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御讲般若经序 南梁 · 陆云公
 出处:全梁文卷五十三
夫理臻毕竟,而照尽空寂,入三门而了观,导五浊而超津,譬兹烈炎,远众邪而不触,如彼出日,示一相以趋道,自罗阅阐其玄言,香域弘其妙说,弥勒表字于圆光,帝释念善于明咒,受持读诵,神力折于猛风,恭敬尊重,福利逾于宝塔,盖众圣之圆极,而万法之本源也。
皇帝真智自己,大慈应物,送迎日月,纬络天地,镇三季之浇风,缉五际之颓俗,出临衢室,退事斋居,非以黄屋为尊,每以苍生为,德遍区宇,未足显于至仁,理绝名言,更殷勤于密说,昔慧灯隐耀,法藏分流,二乘舛驳,五部乖谬,诃黎狭劣,徒仰黑月之光,毗昙褊滞,未见沈珠之宝,自圣皇应期,探尽几妙,决散群迷,摧伏异学,极天宫之浩博,穷龙殿之秘深。
于是大发菩提,深弘般若,永断烦惑,同归清净,润甘露于群生,转法轮而不息。
上以天监十一年注释大品,自兹已来,躬事讲说,重以所明三慧,最为奥远,乃区出一品,别立经卷,亦由观音力重,特显普门之章,登住行深,乃出华严之品,故以撮举机要,昭悟新学者焉。
大僧正慧令,盖法门之上首,亦总持之神足,愿等须提之问,遂同迦叶之请,乃启请御讲说斯经,有诏许焉,以大同七年三月十二日讲金字般若波罗蜜三慧经于华林园之重云殿。
华林园者,盖江左以来,后庭游晏之所也。
自晋迄齐,年将二百,世属威夷,主多奢替,舞堂钟肆,等阿房之旧基,酒池肉林,同朝歌之故所。
自至人御宇,屏弃声色,归倾宫之美女,共灵囿于庶人,重以华园毁折,悟一切之无常,宝台假合,资十力而方固,舍兹天苑,爰建道场,庄严法事,招集僧侣,肃肃神宇,结翠巇之阴,峨峨重阁,临丹雉之上,广博光明,有迈庵罗之地,身心安乐,实符欢喜之园。
于时三春届节,万物舒荣,风日依迟,不寒不暑,瑞华宝树,照曜七重,玉底金池,沦漪八德,洞启高门,云集大众,趋法席以沸喧,听鸣钟而寂静。
皇太子智均悉达,德迈昙摩,舍三殿之俗娱,延二座以问道。
宣城王及王侯宗室等,亦咸发深心,并修净行,熏戒香以调善,服染衣而就列,荫映蝉冕,委蛇冠带,排金门,登玉阶者,济济成群。
既而警跸北趋,棨戟东转,门扬清梵,傍吐香烟,被净居之服,升须弥之座,八种妙声,法言无滞,十方疏听,随类得解,甚深之义,在挹注而难竭,乐说之辩,既往复而弥新。
至如宿学耆僧,亟沦偏执,专杖数论,未了经文,变小意以称量,仰天尊而发问。
于是操持慧刃,解除疑网,示之迷方,归以正辙,莫不涣然冰释,欣然顶戴,若莲花之渐开,譬月初而增长,凡诸听众,自皇太子王侯,宗室外戚,及尚书令何敬容,百辟卿士,虏使主崔长谦使副阳休之,及外域杂使一千三百六十人,皆路逾九驿,途遥万里,仰皇化以载驰,闻大华而跃踊,头面伸其尽礼,赞叹从其下陈。
又别请义学僧一千人,于同泰寺夜覆制义,并名擅龙象,智晓江河,传习譬于泻瓶,讽诵同于疾雨。
沙门释法隆,年将百岁,学周三藏,识洞八禅,法度人,显名于关塞之北,闻中国应讲摩诃般若经,自远而至,僧正慧令,犹未启讲,京师道俗,亦不知御应讲也。
至发讲之日,又有外国僧众,不可胜数,并众所不识,同集法座,故知放光遍照,地神唱告,岂劳驰象之使,冥符信鼓之期。
会稽鄮县阿育王寺释法显,修习苦行,志求慧解,既等郁多之思惟,亦同波仑之恳到,乃于讲所,自陈愿力,刺血洒地,用表至诚。
昔剜体供养,析骨书写,归依正法,匪吝身命,以今望古,信非虚说。
凡讲二十三日,自开讲迄于解座,日设遍供,普施京师,文武侍卫,并加班赍。
上光宅天下,四十馀年,躬务俭约,体安菲素,常御小殿,裁庇风雨,所居幄座,仅于容膝,外绝三驱之礼,内屏千钟之宴,膳夫所掌,岁撤万金,掖庭之费,年减巨亿,兼以博收地利,同入珍于挠海,盈息泉府,譬无尽于龙金,故能不劳人力,无损国度,财兼施,周流不竭。
是讲也,灵异杂沓,不可思议,一则宫中佛像,悉放光明。
二则大地震动,备诸踊没。
三则夜必澍雨,朝则晴霁,淑气妍华,埃尘不起,四则犍椎既鸣,讲筵将合,重肩絓毂,填溢四门,而人马调和,不相惊扰。
五则所施法席,上坐万人,而恒沙大众,更无迫迮。
六则四部旷远,咸闻妙说,轩槛之外,听受益明。
七则净供遍设,厨匪宿办,妙食应时,百味盈溢。
八则氛氲异香,从风满触,九则铿锵雅乐,自然发响。
十则同声赞善,遍于虚空。
斯盖先佛证见,诸天应感,超踊宝于昔灵,迈雨华于往瑞,是时率土藻抃,含灵庆悦,愿预福田,争事喜舍。
上皆区其心迹,为发大愿。
窃以一句奉持,尚生众善,二字经耳,犹阶胜报。
况广运大乘,遍扬正法,等发慧根,同趣妙果;
方当秘诸宝函,传彼金字,互万劫以光明,弥大千而利益,盛矣哉,信无得而称也。
小臣预在讲筵,职参史载,谨录时事,以立今序(《广弘明集》二十二。)
富平县龙见表 隋末唐初 · 许敬宗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五十一
臣某等言。臣等历选前辟。
皇王之道详焉。遐观曩载。
致治之方备矣。窃闻垂衣垂裳之世。
追獯鬻而匪宁。乘舟乘橇之期。
即析支而仅叙。尧民有窜。
徒谓可封。汤祷无徵。
非能具美。道光史册。
幽赞祯符。各擅鸿名。
俱为称首。况以括地成象。
中天作镜。代元功而造物。
叶神化以开祥。取譬前修。
岂同年而语矣。伏惟皇帝陛下受初或跃。
啸命风云。廓彼重昏。
裁成法晷。张维立极。
不盈少选之间。迈五登三。
度越千龄之表。施生灵于动植。
日用者不知。混覆焘于华戎。
航深者忘远。巍巍乎。
赫赫乎。书契已来。
未闻之也。犹且留神昧旦。
克念终朝。去岁以膏泽迟时。
撤八珍而罪已。今春以濯枝未降。
辍万骑于甘泉。徇物为心。
忧勤至矣。于是天先致感。
亩积馀粮。圣敬日跻。
虚心效祉。近得富平县独孤仁宗奏云。
十二月一日白龙见。又得沂州刺史李道迁状云。
去年二月内景云出。又臣闻之。
天飞水游。洞阴阳而不测。
云行雨施。混神妙而无端。
龙之谓灵。义彰于此。
至乃千年韩(疑)庆。四和克瑞。
名叶尧歌。色符轩纪。
卿云所贶。复在于斯。
陛下挺睿哲之资。纳明灵之祐。
是以冲天宛宛。贯六位以呈祥。
秘景纷纷。乱五章而发彩。
故能远安迩肃。理定功成。
动而弗违。告禅展礼。
禋祀报功。使夫同和之乐。
钧天而并奏。无体之礼。
对上苍而比隆。超出万古之前。
独立九皇之上。道格区宇。
何其盛欤。臣等属会昌辰。
曲成惠日。倏闻嘉瑞。
再伫升中。庆赖之深。
实兼欢忭。不任凫藻之至。
荆州南泉大云寺若和尚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九
肇有含气。则鹰鹯逐鸟。
虎狼噬人。人最灵于其间。
嗜欲萌而六根动。利害交而五兵作。
文演乾坤。至于性命。
老陈道德。循于天下。
不究因缘之本。不知大千之广。
而内盗方扇。心尘益悖。
长围合于三界。猛焰流于四生。
乘时雷震。惟佛能救。
于是超六度之岸。转三乘之轮。
驭指南于迷路。建高灯于黑夜。
翻海灭焰。擎山溃围。
苍生既孤。再获慈母。
人天之奉。大矣远矣。
微尘法门。吾道一贯。
承此印者。归乎上仁。
和尚讳惠真南阳冠族张氏也。
父大礼。银青光禄大夫坊州刺史
灵降左阙。庆延仁宗
太夫人陈氏。诵法华经。
屡有祥应。既诞和尚
体益康宁。而衾褥弥洁。
每啼。闻诵经。
则止而听之。六岁发言。
辄谐经义。七岁诵书。
日记万言。默诵法华经安乐行品。
因舍儒学。专精大乘。
年十三剃度。隶西京开业寺。
高僧满意意公门人。
皆释侣圭璋。和尚年幼道尊。
以为之冠。十六受十戒。
持护峻整。名重京师
进举经旨。遍览毗尼。
意谓未圆。寻文果阙。
乃往天竺求梵本。至海上。
遇净三藏自摩竭陀还。净公谓曰。
西方学者。亦殊宗贯。
假欲诠正。如异执柯。
因悉授所赍律集。与之俱返。
才二年间。罔不悬解。
手绩成部。名曰毗尼孤济蕴。
始以五月十六日结夏安居。僧闻尽愕。
喧然雷动。门人来问。
答曰。迦利底迦星此其候。
门人未达。既而无畏三藏五月十五日京师
众僧怪而问故。三藏曰。
吾视迦利底迦星合时来。正当日结夏耳。
迦利底迦星。即火星也。
由是缁林耸叹。与圣人合符。
梵僧长老尚多初至长安和尚修谒。
膜拜方半。多公喜曰。
尔非真耶。留之座隅。
密付心要。当阳景禅师
国都教宗。帝室尊奉。
欲以上法灵镜。归之和尚
表请京辅大德一十四人。同住南泉
和尚为首。昔智者大师受法于衡岳祖师。
和尚六叶。福种荆土。
龙象相承。步至南泉
历诠幽胜。因起兰若居焉。
地与心寂。同吾定力。
室与空明。同吾惠照。
躬行勤俭。以率门人。
人所不堪。我将禅说。
至于舍寝息。齐寒暑。
食止一味。不非时。
尝遇岁荒。野人茹草。
和尚如之。门人劝谕。
对曰。顺正行事。
亦如来教也。中宗闻之。
将以礼召。时宏景禅师在座。
启于上曰。此人遥敬则可。
愿陛下不之强也。撰菩提心记。
示心初因。开佛知见。
升堂入室者则必亲授。此外秘之。
立教之宗。以律断身嫌。
戒降心过。应舍而常在。
无行而不息。离心色则净。
皆净则离。离则无生。
内外中间。无非实际。
要因四摄。成就五身。
始以上观悟入。终于莲花正受。
平等法门。究竟于此。
师子国目加三藏来谒。叹曰。
印度闻仁者名。以为古人。
不知在世。本国奉持心记久矣。
其尊称微言。冥究佛心。
而神扃遐域。一行禅师服勤规训。
聪明辨达。首出当时。
既奉诏徵。泣辞和尚
而自咎曰。弟子于和尚法中。
痛无少分。后与无畏译毗卢经。
义有不安。日以求正。
决于一言。闻者洗心。
每谓以法授人。不宜容易。
从人受法。鲜克有终。
故善来众生。悉蒙慈覆。
至于悟戒承法。千无一焉。
或问南北教门。岂无差别。
对曰。家家门外。
长安道。又问曰。
修行功用。远近当殊。
答曰。滴水下岩
则知朝海。又问。
人无信根。如何劝发。
曰。儿喉既闭。
乳母号恸。大悲无缘。
亦为歔欷。和尚严而简重。
慈而有威。望门能进者寡矣。
尚书右丞绍真。行备乎身。
德及乎人。元老太保陆公象先
名臣韩京兆朝宗宋兵部鼎韦刑部虚舟。佥契慈缘。
而承善诱。如其仁哉。
天宝十年既望。北首右胁卧。
入禅定。中夜而灭。
享龄七十九。经夏六十。
报年之限。涅槃之时。
同于如来。昔未曾有。
遗命门人曰。圣教无服。
慎勿行之。弟子正知法璨等。
哀闻大千。感动他界。
先时双泉竭。大雾昏。
白光照室。半若横血。
法门无荫之徵也。刑部韦侍郎时临荆州
躬护丧事。以三月一日
厝于西岩。山林变哀。
鸟兽号咽。有意于道者
莫不摧心洒泪。和尚质孤晴山。
神莹澄海。妙声宣布。
而刚强悽感。慈眼运照。
而浊恼清凉。使祥光洞明。
枯木蕃荣。得舍利于神人。
教天龙于冥晦。其元慈幽护。
则病者愈。死者生。
高僧遥请而帝梦叶。学徒听法而天乐下。
昭闻殊方。不可殚载。
初闻一行终。天子赐谥曰大惠禅师
和尚灭度。追谥同之
二方如来。皆同一号。
此其證也。正知阇梨持和尚心印。
法璨阇梨和尚义轮。以华闻风永怀。
俾强名道。其辞曰。
荆南正法。大士相传。
灌顶尊记。乃吾师焉。
备修众善。不染偫缘。
法华三昧。惠照无边。
菩萨普门。我愿亦然。
烦恼牙折。菩提镜悬。
戒比秋月。法若春泉。
不动南楚。仁周大千。
本来常净。自性无迁。
渐则生顿。光依魄圆。
随顺生死。芭蕉岂坚。
萧萧塔树。永对炉烟。
浙东论罢进海味状 其一 钱货议状820年 中唐 · 元稹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五十一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奉进止。当今百姓之困。
众情所知。减税则国用不充。
欲依旧则人困转甚。皆由货轻钱重。
徵税暗加。宜令百寮各陈意见
以革其弊。右。
闰正月十七日宰相奉宣进止如前者。
臣以为当今百姓之困。其弊数十。
不独在于钱货徵税之谓也。既圣问言之。
又以为黎庶之重困。不在于赋税之闇加。
患在于剥夺之不已。钱货之轻重。
不在于议论之不当。患在于法令之不行。
今天下赋税一法也。厚薄一概也。
然而廉能莅之则生息。贪愚莅之则败伤。
盖得人则理之明验也。岂徵税暗加之谓乎。
自岭已南。以金银为货币。
自巴已外。以盐帛为交易。
巫溪峡。大抵用水银朱砂缯帛巾帽以相市。
然而前人以之理。后人以之扰。
东郡以之耗。西郡以之赢。
又得人则理之明验也。岂钱重货轻之谓乎。
自国家置两税以来。天下之财。
限为三品。一曰上供。
二曰留使。三曰留州。
皆量出以为入。定额以给资。
然而节将有进献以市国恩者。有赂遗以买私名者。
有藏镪滞帛以贻子孙者。有高楼广榭以炽第宅者。
彼之俸入有常也。公私有分也。
此何从而得之。又国家置度支转运以来。
一则管盐以易货。一则受财以轻费。
近制有年进月进之名。有正至三节之献。
彼之管盐有常也。受财有数也。
此又何从而得之。且百姓国家之百姓也。
货财国家之货财也。不足则取之。
有馀则舍之。在我而已。
又何必授之重柄。假之利权。
徇彼之徼恩。成我之怨府哉。
今陛下初临亿兆。首问偫寮。
诚能禁藩镇大臣不时之献。罢度支转运别进之名。
绝赂遗之私。节侈靡之俗。
峻风宪之举。深赃罪之刑。
精覈考课之条。慎选字人之长。
若此则不减税而人安。不改法而人理矣。
至于古今言钱币之轻重者熟矣。或更大钱。
或放私铸。或龟或贝。
或皮或刀。或禁埋藏。
或禁销燬。或禁器用。
或禁滞积。皆可以救一时之弊也。
然而或损或益者。盖法有行不行之谓也。
臣不敢远徵古證。窃见元和以来。
初有公私器用禁铜之令。次有交易钱帛兼行之法。
近有积钱不得过数之限。每更守尹。
则必有用钱不得加除之榜。然而铜器备列于公私。
钱帛不兼于卖鬻。积钱不出于墙垣。
欺滥遍行于市井。亦未闻鞭一夫。
黜一吏。赏一告讦。
坏一蓄藏岂法不便于时耶。盖行之不至也。
陛下诚能采古今救弊之方。施赏罚必行之令。
则圣祖仁宗之法制何限。前贤后智之议论何穷。
岂待愚臣盗窃古人之见。自称革弊之术哉
谨录奏闻。伏听敕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