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正文
乐毅论 曹魏 · 夏侯玄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一
世人多以乐毅不时拔莒即墨为劣,是以叙而论之。
夫求古贤之意,宜以大者远者先之,必迂回而难通,然后已焉可也。今乐氏之趣,或者其未尽乎?而多劣之,是使前贤失指于将来,不亦惜乎!观乐生遗燕惠王书,其殆庶乎机、合乎道以终始者与?其喻昭王曰:「伊尹放太甲而不疑,太甲受放而不怨,是存大业于至公,而以天下为心者也」。夫欲极道之量,务以天下为心者,必致其主于盛隆,合其趣于先王。苟君臣同符,斯大业定矣。
于斯时也,乐生之志千载一遇也,亦将行千载一隆之道,岂其局迹当时,止于兼并而已哉?夫兼并者,非乐生之所屑;强燕而废道,又非乐生之所求也。不屑苟得,则心无近事;不求小成,斯意兼天下者也。则举齐之事,所以运其机而动四海也。夫讨齐以明燕主之义,此兵不兴于为利矣;围城而害不加于百姓,此仁心著于遐迩矣;举国不谍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全于天下矣;迈全德以率列国,则几于汤武之事矣。
乐生方恢大纲,以纵二城;牧民明信,以待其弊。使即墨莒人顾仇其上,愿释干戈,赖我犹亲,善守之智,无所之施。然则求仁得仁,即墨大夫之义也;仕穷则从,微子适周之道也。开弥广之路,以待田单之徒;长容善之风,以申齐士之志。使夫忠者遂节,通者义著。昭之东海,属之华裔。我泽如春,下应如草。道光宇宙,贤者托心。邻国倾慕,四海延颈。思戴燕主,仰望风声。二城必从,则王业隆矣。虽淹留于两邑,乃致速于天下。不幸之变,世所不图。败于垂成,时运固然。若乃逼之以威,劫之以兵,则攻取之事,求欲速之功。使燕齐之士,流血于二城之间。侈杀伤之残,示四国之人。是纵暴易乱,贪以成私。邻国望之,其犹豺虎。既大堕称兵之义,而丧济弱之仁。亏齐士之节,废廉善之风。掩宏通之度,弃王德之隆。虽二城几于可拔,霸王之事,逝其远矣。然则燕虽兼齐,其与世主何以殊哉?其邻敌何以相倾?乐生岂不知拔二城之速了哉?顾城拔而业乖。岂不知不速之致变?顾业乖而与变同。繇是言之,乐生不屠二城,其亦未可量也(王右军书帖本《艺文类聚》二十三)。
袁子正书 其六 王子主失 西晋 · 袁准
出处:全晋文 卷五十五
有王子者,著《主失》之书,子张甚善之,为袁子称之曰:夫人之所以贵于大人者,非为其官爵也,以其言忠信,行笃敬,人主授之不虚,人臣受之不妄也。若居其位,不论其能;赏其身,不议其功;则私门之路通,而公正之道塞矣。凡世之所患,非患人主之有过失也,患有过欲改而不能得也。是何也?夫奸臣之事君,固欲苟悦其心。夫物未尝无似象。似象之言,浸润之谀,非明者不能察也。奸臣因以似象之言,而为之容说,人主不能别也。是而悦之,惑乱其心,举动日缪,而常自以为得道,此有国之常患也。夫佞之言,柔顺而有文;忠正之言,简直而多逆。使忠臣之言是也,人主固弗快之矣。今奸臣之言,已掩于人主,不自以为非;忠臣以逆迕之言说之,人主方以为诬妄,何其言之见听哉?是以大者刳腹,小者见奴。忠臣涉危死而言不见听,奸臣飨荣利而言见悦,则天下奚蹈夫危死而不用、去夫荣利而见听哉?故有被发而为狂,有窜伏于窟穴,此古今之常也。凡奸臣者,好为难成之事,以徼幸成功之利,而能先得人主之心。上之人不能审察,而悦其巧言则见其赏而不见其罚矣。为人臣,有礼未必尊,无礼未必卑,则奸臣知所以事主矣。虽有今日之失,必知明日所以复之涂也。故人主赏罚一不当,则邪人为巧滋生;其为奸滋甚,知者虽见其非不敢言,为将不用也。
夫先王之道远而难明;当世之法近而易知。凡人莫不违其疏而从其亲,见其小而暗其大。今贤者固远主矣,而执远而难明之物;奸人固近主矣,而执近而易知之理。则忠正之言奚时而得达哉?故主蔽于上,奸成于下,国亡而家破。伍子胥为吴破楚,令阖闾霸,及夫差立,鸱夷而浮之江;乐毅为燕王破强齐,报大耻,及惠王立而驱逐之。夫二子之于国家,可谓有功矣,夫差、惠王足以知之矣,然犹不免于危死者,人主不能常明,而忠邪之道异故也。又况于草茅孤远之臣,而无二子之功,涉奸臣之门,经倾险之涂,欲其身达,不亦难哉?今人虽有子产之贤,而无子皮之举;有解狐之德,而无祁奚之直;亦何由得达而进用哉?故有祁奚之直,而无宣子之听;有子皮之贤,而无当国之权;则虽荆山之璞,犹且见瓦耳。故有管仲之贤,有鲍叔之友,必遇桓公而后达;有陈平之智,有无知之友,必遇高祖而后听。桓公、高祖不可遇,虽有三子之才,夫奚得用哉?
上文密学书 其一 北宋 · 张俞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成都文类》卷二○、《宋代蜀文辑存》卷二五
八月日,郡人张俞再拜上书府主密学阁下:俞观春秋列国以来,游客谈士始用书历干王侯,皆因势利而起,故其文词钩键险谲,变挫于事,以著安危。当时列国嗜利之君,必售其说以图世变。故其言易合,其利易动,则时势然也。今天下之政皆出朝廷,生民之命皆本天子,有司分其职,公卿守其位,内外一统,上下一法,若天刚而平,地柔而成,何有于事哉?假今之人有若古之谋士,能通先正百家之言,明治乱之变,审当世之务,有安生民之心,欲持此安归乎?言之而孰听乎?虽强言之,世不谓之狂,则将被之刑矣。由此而言,古之士也易为功,今之士也难为贤,则时势亦然也。又尝观乐毅《与燕惠王书》,李斯《上秦王书》,邹阳《上梁孝王书》,未尝不感慨流涕也。何谓?彼三人者皆以羁旅游士历干强国,观变审虑,纳说时君,谋行计从,志树功业,兹亦遭其用矣。一旦时变世易,谗邪交构,毅为亡臣,斯为逐客,阳为囚隶,堙阨怨愤,发于文词,名败身辱,仅能免死,可不悲哉!其馀钩诬斥逐,古今相望于天下矣。由此观之,士不患道之不修,患无其时;有其时,患无其主;有其主,患用之不尽;用之尽,患信之不固。茍乃主信而固,用才而尽,功立名著,保身而退,兹谓为士之义尽矣。虽然,古亦罕闻其人焉,况后之人乎?凡今之所为士者则著焉,谓能记诵典章,采饰言语文字,观揖让进退之士也,非若古之所谓特立之士也。古之曰士者志于道也,今之曰士者志于利也。士之名则一,而有利、道之殊焉。若俞,乃今之士也。早岁善诵文史,习章句之学,府郡屡荐,曾不得下等之名。自念亲老贫甚,决志西归,不干荐试。乃尽锄去旧学,始复穷玩古书。见天地之运,与人通理;圣贤道德,在乎治物。后之学者皆忘失原本,务刻浮文,欲致其用,失圣贤之道甚远。由是潜心考古,庶见性命变化之致。虽处穷厄顿挫,未尝一日而忘也,亦未尝一日而言也。故将以此乐其身而安其亲,岂谓求闻达而后能为哉?去年秋天子有命,再召赴阙,惟念贫不能行,遂游三峡丐贷,八月而后返。伏闻阁下受命作镇,张立法度,明刑布德,抚宁西土,西土之人咸被其泽。唯贱生流落不偶,速戾久矣。阁下上惟君令之厚,下恤穷士之困,顾瞻方面之表,不加大罪,尚能以礼寻访,欲俾万人有所仰劝,则阁下志量渊远,非俞小子所敢知也。但受恩德,不知感报,谨诣府门伏谒,庶免乎为狂为囚,不胜大幸。
乐毅论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四九、《苏文忠公全集》卷四、《历代名贤确论》卷三○、《文章类选》卷一一、《文编》卷三一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自知其可以王而王者,三王也。自知其不可以王而霸者,五霸也。或者之论曰:「图王不成,其弊犹可以霸」。呜呼,使齐桓、晋文而行汤、武之事,将求亡之不暇,虽欲霸,可得乎?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范蠡、留侯,虽非汤、武之佐,然亦可谓刚毅果敢,卓然不惑,而能有所必为者也。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赦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嗟夫,乐毅战国之雄,未知大道,而窃尝闻之,则足以亡其身而已矣。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然当时使昭王尚在,反间不得行,乐毅终亦必败。何者?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今以百万之师,攻两城之残寇,而数岁不决,师老于外,此必有乘其虚者矣。诸侯乘之于内,齐击之于外。当此时,虽太公、穰苴不能无败。然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夫以齐人苦湣王之暴,乐毅茍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志,则田单者独谁与战哉!柰何以百万之师,相持而不决,此固所以使齐人得徐而为之谋也。当战国时,兵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呜呼,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
题战国策后(绍兴十六年八月十五日) 宋 · 姚宏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三九、《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三七○、光绪《诸暨县志》卷五二、民国《嵊县志》卷二七
右《战国策》,《隋·经籍志》:三十四卷,刘向录;高诱注,止二十一卷;汉京兆尹延笃论一卷。《唐·艺文志》,刘向所录已阙二卷,高诱注乃增十一卷,延叔坚之论尚存。今世所传三十三卷。《崇文总目》,高诱注八篇。今十篇,第一、第五阙。前八卷,后三十二、三十三,通有十篇。武安君事,在中山卷末,不知所谓。叔坚之论,今他书时见一二。旧本有未经曾南丰校定者,舛误尤不可读。南丰所校,乃今所行。都下建阳刻本,皆祖南丰,互有失得。余顷于会稽得孙元忠所校于其族子悫,殊为疏略。后再扣之,复出一本,有元忠跋,并标出钱、刘诸公手校字,比前本虽加详,然不能无疑焉。如用「地」、「𢘑」字,皆武后字,恐唐人传写相承如此。诸公校书,改用此字,殊所不解。窦苹作《唐史释音》,释武后字,内「地」字云:「古字,见《战国策」》。不知何所据云然?然「地」乃古「地」字。又「地」字,见《亢仓子》、《鹖冠子》,或有自来;至于「𢘑」字,亦岂出于古欤?幽州僧行均《切韵训诂》,以此二字皆古文,岂别有所见耶?孙旧云五百五十签,数字虽过之,然间有谬误,似非元书也。括苍所刊,因旧无甚增损。余萃诸本,校定离次之,总四百八十馀条。太史公所采,九十馀条,其事异者,止五、六条。太史公用字,每篇间有异者,或见于他书,可以是正,悉注于旁。辨「灓水」之为「渍水」,「案」字之为语助,与夫不题校人,并题续注者,皆余所益也。正文遗逸,如司马贞引「马犯谓周君」、徐广引「韩兵入西周」、李善引「吕不韦言周三十七王」、欧阳询引「苏秦谓元戎以铁为矢」、《史记正义》「竭石九门,本有宫室以居」、《春秋后语》「武灵王游大陵梦处女鼓瑟」之类,略可见者如此,今本所无也。至如「张仪说惠王」乃「韩非初见秦」,「厉怜王」引诗乃韩婴《外传》,后人不可得而质矣。先秦古书,见于世者无几。而余居穷乡,无书可检阅,访《春秋后语》,数年方得之,然不为无补。尚觊博采,老得定本,无刘公之遗恨。绍兴丙寅中秋,剡川姚宏伯声父题。
按:《战国策》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年标点本。
唐杨倞注荀子后序 南宋 · 唐仲友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六○、悦斋文钞补 创作地点: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
《荀子》二十卷三十二篇,唐杨倞注。初,汉刘向校雠中孙卿书,凡三百二十一篇,除复重,定著三十二篇,为《孙卿新书》十二卷。至倞,分易卷第,更名《荀子》。皇朝熙宁初,儒官校上,诏国子监刊印颁行之。中兴,蒐补遗逸,监书寖具,独《荀子》犹阙。学者不见旧书,传习闽本,文字舛异。仲友于三馆睹旧文,大惧湮没,访得善本,假守馀隙,乃以公帑锓木,悉视熙宁之故。《诗》曰:「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卿不可作,其书独非典刑乎?向博极群书,序卿事大氐本司马迁,于迁书有三不合:春申君死当齐王建二十八年,距宣王八十七年。向言卿以宣王时来游学,春申君死而卿废,设以宣王末年游齐,年已百三十七矣。迁书记孟子以惠王三十五年至梁,当齐宣王七年。惠王以叟称孟子,计亦五十馀。后二十三年子之乱燕,孟子在齐。若卿来以宣王时,不得如向言后孟子百馀岁。田忌荐孙膑为军师,败魏桂陵,当齐威王二十六年,距赵孝成王七十八年。临武若与卿议兵于王前,向以为孙膑,倞以败魏马陵疑年,马陵去桂陵又十三年矣。《崇文总目》言:「卿,楚人」。楚礼为客卿,与迁书、向序駮,益难信。据迁《传》参卿书,其大略可睹:卿名况,赵人,以齐襄王时游稷下,距孟子至齐五十年矣。于列大夫,三为祭酒。去之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以谗去。之赵,与临武君议兵;入秦,见应侯,昭王以聘;反乎楚,复为兰陵令。既废,家兰陵以终。自战国争富彊,儒道绌,孟子学孔子,言王可反掌致,卒不见用;卿后孟子,亦尊孔氏。子思作《中庸》,《孟子》述之,道性善;至卿,以为人性恶,故非子思、孟轲,扬雄以为同门异户。孟子与告子言性,卒绌告子,惜卿不见孟子,不免异说。方说士徼时好,卿独守儒,议兵以仁义,富以儒术,彊以道德之盛,旨意与孟子同。见应侯,病秦无儒,昭王谓儒无益人之国,极明儒效。秦并天下以力,意儒果无用,至于坑焚,灭不旋踵。汉奋布衣,终假儒以定,卿言不用而后验。自董仲舒、韩愈皆美卿书,言王道虽不及孟子,抑其流亚,废于衰世,亦命矣夫!学者病卿以李斯、韩非。卿老师,学者已众,二子适见世,昼寝餔啜,非师之过。使卿登孔门,去异意,书当与七篇比,此君子所为太息。大宋淳熙八年岁在辛丑十有一月甲申,朝请郎、权发遣台州军州事唐仲友后序。
贤台行(古黄金台也,土人称为贤台。) 元初 · 郝经
高台突兀燕山碧,黄金泥多土犹湿。
晓日曈昽赤羽旗,燕王北面亲前席。
费尽黄金台始成,一朝拜隗人尽惊。
谁知平地几层土,中有全齐七十城。
礼贤复雠燕始霸,遂与诸侯雄并驾。
七百年来不用兵,一战轰然骇天下。
二城未了昭王殂,火牛突出骑劫诛。
台上黄金少颜色,惠王空读乐毅书。
古来燕赵多奇士,用舍中间定兴废。
还闻赵括代廉颇,败国亡家等儿戏。
燕子城南知几年,台平树老漫荒烟。
莫言骐骥能千里,祇重黄金不重贤。
即墨县 元末明初 · 郑梦周
七言绝句 押阳韵 出处:圃隐先生文集卷之一
眼见全齐次第降,谋臣于此虑弓藏。
二城不待劳馀力,乐毅真先负惠王。
四贤歌 清 · 弘历
押词韵第五部 出处:御制诗二集卷二十
燕昭延士始郭隗,涓人买骨自为媒。
筑宫师事礼数陪,趋燕遂致翩然来。
亚卿事业颇伟恢,赵楚韩魏合从偕。
下七十城五岁才,蓟邱之植汶篁栽。
田单反间惠王猜,木必先腐真惜哉。
剧辛自赵骋辩才,庞煖易视背交怀。
丧师二万身亦灾,邹衍闳论类诙谐。
先驱拥彗碣石开,主运而外他无裁。
尸祝至今四贤皆,望诸事业谁能侪。
或者市名意本乖,令人三叹黄金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