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时令论下 中唐 · 柳宗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八十二
或者曰。
月令之所作。
以为君人者法也。
盖非为聪明睿智者为之。
将虑后代有昏昧傲诞。
而肆于人上。
忽先王之典。
举而废之。
近而取之。
若陈隋之季是也。
故取仁义礼智信之事。
附于时令。
俾时至而有以发之也。
不为之。
将因循放荡。
而皆无其意焉尔。
于是又为之言五行之反戾相荡相摩妖灾之说。
以震动于厥心。
古之所以防昏乱之术也。
子发而扬之。
使前人之奥秘。
布露显明。
则后之人而又何惮耶。
曰。
圣人之为教。
立中道以示于后。
曰仁曰义曰礼曰智曰信。
谓之五常
言可以常行(一本行字下有之字)者也。
防昏乱之术。
为之勤勤然书于方册。
兴亡治乱之致。
永守是而不去也。
未闻其威之以怪。
而使之时而为善。
所以滋其怠傲而忘理也。
语怪而威之。
所以炽其昏邪淫惑。
而为祷禳厌胜鬼怪之事。
以大乱于人也。
且吾子以为畏册书之多。
孰与畏人之言。
使谔谔者言仁义利害。
焯乎列于其前。
而犹不悟。
奚暇顾月令哉。
是故圣人为大经以存其直道。
将以遗后世之君臣。
必言其中正而去其奇邪。
其有嚚然而不顾者。
虽圣人复生。
无如之何。
又何册书之有。
若陈隋之季。
暴戾淫放。
则无不为矣。
求之二史。
岂复有行月令之事者乎。
然而其臣有劲悍者。
争而与之言先王之道。
犹十百而一遂焉。
然则月令之无益于陈隋亦固矣。
立大中。
去大惑。
舍是而曰圣人之道。
吾未之信也。
用吾子之说罪我者。
虽穷万世。
吾无憾焉尔。
嵩山女临去赠任生(题拟) 唐 · 唐五代小说中神仙鬼怪诗
五言绝句 押词韵第四部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阮郎迷不悟,何处伸情愫(《神仙感遇传》作「何要申情素」)
明日海山春,彩舟却归去(见《增修诗话总龟前集》卷四五引卢肇《遗史》,校以《云笈七签》卷一一三引《神仙感遇传》。)
吴清妻受仙诗 唐 · 唐五代小说中神仙鬼怪诗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心清境静闻妙香,忆昔期君隐处当。
一星莲花山头饭,黄精仙人掌上经(见中华书局排印汪绍楹校本《太平广记》卷六七引卢肇《逸史》。)
马植 唐 · 刘轲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二
存之不以予古拙。不责予以今人之态。
能遗其铅黄外饰。直索子心于古人之心。
在今之行古者然。虽无以应君子。
存之不友子以面。予何人。
敢不以心友于存之邪。且古人相知在此。
今愚忌存之固有未予知者。矧与相面者。
其能异于行路之人哉。固无也。
有恨偫居时。口未能言及此。
还罢又不相处。虽素尚蓄积。
竟未得露一毫于方寸之地。每一相见。
何尝不嗛嗛于内。若饮者实满于腹。
思一吐而未果者。存之谓予是言似乎哉。
以为似。则予不得不吐于存之矣。
先此二十年。予方去儿童心。
将事四方志。若学山者以一篑不止。
望嵚崟于上。誓不以邱陵其心而尽乎中道也。
志且未决。适遭天谴。
重罹凶咎。日月之下。
独有形影。存之以予此时宜如何心哉。
苟将尽馀息以鸿同大化。或有论予者。
相晓以古道。且曰。
若身未立于时。若名未扬于人。
若且死。独不畏圣人之经戒。
俾立身扬名之意邪。蹶然而恐。
震骇且久。曰。
微夫子。吾几得罪于圣人矣。
噫。圣人之言天戒也。
天戒何可违乎。历数岁。
自洙泗渡于淮。达于江。
洞庭三苗。踰郴而南。
涉浈江。浮沧溟。
罗浮。始得师于寿春杨生
杨生以传书为道者也。始则三代圣王死。
而其道尽留于春秋。春秋之道。
某以不下床而求之。求之必谋吾所传不失其指。
每问一卷。讲一经。
说一传。疑周公孔子左邱明公羊高谷梁赤
若回环在座。以假生之口以达其心也。
迩来数年。精力刻竭
希金口木舌。将以卒其业。
虽未能无愧于古人。然于圣人之道。
非不孜孜也。既而曰。
以是为驾说之儒。曷若为行道之儒邪。
贮之于心有经实。施之于事有古道。
犹不愈于堆案满架。矻矻于笔砚间邪。
徒念既往者未及孔门之宫墙。自谓与回牛相上下。
传经意者。家家自以为商偃。
执史笔者。人人自以为
此愚所以愤悱。思欲以圣人之为市南宜僚
以解其纷。以衡石轻重。
俾将来者知圣代有谯周焉。此某所以蓄其心者。
元和初。方下罗浮
梅岭。泛赣江
彭蠡。又抵于匡庐
匡庐有隐士茅君。腹笥古今史。
且能言其工拙赘蠹。语经之文。
圣人之语。历历如指掌。
予又从而明之者。若出井置之于泰山之上。
其为见非不宏矣。长恨司马子长谓挈诸圣贤者。
岂不然乎哉。脱渐子长之言。
予之厄穷其身。将淬磨其心。
亦天也。是天有意。
我独无恙。何也。
夫然。亦何必瞽吾目然后国语。
刖吾足然后兵法。抵宫刑然后史记邪。
予是以自忘。其愚瞽。
故有三传指要十五卷。汉书右史十卷。
黄中通理三卷。翼孟三卷。
隋监一卷。三禅五革一卷。
每撰一书。何尝不覃精潜思。
绵络指统。或有鼓吹于大君之前曰。
真良史矣。且曰。
上古之人。不能昭明矣。
某其如何。有知予者。
相期不啻于今人。存之信然乎哉。
此古人所以许一死以谢知已。诚难事也。
如不难。亦何为必以古人期于今人待邪。
又自史记班汉以来。秉史笔者。
予尽知其人矣。言东汉有若陈宗尹敏伏无忌边韶崔实马日磾蔡邕卢植司马彪华峤范煜袁宏
言国志有若卫顗缪袭应璩王沈傅元薛莹华覆陈寿。言洛京史有若陆机束皙王铨子隐
江左史有若邓粲孙盛王昭檀道鸾法盛臧荣绪。言宋史有若何承天裴松之苏宝沈约裴子野
言齐史有若江文通吴均。言梁史有若周兴嗣鲍行卿何之元刘璠
言陈史有若顾野王傅宰陆琼姚察子思廉。言十六国史有若崔鸿
言魏史有若邓渊崔浩弟览高允张伟刘横李彪邢蛮温子升魏收。言北齐史有若祖孝徵元规汤休之杜台卿子发李德林林子百药。
言后周史有若柳虬令狐德棻岑文本。言隋书有若王师邵王颜师古孔㯋达于志宁李延寿
言皇家受命有若温大雅魏郑公房梁公长孙赵公许敬宗刘允之杨仁卿顾牛凤及子元朱敬则徐坚吴兢。次而修者亦近在耳目。
于戏。自东观至武德以来。
其间作者遗草有未行于时。及修撰未既者。
如闻并藏于史阁。固非外学者可得究诸。
予虽无闻良史。至于实录品藻。
增损详略。亦各有新意。
岂无之文质董史之遗直者邪。盖有之矣。
我未之见也。常欲以春秋条贯。
删补冗阙。掇拾众美。
成一家之尽善。有若采葑菲者无以下体。
衣狐裘者无以羔袖。言不多乎哉。
以为多。则存之视予力志何如耳。
阮嗣宗嗜酒。当时以为步兵校尉
虽非其任。贵且快意。
今予之嗜书。有甚于嗣宗之嗜酒。
且虚其腹。若行哺而实者。
存之宜如何处予哉。传不云乎。
心志既通。名誉不闻。
其足下何遗邪。此存之所宜动心也。
脱禄不及厚孤弱。名不及善知友。
匡庐之下。犹有田一成。
耕牛两具。僮仆为相。
杂书万卷。亦足以养高颐神。
诚知非丈夫矣所立。不失谷口郑子真耳。
敢布诸足下共图之。某再拜。
病马 唐 · 卢肇
 押庚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尘土卧多毛已(一作「色」)暗,风霜受尽眼犹(一作「光」)(见陆游渭南文集》卷二八《跋唐卢肇集》引。)
海潮赋后序 唐 · 卢肇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十八
夫以璿枢显视。
周四七而成文。
玉琯潜聆。
载十二而分统。
有凭翼。
生乎象先
虽迷放属之源。
终识踆躔之数。
是以迎推洞乎三合。
分至贞乎四禽。
既测洪荒。
瞭分清浊。
于是九围所沓。
必揆于灵台。
万古无差。
可徵于幽赞。
且彤车白马。
先命羲和
紫极黄龙。
次分甘石。
虽东流不溢。
天问犹疑。
而北户承阳
地维何隐。
稽乎儒氏之业也。
莫不咸思蚁转。
尽愧鸡如。
安可命曰三灵。
或至迷其二大。
愚以始闻方数。
侧揆元黄。
亦尝以大窦酬嘲。
敢云早慧。
既不用蛉胶习戏。
自鄙童心。
及窃誉里中。
拘尘长者。
执经堂奥。
避席严师。
自悟牖间。
愧非胡广
频依庑下。
虚感伯通
而日月居诸。
屡改。
管窥之心妄切。
瞽史之学难修。
而又烂额焦头
方思马褐。
捉襟见肘。
久困牛衣。
飒垂领以若惊。
顾生髀而增叹。
信天人之际。
难可究思。
考经纬之文。
固有宗旨。
窃以海潮之事。
代或迷之。
今于赋中。
尽抉疑滞。
辄依洛下闳张平子何承天等以浑天为法。
水与地居其半。
日月绕乎其下。
以證夫激而成潮之理。
并纳华夷郡国。
环以二十八宿。
黄道所交及。
立北极为上规。
南极为下规。
以正乎日月之所由升降。
其理昭然可辨。
谓之潮图。
施诸粉缋。
庶将无阙。
缅萤囊之已久。
抚鱼网而多惭。
敢避识者之讥。
固受不知之罪云耳。
两都赋 其二 东都 唐 · 李庾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
先生曰。
富哉言乎。
之事。
吾知之矣。
然天地旁魄。
奥区不一。
九衢六陌。
亦称河洛
始乎
今日隋革。
八百里
作唐东宅。
成者居者。
余得其故。
用悉闻见。
丕我王度
子不识乎。
颠炀偾华。
中原毒痡。
顺天应人。
文皇赫图。
王充不来。
建德相依。
阻我东人。
不苏义旗。
高祖西安
文皇舞干。
一挂戎衣
邦人保完。
彭城献级。
东功乃立。
则创业之事。
不独于西也。
高祖天后朝。
匪伊是居。
于焉逍遥。
明帝大同。
出震开宫。
恩波尔乡。
泄源于东。
则太平之事。
不独于镐也。
若乃用洛为池。
带河为沼。
洞八门之会要。
二梁之天矫。
在隋之始移。
划前规之隘。
侈旧制之陋。
指半舍而新布。
乃集工而成就。
重城不居。
万盗齐构。
讫大业于义宁
廓皇家而逊授。
既而天踵以正。
地产以实。
祯符所纪。
嘉名不一。
表贤则河水变清。
瑞圣则洛图屡出。
帝功既成。
封禅礼行。
显祖光宗。
勒岱而祈嵩。
我甸我郊。
三圣之灵坛在焉。
赤县神州
与京比俦。
径山东之贡赋。
扼关外之诸侯。
齐梁而驾辂。
引淮而通舟。
太行枕甸。
发址崇垓。
覃怀镇封。
上干昭回。
凿门导伊。
两阜屏开。
育仁颐智。
堂奥庭隈。
尔其左掖通东。
右掖洞西。
笼故地之铜驼。
抱旧里之玉鸡。
御沟接派。
苑树通堤。
抗凤楼于内庭。
矗端门于天街。
上阳别宫。
丹粉多状。
鸳瓦鳞翠。
虹梁叠壮。
横延百堵。
高量十丈。
出地标图。
临流写障。
霄倚霞连。
屹屹言言。
翼太和而耸观。
侧宾曜而疏轩。
若蓬莱之真侣。
瀛洲之列仙。
鸾驾鹤车
往来于中天。
严城晓启。
千门万户
建卫对营。
开扃接牖。
翠华在镐。
分官以守。
监署惟三。
卿曹亦九。
台阁高闶。
支驭东方。
仍俾二官。
别持宪纲。
赫若夏日
凛如秋霜。
威动乎瓯闽之国。
风行乎燕蓟之乡。
郊圻作固。
屯兵孟津
千里无烟。
万夫狺狺。
实兼武牢。
以食济温。
惟是咽喉。
属于将军
礼乐所流。
厥惟旧周。
追鲁俗而为邻。
化殷顽而作柔。
异材挺擢
多士优游。
原膴膴而耕溺。
水溅溅而洗由。
士得天爵。
孝称行原。
身行大节。
里有旌门。
以继前修。
以垂后昆。
荣一时之史籍。
耸当代之人伦。
兄友弟恭。
位皆崇荣。
石记标衢。
棣萼为名。
螭首龟趺。
嶷峙双形。
指两冯而远迈。
对二陆而遐征。
至若里巷之新名。
闾阎之近革。
或区区于傅说
或琐琐于典册。
非儆戒于将来。
何侈言之敢作。
且二诰尚存。
始卜惟艰。
四姓所都。
季年乃迁。
或得于闻。
或得于传。
幸子弗哗。
试为子发乎齿牙。
里人曰诺。
先生曰。
郏鄏之地。
中居帝域。
贤相圣营。
龟符墨食。
成王定鼎。
以休姬德。
三十承孙。
八百祚年。
祖功寖微。
衰平乃迁。
幽用妇烽。
诸侯疾怨。
元敬朔。
太史不颁。
百派分波。
争涸其源。
汜水
阳翟而韩。
盟河阳
秦戍新安
一旅之兵。
一成之土。
嬴氏乘之。
不享文武。
此周之失都也。
阳真人
复运汉基。
旧邦惟新。
上称康时。
光武而酿。
明醴和醨。
冲质不长。
桓灵自纵。
后戚立权。
内官分弄。
四星耀斗。
百桷摧栋。
阳弱阴强。
刘轻曹重。
此后汉之失都也。
魏丕徙许。
促龄四十。
疆臣执柄。
三嗣徒立。
政由宁氏。
王髦莫奋。
瓦解土崩。
炎居奂逊。
此魏之失都也。
晋始三世。
乱兴永嘉
萧墙构兵。
沈阏称戈。
浩浩逆流。
天下垫波。
八王既分。
五马南奔。
左衽之裘。
乃来中原。
西晋之失都也。
故权在诸侯。
则姬氏平。
权在内官
则汉室倾。
权在强臣。
则魏狃。
权在亲戚。
则晋走。
是四者各以其故。
权与势移。
运随鼎去。
从古如斯。
谓之何如。
世治则都。
世乱则墟。
时清则优偃。
政弊则戚居。
勿谓往代。
试言前载。
开元太平
海波不惊。
乃驾神都。
东人誇荣。
时则辚辚其车。
殷殷其徒。
行者不赍。
衣食委衢。
冠冕之夫。
绮罗之妇。
百室连歌。
千筵接舞。
高楼大观。
陈宾宴侣。
金堂玉户。
丝哇管语。
我道如尧。
我税如貉。
贫庾而
贱笥而裼。
比屋相视。
耻衣空帛
开场分肆。
不列麰麦。
同轨同文。
昼呼夜欢。
父怿子愉。
去径即盘。
既兆既亿。
动动植植。
无声之乐。
薰然不息。
之周隆。
考文景之汉休。
搉代系时。
不为彼优。
我俗既饶。
我人既骄。
安不思危。
逸而忘劳。
故天宝之季。
渔阳兵起。
逆旗南指。
我无坚垒。
匝甸鼙动。
冲天羯腥。
门开丽景。
殿据武城
杀人如刈。
焚庐若薙。
蜀驾先移。
允师后誓。
伤四年之委烬。
奋二将以建勋。
天落妖彗。
风摧阵云。
及夫埽台榭之灰。
收京野之骨。
徵郡国之版在。
地官之籍列。
太平之人。
已十无七八。
至德复兴。
六纪于兹。
七圣储休。
平痈补痍。
故含识之士女。
植发之童儿。
皆能痛其丧乱。
而期我康时。
今四方之事。
叟不知也。
惟洛泱泱。
滨盈万室。
惟城职职。
市廛骈集。
比年大有。
稍藏以实。
都人嬉贺。
有笑无慄。
咸曰将睹乎贞观之风。
开元之日。
乡里之人。
思万乘之威仪。
幸物阜而时和。
指康衢而引领。
作望幸之赓歌。
歌曰。
晓云行兮西风。
庆摇裔兮龙在中。
望云光兮拜千百。
西泽霈兮均东泽。
里人曰。
诚哉是言。
前年日南至
天子谒太清宫太庙。
郊天祀地。
既毕事。
执谦端珽。
谓公卿大夫曰。
予在人上。
历祀三四。
年谷比登。
未极于富。
人庶稍蕃。
未臻于寿。
动植小遂。
犹有枯夭。
日月所至。
犹照叛土。
戎狄虽贡。
西地犹虏。
今行大礼。
得不愧望于天。
而献羞于祖。
是尚以圣政为忧。
未意于行幸也。
先生曰。
大哉为君。
用是言也。
埋是事也。
则千里如郊。
万里如圻。
在西而东均。
处内而外肥。
吾归息乡里之谣。
之时。
将齐驱于寿域。
何近喜而远悲。
则知鉴四姓之覆辙。
嗣重叶之休烈
用是言也。
理是事也。
即所都者。
在东在西可也。
拨镫序 唐 · 林韫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十八
咸通末为州刑掾。时卢陵卢肇南浦太守宜春
公之文翰。海内知名。
窃慕小学。因师于卢公子弟安期
岁馀。卢公忽相谓曰。
子学吾书。但求其力尔。
殊不知用笔之方。不在于力。
用于力。笔死矣。
虚掌实指。指不入掌。
东西上下。何所关焉。
常人云永字八法。乃点画尔。
拘于一字。何异守株。
翰林禁经云。笔贵饶左。
书尚迟钝。此君臣之道也。
大凡点画。不在拘之长短远近。
但勿遏其势。俾令筋骨相连。
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
此画尔。非书法也。
吾昔授教于韩吏部。其法曰拨镫。
今将受子。子勿妄传。
推拖撚拽是也。诀尽于此。
子其旨而味乎。加以久罹戎事。
笔砚多亡。终不能穷其妙。
亦犹古人有得不死之术者。人将从学焉。
未至。得术者物故。
叹恨不极。人或议之曰。
彼尚不能自免。何恨之有耶。
客曰。昔有善算术者。
临终传于子。终不能晓。
乃传于人。他人尽其妙。
彼何妨得而不能演哉。愚虽受卢公之命。
既不能自益其要妙。敢吝复传于智者。
海潮论 其一 论潮汐由来大略 吴越 · 邱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九
夫元功美宰。神物混成。不可以智知。不可以情诘者。圣人皆置之度外。略而不论。而后之学者。独以不论海潮为阙事。多著文以穷之。今其遗文得见者三数家。山海经以海䲡出入穴而为潮。王充论衡以水者地之血脉。随气进退而为潮。窦叔蒙海涛志以月水之宗。月有亏盈。水随消长而为潮。卢肇海潮赋以日出入于海。冲击而为潮。斯乃俱无据验。各以其意而为言也。然而潮之所生元矣。寻其源而不可究其极。睹其末而不可窥其端。苟或是非。无所勘会。唯其近理。则谓得之。今观诸家之说。咸尽乎善。不可备陈其短。辄以管见自立一家之言。名曰海潮论。其意以为水之性。祇能流湿润下。不能乍盈乍虚。静而思之。直以地有动息上下。致其海有潮汐耳。乃立渔翁隐者更相答。凡四十问。分为十篇。成一卷。冀其穷理尽性。多言或中者也。又以析理之书。不宜染尚文字。但以理明义白为善也。故今之所论。直言其归趣而已。所贵精微朗畅。览读无烦者焉。
东海渔翁访于西山隐者曰。
余生于海上。
若风雨云霞雷电霜雪之自(自者所从来之谓也)
余皆略知宗旨矣。
至于海潮之来。
朝闻夕见。
终莫晓其所由然也。
遐观竹帛(古者未有纸或书于竹简或书缯帛故呼经史为竹帛)
博考古今。
海经夏禹治水之时记山川百物其书名山海经也)论衡之文(后汉王充著书考论物理其书名曰论衡)
窦氏(浙东处士窦叔蒙著海涛志)卢侯之说袁州刺史卢肇著海潮赋)
虽多端指谕。
咸于义未安。
闻吾子志学能文。
精智辩物。
愿为余明白而陈之。
西山隐者曰。
仆岩居林处。
遥海远江。
安能知涛潮之所起乎。
且天地广大。
谁能睹其根源。
请为子远取诸经。
近取诸物以考之。
虽其至广至大。
亦不能逃于理矣。
今按易称水流湿(周易乾卦之文)
书称水润下尚书洪范之文)
俱不言水能盈缩。
斯则圣人之情可见矣。
水既不能盈缩。
则海之潮汐(音夕潮之落也今人呼为泽)
不由于水。
盖由于地也。
地之所处。
于大海之中。
随气出入而上下(音暇后意同者皆仿此)
气出则地下。
气入则地上。
地下则沧海之水入于江河。
地上则江河之水归于沧海。
入于江河之谓潮。
归于沧海之谓汐。
此潮汐之大略备矣。
问曰。
古今言潮汐者多矣。
皆以海水盈缩而为之。
未有言由地之上下者也。
子之独见。
深得其源。
然其必非海水之盈缩。
从何理以知之。
答曰。
视百川则知之矣。
百川亦水也。
不能盈缩(此破窦氏言月为水之宗水随月盈缩者)
海岂独能盈缩乎。
假令海异百川。
独能盈缩。
则海水既盈。
地亦随盈而升。
百川随地而上。
彼此俱上。
则无潮矣。
海水既缩。
则地亦随缩而降。
百川亦随地而下。
彼此俱下。
则无汐矣。
固以百川居地之上。
地居海之上。
地动而海静。
动静相违。
则潮汐生矣。
以斯知非海水之盈缩也。
潘阆咏潮图赞986年 北宋 · 王禹偁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八、《小畜外集》卷一○ 创作地点:江苏省苏州市
贾阆仙以夺卷之忤,谪于长沙李洞铸其像以师之;
孟浩然以上书之句,弃于襄阳王维图其形以观之。
故能使穷辱之士弥光,风雅之道不坠。
清气未尽,奇人继处士潘阆得之矣。
处士总角之岁,天与诗性,故亲族骇其语焉;
弱冠之年,世有诗名,故贤英服其才焉。
内翰广平宋公白赠诗云:「宋朝归圣主,潘阆是诗人」。
其见许也如是。
处士《自序吟》诗云:「发任茎茎白,诗须字字清」。
又《贫居》诗曰:「长喜诗无病,不忧家更贫」。
又《峡中闻猿诗》云:「何须三叫绝,已恨一声多」。
又《哭高舍人锡》诗云:「生前是客曾投卷,死后何人与撰碑」。
又《寄张咏》诗云:「莫嗟黑鬓从头白,终见黄河到底清」。
又《临江亭》诗云:「醉卧岂能妨燕雀,狂吟争不动鱼龙」。
寒苦清奇,多此类也。
然趣尚自远,交游不群,无俗姿,鹤有仙格。
脱屣场屋,耻原夫之流;
栖心云泉,有终焉之计。
言念吴越,跨江而来,钱塘会稽,卖药自给,因赋《浙江观涛》之什,称为冠绝。
太子中舍李公允以春宫之臣,被墨绶之贬,好奇尚异,有古人风。
乃出轻绡,徵彩毫,写彼诗景,悬为句图,飞翰走僮,以越茂苑
且曰:「若得吴县序之,长洲赞之,可垂于不朽矣」。
会予卧病不果。
疾间之日,复出图以阅之,诵诗以味之。
乃知处士之句,绝唱也;
李公之画,好事也;
罗君之序,乐善也。
援毫赞之,以卒予志。
辞曰:
天生潘阆,以诗为名。
卖药泽国,吟潮海城。
风引鹤领,霜号猿声。
天地借意,鬼神以惊。
闻之心骇,诵之骨清。
卢肇之赋,但述虚盈。
光庭之论,徒曰纵横。
何如一章,穷万古情?
中舍李公,爰徵画工。
快自象外,写于图中。
吟态伊何?
昂头指空。
寒沙暮岛,望月孤鸿。
吟声伊何?
舍水咽风。
秋山虚谷,喷霜晓钟。
笔精墨妙,幽致何穷!
凌烟有阁,甘泉有宫。
欲图厥象,必待其功。
此诗克成,与勋比崇。
霜缣一开,清风四来。
展矣君子,芳尘远哉!
我藏此图,携于上都
朝端人间,其能舍诸?
吴山未泐,浙江未枯。
汤汤潮声,与诗名俱
海潮论 北宋 · 燕肃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八
观古今诸家海潮之说多矣。
或谓天河激涌,亦云地机翕张。
卢肇以日击水而潮生,封演云月周天而潮应。
挺空入汉,山涌而涛随;
析木大梁,月行而水大。
源殊派异,无所适从;
索隐探微,宜伸确论。
大中祥符九年冬,奉诏按察岭外,尝经合浦郡,沿南溟而东,过海康,历陵水,涉恩平,住南海,迨由龙川,抵潮阳
洎出守会稽,移莅句章
是以上诸郡,皆沿海滨,朝夕观望潮汐之候者有日矣,得以求之刻漏,究之消息,十年用心,颇有准的。
大率元气嘘吸,天随气而涨敛;
溟渤往来,潮顺天而进退者也。
以日者重阳之母,阴生于阳,故潮附之于日也;
月者太阴之精,水者阴类,故潮依之于月也。
是故随日而应月,依阴而附阳,盈于朔望,消于朏魄,亏于上下弦,息于辉朒,故潮有大小焉。
今起月朔夜半子时,潮平于地之子位。
四刻一十六分半,月离于日,在地之辰次,日移三刻七十二分,对月到之位,以日临之次,潮必应之。
过月望复东行,潮附日而又西应之。
至后朔子时四刻一十六分半,日月潮水亦俱复会于子位。
于是知潮当附日而右旋。
以月临子午,潮必平矣;
月在卯酉,汐必尽矣。
或迟速消息又小异,而进退盈虚终不失于时期矣。
或问曰:「四海潮平,来皆有渐,唯浙江涛至,则亘如山岳,奋如雷霆,水岸横飞,雪崖傍射,澎腾奔激,吁可畏也。
其奋怒之理,可得闻乎」?
曰:「或云,夹岸有山,南曰龛,北曰赭,二山相对,谓之海门,岸狭势逼,涌而为涛耳。
若言狭逼,则东溟自定海馀姚奉化二江,侔之浙江,尤甚狭逼,潮来不闻涛有声也。
今观浙江之口起自纂风亭,北望嘉兴大山,水阔二百馀里。
故海商舶船怖于上潬,惟泛馀姚小江,易舟而浮运河,达于杭越矣。
盖以下有沙潬,南北亘乏,隔碍洪波,蹙遏潮势。
夫月离震兑,他潮已生,惟浙江水未洎;
月径巽乾,潮来已半,浊浪推滞,后水益来,于是溢于沙潬,猛怒顿涌,声势激射,故起而为涛耳,非江山浅逼使之然也(《挥麈录·前录》卷四,四部丛刊续编本。又见《宝庆四明志》卷四,《宝庆昌国县志》卷一《,淳祐临安志》卷一○,《延祐四明志》卷七,《会稽》卷一九,嘉靖宁波府》卷五,《海塘录》卷一九。)」。
原注:「见窦叔蒙《涛志》。」
宜春台 北宋 · 刘嗣隆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名山胜概记》卷二五、《古今游名山记》卷一一上、康熙《宜春县志》卷一四、康熙《西江志》卷一七七、《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九一七、雍正《江西通志》卷一三六、乾隆《袁州府志》卷三一、道光《宜春县志》卷三一
江南古郡,袁为佳丽之地,若宜春台者,又郡之所谓胜游也。
阛阓之旁,崛起数百尺,阴苔森,掩映栋宇。
远而望之,峻不可陟;
按辔徐行,坦如平地。
周览川原,下瞰人烟,四时佳景,罗列目前,为一州之壮观,万象之游息矣。
夫名山异景,在处有之,而皆出于郊野之外,岩谷之邃;
若根盘里巷之间,影落轩窗之表,则未之有也。
嗣隆甲子岁自临川奉诏移领是郡,下车事简,首登斯台,爱其台之高,而名之美也。
徘徊终日,欣然忘归。
庑廊之间,惟相国王钦若寄题诗一首在焉。
重念由韩吏部而下为郡者,鸿儒钜贤,清尘相望。
又郡之人卢肇袁皓辈皆魁杰士也,无只文片字书其上,岂好奇逐胜之心有所未至耶?
抑不为好事者所系,有所遗坠耶?
不知其果如何。
徒使晓烟暮云,咸有郁郁之状,嘉木修篁,如闻太息之声。
且世之言南昌滕王阁者众矣,观其雉堞之上,阒其无灵异之迹,岂与夫斯台争胜哉!
王勃为之序,播在人口,又丹青者画其图传之天下,何幸与不幸有如此者!
某因成七言四韵诗一首题其上,虽不足以继风雅之末,亦有类乎发潜者。
其属而和之者凡八人。
雪胜槩之遗愤,补前贤之阙笔,亦诗人之赋也。
按:正德袁州府志》卷一三,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本。
海潮图序1041年7月 北宋 · 余靖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七、《武溪集》卷三、《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一五、《广东文徵》卷三七、康熙《香山县志》卷八 创作地点:广东省惠州市
古之言潮者多矣,或言如橐籥翕张,或言如人气呼吸,或云海䲡出处,皆亡经据。
唐世卢肇著《海潮赋》,以谓日入海而潮生,月离日而潮大,自谓极天人之论,世莫敢非。
予尝东至海门,南至武山,旦夕候潮之进退,弦望视潮之消息。
乃知卢氏之说,出于胸臆,所谓盖有不知而作者也。
夫阳燧取火于日,阴鉴取水于月,从其类也。
潮之涨退,海非增减,盖月之所临,则水往从之。
日月右转而天左旋,一日一周,临于四极,故月临卯酉则水涨乎东西,月临子午则潮平乎南北,彼竭此盈,往来不绝,皆系于月,不系于日。
何以知其然乎?
夫昼夜之运,日东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故太阴西没之期,常缓于日三刻有奇。
潮之日缓,其期率亦如是。
自朔至望,常缓一夜潮;
自望至晦,复缓不昼潮。
若因日之入海,激而为潮,则何故缓不及期常三刻有奇乎?
又谓月去日远,其潮乃大,合朔之际,潮始微绝,此固不知潮之准也。
夫朔望前后,月行差疾,故晦前三日潮势长,朔后三日潮势极大,望亦如之,非谓远于日也。
月弦之际,其行差迟,故潮之去来亦合沓不尽,非谓近于日也。
盈虚消息,一之于月,阴阳之所以分也。
夫春夏昼潮常大,秋冬夜潮常大,盖为阳中,为阴中,岁之有春秋,犹月之有朔望也。
故潮之极涨,常在春秋之中;
涛之极大,常在朔望之后。
此又天地之常数也。
昔窦氏为记,以谓潮虚于午,此候于东海者矣。
近燕公著论,以谓生于子,此测于南海者也。
又尝问于海贾,云潮生东南,此乘舟候潮而进退者耳。
古今之说,以为地缺东南,水归之,海贾云潮生东南,亦近之矣。
今通二海之盈缩,以志其期,西北二海所未尝见,故阙而不纪云。
尝候于海门通州海门县。),月加卯而潮平者,日月合朔,则旦而平,日缓三刻有奇,上弦则午而平,望已前为昼潮,望已后为夜潮(此皆临海之候也,远海之处则各有远近之期。)
月加酉而潮平者,日月合朔,则日入而潮平,上弦则夜半而平,望则明日之旦而平,望已前为夜潮,望已后为昼潮。
东海之潮候也。
又尝候于武山广州望船之处。),月加午而潮平者,日月合朔,则午而潮平,上弦则日入而平,望则夜半而平,上弦已前为昼潮,上弦以后为夜潮。
月加子而潮平者,日月合朔,则夜半而潮平,上弦则日出而平,望则午而平,上弦已前为夜潮,上弦已后为昼潮。
南海之潮候也。
袁州东湖卢肇 北宋 · 祖无择
 押词韵第十七部
袁山之阳秀水侧,草覆遗基谁氏宅。
皆云子发其姓卢,往往(彭本作以)文章名籍籍。
宅中旧物何所存,惟有嶙峋一区石。
阔才三尺高倍寻,久卧尘沙群瓦砾。
余心好异因独往,下马环观聊拂拭。
地表可见十二三,已足怪骇动魂魄。
呼工运锸(原作插,据彭本改)堑其旁,挽以长縆百夫力。
杂然鼓噪登大车,恍尔如蒙巨灵擘
选置东湖最佳处,四面澄波映天碧。
倚空突兀无与邻,顿觉亭台增气色。
弯环幽窦莫敢掸(原校:《江西通志》作探),恐有乖(原校:库本作牛)龙飞霹雳。
余尝南游到阳朔,众峰矗矗春笋植。
扪萝踏藓穷之遍,若此奇卓曾未识。
郡人奔走来如云,故老惊视复唧唧。
乃言此石遇真赏,屈指于今年二百。
沈埋旷代谁尔珍,一日光价逾荆璧
嗟余束发大夫后,区区志尚惟孤直。
十年再谪非不穷(文渊阁本作窘),犹慕坚(文渊阁本作圣)纯无改易。
如何故老不我愚,感物再三形叹息。
石不能言人有言,忽使他时重湮阨。
袁州东湖记至和二年十月 北宋 · 祖无择
 出处:全宋文卷九三六、《龙学文集》卷七、《永乐大典》卷二二六二、正德《袁州府志》卷一三、雍正《江西通志》卷一二三、《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九一七、道光《宜春县志》卷三一
袁城之东有湖焉,上有四亭,兴自近岁。
厥后为州者,耄昏不事事,湖亭用不治以荒。
初,予至州日,其处不及往者三月。
既而吏曹务简,登城而观,水虽盈而甚污,屋虽存而将倾,乃议葺之。
且官无羡财,茍赋于民,则予不为也。
阅封内之浮屠氏多藏者,籍其馀什之一,募匠购财,一皆新之。
别为堂亭台阁,互植以珍木嘉果,间以奇卉幽草、红蕖绿荷,杂袭波上,于是游者日往焉。
予乐州人之观游是好,遂署其中堂曰「乐游」,其东堂曰「廉」。
循厓之南,其亭曰「休」;
因城之高,其台曰「月」;
抗水而榭,曰「采香阁」。
为庖厨二,以供宾客
旧亭四,皆无名,亦名之。
在乐游之西者曰「逊堂」,堂北有射棚,南有石,高丈馀,奇秀可爱,寔自卢肇故宅徙焉。
背城而东向者,曰「采珠阁」,阁后有石,亦惟旧。
「廉」与「逊」、采香、采珠,皆东西相值。
据城之隅者,曰「销暑亭」。
月台相属而差小者,曰「风亭」。
其浮有航,其绝有梁,其登有磴道,其周有缭墙,南北其门。
后溪前市,山烟水风,渊鱼林鸟,明灭虚徐,浮沈下上,眺听之际,可以释幽郁,可以道和粹。
予以公事,不得数自放于其间,月或一至,再至盖希矣,予犹以为数也。
越二年,新太守在道,予行有日矣,因置酒为会。
同僚举觞,属予曰:「湖亭虽旧而增广之,以至大备者,非君而谁?
不可以不闻于后,盍文而刻诸金石乎」?
予曰:池馆之作,耳目之娱,非政之急,何足道哉!
然此州自江以西,最为穷处,故朝廷往往以有罪者居之,予即其人也。
或终年不逢王人出于其涂,非数君子相与乐此,予何以久处乎?
后之踵予武者,其以才选而来,厥职是宜,政成民和,能无燕嬉之事欤?
若以罪谴而来,又宜有登览之美,庶几忘迁谪之累焉。
由是而言,则兹境也,当不废矣,奚取于予文?
如欲识其岁时,请以斯言刻之。
至和二年冬十月一日洛阳祖无择记。
北京留守王太师挽歌词二首 其一 北宋 · 司马光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卢肇时推重,终军众共贤。
何如夺标日,未及弃繻年。
官历清涂遍,名居美事先。
人间福有五,视履岂非全。
鹿鸣燕诗序(二) 北宋 · 吕陶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五、《净德集》卷一三
成都进士既中有司之式度,则藩侯为之设燕,赋诗宠行,相与属和,摹刻而传。
循仍久之,号曰故事
今年秋,府帅刘公谓旧礼之不可废也,既燕之,遂以诗赠之,且述前人题柱夺标之事而劝励焉。
盖好贤乐善之心,发于咏歌,则教存其间也。
天章李公洎僚属宾从及其诸生相继而赋,凡若干篇,士林誇尚,光辉一时。
王起三领贡籍,周墀作诗以贺,亦答之。
时一榜进士卢肇而下二十二人,尽能赓唱。
后世好事者摭其本末,纪为美谈,有以知朝廷文化之盛,多士逢辰之荣。
想味馀风,良可爱慕。
然则鹿鸣唱和之传也。
亦可以见西州学俗之美,而礼文之有足观者。
御史台推直官卢肇冯如晦御批元丰元年七月一日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八一、《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七之八(第三册第二七三八页)、《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九○
御史台有定夺刑名及承诏治狱,皆有司所不能决者,丞属须得人,乃可以弼佐官长,副朝廷钦恤之政。
推直官卢肇冯如晦年齿衰迟,资性疲愞,不足称辨职事,可并送审官东院,令本台举官以闻。
上宇文守书 北宋 · 李新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八三、《跨鳌集》卷二○
某尝闻天地之间,五行之大,而水为之长,百川之流,而海为之宗。
故包乾奥、括坤枢,南潋朱崖,北洗天墟,东演析木,西薄青徐,洪涛浩浣,万里无际,此其广也。
其极则崇岛巨鳌。
嵽嵲孤亭,擘洪波,指太清,其中水怪鲛人之室,不知几千万仞,此其深也。
若乃宇宙澄寂,八风不翔,蛟蜃帖息,鱼龙恬嬉。
上下天光,潋滟一色,可以察毫末,可以烛须眉,其静有如此者。
其始则淋淋若白鹭下翔,其进则浩浩溰溰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
旁作而奔起也,如轻车勒兵,六驾虬龙,附太白,奔吞浩渺,前后络绎。
其动有如此者。
李华赋之于前,卢肇咏之于后,始能状其髣髴。
然窃以为在人者,无以异于是,道德之宏博奥衍,有类其深广欤!
文章之富赡飘逸,有类其动静欤!
当今明公乃其人也,辄贽其说,以为请见之礼。
苟以为可教,而遗波馀润,时蒙沾及,无使枯槁圣世。
幸甚。
绿荫亭记 北宋 · 许巨卿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三八
新喻为邑,前秀水,后蒙山,南望诸峰,起伏高下,皆有奇观。
然民情矜啬,善治生,虽邑中墙屋馀地率皆桑麻,而耘耔之家独留老林修竹为之覆荫,故宾客之往来,喜道吾邑之气象清古,而问其所可游者,则寂无闻焉。
元丰八年冬十月,余始到官,案牍满前,智应巧酬,日不遑息,欲得高明爽垲之地,清心致虚,以对吾民,而未有得也。
一日,送客江皋,见所谓绿阴亭,上依虎瞰之平囿,下俯龙池之故墅,泽黯暧而千寻,水萦回而一碧。
是时晴岚歛,洲渚明,紫兰红蕙,间发幽香,青山白云,供我远目。
而渔樵歌唱之响答,鸥凫出入之忘机,去阛阓市廛不数十步,喧廛声绝耳,而使人萧然有江湖之兴焉。
其胜概雅致,踌躇四顾,既已足于吾心;
而姑坐少休,求之壁间,得卢肇袁皓之诗,又得故丞相文穆公进士时所为记读之。
及视其亭,则梁摧土腐,鼷鼠为墟,殆不足以庇风雨。
余悲夫三君子者道绿阴美趣,言详意至,若欲终身其间,今乃荒芜倾圮如此,非所以重前人之观也。
于是收美材、鸠馀工而新之,不费官,不挠私,未几告成。
既而易敝屋以碧栋丹甍,改断槛以朱栏曲牖。
馀影倒水,发为天光,浮辉相耀,变化嘉气。
眺前以虚阁,而他山开明;
维下以䌽舟,而惊波澄湛。
复于其旁培高柳,足以壮景物而来轻阴,又以称其亭之名焉。
然后邑人士子相与嬉游,舟车过从,每至辄息,盖有徘徊恋顾终日不能去者。
余于暇日率朋僚啸歌其上,而快风满襟,明月垂席,天下无一毫可累其中,因得清心致虚以对吾民,则所以修之者岂私我哉!
按:同治新喻县志》卷二,同治十二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