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孙氏西斋录 唐 · 孙樵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五
孙樵陆长源唐春秋。
乃编年杂录。
因掇其体切峭独可以示惩劝者。
掷其丛冗秃屑不足以警训者。
自为十八通书。
号孙氏西斋录
高祖之初
武皇之终。
庙号以表元
首日月以表事。
尚功力。
正刑名。
登崇善良。
荡戮凶回
有所鲠避
则微文示讥。
无所顾慄。
则直书志慝。
所谓高祖太子建成者何。
黜功循爱。
讥失教也。
李绩皇后武氏者何。
忘谏赞慝。
惩废命也。
王后已废之魂上配天皇者何。
登嫌黜冢
不可谓顺。
予惧后世疑于褅裸也。
天后擅政之年下系中宗者何。
紫色闰位。
不可谓正。
予惧后世牵以称临也。
崔察贼杀中书令裴炎者何。
诡谀梯乱
肇杀机也。
张守圭安禄山叛者何。
贷刑怫教。
稔祸阶也。
称天下杀者何。
罪暴天下。
示众与杀也。
称天下杀者何。
死非其罪。
示众不与杀也。
臣或不书卒者何。
不以直终。
去卒以示贬也。
君或不书葬者何。
不以正终。
去葬以示讥也。
惧怠去瑞。
示戒志沴。
尚德必书贱尸位则黜贵。
皆所以驱邪合正
俾汇大义。
操实置例。
以示惩劝。
呜呼。
宰相升沈人于数十年间。
史官出没人于千百岁后。
史官宰相分挈死生权也。
史官者。
不能抃忠骨于枯坟。
脔谄魄于下泉。
磨毫黩札
丛阁饱帙。
岂国家任史官意耶。
既序其略。
授其友高锡望传之矣。
玄宗德宗不用张九龄姜公辅之言论 北宋 · 张唐英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三二、《历代名贤确论》卷九六、《宋代蜀文辑存》卷一二
天下之患,常起于不足忧,而致可忧。
故虑堤防之奔冲者,先窒蝼蚁之穴;
虑屋庐之燔爇者,先徙曲突之薪。
《书》曰「断在朕志」,又曰「惟克果断,乃罔后艰」。
茍失机会,则受制于人,而徒有后悔,亦何济耶?
明皇、德宗,俱失于此。
始,张九龄安禄山狼子野心,而有反相,请因张守圭所奏失律而诛之。
明皇曰:「汝以石勒待之耶」?
宠之愈厚。
其后幸蜀,始悔不用九龄之言。
德宗时,泾师倒戈,而翰林姜公辅朱泚失兵柄,心常怨愤,不如使人捕之,恐群凶取为戎首,其患不细。
德宗不能决。
翌日果然,始悔不用公辅之言。
设使二主不犹豫于行事,任刚健以为听,先除二凶,则岂有后悔耶?
不能果断,徒有悔言,《诗》所谓「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迂论五 其三 论忠智之臣仁明之主1127年 宋 · 李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五五 创作地点: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
惟忠智之臣为能察事之利害,毕陈于其君而无隐情;
惟仁明之主为能以不用其臣之言,因事悔悟而追思之。
唐太宗以兵定天下,虽已治,不忘经略四夷,而魏郑公常谏止之。
每侍宴,奏《破阵》、《武德舞》,则俛首不顾;
至《庆善乐》,则谛玩无斁,以讽切帝。
辽东之役,高丽、靺鞨犯阵,李绩等力战破之,军还,怅然曰:「魏徵若在,吾有此行邪」?
即召其家到行在,赐劳妻子,以少牢祠其墓,恩礼有加。
安禄山初以范阳偏校入奏,气骄蹇,张九龄裴光庭曰:「乱幽州必此人也」。
及讨奚、契丹,败张守圭,执如京师九龄曰:「禄山狼子野心,有逆相,宜因事诛之,以绝后患」。
明皇曰:「卿无以王衍石勒而害忠良」。
卒不用。
后在蜀,思其忠,为泣下,且遣使祭于韶州,厚币恤其家。
太宗、明皇,可谓仁明之主矣。
至暗忍者则不然。
褚遂良既得罪,韩瑗言于高宗曰:「遂良受顾命,一德无二,向论事至诚恳切,讵肯令陛下后尧舜哉?
被迁以来,再罹寒暑,其责塞矣,愿宽无辜,以顺众心」。
帝曰:「遂良之情朕知之,其悖戾好犯上,朕责之,讵有过邪」?
卒不从。
而至于许敬宗李义府之徒,则绸缪恩顾而不衰。
李泌尝对德宗论卢杞曰:「杨炎之罪不至死,挤陷之,而相关播」。
帝曰:「卿言诚有之,然杨炎视朕如三尺童子,有所论奏,可则退,不许则辞官,非特恶之也」。
方艰难时,视陆贽如左右手;
既事平,遭谗谤,帝追仇尽言逐之,犹弃梗然。
卢杞裴延龄辈,则宠任盘固,既去犹思之不已。
呜呼,其去太宗、明皇,不亦远哉!
论灾异所自劄子建炎三年六月 宋 · 张守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九○、《历代名臣奏议》卷三○五、《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四、《宋史》卷三七五《张守传》
臣伏准诏旨,以盛夏之月常寒久阴,灾异之来必有所自,令侍从郎官以及台谏条具阙失,欲以应天变、收人心、召和气。
仰见陛下畏天之威,遇灾而惧,古帝王之用心也。
臣待罪宪府,清问所及,敢不竭愚虑?
臣闻天心之爱人君,自非大无道之世,则必出灾变以谴告警惧之;
及其至诚修省,则转祸为福,捷于影响。
《传》曰「罪己,其兴也勃焉」,盖不特有罪己之言,而有责己之实也。
陛下罪己之诏尝数下矣,而天未悔祸,恐实有所未至尔。
倘能应天以实不以文,则安知谴告警惧非诱掖陛下以启中兴之业乎?
臣于去秋尝奏疏,愿陛下居处饮食、动作享用每以二圣、母后为念,词颇烦悉,颇简圣听。
冀不以一日南面之乐而忘万里北狩之戚也,勿谓九重之邃外莫得而闻也。
正心诚意,日慎一日,则何患天变之不弭,人心之不固,和气之不至乎?
虽然,高宗有鼎雉之祥,祖己训之曰「惟先格王,正厥事」,则事事欲其正也。
臣请为陛下毕其说。
常寒久阴,阳微阴盛之證也。
臣者君之阴也,外国者中国之阴也,盗贼者凡民之阴也。
方今朝廷不能制将,将不能制兵,强者怙宠有跋扈之风,庸者拥众为偷安之计。
遣师而出,则必广求官爵金币而后启行,无功而还,则又泛第首级勋劳而邀上赏,虚张军数而冒请给。
陵轹州县而取犒赐,小不如意,肆为敚攘。
凡此则臣强也。
敌人累年凭陵中夏,连陷郡邑,剧于破竹,深入淮甸,易于探囊,止于山东,偃然自肆,涉此夏暑,未有退期。
使吾选将厉兵,固可袭取,今则上下畏怯,莫敢谁何。
凡此则中国微也。
狂寇溃卒蚁聚蜂屯,大者数万,小者数千,远则星布于京西而不胜讨,近则鸱张于淮甸而无所惮,或阴怀窥伺而邀求要地,或阳就招纳而公肆剽劫。
凡此则盗贼强也。
阳微阴盛,断可见矣。
是以纪纲未立,号令不行,人心动摇,国势危蹙。
而当长养之时,积雨弥月,寒气不收,宿麦坏于垂成,禾稼伤于方茂,物价翔贵,商旅断绝。
秋冬之间,敌骑内向,盗贼乘之于饥馑之馀,其祸可胜言哉!
天时人事至此极矣!
陛下睹今日之势与去年孰愈?
而朝廷之措置施设盖与前日未有异也。
俟其如今维扬之变而后言之,则虽斥逐大臣,无救于祸。
臣又闻汉制,灾异策免三公
陈平曰:「宰相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
御史大夫萧望之谓:「日月少光,咎在臣等」。
宣帝以为意轻丞相
天变之来,宰相豫任其责。
窃见某虽有勤王之功,初无王佐之略,论其材能则办一职而有馀,论其器识则斡万几而不足,算计见效曾未及于前日,岂不殆哉!
唐张守圭破可突干有功,明皇欲相之,张九龄曰:「宰相代天理物,不可以赏功」。
乃止。
今某盖以勤王入相,不几于赏功乎?
吴起田文论功,不及者三,朱买臣公孙弘十策,不得其一,终之田文相魏,公孙佐汉,言宰相自有体也。
黄霸长于治民,及为丞相,则功名损于治郡,以人之才各有分极故也。
某人固未有显过,但经济之略未闻。
若以防秋在迩,未宜罢免,则臣愚以谓不若更择文武全材、海内推服、公愿以为相者,亲擢而并用之,庶几叶谋共计,各效所长,弥缝其失而正救其灾,则天变亦可收、和气亦可召也。
汲黯在朝而淮南寝谋,杜黄裳为相而两河剋复,盖其威望镇物,精神折冲,亦不必事事更张,而臣下为之凛畏,敌人为之竦詟,盗贼为之退听矣。
伏愿陛下内极严恭寅畏以修其德,外更选用辅弼以修其政,人事既尽,天心必归。
古人有云:「未至而言,固尝为虚;
及其已至,又无所及」。
今日之事实系存亡,顾畏避不言之罪清议不容,而触迕权要之罪圣明必贷。
惟陛下留神,不以为虚言,则天下幸甚。
敕择日告庙734年6月 唐 · 张九龄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八十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敕。边境为患。
莫甚于林胡。朝廷是虞。
几烦于将帅。车徒屡出。
刍粟载劳。使燕赵黎氓。
略无宁岁。而山戎种落。
常为匪人。近有野心。
穷而归我。曾是怀附。
每所抚柔。而不变鸮音。
辄为兽搏。幽州节度使副大使张守圭等。
乘閒电发。表里奋讨。
积年逋逃。一朝剪灭。
则东北之祲。便以廓清。
河朔之人。差宽征戍。
此皆上凭九庙之略。下仗偫帅之功。
今其凯旋。敢不以献。
宜择吉日告九庙。所司准式。
幽州节度张守圭 唐 · 张九龄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八十四
幽州节度副大使御史中丞张守圭渔阳平卢。
东北重镇。匈奴断臂。
山戎扼喉。节制之权。
莫不在此。朕所以雅仗才识。
诚思远图。既膺此举。
当成本志。今奚贼残破。
固不足言。契丹馀孽。
犹且为梗。将遂扫荡。
悬赏须明。至如寇抄之来。
边境常事。苟非大敌。
不劳我师。顷者偏小邀功。
或亦附益其事。言而不实。
示信何归。赏而有虚。
叙劳何劝。适使贪嗜小利之辈。
不思剪灭大举之策。则深谋重赏。
更待何人。而革弊成功。
当在卿尔。其有贼非大下。
因有擒馘。灼然殊效者。
可量事奏闻。其馀微劳。
并任军中赏赐。冀能自勉。
令有后图。若信其苟为。
终若成事。而纲纪不立。
夷狄笑人。以卿之明。
固在目击也。秋气已冷。
卿及将吏以下并平安好。遣书指不多及。
幽州节度张守圭733年 唐 · 张九龄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八十四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张守圭安禄山
两蕃自昔。
辅车相依。
奚既破伤。
殆无遗噍。
契丹孤弱。
何能自全。
复闻突厥徵求。
欲有逃避。
传者纵其未实。
此虏终已合然。
藉卿运筹。
徐以计取。
禄山义勇。
武艺绝人。
谋帅得贤。
裨将复尔。
以讨残蕞。
势若摧枯。
仗顺而行。
何敌之有。
今者又云遇贼。
略有芟夷。
乘其数穷。
日向歼尽。
其灼然有功效者。
可具以状闻。
会取实劳。
以当优赏。
赵堪云。
卿见部勒。
欲以师行。
兵贵从权。
以时经略
在卿临事。
一以委之。
效命输忠。
成名立事。
居今慕古。
千载一时。
卫霍之俦。
独何人也。
边事烦总。
无乃为劳。
冬初薄寒。
卿及禄山并诸将士已下并平安好。
遣书指不多及。
契丹都督礼书735年 唐 · 张九龄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契丹都督泥礼。往者屈烈突于凶恶。
无心忧矜百姓。背叛于我。
终日自防。丁壮不得耕耘。
牛马不得生养。及依附突厥
而课税又多。部落吁嗟。
卿所见也。李过折因众人之忿。
诛顽凶之徒。诸部酋豪。
相率归我。巳令随事赏赐。
亦云且得安宁。过折封王
岂直赏功而已。亦为百姓众意。
赖其抚存。不知近日巳来。
若为非理。亦闻杀害无罪。
棒打又多。众情不安。
遂致非命。然卿彼之蕃法。
多无义于君长。自昔如此。
朕亦知之。然是卿蕃王。
有恶径杀。为此王者。
不亦难乎。但恐卿今为王后
人亦常不自保。谁愿作王。
卿虽蕃人。是当土豪杰。
亦须防虑后事。岂取快志目前。
过折既亡。卿初知都督
百姓诸处分。复得安宁以否。
张守圭先拟往彼。亦即令便就处置。
卿应有官赏。即有处分。
夏中甚热。卿及首领百姓并平安好。
今赐卿锦衣一副。并细腰带七事。
至宜领取。遣书指不多及。
幽州节度张守圭735年 唐 · 张九龄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幽州节度副大使御史大夫张守圭
近有降人云。
虏骑东下。
其数稍众。
固宜有以待之。
仍闻两蕃。
亦有应接。
当是妄语。
终须审观。
若保无他。
便可信任也。
至于兵马权略。
决在一时。
卿自审量。
不可悬料。
然虏骑驰突。
难与争锋。
会是乘其气衰。
然后邀击。
一战取灭。
或在此举。
顷者泥礼自擅。
虽以义责。
而未有名位。
恐其不安。
卿可宣示朝旨。
使知无他也。
并便处置讫奏闻。
朕当即有处分。
比秋热。
卿及将士已下并平安好。
今令赵惠琮一一口具。
遣书指不多及。
幽州节度张守圭 唐 · 张九龄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五
幽州节度副大使张守圭
史思明往。
已有处分。
赵堪适至。
委曲知之。
安禄山等轻我兵威。
曾不审料。
致今损失。
宜其就诛。
卿既行军。
于法合尔。
然此贼初叛。
势尚未合。
乘其虚弱。
正可追擒。
直为林闇山深。
恃不存之地。
万一兽骇。
致损更多。
以此思之。
固须且守。
伺其有隙。
乘便剪除。
如此筹宜。
应是长策。
且战者凶事。
有胜有负。
无以邂逅。
遂至苍黄。
使我骁雄。
小有夺气。
负罪者既其即戮。
用命者亦宜升奖。
彼之小丑。
何足可除。
所有奏入。
即当处分。
平卢以北。
动静须知。
得其委曲。
随事防备。
委卿在远。
一一必由。
但量宜行之。
奏未晚也。
敕平卢诸将士书736年4月 唐 · 张九龄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敕平卢诸军镇将士已下。
两蕃残贼。
馀类仅存。
朕尝怀抚柔。
冀其迁善。
而数年之内。
谋叛相仍。
信是枭鸱。
固非人也。
顷者所以列置军镇。
递为唇齿。
所虞在此。
岂欲劳人。
卿等委身边疆。
为国展效。
遇其反噬。
得不讨除。
近日安禄山无谋。
率尔轻敌。
驰突不顾。
遂损师徒
择将不良。
伤人已甚。
事虽既往。
义实疚怀。
凡在平卢。
其阵亡之人。
并委张守圭差人吊祭。
并勘实乡贯。
具以状闻。
悯彼伤魂。
当有赠饰
兴言悼惜。
久不能忘。
然此贼比来。
削弱已甚。
挼绳系颈。
人有其心。
安禄山之败。
缘轻敌太过。
勿因此畏愞。
致失后图。
立功成名。
荣贵斯在。
各宜勉励。
共除凶恶。
夏初渐热。
卿等并平安好。
遣书指不多及。
敕松漠都督礼书735年 唐 · 张九龄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敕松漠都督右金吾卫大将军泥礼。得张守圭表。
知卿等破贼。且突厥此来也。
其心毒害。又甚轻敌。
人事之与神道。可得不有伤残。
卿之忠诚。加以义勇。
以顺讨逆。自然必胜。
朕所悬爵秩。惟赏有功。
况卿赤心。复加戎捷。
然狂贼自远投于死地。今其伤败。
必更有谋。可须防之。
重不可失。乌知义在彼。
宜与临事筹之。若须邀截。
亦与之计会。秋气渐凉。
卿及衙官首领百姓并平安好。遣书指不多及。
幽州节度张守圭 唐 · 张九龄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五
幽州节度副大使幽州长史御史大夫张守圭。北虏猖狂。
劳师远袭。朕已成料。
知其破伤。得卿上言。
果如前策。然契丹恃我。
其心不携。以逸待劳。
取之必也。既有尅捷。
当更防之。困兽犹斗。
穷寇勿遏。丧败之馀。
其气不振。乘此不取。
后悔难追。熟料万全。
然后邀击。蕃汉相杂。
使其莫辨。此亦便不可失。
时不再来。临事指麾。
在卿审断也。事今若此。
得算已多。勿复悤悤。
致难于末路。卿比疝疾。
今复何似宜善将疗。
不得自勤。秋凉。
卿将士已下并平安好。遣书指不多及。
幽州节度张守圭 唐 · 张九龄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五
幽州节度副大使张守圭。赵堪至。
一一具知。以国家之威武
取败亡之残孽。泰山压卵。
岂其难乎。顷者缘卿入朝。
节制暂阙。二虏乘隙。
相继叛亡。裨将无谋。
轻兵遣袭。遂有输失。
挫我锐气。此故犹细。
彼祸更深。卿可秣马训兵。
候时而动。草衰木落。
其则不远。近者所徵万人。
不日即令进发。大集之后。
诸道齐驱。蕞尔凶徒。
何足歼尽。平卢信息。
日夕往来。数与筹宜。
首尾相应。令彼丑虏。
飞走无归。事有预图。
临时合变。想卿所悉。
不烦具言。所有奏请。
并已处分讫。夏末极热。
卿及将士已下并平安好。遣书指不多及。
幽州节度张守圭 唐 · 张九龄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五
幽州节度副大使张守圭张奉高下。
叛奚自取歼灭。此等恶积。
天将绝种。故遽诱其衷。
叛亡相继。及师徒追下。
皆就诛夷。一二年閒。
凶党必尽。亦由卿指挥得所。
动不失宜。明于兵权
暗合神道。故能致此也。
安禄山杨景晖湔雪前耻。亦云效命。
锋镝之下。各致损伤。
言念忠诚。岂妄加奖。
巳别有处分讫。将士阵亡。
各须吊祭。应合赠饰。
亦巳状闻。聚兵馈粮。
义不可久。秋深木落。
规略自宜。机谋未豫。
何以除恶。永久为患。
将若之何。委卿良图。
用息边甲。彼军少马。
巳敕朔方。想卿早知之。
宜差人受领。秋气渐冷。
卿及将士已下并平安好。遣书指不多及。
幽州节度张守圭 唐 · 张九龄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五
幽州节度副大使张守圭。顷者慰抚降虏。
每事优给。而终不知恩。
惟图反噬。名虽人类。
实甚豺狼。今所叛亡。
何苦如此。近者闻其家累。
多并为我所得。惟有丁壮。
挺身走险。树木既闇。
弓矢亦全。以穷寇失家之心。
乘深林必死之地。若冒此轻进。
岂云料敌。安禄山勇而无谋。
遂至失利。衣甲资盗。
挫我军威。论其轻敌。
合加重罪。然即初闻勇斗。
亦有诛杀。又寇戎未灭。
军令从权。故不以一败弃之。
将欲收其后效也。不行薄责。
又无所惩。宜且停旧官。
令白衣将领。卿更审量本状。
亦任随事处之。所将阵亡之人及战伤之者。
并收瘗救疗。吊死问生。
寇雠之来。岂其获已。
言念于此。良深嗟悼。
卿等各秉忠义。式遏方隅。
躬冒险难。宁不知此。
无以小失。致夺军气。
数宜激厉。以保功名。
平卢军储。取能支久。
若贼口聚食。费耗更多。
早宜处置。使得所也。
今将金疮药寄至。可分疗将士。
并数令巡问。春后渐热。
卿及将士并平安好。遣书指不多及。
张守圭裨将安禄山失利送戮京师 唐 · 张九龄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七
穰苴出军。必诛庄贾
孙武行令。亦斩宫嫔
守圭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
贺诛奚贼可突于状735年1月 唐 · 张九龄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右。高力士宣示张守圭所上逆贼契丹屈烈及可突于等首级。
此等恶稔。丧败将及。
故天诱其衷。既降又贰。
感义之士。恶其翻覆。
背恩之贼。已就诛锄。
幽障廓清。华夷俱静。
计其馀噍。永无动摇。
陛下边任先择。圣谋独断。
克禀成命。树此戎功。
且知河朔无转输之劳。林胡为赋税之地。
臣等忝在枢近。预闻远绩。
捷书之至。喜倍恒情。
谨奉状陈贺以闻。谨奏。
贺破突厥735年 唐 · 张九龄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右。张守圭表奏。
突厥四万骑。前月二十五日至能讫离山。
契丹泥礼等前后斩获俘馘。数逾十万。
突厥可汗弃甲逃●。奚王李归国及平卢军将等追奔逐北。
计日歼灭。更闻奏者。
伏以突厥新立。轻事用兵。
彼之威众。在于一举。
又两蕃与其结隙。文搆未深。
在于边隅。犹轸天算。
陛下料其终始。指授规模。
知其举种尽来。本自无策。
劳师袭远。必合成擒。
使蕃骑先锋。汉军坚壁。
坐观成败。自战蛮夷。
契丹才交。突厥已破。
计其奔北。必至丧亡。
脱身获全。亦举众皆弃。
北虏震慑。从此气衰。
东胡保边。永不携贰。
宽徭罢柝。自此可期。
斯皆圣德远覃。皇威遐振。
事无遗策。举不失图。
臣忝迹枢近。亲承睿略。
忭跃之至。倍百恒情。
谨奉状陈贺以闻。谨奏。
贺圣料突厥必有亡徵其兆今见状 唐 · 张九龄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九
右。林招隐宣敕示臣等。
张守圭云。契丹妇女屈将从突厥出来。
知可汗死是实。又云。
黄头突厥默啜突厥争言气。兵马欲斗惊军。
屈将然得走来者。参验前后从突厥来者。
说事多同。况此妇人。
尤为指实。死既非谬。
天实诛之。且诸蕃之中。
北虏为桀。不待征战。
而自取歼夷。此诚天助有道。
坐清妖祲。陛下尝有圣料者。
知其必有亡徵。今云兵马自争。
其兆已见。伫听其败。
但只纳降。亭障息兵。
将自此始。不胜欣庆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