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摄养枕中方序 隋末唐初 · 孙思邈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五十八
夫养生缮性。其方存于卷者甚众。
其或幽微秘密。疑未悟之心。
至于澄神内观。游元采真。
故非小智所及。常思所寻。
设能及之。而志不能守之。
事不从心。术即不验。
诚由前之误。交切而难遣。
摄卫之道。赊远而易违。
是以混然同域。绝而不思者也。
嵇叔夜悟之大得。论之未备。
所以将来志士。览而惧焉。
今所撰录。并在要典。
事虽隐秘。皆易知易为。
以补斯阙。其学者不违情欲之性。
而俯仰可从。不弃耳目之玩。
而顾盼可法。旨约而用广。
业少而功多。余研覈方书。
盖亦久矣。搜求秘道。
略无遗馀。自非至妙至神。
不入兹录。诚信效始冠于篇。
取其宏益。以贻后代。
苟非其道。慎勿虚传。
传非其人。殃及三世。
凡著五章为一卷。与我同志者宝而行之云尔。
上老君元元皇帝尊号诏 初唐 · 高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十二
大道混成。
先二仪而立极。
至人虚己。
妙万物以为言。
粤若老君。
朕之本系。
爰自伏牺之始。
暨乎姬周之末。
灵应无象。
变化多方。
游元气以上升。
感日精以下降。
或从容宇宙。
吐纳风云。
或师友帝王
丹青妙化。
譬阴阳而不测。
与日月而俱悬。
交丧在辰。
晦迹柱下。
大宏雅训。
垂范将来。
虽心齐于太虚。
而理归于真宰
若夫绝圣弃智。
安神寡欲。
寂寞杳冥之际。
希夷视听之表。
淡尔无为。
悠然自得。
酌之不竭。
用之不盈。
执大象以还淳
元览而遣累。
邈乾坤而长久。
跨陶钧而亭育。
至矣哉。
固无得而名也。
况乎大圣所资。
克昌宝祚。
上德所履。
允属休期。
朕嗣膺灵命。
抚临亿兆。
总三光之明。
而夙宵寅畏。
居四大之重。
而寝兴祗惕。
尽孝敬于宗祧。
罄怀柔于幽显。
行清静之化。
承太平之业。
登介邱而展采。
坐明堂而受记。
飞烟结庆。
重轮降祥。
鹤应九歌。
山呼万岁
越振古而会休徵。
冠帝先而为称首。
大礼云毕。
回舆上京
肃驾赖乡。
躬奠椒醑。
仰瑞而延伫。
神泉而永叹。
如在之思既深。
敬始之情弥切。
宜昭元本之奥。
以彰元圣之功。
可追上尊号为太上元元皇帝
圣母为先天太后
祠堂庙宇。
并令修创。
置令丞各一员。
以供荐飨。
仍改谷阳县真源县
对家僮视天判(甲于庭中作小楼令家僮更直于上视天乙告违法甲云专心候业不伏) 唐 · 刘庭琦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十九
士惟各业。法贵师古。
苟暌厥道。盖速其尤。
甲也黔人。颇游元艺。
门庭之中。驾小楼而对月。
星象之下。纵微管以窥天。
悬究昭回。远探云物。
传诸子弟。颇觌前修。
授以家僮。未详其可。
虽有词于候业。亦难免于刑典。
更资研问。方宽纠绳。
金华观道士盛若虚判 中唐 · 陆长源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
本是樵童牧竖。偶然戴帻依师。
游元牝之门。莫鉴丹田之义。
早闻僭犯。苟乃包容。
作孽既多。为弊斯久。
常住钱谷。惟贮私家。
三盏香灯。不修数夕。
至于婢仆。遍结亲情。
良贱不分。儿女盈室。
行齐犬马。义悖清廉。
恣伊非类之徒。负我无为之教。
贷其死状。尚任生全。
量决二十。便勒出院。
别召精洁玉守。务在焚修。
蟭螟巢蚊睫赋(以天壤之间大小殊禀为韵) 唐 · 王棨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七十
万物生兮。
巨细相悬。
蚊之睫兮。
蟭螟在焉。
虽受气以具体。
亦成形而自天。
取以比方。
事著茂先之赋。
齐其大小。
理符禦寇之篇。
眇矣么虫。
生乎积壤。
名为造化之内。
质类希夷之象。
离娄仰视。
莫得见其形容。
师旷俯听。
曾未闻乎声响。
既而游元气。
入无间。
就彼蚊而悽宛。
止其睫以回环。
日往月来。
顾我而因依自得。
晨趋暮见。
觉伊而瞬息长閒。
由是拂眦谋安。
沿眶可赖。
喜荣乎噆肤之际。
惧覆于成雷之会。
仰观厥首。
谓如山岳之崇。
旁睨其肩。
意似丛林之大。
逼萤火兮。
岂虑焚其。
逢肸蚃兮。
何惮居之。
每保劲同于枝干。
讵知细甚于毫釐。
未能鹊起。
安肯虫疑。
常笑鹪鹩。
立彼苇苕之上。
宁同元燕。
集于危幕之时。
岂比夫蠕动微生。
蜎飞异禀。
蝇附尾以非类。
虱处头而殊品。
言乎蚊也。
则是睫而可知。
向彼巢焉。
乃斯形而因审。
想夫影与尘混。
身将道俱。
察其生而洪纤则别。
论其分而物我何殊。
朝生。
不羡千春之寿。
如蜩秋起。
无惭六月之图。
悲夫。
谓无至道者多。
信有兹虫者少。
盖述齐物之域。
未遂忘形之表。
若能效三月以齐心。
必见斯虫而不小。
释老君圣唐册号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四十四
夫所言太上者。统教之尊名。
證圣之极果也。太者大也。
上者高也。太者大也无大于太。
上者高也无高于上。乃修行證果。
极位之称也。世人修行。
自凡而得道。自道而得仙。
自仙而得真。自真而得圣。
圣之极位。升为太上。
太上者。六通万德
无不毕备。绍法王位。
统临万圣。即得居此尊名。
亦如代閒皇帝。代代绍位。
皆得称之。自元始天尊之后。
即有太上大道君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太上高皇帝。皆极此位。
而太上丈人高皇帝。虽兼有尊极之名。
而不行教。其传祚行教。
为万天之主。惟道君老君耳。
元者深也妙也。亦云道也。
天也至高至妙。不可言诠。
约妙与深。以元为證。
言深妙元远。以明道体。
故谓之元。元者初也始也祖也。
尔雅云。肇道根源。
万物宗祖。处世出世之法。
皆为之本始。故谓之元
皇者大也。谓大道也。
道大曰皇。尚书序曰。
三皇之书。谓之三坟。
言大道也。帝者天也。
其德配天。次于道也。
德大曰帝。道德兼称。
故云皇帝。又云。
法道法天。谓为皇帝。
秦始皇既一统天下。垂法后代。
上取三皇之尊名。下取五帝之美号。
兼而称之。曰皇帝焉。
尚书序曰。五帝之书。
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内号者隐号也。老君千名万号
不可备穷。以当时天下所称。
谓之老子。亦乃道尊德贵。
不可斥名。天上人间。
咸称曰老子。是则以老子之内号也。
大唐高宗天皇大帝老子三十三代圣孙。大唐之第三帝。
太宗文皇帝之第三子也。承平嗣极。
握记垂衣。耀仙李之灵葩。
展升平之盛礼。回銮苦县
谒圣真源。表大孝于奉先
赞元元于圣号。以乾封元年岁丙寅二月二十八日下诏曰。
东台。大道混成。
先二仪而立称。至人虚已。
妙万物以为言。粤若老君
朕之本系。爰自伏羲之始。
暨乎姬周之末。灵应无象。
变化多方。游元气以上升。
感日精而下降。或从容宇宙。
吐纳风云。或师友帝王
丹青神化。譬阴阳而不测。
与日月而俱悬。属交丧在辰。
晦迹柱下。大宏雅训。
垂范将来。虽心齐于太虚。
而理归于真宰。若夫绝圣弃智。
安排寡欲。寂寞杳冥之际。
希夷视听之表。澹尔无为。
宛然自得。酌之不竭。
用之不盈。执大象而还淳
元览而遣累。邈乾坤以长久。
跨陶钧而亭育。至矣哉。
固无得而名也。况复大圣所资。
克昌宝祚。上德所履。
允属休期。朕嗣膺灵命。
抚临亿兆。总三光之明。
而夙宵寅畏。居四大之重。
而寝兴祇惕。尽孝敬于宗祧。
庆怀柔于幽显。行清净之化。
承太平之业。登介邱而展采。
坐明庭而受记。飞烟结庆。
重轮降祥。鹤应九皋
山称万岁。越振古而会休徵。
冠帝先而为称首。大礼云毕。
回舆上京。迂驾濑乡。
躬奠椒糈。仰瑞以延伫。
神泉而永叹。如在之思既深。
敬始之情弥切。宜昭元本之奥。
以彰元圣之功。可追上尊号曰元元皇帝
仍改谷阳县真源县。当县宗姓。
特给复一年。冀敦崇远之情。
用申尊祖之义。布告中外。
咸使知闻。主者施行。
永淳二年癸未十二月四日下诏曰。君崇于道。
宅紫微以垂衣。臣修于德。
罄丹心而作砺。若使上守于义。
下尊于礼。名教所以乖淳。
忠信由其渐薄。在昔胥庭连陆。
娲燧伏羲。不宰而天下化。
轩顼文武。
至公犹行。深仁尚积。
及秦居闰位。奢泰之渐聿兴。
汉袭霸图。元默之风已替。
遐观魏晋。近鉴周隋。
代益嚣浮。人踰僭侈。
穷百王之弊俗。极千年之否运。
以承大乱之后。方开大圣之期。
既逾交丧之辰。必兴交泰之绪。
高祖神尧皇帝受镳宫之景命。荡辔野之妖氛。
重悬日月。一匡宇宙。
太宗文皇帝披图汶水。杖钺参墟。
降斗极之神兵。涤怀襄之巨浸。
张四维而安赤县。劳百战而徇苍生。
声教遐覃。堤封远亘。
缅维洪业。无得而称。
朕以寡昧。忝膺丕绪。
未尝不孜孜访道。战战临人。
日慎一日。三十四载于今矣。
况下安则上逸。时弊则君忧。
虽身处九重。而情周万姓。
建本之怀愈切。抑末之念遽深。
今庶绩虽凝。而淳源未洽。
朕之绵系。兆自元元。
常欲远叶先规。光宣道化。
变率土于寿域。济苍生于福林。
属想华胥。载劳寤寐。
所冀内外寮寀。各竭乃诚。
敦劝黎萌。俱从质。
旧染薄俗。咸与惟新。
凭大道而开元。共普天而更始。
宜申霈泽。广被纮埏。
可大赦天下。改永淳二年宏道元年
仍令天下诸州置道士观上州三所。
中州二所。下州一所。
每观度道十七人。以彰清净之风。
伫洽无为之化。主者施行。
是则奉先尊祖。复朴还淳之旨也。
四月居岭表得惟重书自都下十一月渡江闻惟重秋中使节入湖南却赴章水 明 · 林大春
五言律诗 押先韵
书至犹燕阙,秋来汉水边。
衣冠游楚客,箫鼓下江船。
抵为寻张华,还应忆仲宣
何当乘逸兴,飞旆日南天。
萧户曹出守宁国 其一 明 · 区大相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文章小陆更高名,五马聊为剖竹行。
钟阜地形江阁近,宛陵溪色郡斋清。
谢公自有青山兴,楚客元白雪声
经术久知能缘饰,况携佳句似宣城
匡山 明 · 董其昌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策杖与云平,濛濛空际行。
烟江中岭尽,星斗下方横。
不隔诸天路,差疑五岳名。
谁知游楚客,顿使九愁轻。
王阮亭 明末清初 · 屈大均
五言律诗 押侵韵
朝攀枫树吟,暮拂洞庭琴。
楚客元多怨,淮王最赏音。
先臣有芳草,移植罗浮阴。
采撷沾行露,凭将答所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