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选举论 其一 凡资任子弟隶名国子监立格试业补用论 北宋 · 张方平
 出处:全宋文卷八〇八
臣闻古有四民,皆世其业,则象贤世禄,为古之道。
然三王世代,必教诸学,艺成德就,乃辨材而官之。
故舜命夔典乐,教胄子。
夏氏大小之学,商人左右之序,皆所以教国子也。
《周官》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王太子、王子、群后之世子、卿大夫元士之适子、国之俊选皆造焉。
崇以诗书之教,诏以德行之美,干羽弦诵,凡学必时。
修六礼以节其性,明七教以兴其德。
比年考校,至于大成,然后论材定位而官使之。
汉制:中二千石、九卿,得任子弟为郎;
或没于刺守,名绩流著,亦蒙恩典,录其后嗣。
凡三署郎,悉属光禄勋,更直宿卫,岁察廉茂,举四行,才迹优显,始蒙选举,铨居高第,方出补长丞。
下自魏晋,迄于唐朝,臣寮有功利及民,劳效在国,始被恩泽,赐一子官,褒励劝赏,其义甚大。
臣窃睹朝制,凡职参侍从,班在两省,无间中外,岁至诞节,辄任京官一人;
郎官卿监外台、廉刺,凡及郊礼,辄任选职一人。
又近制,员外而兼馆阁,得视正郎之秩;
三丞而请致仕,亦门子之禄。
诚由盛世一统,溥天无外,铨除路广,郡县员多,足以霶洒王泽,周冒纤微之品,奖劝群吏,无为子孙之忧。
然臣之愚意,窃有不足者。
夫赏延于世,虽盛世之典,而能不当官,亦先贤所诫。
今仕任之涂益广,顾教育之道未施。
且世禄之家,鲜克由礼;
膏粱之族,子弟易骄。
夫其生享丰馀之养,习见逸欲之靡,而不淬砺以先王道德恭俭之言,陶染以古贤孝友祗庸之训,是使立身之道不笃,涖官之法不修,罔知小人作业之劳,不念稼穑艰难之勤,家绪速沦,世美鲜济,故宜然矣。
彼性知礼义之贵,心存艺文之乐,卓尔而立,不入于邪,令器自成,其亦几族?
是以古者作为胶学,聚而教之,非惟为国造士,固乃为臣立家也。
臣伏请凡今之子弟以资任入仕者,宜悉籍于太学
其在都者,令日入肄业,遵古齿序之礼。
臣闻师严而后教尊,欲尊乎教,在严其师;
欲师之严,在重其位。
伏愿于朝士中,择宿儒清德、名素在人者,正授博士,明立教条,使行师弟子之礼以肃之,比年考校,显勤罚惰。
及三年,则大比,能精一大经,量策时务而通者,送吏部依资补用。
其未精通者,复留进业,必及格始得除吏。
其在外者,以大比时赴集,升降同之。
《传》曰「学以从政」,不闻以政入学。
故夫学古入官,量才授任,著诸典训,若何舍之?
如此,则名为资任,实经诲育,虽高华之胄,有寒素之业也。
父兄必加夙夜之训,子弟必勤讲修之志。
劝励之道立,庠序之教兴,朝多世德之家,官获称职之吏,仰补时政,旁恢治法,非邦教之大者欤?
议贡举法 北宋 · 苏颂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一九、《苏魏公文集》卷一五、《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六六
臣窃谓以今之科试取士,比之往年至为详密。
往年专以词赋为考式,学古者或诎于声病。
今则诗赋策论之通考,不专于一场取舍。
往年虽通考三场,而学经术者或困于无文,今则有明经之举。
往年敦朴之士或不习科举,无由自达。
今则有遗逸之荐。
是则诗赋所遗者,取之于策论;
策论所失者,选之于明经
二者又不能尽,则擢之于遗逸。
天下苟有怀才负艺之人,靡不毕为朝廷收擢而任用之矣。
今明诏犹以为不足者,臣窃谓其弊不在法制之失,而在于措置之未尽耳。
夫措置之未尽,其说有四:一曰考试关防太密,二曰士子不事所业,三曰诈冒户贯取应,四曰取人多少不均。
所谓考试关防太密,弥封誊录是也。
夫弥封誊录,本欲示至公于天下。
然而徒置疑于士大夫,而未必尽至公之道,又因而失士者亦有之。
何则?
国家取士,行实为先。
今既弥封誊录,考官但校文词,何由知其行实?
故虽有瑰异之士,所试小戾程式,或致退落;
平时常负玷累,苟一日之长可取,便预收采。
士之贤否,而进退之间系乎幸与不幸,往往是矣。
是岂朝廷之本意耶?
臣窃睹天圣四年仁宗皇帝诏书曰:「如闻举送之士,操履罕修。
黜于有司,则纷然起谤;
升于科选,又多以败官。
由习尚于虚浮,宜特行于敦戒。
自今诸州发解诸举人,并须考访履行,或有乖僻彰暴,虽所试可取,不得一例解送」。
以此见朝廷之意,先士行而后文艺也。
若弥封誊录,则何由辨其贤否,而得如诏书之敦戒乎?
为今之便,则莫若去弥封誊录之法,使有司得专参详考察。
一则主司知朝廷委任不疑,益务尽心;
二则负实学者得以自明,程文小疵,不虞见弃;
三则浅陋之人,固无侥倖之望。
至公之道,无大于此议者。
或曰:此法行之已久,今多士竞进,一旦改革,必致喧讼,何以弭之?
臣以为士子之行,莫若乡曲最知其详。
傥或素履无闻,因而黜落。
自厌群议,复何畏乎多言邪?
若其行完学富之人,偶不与荐,既知朝廷所以取之之意,则人人自重,不敢轻发。
养其廉耻,异日足为嘉士,其所劝盖多矣。
若曰南省聚天下之士,不下数千人,主司无由一一知其贤否,虽见姓名,亦何益于公选?
臣以谓此法宜先施之州郡,亦庶几存乡举里选之遗范也。
望自今并委知州通判职官常加察访本州行能之士,记其姓名,更相论辨。
遇诏下转运司,为精择试官,依常赴院锁宿,其举人试卷更不弥封誊录,仍别差官点检收纳,应有涂注乙处,并印记讫,遂施发送试院,不得稽留,令试官依公考校文艺。
除杂犯不考式者先行黜落外,其馀悉定高下讫报州,令知州通判职官同入试院,共加审覆,以素有声称著于乡里者为先,然后定其去留,依以额解送。
试官及州官若有偏曲私徇,令监试严加按察,具奏其事,重行黜降。
如此诠择,必无幸进之人。
比至南省,则是已经乡里察访,设令依旧弥封誊录,只考文艺,亦不容无状之人得预奏名也。
其殿试考式,系之朝廷,非有司所当措议也。
所谓士子不事所业者,举人不纳公卷是也。
旧制秋赋先纳公卷一副,古律诗、赋、文、论共五卷,预荐者仍亲赴贡院投纳,及于试卷头自写家状。
知举官去试期一月前,差入贡院,先行考校,内事业殊异者,至日更精加试验。
如程试与公卷全异及书体与家状不同者,并行驳放。
或假借他人文字,辨认彰露,亦便扶出,永不得赴举。
举人先纳公卷,所以预见其学业趣向如何,亦有助于选择也。
景祐以前,学者平居必课试杂文、古律诗、赋,以备秋卷,颇有用心于著述者。
庆历初罢去公卷举人惟习举业外,以杂文、古律诗、赋为无用之言,而不留心者多矣。
此岂所以激劝士人笃学业文之意邪?
臣欲望自今举人请应依前令投纳公卷一副,不得假借他人文字。
并亲书试卷头家状,一准旧制,委知举考试官预先看详,以备将来与试卷参验是非而升黜焉。
如此,庶几人知向学,不为茍且之事矣。
所谓诈冒户贯请应者,今外郡举人开封府取应是也。
天下州郡举子,既以本处人多解额少,往往竞赴京师,旋求户贯。
乡举之弊,无甚于此。
虽朝廷加以峻文而终不能禁止者,盖以开封府举人不多,解额动以数百人,适所以招徕之而使其冒法。
欲革其弊,莫若预为之防。
于罢举之岁,令本府下诸县察访见今土著,实有多少举人,候见得的实数目,开送贡院
比校外郡人数,酌中解名处量其分数,别立定额。
外方举人知其如此,岂肯不远数千里冒峻文而求寄贯乎?
其府中减下人数,却乞移与国子监添起名额。
既已革寄贯诈冒之弊,又足广庠序乐育之风,如此行之,诚两有所便也。
或曰:府中减下人,国子监又复添额,则人人竞赴庠序投状,其于冒妄不亦均乎?
是不然也。
开封府则有诈名冒贯之弊,于国子监自是四方俊造进取之所,事体固不相类,容其趋进,复何害耶?
所谓取士多少不均者,进士与制科、遗逸是也。
臣窃以往年放进士,每榜不下四五百人。
自间年放榜,亦尝近二百人。
诸科大约依进士人数,而制科入等者不过两三人,明经不过三五人,遗逸之荐复未有定制。
臣以谓举制科者,博通古今,贯穿经史,顾其积学,勤亦至矣。
明经者虽诵数或阙,而大义多通。
遗逸之荐,纵不能尽如诏书之所求,要之皆乡里推许之人。
此数科比之进士诸科,初学幸中者多取之,亦未为谬滥也。
臣伏睹新制,三岁科诏每榜以三百人为限,是进士诸科之路已广,而制举、遗逸,议论犹未及之。
况近制明经许均减诸科之数,虽取人未多,是已有定制,临时可以通融,损彼而益此也。
臣愚欲望自今三年科举,进士每榜且以二百五十人为限,留其馀五十人以待制举及遗逸之类。
其制举策入优等者,自依常例;
在下等者,望量添人数,比类赐以出身,以酬其积学之勤。
其举遗逸,仍望立为定制。
每放榜而后,下诏诸路州郡及转运司察访,如士人中显有履行纯固,经术文艺优赡,为众人推许者,或场屋黜落,或丘园高蹈,咸许保荐。
每路限以五人,并敦遣赴京师,依例试以策论,考定高下。
优者赐以科名,与制举所增人共足所留进士五十人之数;
下等亦望量推恩渥,或与免将来文解。
如此则取士之路益广,而行艺之人无有弃遗。
奖育人材,敦激偷窳,上助风教,不为无益也。
太子少保元章简公神道碑 北宋 · 苏颂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四二、《苏魏公文集》卷五二、《西湖志》卷二六
国朝登用辅臣,尽循唐旧。
乾德二年太宗皇帝始置参知政事,以贰宰职。
六圣继承,遵守不改。
乾德讫熙宁百馀年间,得人之盛见于国策者七十有六人
或以文学进,或以武功显,或自右枢而叙升,或由夙望而入用,或以台阁久勤而次迁,或以藩州治效而超拜。
卿材国器,相望于庙堂。
从而正宰衡、执邦柄者,常什七八焉。
若乃耆德宿名,体备数器,政事为良吏表,儒学为群彦先,出入藩朝,既劳且旧,有如故太子少保致仕、赠太子少师魏郡元章简公者,几希矣。
公讳字厚之
杭州钱塘人
其先本危氏。
崔琳姓苑》:「危,姬姓也」。
后封于新,世久寖微。
奏汉以来,虽有仕者,未甚显大。
其一支著临川郡南城县,世力农,以财雄乡里。
唐季江淮寇盗充斥,公之曾祖讳仔倡,与其兄全讽鸠合乡人,即所居立壁垒,远近依以为援。
中和五年,破黄巢之党彦章于鲁牙潭,天子以全讽为抚州刺史,仔倡信州刺史
吴王杨渥克定江西抚州,徙江都
信州钱塘,遂易元氏。
生公祖,讳德昭
武肃王称制,用以为相,官至右仆射侍中、晋国公
晋公九子,其八荫补王官。
幼子讳守文,入朝中咸平进士第,官终大理寺丞、知白州,公之考也。
公幼孤,流寓江湖,卓然自立,向学不怠。
九岁谒荆州太守孙公冕,面试三题,以神童荐于朝,贫不克行。
十八,拔开封进士,荐廷试优等,以声病降同学究。
出仕迫于亲养,不遑择禄。
楚州淮阴县主簿
岁恶,蟹蝗害稼。
民户诉灾,转运使按状,以为无损。
公亲履田亩,覈实蠲租,上不能夺。
是岁,楚之四邑,独淮阴民免转徙之患。
乡贡再上,擢乙科,授江陵府观察推官
明道旱灾,江淮荐饥,官发廪米为糜淖,以哺流民。
公职其事,躬自给视,饥病者数万皆得以济。
大尹李康靖公、安抚范文正公上其事,召见,改秘书省著作佐郎
连知吉州永新通州静海二县,或以治剧选,或以干裕荐,并书课闻于朝。
江西转运判官,职罢,愿试繁郡。
天台水溢,城郭漂溺千馀家,被命至台州
至则出公库钱,即民故居作庐舍,令自占,期三岁偿所逋。
又甓其城,闸其门,以捍江涛之患。
自是,水不败城郭。
代还,权三司度支判官
甘陵兵旱之后,道殣相望,庾无见储,责在度支
公为之校耗,登调盈虚,转它州赢给助其乏。
踰年,出为江西转运使,奏除一道民籍丁口钱,贫老者蒙利尤多。
皇祐三年,广源侬蛮寇二广,守漕皆坐失律免官。
朝廷旰食,为择使者,就加公直集贤院,充广东转运使
始隃岭,径趋贼冲,躬相隘险,濒江建水砦数十,缮治诸州城,楼堞戎器,纤悉如法。
上闻,特迁一官。
两浙河北转运二司盐铁副使,擢天章阁待制、知福州
治平初,拜右谏议大夫,以给事中知应天府兼南京留守
河北都转运使,过都陛对,奏陈中外利病。
英宗皇帝面称之曰:「论事者无如待制忠,朕弗忘也」。
神宗即位,进尚书工部侍郎,以待制集贤院学士
是岁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广州
时南方岁凶盗炽,州郡多故,凡五岁中连徙越、荆、郓三州,皆兼一路使职
未至郓,召入翰林学士
公早以文学擅,而久更吏剧,负其夙志。
簿书填委,而未尝辍简编,舍翰墨。
晚遇知己之主,翱翔禁复,得以摅发其蕴。
故制书诏令,纯深温润,切于事理。
至于一篇一咏,往往出人意表,秉笔之士,以此多称美之。
加又抒思精深,长于应猝。
初,景灵宫诸殿落成,须上梁文,诏以属公。
薄暮受命,黎明奏篇上,帝深赏激,都下竞传诵之。
明年知开封府,满一岁罢,兼侍读学士
未几,权三司使,坐属官遗火焚省舍,落所兼学士
无几何,复职,领群牧使
熙宁八年冬,拜参知政事
公自预政,每进对上前,敷奏详悉,曲尽诚款。
诸公论议或同异,公无所委随,惟正之助。
而谨畏慎密,虽对子弟,未尝及省中语也。
上雅称公文词高妙,近世少儗,足为朝廷光采。
虽在中书,犹欲以辞令诿之。
每蕃夷书诏,必令视草而后遣。
越三岁,告老于上曰:「臣年政七十矣,愿乞残骸归故里」。
前后表请面陈,至踰十数。
上敦谕再三,又遣中人持还其章
他日谓曰:「闻卿子耆宁,孝谨好学,今使之校书崇文,以留卿二期」。
公惶恐固辞,不获。
既而谓亲友曰:「上恩如是,非孤臣之福,自兹吾不知税驾之所矣」。
元丰二年春太学虞蕃诏狱,扳公尝以族人伯虎博士孙谔,风祭酒小学教谕,辞逮耆宁名,捕甚遽。
公骇不知所谓,入诉于上曰:「耆宁幼失所恃,未尝跬步去臣左右,父子更相为命二十馀年矣。
仓卒对狱,实虞非意,愿纳臣平生禄职以赎其命,使即讯于家。
事之是非轻重,一切听报」。
上恻然许之。
御史犹胁迫伏辜,又诣府第,以簿急责公。
公不复视,遽取笔答具狱曰:「御史所讯,皆是」。
遂以本官出知亳州
初,狱成,或谓公曰:「伯虎补职且半年,耆宁未捕前数日方知以白公,是岂有祷也。
又未尝造请,安得私语事?
此一言可以自辨」。
公曰:「吾大臣也,既以告上矣,今若自明,是前言不尽也。
岂有大臣对上言而二三者?
内省无愧,复何辩为」?
卒无一言及之。
至陛辞,上察无它,赐坐,慰劳曰:「亳若非便,易陈、许可乎」?
公谢曰:「既蒙保全不诛,又使择地,其敢自便。
若圣恩不遗,得支郡如颍足矣」。
即命改知颍州,曰:「一岁即召卿」。
仍使服金艾如学士,以宠异之。
明年,加资政殿学士、知青州
诏许入觐,遂留提举中太一宫。
公志欲休老,章又十馀上,告病者数四。
一日,上临讲迩英,特召公面谕曰:「卿志力未衰,尚可备左右,勉为朕留进读」。
对曰:「西夕馀景无几,不幸颠仆而去,或溘死不得归骨先陇,即目不瞑矣」。
上深喜其诚。
至四年,以太子少保致仕
既辞,上曰:「卿预政,中立不倚,比有间言者,朕自知之。
今既罢去无嫌,可营居京师,且便耆宁仕宦,朕当助卿费」。
公曰:「臣有吴中敝庐,倘可售,即如诏旨」。
特命二子分领鸿庆、洞霄二宫,俾居家就养。
行次畿县,又遣中使赐白金千两,戒以早为还都之行。
其恩意终始隆厚如此。
既至吴,脱略世故,不问家之有无,优游宴乐,吟咏情性,超然若出风尘之外。
后三年,薨于家寝。
讣闻,辍垂拱朝一日,赠太子少师
初,上览遗奏,谓左右曰:「此表必元某自为者」。
即日驰内侍问诸孤,法赙外特赐百金,戒其家集平生所为文章来上,凡四十卷,藏于秘阁
公生大中祥符己酉,终元丰甲子
天圣丁卯登仕,以元丰辛酉纳禄,起州县,历中外华要而至丞弼
著作佐郎,十三迁至尚书工部侍郎
官制行,换正议大夫,五易封爵,至魏郡
凡九镇藩郡,而兼一路安抚、钤辖者四;
六经使任,而江西河北皆再至。
入朝典领台阁宫观,更践省府总十一职。
所至皆有治效,而闽、广、京兆善绩尤著,至今人犹称道之。
以二品致政,耆老富贵,康宁考终,寿七十六。
在仕五十八年,修絜寡过,保躬全名,善始令终,世鲜其比。
薨之明年某月某日,葬于杭州钱塘县某乡某里,去祖茔几里所。
夫人太原王氏封某郡夫人
郡王氏封某郡夫人,并祔公茔。
二子:长即耆宁,今为某官;
次耆弼,某官。
兄弟孝谨承家,孰睦友爱,未尝相离。
出入动息,如公存焉。
二女:一适尚书司封郎中李平一,一早卒。
五孙:延祖、似之早卒,绍京、绍直、绍孝并假承奉郎
公生始孩稚,颖拔不类常儿。
乳保尝负之过佛室,见所谓观音像者,辄喜笑若素所熟。
又指黄卷中《普门品经》,欲持取去,家中止之,则啼号不已,闻者嗟异,以谓宿习之说不妄也。
性至孝,自幼服勤亲侧,不懈晨夕。
太夫人尝寝疾,寖亟,公忧悸不知所为,默祷于天,愿以己代亲所苦,恍然若神示其象,已而遂愈。
洎太夫人弃养,服丧毁瘠,葬祭不踰礼制。
昆弟六人及子孙未有官者,皆用公荫补入仕。
又市良田以赒族人之无禄者,自少长拊存周至,卒无一言。
其孝友敦睦行义如此。
公少历艰苦,周知物情,儒术吏资,盖得之天赋,非勉强所能。
及接物,极和易,与人言,洞然见底里
至临事,则严毅立断,下不能以毫毛欺绐。
江宁摄治府下二邑,戢狡吏,抚疲民,治誉蔼然。
钟山有民妻诉夫夜醉归,道为仇人折足,至家而死。
公默察妻泣,虽泣不悲,遽使归听命。
既去,阴遣吏蹑迹,见与一浮屠笑语,立捕系,一讯而得奸状。
实浮屠私其妻,期是夕会于家,既至,夫寝觉而遽起,为所戕,卒寘于法。
横山王氏子恃富不法,尝贼杀不辜,里民目为「王豹子」,莫敢与校。
一日因事追下狱,公数其宿负,榜杀之,邻里亲戚莫不称快。
永新土豪龙聿者,尝诱同里少年周整饮博,以奸胜整千缗,准其上腴田以偿直。
初犹代耕输谷,岁久遂割占其田。
整母方知博事,讼于县,则母契存焉。
于州、于使者,至挝登闻鼓,皆不能直。
公至,母又以告,公视契,一言以辨其伪。
聿具伏,归整田。
或问公,以何见其伪?
曰:「始视契,日月在母氏印上,是必得母他牍尾印以续伪契」。
问之,果然,一县惊叹,以为神明。
其典州使部,不为赫赫名,察见吏民隐慝,纤悉不差。
然意本在宽情,既得则纵舍,不穷其细故,未尝以文致人罪。
有《谳狱集》十三卷,总五十五事。
观其书,可以知公之所存,皆得于平易忠恕也。
公病世俗靡薄,朋友道丧,尝后己以从众。
故与人交久而益亲,人皆称公长者。
还吴,日与乡闾耆旧相过从,遨游江湖,处布衣野老间,无辨也。
内外扫之日,初无苦疾,无治命,㗳焉顺化,人以为吉履之报焉。
公之薨也,门人某官某状公之行以告于太常考功集议,谥曰章简
其葬也,今资政殿学士龙舒王公铭公之德,纳诸阴堂。
举是二者,可以传不朽矣。
而嗣子犹以为未也,曰:「状藏于官府,铭置于泉涂,见者盖寡。
有碑揭于神道,可以耸来世之观听也」。
谓予早与公周旋,尤详行实,假之以劖于石。
言念畴昔,音旨如昨,追而叙之,一二可记。
公之在翰林也,予方在朝廷,每训辞之下及应用手笔、碑表、诗歌多得览观,其体制深重,章句清裁,传在人口,皆出新意。
由是知公之文无所不长也。
又尝与公持论前言往行,讲寻源流,或推究天人善败之应,互叩其所属,往往更相推许。
由是知公之学无所不综也。
昔公使南海,当寇钞之馀,经画尤多。
时予邕州从父守英州禦寇,亦与有劳。
尝云:「方寇之去也,东广生聚无不被其毒者,非惟獠贼之遗孽,抑吏卒乘乱剽掠,甚于贼锋,无能摧却者。
洎公之来也,戢兵保民,咸有条画。
饥冻者得其衣食,流冗者复其居处,与夫驱除俘馘之劳,殆不侔也」。
由是知公之恤民弭患之功远矣。
公之得谢也,予方谪麾横海,相遇都下,留连眷眷,几不忍别。
遂媾姻好,至诚悃愊,不以先后改观。
此又知公笃于旧故,虽古人之所谓「久要不忘」者,何以过此,故予尝怀之未始忘也。
因孝嗣勤请,得以详其实告于后人,亦公之雅志也。
铭曰:
元出于危,其原自姬。
始有新邑,世久寖微。
南城之族,力富农资。
逮公曾门,遂显于时。
曾门弟昆,殄平孽部。
临川上饶,析唐符土。
上饶入越,从事伯府。
授氏承家,实生公祖。
宪宪公祖,遂相钱塘
克大厥宗,九子鶱翔。
大理逢辰,词科奋扬。
德厚位卑,再世其彰。
其彰谓谁,宫保是嗣。
特起江湖,拔出群萃。
方进孤童,不污下吏。
平津经术,再登上第。
试政州县,惠弱锄强。
上嘉治行,寘彼周行。
庸万世,勤劳四方。
有威有惠,一时之望。
入陟公台,神皇所简。
曰惟汝贤,恨用之晚。
公亦感慨,倾输诚款。
恳辞异数,惧将不免。
讼兴璧水,谮起蚳泉。
刊章横逮,朝听惊諠。
上察非意,公终不言。
去位未久,期年复还。
公屡告老,章踰十上。
召对迩英,一一咨访。
诏宠其归,道涂赉饷。
官其二子,使归就养。
公既还吴,丘园是居。
朝昏湖峤,左右琴书。
耆老过从,肴尊宴娱。
安时处顺,冥然化俱。
公葬武陵,反祖旧服。
坟阙崔嵬,江山重复。
过者下车,敬瞻乔木。
诵歌遗德,清风肃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