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文馆学士 隋末唐初 · 李世民
 出处:全唐文卷四
楚国尊贤。崇道光于申穆。
梁邦接士。楷德重于
咸以著范前修。垂芳后烈。
顾惟菲薄。多谢古人。
高山仰止。能无景慕。
是以芳兰始被。深思冠盖之游。
丹桂初丛。庶延髦俊之士。
既而场苗盖寡。空留皎皎之姿。
乔木从迁。终愧嘤嘤之友。
所冀通规正训。辅其阙如。
故侧席无倦于齐庭。开筵有待于燕馆
属以大行台司勋郎中杜如晦记室考功郎中房玄龄于志宁军咨祭酒苏世长天策府记室薛收文学褚亮姚思廉太学博士陆德明孔颖达主簿李道元天策仓曹李守素王府记室参军虞世南参军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宋州总管府户曹许敬宗太学助教盖文达咨议典签苏勖等。或背淮而至千里。
或适赵以欣三见。咸能垂裾邸第。
委质藩维。引礼度而成典则。
畅文词而咏风雅。优游幕府
是用嘉焉。宜令并以本官兼文馆学士
白雪歌 唐初 · 吕才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六十
臣按礼记及家语云。
舜弹五弦之琴。
歌南风之诗。
是知琴操曲弄。
皆合于歌。
张华博物志云。
白雪是天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曲名。
楚大夫宋玉襄王云。
有客于郢中歌阳春白雪
国中和者数十人。
是知白雪琴曲
本宜合歌。
以其调高。
人和遂寡。
宋玉以来。
迄今千祀。
未有能歌白雪曲者。
臣今准敕。
依琴中旧曲定其宫商。
然后教习
并合于歌。
辄以御制雪诗为白雪歌词。
又案古今乐府。
奏正曲之后。
皆别有送声。
君唱臣和。
事彰前史。
今取太尉长孙无忌仆射于志宁侍中许敬宗等奉和雪诗以为送声。
合十六节。
今悉教讫。
并皆合韵。
进五经正义表 初唐 · 长孙无忌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三十六
无忌等言。臣闻混元初辟。
三极之道分焉。醇德既醨。
六籍之文著矣。于是龟书浮于温洛
爰演九畴。龙图出于荣河
以彰八卦。故能范围天地。
埏埴阴阳。道济四溟。
知周万物。所以七教八政。
垂炯诫于百王。五始六虚。
贻徽范于千古。咏歌明得失之迹。
雅颂表兴废之由。实刑政之纪纲。
乃人伦之隐括。昔云官司契之后。
火纪建极之君。虽步骤不同。
质文有异。莫不开兹胶序。
乐以典坟。敦稽古以宏风。
阐儒雅以立训。启含灵之耳目。
赞神化之丹青。发挥于前。
荀孟抑扬于后。马郑迭进。
成均之望郁兴。萧戴同升。
石渠之业愈峻。历夷险其教不坠。
经隆替其道弥尊。斯乃邦家之基。
王化之本者也。伏惟皇帝陛下得一继明。
通三抚运。乘天地之正。
齐日月之晖。敷四术而纬俗经邦。
蕴九德而辨方轨物。御紫宸而访道。
坐元扈以裁仁。化被丹泽。
政洽幽陵。三秀六穗之祥。
府无虚月。集囿巢阁之瑞。
史不绝书。照金镜而泰阶平
运玉衡而景宿丽。可谓鸿名轶于轩昊。
茂绩冠于勋华。而垂拱无为。
游心经典。以为圣教幽赜。
妙理深元。训诂纷纶。
文疏蹖駮。先儒竞生别见。
后进争出异端。未辨三豕之疑。
莫祛五日之惑。故祭酒上护军曲阜县开国子孔颖达
宏才硕学。名振当时。
贞观年中。奉敕修撰。
虽加讨覈。尚有未周。
爰降丝纶。更令刊定。
太尉扬州都督监修国史上柱国赵国公无忌司空上柱国英国公臣绩尚书左仆射太子少师监修国史上柱国燕国公志宁尚书右仆射太子少傅监修国史上护军曲阜县开国公臣行成光禄大夫侍中太子少保监修国史上护军蓨县开国公臣季辅光禄大夫吏部尚书监修国史上柱国河南郡开国公褚遂良银青光禄大夫中书令监修国史上骑都尉柳奭谏议大夫宏文馆学士谷那律国子博士宏文馆学士刘伯庄朝议大夫国子博士臣王德韶朝散大夫太学博士贾公彦朝散大夫太学博士宏文馆直学士范义頵朝散大夫太常博士柳宣通直郎太学博士臣齐威宣德郎国子助教臣史士宏宣德郎太学博士孔志约右内率府长史宏文馆直学士薛伯太学助教臣郑祖元徵事郎太学助教臣随德素徵事郎四门博士臣赵君赞承务郎太学助教臣周元达承务郎四门助教臣李元植儒林郎四门助教王真儒等。上禀宸旨。
傍摭偫书。释左氏之膏肓。
剪古文之烦乱。探曲台之奥趣。
索连山之元言。囊括百家。
森罗万有。比之天象。
与七政而长悬。方之地轴。
将五岳而永久。笔削巳了。
缮写如前。臣等学谢伏恭
业惭张禹。虽罄庸浅。
惧乖典正。谨以上闻。
伏增战越。谨言。
永徽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太尉扬州都督上柱国公臣无忌等上。
进律疏议表 初唐 · 长孙无忌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三十六
臣无忌等言。
臣闻三才既分。
法星著于元象。
六位斯列。
习坎彰于易经。
故知出震乘时。
开物成务。
莫不作训以临函夏。
垂教以牧黎元。
昔周后登极。
吕侯阐其茂范
虞帝纳麓。
皋陶创其彝章。
大夫之述三言。
金篆腾其高轨。
安众之陈九法。
玉牒播其宏规。
前哲比之以堤防。
往贤譬之以衔勒。
轻重失序。
则系之以存亡。
宽猛乖方。
则阶之以得丧。
泣辜慎罚。
文命所以会昌
斮胫剖心。
独夫于是荡覆。
三族之刑设。
祸起于望夷。
五虐之制兴。
师亡于涿鹿
齐景网峻。
时英有踊贵之谈。
周幽狱繁。
诗人致菀柳之刺。
所以当涂抚运。
乐平除惨酷之刑。
金行提象。
镇南削烦苛之法。
而体国经野。
御辨登枢。
莫不崇宽以宏风。
树仁惠以裁化。
景冑以之硕茂。
宝祚于是克崇。
徽猷列于缃图。
鸿名勒于青史。
暨炎灵委御。
人物道销。
雾翳三光。
尘惊九服。
秋卿司于邦典。
高下在心。
狱吏传于爰书。
出没由巳。
内史灰然而被辱。
丞相见牍背而行赇。
戮逮弃灰。
诛及偶语。
长平痛积冤之气。
司败切瘐死之魂。
遂使五楼之偫。
争回地轴。
十角之旅。
竞入天田。
国步于是艰难。
刑政于焉弛紊。
殷忧俟来苏之后。
多难伫拨乱之君。
大唐乾符以应期。
得天统而御历。
诛阪泉之巨猾。
剿丹浦之凶渠。
扫旬始而静天纲。
廓妖氛而清地纪。
朱旗乃举。
东城高灭楚之功。
黄钺裁麾。
西土建剪商之业。
总六合而光宅。
包四大以凝旒。
异域于是来庭。
殊方所以受职。
航少海以朝绛阙。
昆山以谒紫宸
椎髻之酋。
加之以文冕。
穷发之长。
宠之以徽章。
王会之所不书。
涂山之所莫纪。
歌九功以协金奏。
运七政以齐玉衡。
律增甲乙之科。
以正浇俗。
礼崇升降之制。
以拯颓风。
荡荡巍巍。
信无德而称也。
伏惟皇帝陛下体元纂业。
则大临人。
覆载并于乾坤。
照临运于日月。
坐青蒲而化光四表。
负丹扆而德被九围。
日旰忘餐。
心存于哀矜。
宵分不寐。
志在于明威。
一夫向隅而责躬。
万方有犯而罪巳。
仍虑三辟攸斁。
八刑尚密。
平反之吏。
从宽而失情。
次骨之人。
舞智而陷网。
刑靡定法。
律无正条。
徽纆妄施。
手足安措。
乃制太尉扬州都督监修国史上柱国赵国公长孙无忌司空上柱国英国公李绩尚书左仆射太子少师监修国史上柱国燕国公于志宁尚书右仆射监修国史上柱国开国公褚遂良银青光禄大夫中书令监修国史上骑都尉柳奭银青光禄大夫刑部尚书上轻车都尉唐临太中大夫大理卿轻车都尉段宝元太中大夫黄门侍郎护军颍川县开国公韩瑗太中大夫中书侍郎监修国史骁骑尉来济朝议大夫中书侍郎辛茂将朝议大夫尚书右丞轻车都尉刘燕客朝请大夫使持节颍州诸军事颍州刺史轻车都尉裴宏献朝议大夫御史中丞上柱国贾敏行朝议郎刑部郎中轻车都尉王怀恪前雍州盩厔县云骑尉董雄朝议郎大理丞护军路立承奉郎雍州始平县丞骁骑尉石士逵大理评事云骑尉惠果儒林郎律学博士飞骑尉司马锐等。
抚金匮之故事。
采石室之逸书
捐彼凝脂。
敦兹要。
网罗训诰。
研覈邱坟。
撰律疏三十卷。
笔削巳了。
实三典之隐括。
信百代之准绳。
铭之景钟
将二仪而并久。
布之象魏。
与七曜而长悬。
庶一面之祝。
远超于殷。
十失之叹。
永弥于汉图。
谨诣朝堂奏表以闻。
无忌等诚惶诚恐顿首顿首。
永徽四年十一月十九日进。
详定刑名诏 初唐 · 高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十一
门下。朕闻大德曰生。
肖天地而为贵。大宝曰位。
体宸极以居贞。所以经纬三才。
弥纶万物。顺人心以敷化。
因天讨而立刑。易称明罚。
哀矜之志愈远。书云肆眚。
惠之道斯崇。故能象服画冠。
化隆上叶。道德齐礼。
刑清中代。暨乎大道既隐。
淳风巳衰。元首司契。
徇骄奢以临下。股肱赞道。
用深刻为奉公。罪名积于书。
滋章被于率土。姬训夏法。
峻网备于三千。秦革周科。
深文加于九族。汉祖约法。
后嗣不胜其弊。晋武蠲刑。
末流竟致其酷。遂使茫茫区宇。
圄犴所以实繁。蠢蠢黔黎。
手足为之无措。自斯以降。
禁网愈密。叹深袁准之书。
事切刘宏之奏。太宗文皇帝至道难名。
元功不测。拨乱反正。
恤狱慎刑。杜浇弊之馀源。
削繁苛之峻法。道臻刑措。
二十馀年。耻格之义斯隆。
恻隐之怀犹切。玉几遗训。
刊改。瞻奉隆规。
兴言感咽。朕以虚寡。
夙嗣宝图。寅畏上元
忧勤庶类。乘奔履薄。
惧一物之未安。旰食宵衣
虑万方之多罪。虽解网之德。
有惭列圣。而好生之惠。
无愧伊心。于是仰遵先旨。
旁求故实。诏太尉扬州都督监修国史上柱国赵国公无忌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英国公绩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上柱国燕国公志宁尚书右仆射监修国史上护军北平县开国公行成光禄大夫侍中监修国史上护军蓨县开国公高季辅银青光禄大夫黄门侍郎平昌县开国公宇文节中书侍郎柳奭右丞段宝元太常少卿令狐德棻吏部侍郎高敬言刑部侍郎刘燕客给事中赵文恪中书舍人李友益少府张行实大理丞元绍太府丞王文端刑部郎中贾敏行等
爰逮朝贤。详定法律。
酌前王之令典。考列辟之旧章。
适其轻重之宜。采其宽猛之要。
使夫画一之制。而易从。
约法之文(一作章)。疏而不漏。
再移期月。方乃撰(一作始勒)成。
宜班下普天。垂之来叶。
庶设而不犯。均被皇恩(一作均彼上皇)
凡在偫司(一作臣)。逮于列岳。
其务在审慎。称朕意焉。
检阅新译经论敕 初唐 · 高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十四
大慈恩寺僧元奘所翻经论。既新翻译。
文义须精。宜令太子太傅尚书左仆射燕国公于志宁中书令检校吏部尚书南阳县开国男来济礼部尚书高阳县开国男许敬宗黄门侍郎检校太子左庶子汾阴县开国男薛元超中书侍郎检校右庶子广平县开国男李义府中书侍郎杜正伦等时为看阅。
有不稳便处。即随事润色。
若须学士。任量遣三两人。
成唯识论后序 唐 · 沈元明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五
原夫觉海澄圆。
涵万流而浚宗极。
神机阐妙。
被众象而凝至真。
明慧日而镜六幽。
泄慈云而沛八宇。
演一音而悬解。
逸三乘以遐骛。
体陈如之牛器。
津有有于鹿园
照善现之满机。
绎空空于鹫岭
虽绝尘于常断。
讵遗筌于有空。
显无上之灵宗。
凝中道于兹教。
金河灭景。
派淳源而不追。
玉牒霏华。
绪浇风而竞扇。
于是二十八见。
迷丧应于五天。
一十六师。
牛云于四主。
半千将圣。
兹惟世亲。
实贤劫之应真。
悔生知以提化。
飞光毓彩。
诞映资灵。
曜常明于八蕴。
藻初情于六足。
秀谈于俱舍。
摽说有之馀宗。
摄元波于大乘。
贲研空之至理。
化方升而照极。
湛冲一于斯颂。
唯识三十偈者。
世亲归根之遗制也。
理韬渊海。
泛浮境于荣河
义郁烟飙。
丽虹章于元圃。
言舍万象。
字苞千训。
妙旨天逸。
邃彩星华。
幽绪未宣。
冥神绝境。
孤明敛映。
秘思潜津。
后有护法安慧等十大菩萨。
韫元珠于八藏。
耸层搆于四围。
宅照二因。
楼清三观。
升晖十地。
澄智水以润贤林。
邻几七觉。
皎行月而开重夜。
优柔芳烈。
景躅前修。
涌泉言。
风飞宝思。
咸观本颂。
各裁斯释。
名曰成唯识论。
或名净唯识论
空心外之二取。
息滞有之迷涂。
有识内之一心。
遣归空之妄执。
晦斯心境。
苦海所以长沦。
悟彼有空。
觉岸于焉高蹈。
九十外道。
乱风辙而靡星旗。
十八小乘。
轫羬轩而扶龙毂。
穷神体妙。
诣赜探机。
精贯十枝。
洞该九分。
顾十翼而搏仙羽。
頫九流以浚琼波。
尽邃理之希徽。
法王之奥典。
称谓双绝。
筌象兼忘。
曜灵景于西申
閟虹光于震旦。
济物宏道
眇归宗德。
粤若大和尚三藏法师元奘。
体睿含真。
履仁翔
九门禅晏。
證静于融山。
八万元津。
腾流于委海。
叠金墙而月曜。
峻玉宇而遐骞。
轶芳粹于澄
孕风华于龙翼。
悼微言之匿彩。
嗟大义之沦晖。
用启誓言。
肆兹遥践。
泳祥河之辍水
攀宝树之低枝。
循镂杠以神游。
躏霙峰而安步。
升紫阶而證道。
瞰元影以严因。
采奥观奇。
徙苍龙于二纪。
缄檀篆具。
旋白马于三秦。
大唐庆表金轮。
祯资枢电。
奄大千而光宅。
御六辨以天飞。
神化潜通。
九仙赆宝。
元猷旁阐。
百灵耸职。
凝旒邃拱。
杳通梦于霄晖。
掞组摛华。
焕腾文以幽赞。
元奉纶旨。
翻译。
尚书左仆射燕国公于志宁中书令高阳公许敬宗等润色。
沙门释神泰等證义
沙门释靖迈等质文。
肇自贞观十九年
终于显庆之末
部将六十。
卷出一千。
韬轶蓬莱。
池湟环渤。
隆法宝。
大启偫迷。
颂德序经。
并纡宸藻。
元风之盛。
未之前闻。
粤以显庆四年
龙栖叶洽。
元英应序。
惟阳。
糅兹十释四千五百颂。
汇聚偫分。
各遵其本。
合为一部。
勒成十卷。
月穷于纪。
铨综云毕。
精括诂训。
研详夷夏。
调惊韶律。
藻掞天庭。
白凤甄奇。
紫微呈瑞。
遂使文同义异。
若一师之制焉。
斯则古圣今贤。
其揆一也。
三藏弟子基。
鼎族高门。
玉田华冑。
壮年味道。
绮日参元。
业峻林远。
识清云镜。
闲仪玉莹。
淩道邃而澄明。
逸韵兰芳。
汰而飞辨。
绪仙音于八梵。
舞霄鹤以翔祯。
摛丽范于九章。
影桐鸾而绚藻。
升光译侣。
俯潜睿而融晖。
登彩义徒。
顾猷畅而高视。
秀初昕之璇景。
晋烛元儒。
矫弥天之绝𨎰。
真俗。
亲而四辨。
言奖三明。
疏发户牖。
掖导津涉。
绩功资素。
通理寄神。
综其纲领。
甄其品第。
兼撰义疏。
传之后学。
教蟠黄陆。
跨合璧于龟畴。
祥浮紫宫。
掩连珠于麟籀。
式罄庸謏。
叙其宗致云。
张燕公731年 唐 · 张九龄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十三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维年月朔日。
族子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某。
谨以清酌少牢之奠。
敢昭告于燕国公之灵。
惟公应有期之运。
降不世之英。
坦高轨以明道。
谨大节而立诚。
悬镜待人。
虚舟济物。
妙用无数。
精心惟一。
明未眹而先睹。
听有馀而每黜。
犹豹变而成文
尝凤鸣而中律。
故能羽翼圣后。
丹青元化。
皋陶之谟谋。
仲山夙夜
道因虑于文武。
业惟永于王霸。
绸缪恩渥。
荏苒代谢。
国重元辅
门承下嫁。
实大我之宗盟。
与人君之姻娅。
天盖福善。
地益华宗
赫赫为尹。
岩岩比崇。
不享黄发。
如何元穹。
既道长而运短。
岂祥降而惠终。
人亡令则
国失良相。
学堕司南。
文殒宗匠。
惟国华之见夺。
何天道之弗谅。
追惟小子。
夙荷深期。
一顾增价。
二纪及兹。
非驽骀之足数。
盖枝叶以见贻。
洎剖符于外台
承彻琴于旧馆。
屡行号而身赎。
空匍匐而心断。
迹既拘于彝宪
情未展于哀款。
朝章猥及。
传名斯入。
想德辉而不见。
望仁里而徒泣。
树所叹而犹存。
人具瞻而永戢。
尽繐帐之今感。
哀乌衣之往集。
庶羞虽薄。
冀享厥诚。
尊灵斯降。
是嘉平生。
已矣万古。
缠绵五情。
追悲绪于离筵。
结巨恨于幽明。
伏惟尚飨。
豪侠论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
爰盎汲黯
皆豪侠者也。
若非气盖当世。
义动明主。
岂有是名哉。
爰盎曰。
缓急人所有。
故善剧孟
季心
汲黯好游侠。
任气节。
灌夫
所以知其然也。
余斯言岂徒妄发。
杨子所谓孟轲之勇类如是。
侠者。
盖非常之人也。
虽以然诺许人。
必以节气为本。
义非侠不立。
侠非义不成。
难兼之矣。
所谓不知义者。
感匹夫之交。
校君父之命。
贯高汉祖者是也。
所利者邪。
所害者正。
为梁王杀爰盎者是也。
此乃盗贼耳。
焉得谓之侠哉。
锄麑不贼赵孟
承基不忍志宁(原注纥干承基为承乾贼于志宁见其执丧尽哀不忍害之也)
斯为真侠矣。
淮南王汲黯
以其守节死义。
所以易公孙宏如发蒙耳。
实气义之兼者。
士之任气而不知义。
皆可谓之盗矣。
然士无气义者。
为臣必不能死难。
求道必不能出世。
近代房孺复径山大师
欲习道。
可得至乎。
径山对曰。
道者惟猛将可也。
身首分裂。
无所顾惜。
由是而知士之无气义者。
虽为桑门。
亦不足观矣。
时人为玄奘法师兄弟语(题拟) 唐 · 佚名
 押寘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昔闻荀氏八龙,今见陈门双骥(见于志宁《〈大唐西域记}序》引。)
马植 唐 · 刘轲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二
存之不以予古拙。不责予以今人之态。
能遗其铅黄外饰。直索子心于古人之心。
在今之行古者然。虽无以应君子。
存之不友子以面。予何人。
敢不以心友于存之邪。且古人相知在此。
今愚忌存之固有未予知者。矧与相面者。
其能异于行路之人哉。固无也。
有恨偫居时。口未能言及此。
还罢又不相处。虽素尚蓄积。
竟未得露一毫于方寸之地。每一相见。
何尝不嗛嗛于内。若饮者实满于腹。
思一吐而未果者。存之谓予是言似乎哉。
以为似。则予不得不吐于存之矣。
先此二十年。予方去儿童心。
将事四方志。若学山者以一篑不止。
望嵚崟于上。誓不以邱陵其心而尽乎中道也。
志且未决。适遭天谴。
重罹凶咎。日月之下。
独有形影。存之以予此时宜如何心哉。
苟将尽馀息以鸿同大化。或有论予者。
相晓以古道。且曰。
若身未立于时。若名未扬于人。
若且死。独不畏圣人之经戒。
俾立身扬名之意邪。蹶然而恐。
震骇且久。曰。
微夫子。吾几得罪于圣人矣。
噫。圣人之言天戒也。
天戒何可违乎。历数岁。
自洙泗渡于淮。达于江。
洞庭三苗。踰郴而南。
涉浈江。浮沧溟。
罗浮。始得师于寿春杨生
杨生以传书为道者也。始则三代圣王死。
而其道尽留于春秋。春秋之道。
某以不下床而求之。求之必谋吾所传不失其指。
每问一卷。讲一经。
说一传。疑周公孔子左邱明公羊高谷梁赤
若回环在座。以假生之口以达其心也。
迩来数年。精力刻竭
希金口木舌。将以卒其业。
虽未能无愧于古人。然于圣人之道。
非不孜孜也。既而曰。
以是为驾说之儒。曷若为行道之儒邪。
贮之于心有经实。施之于事有古道。
犹不愈于堆案满架。矻矻于笔砚间邪。
徒念既往者未及孔门之宫墙。自谓与回牛相上下。
传经意者。家家自以为商偃。
执史笔者。人人自以为
此愚所以愤悱。思欲以圣人之为市南宜僚
以解其纷。以衡石轻重。
俾将来者知圣代有谯周焉。此某所以蓄其心者。
元和初。方下罗浮
梅岭。泛赣江
彭蠡。又抵于匡庐
匡庐有隐士茅君。腹笥古今史。
且能言其工拙赘蠹。语经之文。
圣人之语。历历如指掌。
予又从而明之者。若出井置之于泰山之上。
其为见非不宏矣。长恨司马子长谓挈诸圣贤者。
岂不然乎哉。脱渐子长之言。
予之厄穷其身。将淬磨其心。
亦天也。是天有意。
我独无恙。何也。
夫然。亦何必瞽吾目然后国语。
刖吾足然后兵法。抵宫刑然后史记邪。
予是以自忘。其愚瞽。
故有三传指要十五卷。汉书右史十卷。
黄中通理三卷。翼孟三卷。
隋监一卷。三禅五革一卷。
每撰一书。何尝不覃精潜思。
绵络指统。或有鼓吹于大君之前曰。
真良史矣。且曰。
上古之人。不能昭明矣。
某其如何。有知予者。
相期不啻于今人。存之信然乎哉。
此古人所以许一死以谢知已。诚难事也。
如不难。亦何为必以古人期于今人待邪。
又自史记班汉以来。秉史笔者。
予尽知其人矣。言东汉有若陈宗尹敏伏无忌边韶崔实马日磾蔡邕卢植司马彪华峤范煜袁宏
言国志有若卫顗缪袭应璩王沈傅元薛莹华覆陈寿。言洛京史有若陆机束皙王铨子隐
江左史有若邓粲孙盛王昭檀道鸾法盛臧荣绪。言宋史有若何承天裴松之苏宝沈约裴子野
言齐史有若江文通吴均。言梁史有若周兴嗣鲍行卿何之元刘璠
言陈史有若顾野王傅宰陆琼姚察子思廉。言十六国史有若崔鸿
言魏史有若邓渊崔浩弟览高允张伟刘横李彪邢蛮温子升魏收。言北齐史有若祖孝徵元规汤休之杜台卿子发李德林林子百药。
言后周史有若柳虬令狐德棻岑文本。言隋书有若王师邵王颜师古孔㯋达于志宁李延寿
言皇家受命有若温大雅魏郑公房梁公长孙赵公许敬宗刘允之杨仁卿顾牛凤及子元朱敬则徐坚吴兢。次而修者亦近在耳目。
于戏。自东观至武德以来。
其间作者遗草有未行于时。及修撰未既者。
如闻并藏于史阁。固非外学者可得究诸。
予虽无闻良史。至于实录品藻。
增损详略。亦各有新意。
岂无之文质董史之遗直者邪。盖有之矣。
我未之见也。常欲以春秋条贯。
删补冗阙。掇拾众美。
成一家之尽善。有若采葑菲者无以下体。
衣狐裘者无以羔袖。言不多乎哉。
以为多。则存之视予力志何如耳。
阮嗣宗嗜酒。当时以为步兵校尉
虽非其任。贵且快意。
今予之嗜书。有甚于嗣宗之嗜酒。
且虚其腹。若行哺而实者。
存之宜如何处予哉。传不云乎。
心志既通。名誉不闻。
其足下何遗邪。此存之所宜动心也。
脱禄不及厚孤弱。名不及善知友。
匡庐之下。犹有田一成。
耕牛两具。僮仆为相。
杂书万卷。亦足以养高颐神。
诚知非丈夫矣所立。不失谷口郑子真耳。
敢布诸足下共图之。某再拜。
褚遂良谏废立皇后 北宋 · 孙甫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四、《唐史论断》卷上
论曰:高宗即位数年,奉先帝成法以临天下,颇得守文之体。
一日昏惑自恣,不奉天戒,虽前代荒乱之主,少过之者。
天子之贵,嫔御之众,何至私先帝才人,使逞阴谲之计,构陷中宫,为国大丑!
高宗自晋邸升皇储,即位之年,地震于晋,久而不止,是必天意以阴盛为戒也。
太宗临终,顾无忌、遂良称「好儿、好妇」,是以国家事付托于大臣也。
武氏诡计初行,方议废立,遂良以死争之,是不负先帝付托也。
呜呼!
先帝付托于临终,天地示戒于连年,大臣力争于所议,稍近中常之主,当知事理甚明,不可不念。
高宗幼为圣父教训,正人辅导,岂全不辨事理乎?
但内惑嬖者之计,外纳奸人之言,上不奉天戒,次不遵父命,下不顾忠议,徇一时之欲,以至于此。
心知王皇后无辜而悯之,及为嬖者戕贼,亦卒不问,此又孱懦之太甚矣。
使文武之臣、蕃夷之长共朝嬖者,此又乱礼之甚,前代未之有也。
卒使嬖者擅人主之权,害宗室、杀大臣,几移宗社,实高宗之过也。
高宗之过虽奸党所赞,亦由李绩微言、于志宁顾望所致尔。
李绩先帝付托,于志宁任宰弼之重,若稍助遂良及无忌、韩瑗来济之言,奸党岂能动乎?
是极谏高宗之过者,遂良也;
成就高宗之过者,李绩志宁也。
故书曰:「右仆射、河南郡公褚遂良谏废立皇后,降潭州都督」。
书其官爵,明大臣之任也。
谏废立,明废者不当废,立者不当立也。
因谏而降,明无罪也。
志宁皇后,不书其官,但名之,明志宁无大臣节,贱之也。
书「临轩立后」而不曰「帝」,见高宗无人君之体也。
郝处俊谏令后摄政 北宋 · 孙甫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四、《唐史论断》卷上、《唐宋名贤确论》卷八
论曰:处俊高宗不令武后摄政,可谓社稷之臣也。
上官仪被杀,高宗为后所制,夺其威权,内外畏之,无敢忤其意者。
高宗虽因目疾,欲令摄政,亦势逼而然。
处俊不顾祸患,恳谏其事,至引魏文许皇后临朝为證,是时处俊之心止知有社稷之计,不知有身计也。
言既激切,又得义琰为助,虽昏主悍后,义不能违。
夫人臣事君,见大过而不敢言,临大节而不敢当者,正欲保位避祸也。
处俊当后擅权、上下危逼之际,忠言确论,力救其事,义琰协心助为之言,二公终保大位,不罹其祸。
于志宁辈,预废立皇后之议,顾望不言,乃保位避祸之意也。
然终不免谴黜一刺史而殁,但得畏懦不忠之名,为世所罪,又岂能保位避祸乎?
然则事君者固不可自计利害也,邪正在于所守,祸福系于所值。
所守者节也,不可不固;
所值者时也,此不可必;
惟能不失忠义大节,则穷通死生,贤矣。
唐孔颖达碑跋(〔贞观二十二年〕)1064年5月5日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三、《欧阳文忠公集》卷一三八、《集古录》卷五、《六一题跋》卷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右《孔颖达碑》,于志宁撰。
其文磨灭,然尚可读。
今以其可见者质于《唐书》列传,传所阙者,不载颖达卒时年寿,其与魏郑公奉敕共修《隋书》亦不著,又其字不同。
传云字仲达,碑云字冲远,碑字多残缺,惟其名字特完,可以正传之缪不疑
以冲远为仲达,以此知文字转易失其真者,何可胜数?
幸而因余《集录》所得,以正其讹舛者,亦不为少也。
乃知余家所藏,非徒玩好而已,其益岂不博哉!
治平元年端午日书。
题枯树赋 北宋 · 苏颂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三八、《苏魏公文集》卷七二、魏公题跋、《六艺之一录》卷八七、《佩文斋书画谱》卷七二
《枯树赋》,故龙图阁寿春魏公《家传》云褚河南书。
其卷末题识,止云「贞观四年,为燕国公书」,而无书人姓氏。
予按徐浩《书品》云:「中宗时中书令宗楚客恩倖用事,尝赐二王真迹二十轴,因制为十二屏,以褚遂良《枯树赋》为脚,大会群贤,张以示之。
薛稷崔湜辈见之,皆废食叹息」。
验此赋河南书明矣。
然既用作屏,而今本乃横卷,岂非后之好事者重装背以便缄藏耶?
河南书此赋自有别本耶?
不可复知也。
观其笔力遒媚,颇逼二王,非河南不能为也。
而学者多云燕公于志宁也。
按志宁曾祖谨仕,开国封燕。
志宁,贞观末始袭祖封。
而此赋乃在未封前,岂当时公卿自有封燕者,而史失其传耶?
或志宁嗣封当在前,而书传记之误耶?
又不可得而详也。
予爱玩其书,因究其本末而志于后。
唐鉴二篇 其二 高宗 北宋 · 范祖禹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二八
永徽元年正月,太宗女衡山公主应适长孙氏。
有司以为服既公除,欲以今秋成昏。
于志宁上言:「汉文立制,本为天下百姓。
公主服本斩衰,纵使服随例除,岂可情随例改?
请俟三年毕成昏」。
帝从之。
祖禹曰:《书》曰:「三载,四海遏密八音」。
君丧三年,自古以来未之有改也。
汉文率情变礼,薄于丧纪,始令吏三日、群臣三十六日释服。
虽欲自损以便人,而不知风俗实自此坏也。
自是以后,民不知戴君之义,而嗣君遂亦不为三年之服。
唐之人主鲜能谨于礼者,故有公除而议昏,亮阴而举乐,内无父子,外无君臣,而欲教化行、礼俗成,难矣!
夫君者父道也,臣者子道也。
无君是无父也,况人君而可以无父乎!
若君服于内,臣除于外,是有父子无君臣也。
为国家者必务革汉文之薄制,遵三代之隆礼,教天下以方丧三年,则众著于君臣之义矣。
按:《范太史集》卷一三。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五九,《宋会要辑稿》礼三六之二○(第二册第一三一八页),《国朝诸臣奏议》卷九三,《东都事略》卷七七,《九朝编年备要》卷二三,《文献通考》卷一二二,《宋史》卷一二二《礼志》二五、卷三三七《范祖禹传》,《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二三,《宋元通鉴》卷三九。
诗之序论 其三 宋 · 晁说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一○、《嵩山文集》卷一一、《宋元学案补遗》卷二二
或曰:郑君于《诗谱》以序为子夏所作,及于郑志答张逸问「高子曰:灵星之尸也」者,谓高子之言非毛公后人著之,其意又以是为毛公所作。
然则是序,毛公之所作欤?
曰:此予疑不能明也。
在汉有齐《诗》、韩《诗》、毛《诗》,齐鲁韩三家之《诗》早立博士,而传者多卿相显人,所说与毛《诗》又不类,以《关雎》、《葛覃》、《卷耳》、《鹊巢》、《采蘩》《、采蘋》、《驺虞》、《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之类,皆为康王诗,《王风》为鲁诗,《鼓钟》为昭王诗,异同不可悉举。
贾谊以《驺虞》为天子之囿,以《木瓜》为下之报上,刘向卫宣夫人作《邶·柏舟》、黎庄公夫人作《式微》陈妇道,蔡人之妻作《芣苢》之类,皆三家之说也。
扬雄号为博极群书,而乃因三家之说为之言曰:「周康之时颂声作乎下,《关雎》作乎上,习治也」。
与毛《诗》大不类如此,则其序必不同也。
惟序同则说亦同,而说之不同者,序之不同可知也。
惜乎典籍堙灭之馀,三家之说不著于今,而今所略见者韩《诗》之叙,曰《芣苢》「伤夫也」,《汉广》「悦人也」,《汝坟》「辞家也」,《螮蝀》「刺奔女也」,其详可胜言哉!
今于文章犹不能与人同机杼,而既名之曰四家《诗》,则《诗》各有叙也明矣。
且说韩《诗》者,谓其叙子夏所作,说毛《诗》者亦曰子夏叙也,是何一人之手异同如此邪?
无乃各托所尊以求信于人乎?
然则毛《诗》之序,毛公所作欤?
毛公无一言以及序,而传《诗》甚略,得非以其大旨已见于序欤?
予所以疑不能明者,为其多骈蔓不纯之语,亦似非出于一手故也。
序《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
候人》「刺近小人也,共公远君子而好近小人焉」。
《鸤鸠》「刺不一也,在位无君子,用心之不一也」。
《采绿》「刺怨旷也,幽王之时多怨旷者也」。
其骈蔓无益多如此。
序《樛木》:「逮下也,言能逮下而无嫉妒之心焉」。
谓之逮下可也,诚于逮下,则何嫌于嫉妒之心耶?
序《日月》:「卫庄姜伤己也,遭州吁之难,伤己不见答于先君,以至困穷之诗也」。
谓之伤己可也,庄姜近无以制州吁,而远念旧恶于先君,则孰谓先君之思耶?
其骈蔓自戾多如此。
春秋》闵公二年冬十有二月,狄入卫,序《定之方中》曰「卫为狄所灭」,不亦过乎?
序《木瓜》则曰「卫国有狄人之败」,又何其不及耶?
其不纯多如此。
《桓》之序曰「桓武志也」,或以为注。
《般》之注曰「般,乐也」,或以为序。
失其传又多如此。
《驺虞》之序曰「仁如驺虞」,毛公传曰:「驺虞,义兽也」。
《下泉》序「思明王贤伯」,以郇伯之故也,毛于郇伯曰「郇侯也」,而不以为方伯
《彤弓》序曰:「天子锡有功诸侯,盖非常之赐也」。
毛公说《彤弓》以「讲德习射」,则礼之常者耳。
《庭燎》序「美宣王也,因以箴之」,毛公传意略不及所谓箴。
《苕之华》序曰「因之以饥馑」,盖因「人可以食,鲜可以饱」而云尔。
毛公乃曰「治日少而乱日多」,不亦优乎?
果非毛公作欤?
范晔九江谢曼卿善毛《诗》,乃为其训,卫宏曼卿受学,因作《毛诗序》,善得风雅之旨,于以传于世,魏郑公于志宁李淳风李延寿谓《诗》序子夏所创,毛公卫敬仲又加润益之,其言良有以夫。
右朝奉郎王公墓志 宋 · 王洋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七七、《东牟集》卷一四
公讳彦隆字仲礼,世为江州德安县敷里人。
大王父世规,累赠太师
妣陈氏,赠江国太夫人
王父韶,故任观文殿学士正义大夫,赠太师、燕国公谥襄敏
妣杨氏燕国夫人、刘氏燕国太夫人
考某,故任大理评事,累赠朝请郎
妣李氏,赠宜人
公以季父厚任,补假承务郎,官七迁至朝奉郎,锡五品服。
历任陈州湖城汝州司刑曹掾熙河兰会路安抚司干当公事,丁内艰,不赴。
无为军酒税,不釐务;
河南府永宁县,移知河南县事。
建炎二年七月以疾终,享年五十有一。
德安敷浅原之地。
公之先有讳浅者,当唐昭宗时仕至镇南军节度左厢兵马使检校右散骑常侍御史大夫
其后当五季之际,谱牒散落,世家不明。
由公而上,可考者七世:曰讳果,曰讳果,为七世、六世祖;
曰讳明,赠太子少保
曰讳承寿,赠太子少傅
少傅子曰讳世规,即太师公也。
太师以上,皆晦德不仕。
太师尝一举于有司,不第,遂隐于敷阳山,时人师尊之,作《阳山记》,号敷阳先生
嗣子曰韶,即观文燕国襄敏公也。
熙宁初神宗临御,考数图贡,以为西戎自宝元以来虔刘边陲,非茵褥发栉无以示远,而一时将帅,殆无可当一面者,思得异人,任以股肱。
于是襄敏公上书阙下,以为夏人所恃,杂羌馀种,候摭捍卫,埋根藏穴,故能跳踉,使我边鄙时竦。
今若招纳大酋,啖以嗜利,不则以兵威之,剪落爪牙,孽种自息。
书上,翌日召见,诏乘传诣边。
四年大功克立,开熙河道。
后数年,自枢府请老,连帅洪、鄂,拥旄仗节,旌旗锦绣,充塞故里。
由是德化之王为江左甲族,衣冠之盛,荣耀一时。
公自幼植立不群,善行表著,季父奇之,先任以官,及拂缨就任,果能保德振誉,承似先世,益崇其门,君子称焉。
其在湖城也,当关辅咽喉地,逋逃杂沓,朝变夕易。
又关市所需,非商旅通行者,榷禁甚严,铢称两计,积笞倍黥。
一日,有挟香盗行者,公叹曰:「吾为尉吏,求盗是任,奸不可纵,法不可弛,然以铢两之奸,刑人之肤,非仁圣意也」。
顾吏曰:「投之火中,真薰鬻邪」?
既焚,曰:「果非也」。
纵遣之。
自是犯法者益少。
陕民岁迎岳神,揭竿而趋,曰神命取某物,则杂然和之,人莫敢较。
公适出,见状,止车而招之,使胥命于神曰:「神果有求,无敢弗共」。
久之,报曰神无求也。
摄奸首笞而拲之,其党散走,自是亦无继者。
及在永宁留守,以河南不治,换公为河南令
河南最,部刺史交章荐之,不果用。
秩满南归,道由金陵江南使者一见喜甚,曰:「公携河南之政来,更为我施百里之惠」。
即檄公领饶之浮梁
梁固剧邑也,公至,条分派别,简戢辨揵,复以课闻。
时有大寇犯旁邑,居人抢攘,有奸人盗尉以逃,将诱致亡命为乱。
公微伺得之,召父老豪杰,疏其恶谋,乃斩以徇。
邑人德之,绘公以祠焉。
公天性严重,风度凝远,文词茜秀,与人交终身无悔吝。
家居不见惰容,然而降接裕大,和气薰然,故家人忘贫而乐焉。
公之卒也,诸孤皆幼,故平生行事往往得之耆旧,然存而在人,有不可掩者焉。
夫人临川晏氏,朝奉大夫讳天常之女,淑德懿行,有闻于乡。
子三人:长曰万章,今为右从政郎房州房陵县
次曰万夫,次曰万裕,咸克修举,以世其家。
绍兴辛未,某托寓上饶,公之葬已有年矣。
万裕持潭郡丞雷公之状,求为铭以揭于墓。
某既考其行事,叙次如此,又继以铭。
铭曰:
彭泽之西,豫章之北。
百产之奇,千寻之木。
钟奇孕秀,笃生异人。
异人维何,燕公虎臣。
洗折戎丑,宣我王灵。
丹青传像,廊庙垂绅。
庆流衍迤,乃降厥世。
河南政尊,浮梁像伟。
公身虽亡,公德未已。
敷原之泽,孙孙子子。
跋欧书唐瑾 南宋 · 洪适
 出处:全宋文卷四七三八、《盘洲文集》卷六二
唐初文章承五代之衰,务以骈俪为工,碑志之作多浮靡而无事实,惟世系、子孙、官封、名字可以考据。
唐瑾碑乃于志宁所撰,欧率更所书。
今以其文考《北史》列传,则史之失甚多。
碑云字子玉,而传作「附璘」,《新唐·世系表》又作「子瑗」,盖玉、瑗小有差衍,传则误矣。
碑云曾祖俨、祖文轮,而《北史》于瑗之父永传云父伦、祖揣。
今以《新唐》世系推之,则揣乃高祖,俨则其曾祖,正与碑合,传既逸俨之名,遂误以高为曾。
碑云祖名文轮,而传作伦,既失实矣,《新唐》又作轮字文转,此又《唐书》之失。
碑云文轮终东莱太守,而传作青州刺史,唐表又作青州太守
刺史之秩尊于太守,使文轮历之,则作碑者不应不载,此《北史》之误。
太守乃典郡之称,唐表云青州太守非也。
碑以俨为守东安,而表作东海,亦非也。
碑云永终车骑将军,唐表作仪同三司,则是碑记其武散官之崇者,表书其文散官之崇者,传皆不书。
碑及唐史皆云永为平寿忠武公,而传又不书其谥,皆其阙也。
碑历叙初以魏大统元年员外散骑侍郎,周文引为记室,及河桥之胜而封平昌县
是年有陟岵之忧,起为太子舍人,迁膳部,转右丞,加持节抚军将军大都督通直散骑常侍,转吏部郎中、龙骧将军,然后改伯临淄,继除黄门侍郎,拜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迁吏部尚书,然后赐姓宇文
于谨南伐,以为行军长史多其才,求与通籍,然后更万纽于之姓。
江陵既平,乃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侍中,进公爵。
而本传云封姑臧县,累迁右丞吏部郎户部长,进骠骑、仪同,赐宇文及万纽于姓,进封伯,转吏部长。
夺哀复位,从于谨江陵,以勋封公。
今据碑所载,则始封乃平昌,而传作姑臧
碑云丧父在魏大统三年封子之时,而传乃在作吏书封伯之后;
碑云夺哀为舍人,而传云复吏部尚书
碑云封伯在未赐姓之前,而传则在后;
碑云赐二姓在吏书之后,而传皆在前;
碑云从于谨南伐,然后更姓万纽于,而传则先已更姓,凡历数年,始同戎事;
碑云骠骑、仪同之命在江陵已平之后,而传乃在未赐姓已前
其他历官,传多阙之,独传有户部之除而碑则无之。
碑又叙自入周之后,尝为宗伯,出判拓、蔡,授司宗御正,转内史纳言,又刺荆州,迁大宗伯而亡。
本传乃云出刺蔡州,历拓、硖、荆州,入为吏部御正纳言内史,除司宗而亡。
如碑所载,则是出典二城乃入迁四职,复出治荆。
据传则是连尹四州,然后入官中都,以至盖棺,不复补外。
碑则自蔡州入为司宗,传则历迁数职而终于司宗
唯传有硖州吏部二命,而其碑不载。
碑云生为大宗伯,而传云死赠小宗伯
碑有刺史之赠,而传无之。
碑云谥献而传作方,唐表又作文献。
若此之类,皆以碑为正。
盖唐皎历任于武德贞观之间志宁亲受其事而作斯文,必无误者。
予既辩二史与碑之抵捂,因以《北史》之传校《新唐》之表。
传云永孙悟而表作怡,传云瑾次子令则而表作则,又二史之不同者。
然《北史》之误,其可一二言哉?
跋登瀛图 南宋 · 洪适
 出处:全宋文卷四七三九、《盘洲文集》卷六三
右《登瀛图》一卷,卷首攘袖醉者为苏世长,伸欠者为许敬宗,捉笔欲书者为褚亮,凭栏目鹅者为刘孝孙,一介附耳、有所白者为苏勖,交手对之者为薛元敬,童子奉杯小冠者受之者为盖文达,幅巾按股被酒而寐者为李元道,捉笔运思者为孔颖达,左手持杯者为李守素,面之者为姚思廉,童子奉巾盥反顾而吸者为陆德明,坐下者为虞世南,执卷挽条者为颜相时,带解欲结者为于志宁,撮巾羽衣倚老木者为房玄龄,杖筇而相语者为蔡允恭,袖手巴且旁者为杜如晦
学士十有八员,坐者十,立者三,倚者四,醉者一。
其供给之人,坐而奏乐者六人,立而句乐者一人,司笔研者三人,侍左右者五人,掖者一人,白者一人,进器者五人,职器者五人,执器者亦如之,意钱于马前者三人,蹴羽钱于驴前者一人,执靶者八人,举鞯、负笠、持帕者各一人,驴牵者一人,臂隼与休者各一人。
凡供给于前后者四十有六人,巾之人二十有七,帽之人一,结发之童七,垂髫之童十有一。
其马十有二,受鞍羁者十,羁而欲鞍者与羁而𩥇者各一。
驴一,隼一,狗一,鹅如驴、隼、狗之数而倍之。
曲栏见其面之三。
长案、方床、茵坐之具二十有二。
笙、笛、箜篌,乐之器八,酒尊、瓿、果櫑、水盘,食之器九十。
香鼎、燎炉、书槴、印室、笔墨、巾幂,用之器十有八。
箠服算幐,圉人插其腰者二。
古木大小五,巴且大小五,一。
凡画中之物如此,合而名之曰《登瀛图》。
其人物、器用、草木、羽毛之状,虽娄经摹写,犹存妙处梗槩。
遐想英标,植愚祓陋,贞观之治,岂无权舆!
故曰廊庙之材非一木之枝,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