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武三思修史 初唐 · 高宗武皇后
 出处:全唐文卷九十六
敕。宜令三思纳言李峤正谏大夫朱敬则司农少卿徐彦伯凤阁舍人魏知古崔融司封郎中徐坚左史刘知几直史馆吴兢修唐史。
四方之志。成一家之言。
长悬楷则。以贻劝诫。
请袖赏刘子元吴兢 唐 · 姚崇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六
伏见贞观十七年监修国史房玄龄史官给事中许敬宗著作佐郎敬播高祖实录二十卷成。
制封元龄一子为县男。赐物一千段。
敬宗一子为高阳县。赐物七百段。
敬播改授太子司议郎。赐物五百段。
仍并降玺书袖美。又神龙二年五月
监修国史中书令魏元忠史官太常少卿徐彦伯国子司业崔融等修则天实录三十卷成。制封元忠一子为县男
赐物一千段。彦伯等各赐爵二等。
物五百段。自馀卑官加两阶。
物段准处分。仍并降玺书袖美。
史官子元吴兢等撰睿宗实录。又重修则天中宗实录。
并成进讫。准撰太宗实录例。
修官巳下加爵及赐命。子元等经臣援引古今。
欲臣闻奏。臣谨寻故事。
例有恩赏。事属当时。
不可为准。子元等始末修撰。
诚亦勤劳。叙事纪言。
所缘虽重。承恩赏赐。
固不在多。子元吴兢望各赐物一百段。
自叙 唐 · 刘子玄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七十四
予幼奉庭训。
游文学
年在纨绮。
便受古文尚书。
每苦其辞艰琐。
难为讽读。
虽屡逢捶挞。
而其业不成。
尝闻家君为诸兄讲春秋左氏传。
每废书而听。
逮讲毕。
即为诸兄说之。
因窃叹曰。
若使书皆如此。
吾不复怠矣。
先君奇其意。
于是始授以左氏。
期年而讲诵都毕。
于时年甫十有二矣。
所讲虽未能深解。
而大义略举。
父兄欲令博观义疏。
精此一经。
辞以获麟已后。
未见其事。
乞且观馀部。
以广异闻。
次又读史汉三国志。
既欲知古今沿革。
历数相承。
于是触类而观。
不假师训
自汉中兴以降。
迄乎皇家实录。
年十有七。
而窥览略周。
其所读书。
多因假赁。
部帙残缺。
篇第有遗。
至于叙事之纪纲。
立言之梗概。
亦粗知之矣。
但于时将求仕进。
兼习揣摩。
至于专心诸史。
我则未暇。
洎年登弱冠
射策登朝。
于是思有馀闲。
获遂本愿。
旅游京洛
颇积岁年。
公私借书。
恣情披阅。
至如一代之史。
分为数家。
其閒杂记小书。
又竞为异说。
莫不钻研穿凿。
尽其利害。
加以自小观书。
喜谈名理。
其所悟者。
皆得诸衿腑。
非由染习
故始在总角
读班谢两汉
便怪前书不应有古今人表。
后书宜为更始立纪。
当时闻者。
共责以童子何知。
而敢轻议前哲。
于是赧然自失。
无辞以对。
其后见张衡范𣈫集。
果以二史为非。
其有暗合于古人者。
盖不可胜纪。
始知流俗之士。
难与之言。
凡有异同。
蓄诸方寸
及年已过立。
言悟日多。
常恨时无同好。
可与言者。
东海徐坚
晚与之遇。
相得甚欢。
虽古者伯牙之识钟期
管仲鲍叔
不是过也。
复有永城朱敬则
沛国刘允济
吴兴薛谦光
河南元行冲
陈留吴兢
寿春裴怀古
亦以言议见许。
道术相知。
所有扬搉。
得尽怀抱。
每云德不孤。
必有邻。
四海之内。
知我者不过数子而已矣。
仲尼以睿圣明哲。
天纵多能。
睹史籍之繁文。
惧览之者不一。
删诗为三百篇
约史记以修春秋。
赞易道以黜八索。
述职方以除九邱。
讨论坟典。
断自唐虞。
以迄于周。
其文不刊。
为后王法。
自兹厥后。
史籍逾多。
苟非命世大才。
孰能刊正其失。
嗟予小子。
敢当此任。
其于史传也。
尝欲自以降。
迄于姚李令狐颜孔诸书。
莫不因其旧义。
普加釐革。
但以无夫子之名。
而辄行夫子之事。
将恐致惊愚俗。
取咎时人。
徒有其劳。
而莫之见赏。
所以每握管。
叹息迟回者久之。
非欲之而不能。
实能之而不敢也。
既朝廷有知意者。
遂以载笔见推。
由是三为史臣。
再入东观。
每惟皇家受命。
多历年所。
史官所编。
粗为纪录。
至于纪传及志。
则皆未有其书。
长安中年
会奉诏预修唐史。
今上即位
又敕撰则天大圣皇后实录。
凡所著述。
常欲行其旧议。
而当时同作诸士。
监修贵臣。
每与其凿枘相违。
龃龉难入。
故其所载削。
皆与俗浮沈。
虽自谓依违苟从。
然犹大为史官所嫉。
嗟乎。
虽任当其职。
而吾道不行。
见用于时。
而美志不遂。
郁怏孤愤
无以寄怀。
必寝而不言。
嘿而无述。
又恐没世之后。
谁知予者。
故退而私撰史通。
以见其志。
昔汉世刘安著书。
号曰淮南子
其书牢笼天地。
博及古今。
上自太公。
下至商鞅
其错综经纬。
自谓兼于数家。
无遗力矣。
然自淮南以后。
作者无绝。
必商搉而言。
则其流又众。
仲尼既没。
微言不行。
史公著书。
是非多谬。
由是百家诸子。
诡说异辞。
务为小辨。
破彼大道。
扬雄法言生焉。
儒者之书。
博而寡要。
得其糟粕。
失其菁华。
而流俗鄙夫。
贵远贱近。
传兹牴牾。
自相欺惑
王充论衡生焉。
民者冥也。
冥然罔觉。
率彼愚蒙。
墙面而视。
或讹音鄙句。
莫究本源。
或守株胶柱。
动多拘忌。
故应邵风俗通生焉。
五常异禀。
百行殊轨。
能有兼偏。
知有长短。
苟随才而任使。
则片善不遗。
必求备而后用。
则举世莫可。
刘邵人物志生焉。
夫开国承家。
立身立事。
一文一武。
或出或处。
虽贤愚壤隔
善恶区分。
苟时无品藻。
则理难铨综。
陆景典语生焉。
词人属文。
其体非一。
譬甘辛殊味。
丹素异彩。
后来祖述。
识昧圆通。
家有诋诃。
人相掎摭。
刘协文心生焉。
若史通之为书也。
盖伤当时载笔之士。
其义不纯。
思欲辨其指归。
殚其体统。
夫其书虽以史为主。
而馀波所及。
上穷王道。
下掞人伦。
总括万殊。
包吞千有。
自法言以降。
迄于文心而往。
固以纳诸胸中。
曾不蒂芥者矣。
夫其为义也。
有与夺焉。
有褒贬焉。
有鉴诫焉。
有讽刺焉。
其为贯穿者深矣。
其为网罗者密矣。
其所商略者远矣。
其所发明者多矣。
盖谈经者恶闻服杜之嗤。
论史者憎言之失。
而此书多讥往哲。
喜述前非。
获罪于时。
固其宜矣。
犹冀知音君子。
时有观焉。
尼父有云。
罪我者春秋。
知我者春秋。
抑斯之谓也。
梁徵士刘孝标作叙传。
其自比于冯敬通者有三。
而予辄不自揆。
亦窃比于扬子云者有四焉。
何者。
扬雄尝好雕虫小伎。
老而悔其少作。
子幼喜诗赋。
而壮都不为。
耻以文士得名。
期以述者自命。
其似一也。
扬雄草元。
累年不就。
当时闻者。
莫不哂其徒劳。
余撰史通。
亦屡移寒暑。
悠悠尘俗。
共以为愚。
其似二也。
扬雄撰法言。
时人竞尤其妄。
故作解嘲以詶之。
余著史通。
见者亦互言其短。
故作释蒙以拒之。
其似三也。
扬雄少为范踆刘歆所重。
及闻其撰太元经。
则嘲以恐盖酱瓿。
然刘范之重者。
盖贵其文彩。
长杨羽猎之流耳。
如太元深奥。
难以探赜。
既绝窥踰。
故加讥诮。
余初好文笔。
颇获誉于当时。
晚谈史传。
遂减价于知已。
其似四也。
夫才唯下劣。
而迹类先贤。
是用铭之于心。
持以自慰。
抑犹有遗恨。
惧不似扬雄者有一焉。
何者。
之元经始成。
虽为当时所贱。
桓谭以为数百年外。
其书必传。
其后张衡陆绩
果以为绝伦参圣。
夫以史通方诸太元。
今之君山
即徐朱等数君是也。
后来张陆。
则未之知耳。
嗟乎。
傥使平子不出。
公纪不生。
将恐此书与粪土同捐。
烟烬俱灭。
后之识者。
无得而观。
此予所以抚卷涟洏
泪尽而继之以血也。
乞典郡表 唐 · 吴兢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八
臣自掌史东观。十有七年。
岁序徒淹。勤劳莫著。
不能勒成大典。垂诫将来。
顾省微躬。久妨贤路。
乞罢今职。别就他官。
至于理人之政。在尤所详晓。
望令试典一郡。刺举外台
必当效绩循良。不负朝寄。
父致仕巳来。俸料斯绝。
所冀禄秩稍厚。甘脆有资。
乌鸟之诚。幸垂矜察。
让夺礼表 唐 · 吴兢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八
草土臣言。伏奉去年八月十日恩敕。
追臣赴京。起复尚书水部郎中
依旧兼判刑部郎中知国史事。闻命惊号。
心手无措。臣中谢
臣行负幽明。祸延所怙。
衔哀茹血。五情崩溃。
卜邻之训。永慕不追。
陟岵之感。穷冤已及。
但心同木石。未能自死。
岂悟皇明。旋加辟命。
且臣闻在家称孝。居国必忠。
苟违斯理。实亏礼教。
焉有躬婴荼毒。而迹忝南史。
首伏苫庐。而名叨东观。
将何以发挥帝典。袖贬人伦。
定一代之是非。为百王之准的。
臣不敢远喻前古。广饰浮辞。
自近岁以来起复者。则有御史大夫解琬黄门侍郎张说工部侍郎苏颋
皆诉哀陈。特蒙矜遂。
此实成例。窃敢庶几。
伏愿陛下敦孝理之风。全通丧之典。
追收纶涣。俯纳恳诚。
许其毕疚私庭。终服凶次。
获申负土之礼。用展攀柏之悲。
则虽死之年。犹生之日。
无任荒迫之至。谨遣臣大学生终奉表陈乞以闻。
第二表 唐 · 吴兢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八
草土臣言。
频表乞哀。
诚辞已罄。
未蒙矜亮。
奖喻弥切。
鞠躬周章。
倍增号震。
臣闻自昔墨缞。
本因兵革。
权宜变礼。
不为文儒。
后来浮薄。
罕存丧纪。
事匪军容。
亦从权夺。
陛下休明抚运。
景业惟新。
伏望革近代之浇漓。
复先王之至德。
史官之任。
为代准的。
若苟亏情理。
辄徇恩荣。
腼目强颜。
操书事。
适足玷圣朝之孝理。
何以树终古之风声。
特乞天慈。
少加矜察。
使毕情苫。
少申悲露。
则天地之恩。
实为至厚。
臣子之道。
幸此克全。
无任恳迫之至。
谨诣朝堂路左奉表乞哀以闻。
第三表 唐 · 吴兢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八
草土臣言。臣去秋九月一日冒死哀诉。
冀得终服私门。天眷犹邈。
未垂哀察。跼影穷号。
罔知自寘。又奉十一月二日敕。
史馆要才。须从权夺。
令州县敦谕发遣者。伏对崩号。
触绪屠裂。臣某中谢
臣孝亏诚感。奄遘悯凶。
沥胆衔荼。崩心茹棘。
尪骸残喘。岂冀生全。
天泽曲私。屡加夺命。
令居史阁。是掌记言。
臣昔忝此官。十有馀载。
才轻寄重。答效无施。
未能袖贬有章。使人伦知劝。
典谟大训。与日月俱悬。
即微臣平日。其旷职如此。
今心形陨越。荒疾失图。
宁可重处南董之司。频叨之列。
实贻贪禄之咎。更招废礼之辜。
顾视等夷。何施面目。
且三年之制。贵贱同遵。
四时之悲。几筵是托。
乞归身苫。趋侍茔。
既不负素心。亦不玷皇化
干黩已屡。伏待刑书
无任崩迫之至。谨诣朝堂路左奉表乞哀以闻。
谏畋猎表 唐 · 吴兢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八
言。伏见明制。
来年五月五日幸东都。道路皆以陛下至长春宫及沙苑。
当有畋猎之事。今东土耆艾。
关河士女。莫不欣跃舞忭。
翘望帝车。延颈企踵。
所思者德。伏愿陛下举无失礼。
动则有章。诗云。
敬慎威仪。惟人之则。
愚臣以山陵始毕。甫及逾年。
陛下缞服虽除。心丧未巳。
四海之内。八音尚遏。
岂可遽将犬马为娱。鹰隼是务。
必或如此。则恐伤人子之道。
亏天地之经。欲令万方。
何所取则。况礼经云。
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之。
陛下既俯顺当时之请。唯行易月之制。
奈何更盘于游畋。以徇从禽之乐。
岂可谓明王之孝理天下乎。而望德教加于百姓。
必不可得也。昔鲁侯观鱼于棠。
春秋尚列其戒。陛下若既葬而猎。
后代岂不为刺。且驰骛山泽之间。
经过林薄之下。水谷之危未远。
衔策之变不恒。伏愿陛下重慎防微。
须为社稷自爱。老子曰。
我无为而人自化。我无欲而人自朴。
诗云。尔之教矣。
人胥效矣。由是观之。
居上者必慎所好。愚臣职居待问。
兼掌史笔。窃以君举必书。
位在无隐。既闻众所流议。
实恐有玷圣猷。区区之诚。
唯在于此。辄敢冒死上陈。
伏愿留神省察。恕此狂斐之罪。
上贞观政要表 唐 · 吴兢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八
言。臣愚比尝见朝野士庶。
有论及国家政教者。咸云若陛下之圣明。
克遵太宗之故事。则不假远求上古之术。
必致太宗之业。故知天下苍生所望于陛下者。
诚亦厚矣。易曰。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今圣德所感。
可谓深矣。窃惟太宗文武皇帝之政化。
自旷古而来。未有如此之盛者也。
虽唐虞舜夏禹殷汤。
周之文武。汉之文景。
皆所不逮也。至如用贤纳谏之美。
垂代立教之规。可以宏阐大猷。
增崇至道者。并焕乎国籍。
作鉴来叶。微臣以早居史职
莫不成诵在心。其有委质策名。
立功树德。正词鲠义。
志在匡君者。并随事载录。
用备劝戒。撰成一帙十卷。
合四十篇。仍以贞观政要为目。
谨随表奉进。望纡天鉴。
择善而行。引而伸之。
触类而长之。易不云乎。
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
伏愿行之而有恒。思之而不倦。
则贞观巍巍之化。可得而致矣。
昔殷汤不如伊尹耻之。
陛下傥不修祖业。微臣亦耻之。
诗云。念我皇祖。
陟降庭止。又云。
无忝尔祖。聿修厥德。
此诚钦奉祖先之义也。惟陛下念之哉。
则万方幸甚。不胜诚恳之至。
谨奉表以闻。谨言。
吴兢谏议大夫715年 唐 · 苏颋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五十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黄门
朝议大夫前行尚书水部郎中修国史上柱国长垣县开国男吴兢
雅思周密
素风清旷。
著书微婉。
东观是称。
起草闲达。
南宫所重。
宜列谏臣之位。
复膺良史之才。
可守谏议大夫修国史
散官勋如故。
主者施行。
吴兢著作郎715年 唐 · 苏颋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五十一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黄门
朝议大夫谏议大夫上柱国修国史吴兢
祗服言行。
贯穿典籍。
蕴良史之才。
擅巨儒之义。
顷专笔削。
仍侍轩阶。
而官之正名。
礼不以讳。
宜著书于麟阁。
复载籍于鸿都。
可行著作郎昭文馆学士
馀如故。
主者施行。
遣官祭五岳四渎风伯雨师诏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二十九
五岳视三公之位。
四渎当诸侯之秩。
载于祀典。
亦为国章。
方属农功。
颇增旱暵。
虔诚徒积。
神道未孚。
用申靡爱之勤。
冀通能润之感。
宜令工部尚书卢从愿东岳
河南尹张敬忠中岳
御史中丞户部侍郎宇文融西岳西海河渎。
太常少卿张九龄南岳南海
黄门侍郎李皓北岳
右庶子何鸾东海
宗正少卿郑繇祭淮渎。
少詹事张晤祭江渎。
河南少尹李晕祭北海及济渎。
且润万物者。
莫先乎雨。
动万物者。
莫先乎风。
眷彼灵神。
是称师伯
虽有常祀。
今更陈祈。
宜令光禄卿孟温祭风伯
左庶子吴兢祭雨师。
各就坛壝。
务加崇敬。
但羞藻。
不假牲牢。
应缘奠祭。
尤宜精洁。
请令张说吴兢史馆修史 盛唐 · 李元纮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
国史者。
记人君善恶。
国政损益。
一字贬袖
千载称之。
前贤所难。
事匪容易。
张说在家修史。
吴兢又在集贤撰录。
遂今国之大典。
散在数处。
太宗别置史馆
在于禁中。
所以重其职而秘其事也。
望勒等就史馆参详撰录。
则典册有凭。
旧章不坠矣。
追谥常王傅吴兢奏 唐 · 张镐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二
常王傅吴兢
先朝史臣。
历践中外。
大行忠信。
彰于朝野。
伏以训诫明旨。
谥法攸遵
臣早岁服膺。
备知名实相副。
特乞圣恩。
褒其嘉谥。
刘秀才论史书813年6月 中唐 · 韩愈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五十四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六月九日韩愈白秀才
辱问见爱。教勉以所宜务。
敢不拜赐。愚以为凡史氏褒贬大法。
春秋已备之矣。后之作者。
在据事迹实录。则善恶自见
然此尚非浅陋偷惰者所能就。况褒贬耶。
孔子圣人。作春秋。
辱于鲁卫陈宋齐楚。卒不遇而死。
齐太史氏兄弟几尽。左邱明纪春秋时事以失明。
司马迁作史记刑诛。班固瘐死。
陈寿起又废。卒亦无所至。
王隐谤退死家。习凿齿无一足。
崔浩范蔚宗赤诛。魏收夭绝。
宋孝王诛死。足下所称吴兢
亦不闻身贵而今其后有闻也。夫为史者。
不有人祸。则有天刑
岂可不畏惧而轻为之哉。唐有天下。
二百年矣。圣君贤相相踵。
其馀文武之士。立功名跨越前后者。
不可胜数。岂一人卒卒能纪而传之邪。
仆年志已就衰退。不可自敦率
宰相知其无他才能。不足用。
哀其老穷。龃龉无所合。
不欲令四海内有戚戚者。猥言之上。
苟加一职荣之耳。非必督责迫蹙
令就功役也。贱不敢逆盛指
行且谋引去。且传闻不同。
善恶随人所见。甚者附党
憎爱不同。巧造语言。
凿空构立。善恶事迹。
于今何所承受取信。而可草草作传记。
令传万世乎。若无鬼神。
岂可不自心惭愧。若有鬼神。
将不福人。仆虽騃。
亦粗知自爱。实不敢率尔为也。
夫圣唐钜迹。及贤士大夫事。
磊磊轩天地。决不沈没
今馆中非无人。将必有作者勤而纂之。
后生可畏。安知不在足下。
亦宜勉之。愈再拜。
马植 唐 · 刘轲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二
存之不以予古拙。不责予以今人之态。
能遗其铅黄外饰。直索子心于古人之心。
在今之行古者然。虽无以应君子。
存之不友子以面。予何人。
敢不以心友于存之邪。且古人相知在此。
今愚忌存之固有未予知者。矧与相面者。
其能异于行路之人哉。固无也。
有恨偫居时。口未能言及此。
还罢又不相处。虽素尚蓄积。
竟未得露一毫于方寸之地。每一相见。
何尝不嗛嗛于内。若饮者实满于腹。
思一吐而未果者。存之谓予是言似乎哉。
以为似。则予不得不吐于存之矣。
先此二十年。予方去儿童心。
将事四方志。若学山者以一篑不止。
望嵚崟于上。誓不以邱陵其心而尽乎中道也。
志且未决。适遭天谴。
重罹凶咎。日月之下。
独有形影。存之以予此时宜如何心哉。
苟将尽馀息以鸿同大化。或有论予者。
相晓以古道。且曰。
若身未立于时。若名未扬于人。
若且死。独不畏圣人之经戒。
俾立身扬名之意邪。蹶然而恐。
震骇且久。曰。
微夫子。吾几得罪于圣人矣。
噫。圣人之言天戒也。
天戒何可违乎。历数岁。
自洙泗渡于淮。达于江。
洞庭三苗。踰郴而南。
涉浈江。浮沧溟。
罗浮。始得师于寿春杨生
杨生以传书为道者也。始则三代圣王死。
而其道尽留于春秋。春秋之道。
某以不下床而求之。求之必谋吾所传不失其指。
每问一卷。讲一经。
说一传。疑周公孔子邱明公羊高谷梁赤
若回环在座。以假生之口以达其心也。
迩来数年。精力刻竭
希金口木舌。将以卒其业。
虽未能无愧于古人。然于圣人之道。
非不孜孜也。既而曰。
以是为驾说之儒。曷若为行道之儒邪。
贮之于心有经实。施之于事有古道。
犹不愈于堆案满架。矻矻于笔砚间邪。
徒念既往者未及孔门之宫墙。自谓与回牛相上下。
传经意者。家家自以为商偃。
执史笔者。人人自以为
此愚所以愤悱。思欲以圣人之为市南宜僚
以解其纷。以衡石轻重。
俾将来者知圣代有谯周焉。此某所以蓄其心者。
元和初。方下罗浮
梅岭。泛赣江
彭蠡。又抵于匡庐
匡庐有隐士茅君。腹笥古今史。
且能言其工拙赘蠹。语经之文。
圣人之语。历历如指掌。
予又从而明之者。若出井置之于泰山之上。
其为见非不宏矣。长恨司马子长谓挈诸圣贤者。
岂不然乎哉。脱渐子长之言。
予之厄穷其身。将淬磨其心。
亦天也。是天有意。
我独无恙。何也。
夫然。亦何必瞽吾目然后国语。
刖吾足然后兵法。抵宫刑然后史记邪。
予是以自忘。其愚瞽。
故有三传指要十五卷。汉书右史十卷。
黄中通理三卷。翼孟三卷。
隋监一卷。三禅五革一卷。
每撰一书。何尝不覃精潜思。
绵络指统。或有鼓吹于大君之前曰。
真良史矣。且曰。
上古之人。不能昭明矣。
某其如何。有知予者。
相期不啻于今人。存之信然乎哉。
此古人所以许一死以谢知已。诚难事也。
如不难。亦何为必以古人期于今人待邪。
又自史记班汉以来。秉史笔者。
予尽知其人矣。言东汉有若陈宗尹敏伏无忌边韶崔实马日磾蔡邕卢植司马彪华峤范煜袁宏
言国志有若卫顗缪袭应璩王沈傅元薛莹华覆陈寿。言洛京史有若陆机束皙王铨子隐
江左史有若邓粲孙盛王昭檀道鸾法盛臧荣绪。言宋史有若何承天裴松之苏宝沈约裴子野
言齐史有若江文通吴均。言梁史有若周兴嗣鲍行卿何之元刘璠
言陈史有若顾野王傅宰陆琼姚察子思廉。言十六国史有若崔鸿
言魏史有若邓渊崔浩弟览高允张伟刘横李彪邢蛮温子升魏收。言北齐史有若祖孝徵元规汤休之杜台卿子发李德林林子百药。
言后周史有若柳虬令狐德棻岑文本。言隋书有若王师邵王颜师古孔㯋达于志宁李延寿
言皇家受命有若温大雅魏郑公房梁公长孙赵公许敬宗刘允之杨仁卿顾牛凤及子元朱敬则徐坚吴兢。次而修者亦近在耳目。
于戏。自东观至武德以来。
其间作者遗草有未行于时。及修撰未既者。
如闻并藏于史阁。固非外学者可得究诸。
予虽无闻良史。至于实录品藻。
增损详略。亦各有新意。
岂无之文质董史之遗直者邪。盖有之矣。
我未之见也。常欲以春秋条贯。
删补冗阙。掇拾众美。
成一家之尽善。有若采葑菲者无以下体。
衣狐裘者无以羔袖。言不多乎哉。
以为多。则存之视予力志何如耳。
阮嗣宗嗜酒。当时以为步兵校尉
虽非其任。贵且快意。
今予之嗜书。有甚于嗣宗之嗜酒。
且虚其腹。若行哺而实者。
存之宜如何处予哉。传不云乎。
心志既通。名誉不闻。
其足下何遗邪。此存之所宜动心也。
脱禄不及厚孤弱。名不及善知友。
匡庐之下。犹有田一成。
耕牛两具。僮仆为相。
杂书万卷。亦足以养高颐神。
诚知非丈夫矣所立。不失谷口郑子真耳。
敢布诸足下共图之。某再拜。
池阳醉歌赠匡庐处士姚岩杰 晚唐 · 顾云
引用典故:潘陆
九华太守行春罢(一作暇)高绛红筵压花榭。
四面繁英拂槛开,帖雪团霞坠枝亚。
空中焰若烧蓝天,万里滑静无纤烟。
弦索紧快管声脆,急曲碎拍声相连。
主人怜才多倾兴,许客酣歌露真性。
春酎香浓枝盏黏,一醉有时三日病。
鼋潭鳞粉解不去,鸦岭蕊花浇不醒。
肺枯似著炉鞲煽,脑热如遭锤凿钉。
蒙溪先生梁公孙,忽然示我十轴文。
展开一卷读一首,四顾特地无涯垠。
又开一轴读一帙,酒病豁若风驱云。
文锋斡破造化窟,心刃掘出兴亡根。
经疾史恙万片恨,墨炙笔针如有神。
呵叱鄙琐屑,提挈扬孟归孔门。
时时说及开元理,家风飒飒吹人耳。
吴兢纂出升平源,十事分明铺在纸。
裔孙才业今如此,谁人为奏明天子。
銮驾何当猎左冯,神鹰一掷望千里。
戏操狂翰涴蛮笺,傍人莫笑我率然。
谢除右补阙982年 北宋 · 田锡
 出处:全宋文卷八八、《咸平集》卷二三 创作地点: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
臣锡言:臣今月二十日,于天雄军得河北南路转运副使李琯军将赍送进奏院递到官告一通、敕牒一道,伏蒙圣慈授臣右补阙,馀如故者。
纶言进秩,谏省增荣,祗宠章,徬徨交积中谢。)
伏念臣叨居侍从,有玷清华,薄才误受于圣知,非次骤分于忧寄。
积粟备边之策,岂是所能;
丰财利国之谋,又非素习。
伏遇礼行清庙,功告圆丘。
庆泽惟新,虽下周于庶品;
优恩特异,俄叙转于华资。
臣每读《唐书》,载观名士。
裴度三公之业,历此清途;
吴兢有良史之才,当兹衮职。
臣识非淹邃,辞愧菁英。
直馆踰年,未举编修之职;
乘轺将命,俄兼飞挽之司。
微效弗伸,荣迁骤至。
太平无事,忠言宁补于皇猷;
封禅有期,观礼但思于丹阙。
臣伏限所守,不获奔诣宸阶,无任瞻天恋圣、感恩激切、欢呼屏营之至。
乞采太祖太宗真宗事迹不入正史者别为一书奏天圣五年十月 北宋 · 王曾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九、《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太平治迹统类》卷二七
唐史官吴兢于实录、正史外,录太宗与群臣对问之语为《贞观政要》。
今欲采太祖太宗、真宗《实录》、《日历》、《时政记》、《起居注》,其间事迹不入正史者,别为一书,与正史并行。
进贞观十二事表 北宋 · 尹洙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一、《河南先生文集》卷一八
朝奉郎起居舍人直龙图阁、知潞州军州事、轻车都尉、赐绯鱼袋、借紫臣尹洙
右,臣闻圣人鉴治乱莫如前代,然于世易考,于事易通,则莫若世数之相近者。
故《周书·无逸》历陈商王中宗高宗祖甲之德,不及虞夏。
臣以为方今宪法前古,宜在有唐;
唐治之盛者,在于太宗
旧史具存,烂然可述。
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
伏惟尊号皇帝陛下详延经生,信尚儒术,书契之所传,缙绅之所道,无不该综浃洽,穷其渊源,固足以顺考古先,宪章百代者矣。
窃惟圣心所慕,当追三代之盛;
而诸儒称颂,亦谓比隆唐虞。
贱臣区区,独以为政教威赏,未臻乎贞观之治。
辄取唐史官吴兢所录贞观时事切于今者,得十二事以献。
伏望陛下留神览观,详而思之,勤而行之,则贞观之治不难企及。
由贞观以复三代,由三代以至唐虞,岂远乎哉?
在勉于初、克于终而已。
干冒旒扆,臣无任瞻天望圣激切屏营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