妙义。
尽庵园之奥旨。
击大法鼓。
响振于无閒。
吹大法螺。
声通于有顶。
为闇室之明炬。
实昏衢之慧月。
菩提了义。
其在兹乎。
部帙条流。
列之于后。
延庆圆照法师塔铭 南宋 · 何泾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七五
予故居鄞江之东,舍南不百步有古招提曰广寿崇宁间住持圆照法师者以义学导其徒,以求丐给其食,以宽恕不授御其下。
广寿众二百,堂厨萧然,无儋石储。
师每旦未明则就讲,讲罢,具小舟遍走檀越门,所至无贫富皆乐施,暮必梱载而归。
如是者十馀年,虽祈寒隆暑不少辍。
予固已异,未之几偶相见,躯干堂堂,音吐如钟,盖伟然奇男子也。
徐与之语,论辩蝉联,出人意表,辞深义秘,落落难穷。
诘其所宗,则曰天台大师吾祖也。
其教即言说而诠解脱,繇文字而契性空。
语其次第,因戒入定,因定发慧,慧生八万四千法门,摄诸方寸而无馀,扩之照用而皆足。
要其极致,则心离名字,法等虚空,空假双融,有无俱遣,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包大千而不碍,亘万古而常存。
兹所谓不与法缚,不求法脱,无得无證,极深而探颐者与?
不然,又安得称不思议境耶?
予益服其辩传,始大奇之。
尔后师数主名刹,予亦宦游南北,声迹了不相闻。
一日比丘悟定、清皎自城抵山居,寒暄外袖出文书一通曰:「先师圆照法师已葬,愿丐公笔志其塔」。
予既与师有畴昔之雅,又熟其行业之详,故不辞而与之铭。
师讳梵光,字和甫姓杨氏圆照其锡号也。
世居明州奉化县。
初,母王氏感异梦而娠,十有二月乃生。
既生,室有香异,亲族骇嗟。
髫龄警颖不类常儿,授以儒书,一览辄诵。
年十二出家,依普安院鉴脩为师。
十六落发受具戒,器识已自卓越。
一朝语曹辈曰:「三世诸佛,戒为根本,菩萨六度,率先尸罗。
戒律吾侪也,讵可一日亡哉」!
乃诣湖心寿圣见通照律师,授以毗尼之学,凡三年尽通律部。
始来延庆,从神智习台教。
无几何,厌城市嚣尘,慨然有游方志,即东走丹丘礼智者塔,仍遍历祖师往昔经游地。
当是时,天台教盛于浙西,秀有智普,杭有元净、梵臻,四海学徒风驰雾合,唯恐其后。
师闻欣然,即日芒西去。
初见辩才净师天竺,嘉其精专,为授记莂及传圆顿大义,得解脱知见。
复之白牛慧海谒梵慈普师,心法相契,一见忘归。
留十有三年,日夕咨叩,虽疾病不废业。
或劝其养痾少休,则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普讲《法华》,至《如来寿量品》广扬三身报应,遂于言下大悟
久之求还乡,普抚其背曰:「吾道东矣,子去必大振四明法席,宜自爱」。
既归,止郡之承天,众请说法,举尘扬音,满座叹服。
俄请住茅山普安,师受业院也。
居有间,太守王公资深广寿召,师焦劳一纪,声价俞光。
政和四年春,属延庆虚席,太守吕公淙固请,不获辞。
初离广寿,其徒愿从者百有二十,却之弗听,于是延庆增至五百众,其盛殆过法智之席矣。
给事中傅公墨卿使三韩,寄径四明,傅家会稽,稔师誉望,首过延庆,请升座敷宣妙旨,叹重久之,因赞所绘像,以示倾倒。
靖康改元高丽遣使修贡,及境访师,云国王问讯,翘伫大名,无阶瞻礼,谨献法衣一,并寄海东晓师所著疏论二百卷,属师流通。
名称远闻,虽蛮夷亦知向慕焉。
建炎三年,以老谢去,退居茅山湛明庵,婆娑林泉,七阅寒暑,将有终焉之志。
后寓奉化之福圣,会延庆燬废积年,太守待制仇公悆思得人以振起之,迎师再还,至遁避力辞终不许。
入院日,郡僚毕集,伫听讲演,仇公叹曰:「微言发覆,闻所未闻」。
士庶无不改观。
绍兴十二年示疾丐闲,众挽留之不能,乃以院事付传法弟子道琛而归老于择阳之悟真
住持义诚者师弟子也,平日尤所亲善,故往依焉。
择阳之西半里许即前发运使陆公寘之舍馆,往岁陆倅明时雅重师,与为方外友,至是数过从。
明年春忽谓陆曰:「老病久以口腹累悟真,且辱公异顾,衔戢亡可言者。
生虽无常,灭必有所,今将以后事托延庆,请从此辞」。
陆公即具舟楫遣行,既抵延庆,沭浴更衣,跏趺宴坐,集众诵《无量寿经》,索笔书遗训付禀法弟子,复作颂告别,投笔于几,再命众诵《安乐行品》至「深入禅定,见十方佛」,恬然隐几而逝,实绍兴十三年三月八日也。
俗寿八十,僧腊六十四。
手度弟子二人,曰正勤、正因,师孙八人,升堂入室禀法传道者二百馀人,其馀四方学者殆不可胜纪。
是年四月二十八日葬于城南崇法院祖塔之侧。
师天资朴素,不事矫饰,坦率有度量,待人无贵贱之殊,公卿舆台礼遇惟均。
或者难之,则曰吾法以平等为心常,不轻为行,岂容分别耶?
其在讲席,妙如《玄义》、《文句》、《止观》,皆再终帙。
平居似不能言,至剖析经旨,决隐破疑,霏霏如吐木屑,听者终日忘倦。
讽呗齌薰,尤务虔恪,虽阴功密行,痛自韬晦。
若乃随缘利物,却鬼救灾,显然在人耳目,有不可得而隐者。
初住延庆宣和壬寅夏旱,祈祷备至而旱日甚。
中官史以式法筑坛请讲云雨经,始披轴则云兴,甫离席而雨作,一境霈然,卒赖以济。
昌国县戴氏为鬼物所扰,呼巫觋,召羽流,百方驱禳故弗效。
迎师诵咒,及门而祟灭。
其在福圣,道俗请师增授大乘菩萨戒。
奉化县邬氏子方疾革,如有物凭附,语家人辈曰:「吾汝之先久处幽冥,闻人间有光法师者道行高洁,为众施戒,是日冥中异类悉脱沉沦,故得暂归别汝」。
师之异迹如此非一,然亦未尝语人。
人或诘问,则正色拒之。
领家众逾五十载,接物度人始终无如一日,及其示灭,识与不识皆涕泣恋慕云。
颂曰:
宣尼居聊,士绝横议。
梦奠之后,儒墨分类。
大雄降灵,心印不二。
金棺甫阖,教禅殊致。
岐判途别,其归则同。
曰教曰禅,均助宗风。
教或讥禅,执有非通。
禅复诃教,病在溺空。
两者纷纷,玄相矛盾。
孰能统一,各固封畛。
于赫天台,悼法将泯。
兼综二家,为世标准。
妙玄文句,教是以明。
开止观门,禅那乃行。
智者既寂,传数十灯。
垂五百祀,法智中兴。
飞英鄞江,掀雷扶电。
又百馀年,不绝如线。
逮生圆照,死灰复煽。
遹追三智,示佛知见。
脱法齐众。
盖五十
匪恕伊教,其徒日亲。
攘斥异端,如薙荆榛。
拯漂援溺,如航巨奫。
盛德辟邪,妖鬼奔怖。
声誉远腾,蛮夷向慕。
旱既大甚,演经泽霪。
幽魂靡托,戒法能度。
襟量汪汪,躯干堂堂。
释门领袖慧苑琳琅。
道行虽高,铲釆埋光。
岂如麆鄙,自伐己长。
化缘既周,跏趺告别。
不断世谛,示有生灭。
惟师之心,鉴像水月。
嵩岱可磨,师名不没(《四明文献考》一四九页,明抄本。又见《四明图经》卷一一。黄锦君校点)
慧海大师日智索诗辛巳九月十九日 其二 1161年9月19日 南宋 · 周必大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径山说法口澜翻,慧海精勤三十年。
他日宣城传僧宝,莫分禅律一时编。
开井发愿文 宋 · 释清了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八四、《东瓯金石志》卷六
皈命顶礼遍满法界十方三世诸佛如来、大乘至教秘密真诠甚深法宝、十方和合大菩萨僧,同赐洪慈,證知我今开井,志求洪泉,现在未来,饶益一切。
我居兹地,江水回环,由有高峰,孤然秀出。
伽蓝久创,其已岁赊,一众僧居,乏水饮用。
我谛详审,乃祷观音,于此山心,祈求清水。
兴二七日,感梦吉祥,后方见泉,洪渐而大。
但当仰荷佛力沾濡,于一点中流出无尽。
如我观察,无异思惟,以仗愿言,庄严佛果
愿此泉水,流注无穷,通彻金刚,轮际乳海,具足充满,八功德泉,涌现井中,常获盈满。
愿以此水,尽未来时,供给往来十方清众,馀沾遐迩一切等人,一滴所滋,成佛缘种。
愿以此水,广益众生,饮此水时,如味甘露,悉令增益,色力命安,咸悟妙心,发生妙慧。
愿饮此水,皆得智浆,流灌心田,道芽增长,诸根明利,正念圆成,深远法源,传佛心印。
愿饮此水,得大总持,世世生生,感通正法,泛般若舟,到无依处,坐法空座,建大法幢,润益众生,绍隆佛种。
愿饮此水,身心圆明,与诸如来,法流水接,入佛慧海,了最上乘,等如来心,齐如来见。
愿饮此水,生如来家,受诸觉王法水灌顶,获无生记,登不退阶,庄严十方,诸佛净土。
愿饮此水,皆悉登于大菩提场,齐成佛道,坐菩提树,转大法轮,广度众生,證寂灭乐。
然我今者,观性相,承佛威神,故发斯愿。
以无所得,为方便门,于我身心,都无所愿。
我开井日,先与诸天,坚牢地神,而有其约:若得见水,当于井中,镌佛密言,广发大愿,以镇其底,永作智山,变此井泉,俱成法水。
愿皆安顺,同證作乘,先作佛时,递相度脱。
如我此恳,今已获遂,将此菩提善根,普皆回向十方法界一切有情众生,平等共有,齐于实际,遍于虚空,三有同沾,四恩共报。
怨亲等及诸證菩提,普愿众生,咸登究竟。
大悲观音旃檀像记并十四愿文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天竺别集》卷中
贤劫第四如来能仁氏入大般涅槃,凡一千九百四十九载。
度汉,大法东渐,凡九百三十三载。
僧会来吴,道隆江表,凡七百七十一载。
岁己亥,巨宋仁孝皇帝即位之三祀,方帝之钦明文思,光宅天下,亲族授民,上下咸秩,儒释之典,偕务进修。
四月四明沙门遵式刻檀写像,曰「大悲观世音菩萨」,惧晦于后世,手题记云:幸哉,也!
出家学道,值天台智者所说妙悟法门。
其法门大略直指身心而为密藏。
所宗之教,即《法华》、《涅槃》醍醐之唱;
所修之行,即《摩诃止观》圆顿之门。
凡一言一理,皆囊括权实、偏圆、小大。
三世佛法,蕴乎其中,高尚之宾,畴不蒙泽
久学于四明,晚还天台,因手集请观音仪十科,即《摩诃止观》第四,三昧法也。
每身行此法,罔有敢怠。
若自兼人,必藉其力矣。
钦哉!
大圣人以无为之利,利厥我躬;
我将引躬之利,利于他人。
夫利之道,要也莫盛乎明感召以诱之,格仪像以告之,赞皇国以绥之,敷正教以规之。
四者备矣,可以臻于无为焉。
肇十有四愿,赞国敷教,以冠篇首。
感召仪像,其愿次之。
按《金棺嘱累经》,严一净场;
按《十一面经》,以无隙白旃檀木用雕像身;
按《佛顶经》,七首六臂;
按《大悲经》、《捉宝印宝经》,仙桃莲华,杨枝澡瓶。
逮写己像,长跪为座,顶载莲华,承接圣足。
只金为墨,书《宝箧印经》洎消伏毒害咒三章,内于香幢,以实己像之腹。
若乃观像法门者,己像表具缚之蕴,即如来藏此世音境也,菩萨像能观人也。
七首,大者观世音种智也,馀六波罗蜜也。
圆修之度,种智为导,皆名首也
又首具多根,七觉也。
大首即念觉,总于馀六,乃居中也。
《捉宝印宝经》,别表自行,境智也。
莲华仙桃,因果上冥也。
杨枝澡瓶,定慧下化也。
华总四十一叶,圆真因也。
唯四实,常乐果也。
杨枝拂动,慧也。
瓶水澄静,定也。
二足,慈悲也。
经曰大慈大悲,游戏五道,游足也。
足下莲华者,总四十二叶,通表因果二地,无缘慈悲之所依也。
华下宝云者,显慈悲相也。
云阴而雨阴,除热拔苦也。
雨润泽,与乐也。
故居己像之顶,即所覆泽众生也。
齿发之细,皆作法门,冠佩之严,咸表万德,不复曲记也。
比丘宝蟾书金字经,遇灯给像资调,居士沈净月刻像,相儿章净修、洪净德、余净信须像财物。
像始成,立于大法堂间,召郡僧百许人落景至,且奉行经法,请观音而證之。
第一愿者,我所造像,为护皇国正法明王圣体康悆,天祚永久。
慈临万国,哀济四生。
妃后诸宫,忠心奉事。
福祉所资,长守荣乐。
诸土辅相,百司五等,保国安民,翼赞万世。
四海被化,惇信明义
祥风甘雨,泽物以时。
合穗连瓜,膺期表德。
然后树信三宝,植善三田。
国哲朝贤,推物就理。
不诬正教,归向有在。
劝助明王,同扬佛法。
广兴塔像,深奉大乘。
君子德风,万姓悦伏。
率于上下,崇正绝邪。
五福施民,六度济物。
举国清乐,如净佛土。
第二愿者,牟尼像法。
大千界中所有诸佛、菩萨、声闻、辟支,一切形像,舍利等塔,悉愿住世,常不灭坏。
此国所有阿育王塔、伊陀王像、吴中二像、陶侃瑞像,如是等名闻塔像,愿常住世间。
仁王贤相,信心守护,为国之宝,率用福祐,光赞道德。
山泽聚落,有胜塔像,由来隐没,愿时出现。
若有信心,适欲造立,便值好缘,亟获成就。
常使塔庙庄严,国界普能增长。
念佛三昧,令人天炽盛,恶道减少。
第三愿者,牟尼佛法。
三乘教藏,遍诸国土,显扬不没。
所流布处,下至一偈一句,天龙八部,勤力守护,为除障难。
于其有经卷处,常作吉祥,令其境界一切丰乐
设有灾难,侵国害民,愿诸菩萨,即出其境,讲读经卷,令消难却敌。
使国君辅相及国人民,一切正信,悉护佛法,广写经卷,令正法久住,为度苦海舟船。
第四愿者,阎浮比丘,全戒缺戒,下至无戒,多闻少闻,下至无闻,普皆安隐,不逢国难。
信施资给,园林居处。
具戒多闻者,愿速證道迹;
无戒无闻者,愿自愧耻,进学僧业
若有破戒不耻,愿国王大臣信心檀越,不见其过。
于持于毁,逆行顺行,等心爱护。
设犯国式,若须法治,不辱于市。
似可原宥,愿王者慈释。
若国有庆会,及时封拜,愿度人出家,用助国祥,令三宝不断。
第五愿者,为诸著有众生,皆谓如来实入涅槃,正法减少。
于佛教卷,情疏念薄;
于正因果,不知理信。
愿令此等无信众生常值善友,诲示正见,深奉大乘如实,了知佛不灭度,不随世相,无有生死。
所言涅槃者,如来永寂,舍诸结惑,功德智慧,清净满足,更无所作,名为涅槃。
而诸罪众生,见有去来,非如来事,三宝常住,长夜照明。
何以知然?
《大云经》云:「如来不涅槃,真法无有灭;
如来不思议,法僧亦复然」。
当闻是语,正信修行,常乐见佛,身身生处,不堕恶道。
第六愿者,为诸著空众生,拨略因果,但行无碍。
于诸戒律,忽为小道。
放心破毁,无片畏惧。
自作教他,谈为要行。
相承滋蔓,翳坏眼目,相将堕苦。
愿令此等断种之人,遇真善知识,诲以正慧乘戒,并务涅槃梵网、大乘实相,而勖浮囊草系。
五分法身,小大咸尔,六波罗蜜,安阙尸罗?
二足世尊,宁无戒度?
如是知已,当习正行,速满二严。
第七愿者,愿我从今始,心至未来际,所在之处,常能教导一切众生,学诸明点,尽舍恶习,修行善业。
设已毁禁,教修忏悔,怖畏恶道,不遑宁处。
示其方等诸大乘法,令其服行,破裂三障。
设更不信,固守愚迷,自大我慢,增修众恶。
我愿终不暂舍是人,生生相随,教令正信,犹如净藏化导严王,一切悉令成得佛道。
第八愿者,愿我从今牟尼像法之世,造像发愿,守护佛法,尽未来际。
佛佛像法,将已衰微,皆于彼世造大悲像,发大悲愿,守护三宝,令得久住。
法灯还炽,照破长夜,犹如佛日所化正等。
以是因缘,宁于一日舍千万身,一一身分,碎如微尘,为护法故,终不疲厌,何况其馀,有所吝惜?
但惜无上道,终不爱身命。
忍受诸苦事,皆为化众生。
第九愿者,愿我此身安隐修道,离诸缘障。
正法无难,国土丰乐
常居林野,乐独寂静
纳衣菜食,随分知足。
常畏信施,如禦彊敌。
常离眷属,如远大怨。
常保禅慧,如护珍宝。
常弃诸恶,如去弊疾。
法衣锡杖,禦魔甲兵。
绳床香罐,资道调具。
舍此之外,更无所贪。
习俗生常,愿莫相近。
嗜欲名利,永非我从。
毁赞虚响,犹风过耳
安忍违从,志全道业。
第十愿者,愿我常读大乘,常讲大乘。
念大乘事,思大乘义,行大乘行。
心心相续,不忘大乘。
常忆普贤,广大行海。
常思妙德,平等慧海
常念观音,起大悲
常念弥勒,行大慈
所作恶事,皆不成就。
修善业,一切和合。
行愿所资,身安心利。
烦恼渐薄,观朗止静。
知通塞,安隐至道。
不著,于恶不随。
十法成乘,行步平正
疾至道场,智愿满足。
第十一愿者,愿我此身常悔诸业,命终不以恶因缘故,还生此间及八难处。
设有恶业,应堕恶道,愿三宝护念及誓愿,力延至未来无生忍地。
宁于一业,无数倍偿,不敢为劳。
今有二缘,愿速命终生安乐国。
一者像季浇风,净戒难护,一水一食,或犯尸罗,何况馀耶!
惧毁禁戒,堕苦时长,妨修道业。
二者欲速成就,度生因缘。
若至彼国,见佛悟道,成辨事速。
有此二缘,愿速往生,满菩提愿。
第十二愿者,我所造大圣香像,凡身手、臂足、捉持、履载、华果、罐枝、冠缨、缯佩,皆具表一切法门。
若修性,若境智。
自行因果、化他定慧、六度四等,乃至齿发,悉作法门。
傥少合圣心,愿加慈力,令此妙像,犹如大士亲所分身,流化无极。
天上人间,愿常影响,普使有缘。
七难三毒,悉由是灭;
三十三身、十九说法,悉由是感;
三宝四谛,由是显现。
光被万有,为种、为熟、为解脱。
因令五道空虚,生源枯竭。
若有恶心,毁我圣像,是则毁观世音身,亦毁未来佛身,亦毁一切正法。
是人真实断三宝,种众生大怨,夺一切乐与一切苦,于大暗夜灭他灯炬,于深巨海坏他船筏。
亦有刖人之足,剜人之目,掷之沟渎,世间之恶,无过之罪。
宁杀父母,百千万身,杀父母者,自身受罪;
若毁此像,殃累一切。
《经》云:「令闻大悲名号,人譬如天子法臣,护亦如诸天奉帝释。
违逆此咒,起不善,现身白癞,脓血流后堕地狱,长夜苦」。
若人闻此毁谤重罪,慎勿一念生不信心,况复毁坏!
第十三愿者,我己像腹中《宝箧印经》及消伏毒害破恶业障六字章句三陀罗尼于宝香幢中,自然常放光明,彻照十方一切佛刹。
愿诸佛世尊如《经》所说,随我此像所在方处,常能随逐于一切时,以神通力及誓愿力加持护念。
一切如来金刚之藏、帝释诸天,昼夜三时下来供养。
一切神仙,昼夜三时歌咏赞叹。
若有有情于此形像,种植善根,必定于佛菩提得不退转。
乃至应堕地狱者,若于此像一礼拜,一旋绕,必得免离地狱重苦。
如此像者,一切毒害不能加逼。
设欲毁者,即是侵毁一切佛心、佛顶、佛眼、佛身、佛舍利、聚佛正法藏一切毁已。
亦复违逆诸天、诸仙、诸龙、二十八部、一切鬼神。
当愿世人闻佛此说,深信毁损获罪无量,疾止恶心,即生正信,爱护供养,如己身命,等无有异。
第十四愿者,我所仰请北方薛室噜末拿、摩诃啰阇也、摩诃室利提弊及摩诃药叉,一切眷属,守护我像,常在世间,广作利益。
若人暂时礼拜,尽心供养者,诸天圣众,即为彼人降大吉祥、珍宝、官荣、眷属、寿命,一切满愿。
若恶人、恶兽、恶鬼、恶龙,乃至雀鼠蚊䖟欲侵毁者,药叉众急于电光,即兴救护,慎勿令损如毛末许。
善护众生一切心念,令于我像不起刹那不信之心;
起不信者,得极恶报。
以是因缘,当以慈心常守护之。
慈心护者,即是善护一切众生,亦是善护一切佛心。
一切正法、一切菩提、一切善根,亦复如是。
若我此像化世缘尽,当愿薛室啰末拿摄往天界,守护供养。
弥勒像法,还复来此,乃至佛佛,亦复如是。
南无佛陀、南无达磨、南无僧伽、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摩诃萨,我已具发此十四种愿,三宝大悲,当證知我,令一一愿悉获成就,使三宝常住,法施无尽。
誓于未来一一诸佛像法之世,为护法故,造无畏像,发清净愿,如今不异。
所造之像一一不灭,经生累世,积满十方,无间隙地,我亦不休,佛出世尽,然后乃息。
若佛众生,无有尽时,我造像发愿,终不可尽。
以是因缘,重说伽陀,赞叹大悲救世医王,令诸众生,常起正信。
示妙明居士(李知省伯和 宋 · 释宗杲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三五、《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三
道由心悟,不在言传。
近年以来学此道者,多弃本逐末,背正投邪,不肯向根脚下推穷,一味在宗师说处著到。
纵说得盛水不漏,于本分事上了没交涉。
古人不得已,见学者迷头认影,故设方便诱引之,令其自识本地风光,明见本来面目而已,初无实法与人。
江西马祖初好坐禅,后被南岳让和尚将砖于他坐禅处磨。
马祖从禅定起问:「磨砖何为」?
曰:「欲其成镜耳」。
马祖笑曰:「磨砖岂得成镜耶」?
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
让和尚尝问马祖坐禅何图,马祖以求成佛答之。
教中所谓先以定动后以智拔
马祖闻坐禅岂得成佛之语,方始著忙,遂起作礼致敬曰:「如何即是」?
知其时节因缘已到,始谓之曰:「譬牛驾车,车若不行,打牛即是,打车即是」。
又曰:「汝学坐禅,为学坐佛?
若学坐禅,禅非坐卧;
若学坐佛,佛非定相。
于无住法,不应取舍。
汝若坐佛,即是杀佛。
若执坐相,非达其理」。
马祖于言下忽然领旨,遂问:「如何用心即合无相三昧」?
曰:「汝学心地法门如下种子,我说法要,譬彼天泽,汝缘合故当见其道」。
又问:「道非色相,云何能见」?
曰:「心地法眼能见乎道,无相三昧亦复然矣」。
曰:「有成坏否」?
曰:「若以成坏聚散而见道者非也」。
前所云方便诱引,此是从上宗乘中第一个样子,妙明居士请依此参。
昔大珠和尚初参马祖,祖问:「从何处来」?
曰:「赵州大云寺来」。
祖曰:「来此拟须何事」?
曰:「来求佛法」。
祖曰:「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甚么?
我这里一物也无,求甚么佛法」?
珠遂作礼问:「那个是慧海自家宝藏」?
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
珠于言下识自本心,不由知觉。
后住大珠,凡有扣问,随问而答,打开自己宝藏,运出自己家财,如盘走珠,无障无碍。
曾有僧问:「般若大否」?
珠曰:「般若大」。
曰:「几许大」?
曰:「无边际」。
曰:「般若小否」?
曰:「般若小」。
曰:「几许小」?
曰:「看不见」。
曰:「何处是?
何处不是」?
尔看他悟得自家宝藏底,还有一星儿实法传授与人否?
妙喜常常说与学此道者,若是真实见道之士,如钟在虚,如谷应响,扣大鸣,小扣小应。
近代佛法可伤,为人师者先以奇特玄妙蕴在胸襟,递相沿袭,口耳传授,以为宗旨。
如此之流邪毒人心,不可治疗,古德谓之谤般若人,千佛出世不通忏悔。
此是宗门善巧方便诱引学者底第二个样子。
妙明居士决定究竟,当如此样子参。
既办此心,要理会这一著子,先须立决定志。
触境逢缘,或逆或顺,要把得定、作得主,不受种种邪说。
日用应缘时,常以无常迅速、生死二字,贴在鼻孔尖头上,又如欠了人万百贯债无钱还得,被债主守定门户,忧愁怕怖,千思万量,求还不可得。
若常存此心,则有趣向分。
若半进半退,半信半不信,不如三家村里无智愚夫。
何以故?
为渠百不知百不解,却无许多恶知恶觉作障碍,一味守愚而已。
古德有言:「研穷至理,以悟为则」。
近年以来多有不信悟底宗师,说悟为诳謼人,说悟为建立,说悟为把定,说悟为落在第二头。
披却师子皮,作野干鸣者,不可胜数。
不具择法眼者,往往遭此辈幻惑,不可不审而思、思而察也。
此是宗师指接群迷,令见月亡指底第三个样子。
妙明居士欲跳出生死窟,作是说者名为正说,作他说者名为邪说。
思之。
怕怖生死底,疑根拔不尽,百劫千生流浪,随业受报,头出头没,无休息时。
苟能猛著精彩,一拔净尽,便能不离众生心而见佛心。
若夙有愿力,遇真正善知识善巧方便诱诲,则有甚难处?
不见古德有言:「江湖无碍人之心,佛祖无谩人之意」。
只为时人过不得,不得道江湖不碍人。
佛祖言教虽不谩人,只为学此道者错认方便,于一言一句中求玄求妙求得求失,因而透不得,不得道佛祖不谩人。
如患盲之人,不见日月光,是盲者过,非日月咎。
此是学此道离文字相、离分别相、离语言相底第四个样子,妙明居士思之。
疑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底心未忘,则是生死交加,但向交加处,看个话头。
僧问赵州和尚:「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州云:「无」。
但将这疑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底心,移来「无」字上,则交加之心不行矣。
交加之心既不行,则疑生死来去底心将绝矣。
但向欲绝未绝处,与之厮崖,时节因缘到来,蓦然喷地一下,便了教中所谓绝心生死、止心不善、伐心稠林、浣心垢浊者也。
然心何有垢?
心何有浊?
谓分别善恶杂毒所钟,亦谓之不善,亦谓之垢浊,亦谓之稠林。
若真实得喷地一下,只此稠林即是旃檀香林,只此垢浊即是清净解脱无作妙体。
此体本来无染,非使然也。
分别不生,虚明自照,便是这些道理。
此是宗师令学者舍邪归正底第五个样子。
妙明居士但只依此参,久久自筑著磕著也。
道无不在,触处皆真。
非离真而立处,立处即真
教中所谓治生产业皆顺正理,与实相不相违背。
是故庞居士有言:「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
头头非取舍,处处勿张乖。
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
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
然便恁么认著,不求妙悟,又落在无事甲里。
不见魏府老华严有言:「佛法在尔日用处,行住坐卧处,吃粥吃饭处,语言相问处,所作所为,举心动念,又却不是也」。
真净和尚有言:「不拟心一一明妙,一一天真,一一如莲华不著水」。
迷自心故作众生,悟自心故成佛。
然众生本佛,佛本众生,由迷悟故有彼此也。
释迦老子有言:「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又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此亦是不许拟心之异名耳。
茍于应缘处,不安排不造作,不拟心思量分别计较,自然荡荡无欲无依,不住有为,不堕无为,不作世间及出世间想。
这个是日用四威仪中不昧本来面目底第六个样子也。
本为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己事未明故,参礼宗师求解生死之缚,却被邪师辈添绳添索,旧缚未解而新缚又加,却不理会生死之缚,只一味理会闲言长语,唤作宗旨,是甚热大不紧。
教中所谓邪师过谬,非众生咎。
要得不被生死缚,但常教方寸虚豁豁地,只以不知生来不知死去底心,时时向应缘处提撕。
提撕得熟,久久自然荡荡地也。
觉得日用处省力时,便是学此道得力处也。
得力处省无限力,省力处却得无限力。
这些道理,说与人不得,呈似人不得。
省力与得力处,如人饮水,冷煖自知。
妙喜一生只以省力处指示人,不教人做谜子抟量。
亦只如此修行,此外别无造妖捏怪。
我得力处他人不知,我省力处他人亦不知,生死心绝他人亦不知,生死心未忘他人亦不知,只将这个法门布施一切人,别无玄妙奇特可以传授
妙明居士决欲如妙喜修行,但依此说,亦不必向外别求道理。
真龙行处,云自相随,况神通光明本来自有!
不见德山和尚有言:「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若毛端许言之本末者,皆为自欺」。
这个是学此道要径底第七个样子也。
如上七个样子,佛病法病众生病,一时说了。
更有第八个样子,却请问取妙圆道人
又代妙圆道人下一转语,云:大事为尔,不得小事,妙明居士,自家担当。
大宋敕补宁神禅院第三代管勾赐紫法照大师湎公舍利塔 北宋 · 许光弼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七○、民国《巩县志》卷一七
释氏之教兴于汉,盛于唐,本朝建寺追奉陵寝,以昭圣孝。
讲诵有常,负荐无已。
两汉以孝纪号,本朝以孝为德,邈乎辽哉,奚翅可以相方也!
天下佛祠众矣,而独奉陵寝者,恩礼加厚,推释付畀,□难其人。
故其总众行道,类能善其生;
精进戒定,有能善其死。
一何崇信利益之足以相资也?
宝应正觉通公惠然见隙,谓光弼曰:宁神禅院法照大师灭度,弟子广昶等状师行事,哀请至于再三。
正觉通公戒行高人之所畏仰,光弼既不敢辞,而又广昶等倦倦孝诚有足嘉者,乃为论次而铭之。
师讳智湎,字仲见俗姓励氏
其先洪人也,后徙居河南,今为永安人
师为儿时,常聚瓦砾筑塔为戏,喜诵佛言。
父母叹曰:「此儿非吾家所能畜也」。
稍长,辞亲,礼永昌净慧大师为师,元丰元年同天节奏名披剃
明年,具么诃衍戒。
又五年,赐紫衣方袍。
元祐八年,用美之武氏诞日恩赐号法照大师
初,朝廷修奉裕陵,建宁神院以荐在天之福,选永昌僧四十员为焚诵众,又于其中举用六人总领院事
师当典座,奉教勤谨,大众推服,崇宁元年,宁禅院事。
院每岁衍度僧、赐紫衣一,会兼追奉泰陵师,请加恩例。
有司上其事,于是岁增度僧二,赐紫衣一,广资给常住□数。
四年,又增度僧二,赐田一千亩。
政和中,师再有请,遂就辇下赐房廊泉三千百金,自是供佛饭僧之具益厚,所以为福益严。
师曰:院事诣问隅,左右街众入内道场。
特旨命师同赴。
旋被委供进花木。
昭怀皇后岁给度除千道、白金二百两,禅师持诵追荐泰陵,皆异眷也。
政和三年,师尝力请退居,寻复被旨住持向北,名德显著,奉事恪勤,何以臻此?
师赋性厚重,多行方便,与众欢喜,一时贵人往来奏告,师将迎尽礼,无不得其意者。
一并坐丈室,谓门弟子曰:「我闻云生雾散,不离太虚,月谢潭空,何劳捕影?
有者必尽,行者必归」。
乃罄衣盂为六师忏悔会,命大众多诵慈氏如来,西向依归。
饮冰不食,曲肱而化。
时宣和三年闰五月二十一日也,春秋六十有七,僧腊四十有三。
小师二百五十人。
广昶等以其年七月十一日葬师于河南府永安军芝田乡苏村祖塔之次。
铭曰:
巍巍裕陵,庆流万世。
爰建道场,荐社金池。
命师法照,典领奉事。
俄兼泰陵,吉祥协至。
越数十年,大众欢喜。
受诸供养,还以普济
能圆能方,无怖无畏。
若小若大,若贱若贵。
应酬得宜,各尽其意。
推生知死,别履委蜕。
作大功德,證此了义
三百其徒,宝封舍利。
小师表白慧觉大师广颜、知库崇辩大师广昶、法侄典座慧海大师广琼、权院事宝觉大师广永等立石。
嘉州德山和尚塔铭 南宋 · 员兴宗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四九、《九华集》卷二○
金山大浮图印公,具书载其师遵法业佛之道云云以来。
未几,则又以其徒慧海之状来,曰:「吾师虽老空山,亦既克终且寿矣。
凡谓沙门,空义也,空者不足以存,存纪夫空者,其又足以存耶?
然吾有请于君子,义于何属?
吾将以振吾流也」。
予于是可其请。
师名靖素,汉嘉人,族李氏,家世顺善,性坚忍,服劳屏玩,年十九,得度于德山绍觉师,受具于丁真师。
盖常游行西州,退而山栖,因自奋曰:「闻之佛者,吾祖法吾门也。
分门者戾祖,吾佛所不印矣。
所谓禅那者,经与律者,不识则三,贯之则一,吾识之矣。
且一水顾异月,万窍顾异风乎」?
遂发《楞严》诸秘于师旦道人,又通《圆觉》、《华严》大论于歇岩、道融诸师。
最后从大峨长老遵奇游,与九顶照通书,此两人者有徒众,禅学明备,雅素绝人者也。
师依倚既久乃去,由是语默有本,其自植类此。
先是德山外边三峨,三峨者,大士普贤所庐也。
凡四方旁近郡行游礼敬,春尽日数十百车,衲士过客良勤。
然间有内行不治,宾游益落。
师用严节度,具客舍,舍上之同流闻声亦皆至,至悉可久,虽不至者亦称予不衰
师又常裒己所有,易置田以饭九顶堂聚者,人怪之故,师笑曰:「取之四众则予之四众,我道盖是矣」。
嗟乎,师可谓善导,且予人之周也。
年七十有二,腊五十有三,乾道元年九月初示疾,既七日乃逝,十月阇维之薪尽,得不坏者二,遂塔于山之南,馀骨畀之,法导师旨云。
弟子二人曰宝灯,曰宝印金山师也。
慧海、智平、智穆、智观、慧慈、慧崇等三十人,慧海殊通,故馀亦有闻。
师天姿粹纯、律守严甚。
尝曰:「我之威仪,自视无不足。
所不足者,少林别传之旨播于南州,吾不能东,以较吾之所有,吾命也。
且吾宗迦叶始以一笑得诸其师,而临济以喝接诸。
其所以师其戒光定力,相烝相摩至今者,诚有伟于造物者也。
临济数传而得杨岐会,三传而得圆悟勤起而临济之道益大。
今吾之邻曰某峰民者,实主于勤之室者也。
吾契之,吾何其病」!
乃复命尽民之道,其后摘之使东,曰:「吾今尘垢死生矣,汝无庸侍我。
盖四方充然,圣谛廓然,汝得吾亦得也」。
即以故征行江上,决择孤明,诸公贵人至俛首礼之,延坐道场,井井皆冠三吴者。
人皆以圆悟为不死,而扬岐之路不荒矣。
呜呼,其非师力也乎?
其不尚可铭也乎?
铭曰:
三峨环环与天齐,大士所庐山所滋。
彼金光界飞参差,下相观瞻敢瑕疵。
有庸者子溷尔缁,六凿颠倒心体披。
类污神山窈厥辉,谁欤返此素以之。
口翻大论与毗尼,律精非传律自持。
融三以一昭厥垂,唯大弟子秉佛机。
慧风曾扇南东施,我知其根慰所思,有欲崇之此其师。
没故前院宰𩕊公幢铭序明道二年三月 北宋 · 释重侃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三、《山右石刻丛编》卷一三
夫二仪肇启,三才焕然,铭以邈其殊姿,诔以徽其硕德。
是故金田茂宰,宁无嘉誉之称;
宝地纲维,讵不仰扬之庆者哉!
没故𩕊公上人,本贯当郡潞城县白兔村人也。
俗姓苗氏,昔宗楚大夫之嗣也。
公丱发之岁,无恋竹马嚣尘;
龆龀之年,有乐聚沙真际。
长兴三祀,披缁齿录。
护鹅行耸无□,照然著矣;
救蚁名高独秀,绝后光前。
飞瓶锡以南游,忽思乡而北返。
腊纵心,享年耄矣。
身遭无妄,生根于净方;
体苒有加,启手于金界,致以山岳崩摧,千林之变白;
江河呜噎,万卉之渝霜。
资恸涟濡,痛法幢之圮□;
□咸茹叹,噫慧海之隳航。
遂乃香油灌迹,白氎缠身,火灭烟消。
灵骨放霞光,遍野灰烬;
从风戒珠圆,灼曜盈□。
乃卜寿宫,踞院西地,粗陈执绋之仪,用表粉身之念。
虑时光兮革易,恐风俗兮变更,爰命刊珣,颢彰远世。
小师惠广。
时皇宋明道二年岁次癸酉姑洗月丙寅朔初七日壬申建。
刘康年伪奏乞恩泽奏绍兴五年1135年1月1日 宋 · 岳飞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三七、《金佗稡编》卷一三 创作地点:安徽省池州市
清远军节度使、神武后军统制、充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岳飞状奏:臣近读池州送到朝报,内一项系臣画一陈乞臣母封国夫人,第二项次男雷乞授文资,第三项乞江州庐山东林禅寺住持僧慧海佛心禅师事。
臣伏读,不胜惊骇。
盖臣先于鄂州驻劄日,遣本军提举事务、武功大夫刘康年将收复襄汉等赏功文字,前去行在投进。
臣以鄂州去行在遥远,恐往复迟缓,又臣本军军器阙少,战马倒死者甚多,遂令刘康年赍空名印纸,因便将带陈乞军器、战马等事。
不谓刘康年将前项印纸擅行书填,陈乞臣之私事。
窃念臣冗贱凡才,误蒙陛下擢任,兢兢旦夕,每虞不称。
如臣近者蒙恩以收复襄汉六州,宠加旄节,臣凡五具恳辞,不敢祗受,虑或取诮公论,有玷清朝。
敢谓康年遽上此请,方当国家多事之际,陛下宵衣旰食,亲御六师,经理戎政。
臣虽至愚极陋,岂不知捐身效命,少图补报,况复敢以私门猥琐,希求恩宠。
臣若不披露肝胆,力为辨雪,天下其谓臣何!
伏望陛下察臣悃愊,实未尝敢萌此意,乞将上件恩数早赐追寝。
仍将刘康年妄行书填印纸情罪,明正朝典,所有臣不合令刘康年将带空名印纸事理,见在本军待罪,伏乞同赐黜责施行。
谨录奏闻,伏候敕旨。
再乞寝罢刘康年伪乞恩泽劄子绍兴五年1135年1月 宋 · 岳飞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三七、《金佗稡编》卷一三 创作地点:安徽省池州市
清远军节度使、神武后军统制、充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岳飞劄子奏:契勘臣近于正月初一日尝具奏,闻为本军提举一行事务官、武功大夫刘康年妄行书填印纸,乞母封国夫人,次男雷换文资,僧慧海禅师事,乞赐追寝。
仍将刘康年妄行书填印纸情罪,明正朝典,所有臣不合令刘康年将带印纸事理,臣见在本军待罪,乞同赐黜责施行去后。
今月十七日尚书省劄子:「正月八日,三省同奉圣旨,岳飞放罪。
刘康年罢神武后军提举一行事务,依冲替人例施行,系事理重,仍追夺收复襄汉等赏。
母封号系是特恩,可依已降指挥,馀令改正」。
臣以猥琐之资,曲荷天地广大之恩,终不加罪,保全微臣,臣虽殒身,无以仰报圣德万分之一。
重念臣奋迹单微,今来滥厕承流,于法母已是当封淑人
遭际陛下,实为荣幸,岂敢踰分,过有邀求。
前三事上感睿照,特赐辨明,皆已施行。
独有臣母国夫人号,未蒙改正。
窃惟国家封爵,自有彝制,岂可躐等超迁,有紊旧章。
若因刘康年妄有陈请,陛下必欲以此封臣之母,不惟臣终不遑安,亦于公论不以为允。
伏望圣慈洞察,怜臣勤恳之诚,俯从所欲,将臣母特封国号事,速赐追还,以正名分。
取进止/〔贴黄〕如以为特恩不可复夺,乞将飞旄钺恩数追寝,回授施行,庶几不致滥受。
伏乞睿照。
揔得居士命作为平国弟度僧疏 南宋 · 张孝祥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六、《于湖居士文集》卷二六
驹犊之爱,已于等慈;
龙象之依,尝深于夙愿。
顾年龄之尚幼,恐岁月之或淹。
慧海师实平时之知旧,而优婆塞自有生而薰修,度己度人,是同是别。
伏愿诸佛护念,大众證明,俾此善男子速證于菩提,则我长头儿同增于福寿。
左山兴化寺宝乘塔碑 北宋 · 钱明逸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六、雍正《山东通志》卷三五之九、乾隆《曹州府志》卷九、光绪《菏泽县志》卷一七、民国《曹南文献录》卷七四
夫万法虽殊,归真则一。
倡教慑恶,要在利人。
故传心印,则解脱之见速;
示显相,则信向之诚博:此诸佛如来所以示舍利于后,不有重构,孰谓庄严?
不兴谛心,何登彼岸?
曹州左山塔,藏定光佛舍利六颗。
隋仁寿壬戌,号法源寺,建灵址五级,安其下,遣使赍送,刊石以瘗之。
至唐,刺史蔡邺,继以营治。
宋庆历纪元岁壬午,一日大雨雷震,塔用圮坏。
垣颠栋危,臂裂瓦砾。
比尼智隆,志期修建,潜怀宝粒,往募诸方,广蕲信善,因设供于上都宝相招提。
懔懔归依,憧憧方来。
阙成林,观者如堵。
忽达宸聪,即诏迎置禁庭。
瑞香宝供,晨夕燃奉。
赐智隆白金五十两以遣之,智隆涕泣叩阍,愿还旧塔。
上不夺其情,命中贵人温士良持舍利,閟以银函,幂以泥金帕,御笔署封,归葬故地。
仍俾士良躬道德音;
守臣资政殿学士任中师,亟图营缮。
中师乃涓日辰,率官属,具梵仪,囋呗螺鼓,宝幡幢盖,赞导前后,以奉安之。
上体谆诲,专力经葺,中师首以俸钱,洎族属喜舍,仅五十万。
自馀冠缨之家,缁素豪姓,皆怂恿知劝,乐为檀越,又二十倍之。
于是鸠楩楠,稡甓甋,云委波属,救陾椓丁。
展门扉以面方,角垂铎而标风。
木增工而壮,基增广而峻。
周围扑水八区,丰蔀显敞。
称其崇嶷,堂皇壮大。
足以光法门之仪度,助象教之纲目。
塔既成,士良始还朝,图上制作之状,诏赐塔名宝乘。
揭榜以金字,智隆德钦。
阙锡以紫方袍,仍许岁度净人一,皆特出宸渥,旌酬善果。
噫!
物无湮塞,则莫有兴大焉;
天欲张者,必翕之,理固为然。
岂因缘感遇,抑有时哉!
向非迅震摧起之变,则宏丽昌大、穹隆纷郁之盛,何以待我朝而振欤?
明逸皇祐癸巳冬,命守济阴
暇日,因郡人厌次、职方祝外郎正辞语兹塔始末,惧久之,人不详其由,当为文以纪其事。
因赞叹荣遇,感慨寅缘,系而铭曰:
我佛慈力,拯人弗懈。
中根小智,难以言解。
乃现宝相,俾出迷堕。
有坚固宝,示菩提果。
择地而安,巨级崇峦。
曰清净土,如彼梵天。
受经之师,世名其山。
昔也佛宫,今布金田。
隋制恢宏,四百星霜。
咸通继葺,庄丽未遑。
天意与兴,将泰而否。
风雨怒号,霆雹交至。
屏翳四走,神龙前驱。
星驰雷师,火炽电车。
遗基隤裂,栋毁甍折。
地撼洞闼,神物莹彻。
开士缊志,营思众共。
卷怀以行,光射禅枞。
浩穰峻都,观者盈郛。
乐施严奉,妙供香厨。
逖闻天听,诏跻禁闼。
宝薰纷缊,珠盖敞列。
函以中金,归閟旧土。
宸毫纪题,鸿惊虬骛。
幢幡照地,潮梵震天。
枢庭旧老,赞相以前。
挺袄遗址,崇搆新峙。
瑰材山积,陶旊川委。
翼如翚飞,竦若虎视。
宝势重复,诸天下睨。
胜利无疆,喔咻一方。
岁度净者,著为条纲。
揭名申宠,列榜金生。
钩棱宛转,熤煋晶荧。
慧海无涯,信航能涉。
观者以谛,真心无杂。
梵福坚巩,恩光昭晰。
尘劫可灰,善因难灭。
白云山超果寺嘉定四年九月 南宋 · 幸元龙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三四、《松垣文集》卷五、雍正《江西通志》卷一二六
高安郡治之北,抵新吴县界,有白云山,嵬然霄汉。
其麓有寺,曰超果。
水石之胜环萃。
东一溪自富坪注为珊瑚泉,西一溪自章山注为冰花谷,两溪合流于龙爪泉之上。
寺枕两溪之间,始举于唐僧慧海英宗皇帝改赐今额,绍兴兵火。
山灵不妥,岁多弗,凡六十七载。
开禧丙寅,天灾流行,遍诸祠,莫雨。
先府君率乡民祷其所,谷风骤兴,甘霖随应。
其夕梦一僧,庞眉丰颐,来谒。
询其来,徐曰:「予超果寺山野人也。
寺废久矣,待君而兴」。
先府君惊悟。
一二年间,为是梦者再来,乃许之。
翊夕,梦一青袍乌帽拜庭下,曰:「吾白云山之神,以公长者,来拜」。
先府君感悟,属意起废,力未及。
嘉定戊辰冬,疾革,遗命诸子。
庚午孟春,既终先府君丧事,即与诸弟遵举治命,鸠工度材,鼎新法堂,翼以行庑。
佛殿衷岿,两祀肘植,华以像貌,表以门墙。
井廪庖湢,以次具举。
落以冬十有一月
明年季春朔,奉郡邑之檄,至百丈监之寺,召僧宗寿开山住持。
以寺侧腴田百亩,命寺僧岁会所入为祝圣香火之供,以其馀奉先君祠。
宗寿福之长乐人,受业于高安延庆寺
入超果,严振慧海规模。
鱼钟鼓磬,响动山谷。
仲秋首建后堂,翚以东西二阁,莳植松,山川改观,其兴未已也。
姑记其俶,以诒不朽。
金山重建南水陆堂记 南宋 · 周孚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二二、《蠹斋铅刀编》卷二四
乾道九年金山寺之南水陆堂成,予所善僧慧海为山之众来乞文以为记。
予问其堂之制并其工用之几何,曰:「堂衡七楹,从十有二楹,两庑视堂衡之数而增其三,总为屋二十有九。
凡吾教之所严事与所振拔者,咸肖其状于壁,总为像七百有六。
若木,若石,若金碧之饰,若雕镂之巧,总为工万有三千。
计材于三月庚子,而用工于五月庚申至九月朔而告成,总为日百八十有八」。
问其财之所自出,曰:「今长老印公储其人施于己者,凡三年得千一百万而堂成,又求于众,得二百万,而像设具」。
予叹息曰:「不私其有,推以福于人,又能与人同其善,是实可纪也」。
乃为之记。
夫佛之教虽为世所趋向,而其塔庙之在四方者亦或隆替不常,是何也?
盖道不虚行,必待其有能。
以是鼓舞斯人者,固能若是兴也。
自予居于润,阅兹山之主者亦多矣。
或因陋就寡,支倾补坏以苟岁时;
或有兴作之心而人不信,以私自蠹,卒坏于成。
而比年以来,土木之功盖未尝辍也。
故其奉赐诗者有阁,待游观者有台,休老疾者有堂,而又面江之阳为门者三,并山之胁为浮屠者二,至于外廊内寝咸辟而新之,费盖巨万,而又及于兹堂也,其雄甚壮丽骎骎乎熙丰之旧矣,是皆积年之所冀而不可得者。
夫成坏以数,其所以成坏则以人,自古以来可覆也。
然予闻诸里人,兹山当大江之冲,风水相搏,主者难以久。
达观颖公而枚数之,其历年多,而人信之者惟佛印、元公与今印为然也,则其所成就盖有阴相而然赞之者矣,而人何足以见之?
虽然,印得道于中峰民公,而圜悟勤公之孙也,彼其中盖寂然而无所营,泊然而无所慕,虽草弥堂下而莫之顾者也,而予乃以其有为者言之,予亦陋矣。
淳熙元年四月十日迪功郎、新差充真州州学教授周孚记。
天竺五通菩萨请佛传 南宋 · 释宗晓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六四、《乐邦文类》卷三
南山律师《历代三宝感通录》云:「昔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萨,往安乐世界,请阿弥陀佛云:『娑婆众生,愿生净土,无佛形像,请垂降许』。
佛言:『汝且前去,寻当现彼』。
及菩萨还,圣仪已至,一佛五十菩萨,各坐莲华,在树叶下。
五通菩萨取叶所在,图写流布。
洎汉明感梦,使往祈法,便获迦叶摩腾等至雒阳
后腾姊子作沙门,持此瑞像,又达此国,所在流布。
未几赍像西还,而此土画像,不甚遍传,南北多故,经像湮没,此之瑞迹殆将不见。
文开教,有沙门明宪高齐道长法师得本,说其因依,与上符合,是以复传于世。
时遇北齐画工曹仲达者,善于丹青,妙画梵迹,传模兹像,京邑所推。
故今寺壁正阳,皆其遗笔也」。
《法苑珠林》所载亦同。
又唐《续高僧传》云:江都安乐寺僧慧海,唯专净业,俄感齐州僧道铨赍无量寿像遗之,是亦天竺五通菩萨。
乘空往请尊容,既冥会素怀,殷勤礼忏,是像忽焕发神光,于是恳苦愿生没齿为念。
一夜忽起,面西作礼,加趺而逝,即隋大业五年也。
乾道间西湖居士李子济求僧志叶,复图兹像于贝多叶,行于吴地
宗晓因缘得之,瞻想圣仪,如佛真在,聊书始末,永发信心云尔。
庆元府虚堂和尚住育王疏宝祐四年 宋 · 陈昉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六四
右,伏以尊者放光明,指八祥六胜之地;
育王捧舍利,现十洲三岛之区。
个是释迦古道场,直须觉士正丈室。
选从四众,断自九重。
虚堂愚公老禅师慧海慈航,宗门心印。
堂虚贮明月,绝无片点尘埃;
林邃撼清风,扫尽诸般障碍。
遍主浙江名刹,暂眠灵隐闲云。
好向玉几峰,横出一枝;
便据金狮座,旁行四句。
东归衣锦,再传鹫岭之灯;
北面瓣香,仰祝圣人之寿。
谨疏。
按:《虚堂和尚语录》卷三,续藏经第二编第二六套第四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