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蔡仲远侍郎 北宋 · 范纯仁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六一、《范忠宣公集》卷一二
惟公禀性粹和,受材明敏。
利不苟得,义无苟进。
膴仕熙朝,出入忠荩。
帝眷滋厚,尹正天府
虽云浩穰,众务咸举。
既代王言,丝纶有序。
帅于边方,谈笑尊俎。
夷畏其威,莫予敢侮。
年踰耳顺,作贰卿列。
如何不淑,遽失宗哲
呜呼哀哉!
奠莫持觞,葬弗临穴。
寄哀以辞,伤哉永诀!
韩太保惟忠墓表元丰三年 北宋 · 李清臣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一八、《名臣碑传琬琰集》中卷四一、《鸡肋编》卷中
公讳惟忠,著籍真定,为灵寿人
忠宪公之曾祖,今定州丞相之高祖父也。
忠宪公贵,赠太保
夫人张氏,追封江国夫人
太保之子讳处均,亦赠太傅
丞相既贵,又加赠为太师中书尚书令追封昌国公
魏国,又徙韩国
夫人李氏追封韩国太夫人
韩国公之子讳保枢,累赠太师尚书令中书令追封鲁国公
鲁国公之子则忠宪公也,历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太子少傅,累赠太师尚书令中书令追封陈国公
子八人:长曰纲,故尚书司封员外郎
次曰综,故刑部员外郎知制诰
次曰绛,再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今以建雄军节度使检校太傅定州
次曰绎,故职方员外郎
次曰维,今以端明殿翰林侍读龙图阁三学士、吏部郎中许州
次曰缜,今以右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都承旨
次曰纬,故比部郎中、知解州
次曰𥾝,故光禄寺丞
韩氏自忠宪公进士,因侍鲁公京师,其后鲁公薨,遂葬于许。
忠宪公益贵,始占第太庙之通衢,而门族之盛,为天下冠。
在朝廷评其德,在士大夫语其学,在公卿之后论其世,咸多韩氏。
然高、曾生长灵寿,葬其处,则韩氏本河北人也。
盖自唐末更五代,天下之民,缠于兵火之毒者二百馀年,至太祖太宗起河北、有天下,垦除祸难,提携赤子,而置之太平安乐之地。
累圣继之,以休养生息为事。
其顾指左右,驾驭驰骋,莫非一时之豪杰。
考诸国史,则累朝将相颇多河北之人,若赵韩王普,实保塞人
曹冀王彬,灵寿人
潘太师美,魏人;
李文正公昉窦尚书仪之昆弟,真定人
王太尉旦,莘人;
张尚书咏清丰人
柳公开,元城人
李文靖公沆肥乡人
张文节公知白清池人
宋宣献公绶平棘人
韩忠献公琦安阳人
馀有名公卿相望而立朝者,不可悉数。
窃尝原其故矣,夫河北方二千里,太行横亘中国,号为天下脊,而大河自积石行万里,出底柱傍,缘太行大峰,斗折而东下,走大海,长岗巨阜,纡馀盘屈,以相拱揖抱负。
小则绵一州,大或连数郡,其气象如此。
而土风浑厚,人性质朴,则慷慨忠义之士固宜出于其中。
而虽或有不遇,不及自用其才,亦必掩郁渟滀,声发益大,泽浸益远,以施于子孙,亦自然之理也。
太保公基本其庆,而忠宪公以道德事仁宗皇帝,进退优裕,有始有卒。
定州丞相以忠厚正直事仁宗英宗以及今上,出藩入辅,亲当天下大事,不辞艰难,其昆弟群从又才贤,且皆显用。
呜呼,可谓盛矣!
太保公,岂非所谓不及自用其才而施于子孙者耶?
太保公至丞相才四世,而五世诸孙尤众,宗彦,终兵部员外郎集贤校理判三司盐铁句院;
宗道,今工部郎中淮南转运副使
宗右,大理寺丞集贤校理判官告院
宗哲大理寺丞通判祁州
宗师,度支员外郎、知相州
宗弼,大理评事
宗恕,大理寺丞
宗武,东阿显令;
宗儒,大理评事
宗良大理寺丞
宗厚、宗文光禄寺丞
宗直、宗本大理寺丞
宗迪,太常寺太祝
宗质,将作监主簿
宗敏秘书省校书郎
宗尧寿安县主簿
宗亮将作监主簿
宗望,郊社斋郎
宗坦太庙斋郎
宗矩,将作监主簿
太保公皆来孙也。
其六世诸孙玠、圭、瑗、琏、环、珙、珏、理、珦、琯、玭、𤪌,或已仕,或未仕,二十人未名,皆来孙也。
夫二汉元功儒林之后,与夫晋王、谢、唐崔、、韦、杜之族,至于与国同久。
今韩氏自忠宪公高祖四世赠一品,上下衣冠传七世,此特太保公之遗德已足以致之矣。
忠宪公大丞相与其诸伯仲,又以勤劳庆善承嗣之如此,则后又宜有兴者,遽可以世数量乎?
传有之:「一岁之计植之以谷,十岁之计植之以木,百岁之计植之以德」。
观韩氏所植之厚,岂独百年哉,视德之所至而已矣。
初,太保韩国公微而葬,其家相比也。
其后增筑之,稍如其品制,而墓益大,遂合而为一,独留墓首、异封志以告于后。
元丰元年秋九月丞相太原易镇定武,乃诣灵寿,既祠谒墓下,因属清臣为之表,而得阳翟孙曼叙书于石。
是不独著太保公之系,将以遍示天下为人之子孙者焉。
元丰三年正月十日,四世孙建雄军节度晋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特进检校太傅使持节晋州诸军事、行晋州刺史御史大夫、充定州路安抚使兼马步军都总管、兼知定州军州事及管内劝农使上柱国南阳郡开国公食邑九千户、食实封二千九百户绛立石。
宗哲乘氏县主簿崇宁三年 北宋 · 宋徽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五七、《孔氏祖庭广记》卷七
进士宗哲:朕钦崇先圣,广其世恩。
爰俾若虚以名来上,锡汝一命,往其钦承。
答魏博罗太尉 唐 · 罗衮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二十八
启。都衙侯司徒到京。
伏奉宠诲。卑情无任欣跃兢戴之至。
伏以太尉二十二叔国步萦心。藩条系虑。
筹算方殷于大者。缄封宜略于小哉。
再从宗盟。至为卑末。
庶僚品秩。仍是琐微
乃蒙挂在风襟。形于赐问。
奖饰用光其瞹昧。慰安将励其辛勤。
蓬岛音书。异术靡劳于方士。
蕺山翰墨。真踪遽睹于羲之。
捧且不胜。喜难自定。
亦复载窥隆旨。深省贱躯。
岂叔父私恩。偏存睦族。
岂王侯公道。广及怀才。
盖以太尉二十二叔学擅鸿儒。词摛丽藻。
临戎按节。全忘掌武之尊。
握牍含毫。但记为文之客。
得不终身永佩。拭目频观。
秘之若三皇内文。宝之如历代传玺。
言惭善对。谢宗哲以何因。
义贵能酬。铭已知而莫极。
荣荷惶灼。不任下情。
秋日同郑同夫罗孟文田仲颍游苍山访宋曾子实故居遗址今为陈氏居矣感赋一首 元末明初 · 刘崧
 押漾韵
群峰何苍然,回抱得幽旷。
偶寻昔人居,遂历青霞嶂
低连水竹交,高出雨云上。
瑰奇本天设,终亦由规创。
梯危与凿险,嵷嵷各异状。
子孙久漂散,兵火成彫丧。
回风吹禾黍,烟草亦漾漾。
我行问其故,指点迷所向。
呜呼前代秀,诗名宗哲匠。
仓皇嘉熙末,戎马日方张。
拂石事冥栖,空馀白云唱。
百年总飘忽,过者一惆怅。
长啸豁清秋,吾将骋遐望。
元观妙先生祠堂政和七年十月 北宋 · 郑昂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二九
先生姓曹氏讳道冲字冲之,全赵宁晋人
中书令尚书令保贵之来孙,襄悼魏国公利用之族孙也。
宗哲,故承务郎钦州灵山县主簿
母石氏,五代晋之后。
初,魏国公章圣时和戎有大勋,赐都城普惠坊第,因以居汴。
奕世忠义,冠剑蝉联。
同爨者十馀世,诏旌其门。
先生自扶坐能言,便解文字。
五岁赋诗属文,十五岁古今载籍所记,博极无遗,一经目终身不忘。
家人患其弄翰墨,即登屋赋咏,书遍万瓦。
诸教洞彻,咸得其要妙。
尝谓处世居家,均在樊笼,不愿嫁适,脱身遁去。
二十一岁,隐于少室山玉华峰,栖神导气者凡十馀年。
惟恐一物累己,衣粮不赍,人自供给,若有神助。
时二亲在堂,弟妹满前,弗恤也。
家人踪迹之,则宛转潜避。
齐人张公谏议知其异,度为女冠
因遥指青州远游观张几真为师,欲受箓,无资,乃足历四方,货文于市,以寓乎所谓道者
既而受箓于閤皂山,于是四方始知先生之名矣。
然天资萧散,放旷物外,不就绳检,故毁誉几半天下,而先生无喜愠
时或谐谑,形于词章,微著其意而已。
晚入京师,大隐于阊阖门之咸宁坊。
衣足蔽体,食仅充腹,荫容膝之地,混然与猫犬同迹。
其鼠壤馀蔬,不可向迩,意欲杜绝势利焉。
至贫困者有所告,则丐以诗,使货鬻度日。
都人供馈者肩踵相摩,多所不纳;
有不能却,寻以施予。
不茹荤血,但日市以食猫犬。
或问其故,曰:「无他,救其欲杀者而已」。
或谤其肉食者,即取以对食,曰:「于道何害?
但不欲耳」。
谤者惭焉。
岁时都人游赏,则放傲先至,讽咏以归。
或嘉节良辰,反杜门不出,皆所不可晓也。
上方以道在宥,天下异人并出,始以徐神翁言,得先生于辇毂之下。
召对无时,仍给金牌二,听赴行在与诸池苑,无得禁止。
其延见异数,莫与伦比。
上尝曰:「此真仙也。
文华乃其馀事」。
诏加清虚文逸大师
先生初名希蕴,至是始赐今名,又加道真仁靖先生
复为起第,乃沥恳牢辞,不得已,仅受数楹为楼,以奉三清,晨夕焚脩,用祝君寿。
诏复名其室为宝箓堂。
又为营保庆泰宁宫于其侧,将落成,而先生尸解矣。
上为之恻然,葬于国郊开封县新里乡,使观察贾公护其事;
仍给御府钱,斋七作黄箓醮,以为资荐。
赠号希元观妙先生,以诰付其第。
诏复建宫于顺天门瑶华宫中之左方,使弟子张居淡以奉其祠。
淡,清脩人也,慕道甚坚,早辞家,师事先生凡二十年,始终如一。
先生之化,见其畴昔与先生厚者,则泣涕沾襟,惟恐师后事之不周。
因请起祠堂于今宫昊天玉皇上帝清都高邈殿之后。
质不至陋,华不至侈,户牖取具,务欲垂久。
淡谓先生初阙铭志,为终身恨。
仆告以古今名师大士,道行天下,名流后世,讵可泯邪?
区区铭勒,端无重轻。
了不以仆言为然,复泣以告。
仆久与先生游,且实里人,义不得辞,因为叙其略。
先生名播四海久矣,初还都邑,寓籍于延宁宫,而身未尝往。
及保庆泰宁宫成,迁延不入,终以化去,则仆前所谓先生自言以处世居家,均在樊笼者,意谓是也。
诰命谓「凝情冲和,混迹民伍」,盖尽之矣。
自遭际,未尝以纤毫私辄冒上听,故恩眷益隆。
若叙其平生所为,则歌辞备矣。
知者得之,无复覼缕。
至若声律、书画、历数、方技,他人尽智力而能之者,先生皆优为之。
其尤长者,文词也。
初若不经思虑,人方见其含毫伏纸,转眸之间,掀雷抉电,而珠玉已粲然矣。
人所需索,无不如意。
于阛阓宴席、岑寂幽隐之地,咸无所择。
以一物为题,有至百篇者。
其警策语,尤出人意表。
依随声韵,立笔赓和,愈见其工。
案无文籍,所用事实,备无遗缪。
上至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诸子百家之书,下至里巷俳谐、方言时谣,无不穷贯。
彼世人徒见先生嘲谑之语,而不识先生典丽之文;
徒见先生典丽之文,而不知先生要妙之道。
吁,可怪也!
如《老》、《庄》与《黄庭》、《西升》、《清净》经注解,性命之说,则得之者几希。
盖其平生所为文,意之所至,目之所睹,凡天地范围之间,无不模写,而世或能道之;
至于微妙希夷之语,脩身尽性之说,其和者盖寡焉。
矧其起居动静之间,笔端风生,著述万数,浩浩如江河,沛然莫之能禦。
顷有诏,尽索其箧中所有,閤于玉清和阳宫转轮之藏室。
既化之日,益令收掇其残稿,自是落人间者无几矣。
噫,先生之遇圣主,可谓时矣,馀何恤哉!
尝谓士子于道,未得秋毫之一,涸思乾虑于章句之末,幸有司一得以取终身之富贵,自谓天下莫己若,安知先生之所谓浩浩如江河,沛然莫之能禦者邪?
或问先生之道。
仆尝见其蓬头垢面,衣结履穿,而声韵清畅,眸子莹澈,夷然自得,宛若童稚。
且尽天下无穷之能事,而甘举世不堪之寂寞,先生处世之迹,概可知矣,若先生之道,仆又安足以知之?
姑叙其文词之能而已矣。
夫聪明辩知固足以害道,而道之至则非聪明辩知之所能害也。
今有人,未尝与文墨亲,一有所悟,则吐言为辞,咸契至理。
何则?
道本无为,而无所不通,聪明辩知者乃道之用而已。
逮其源流深远,词藻华丽,则又非一世之习也。
考诸古今能文之士,白首而穷一经,十年而工一赋者,比比如也,其至倚马七步之敏,固已无几。
虽然,此特穷篇短翰尔。
先生之落笔万言,声律无误,小大不拘,真解鲜俪也。
抑闻之,昔人以太白为谪仙,则文词之豪,非神仙似不能为。
白玉楼成,必待长吉之文,则神仙之于文,亦云难矣。
仆是以乐为之书。
先生享年七十有七。
生于宝元三年二月二十七日,化于政和五年七月二十一日
葬以其年十月十五日
其化也,道院产玉芝一本五茎。
既葬之日,天气晴霁,其祖茔魏国公碑泉润交下,如泪落状。
众谓天寒露润,徐视他茔,皆所无有,始大惊叹。
呜呼!
先生间气所钟,其异事难以毛举云。
政和丁酉冬十月十有七日
按:《汴京遗迹志》卷一一,明嘉靖刻本。
赠铁笔屠宗哲 元末明初 · 张宣
秦灰已冷文字灭,峄山火焚石鼓裂。
跨斯肩籀属何人,汉隶唐分竞殊劣。
若人笔力森积铁,屋雨漏痕钗股折。
燕京死却召之,四明乃遇屠宗哲
亭前墨妙声登登,野客海乡归未能。
预拂悬崖一片石,要须元结颂中兴。
法智遗编观心二百问景德四年六月 北宋 · 释知礼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六 创作地点:浙江省宁波市
景德四年六月十五日四明沙门比丘知礼,谨用为法之心,问义于浙阳讲主昭上人左右。
五月二十六日,本州国宁寺传到上人《答十义书》一轴云云。
答释未善读文,纵事改张,终当乖理。
始末全书于妄语,披寻备见于谄心。
毁人且容,坏法宁忍?
欲敷后难,恐混前文,故且于十科立二百问。
盖恐上人仍前隐覆,不陈已堕之愆;
更肆奸谀,重改难酬之问,故先标问目,后布难词。
必冀上人依数标章,览文为答,毋使一条漏失。
令正理分明,希不延时,庶塞颙望。
问:《辨讹》云:「观有二种:一曰理观,二曰事观」。
今文不须附事而观,盖十法纯谈理观故。
且二种观法各能观境显理,既不附事相而观,乃是直于阴入观理。
此则正是约行理观,今那云是事法理观耶?
问:夫名事法为理观者,须托事附法入阴心,用观显理,方名理观。
今文既不附事托阴而观于理,何显而名理观耶?
问:附事显理乃是一种观法,何得标列云「观有二种:一曰理观,二曰事观」?
岂以所附事自为一事,所显理更立为一理观耶?
问:约教明三法对观心,三法但名为事。
今文既非约观三法,那名为所显三谛耶?
问:《辨讹》云:「今文理观,事事全成于法界,心心成显于金光」。
既不附事相、法相,则是直体阴入。
事事成不思议境,则十乘心心显于金光。
既尔,得不是约行理观耶?
问:十法若非约行理观,那得便是普贤端坐念实相耶?
问:《答疑书》既云「普贤观法證前圆谈理观示可修义」,何故《释难书》转云「念念相续」,及念实相令依《止观》修證耶?
问:若非约行理观,焉得念念相续,焉得入理證果耶?
问:《答疑书》云:「此《玄》直显心性,义同理观」。
若少带事法,且非直显心性。
唯约行理观直观阴心显性,此《玄》既直观心显性,那非行约理观耶?
问:今文既是约行理观,那无拣阴及十乘耶?
问:本立十法是约行理观,故废后附法观心。
约行观既不成,后文观心如何废耶?
问:此《玄》十种三法,乃是正谈果法,何得是直显心性耶?
问:所引五章但称涅槃只是佛性,乃是正谈果法,该于因人佛性
岂是直显众生佛性耶?
问:如云游心法界如虚空,则知诸佛之境界,乃是直显心性,该得佛法,岂名直显佛法耶?
问:《诘难书》特问「此《玄》正谈佛法,那名直显心性」,因何不答?
何得二三处改云「予不许直显法性」耶?
问:今既牵率而答,何得言心性处不言直显,言直显处不言心性?
岂非四字全书恐义乖返耶?
问:《答疑书》云「此《玄》文直显心性」,今何改云「学者备览《妙玄》,已知心性遍生遍佛,故观此果法,知是心性」。
此岂非《妙玄》自显心性,此《玄》不显心性?
何得云此直显心性耶?
问:予云「良师取意讲授,义合诸文」,仁尚不伏。
仁立学者先解《妙玄》,方寻此部,出何文耶?
问:既此《玄》直显心性,故十法皆以理融。
《妙玄》不直显心性,故十法不以理融。
学者解彼心性,尚能融于他部,何不自融当部,而更观心融之耶?
问:此《玄》十法文显标云「为未有智眼,约信解分别」,那云纯被《妙玄》深达心性人耶?
问:只为此《玄》附于如来所游十法,广示心观,故至经文不论观解。
何得据彼废此观心耶?
问:此《玄》大师被在日当机,故须即示修法。
《涅槃玄》是灭后私制,既非当众策观,故且缺如,以托讲者仿诸部授人,那云学者自知耶?
问:《妙经》文疏虽叙偏小,本被习圆之人,故附文作观,多分在圆,令一一文不违所习。
据何文證知是久习止观之人?
大师讲《妙经》时,预为玉泉寺修止观人示观心耶?
问:所据观心销开等,欲成观心销文是要。
且开等具于四释最后,旁用观心销之。
观销若要,何不居初?
又何文云「观心销是要」耶?
问:大师说《玄疏》时,尚未说圆顿止观,何得纯为久习圆顿止观人示事法观耶?
问:《妙玄》观心,令即闻即修,不待观境。
那云指示行人,须依止观中修耶?
问:若废此文观心,何以称久修者本习耶?
问:本习既是拣境修观,今文亦拣,恰称本习。
岂以太称而以为非耶?
问:若废此文观心,将何以指示令于止观中修耶?
问:止观既拣境修观,今文预拣示之,有何乖违耶?
问:《发挥》本据十法有六即义,故不观心。
《妙玄》十法,一一细示六即,何故却云「彼文须有观心,观于十法」耶?
问:此《玄》十法以一法性贯之,故不须观心。
《妙玄》十法岂不以一理贯之,何故须有观心耶?
问:仁以此三法欲类《净名疏》法无众生,具观心义。
彼约研心修观辨三法,此谈果證三法,那具观心义耶?
问:仁立十法只是三谛异名,故具观心义。
既类法无众生,彼约所观所显、能观能显、能破所破、助道正道,自行利物论三法,此既一向是所显谛理,安显彼文具观心义耶?
问:又云「此三法具修性义,故具观心义」。
释毗耶离城,具论修性三德,何故更示观心耶?
问:此十法从三德至三道,而辨《妙玄》十法,从众生心性三道辨至极果,一一皆具六即,何故却须用观心观之,此文何故不用观之耶?
问:摄事入阴,用观显理,方名摄事成理。
故《妙玄》五义正观心文俱明观阴。
仁何但云「摄事归理」,不云「入阴观理」耶?
问:今十法文既不摄入阴心,又无观法显理,那名事法理观耶?
问:《辨讹》显立十法,纯是理观,修證之法同普贤观,何故改云「只有理观义」耶?
问:常坐虽观三道事境,既非起心末事,又非借事立观,乃是直显心性,那名事观耶?
问:观于一念及三道,皆是直附事境观,只是一种理观,那名事、理二观耶?
问:常行观相好是立事境,三观依之显理,方成一种观法,那名事、理二观耶?
问:随自意推于末事四运叵得,只是一种事观,那名事、理二观耶?
问:今约四三昧论事、理二观。
《辨讹》既云不须附事而观,即是不附三道相好、幡坛白象起心等事,乃是一念法界观空之理观。
既尔,十法那无一念等十乘耶?
问:《辨讹》既立十法纯谈理观,遂问何无理观拣阴十乘。
仁既不立是事观,那责不问事观拣境并十乘耶?
问:大意与正修,事仪与理观,互有广略,举四行必带正修观法。
予将常坐为难,已摄正修,何得枉云常坐唯在大意耶?
问:予云「若依五略修行證果,能利他者,一是闻师取意教授,二是宜略即能修證」,那得枉云五略自具十乘耶?
问:若诸经与《妙经》观体全同,何故妙乐云「此示观解异于他经」,他经岂无圆观耶?
问:前时圆教欲修人,既未闻开于声闻,那能自用开显之理为体耶?
问:若二经圆理是同,《妙玄》十法那无理融耶?
问:《妙玄》一心成观,那类《方等忏仪》未成之观耶?
问:若执王数相扶,观王必观数,何故约识心修观后,更历四阴观耶?
观时既然,悟时那不然耶?
问:王城、耆山、房宿,万二千数皆观阴入,那云事法观不立阴入为阴境耶?
问:既云「又诸观境不出五阴,今此山等约阴便故」,山等约阴既便,故立阴名,则显诸境虽无阴名,而体皆是阴,故云不出五阴。
那据此句判诸观境非阴耶?
问:所云以诸文中直云境智者,盖以诸文既对阴不便,故辍阴名,而但以一念心及因缘生心等为境,以三观为智,即是直云境智也。
若不尔者,有何观解,但立「境智」两字耶?
问:诸文观一念心及因缘生心,若非阴心,谓是何物?
如仁之意,岂不谓是清净真如耶?
问:《大意》妙境云观心性,诸文事法多观心性,止观既是阴识之性,诸文那不是耶?
问:山城观中,妙乐令于此辨方便正修。
讲人还须于此辨否?
若不辨者,则违尊教。
若具辨之,学者还可修否?
问:妙乐于山城观中,令于此拣境及心。
若非拣阴,为拣何境?
若不拣思议,取不思议,为拣何心耶?
问:阿难观中,妙乐令具述观相。
若不述拣境十乘,何名具述?
岂独此中具述,验知凡指止观,皆令具述,那违教耶?
问:婆多观中,妙乐令广引《般舟三昧》。
仁于讲时还曾引否?
问:山城之外,只合直云境智。
今文既立阴境以验是讹者,山城之外,房宿亦立阴境,不异山城。
万二千人立十二入为境,岂亦后人添耶?
问:诸文观一念心与此弃三观一何异?
纵诸数相扶,岂不的以心王为主耶?
问:今文因云弃三观一,验是讹者,据何教云附法观心不得拣阴耶?
问:十二入各具千如,则已结成妙境。
诸文但云阴等,未结妙境,乃于此境示乎三观,三观若立,境自成妙,故云但寄能观观耳。
今文弃三观一方当示阴,未结妙境,故于此境示乎三观,显金光明,岂非寄能观耶?
那将示阴便为妙境?
那云不是寄能观观耶?
问:《义例》二种观法虽不云阴,而云入一念心。
心之与阴,虽能造能覆少殊其体,岂异托事?
则山城观阴既令拣境,那执二种不立阴耶?
问:《答疑书》云,「此《玄》文十境不足,既无修发九境,验知只有阴境」。
既是十境中辨须是拣阴之境,且今十法何文是拣阴境耶?
问:《妙玄》「心如幻焰」等,既在观心科中,须作境观而说。
故《释签》云:「今销一一文俱入观门,仍须细释,令成妙观」。
何得谤云是通途法相耶?
问:《指要》本立先解诸法皆妙,然欲立行,须论起观之处,乃立不变随缘阴识为境,观之显理,仁曾破之。
今那枉予解,则唯妄观方了真耶?
问:予据《金錍》、《大意》立不变随缘名心为所观境,岂是独头之妄,那斥同外道耶?
问:予据《止观》、《念处》、《忏仪》,立阴识妄心一念无明为境。
此诸教文既单就妄立,未云即真,岂是外道说耶?
问:所观之心,是无明染缘所成。
佛界心是十乘净缘所成。
诘《难书》定所观心,那责不说净缘佛界心耶?
问:《金錍》立不变随缘名心本示妄染,色心有果佛性
若是随净缘佛界心者,岂是佛界色心有佛性耶?
问:《辅行》引心造如来,本證妄染阴识能造一切,因何拗作非染非净心耶?
问:若云妄心即真故,立非染非净心者,岂大师不知即真,那但云阴识
应不及仁之所说耶?
问:《大意》本示《止观》阴识是随缘心,《辅行》乃指随缘所成阴识能造如来,那作四句分之,云《大意》是随缘染净心,《止观》是非染净心耶?
问:若转计云妄心即理故,云非染非净者,何独《止观》论即,《大意》不即耶?
若皆即者,何故约句定分之耶?
问:若约染净两缘所成十界心,论所观境者,十境之中,那无佛心耶?
问:《示珠》云一念常灵寂体,一念真知等,显是以真性释一念耶?
问:《示珠》若知一念是妄,何不仰顺《妙玄》、《释签》,以迷因法释心,那云心非因果,约理能造事以释心是因耶?
问:《大意》虽将阴境在修观文中拣繁取要,与大部不殊,岂见文在一处,便不分阴境、理境,所破、所显耶?
问:《大意》云,异故分于染、净缘,缘体本空空不空。
此论所显,能破三谛三观。
那得引此而难所破心境耶?
问:仁既自云浊成本有之语,此示本迷。
今了迷心当体即理,染、净不二等。
且所观阴心为约本迷说?
为约今了说二义?
若混,则将贼不分,那名观法耶?
问:虽云三无差别,乃是阴心摄他生佛,岂可摄佛便令能摄之心属果耶?
若便属果,何故《释签》云「生佛在心,亦定属因」耶?
问:仁立钻火之喻,意执于火唯是所钻所出,而不知出已烧木,复是能烧。
观阴显理,本欲灭阴,理显阴灭,理非能灭耶?
问:《辅行》既用器械权谋,及以将身喻止观,及以谛理,此三俱运,方破三贼。
因何身力独非能破耶?
问:仁执了阴是理所以观之,不知此是妙解。
若欲立行,须且立阴,观阴显理,岂云观理显理,钻火出火耶?
问:《辨讹》云三千是妄法,今云是所显之理,因谁解耶?
问:初弃于阴,明具三千,后依妙境,起誓安心等,岂非妙境对阴为能,对九为所耶?
问:仁执心具三千,色无三千。
且心与色皆是真如随缘而造,岂一片具德真如造心,一片不具德真如造色。
不尔,何故心具色无耶?
问:若色不具三千,何故《妙经疏》十二入各具千如耶?
问:若执入义带心,妙乐那云「界亦各具」耶?
问:既许有情体遍无情,体既遍已,具那不遍?
岂有一分不具德体遍于无情?
不尔,那执色无三千耶?
问:《金錍》本立无情有佛性,岂独有不具三千之性?
若尔,不名有果人之性也,莫违宗否?
问:能造之心既由全理而起,故能具三千。
色是全理之心而起,那不具三千?
能生树根既具四微,所生枝条岂不具四微耶?
问:他约能造论于唯识,故无唯色之义。
今既约具论于唯识,故有唯色之义。
既许唯色,那无三千耶?
问:岂以色不造心等,故便不得云色具三千,便不名法界中道,及不名唯色耶?
岂以波结为冰,暂不流动,便谓不具波性耶?
问:心具于色,色是妙色。
既是妙色,那无三千耶?
问:观阴为妙境,摄彼无情,同为佛乘,盖显法法皆具三千。
若无情不具,那为佛乘耶?
问:《四念处》内、外二观之后结归心者,盖舍旁从正,舍难从易。
外观破于内著,岂全不观外耶?
问:荆溪云四教中圆,奚尝不云三处具法?
邪师执此立顿顿观,却抑四教中圆,唯论心具,二处不具。
仁立心具三千,色无三千,是不及彼师所见,以彼元知随观即具,但不合立为顿顿耳。
仁全不知此义,望彼邪师,千里万里,更何分疏耶?
问:予据破于著内著外之文,遂立恐心外向,复遵唯识唯色之教,乃云心具色具。
何得以「樏隔」见诬,「独头」为谤耶?
问:内心遍摄观成,更论历外者,犹居因位故也。
虽约理融,宁无事境,唯遍游历而任运见理。
既云任运,那以巡检覆察释于历耶?
问:《内外不二门》标列牒释二种境观,文义显然。
何得但对《义例》净心外历、及《止观》例馀阴入国土、《方等》历幡坛等耶?
问:若色心门明内观毕,何故次门方摽列二境,逐一牒释耶?
问:若先了等文为结前生后者,既云先了外色心一念无念,则结前已泯合毕,因何内体三千即空假中,生后之文又对泯合?
是何道理?
问:《示珠》以外观豁同真净是六根净位,则成结前外观。
至六根已,方乃生后,令修内观。
岂名字全无内观耶?
问:《内外门》立二境观,乃加功研习之义,那对任运泯合之文耶?
问:色心门无修观相,那对内心正观?
内外门二种观境分明,因何却对傍历外观耶?
问:仁执色心门明内观对实相观,内外门明外观对唯识观。
且《义例》实相、唯识二观既且约内心修之,则二观俱在色心门,岂非内外门全不明观法耶?
问:《四念处》令著外者修唯识观,著内者修唯色观,岂得特违教文,将唯识为外观耶?
问:仁今议论特扶先师之义,《示珠》既判色心门未论观法,内外门方对境明观,今何违彼,自立色心门明内心正观,内外门但示外境旁历之观耶?
问:《示珠》判外观豁同真净名六根观成位,则外已泯合。
仁何违彼,自立次文内观方是泯合耶?
问:《示珠》自于外境明观成相,于义无亏。
仁何乖义苦破师耶?
问:若《示珠》释不二门有乖《发挥》,废观心自败,何故拌入地狱,强诤非义耶?
问:心佛众生既是事用,故分高下广狭,初心修观遂有难易去取。
若三种三千本来融摄,因何内观但观己之三千,未摄生佛三千,外观但观彼之三千,未与己心三千泯合,至第二再观内境,方得彼此泯合?
此之邪曲之见,还与一家观法合否?
问:若心佛众生事相既别,三处理性又殊,则人人各住,法法不融。
约何义说三无差别?
「独头」、「樏隔」推与谁耶?
问:《大意》约三无差别染净明其假观,此假空中明三谛观。
仁何违彼,内观不观生佛三千?
违文违义,何可言耶?
问:事境暂隔,故《扶宗》云「初观内心,未涉外境」。
仁何破云「理境本融,生佛同趣」?
内观如何作意去取耶?
问:今执内观未观生佛三千,何故《辨讹》更令内观托彼色心依正?
岂非其时全不识内、外二境耶?
问:仁于前书数将止观例馀界入国土及《方等》幡坛,以为外观。
岂此外境非己依正?
尚违自语,宁会圆宗耶?
问:《义例》本论色心不二之观,先观内心,约心融色,明不二观,次历色等,任运各融。
本既不论三法之观,何以初观己心,次历生佛?
岂非不解看读耶?
问:仁于前书坚执内外二观并修,方名事理不二。
今那改云内心理观自说事理不二?
岂非窃予之义为己见耶?
问:实相、唯识,用观虽殊,妙解无别。
那云观唯识者,未能即了一切唯心,但随自意四运推检?
若尔,与通教观心何异耶?
问:《辨讹》既将拣境中。
心造诸法便为妙境中一念三千,又以托外依正色心便为内观之境,还是不分事理二造、内外二境耶?
问:既遭《问疑书》难,便改转云「所造诸法者,理具名造,实非事造」,又云「所言三千者,即是所具三千名造,实非外境事造」。
此是欺心转计否?
问:《辨讹》难于恐心外向之义,云何不恐心外向,但云「托彼心即空即中」?
彼心既是生佛之心,岂托彼心便非外向耶?
此时还知二境否?
问:《辨讹》云「色心之境俱观」,此时还知拣境之意耶?
问:仁今转云「观理摄事」者,乃是甘伏。
予云,但观理具自然摄于事造,不可遍将事造诸法为观所托境。
前那频难未涉二修事造耶?
问:仁今复云「遍揽诸法,专观能造之心」,意以「遍揽」之言,欲成色心之境俱观之义。
且遍揽诸法乃是妙解,总摄诸法归心。
若论修观,须的拣阴境而观。
用观「遍揽」,岂免「俱观」之失耶?
问:《义例》先了万法唯心,方可观心。
仁前定云「先了属解,观心是行」。
今之「遍揽」,那非解耶?
问:仁今复云「若了一心,即见诸法」,意成色心内外俱为观境。
既云「若了一心」,显是初唯观心,未涉他境。
「即见诸法」者,乃是了悟一心,具摄诸法。
岂是所托事境耶?
问:若观内心理具,摄一切法,便为色心之境俱观,内外之法皆托者,或修内观不入,更将何法为境观之显理耶?
问:若言观内心理具,虽摄外境事造,不妨修外观时,的就外境事造,观之显理
若尔者,正合予之所立,非初作观便观依正诸法及未涉二修事相。
何频妄破耶?
问:若不暂分内外二境,但以理摄,便云俱观者,或用正观历众缘时,何异未历时耶?
问:仁立外观只是观色归心,仁立内观亦是揽外归内,二观如何分耶?
问:《义例》本为邪解之师错谓《止观》释名已下皆是渐圆,乃将十二部经观心之文,立顿顿观修道即得。
既谓九章带渐,终不取彼方便正修、十境十乘度入事法观中修习。
此师又云频将二顿问人,人无答者,终不肯咨禀良师口诀,只据见文一句为顿顿观修道即得,遂斥之为坏驴车也。
若禀师氏,取彼止观方便、十境十乘细释,成乎妙观,岂是驴车?
文或有此斥,皆潜防此计,乃言《止观》一部为妙行者,皆为防于不取大部销通,便以一句为足者也。
那例破事法观心不得修习?
傥得知识决通,岂亦成坏驴车耶?
问:仁执《金錍》「须善一家宗途,方可委究行门始末」之语,谓须读《止观》者,且妙境最邃,尚于言下开通,傥再请馀乘,岂闻说不解,而执须读《止观》部帙耶?
问:《忏仪》既云「不入三昧但诵持」,故南岳云「散心诵《法华》,不入禅三昧,亦见普贤身」。
那云于诵持时修十乘耶?
请细看广难,一一答之。
问:荆溪自云「面授口诀非后代所堪」,今悬叙私记,决事法观道,有何失耶?
问:《妙玄》观心一释令即闻即修,何得以声闻悟入稍难,而便不许委销事法,劝人修观耶?
问:大师说禅门六妙门、《小止观》,既各有人修,说诸文事法观门,何独无人修耶?
问:大师在日,闻事法观既能修行,灭后闻之,岂不能即修耶?
问:若据陈都机缘减少,岂独今日无机,抑亦玉泉虚唱传法,本令诱物,而却约时退人,还善为师否?
问:《辅行》云「若依五略修行證果,能利他者,自是一途」。
此指不须广闻为自是一途,何得类同顽境踏心之一途耶?
问:若执方便纯解无行者,或习方便时欲盖数起,还须用圆观呵弃否?
或因兹悟理,还入位否?
况云初心即可修习,仍结六即耶?
问:夫论法门,须求其意,不可以名相多少为论。
《释名》等四章三观名相虽多,意谓生于止观之解;
释法无众生名相虽少,智成中道生空之
得意之师依章善消,岂不成乎解行耶?
问:仁用违文背义各十段文难予不寻《止观》,即修附法。
若得良师取意决通,何须寻读《止观》。
既蒙劝进,可不即修?
此义既成,更问何耶?
问:始从《发挥》至《答疑书》,皆以谈于妙性真理便为观心,因何改云「观六识妄心,成三谛真心」?
此义因谁解耶?
问:始从《扶宗》观于一念识心及诸义状,皆立因心为境,那枉抑予不许观于妄心?
仁于何时说观妄心予不许耶?
问:《示珠》既云心非因果,还是偏指清净真如否?
问:若转计云色由心造,但示心即妙理者,自己报色且由心造,生佛各有能造之心,何不皆即妙理?
何故定作因果事释耶?
问:予立三法各具二造,何文谓生佛约色论造?
岂非三各二造?
《示珠》全无此义,仁欲翻为己见说之,遂先加誙色造之失,作偷义之计,便自约心,各论二造。
此之贼心,仁当自省,谓无报耶?
问:《示珠》何文曾言生佛约心论能造耶?
问:三法各论二造,互具互摄,方名无差。
《示珠》于六义中,心之事造尚不全,以约心论能造,故馀之五义,本非拟议,还甘伏否?
问:《示珠》设问,本定经中三无差语为就三人论,为约一人说。
答中约心迷悟论生佛毕,即明判云「示本末因果不二,故云三无差别」。
岂非定判经中三法在于一人?
那得抵讳翻转作了己知他救之耶?
问:既不约因心论乎二造,则不善了己;
若例他亦以真心造事,则不善知他。
如此了知,有何益耶?
问:《妙玄》三法皆判属事,《示珠》何故作一理二事判耶?
问:止观二境观法,全在名字中示
因何《答疑书》五番言修二观,皆在观行五品位中,偶一回云五品初心便自归观行?
那于今来改转,将五品初心却为名字?
既朗自结归观行,如何翻改为名字耶
问:止观八种观成,显云初品。
因何《答疑书》五番言观成皆在相似?
况五番说五品方修二观,却言初品观成,谁不知之,得非彰灼欺诳耶?
问:不二门结境、智、行三法相符,设位简滥,岂非六即之位拣三法之滥?
况證果起用,不离三法,仁何抑之,但在凡位耶?
问:若境、智、行局在初住前位,因何妙乐通果说耶?
问:若智局在名字,不通后位,岂可行时全无于目?
若二凡无智,则名字无境,岂非五即皆无佛性耶?
问:若位位中以正行为智,将助行为行,明智妙既至极果,行妙因何更明正行?
妙乐智三既在妙觉,岂等觉来唯修助行耶?
问:仁执正释三法全无修二性一,今那自许八种三法是修二性一耶?
问:不二门本论一切三法离合,仁坚执只约三因说离合,今那八种有离合耶?
问:今观心前,先约离明观识,次约合示历法,岂须就前离论于后合。
如正释三智约离,次释三因约合,岂云离则三智,合则缘了?
岂智唯空、行惟假耶?
问:若合三智之解为了,三脱之行为缘,显发性三为正,如此约开论合,有何等过?
那得枉云开则三观,合则空假耶?
问:《妙玄》云,「生佛高广难观,观心则易」。
此玄十种果法正当太高,那云谈此便不用观心耶?
问:诸文事法之后所明观心,岂非舍难取易;
仁废观心,自以果法为理观,岂非舍易取难耶?
问:《十义书》引《净名玄》约教明三身三脱为事解,后更约观心明三身三脱。
仁但谓彼之事解与今三涅槃惑毕竟不生等不齐,何不具说不齐之义耶?
问:仁今又云,《净名玄》三身与法无众生义齐否,未知欲与彼事释观释何义。
论齐不齐何不显说耶?
问:此《玄》十法,约乎果證,该及迷因,其间具示自行化他。
若智若行,何得名为于诸佛法边直谈理性耶?
问:《妙玄》起五心中乃先出观心一解之意,观心解中既皆约阴论观,何得以不待阴境销于起五心中不待观境之文?
问:《释签》不待观境,方名修观,乃是预出观解之意,实未正明观解。
何得辄谓是观心之式样耶?
问:若转计云自道不待拣示阴境,不道不待通示阴境,且《释签》今消示阴之文皆入观门,若不拣阴,那得入于观门耶?
问:彼观心文云,「三界无别法,皆是一心作」。
《止观》、《大意》皆以此示拣阴,《妙玄》观心何独非耶?
又既在观心文中,岂以愿境及生解销之耶?
问:仁转计云,「自是久修止观行人,摄法入于三千三谛,心中不待玄文拣示阴境」。
此说甚违《释签》。
自令讲者销入观门,乃是宗师取意拣示,故不待止观教文,故云「即闻即修」。
那云学者自能?
问:仁又报云,「未习止观,即闻事法,乃知须依止观修之」。
此则固违《妙玄》「即闻即修」之说。
既须待止观拣境,示妙教文,岂非又违《释签》「不待观境」之语耶?
问:若不摄事法入乎阴心,修观显发,何名摄事成理耶?
问:若云不待观境之文是观心式样者,纵云不待阴境,岂不待精进而修耶?
问:诸事法观未明拣境,尚须精进修之,此玄观心既拣,那不可修耶?
问:既许不二门撮乎十妙为《止观》大体,那不许诸得意师将十门妙意入事法中为观体耶?
问:大师说此十法开解之后,即合策众观心,故有观法。
章安制《大经玄义》,既非对众,时节又艰,但宣教义,托后师氏比望馀部示人。
学者因兹谙练,岂是自寻诸部耶?
问:初习玄疏事法之观,人师取其止观通释,如引众经说乎止观修入者,岂名众经修入耶?
问:若先习止观未悟,今历事法观门得悟,如将无生观法度入生门,岂名无生门悟耶?
问:予引《义例》唯达法性,不云达阴。
既是端坐十乘,岂不阴?
法性用例,摄事成理,虽不云入阴,后观解中既立阴境,验须摄事入阴观理,方名摄事成理。
仁那枉云「意谓法性不关三千」耶?
问:仁《答疑书》中引此文正圆谈法性,义同理观。
理观既不达阴,验仁当时不知约行须观阴心。
若不尔者,何故引此證无阴理观耶?
问:《妙玄》以三轨通十法,此玄以无量甚深法性贯十法,因何此中独得云以法性融法耶?
问:若《妙玄》尚不以法性融圆果十法,何能融馀因果,又何能开二乘耶?
问:《答疑书》明说彼玄不以法性融故,故用观心观前十法。
今那转云观三教三轨及援引文相耶?
问:《妙玄》三教三轨,既云从一开三,又一一皆以如来藏摄,何得却用观心融之?
此玄三教十法,未云从实开出,未成藏理融摄,何以却不用观心融耶?
问:《义例》自云托事导情,何得自撰「附法观情」耶?
问:若托事一向导情全无修相,何故耆山观中,令于此明方便正修耶?
问:纵云附汝遣执教忘行之情者,《妙玄》十法皆以一念、用六即辨至极果,何故更用观心示行?
此玄但约信解说四教法相,何能自遣忘行之情?
那无观心示行耶?
问:《妙玄》十法附妙法题,那非理融?
此玄十法附世金喻,却得是理融耶?
问:止观结题说为结文相,事法观心处处言为行立,令即闻即修,安辄类之耶?
问:发心中观心约自己心数,众生明乎与拔之观,那自撰为「结其文相」及示行耶?
问:仁元执云,此玄所谈十法,纯是理观,直显心性,超过《妙玄》,故废附法观心。
今何全同法界次第,列诸法数却是学三观者,自用观法融之则成?
此玄全不谈理观,全不显心性,乃自《发挥》至今义状所说一时倾败,此文观心自成真说。
此之义目,并是自来废立观心之意。
傥于此问不能酬答,及答不尽理,则显妄破观心正文。
仍以上人心行多奸,言词无准,已堕之义,隐覆不言,纵答之文,复多辄改,使鉴览稍分于得失,讨论未息于往来,故今列数于前,冀答无缺略,演义于后知。
问有因由,请上人只将所列问词实书前项,用所陈答语即写次文。
休将己义前书,如不善消文之类;
莫谓后科兼答,如直显心性之流。
庶邪正之甄分,俾胜负之明白。
须臻极理,必见所归。
唯愿上人正直修心,流通勖念,莫顾一期之虚誉,仰扶千载之真宗,使教观之不空,见说行之并运。
损益即大,罪福不轻。
须取證于神明,岂强行于咒诅。
若心无谀谄,任咒之无徵;
或意有诳欺,必言之速验。
请揣寻昔见,比对今言。
傥用实解以废教文,罪应少薄;
或纵欺心而毁《方等》,祸必不迟。
切宜审思,莫侮圣法。
悟与未悟,酬与不酬,速望回音,即有徵索也。
按: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卷四六。
左龙卫军大将饶州刺史承翊亲育母霍氏左金吾卫大将军舒州团练使颍国公从谒所生母郑氏右千牛卫大将军文州刺史宗敏所生母范氏可并封县太君制 北宋 · 胡宿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七、《文恭集》卷一九
敕:朕以扶厚人伦,纠绥邦族,爰及祝延之庆,宜推天叙之恩。
以尔具官某等所生母,法度自将,矩仪兼劭,挺生宗哲,参茂本支。
适因震诞之辰,来控疏封之请。
且将崇孝,亦用广恩。
特优县甸之名,姑徇藩房之美。
滋敦柔范,益服宠章。
回宗室使相贺参政 北宋 · 宋祁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一、《宋景文集拾遗》卷一七
肃膺褒制,升宰司,祗宠灵,交深感腆。
窃念某谫材曲学,憃虑烦襟。
兴于悴族之馀,玷乃殊科之选。
荐尘荣次,取愧英游。
幸遭山薮之藏,弗责斗箕之实。
获纾罪戾,寖易岁华。
不谓台序乏员,宸私误奖。
谏曹上列,政弼崇联。
寻昧死以自陈,冀回恩而改择。
曲烦圣喻,终废危悰。
已冒服于官成,方震惭于心术。
敢图宗哲,先枉书辞。
绚礼意之谋勤,助邦猷之佥锡。
庶缘外奖,少逭多言。
佩戢于兹,文陈罔既。
代回宗正 北宋 · 宋祁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一、《宋景文集拾遗》卷一七
易咨,入联台采。
揆谫材之不称,淹宠策以自陈。
愿寝误恩,少安公议。
而诏音垂喻,人乏须承。
已冒服于宠章,方震惭于心术。
敢图宗哲,助穆邦猷。
列芳牍以铺芬,借馀光而收饬。
庶缘外奖,更激懦衷。
荣感参怀,书言罔叙。
皇叔镇王元俨赐剑履上殿诏书不名食邑天圣八年十二月五日 北宋 · 宋仁宗
 出处:全宋文卷九五一
门下:朕以仰延贶施,克底治平
载瞻七里之郊,躬修三岁之祀。
用谢成于有昊,冀蒙福于庶邦。
爰布湛恩,式均丕庆。
眷惟贤戚之重,冠于屏翰之良。
将示先亲,首图进律。
皇叔具官某,体资明粹,德著温纯。
河间好古之风,有卫康驯行之懿。
爰自骍旄利建,金钮疏荣。
承善睦于先朝,契怀和于诗雅。
顾惟寡昧,获缵基图,寔繄夹辅之勤,共固守成之业。
荐惟褒贲,益峻等彝。
武上公,仍总三台之秩;
陪京巨镇,联分双节之威。
再易大封,聿申殊礼。
盖隆敦叙之典,弥怀冲约之规。
适属禋燔,诞敷丽泽。
剑锡延登而攸重,井田弥食以兼丰。
真赋倍增,宠章优洽。
于戏!
纯嘏之赐,与宗哲以并庸;
名器之崇,表国经之异数。
克绥多祜,永保令猷。
(《宋大诏令集》卷二七。)
俨:原阙,据《宋史》卷二四五《宗室传》二补。
游径山记景祐三年十二月 北宋 · 蔡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七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径山
径山之游。
馀杭县之北鄙,直四十里,有径山在焉。
山有佛祠,号曰承天祠
有碑籀述载,本初唐崔元翰之文,归登,书之石,今传于时云。
始至山之阳,东西之径二。
自其西,壁绝襟绕,轿行百休。
交错,盘折蒙翳,寻丈之间,独闻语声。
跻棱层,披翠茜,尽十里许。
下视来径,青虬蜿蜒。
抟岩腾霄,且及其巅,峡束洞隐,几不容并行。
已而内括一区,平盈坦壑。
四面五峰,如掌竖指,一峰南绝,卓为巨擘。
屋盖高下,在掌中矣。
庭间小井,或云故龙湫也。
龙亡湫在,岁率尝一来,雷雨暝曀,而乡人祠焉者憧憧然。
环山多杰木,丝杉翠柽,殆千千万万,若神官苍士,联幢植葆,骈邻倚徙,沈毅而有待者。
导流周舍,锵然璆然,若銮行佩趋而中节者。
西峰之北数百步,矻然钜石,屏张笏立,上下左右可再十尺,划而三之,若「川」字,隶文曰「碣石岩」。
其传甚神。
并岩被谷,修竹茂密,尝以契刀刻两节间,成「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字云尔。
由东径而往,坎窞为池,游鱼旷空。
其西径东折,蹴南峰。
领脰之间,平地砥然,盈亩而半。
偃松一本,其高丈,其荫四之。
横柯上竦,如孤生。
松下石泓,激泉成沸,甘白可爱,即之煮茶。
出北苑,第品之无上者最难其水,而此宜之。
偃松之南,一目千里,吴江之涛可挹,越岫之可攀。
云驳霭褰,状类互出,若古图画,虫蠹断裂,无有边幅,而隐显之物,尚可名指。
群山属联,呈露冈脊,矫矫剪剪,咸自意气。
若小说百端,欲圣智之亢,而不知其下也。
临观久之,魁博通幽之思生焉。
古人有言曰:「登高能赋,可为大夫」。
旨乎哉!
予于斯见之矣。
曷止大夫之为也?
大凡言之,天邻地绝,山回物静,在处神巧,举可人意。
穷冬阒寂,未睹夫春葩之荣、薰风之清、秋气之明,然取于予者犹在也。
既归无几何,而曩所历者重钩复结,无一见焉。
追而言之,若觉而言梦,使人悄怆,而不知其自也。
同游者,建安黄瑊君度岳阳师德宗哲,又君度之侄曰子常、子美、甥杜沂皆从游。
其前与谋而后以事已之者,朱宗哲之兄师道希圣杜沂之父叔元君懿、揭阳卢几举之三人。
莆阳蔡襄一与之善,惜乎不及俱也。
书所经见往贻之,人一通。
尝刻两节间之十字,其游之年月日也(《蔡忠惠集》卷二五。又见《咸淳临安志》卷二五,万历《杭州府志》卷二四,《径山志》卷七,《名山胜概记》卷一六,《八代文钞》第三六册,《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九五三、山川典卷一○八,雍正浙江通志》卷一○,嘉庆《馀杭县志》卷八,《两浙金石志》卷五。)
「并」下原衍「傍」字,据宋本、《两浙金石志》删。
金华县君范氏墓志铭 北宋 · 刘攽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八、《彭城集》卷三九
夫人姓范氏,尚书职方员外郎韩公绎之妻。
父讳雍,某官,谥忠宪公
府君之考,某官,谥忠宪公
惟韩氏、范氏,在春秋皆为卿族,大家子孙承承,世多显仕,婚姻敌耦,必将有闻。
惟夫人幼鞠于母仁寿郡夫人臧氏,教婉诲善,令德有成。
及归于府君恭肃修整,嗣继宗事,无不时当。
性不喜华侈,虽生富贵而嫔于大族,有以自持,不从时好也。
府君晚而为浮屠老子之学,精志勤力,将以悟道,而致永年。
夫人闻而悦之,相与一意,戒警不怠,薄滋味,绝游燕。
亦其天质近之,而所闻所习者专,故善易入云尔。
夫人以府君贵,封金华县君
治平二年府君卒,夫人持丧哭泣,哀思如礼。
四年正月,以疾终,年三十二。
子男四人。
宗哲大理评事
次宗弼,太常寺太祝
次宗敏。
皆前夫人所生。
独幼子宗谨,夫人所出而早死,不育。
熙宁二年七月某甲子,诸子葬夫人祔于府君之墓,使来请铭。
乃为铭曰:
淑慎自修,用宜其家。
谓之贤乎,而不寿邪!
以岁之令,以礼之盛,葬从其先姑,尚利于其姓。
奉议郎何君墓志铭元祐八年正月 北宋 · 吕陶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一四、《净德集》卷二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余尝铭光禄寺丞岷山何公之墓,考论世次及其里居详矣。
君乃光禄仲子也,讳大临字才叔,少读书,知名教,以修洁治身,以恭愿事亲。
乡党以善称,闺门以孝闻。
通《诗》、《骚》之学,仿约大致,作为篇章,适情寓物,平畅纯澹,有昔人风格。
或告以释氏之说,当虔敬崇奉,乃享令报,则曰:「广慈心即佛,不妄语即经,若乃祸福之应,惟修其在我者,而顺以听命。
吾知此而已」。
晚从道家之教,信尚清寂,求以养心治气,归之虚静,故能委置世纷,无竞于物,漠然自得,有方外之趣。
尤长于教子,择师取友必以贤,饬励以经术,欲其慎行而寡过;
诱掖以辞章,欲其资身而得禄。
凡朝夕所肄习而谓之课试者,每与之讲解,切劘不倦,若朋友然。
由是起家中第,孟仲接武,西南士大夫举义方之训,皆推君为先。
君娶倪氏,累封安仁县君,卒十年矣。
子五人:宗范朝散郎眉州教授
宗奭早亡;
宗诲以学求举;
宗韩,资州磐石县
宗哲果州相如县
孙男十二人。
元丰三年,神宗祀明堂,封君承事郎
其后五迁,至奉议郎
宗范又尝得五品服,请以赐君,不著于令,诏特可之,议者以为荣。
君享年六十三,元祐五年三月十五日卒于家。
八年正月四日,葬于青城县怀仁乡赤木里先茔之北。
初,倪氏之葬也,君为寿冢其旁,吊以诗曰:「我来同穴知何日,石火光中更十年」。
已而其言验。
嗟夫,始终生死之变,岂偶然哉!
铭曰:
每读《五代·忠义传》,至明宗何瓒入蜀制孟知祥事,未尝不废卷而叹也。
夫以明宗区区暌弱之唐,任一何瓒而欲禦权彊僭叛之蜀,岂不难哉?
意不屈,继以死,何其易也!
至君六世,而子孙之盛如此!
究观前人之大节,推验后嗣之吉报,则福禄之来,抑有由矣。
陈八评事墓志铭1116年 宋 · 宗泽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九七、《忠简公集》卷三 创作地点: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市
某先父行己谨且信,不泛交游,与公相厚善,情好既笃,遂结为姻家。
今公之孙旸,以书告某曰:「旸祖安厝有期,愿丐铭藏诸幽」。
旸,某甥也;
某,公婿也,义不可辞。
公陈姓,系出有妫,世为婺之义乌人
曾祖、祖、父,皆晦迹不仕。
公讳裕,字宽夫,天资庄重,不妄嬉笑,不轻然诺。
孝于亲,母年九十馀,公下气怡声,左右承顺,起居饮食,必躬省视。
出入恋慕,不啻如童稚时。
二兄一弟,疏懦不立,公俯仰友爱相怡怡,至老不少懈。
尝闻《礼记》云「毋不敬」,公曰:「嘻!
果能行此一句,即不失为善人君子」。
某幼闻是语,暨长,观公禔身接物,循循侃侃,其与邻里,不问长少,必委蛇致恭,毋敢慢。
有以急难告者,随分周济
见樵牧子,亦推诚遇之。
使仆妾未尝形之色。
聚族数百指,闺门雍肃,中外姻戚,咸以长者称。
娶刘氏,享年八十有六。
某年某月某日,以疾卒于正室。
垂死,神识冲静,殆平生乐善寡欲之致也。
男六人:曰什,和易孝友,践履如公;
曰锡,处太学,以文行驰名,及进士第,朝廷除复州教授,二子不幸皆先公卒。
曰伋、曰备、曰成、曰镗,咸修谨克家。
女三人,长适刘哲,次适宗峄,幼适某。
孙男七人:长孙宗哲,醇厚可喜,亦少亡;
次宗旸,以武举进士第,试吏密之安邱,方力爽迈,当涂交章荐之;
曰宗益、曰宗皋、曰宗卨、曰鼐、曰昭,两预乡荐。
孙女十人。
曾孙男一十七人。
曾孙女五人。
伋、备、成、镗,卜以政和丙申某月某日,葬公于祖茔之侧。
某自幼与公子锡游,且系葭莩之末,知公之所存为详。
铭曰:
修之家其德乃真,盟之独其行乃惇。
呜呼如公,是宜庆流衍溢,而俾子孙振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