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大智禅师碑阴记 唐 · 阳伯成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一
夫道非言。
言以明道也。
空非相。
相以泯空也。
禅师弥天冥符。
旷劫传印。
出等等。
腾非非。
适来时也。
适去顺也。
上自宸扆。
下达蒸黎。
才仰青莲之光。
旋惊白林之会。
中书侍郎严公。
探秘藏。
决词江。
洋洋乎文宗
昭昭乎灵迹。
伯成殊昧先觉。
忝在后尘。
糺合偫公。
激扬众美。
岂翰墨以云朽。
将金石以齐固。
所谓非六经曷以明夫子也。
非四偈曷以晓真如也。
凡舍净财者。
人具题爵里。
于时岁在辛巳五月庚戌十八日丁卯
唐开元廿九年(谨案碑刻严挺之大智禅师碑铭之下题河南少尹阳伯成通直郎河南府伊阙县集贤院待制校理史惟则书)
左溪大师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二十
百亿三昧。
无非度门。
于觉照中。
而得自在。
过去大士。
时惟左溪
傅氏之子。
法号元朗
字惠明
其先北地泥阳人
汉魏大族。
随晋南度。
家于义乌
今为东阳义乌人也。
江夏太守梁居士翕。
贤达相承。
世谓居士为诸佛化身。
杳不可测。
左溪居士六代孙。
梵行之门。
宜生上德。
母葛氏。
梦天降灵瑞。
而娠左溪
心静体安。
及于乳育。
生九年矣。
辞家入道。
兼综偫言曰。
此法门之畎浍也。
如意年中薙度。
义乌清泰寺。
光州岸律师受具戒。
会稽印宗禅师商律部。
重山深林。
怖畏之地。
独处岩穴。
凡三十年。
宴居左溪
因以为号。
每言泉石可以洗昏蒙。
云松可以遗身世。
吾以此始。
亦以此终。
于所居之方。
建立精舍。
约而不陋。
跪忏其间。
如来诸大弟子。
皆菩萨僧。
大迦叶之头陀。
舍利佛之智慧。
罗喉罗之密行。
须菩提之解空。
由此四者。
皆最上乘。
同趣异名。
分流合体。
舍利佛先佛灭度。
佛以心法付大迦叶。
此后相承。
凡二十九世。
至梁魏间。
有菩萨僧菩提达摩禅师
传楞伽法。
八世至东京圣善寺宏正禅师
今北宗是也。
达摩六世至大通禅师
大通又授大智禅师
降及长安山北寺融禅师
盖北宗之一源也。
达摩五世至璨禅师
又授能禅师
今南宗是也。
达摩四世至信禅师
又授融禅师
牛头山
今径山禅师承其后也。
至梁陈间。
慧文禅师学龙树法。
授惠思大师
南岳祖师是也。
智者大师
天台法门是也。
智者灌顶大师
灌顶缙云威大师
缙云东阳威大师
左溪是也。
又宏景禅师得天台法
荆州当阳
真禅师
俗谓若和尚是也。
左溪所传。
止观为本。
祇树园内。
常闻此经。
然灯佛前。
无有少法。
因字以诠义。
因义以明理。
因理以同如。
定慧双修。
空有皆舍。
此其略也。
菩萨或以性海度。
或以普门化。
香象至底。
弥楼最高。
其馀幽赞不知。
充满法界。
夫知上法易行。
上法难修。
上法易證。
上法难明。
左溪为有。
则实无所行。
左溪为无。
则妙有常住。
视听之表巍巍。
左溪恭禅师重研心法。
唯十八种物行头陀教。
厥后奉东阳威大师
得最上乘。
诠第一义。
现声闻像。
宏大觉心。
大无可名也。
偏袒跪膝。
奉观音上圣。
愿生兜率天。
亲近弥勒。
殚罄衣钵。
严具尊仪。
焚香稽首。
则舍利降。
灵光发。
寺非正阳。
屋宇凋落。
殿移则像毁。
财匮则力艰。
左溪锡杖指挥
工人听命。
如从旧贯。
俨若天成。
心不离定中。
口不尝药味。
耄期之岁。
同于壮龄。
告门人曰。
吾六印道圆。
万行无碍。
戒为心本。
汝等师之。
天宝十三载九月十六日就灭。
春秋八十二。
僧夏六十一。
四辈号恸。
如慕如疑。
香花幢幡。
雷动山谷。
乡人或梦左溪居宝阁第四重者。
寤告其邻。
与之梦协。
兜率天者。
第四天也。
愿力所届。
广度人天。
既荼毗已。
门人分舍利
起塔于左溪之西源。
遵相法也。
城邑之人。
愿获亲近。
分半舍利
起塔于州之东原。
申永慕也。
左溪僻在深山。
衣弊食绝。
布纸而衣。
掬泉而斋。
如缯纩之温。
均滑甘之饱。
诵经则翔禽下听。
洗钵则腾猿跪捧。
宴坐一室。
如法界之乐。
萧然一院。
等他方之游。
或问曰。
万行皆空。
云何苦行。
对曰。
本无苦乐。
妄习为因。
众生妄除。
我苦随尽。
又问曰。
山水自利。
如聚落何。
对曰。
名香挺根于海岸。
如来成道于雪山。
未闻笼中。
比大辽廓。
至若旱蛙跃流。
瞽犬能视。
雷云兴而猎者舍弓矢。
鳞介绝而渔者坏罾梁。
举其倬然。
曷可殚载。
弟子衢州龙邱九嵓寺僧道宾越州法华寺僧法源僧神邕本州灵隐寺僧元净栖嵓寺僧法开苏州报恩寺僧道尊。
皆菩萨僧。
左溪之秘藏。
常州福业寺僧守真杭州灵曜寺僧法澄灵隐寺法真明州天宝寺僧道源净安寺僧惠从本州开元寺僧清辨。
纯得醍醐。
左溪之道味。
入室弟子本州开元寺僧行宣常州妙乐寺僧湛然
见如来性。
左溪之法门。
新罗法融理应英纯。
理应归国。
化行东表。
左溪之妙愿。
菩萨戒弟子傅礼王光福等。
菩萨惠芽。
左溪之一雨。
辨禅师等荷担遗烈。
见请斯文。
铭曰。
磁石凑金。
流见月。
法与心起。
缘随定设。
众生未度。
我为舟筏。
将如赵代
岂望荆越。
趋道云何。
知之在行。
殈烦恼●8B6D。
归寂灭城。
不住之住。
无生之生。
兜率天乐。
徘徊下迎。
潺湲左溪
东入苍海。
青松白日。
人亡地在。
四辈尽哀。
时乎不待。
颂德空岭。
劫尘无改。
相国兵部尚书梁国公李岘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二十一
梁国公讳岘字某
其先陇西人。曾祖曰吴王
太宗爱子也。父曰信安郡
元宗之大臣。肃宗之军佐也。
公年二十。学道于大智禅师
志深行苦。禅师谓曰。
汝当为国家陈力。缘不在此也。
太子通事舍人五迁为魏州刺史。化行河朔
再迁为京兆尹。岁大水。
至尊幸温汤。每冬为恒。
畿辅进奉万计。公止府县无所献。
上知其简亮。益以重之。
甸服千里。饥不为害。
忠矣哉。权臣所排。
出守零陵。再迁御史中丞荆州等五道副元帅
徵为宗正卿凤翔太守。时兵荒之后。
两京未复。公为政。
人不劳而公赋足。智矣哉。
尚书左丞礼部尚书御史大夫京兆尹公明赏罚而隐人过。
下吏不逮。上延威伸。
令引自谢。责而慰安之。
推德及人。刚柔皆化。
仁矣哉。平讼狱刑。
察以人情。断以古义。
正词匡上。直法伸下。
明矣哉。迁吏部尚书平章事
以正直进。以正直退。
蜀州刺史。迁为御史大夫江陵尹节度观察使
入为礼部尚书宗正卿。加黄门侍郎平章事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可谓大臣欤。行垂益之道。
之君。公志不申。
元元失望。除太子詹事
又历御史大夫礼部尚书。迁吏部
领迁(当作选)江西。改兵部
复命至南阳。诏兼衢州刺史
一州之人。如得父母。
永泰二年八月。薨于衢州
一州之人。如绝乳育。
天地痛心。朝廷悲怀。
太子少师谥曰某
兵部尚书少师。同先父之职。
国家孝治。追其世德乎。
周之兴也。内有周召。
外有伯禽康叔。汉之盛也。
东平入辅。圣德巍巍。
公为股肱。卫侯之哭柳庄曰。
非寡人之臣。社稷之臣也。
公可谓社稷之臣欤。夫子称闵子骞曰。
孝哉闵子骞。称史鱼曰。
直哉史鱼。宣盛德者。
一言蔽之。与公游者。
咏公之德曰。柱石天下。
仪刑缙绅。宋韩房后。
惟公一人。公享年五十五。
伯兄峘。户部尚书
江淮。尝与公并为御史大夫
及公之逝。伯季同齿。
哀哉。仲兄峄。
户部尚书散骑常侍。一门亲贤。
继美毕荣。盛矣哉。
公嗣子大理司直孝孙。孤女范阳卢浩妻。
哀有馀礼。孝因其心。
孝矣哉。哀奉世父尚书公之裳帷。
自信安归于上都。跣行号哭三千馀里。
大历二年某月日。窆于某原。
礼也。夫人河南独孤氏祔焉。
夫人某官某之女。以才淑礼法。
闻于邦族。公为茂德
崇勋之后。享大名尊位。
有令兄弟。有贤夫人。
有孝男。有孝女。
全美如是。虽古烈无之。
洪州百丈山故怀海禅师塔铭 唐 · 陈诩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四十六
星躔斗次。
山形鹫立。
桑门上首曰怀海禅师
室于斯。
塔于斯。
付大法于斯。
其门弟子惧陵谷迁贸。
日时失纪。
托于儒者。
铭以表之。
西方教行于中国。
以彼之六度。
视我之五常。
遏恶迁善。
殊途同辙。
唯禅那一宗。
度越生死。
大智慧者方得之。
自鸡足达于曹溪
纪牒详矣。
曹溪衡岳观音台怀让和上
观音传江西道和上
□□诏谥为大寂禅师
大寂传大师
中土相承。
凡九代矣。
大师太原王氏。
福州长乐县人
远祖以永嘉丧乱。
徙于闽隅。
大师以大事因缘。
生于像季。
托孕而薰膻自去。
将诞而神异聿来。
成童而灵圣表识。
非夫宿植德本。
曷以臻此。
落发于西山慧照和尚
进具于衡山法朝律师
既而叹曰。
将涤妄源。
必游法海。
岂惟心證。
亦假言诠。
遂诣庐江
阅浮槎经藏。
不窥庭宇者积年。
既师大寂。
尽得心印。
言简理精。
貌和神峻。
睹即生敬。
居常自卑。
善不近名。
故先师碑文。
独晦其称号。
行同于众。
故门人力役。
必等其艰劳。
怨亲两忘。
故弃遗旧里。
贤愚一贯。
故普授来学。
常以三身无住。
万行皆空。
邪正并捐。
源流齐泯。
用此教旨。
作人表式。
佛所说
斯为顿门。
大寂之徒。
多诸龙象。
或名闻万乘
入依京辇。
或化洽一方。
各安郡国。
大师好耽幽隐。
栖止云松。
遗名而德称益高。
独往而学徒弥盛。
其有遍探讲肆。
历抵禅关。
滞著未袪。
空有犹阂。
靡不缄藏万里。
取决一言。
疑网云张。
智刃冰断。
由是齐鲁燕代
荆吴闽蜀。
望影星奔。
聆声飙至。
当其饥渴。
快得安隐。
超然悬解。
时有其人。
大师初居石门
依大寂之塔。
次补师位。
重宣上法。
后以众所归集。
意在遐深
百丈山碣立一隅。
人烟四绝。
将欲卜筑。
必俟檀那。
伊补塞游畅甘贞。
请施家山。
愿为乡导。
庵庐环绕。
供施㧙积。
众又踰于石门
然以地灵境远。
颇有终焉之志。
元和九年正月十七日
證灭于禅床。
报龄六十六。
僧腊四十七。
其年四月廿二日
奉全身窆于西峰
据婆娑论文。
用净行婆罗门葬法。
遵遗旨也。
先时白光去室。
金锡鸣空。
灵溪而涸流。
燎竟夕以通照。
妙德潜感。
于何不有。
门人法正等。
尝所禀奉。
皆得调柔。
递相发挥。
不坠付属。
他年绍续。
自当流布。
门人谈叙。
永怀师恩。
光崇塔宇。
封土累石。
力竭心瘁。
门人神行梵云。
结集微言。
纂成语本。
凡今学者。
不践门阈。
奉以为师法焉。
初闽越灵蔼律师
一川教宗。
三学归仰。
尝以佛性有无向风发问。
大师寓书以释之。
今与语本。
并流于后学。
从事江西府
备尝大师之法味。
故不让众多之托。
其文曰。
梵雄设教。
有权有实。
未得顿门。
皆为暗室。
祖师戾止。
方传秘密。
如彼重昏。
忽悬白日(其一)
唯此大士。
宏绍正宗。
虽修妙行。
不住真空。
无假方便。
岂俟磨砻。
恬然返本。
万境圆通(其二)
百千人众。
尽袪病热。
彼皆有得。
我实无说。
心本不生。
形同示灭。
此土灰烬。
他方水月(其三)
法传人代。
塔闭山原。
松日暗。
寺塔犹存。
蔼蔼学徒。
无非及门。
能觉照。
是报师恩(其四)
元和十三年十月三日建。
赞宁引语 唐 · 佚名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利不百,不变格(《宋高僧传》卷十《唐新吴百丈山怀海传》。)
乾明寺僧堂记大中祥符二年四月 北宋 · 查道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三、《缁门警训》卷六
乾明寺者,去郡百里,古曰石门,因敕易之。
高山峻谷,虎豹所伏,岐路硗确,人烟夐绝,非志于道者,罔能栖其心也。
游宦之徒,羁束利名,虽观其胜绝,而罕能陟其境。
道守郡日,知有学者法字守荣,自雍熙三年参寻而至。
后安禅之堂,卑隘隳坏,于是发心重构,克坚其志,聚落求化,多历年所。
召良工,市美材,迄景德三年始告成,凡五间十一架。
,有学徒慧果,携锡至京,请余识之,将刊于石。
乃书曰:自佛法广被,达磨西来,具信根者,求證本源,星居旷野,蔽身草木,衣不禦寒,食不充腹。
及正法渐漓,人法替怠,百丈禅师乃营其栋宇,以安老病。
迩来禅刹,竞构宏壮,少年初学,恣卧其间。
殊不知化缘者劳形苦骨,施财者邀福忏罪,明因果者如卧铁床,若当冤敌。
自非朝夕密密,增长圣胎。
其次亲善知识者,志求解脱,可以暂容其形,龙神攸护。
其或心汩盖缠,身利温煖,不察无明,不知命缩,唯记语言,自谓究竟,韶尽迁谢,坠彼恶趣,丈夫猛利,得不动心者哉?
荣公生凤翔虢邑,出家于雍州鄠县白云山净居禅院大中祥符二年四月八日记。
按:《云卧纪谭》,《续藏经》第二编乙第二十一套第一册。
重修昭觉寺 宋 · 李畋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九、《成都文类》卷三七、《全蜀艺文志》卷三八、《蜀中名胜记》卷三、嘉庆《四川通志》卷三八、光绪《重修昭觉寺志》卷三、民国《简阳县志》卷一三
妙色非相,有相则尊;
真谛无言,有言则大。
矧夫法身普现,帝网交映,宝月破昏于浊际,静刹植福于沙界,肃五蕴之纷扰,具十善之庄严,惠照倒迷,无一遗者,斯相之尊也。
法音赞运,群动无妄。
大云秘藏于贝阙,师子敷座于绀宇,摄四大之种性,归一如之总持,解脱障缠,无一悖者,斯言之大也。
既尊且大,则有为之教兴,无涯之利显,在乎人天寅奉,王臣护持。
尘劫不迁,是曰常住,其斯之谓欤。
昭觉寺成都福地,在震之隅。
先是,眉州司马董常宅,旧名建元,其缔构绍嗣之由,具萧相国遘碑悉之矣。
唐乾符丁酉岁,为了觉大禅师宴居之所。
禅师法号休梦姓韩氏京兆万年人
宣宗兴复象教,乃应诏诵经,对御落采,配终南山捧日寺。
具大戒于律师神祐,悟般若于石霜庆诸,参法要于百丈怀海,契心印于洞山良价
初至洞山洞山问:「近离何处」?
曰:「湖南」。
又问:「途中还见异人否」?
曰:「若是异人,不涉途中」。
深器之。
后领旨寓蜀,始立一大寺,辟甘露门。
开堂日,僧问:「净名大士入不二法门,旨趣如何」?
曰:「山僧未敢举明」。
又问:「若是,即事理不分」。
答云:「扁舟已过洞庭湖」。
凡言峻机悟,以复如是。
剑南节度使崔公安潜奏改建元,敕赐今额,仍给紫衣一袭,式光宗教
未几,僖宗出狩,驻跸西州,召禅师说无上乘,若麟德殿故事。
由是开沃圣虑,握乾纲而不动;
运输神力,回天步而高引。
玉銮反正而帝眷弥深,赐禅师紫磨衲衣三事,龙凤氍毹毯一榻,宝器盛辟支佛牙一函,布展义之泽也。
明年,王氏建节制两川,于禅师申尊叔之礼,奏锡师号曰了觉大师
及王氏开国,而禅师灭度,享年八十一,僧腊五十一。
门人洪福等建窣堵于当寺后庵,以令身归之,谥曰「真隐之塔」。
尔后宗派传袭,真风炳然。
至今住持大德延美上人,以了觉大禅师五代祖。
上人阳安郡平泉人姓杜氏,礼本寺怀进大德为出家师,依彦通律师授具足戒。
性惟真实,体本虚静,开口无机化,不言而鸥狎。
虚怀善应,施不求而谷盈。
禅林果熟,薝卜弥香,苑地灵,黄金争布,作大利益,须非常人,美公之谓欤!
兹寺有常住沃土三百廛,涤场敛穧,岁入千耦,并归寺廪,与众共之。
有舟航大贾输流水之钱,山泽豪族舍金穴之利,五铢一缕,悉归寺府,无一私者。
由是搆朴斲之材,较班输之技,而兴修之议,于是集矣。
寺之殿宇,旧且百间,今广而增者三百。
建正殿,塑金释迦像一躯,为黑白扳足之地;
修经藏,挟唱梵之堂四,为权实转轮之所。
广方丈之室,传达摩心;
备水陆之仪,宣梁武教。
及罗汉六祖翊善大悲,各列一堂。
又分千部经为东西龛,续建纪天列宿堂一所,仍加壮丽。
以至安毳侣、供公庖,局次有叙;
厨仓寮库、斋厅浴室,重门挟屋,启闭以时。
上缝瓦以如鳞,下密砖而若砥。
左瞻右顾,俱是道场;
一起一居,无非佛事。
寺之旧址,复于颓垣,鞠为茂草,仅百年矣。
以至悖蹊樊圃,可畏其邻;
认牛忘羊,莫分其主。
美公一旦竖版筑以绳之,兴百堵,轸旧封,葺墙五百馀间,周匝园圃,而诸邻相让,无一违者。
凡供食之丰洁,法席之华焕,时一大会,朝饭千众,累茵敷坐,如升虚邑,未有一物,爰假外求。
寺之胜迹,有僖宗幸蜀放随驾进士三榜题名记,陈太师六祖像,萧相国文建寺碑,会稽孙位画行道天王浮丘先生、松竹,张南本水月观音翰林待诏失名氏,今寺额始自长安降到。
昭觉寺额,俱经乱不亡,为唐故事。
斯皆化感利舍护持之力也。
大中祥符戊申岁承领住持,迨三十有馀载矣。
惟食不兼味,衣不重茧。
言必谛信,故人无间言;
行必总持,故身无择行。
深入无碍,物我不二。
《经》云:「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佛乘」。
吾见其人矣。
然能为爱河之舟楫,不住中流;
开觉路之康庄,俾求诸道。
故入其门者,如逊般若之岸,似升毗尼之堂。
树绕七重,尘无一点,信花界之胜果,锦江之福田者焉。
尚能韬光愈晦,功成不居,耳闻赞扬,口称惭愧,是谓常住不住,所得非得者乎!
今门人赐紫沙门人逊谓布施回向,叹未曾有者,典教宗尚,宁可阙欤?
遂持了觉禅师诰敕三通,修寺行状数纸访畋,请纪茂实。
畋且念景德初与今岳阳张都官逵肄业于兹,倏尔岁寒,永言梦寐。
山阴都讲,曾栽挥麈之
衣锦相□,□□偷光之壁。
及乎尝醍醐之味,目琉璃之色,为日久矣。
德我既深,固不牢让。
大哉!
开群迷之眼,俾瞩乎大明,象设之谓也;
安□动之心,俾谐乎一法,言教之谓□。
□□□相则尊,所以祛其幻相;
有言则大,由是辩其魔言。
令蠢动廓然,见种种性,曰实曰权,归乎一揆,付诸佛子,历劫奉持,非师释氏之雄者,其孰能与于斯文!
李维内翰1015年 北宋 · 杨亿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平顶山市临汝镇
病夫夙以顽惷,获受奖顾,预闻南宗之旨,久陪上国之游。
动静咨询,周旋策发,俾其刳心之有诣,面墙之无惭者,诚出于席间床下矣。
矧又故安公大师每垂诱导,自双林灭影,只履西归,中心浩然,罔知所止。
仍岁沉痼,神虑迷恍,殆及小间,再辨方位。
又得云门谅公大士见顾蓬蒿,谅之旨趣,正与安公同辙,并自庐山归宗云居而来,皆是法眼之流裔。
去年假守兹郡,适会广惠禅伯,实承嗣南院念,念嗣风穴风穴嗣先南院南院兴化兴化临济临济黄檗黄檗嗣先百丈海马祖马祖让和尚曹溪之长嫡也。
斋中务简,退食多暇,或坐邀而至,或命驾从之,请叩无方,蒙滞顿释。
半岁之后,旷然弗疑,如忘忽记,如睡忽觉。
平昔碍膺之物,曝然自落;
积劫未明之事,㸌尔现前。
固亦决择之洞分,应接之无蹇矣。
重念先德,率多参寻。
雪峰九度上洞山,三度上投子,遂嗣德山;
临济得法于大愚,终承黄檗
云岩多蒙道吾训诱,乃为药山之子;
丹霞亲承马祖印可,而作石头之裔。
在古多有,于理无嫌。
病夫今继绍之缘,实属于广惠
而提激之自,良出于鳌峰也。
忻幸忻幸(《天圣广灯录》卷一八,续藏经第二编乙第八套第四册。又见《佛祖纲目》卷三五,《五灯会元》卷一二,《人天宝鉴》。)
原前有「翰林学士工部侍郎、赠礼部尚书文公杨亿,任秘书监汝州日,尝有书寄李维内翰,叙其始末师承」。
古清规序1004年1月 北宋 · 杨亿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五、《佛法金汤篇》卷一一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百丈大智禅师以禅宗肇自少室,至曹溪以来,多居律寺,虽列别院,然于说法住持,未合规度,故常尔介怀。
乃曰:「佛祖之道,欲诞布化元,冀来际不泯者,岂当与诸部阿笈摩教为随行耶」?
或曰:「《瑜珈论》、《璎珞经》是大乘戒律,胡不依随哉」?
曰:「吾所宗,非局大小乘,非局大小乘,当博约折中,设于制范,务其宜也」。
于是创意,别立禅居。
凡具道眼者,有可尊之德,号曰「长老」,如西域道高腊长呼「须菩提」等之谓也。
即为化主,即处于方丈,同净名之室,非私寝之室也。
不立佛殿,唯树法堂者,表佛祖亲嘱受当代为尊也。
所裒学众无多少,无高下,尽入僧堂,依夏次安排。
设长连床,施椸架挂搭道具。
卧必斜枕床唇、右胁吉祥睡者,以其坐禅既久,略偃息而已,具四威仪也。
除入室请益,任学者勤怠,或上或下,不拘常准
其阖院大众朝参夕聚,长老上堂升座,主事、徒众雁立侧聆,宾主问酬激扬宗要者,示依法而住也。
斋粥随宜,一时均遍者,务于节俭,表法食双运也,行普请法,上下均力也。
置十务,谓之寮舍,每用首领一人管多人,营事令各司其局也。
或有假号窃形,混于清众,别致喧挠之事,即当维那检举,抽下本位挂搭,摈令出院者,贵安清众也。
或彼有所犯,即以拄杖杖之,集众烧衣钵道具,遣逐从偏门而出者,示耻辱也。
详此一条,制有四益:一不污清众,生恭信故;
二不毁僧形,循佛制故;
三不扰公门,省狱讼故;
四不泄于外,护宗纲故。
四来同居,圣凡孰办?
且如来应世,尚有六群之党;
况今像末,岂得全无?
但见一僧有过,便雷例讥诮,殊不知轻众坏法,其损甚大。
今禅门若稍无妨害者,宜依百丈丛林规式,量事区分。
且立法防奸,不为贤士,然宁可有格而无犯,不可有犯而无教。
大智禅师护法之益,其大矣哉!
禅门独行,自此老始。
清规大要,遍示后学,令不忘本也。
其诸轨度,集详备矣。
亿幸叨睿旨,删定《传灯》,成书图进,因为序引。
时景德改元岁次甲辰良月吉日书。
按:《百丈清规》卷八,𠐺加藏腾一○。
汾阳德禅师语录序1014年 北宋 · 杨亿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平顶山市临汝镇
昔者白象降生,教兴于权实;
青莲视瞬,义著于师承。
厥后只履西归,一花东布,世系联续,开悟寖广,然而根器各异,宗致迭举。
少林之嗣,既分皮髓之浅深;
大寂之徒,亦著心眉之阶级。
虽搅为一呼,匪酥酪醍醐之殊;
然列彼三车,推羊鹿大牛之别。
趋觉城而固有淹速,非智眼而孰克炤明?
汾州大中寺,太子禅院长老释善昭者,本太原人,积习闻薰,孤贞绝俗,自去饰受具,即杖策巡方。
所至少留,随机叩发,历参知识七十一员,最后受印于汝州南院省念,遂法裔
风穴沼嗣先南院颙,颙嗣兴化奖,奖嗣临际玄,玄嗣黄檗运百丈海马祖,祖出南岳让曹溪嫡子。
曹溪至师,凡十一世。
师既投针临汝,分灯摩竭,衣珠内炳,潮音尚秘。
薄言湘楚,依止林樾,道俗归慕,名声普闻
长沙张侯茂宗以四大寺命师择居。
北抵襄沔,止白马山
郡牧刘公昌言躬诣顶谒延住兰若,前后八请皆不之诺。
淳化四年西河缁素千馀人,协心削牍,遣沙门契聪诣白马山,迎至其郡,遂尔留憩。
摄伽梨而登席,挥犀柄以谈空,毗耶净名,宴坐罔离于空室;
庐峰慧远,送迎不越于虎溪
净众骈臻,法韵雄震。
而师愿力勇猛,学解淹博,周游湖岭,探索筌蹄,效遍参于善财,同多闻于庆喜。
若乃江西即心之诲,而归于无物;
石头全提之句,而谓之真吼。
南泉捭阖而自得,引发上机;
赵州纵夺而有端,摧伏异见。
洞山之建立五位,回互以彰;
仰山之分列诸势,游戏无碍。
雪峰应接之眼,啐啄同时;
云门扬攉之言,药石苦口。
咸达其要,悉举其纲。
至如大用现前,纤尘不立,诸法皆泯,四句迥超,盖有黄檗之迅机,临际之妙脉。
三玄三要,在掌握之所施;
二主二宾,与盲瞑而何异?
是为正路,直造上乘。
师之所證,踰于格量,非齐肩于佛慧,曷染指于禅味哉?
予刳心弥久,感疾无损,静虑冥默,世缘纷染。
守郡楚北,恪居官次,而师遐遣清侣,躬裁尺讯。
谓广内集录,载师之辞句,既参于刊缀;
汝海答问,陪师之法属,且联其宗派。
邈同风于千里,遽授书之一编
法兴、智深,二上人飞锡实勤,巽床甚谨,述邑子之意,愿永南宗之旨,属图镂版,邈求冠篇。
赏音相从,重胝忘苦,幸烦襟之微释,因濡翰以塞请云尔。
按:《汾阳德禅师语录》卷首,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卷四七。
祖堂纲纪序 北宋 · 释守端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二七
吾道盛于此土,初祖菩提达磨之纲焉;
创立禅林之制,百丈大智之纪焉。
此实天下之共知。
而奈何天下祖堂中,各以开山传次者为其祖,殊不思乃宗乃祖所传所持之最者乎?
呜呼!
教来五百年后,达磨始来。
向之诸家之贤者,岂不知性即乎圣,何为竟自以性以圣之泥乎?
乃须少林之后,犹弹指顷,不假文字,语默有无,释然亡其所得,而自得还其本。
又古之岩居穴处者,但以法为胜为味,殊不虑今日其间者骄。
大智禅师虑之,而廓以禅林之度,由是资之,而少林之风至今蔼然于天下。
吾欲天下祖堂中,以达磨、大智正其位,以开山传次者陪之,贵来者尊其始而归其大,岂不然乎!
按:《禅苑蒙求拾遗》,续藏经第二编第二十一套第二册。
大宁院大义堂记熙宁七年 北宋 · 蒋之奇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六
熙宁七年大宁端禅师访予于淮南
既见,且言曰:「应端于所居之院新作法堂成。
尝闻百丈禅师谓其徒曰:『汝为我开田,我为汝说大义』。
应端以『大义』名其堂,不识可乎」?
余应之曰:「不亦善乎,若所欲名之也!
且若亦尝究大义之说乎?
试相为言之。
夫所谓大义者,非空非色,非受非想,非行非识,是大义。
非眼、耳、鼻、舌、身、意,非色、声、香、味、触、法,非眼界,乃至非意识界,是大义。
非无明,乃至非老死,非明尽,乃至非老死尽,是大义。
非苦,非寂,非灭,非道,是大义。
非常非乐,非我非净,是大义。
非檀那,非尸罗,非毗黎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是大义。
非须陀洹,非斯陀舍,非阿那舍,非阿罗汉,是大义。
非地,非水,非风,非火,是大义。
非烦恼,非涅槃,非魔,非佛,非世间,非出世间,非非,非不非,是大义。
人宁若复应知不起晏坐,而现大神通,是大义。
不离有为,而入大寂灭,是大义」。
言未既,禅师起,合掌而立;
余亦起,叉手以对之。
禅师熙怡微笑曰:「大义尽此矣,请归而刻之,播之远迩,传之永久。
使若见、闻、若书写、若诵读者莫不开迷云、裂疑网,烛昏衢而得照,航苦海而得度,其为利益,不亦溥乎」!
余曰:「善」!
遂书以授之。
堂经始于熙宁三年正月,告成于熙宁六年十月
凡为屋五间,凡施钱二百万。
为之檀越者,信士凌茂勤而下二十一人,列于碑阴云。
按:嘉庆《泾县志》卷二五,嘉庆十一年刻本。
答投子通和尚 北宋 · 释慧勤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六一、《缁门警训》卷八
某启上:比闻瓶锡赴缘投子,四方归德,翕然钦承,无有间者,则其同风异庆,又可知也。
伏承来书,以法属见呼,良难当克。
审禅师得法果嗣何人,若汾阳的派、临济正宗,何幸加焉。
从上先祖各有密传宗旨,以辨正邪,为之验人,关肘后印,三世诸佛,六代祖师,万象森罗,有情无情,以海印三昧,一印印定。
普天匝地,更无丝毫渗漏。
百丈大智禅师以下,递代相承,至于汾阳,有三种狮子句:一超宗异目,二齐眉共躅,三影响音闻。
超宗异目,见过于师,方为种草。
若齐眉共躅,减师半德,不堪传授
若影响不真,狐狼猥势,异类何分?
慈明传之,遂云:「掌上握乾坤,千差都一照」。
杨岐传之,则以金刚圈、栗棘蓬以验正邪。
铁围山可透,金刚圈不可透;
大海水可吞,栗棘蓬不可吞。
若吞得一蓬,百千万亿蓬,吞之无碍;
若透得一圈,百千万亿圈透之无碍。
自杨岐传之白云端师翁,师翁传之五祖先师,先师传之于新戒。
递代相传,若当勘辨邪正,切须子细,恐滥宗乘,有误后学。
某自授先师印可,握柄太平,据令全提,明投暗合,高低一顾,万类齐彰,邪正洞然,不敢草次。
是以千差万别,公案誵讹,不出金刚圈、栗棘蓬,一时摄尽。
若能吞一蓬、透一圈,则百千万亿蓬圈,悉皆无碍无疑。
俟容披晤,款曲勘同。
倘若符合无差,即幸甚矣。
如或未然,不敢从命。
谨此奉闻,伏希见察。
不宣。
法王长老 宋 · 释克勤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九八
从上宗乘,高超直證,师资契会,断不等闲。
所以二祖立雪断臂,黄梅负舂,自馀服勤三十二十载,岂容易印可哉?
盖观机逗教,百煅千炼,才有偏执疑情,尽为决破,俾彻底放下,得平稳履践,转换到扑不破之地。
如皮可漏子相似,禁当得然后放出,接物利生,此非小小因缘。
才一不周,即模子不正,脱得出来,七凹八凸,取笑作者。
是故古德唯务周正,八面玲珑。
内于己行,持洁清如冰玉,外则圆通讴和,览群情,善回互,如陂泽。
立参之际,一一以本分事敲点,待其领略,即放手段与琢磨,譬如一器水传一器,切忌渗漏。
其间驱耕夺饥,神鬼莫测,只凭仗一大解脱,更不生异类相中头角,妥贴无为,真五戒十善出尘阿罗汉也。
达磨有言、行、解相应,名之曰祖。
行脚超方,本为生死事大,接物利生,为大善知识,止发明大事因缘。
此相须相资之理,自古以然。
唯堪任荷负大法器,乃能于壁立万仞,宗师炉韝钳锤中,煅炼成就,始末真正。
除是不出,一出必惊群动众定也。
盖缘承当处既不莽卤,付授时亦不率易,如让师在曹溪八年,马祖之与观音,德峤之与龙潭仰山之于大圆,临济之于断际,皆不下一二十载。
是故一言一句,一机一境,金声玉振,后世莫能窥觑。
惟超證到乎大同之地,自然必其落处。
忆昔马祖为西堂云:「子曾看教么」?
藏云:「教岂异耶」?
祖云:「不然。
子已后为人,若东道西说」。
藏云:「某病须自养,岂敢为人」。
祖云:「子末年必大兴于世」。
已而果然。
细详古人,岂不是大彻大悟向上一段大因缘?
绝言像离分别,硬纠纠处,唯己自知,独乐安闲休歇去处。
然马师尚激励如此,正欲圆通转变,不守一隅,泥著一处,须该括古今,践履融摄,混圆无际。
贵利物之时,八面受敌,拨得草窟里一个半个焦尾,堪作种草,岂非方便作报佛祖恩德事业耶?
要须打办精神,垂手方便,一著著须有出身之机,免瞎人眼迷果谬因,却不利益,此最为知识要径也。
黄龙老南大禅师尝有语:「端居丈室,以本分事接方来人,乃长老之职也。
其馀细事,付之知事,无不办者」。
诚哉!
然用人之际,必须慎择委任,令不败事始得。
大沩真如云:「住山无巧,只贵善用人」。
思之思之。
谚语云:「伎俩不如帐样」。
只如百丈大智创立规绳,千古扑它底不破。
今时但谨遵守,自己率先不违他雅范,则众人无有不从去也。
最后折倒衲子,透脱死生,须知有千圣罗笼不住,截断命根底,一著始得。
古德大有道,能擒纵,善杀活,得大解脱。
知识无不用之,非知之难见于行事,当机瞥脱断得行,方始久远得力也。
杨岐祖师倡起金刚圈栗棘蓬,用辨龙蛇,擒虎兕。
若本色是他家里人,等闲拈出,便坐断衲子舌头也。
按:《佛果圆悟真觉禅师心要》卷上始。
元禅客(住成都府广孝) 宋 · 释克勤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九九
赵州道:「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且道」。
他为甚如此?
莫是佛为一切智人,渠不喜闻耶?
轩知不是这个道理。
既不如此,何以不喜闻之?
若是明眼人聊闻便知落处,请问落在什么处?
试吐露看。
鲁祖见僧来便面壁,是为人不为人节文在什么处?
若要与他投机,作何趣向即得?
百丈大智每上堂说法竟,复召大众,众回首,丈云:「是什么药山」?
自云:「百丈下堂句」。
且道:「用接何人,如何领览」?
按:《佛果圆悟真觉禅师心要》卷上始。
上高净众禅院大观二年九月1108年9月15日 北宋 · 谢逸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七六、《溪堂集》卷七 创作地点:江西省抚州市
天下佳山水莫富于东南,有道之士庐其中者十常七八。
彼强有力者固不可以货取,而山川之神亦不得擅而有之,何哉?
有道之士得佳山水而庐之,学者皆翔集焉,而斯道不孤矣。
山川之神虽避之百舍可也,孰敢擅而有之哉?
茱萸净众禅院,盖上高佳山水处也。
咸通中,有异僧自鄂渚茱萸山飞锡于此,因得是名。
其后万载谢氏施地为院,而净众之号,治平天子始赐焉。
世以父子继主院事,其徒虽被褐右袒,而行如驵侩,饱食煖衣,怀晏安之耽,而不虞牛后之祸。
兹山之神阴欲夺其地以畀有道之士,如蛾赴烛,自投宪网,邑大夫李侯以其奸状闻于府,而曹使君丽其罪于法,杖其背而黥之,一境大悦。
又请于朝,以其院为禅林,而授法席于长老顺公。
顺公得法于大愚言禅师,盖有道之士也。
顺公既尸法席,学者靡然从之,屦溢户外。
顺公曰:「兹山之禾黍可以谷学者之腹,而栋宇敝陋不足以待风雨,学者何所托宿哉」?
于是斩木于山,砻石于江,大兴工役,易其敝陋而一新之。
未几而堂皇虚明,廊庑静深。
晨香夕灯,像设严肃,此前日呼枭掷马、沐猴斗狗之地也;
鼓板钟鱼,如霆如雷,百夫就食,绝无履声,此前日刲羊刺豕、炮鳖脍鲤之地也;
摄衣升堂,举扬宗教,四众围绕,得大欢喜,此前日织屦辟纑、抱布贸丝之地也。
院初无刻识,顺公惧后世无传焉,作书走临川乞记于余。
余曰:古者禅律合为一,后世禅律分为二,故学禅者笑律而不知律中有禅,学律者笑禅而不知禅中有律。
百丈海公禅师也,而戒行峻洁,不害为禅;
东林远公律师也,而胸怀旷远,不害为律。
顺公固两忘于禅律之迹矣。
愿以此告学者,庶几不负曹使君革律为禅之意。
大观二年九月十五日记。
潭州白鹿山灵应禅寺大佛殿记1125年9月1日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二、《石门文字禅》卷二一 创作地点:湖南省益阳市白鹿山
灵应禅寺天人师殿者,无诸沙门澄之所建,而邦之大檀越刘革之所施也。
寺占岩腹,临清流,发一区之形胜,规模宏大,营建伟杰,绿疏朱闼,吞饮风月,飞檐楯瓦,荡摩云烟,宝铃和鸣,珠网间错。
像设释迦如来百福千光之相,文殊师利、普贤大菩萨、大迦叶波、庆喜尊者、散花天人、护法力士,又环一十八应真大士,序列以次,庄严毕备。
道俗拜瞻,其无以异登忉利诸天,至普光明最吉祥地,钦奉慈严,亲闻圆音也。
其费缗钱三千万,而不听馀人增一草。
鸠工于宣和元年,而断手于七年之秋
余过襄沔,谒方禅师于潮音堂,而澄前请为之记。
余闻百丈大智禅师之训曰:「世尊遗教弟子,因法相逢,则当依法而住,饮食服玩,经行宴坐,必为丛林营建室宇,必先造大殿,以奉安佛菩萨像,使诸来者知皈向,故昼夜行道,令法久住报佛恩」。
故又闻德山鉴禅师之语曰:「比丘行脚,当具正眼,诵经礼拜。
乃是魔民,营造殿宇,又造魔业。
且天下惟奉一君一化,岂容二佛所居
撤去大殿,独存法堂」。
呜呼,百丈德山皆祖师,一则建立,一则扫荡,安所适从折中哉?
方禅师黄龙云居之仍孙,必知其要,乃以问之。
方曰:「如医师之治病,应病与药。
今人病寒,必投以丹砂、乌喙。
设或病喘,必投以紫团、白术。
寒疾愈,则所谓乌喙、丹砂者姑置之可也;
喘疾既去,则虽常服紫团、白术,庸何患?
然无病,则焉用药哉?
众生无明峥嵘,业海横肆,莫知津涘,而以佛为彼岸,则殿宇之建,像设之严,所当然矣」。
余拊手曰:「临济之后,善说法要如此」!
因取以文,次为之记。
澄公外枯而中秀,耐烦冗,甘淡薄,十年不懈其志,非止为此殿而已,要将咄嗟办一梵刹可也。
九月初吉记。
资福法堂记1127年10月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二、《石门文字禅》卷二一、光绪《黄州府志》卷三九、民国《湖北通志》卷九二 创作地点: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
资福禅院在金沙斗方之北。
奇峰峻冈,环绕以掩映;
风林云壑,秘邃以旷平。
自非逃世绝俗,忘躯为法者,无因而至。
崇宁间,蜀僧文慧,嗣百丈九肃禅师说法此山,求心之所决择,发趣之所归投,凡丛林之所服用,寺宇之所宜有者,十八九矣。
建炎元年十月,住持沙门九琛以书抵印曰:「寺僧绍恂者,无诸人惠公之高弟,有行业,淮山道俗爱敬之。
惠公政和五年远化,诸大檀越重修潮音堂一所,俾知法上首临众演法。
以上祝天子之万寿。
恂欣然从之。
于是远近闻之,富者输财,贫者输力,艺者输巧,劝者输语。
明年七月而堂克成,凡用缗百万有馀,乃设无遮大会,饭凡圣僧而落成之。
未有文以记其事,公为我记之」。
印曰:自后汉摩腾竺法兰来自五天,馆于洛阳鸿胪寺,有经而未有精舍。
至吴赤乌中康僧会建康,架茅茨,与其徒以行道有精舍,而未有僧。
三日,男子朱士行最初落发,有僧而未分禅、律。
迨唐之朝,禅、律并行,曹溪独号禅宗,而律学乃不敢与之抗行。
元和中百丈大智禅师方建丛林,废蜂房蚁穴之众,为九州四海而建大法堂以总众,至于天下禅席宗之,知比丘因法相逢,以法为亲,主者升座而坐,学徒雁序而听,示尊法也。
恂能化众以成斯堂,其知本者欤!
资福院为此邦之福田,道俗男女、贵贱老幼者、䡆授之者,得长老升堂布法雨以滋灌之,令善种福芽,丛生而并茁。
其为惠利,岂有既乎?
不可以无书。
普同塔记1120年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三、《石门文字禅》卷二二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南台寺
人之有死生,如日之有明暗。
死生相寻于无穷,而明暗迭更,未始有既。
然知其明暗者,固自若也。
生顺而死逆,众生当其变,则骇异之。
孔子但曰:「原始要终,知死生之故」。
知其故则知其不骇,盖不欲深言之。
庄子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
既不与之变,当卓然而独存者也。
庄子著其理而未尽其情,若西方之教,则痛言之而尽其情曰:若先有生而后有死者,则世未见不死而生;
若先有死而后有生者,亦未见有不生而死。
譬如寻始末于环轮之上,求向背于虚空之中,则死生之情尽。
自佛法入中国,奉持之者,缆总其法度,参差不齐,独百丈大智禅师以禅律之学,约之人情,折中而为法,以寿后世。
故其生依法而住,谓之丛林;
及其化也,依法而火之,聚骨石为塔,号普同塔
诸方皆建塔近僧坊,远不过一牛鸣
盖大众将送火化,则薪而临。
沩山独拘于阴阳之说,谓近寺不宜为葬地。
自开山迄今三百年,建塔于回心桥之南,其去寺十里,故亲临之法,往往不能继也。
空印禅师轼公住山十馀年,百废具兴,其所以安僧宜有者大备,独以普同塔未建为忧。
一旦与侍者登山之西崦,相其形胜,施长材鸠工以为之,开大穴以石为宫,又屋于其上,栋楹翔空,云烟蔽亏,万众欢呼,声应山谷。
兴修于宣和二年之春,断手于秋八月
空印恨未有记,以纪其岁月,遣侍者觉惠来求文。
余叹曰:丛林之衰,诸方皆轻僧,厌其多而窘于食。
空印既成堂宇,浩然如江河之无极,至者必纳。
又为造塔以待其终,其敬僧法之心,可谓至矣。
呜呼,僧者佛祖所自出,厌僧厌佛祖也。
安有称传佛祖之印,而反厌佛祖者,能契圣乎?
空印之意,可无书乎?
默禅师大观四年正月1110年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四、《石门文字禅》卷二三、同治《武宁县志》卷三四 创作地点:江苏省南京市
李北海以字画之工,而世多法其书,北海笑曰:「学我者拙,似我者死」。
当时之人不知其言有味,余滋爱之。
盖学者所贵,贵其知意而已。
至于踪迹绳墨,非善学者也。
岂特世间之法为然,出世间法亦然。
黄檗运公师百丈大智禅师,而迅机大用,每凌压之。
百丈固尝叹曰:「见与师齐,减师半德;
见过于师,方堪传授」。
玄沙备师雪峰真觉禅师最久,遂为谈根门无功幻生,幻生法门。
其论皆揭佛祖之奥。
雪峰亦尝抚其背曰:「岂意衰暮,闻此妙法。
汝再来人也,吾所不及」。
雪峰、百丈之道益尊,而黄檗、玄沙得为的嗣。
初未尝印脱其语言,顺味其机因,以欺流俗。
此道寂寥久矣,乃今于黄龙清禅师见之。
公为晦堂老人侍者,而名声已闹闻丛林,其超情独脱之论,无师自然之智,当机密用,人不敢触其锋,虽晦堂,唯知加敬而已。
双井徐禧德占黄庭坚鲁直,此两翁世所谓人中龙也。
往来山中,与公语,未尝不屈折咨嗟,以为不及。
以故天下士大夫悦慕愿见,想望风采。
公名惟清自号灵源叟,世为洪州武宁陈氏子。
童子时诵书日数千言,伊吾上口。
有异比丘过书肆见之,引其手熟视,大惊,劝其父母使出家。
公即忻然往依高居某为师。
几何为僧,受具足戒,即起游方。
初谒法安禅师,欲倾心受法,法安曰:「子他日洗光佛日,照耀末运,苦海法船也,一壑岂能畜汝?
行矣,无自滞」。
公因遍历诸方,晚归晦堂
久之,初开法于舒州之太平,衲子雷动云合而至。
未尝谨规矩,而人人自肃。
江淮丛林,号称第一。
洪州转运使王公桓迎公归黄龙,欲以继晦堂老人
未几晦堂化去,公亦移病,乃居昭默堂,宴坐一室,颓然人莫能亲疏之。
然见之者,皆各得其欢心,至于授法,钳椎鍜炼,则学者如烟菟视水车然,莫知罅隙。
其提唱议论,初不许学者传录,有得其片言只句者,甚于获夜光照乘然。
余于公为法门昆弟,气宇英特,慎许可,独首肯余可以荷担大法。
顷于山中日有异闻,尝曰:「今之学者,多不脱生死者,正坐偷心不死耳,然非学者过也。
汉高帝韩信以杀之,虽死,而其心果死乎?
今之宗师为人多类此。
古之道人于生死之际,游戏自在者已,死却偷心耳。
侯景兵至建邺武帝大殿见之,神色不变,软语抚慰,而侯景汗下,不敢仰视。
退谓人曰:『萧公天威逼人,吾不可以再见也』。
侯景固未尝死,而其心已灭绝无馀矣。
古之宗师为人多类此。
吾观今诸方说法者,钩章棘句,烂然骇人,正如赵昌画花,写生逼真,世传为宝,然终非真花耳」。
其应机引物以晓人皆类此。
大观三年秋,余以弘法婴难。
明年春,病卧狱中。
公之的子德逢上人以书抵余曰:「昭默病,遂有书付禅师,使人不能候而去」。
余矍然而起,坐念公平生奇德美行,恐即死后,世莫得以闻,故为疏其略以授,使往谒道乡居士,求文刻石于山中,以传信后世云。
大观四年正月二十五日石门某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