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长平公主 清末至民国 · 杨圻
 出处:江山万里楼诗钞卷十三
明崇祯十七年甲申,春三月,流贼李自成直逼都城十八日自成屯兵城外,遣人入见帝,议禅位,帝震怒,叱出之。乃命酒痛饮,命内监王承恩太子永王定王至御前。太子、二王年皆幼稚,诲谕肫肫,命分送外戚周氏、田氏及朱纯臣家。即起至寿宁宫,时周皇后方夜坐,袁贵妃侍,上命皇后自裁,少顷皇后承旨缢殉,复以剑赐袁妃死,袁妃自刎。帝长女长平公主,率妹昭仁公主至帝前起居,长平牵帝衣哭,帝太息曰:「汝何苦生我家!」乃以剑挥斫两公主,昭仁殪,长平伤颊,左臂斫断,亦绝。帝手刃两公主后,复命酒痛饮,高吟古乐府数章,悲壮苍凉,哀不自胜。复以朱谕内阁,命朱纯臣太子,即日间道幸南京监国,且诏天下勤王援京师天明,帝步行出宫,登煤山之红阁,王承恩侍焉。时春暮海棠盛开,帝被发覆面,以御巾缢于西偏第七株海棠树上承恩侍缢帝旁,时三月十九昧爽也。其时自成由彰义门入,入宫大索帝后,帝殉国人无知者,三日后始于煤山得尸,以门板与周皇后俱停尸东华门外茶棚内,以柳木棺大敛,自成命畀至天寿山西陵殡葬。于是昌平州吏民,恭咎田贵妃园寝,于四月初五草草合葬之。五月朔,清兵入关,驱自成,定鼎京师,为帝发丧,命天下臣民持服三日,上尊谥曰庄烈悯皇帝,后曰孝节皇后,诏以礼改葬。于是再启圹行奉安礼,恭修地宫如典制,明楼享殿,一律修建,命名曰思陵,一依前明旧制,置陵户守护至今。世祖章皇帝躬谒思陵,拈香酹酒,行三揖,御制碑文表陵上,至今完好。考清代优待有明,典礼崇渥,超越百代。凡大典,皆遣官致祭昭告。封辽王后延恩侯,春露秋霜,岁时节序,皆颁上方祭品香楮,命侯驰驿赴十三陵承祀,三百年来,未尝或替,即世所称为朱侯者也。论在位十七年,孜孜求治,诛族客魏,昭雪东林,仁孝俭勤,爱民如子,明主也。惜景运告终,天禄不佑,虽精心图治,而自即位即连岁饥馑,四海困穷,盈廷诸臣悉委靡不振,陕西山西河南湖北四川,荒歉尤甚,于是盗贼纷起,李自成蹂躏山陕河洛,张献忠纷扰川鄂湘,竟至亡于流寇之手。时则清运方隆,东事又日棘,宰臣皆知自计,无与同心者。环顾廷臣,自知无可倚任,尝自嗟叹曰:「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亦可悲矣。」先是,宠爱田贵妃,生四子,尤怜悼灵王。十三年,王殇,伤之甚,以思子久病遂笃,于十五年亦薨。悼念殊苦,时中原多故,万几宵肝,自是内顾多忧,郁郁不愉,以至殉国,盖日在忧劳中矣。袁妃伏剑未殊,养疾别宫,顺治末年始薨。太子周奎家,惧祸不纳,永王定王亦不能匿,先后拥至贼所,皆不屈。自成殉国,亦知,封太子宋王四月晦日,自成西去,挟太子、二王俱,不知所终。长平公主长女,周皇后所生,名徽娖甲申岁,年十五。初,帝命群臣妙选良家,议具婚礼,选聘周太仆公子周世显,为驸马都尉尚主,将婚,以寇警暂停。至是,断臂而绝,自成命贼将刘宗敏疗治,旋命授尸周畹。周奎自成命不敢不受,乃覆以锦茵,畀归外戚,五昼夜而复苏。考六女,昭仁既殊,坤仪及他公主皆先殇,庄烈帝骨血,惟馀长平一人而已。公主顺治二年,上书清世祖,言九死臣妾,跼蹐高天,愿髡缁空门,稍伸罔极。世祖不许,诏求元配,命周世显尚公主。于是土田邸第,金钱车马,锡予有加,恩礼恭备。公主涕泣感怆,然神伤故国,意切攀髯,竟以不乐殒年,下嫁踰年即病薨。先朝复赐墓田,于顺治三年三月,诏葬于彰义门外之赐庄,留像于黄村之保明寺中,俗呼皇姑寺,可谓恩至备矣。煤山今为景山,逊国后,余尝登山凭吊,慨念兴废,悲思陵求治之勤,失国之惨,殉国之烈,徘徊俯仰,久之不忍去。今读《明史》,辄为流涕作数日恶,至先朝待遇之优,恩礼之渥,所以慰其英灵而安其子孙者,有过汤武之待夏殷。凡兹典礼,皆出先朝之本心,非由明室之求请,且其时福王梗化南疆,方劳讨伐,初未尝因此迁怒而薄其恩礼。呜呼,可法万世矣。俯观今事,金縢书在,铁券盟寒,益叹先朝盛德宏量为不可及。废书三叹,作《长平公主曲》。丙寅除夕杨圻识于郑州军中。
景山楼殿锁春光,红阁年年发海棠
一代君臣亡国恨,两朝儿女返生香。
放勋二女英皇体,长平阿姊昭仁弟。
教养宫中有大家,红牌家法敦诗礼(永乐定宫中制,谓之红牌家法,终明之世,宫壸肃清,超轶汉唐崇祯元年正月,重申祖制,虽皇后非奉旨不得出禁门,违者照红牌治罪。)
太液春浓玩物华,两宫传语召香车。
龙楼问寝家人礼,凤辇陪游帝女花。
百花风底妆初靓,并立琼轩去定省。
万方多难不知愁,爱日绵绵蓬壶静。
六龙御宇万民欢,昭雪忠良罪不宽。
一意平辽思颇牧,用心弭盗恤饥寒(帝入承大统月馀,尽得客、魏罪状,用申显戮,客、魏流毒凡七年,至是皇纲始振,天下人心大快。复诏恩恤杨、左诸臣,分别赠官荫恤有差。士民莫不流涕,颂圣明不置。)
圣明天子治安切,一日万几励忧惕。
有君如此叹才难,十七年中五十易(帝求治綦切,在位十七年屡易阁臣,先后除拜五十馀人之多,尤以周延儒温体仁薛国观辈柔佞奸险,卒皆诛戮斥逐,不安其位。)
金床玉几隐痌瘝,寇盗纷纷事大难。
三峡烽烟横剑阁,二陵风雨下潼关(孙传廷善战,得士心,贼甚畏之。十六年冬,起为潼关总督十月与贼战,遇雨,败绩,传廷死之,贼遂长驱河洛矣。)
西南鼓角连湖广,平台召对求忠谠。
各道疆臣尽苟安,更番宰辅犹朋党。
督师慷慨枕金戈,饮马长城喋血多。
一出国门成万里,蒙恬王剪恨如何(清师数窥边要,直逼京师,乃拜袁崇焕督师辽蓟。上御平台召对,面议方略崇焕忠义奋发,慷慨上五年平辽之策。帝赐尚方剑,假以便宜,旋杀毛文龙。三年又磔崇焕,士论冤之,是盖急切失刑。)
官家从此心怀恶,憔悴深宫惨不乐。
满地江湖鸿雁来,中原野哭连河朔
贵妃颦笑解忧劳,小阁薰香侍退朝。
为有温存承雨露,转将欢笑慰娇娆(中原寇乱日甚,帝日夕焦忧,妃嫔少所进御矣。惟田妃明慧,工书画,最得宠,能解上意。妃扬州人,器什床簟,皆采自江南。)
频年忧国勤宵旰,今年再报河南乱。
此日重寻卢象升,当时错杀袁崇焕
君王内顾复吞声,玉树彫伤忆悼灵。
每为望思传减膳,更怜多病惜倾城(十三年,皇五子悼灵王薨,田妃遂茹素焚修,上亦为之减膳,于宫中大作斋醮。上至妃宫,思念悼灵王,又值河南寇乱,闻福王被害,大恸,袍袖尽湿,怆念骨肉伤怀,自是皇情抑郁不乐。妃生永王、悼灵王及悼怀王、皇七子,悼怀、七子皆幼殇,帝与妃皆最爱悼灵。十三年,悼灵方五岁,病痢薨,帝痛之,妃以思子,遂久病,帝日数临妃宫慰视之。)
倾城思子啼罗绮,玉骨支离扶不起。
拥膝恩深问暖寒,捧心愁绝慵梳洗。
雪衣惨澹咒离魂,钿盒悽凉誓连理十五年七月十六日,妃薨于承乾宫,帝伤悼殊甚。既思爱子,复追念妃,内顾多忧,外寇云扰,憔悴不怿,后二年遂殉国。)
中元风露最凄清,夕殿衾寒圣主情。
三十六宫都见月,甘泉夜醮到天明
上阳花草千门锁,寒食清明忆灯火。
日暖长杨侍辇游,风明絮阁吹笙坐。
云鬟不睹像生花,晶盘谁进江南(田妃宫婢戴新样花,他宫皆无。皇后宫婢向帝叩头乞赐,帝使中官采辨,数百里不能得。帝以问妃,妃曰:「此像生花,出嘉兴,有吴吏部家人携来,而妾买之。」帝不悦。又妃性喜甘果,亦以非时进帝。帝每幸承乾宫,日夕供设多江南器玩,命罢之。)
兵马悠悠意惘然,玉环如在若为怜。
君王莫自歌长恨,死别无多祇二年。
桑乾河上鬼夜哭,宁武关头乌啄肉。
大星如月落前军,西路烟尘如破竹(时东事日棘,天下土崩,乃设总理总督,分总兵事,以卢象升杨嗣昌分任之。嗣昌倾陷,象升终战死桑乾河。宁武关总兵周遇吉忠勇善战,李自成宁武月馀,城中食尽,仍力战杀贼万馀,贼掘地道,城陷,犹巷战,贼为胆落。其妻女婢媪皆守城,矢如雨下,力竭死,合家自焚,时十七年二月也。宁武关既破,遂长驱入都矣。)
中宫进馔惨无欢,相对天颜泪不乾。
皇帝比来何太瘦,欷歔举箸劝加餐(帝以寇乱焦忧,遂茹素。周皇后见帝体瘁,具馔以进,而瀛国太夫人奏适至,日夜梦孝纯太后归,语帝瘁而泣,且曰「为我语帝,食无过苦」云云。帝性孝,追念孝纯,且感皇后意,举匕箸相向而泣。)
广宁门外昏尘雾,南内惊闻渔阳鼓。
临朝不见一人来,九庙沉沉哭太祖十七日,帝召文武百官于乾清宫暖阁问计,帝泣下,群臣亦相向泣,束手无策。帝书案上「文臣个个可杀」,密示左右,旋即抹去。十八日外城陷,朝臣无一人,帝自登午门击鼓召之,竟无至者。)
夜呼皇子换衣裳,惨对髫龄教出亡。
此去明知成死别,抚摩怜惜断肝肠(上命传皇太子永王定王至,犹盛服人。上曰:「此何时,而不易服乎?」亟命持敝衣来,上为解其衣换之,且手系其带,告之曰:「汝今日为太子明日便为平人,在乱离之中匿形迹,藏姓名,见年老者呼之以翁,年少者呼之以伯叔,万一得全,报父母仇,无忘我今日戒也。」左右皆哭失声。周后太子及二王痛哭不止。)
皇子出宫狂呼酒,只有承恩依左右。
此时神鬼尽呼号,三尺龙泉提在手。
酒酣起入寿宁宫,宫门月黑萧萧风。
可怜皇帝忧勤事,都在椒房涕泪中。
椒房涕泪问朝事,今日何须庇妻子。
我家半壁有陪京,事尚可为胡留此(初,寇氛日逼,朝士安土重迁,无建议南迁者。帝意亦不主迁都。有请令皇太子南下监国者,帝不答。孝节皇后尝从容进曰:「我家尚有一家居,可先令修理,以备缓急。」帝不答,惟以国君死社稷为辞。)
君王回顾泪潸然,骨肉今当速自全。
自古国君殉社稷,我行在后卿请先。
皇后逡巡起承旨袁妃再拜谢赐死。
此时两主入宫门,痛绝惊魂不能视三月十八日暝,城破,帝泣下,语后曰:「大事去矣。」后顿首曰:「妾事陛下十有八年,卒不听一语,至有今日。」帝令后自裁,后入宫,先帝缢死。)
生儿杀儿儿莫嗟,奈何生我帝王家。
何如从母全家死,地下相随伴阿爹。
儿生从父死从母,国破家亡敢独后。
他生不到贵人家,来世愿为太平狗。
君王拔剑泪如线,欲斫不斫走绕殿。
后妃浴血在一旁,姊妹牵衣齐掩面。
雪肤花貌化游魂,珠帘玉砌殷红溅。
此时钟鼓报黎明,弃剑掷地酒亦醒。
草草出宫一回首,宫中白骨堆纵横。
昭阳恩爱一朝绝,锦绣山河不独生。
步上煤山红阁里,四顾宫城烽火起。
兆民何罪在朕躬,遗诏书襟犹罪己(帝登煤山,望见烽火彻天,叹曰:「苦我民矣。」散发被面,书短诏于襟上曰「自朕失国,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故散发覆面」云。)
花里君臣毕命时,阁西第七海棠枝
鼎湖波静骑龙去,三日人间尽不知。
皇子难容外家第,长平五日还魂异。
仓皇扶入武安家,血肉模糊埋玉臂。
满座王侯狗尾新,茶棚哭临但平民。
公卿认贼呼天子,不及黄门一寺人。
凝碧池头齐拜舞,金瓯已破何人补。
貂蝉朝士尽从龙,袍裤宫人能刺虎宫人费氏,靓妆怀利刃,袭公主衣自称长公主思近自成刺杀之,为帝复仇。自成得之,审知其伪,以赐一只虎刘宗敏。费氏于是夕刺杀宗敏,从容作书,自缢死。)
三桂回军赴杏山辽东廷哭乞师还。
八旗壮士风云会,王气东来山海关
王气东来贼西走,扫荡豺狼定九有。
两朝禅嬗非战争,天下得之流寇手。
甲申三月大明亡,甲申五月清祚昌。
吊民伐罪上尊谥,诏令天下皆持丧。
草间穿冢馀父老,百姓哀思皇帝好。
非如舆榇李重光,岂是降幡陈叔宝
四海欣看迎梓宫,长陵左纛制何崇。
大哉周室封箕子,邈矣炎刘祀鲁公
有诏封侯世奉祭,赐爵延恩同带砺。
似闻公主在民间,早选清才似王济
流离皇子在泥涂,如此风霜定有无。
万里死生断消息,思皇骨血此遗孤。
上书削发诏不许,此是吴王偏怜女。
便为萧郎筑凤台,好教弄玉随仙侣。
犊车鱼笏媵乘鸾,驸马威仪是汉官。
看到乐昌圆破镜,高皇龙种尽平安。
钟陵天判云中下,人间犹看天孙嫁。
沁水园田内府钱,丛铃碎佩银潢夜。
周郎才调复温存,夜拥春寒话返魂。
九死未能酬故国,再生犹得新恩。
金根玉勒紫驼釜,新筑平阳公主府。
夫婿青春比翼欢,哀家方寸攀髯苦。
国破山河满眼中,朝朝啼泪唾壶红。
妆楼犹见含章树,肠断新恩出故宫
春风秋雨愁茕独,翠袖单寒卧金屋。
都尉明年赋悼亡,吹箫鹤市哀相续。
灵药难教再返生,旧臣遗老俱颦蹙。
紫玉魂来阴火红,穷泉应见先皇哭。
温明秘器下东园,新赐墓田鄠杜曲
招魂犹上乐游原,红叶无情沟水绿。
桃花开到殡宫深,落日牛羊辨陵谷。
本朝开国际明良,武帝旌旗捲八荒。
收拾人心功第一,六军缟素祭怀王
当时盛德迈汤武,三百年来置陵户。
银海沉沉金雁飞,行人争拜昭陵土。
金粟堆前松柏哀,凄凉弓剑已尘埃。
熊罴夜守翠微静,玉马晨趋风雨来。
煤山花发莺啼晓,城阙阴阴闭烟草。
野史方嗟明故宫,游人又说唐天宝
神武门前春水流,玉河车马去悠悠。
衣冠文物都消歇,尚有诗人一二留。
前朝兴废悲异代,后人凭吊前人再。
莫问王孙事已非,可怜帝子家何在。
天寿山高万壑深,杜鹃啼遍十三陵。
人间谁咏长平曲,万岁千秋望帝心。
按:近人撰清代小说,谓公主即断臂老尼,善剑术,授其术于吕晚村之女,以刺雍正帝云。《齐东野语》,最易讹传,是不可不辨,乃取国初张宸诔文,附刊于后,宸盖曾亲见公主,且躬自送葬者。此文代驸马周士显诔挽而作,可證公主早薨,非老尼矣。云史注。
【集评】先生此篇,殆为取消皇室优待条件而作,语赞清室待明之厚,意讥今代待清之薄,诗哀明社,心哀清室也。通篇祗王孙帝子二语点明作意,而其忧伤念乱,慨叹兴亡,令人不忍卒读,此其所以为诗史乎?至此诗之刚健婀娜,馀音悽惋,在先生诗名满天下,海内崇拜,无待愚之谀颂矣。丁卯正月,退思斋主人谨识。
附:长平公主
长平公主者,明崇祯皇帝女,周皇后产也。甲申之岁,淑龄一十有五,皇帝命掌礼之官,诏司仪之监,妙选良家,议将降主。时有太仆公子都尉周君名世显者,将筑平阳以馆之,开沁水宅之。贰室天家,行有日矣。夫何蛾贼鸱张,逆臣不诫,天子志殉宗社,国母嫔嫱,慷慨死焉。公主时在稚龄,御剑亲挥,伤颊断腕,颓然玉折,霣矣兰摧。贼以贵主既殒,授尸国戚,覆以锦茵,载归里。五宵旦,宛转复生。泉途已宫,龙髯脱而剑远;兰薰罢殿,性折而神枯。顺治二年,上书今皇帝,九死臣妾,跼蹐高天,愿髡缁空门,庶申罔极。上不许,诏求元配,命吾周君,故剑是合。土田邸第,金钱牛车,锡予有加,称备物焉。嗟夫!乘凰扇引,定情于改朔之朝;金犊车来,降礼于故侯之第。人非鹤市,慨紫玉之重生;镜异鸾台,看乐昌之再合。金枝秀发,玉质含章。逢德曜于皇家,迓桓君于帝女。然而心恋宫闱,神伤辇路。重云毕陌,何心金榜之门;飞霜谷林,无意玉箫之馆。弱不胜悲,溘焉薨逝。当扶桑上仙之日,距秾李下嫁之年,星燧初周,芳华未歇。呜乎悲哉!都尉君悼去凤之不留,嗟沉珠之在殡。银台窃药,想奔月以何年;金殿煎香,思反魂而无术。明年三月之吉,葬于彰义门之赐庄,礼也。薄游京辇,式睹仪容。京兆虽阡,谁披柘馆;祁连像冢,祇叩松关。拟伤逝于子荆,朗香空设;代悼亡于潘岳,遗挂犹存,敢再拜为之诔云。
元会日蚀议 曹魏 · 刘劭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二
梓慎裨灶,古之良史,犹占水火,错失天时。
《礼》,诸侯见天子,入门不得终礼者四,日蚀在一。
然则圣人垂制,不为变异先废朝礼,或灾消异伏,或推术谬误(《通典》七十八。建安中将元会,而太史上言,正朝当日蚀,朝臣议应会不。博平计吏刘劭建言云云,时尚书令荀彧及众人咸善而从之。遂朝如旧,日亦不蚀。由此著名。)
议诛曹爽 魏晋 · 阙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五
《春秋》之义,君亲无将,将而必诛。
以支属,世蒙殊宠,亲受先帝握手遗诏托以天下,而包藏祸心,蔑弃顾命,乃与晏、飏、及当等谋图神器。
范党同罪人,皆为大逆不道(《魏志·曹爽传》会公卿朝臣廷议,以为云云。于是收、义、训、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桓范、张当等,皆伏诛,夷三族。)
议斩李丰夏侯玄嘉平六年二月 魏晋 · 阙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五
丰等各受殊宠,典综机密,缉承外戚椒房之尊,玄备世臣,并居列位,而包藏祸心,构图凶逆,交关阉竖,授以奸计;
畏惮天威,不敢显谋,乃欲要君胁上,肆其诈虐,谋诛良辅,擅相建立,将以倾覆京室,颠危社稷。
毓所正皆如科律,报毓施行(《魏志·夏侯玄传》。公卿朝臣廷尉议。)
平西将军周处 魏晋 · 阙名
 出处:全晋文
君讳字子隐义兴阳羡人也。
氏胄曩兴,焕乎坟典,华宗往茂,郁其简书,启三十之洪基,源流定鼎,运八百之远祚,枝叶封桐,轩盖列于汉庭,蝉冕播于阳羡,二南之价,传不朽而纷敷;
大护之音,声无微而必显。
山高海阔,其在斯焉。
祖宾少,折节早亡。
吴初召咨议参军,举郡上计,转为州从事别驾步兵校尉光禄大夫广平太守
父鲂,少好学,举孝廉、吴宁国长、奋威长史怀安钱塘县丹阳西部属国都尉、立节校尉,拜裨将军、三部都督太中大夫临川豫章鄱阳太守
君晋故散骑常侍新乎广汉郡太守封关内侯,簪绂扬名,台阁标著,风化之美,奏谏为能。
应往路讴□□□□亭亭孤美,灼灼横劭,徇高位于生前,思垂名于身后。
遂以卒意不违,应期出辅,洋洋之风,俯冠来叶,巍巍之盛,仰继前贤。
君乃早孤,不弘礼制(年末弱冠。)
膂力绝于天下,妙气捉于人间,骑猎无畴,时英式慕。
纵情寡偶,俗弊不欣,乡曲诬其害名,改节播其声誉(遂来吴事余,厥弟灌然受诲,向道朝闻。)
方励志而淫诗书,便好学而寻子史,文章绮合,藻思罗开。
吴朝州县交辟太子洗马、东观左丞中书右丞、五官郎中左右国史,靖恭夙夜,恪居官次,迁尚书仆射、东观令太常卿、无难督,匡熙庶绩,朝廷谧宁,使持节大都督涂中京下诸军事封章浦亭侯,国犹多士,君实得贤,汪洋庭阙之傍,昂藏寮审之上,射兽功犹见显,刺蛟名乃远扬,忠烈道自克修,义节情还永布,琳琅梓杞,圭璧栋梁(君著《默语》三十篇,及《风土记》,并撰《吴书》。于是吴平王浑登建业宫,酾酒既酣,因谓君曰:诸人亡国之馀,得无戚乎,君对曰:汉末分崩,三方鼎立,魏灭于前,吴亡于后,亡国之戚,岂惟一人,乃大惭。)
稍迁总统
初入拜咨议郎,除讨虏护军新平太守(抚和戎狄,叛羌归附,雍土美之,转为广汉太守,郡多滞讼,有经三十年不决者。虔立评其枉直,一朝决遣,以母年老罢归,寻除内史,未之官,徵散骑常侍,处曰,古人辞大不辞小,乃先之楚,而郡既经丧乱,新旧杂居,风俗未一,处孰以教义,又检尸无玉,及白骨在野,收而葬之,然后就徵,远近称叹。及居近侍,多所规讽,迁御史中丞。)
正绳直笔(凡所纠劾,不避宠戚,梁王彤违法,处深文案之,及氏人齐万年反,朝臣恶其强直,皆曰:处吴之名将子也,忠烈果毅。)
庶僚振肃,英情天逸,远性霞骞,陕北留棠。
遂有二天之咏,荆南渡虎,犹标十部之书。
寻转散骑常侍轻车将军,回轮出于新平,士女挥泪,褰帷望于广汉,鸡犬靡喧,振兹威略,宣其惠和,晋京遥仰,部从迎钦。
是时氐贼作逆(有众七万,屯于梁山。)
朝廷推贤,以君才兼文武,诏授建威将军,以五千兵奉辞西讨,忠概尽节,不顾身命(乃赋诗曰:去去世事已,策马观西戎。藜藿甘梁,期之克令终。言毕而战,自旦及暮,斩首万级,弦绝矢尽,播系不救,左右劝退,处案剑怒曰:此是吾效节授命之日,何以退为,我为大臣,以身殉国,不亦可乎。)
韩信背水之军,未遑得喻,工输萦带之势,早拟连踪,莫不梯山架壑,襁负来归。
戎士杆其封疆,农人展其耕纤,秋风才起,追战勇于雷霆,春水方生,挥锸同于云雨(有脱文。)
立功立事名将名臣者乎元康九年,旧疾增加,奄捐馆舍,春秋六十有二,天子以大臣之葬,师传之礼,亲临殡壤。建武元年冬十一月甲子,追赠平西将军封清流亭侯谥曰孝,礼也。赐钱百万,葬地一顷,京城地五十亩为第,又赐王家田五顷,诏曰:处母年老,加以逆旅远人朕每悯念,给其医药酒米,赐以终年。)
太兴二年岁在己卯正月十日葬于义兴旧原,南赡荆岳,崇峻极之巍峨,北睇蛟川,睿清流之澄澈,娶同郡盛氏。
有四子:靖、玘、札、硕,并皆志性纯孝,过礼丧亲,坟前之树,染泪先枯,庭际之禽,闻悲乃下,遂作铭曰岐山表灵。
叶繁汉室,枝茂晋庭。
皎皎夫子,奇特播名。
幼有异行,世存风烈。
早驰问望,晚怀耿节。
颇尚豪雄,升名禁闼。
舍爵策熏,允归明哲。
辉赫大晋,封豕多故。
式扬庙略,克清天步。
海滨既折,江淮亦激。
汉水作藩,条章斯布。
俗哥揆日,人谣何暮。
忠贞作相,追踪绛侯
将亭嘉茂,扰掩芳猷。
潜光阳甸,返旆吴丘。
旧阙虽入,乡路冥浮。
从荣制墓,终非昼游。
春墟以绿,清淮自流。
深沈素幰,缭绕朱旒。
玄堂寂寂,黄泉悠悠。
书方易折,家揭难留。
镌兹幽石,万代千秋(碑拓本,案,碑在宜兴孝侯,题陆机撰,王羲之书,唐元和六年义兴县陈从谏重树,据文有太兴二年语,明非陆机撰,反覆观之,其骄俪对偶,当属旧文,馀则唐入以新修晋书及他说添补,今以旧文当格,其添补文旁注,以别异之。)
朝臣上礼太子 东晋 · 庾弘之
 出处:全晋文
武帝咸宁中诸王新拜,有司近臣诸王公主上礼。
皇太子国之储副,既已崇建,普天同庆,谓宜上礼奉贺(《通典》七十,太元十二年台符问,皇太子既拜朝臣奉贺,应上礼否?太学博士庾弘之议。)
朝臣上礼太子 东晋 · 车胤
 出处:全晋文
百辟卿士,咸与盛礼,展敬拜伏,不须复上礼。
方伯牧守,不睹大礼,自非酒牢贡羞,无以表其乃诚,故宜有上礼。
亦如元正大庆,方伯莫不上礼,朝臣奉璧而已(《通典》七十,孝武泰元十二年台符问,皇太子既拜,朝臣奉贺,应上礼否?国子博士车胤议。)
礼敬太子生母议 南朝宋 · 刘休仁
 出处:全宋文卷十三
礼云,妾既不得体君,班秩视子为序,母以子贵,经著明文,内外致敬贵妃,诚如庆绪议。
天子姬嫔,不容通音介于外,虽义可致虔,不应有笺表(《宋书·礼志》二,泰始二年九月,有司奏皇太子所生陈贵妃礼秩既同储君,未详宫臣朝臣并有敬否。妃主在内相见,又应何仪?博士王庆绪议云云,尚书令建安王休仁议,诏可。)
礼敬太子生母议 南朝宋 · 王庆绪
 出处:全宋文卷五十五
百僚内外,礼敬贵妃,应与皇太子同,其东朝臣隶,理归臣节(《宋书·礼志》二,泰始二年九月皇太子所生陈贵妃礼秩既同储宫,未详宫臣朝臣并有敬不。妃主在内相见,又应何仪。博士王庆绪议。)
启请徐陵改断大行侠御服 南北朝 · 阙名
 出处:全陈文卷十八
案群议斟酌旧仪,梁昭明太子丧成服仪注,明文见存,足为准的。
成服日。
侍官理不容犹从吉礼,其葬礼分吉,自是山陵之时,非关成服之日,愚意刘舍人议于事为允(《陈书·刘师知传》,高祖崩,六日成服,朝臣共议大行皇帝灵座侠御人所服衣服吉凶之制,博士沈文阿议宜吉服,刘师知议宜服缞绖,徐陵博士请,时八座以下并请。)
决断大行侠御服议 陈朝 · 徐陵
 出处:全陈文卷七
梓宫祔山陵,灵筵祔宗庙,有此分判,便验吉凶。
案山陵卤簿吉部位中,公卿以下导引者,爰及武贲鼓吹,执盖奉车,并是吉服,岂容侠御独为缞绖邪?
断可知矣。
若言公卿胥吏并服缞苴,此与梓宫部伍,有何差别?
若言人物并吉,司事者凶,岂容社绖而奉华盖,缞衣而升玉辂邪?
博士(《陈书·刘师知传》,高祖崩,六日成服,朝臣共议大行皇帝灵座侠御人所服衣服吉凶之制,博士沈文阿议宜吉服,刘师知蔡景历江德藻谢岐等议宜服缞绖,时以二议不同,乃启取左丞徐陵决断,陵云。)
金光仲(熤)以二诗。追贺余致政。和其一为谢辛卯 清 · 南有容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出处:䨓渊集卷之八
数茎霜发可争,蝉语凉满古楼。
放鹤山南聊远世,待人江岸且维舟。
多忘幸不先朝贺太中元会。柳公权耄忘先朝臣称贺。御史劾之。论者恨其不归事。),无补虚为在野忧。
陋室尚须荣老记,知君笔意自清遒。
大行侠御服议 陈朝 · 蔡景历
 出处:全陈文卷十五
虽不悉准,案山陵有凶吉羽仪,成服唯凶无吉,文武侠御,不容独鸣玉珥貂,情礼二三,理宜缞斩(《陈书·刘师知》传,高祖崩,六日成服,朝臣共议大行皇帝灵座侠御人所服衣服吉凶之制,博士沈文阿议宜服吉服,刘师知议须服缞绖,中书舍人蔡景历亦云。)
大行侠御服议 陈朝 · 刘师知
 出处:全陈文卷十五
既称成服,本备丧礼,灵筵服物,皆悉缟素。
今虽无大行侠御官事,案梁昭明太子薨,成服,侠侍之官,悉著缞斩,唯著铠不异,此即可拟。
愚谓六日成服,侠灵座须服缞绖(《陈书·刘师知传》,高祖崩,六日成服,朝臣共议大行皇帝灵座侠御人所服衣服吉凶之制,博士沈文阿议宜服吉服,师知议。)
林下戏题乾隆乙未 清 · 弘历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三十一
偶来林下坐,嘉荫实清便。
乐彼艰偻指朝臣致仕者称林下向如沈德潜钱陈群张泰开邹一桂䡗已皆为古人今虽有告休者不过一二而品行学问亦远不及彼数人也),如予未息肩。
炎曦遮叶渡,爽籁透枝穿。
拟号个中者,还当二十年(余尝立愿至八十五岁即当归政距今尚有二十年方得遂林泉之乐耳)
林下一首三叠乙未乾隆乙卯 清 · 弘历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御制诗五集卷九十八
春秋廿如瞬(予即位之初立䭭至乾隆六十年即当归政是以乙未林下戏题诗有云拟号个中者还当二十年比之朝臣致仕者有林下之称自乙未今年乙卯倏已二十年荏苒光阴真同一瞬),时节迅而便。
舜舛昔虚语(予年十七时即位皇考赐居大内之西二所后因升为宫彼时鄂尔泰张廷玉等拟名重华盖取协帝之意以为颂语而予不啻以规视之按白虎通云舜犹舛舛也言能推信尧道而行之今返躬自审其语竟何如耶),尧峣今愧肩(按苏东坡书传注尧咨岳巽位事时年八十六岁予于明年丙辰即当归政年数适相符合但白虎通云尧犹峣峣也至高之貌清妙高远优游博衍众圣之主百王之长也予幸与之比肩殊以为愧)
清閒复午憩,嘉荫喜风穿。
不可无诗纪,乾隆六十年
林下一首四叠乙未嘉庆丙辰 清 · 弘历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御制诗馀集卷六
乙未曾斯憩,遥期授位便朝臣致仕者向有林下之称予践阼之初立愿至乾隆六十年归政可以比之致仕者优游林下是以乙未憩此戏题有拟号个中者还当二十年之句彼时距归政之期尚远而今竞仰荷可言天恩幸符初愿感何)
天恩符获己,子政训犹肩(予既上邀传位懋眷以今岁月正元日子皇帝虽去冬子皇帝率内外王公大臣奏请予于期颐后再行归政情词甚为恳摰予以昔奏上帝之语岂可自违是以弗允所请然自揣精神强固又曷敢自耽逸豫遂即自谓閒人是以至今每日披览奏章于察吏勤民之事随时训示子皇帝俾得勤加练习予庶不致有负吴苍鸿佑之恩耳)
察吏贤及否,勤民吃与穿。
设惟自图逸,志敢负初年。
山海关乾隆戊戌 清 · 弘历
七言律诗 押齐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五十二
并山临海守原固,辽矣长城那守齐。
重镇徒防永平左,大军早过顺天西(明设重镇守扼山海关以防我兵而我大军每从古北喜峰诸口入边明兵曾莫能禦即如天聪三年我袁崇大宗亲统六师征明驻营土城关进围燕京祖大寿始自关外仓猝赴援也)
彼非设险况失德(明自神宗以后朝臣惟门户纷争百姓以科敛愁怨纪纲陵替自远灭亡德之不务虽设险何益而我为恤众爱民上下同心共成鸿业实太宗天之所佑固非彼失德者之所能支今则中外一家陪京且在关外山海之险不过仅存关名耳),我以同心自受禔。
今日两京为坦路,小哉何用说丸泥。
梅德充见寄 北宋 · 毕仲游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前年离陕宴溪傍,白发苍颜各老郎。
亲意百年杨仲武(自注:杨仲武之姑嫁潘散骑,所谓潘杨者也。而某之外祖乃德充之大父也。),友情千里晋真长(自注:晋刘琰字真长,与王羲之雅相友善,孙盛作易论语,简文使殷浩难之,不能屈。帝曰:使真长来,固应有以制之。)
论诗手出都官(自注:圣俞都官员外郎,以诗名天下。德充之世父也。刘原父尝言,唐有郑都官,今有梅都官。),好事家传侍读(自注:德充之大父翰林学士侍读,在真宗朝臣,性善焚香,其在官所,每晨视事必焚香,至今人传梅侍读香方。)
书到并州何处觅,柳溪高会正传觞。
君臣服议1187年10月8日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四一、《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九、《文献通考》卷一二二 创作地点: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
淳熙丁未十月八日太上皇帝上仙。
遗诰至州县,有司莫识衣冠制度,大率尽用令式斩衰之服。
哀临既毕,及被礼部所下符,则止当用布四脚、直领布襕衫、麻绖而已。
此符当与遗诰同日俱下,乃迟数日,有司不虔,惑误四方已如此,而于布四脚之下注云「系幞头」。
于直领布襕下注云「上领不盘」,则虽间有举哀稍缓之处,官吏传观,亦多不晓。
四脚幞头之说,予记温公《书仪》及《后山谈丛》所记颇详,乃周武帝所制之常冠,用布一方,幅前两角缀两大带,后两角缀两小带,覆顶四垂,因以前边抹额,而系大带于脑后,复收后角而系小带于髻前,以代古冠,亦名幞头亦名折上巾
其后乃以漆纱为之,而专谓之幞头,其实本一物也。
礼官以幞头解四脚,是矣,而又不肯详言其制,则未知其若马陈之所谓,周武之所制者耶?
抑将以纸为胎,使之刚强植立,亦若今之漆纱所为者耶?
至于直领布襕衫「上领不盘」之说,则众尤莫晓。
盖既曰直领,则非上领;
既曰上领,则不容不盘。
两言之中,自相牴牾至于如此,虽予亦莫识其所以然也。
乃有强为之说者曰,虽为上领,而不联缀斜帛,凑成盘曲之势,以就正圆,但以长布直缝,使足以绕项而已。
予谓礼官之意或是如此,亦不可知。
但求之于古,既无所考,则亦何敢信而从之耶?
疑此特生于古今之礼不同,礼官不能分别去取,而欲依违其间,是以生此回惑耳。
盖直领者,古礼也,其制具于《仪礼》,其像见于《三礼图》,上有衣而下有裳者是也。
上领有襕者,今礼也,今之公服上衣下襕相属而弗殊者是也。
窃意国恤旧章之本文,必有曰直领布衫者,而又有曰布襕衫者。
其服直领布衫,则兼服布裙而加冠于首;
其服布襕衫,则首加四脚而已。
盖其初虽合古今之礼,而犹各有所施,则亦未为失也。
今既不察其异矣,又但见公服之上领而有襕,遂解直领为「上领不盘」,而增「襕」字于「衫」字之上,文若迁今以就古,而不自知其实之误,反至于废古以徇今也。
又前此州县误用之礼皆著菅屦,而符乃无文,承用之者遂屦袜以赴临,殊乖礼意。
独无曰杖云者,于礼为粗合,而亦有所未尽。
盖《礼》,君之丧,诸达官之长杖。
所谓达官,谓专达之官。
在今日则内之省、曹、寺、监长官,外之监司郡守,凡一司之长,尝任侍从以上,得专奏事者是也。
故今不杖之制施于僚佐以下则得之矣,至使其长官下而同之,而虽故相领帅家居者无异文,岂不薄哉?
又后数日,乃得邸吏所报朝廷冠服制度,则云皇帝初丧,服白罗袍、黑银带、丝鞋、白罗软脚折上巾。
成服日,服布斜巾、四脚、裙裤、冠帽、竹杖、腰绖、首绖、直领大袖布襕衫、白绫衬衫。
视事日,去杖、首绖。
小祥日,改服布四脚、直领布襕衫、腰绖、布裤。
大祥日,服素纱软脚折上巾、浅黄衫、黑银带。
群臣之服分为三等,上等布头冠、布斜巾、布四脚、大袖襕衫、裙裤、首绖、腰绖、竹杖、衬服。
中等布头冠、幞头、大袖襕衫、裤、腰绖。
其下等则布幞头、襕衫、腰绖而已。
详此帝服有冠,有裙,而衫曰直领,则是古之丧服,当自为一袭者。
又有四脚,有襕衫,则皆当世常服,又当别为一袭者。
而今乃一之,则果如予之所料矣。
然至于小祥之服,则衫直领而下不裙;
宰臣之服,则下虽有裙而衫非直领,此又不可晓者。
其馀亦多重复缪误,如斜巾、四脚、冠、帽乃四物,不当一时并加于首(四者皆首服,独冠为古制,斜巾乃民间初丧未成服时所用,既成服则去之。盖古者免之遗制也。今成服而与冠并用,其失一也。四脚之说,已见于前。盖宇文氏废古冠而为之,兼存而互用,犹不相妨。今同时并加,其失二也。帽,古今皆为燕服,与正服之用,亦各有所施。今与古冠、四脚并用,三失也。今天子之冠四:衮、冕、通天幞头、帽子。虽皆御服,如之何而可并用于一时乎?)
直领、上领、古裙、今襕,亦四物,不当一时并加于身(说已见前。)
冠当服以终丧,不当小祥而释(古礼,小祥改服练冠,但以熟布为之,其制不易也。今小祥便只服布四脚,不服练冠,非是。其去巾帽亦不知有何据也。)
四脚、幞头、折上巾,三名一物,不当错出而异其名(说亦见前。兼礼官亦云四脚系幞头,则知二者非异物。而于朝臣之服,上等曰四脚,中、下等曰幞头,不知何谓。)
其曰银带、丝鞋、白绫衬衫者,则尤非丧礼之所宜服,亦不待辨而知其非矣。
大抵其失在于兼尽古今,以为天子备物之孝,而不知考其得失而去取之,正天子议礼制度考文之事也。
然此等条目之多,欲一一而正之,则有不胜正者。
必循其本而有以大正焉,则曰斩衰三年,为父为君,如《仪礼》丧服之说而已。
其服则布冠、直领大袖布衫、加布衰、辟领、负版、掩衽布衬衫、布裙、麻腰绖、麻首绖、麻带、菅屦、竹杖,自天子至于庶人,不以贵贱而有增损也。
但《仪礼》之冠三梁,乃士礼
今天子通天冠二十四梁,当准之而去其半,以为十二梁。
群臣则如其本品进贤冠之数以为等。
大本既立,然后益考《礼经》,以修殡葬馈奠之礼,参度人情,以为居处饮食之节,行之天下。
凡诸吉凶之礼,有诡圣不经,如上领胡服之类者,一切革而去之,则亦庶乎一王之制而无纷纷之惑矣。
而前此议者犹或虑其说之难行,虽以元祐之盛时,而不能行范祖禹之论。
盖不知自汉以来,所以不能复行君父三年之丧者,一则以人主自无孝爱之诚心,而不能力行以率于上;
二则虑夫臣民之众,冠婚祠享会聚之有期,而不欲以是夺之也。
国家自祖宗以来,三年通丧实行于内,则其所以立极导民者,无所难矣。
独所以下为臣民之虑者未有折衷,是以依违于此而未敢轻议。
此亦虑之过矣。
夫古之所谓方丧三年者,盖曰比方于父母之丧云尔。
盖事亲者亲死而致丧三年,情之至、义之尽者也。
事师者师死而心丧三年,谓其哀如父母而无服,情之至而义有所不得尽者也。
事君者君死而方丧三年,谓其服如父母而分有亲疏,此义之至而情或有不至于其尽者也。
然则所谓方丧者,岂曰必使天下之人寝苫枕块、饮水食粥、泣血三年,真若居父母之丧哉?
今臣民之服如前所陈,则已有定说矣。
独庶人军吏之贫者,则无责乎其全,虽以白纸为冠,而但去红紫华盛之饰,其亦可也。
至如饮食起居之制,则前所谓参度人情者,正欲其斟酌古今之宜,分别贵贱亲疏之等,以为隆杀之节。
且以婚姻一事言之,则宜自一月之外许军民,三月之外许士吏,复土之后许选人,祔庙之后许承议郎以下,小祥之后许朝请大夫以下,大祥之后许中大夫以下,各借吉三日
太中大夫以上,则并须禫祭然后行吉礼焉。
官卑而差遣职事高者从高,迁官者从新,贬官者从旧,如此则亦不悖于古,无害于今,庶乎其可行矣。
或者又谓今之吉凶服上领之制相承已久,而遽尽革去,恐未为允,此不然也。
古今之制,祭祀用冕服,朝会用朝服,皆用直领。
垂之而不加绅束,则如今妇人之服,交掩于前而束带焉,则如今男子之衣,皆未尝上领也。
今之上领公服,乃夷狄之戎服,自五胡之末流入中国。
至隋炀帝时巡游无度,乃令百官戎服从驾,而以紫、绯、绿三色为九品之别,本非先王之法服,亦非当时朝祭之正服也。
今杂用之,亦以其便于事而不能改耳。
曷若准朝服、祭服之法,参取唐公服之制以为便服而去之哉(唐公服见《通典》《开元礼序例》下篇。)
民私丧,五服制度皆如此礼,但以亲疏分五等,而衣服之制不殊。
温公《书仪》但斩衰齐衰用此制,而大功以下从俗礼,非是。
惟高氏《送终礼》其说甚详。
当更讨论订正,别为公私通行丧服制度,颁行民间,令其遵守,庶几先王之礼大小由之,上下交修,可以久而不废。
且使大义素定于臣民之家,免至临事纷错,疑惑众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