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上言宜校勘谱籍 南梁 · 沈约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七
晋咸和初苏峻作乱,版籍焚烧无馀。
此后起咸和三年,以至于宋,所书并皆详实,朱笔隐注,纸连悉缝。
尚书上省库籍,唯有宋元嘉中以来,以为宜检之日,即事所须故也。
晋代旧籍,并在下省左户曹前厢,谓之晋籍,有东西二库。
既不系寻检,主者不复经怀,狗牵鼠齿,两湿沾烂,解散于地,又无扃滕。
此籍既并精详,实宜保惜,位高官卑,皆可依按。
宋元嘉二十七年,始以七条徵发。
既立此科,苟有回避。
人奸互起,伪状巧籍,岁月滋广,以至于齐,患其不实。
于是东堂校籍,置郎令史以掌之;
而簿籍于此大坏矣。
凡粗有衣食者,莫不互相因依,竞行奸货,落除卑注,更书新籍,通官荣爵,随意高下。
以新换故,不过用一万许钱昨日卑微,今日仕伍,凡此奸巧,并出愚下,不辨年号,不识官阶,或注义熙在宁康之前,或以隆安在元兴之后,此时无此府,此年无此国。
元兴唯有三年;
而猥称四年,又诏书甲子,不与长历相应。
如此诡谬,万绪千端。
校籍诸郎,亦所不觉。
不才令史,更何可言!
且籍字既细,难为眼力,寻求巧伪,莫知所在,徒费日月,未有实验。
假令兄弟三人,分为三籍,却一籍父祖官,其二初不被却。
同堂从祖以下,固自不论。
诸如此例,难可悉数,或有应却而不却,不须却而却。
所却既多,理无悉当。
怀冤抱屈,非止百千;
投辞请诉,充曹牣府。
既难领理,交兴人怨。
于是悉听复注,普停洗却;
既蒙复注,则莫不成官。
此盖核籍不精之巨弊也。
臣谓宋、齐二代,士庶不分;
杂役减阙,职由于此。
元嘉以来,籍多假伪。
景平以前,既不系检,凡此诸籍,得无巧换,今虽遗落,所存尚多,宜有徵验,可得信实。
永初景平籍,宜移还上省。
窃以为晋籍所馀,须加宝爱,若不切心留意,则还复散失。
不识胄胤,非谓衣冠。
凡诸此流,罕知其祖。
假称高曾,莫非巧伪;
质诸文籍,奸事立露。
惩覆矫诈,为益实弘。
又上省籍库,虽直郎题掌,而尽日料校,唯令史独入。
籍既重宝,不可专委群细。
若入库检籍之时,直郎、直都,应共监视
写籍皆于郎、都目前,并加掌置,私写私换,可以永绝,事毕郎出,仍自题名。
臣又以为巧伪既多,并称人士,百役不及,高卧私门,致令公私阙乏,是事不举。
宜选史传学士,谙究流品者,为左民郎、左民尚书,专共校勘
所责卑姓杂谱,以晋籍及宋永初景平籍在下省者,对共雠校;
若谱注通籍有卑杂,则条其巧谬,下在所科罚(《通典》三,又《南史》五十九《王僧孺传》)
王僧孺 南梁 · 任昉
四言诗
《梁书》曰:王僧孺治书侍御史出为唐令。初僧孺乐安任昉竟陵王西邸。以文学友会。及是将之县。赠诗。其略曰:
惟子见知,惟余知子。
观行视言,要终犹始。
敬之重之,如如芷。
形应影随,曩行今止。
百行之首,立人斯著。
子之有之,谁毁谁誉。
修名既立,老至何遽。
谁其执鞭,吾为子御。
刘略班艺,虞志荀录。
伊昔有怀,交相欣勖。
下帷无倦,升高有属。
嘉尔晨灯,惜余夜烛(○梁书王僧孺传。南史王僧孺传。《诗纪》七十八。)
奉辞南康王府笺 南梁 · 王僧孺
 出处:全梁文卷五十一
下官不能避溺山隅,而止冠李下,既贻疵辱,方致徽绳,解箓收簪,且归初服。
窃以董生伟器,止相骄王,贾子上才,爰傅卑主。
下官生年有值,谬仰清尘,假翼西雍,窃步东阁,多惭袨服,取乱长裾,高榻相望,直居坐右,长阶如画,独在僚端,借其从容之词,假以宽和之色,恩礼远过,荣望多厕应徐,厚德难逢,小人易说,方谓离肠陨首,不足以报一言,露瞻披诚,何能以酬屡顾,宁谓罻罗裁举,微禽先落,阊阖始吹,细草仍坠,一辞九畹,方去五云,纵天网是漏,圣恩可恃,亦复孰寄心骸,何施眉目,方当横潭乱海,就鱼憋而为群,披榛扪树,从《兀虫》而相伍,岂复仰听金声,式瞻玉色,顾步高轩,悲如霰委,踟蹰下席,泪若绠縻(《梁书王僧孺传》,僧孺仁威南康王长史,逮诣南司,奉笺辞府。)
释法云书难范缜神灭论 南梁 · 王僧孺
 出处:全梁文卷五十一
辱告,惠示并主上所答群臣仰咨神灭论。
伏览寻环,载深钻奉,发蒙启蔽,朗若披云。
窃以事蕴难形,非圣莫阐,理寂区位,在愚成惑,若非神超系表,思越机前,岂能烛此微言,若开金石,洞兹妙境,曾靡榛蹊,喻之以必荐,示之以如在,使夫持论者不终泥于遥辙,专谬者无永沈于惑海,预奉渊谟,孰不欢肃,裁此酬白,不申击舞,王僧孺(《宏明集》十。)
何炯 南梁 · 王僧孺
 出处:全梁文卷五十一
近别之后,将隔暄寒,思子为劳,未能忌弭。
昔季叟入秦,梁生适越,犹怀怅恨,且或吟谣;
况岐路之日,将离严纲,辞无可怜,罪有不测,盖画地刻木,昔人所恶,丛棘既累,于何可闻,以握手恋恋,离别珍重,弟爱同邹季(《艺文类聚》作郭李。)
淫淫承睫,吾犹复抗手分背,羞学妇人,素钟肇节,金飙戒序,起居无恙,动静履宜,子云笔札,元瑜书记,信用既然,可乐为甚,且使目明,能祛首疾,甚善甚善。
吾无昔人之才,而有其病,癫眩屡动,消渴频增,委化任期,故不复呼医饮药,但恨一旦离大辱,蹈明科,去皎皎而非自污,抱郁结而无谁告,丁年蓄积,与此销亡,徒切高价厚名,横叨公器人爵,智能无所报,筋力未之酬,所以悲至抚膺,泣尽而继之以血。
顾惟不肖,文质无所底,盖困于衣食,迫于饥寒,依隐易农,所志不过钟庾,久为尺板斗食之吏,以从皂衣黑绶之役,非有奇才绝学,雄略高谟,吐一言可以匡俗振民,动一议可以固邦兴国全璧归赵,飞矢救燕,偃息藩魏,甘卧安,脑日逐,髓月支,拥十万而横行,提五千而深入,将能执圭裂壤,功勒景钟,锦绣为衣,朱丹被毂,斯太丈夫之志,非吾曹之所能及己。
直以章句小才,虫篆末艺,含吐缃缥之上,翩跹樽俎之侧,委曲同之针缕,繁碎譬之米盐,孰致显荣,何能至到?
加性疏涉,拙于进取,未尝去来许史,遨游梁窦,俯首胁肩,先意承旨;
是以三叶靡遘,不与运并,十年未徙,孰非能薄。
及除旧布新,清晷方旦,抱乐衔图,讼讴有主,而犹限一吏于岑石,隔千里于泉亭,不得奉板中涓,预衣裳之会,提戈后劲,厕龙豹之谋。
及其投敕归来,恩均旧隶,升文石,登玉陛,一见而降颜色,再睹而接话言,非籍左右之容,无劳群公之助,又非同席共研之夙逢,笥饵卮酒之早识,一旦陪武帐,仰文陛(《艺文类聚》作㮰)
备聃佚之柱下,充严朱之席上,入班九棘,出专千里,据操撮之官,参人伦之显职,虽古之爵人不次,取士无名,未有蹑景追风,奔骤之若此者也。
盖基薄墙高,涂遥力踬,倾厥足必然,颠匐可俟;
竟以福过灾生,人指鬼瞰,将均宥器,有验倾卮,是以不能早从曲影,遂乃取疑邪径,故司隶懔懔,思得应弦,譬县厨之兽,如离缴之鸟,将充庖鼎,以饵鹰鹯,虽事异钻皮,文非刺骨,犹复因兹舌杪,成此笔端,上可以投畀(原误界,今改正)北方,次可以论输左校,变为丹赭,充彼舂薪;
幸圣王留善贷之德,纾好生之施,解网祝禽,下车泣罪,悯兹恚诟,怜其觳觫,加肉朽胔,布叶枯株,辍薪止火,得不销烂,所谓还魂斗极,追气泰山,止复除名为民,幅巾家巷,此五十年之后,人君之赐焉,木石感阴阳,犬马识厚薄,员首方足,孰不戴天,而窃自有悲者,盖士无贤不肖,在朝见嫉,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家贫,无苞苜可以事朋类,恶其乡原,耻彼戚施,何以从人?
何以徇物?
外无奔走之友,内乏强近之亲,是以构市之徒,随相媒檗,及一朝捐弃,以快怨者之心,吁可悲矣。
盖先贵后贱,古富今贫,季伦所以发此哀音,雍门所以和其悲曲,又迫以严秋杀气,万物多悲,长夜展转,百忧俱至;
况复霜销草色,风摇树影,寒虫夕叫,合轻重而同悲,秋叶晚伤,离黄紫而俱坠,蜘蛛络幕,熠耀争飞,故无车辙马声,何闻鸣鸡吠犬,俯眉事妻子,举手谢宾游,方与飞走为邻,永用蓬蒿自没,忾其长息,忽不觉生之为重,素无一廛之田,而有数口之累,岂曰匏而不食,方当长为佣保,糊口寄身,溘死沟渠,以实蝼蚁,悲夫!
岂复得与二三士友,抗首接膝,履足差肩,摛绮谷之清文,谈希夷之道德,唯吴冯之遇夏馥,范彧之值孔嵩,悯其留赁,怜此行乞耳。
傥不以垢累,时存寸札,则虽先犬马,犹焉。
去矣何生,高树芳烈,裁书代面,笔泪俱下(《梁书·王僧孺传》僧孺免官,久之不调友人庐江何炯犹为王府记室,乃致书于以见其意《艺文类聚》二十六作何逊。)
别王丞僧孺诗 南齐 · 王融
 押霰韵
首夏实清和,馀春满郊甸。
花树杂为锦,月池皎如练。
如何于此时,别离言与面。
留杂已郁纡,行舟亦遥衍
非君不见思,所悲思不见(○古文苑九不署作者。《诗纪》五十七。又《类聚》二十九作谢朓王僧孺诗。引练、宴、见三韵。)
明帝表荐王暕王僧孺 南齐 · 萧遥光
 出处:全齐文卷六
臣闻求贤暂劳,垂拱永逸,方之疏壤,取类导川
伏唯陛下道隐旒纩,信充符玺,白驹空谷,振鹭在庭;
犹惧隐鳞卜祝,藏器屠保,物色关下,委裘河上。
非求制于一狐,谅求味于兼采。
而五声倦响,九工是询;
寝议庙堂,借听舆皂。
臣位任隆重,义兼邦家,实欲使名实不违,徼幸路绝。
势门上品,犹当格以清谈;
英俟下僚,不可限以位貌。
窃见秘书丞琅邪王暕,年二十一,七叶重光,海内冠冕,神清气茂,允迪中和。
叔宝理遣之谈,彦辅名教之乐,故以晖映先达,领袖后进。
居无尘杂,家有赐书;
辞赋清新,属言玄远;
室迩人旷,物疏道亲。
养素丘园,台阶虚位;
庠序公朝,万夫倾首。
岂徒荀令可想,李公不亡而已哉!
东序之秘宝,瑚琏之茂器。
前侯官东海王僧孺,年三十五,理尚虚约,思致悟敏,既笔耕为养,亦庸书成学。
至乃照萤映雪,编薄缉柳,先言往行,人物雅俗,甘泉遗仪,南宫故事,画地成图,抵掌可述;
岂直《鼠廷》鼠有必对之辨,竹书无落简之谬,访对不休,质疑斯在(《梁书·王暕传》、《王僧孺传》)
唐韵序 唐 · 孙愐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六十五
盖闻文字聿兴。音韵乃作。
苍颉尔雅为首。诗颂次之。
则有字统字林韵集韵略。述作颇众。
得失互分。惟陆生切韵。
盛行于世。然隋珠尚颣。
虹玉仍瑕。注有差错。
文复漏误。若无刊正。
何以讨论。我国家偃武修文。
大崇儒术。置集贤之院。
召才学之流。自开辟以来。
未有如今日之盛。上行下效。
比屋可封。辄罄謏闻。
敢补遗阙。兼习诸书。
具为训解。州县名号。
亦据今时。字体从木从才。
著彳著亻。施殳施攴。
安尔安禾。并悉具言。
庶无纰缪。其有异闻。
奇怪传说。姓氏原由
土地物产。山河草木。
鸟兽虫鱼。备载其閒。
皆引冯据。随韵编纪。
添彼数家。勒成一书。
名曰唐韵。盖取周易周礼之义也。
及案三苍尔雅字统字林说文玉篇石经声韵声谱九经诸子史汉三国志晋宋后魏周隋陈宋两齐书本草姓苑风俗通古今注贾执姓氏英贤传王僧孺百家谱周何洁集文选诸集孝子传舆地志。及武德已来创置迄开元三十年
并列注中。等夫舆诵。
流汗交集。愧以上陈天心。
又有元青子吉成子者。则汝阳侯荣之曾孙。
卓尔好古。博通内外。
遁禄岩岭。吐纳自然。
抗志钤键。栖神梵宇。
淡泊无事。希夷绝尘。
倏忽风云。灵燄怡怿。
考穷史籍。广览偫书。
欲令清浊昭然。学之上。
有终日而忘食。有连宵而不寐。
案搜神记精怪图山海经博物志四夷传大荒经南越志西域记西壑传汉纂药论證俗方言御览字府。及九经三史诸子中遗漏要字。
训义解释。多有不载。
必具言之。子细研穷。
究其巢穴。澄凝微思。
郑重详思。轻重斯分。
不令慁糅。缄之金箧。
珍之宝之而已哉。宁辞阻险。
敢不躬谈。一诉愚心。
克谐雅况。依次编记。
而不别番。其一字数训
则执优而尸之。劣而副之。
其有或假不失元本。以四声寻绎。
冀览者去疑。宿滞者豁如也。
又纽其唇齿喉舌牙部仵而次之。有可纽不可行之。
及古体有依约之。并采以为證。
庶无壅而昭其冯。起终五年。
精成一部。前后总加四万二千三百八十三言。
仍篆隶石经。勒存正体。
幸不讥繁。于时岁次辛卯天宝十载也。
姓系论 唐 · 柳芳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二
氏族者。
古史官所记也。
昔周小史定系世。
辩昭穆。
故古有世本。
录黄帝以来至春秋时诸侯卿大夫名号继统。
左邱明传春秋。
亦言天子建德。
因生以赐姓。
胙之土。
命之氏。
诸侯以字为氏。
谥为族
昔尧赐伯禹姓曰姒
氏曰有夏。
伯姓曰姜。
氏曰有吕。
下及三代。
官有世功。
则有官族
邑亦如之。
后世或氏于国。
齐鲁秦吴。
氏于谥。
则文武成宣。
氏于官。
司马司徒
氏于爵。
则王孙公孙。
氏于字。
则盂孙叔孙。
氏于居。
则东门北郭。
氏于地。
则三乌五鹿。
氏于事。
则巫乙匠陶。
于是受姓命氏。
粲然众矣。
秦既灭学。
公侯子孙失其本系。
汉兴
司马迁父子乃约世本修史记。
因周谱世家。
乃知姓氏之所由出。
虞夏商周昆吾大彭豕韦齐桓晋文
皆同祖也。
更王迭霸。
多者千祀。
少者数十代。
先王之封既绝。
后嗣蒙其福。
犹为彊家。
汉高帝兴徒步有天下。
命官以贤。
诏爵以功。
誓曰。
非刘氏王。
无功侯者。
天下共诛之。
先王公卿之冑。
才则用。
不才弃之。
不辨士与庶族。
然则始尚官矣。
然犹徙山东豪杰以实京师
齐诸田。
楚屈景。
皆右姓也。
其后进拔豪英。
论而录之。
七相五公之所由兴也。
魏氏立九品
中正
尊世冑。
卑寒士。
权归右姓已。
其州大中正主簿中正功曹
皆取著姓士族为之。
以定门冑。
品藻人物。
晋宋因之。
始尚姓已
然则别贵贱。
分士庶。
不可易也。
于时有司举。
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
故官有世冑。
谱有世官。
贾氏王氏谱学出焉。
由是有谱局令史职皆具。
过江则为侨姓。
王谢袁萧为大。
东南则为吴姓。
朱张顾陆为大。
山东则为郡姓。
王崔卢李郑为大。
关中亦号郡姓
韦裴薛杨杜首之。
代北则为虏姓。
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
虏姓者。
魏孝文帝洛。
有八氏十姓三十六族九十二姓。
八氏十姓出于帝宗属。
或诸国从魏者。
三十六族九十二姓世为部落大人。
并号河南洛阳人
郡姓者。
以中国士人差第阀阅为之制。
凡三世有三公者曰膏梁。
有令仆者曰华腴
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
九卿方伯者为乙姓。
散骑常侍大中大夫者为丙姓。
吏部员郎丁姓
凡得入者谓之四姓。
又诏代人诸冑。
初无族姓。
其穆陆奚于。
吏部勿充猥官。
得视四姓。
北齐因仍。
秀才主簿功曹
非四姓不在选。
江左定氏族。
凡郡上姓第一则为右姓。
太和以郡四姓为右姓。
齐浮屠昙刚类例。
凡甲门为右姓。
周建德氏族以四海通望为右姓。
隋开皇氏族以上品茂姓则为右姓。
唐贞观氏族志。
凡第一等则为右姓。
路氏著姓略以盛门为右姓。
柳冲姓族系录
凡四海望族则为右姓。
不通历代之说。
不可与言谱也。
今流俗独以崔卢李郑为四姓。
太原王氏。
号五姓
盖不经也。
夫文之弊至于尚官。
官之弊至于尚
之弊至于尚诈。
隋承其弊。
不知其所以弊。
乃反古道。
罢乡举。
离地著。
执事之吏。
于是乎士无乡里。
里无衣冠。
人无廉耻。
士族乱而庶人僭矣。
故善言谱者。
系之地望而不惑。
质之姓氏而无疑。
缀之婚姻而有别。
山东之人质。
故尚婚娅。
其信可与也。
江左之人文。
故尚人物。
其智可与也。
关中之人雄。
故尚冠冕。
其达可与也。
代北之人武。
故尚贵戚。
其泰可与也。
及其弊。
则尚婚娅者先外族后本宗。
尚人物者进庶孽退嫡长。
尚冠冕者略伉俪慕荣华。
尚贵戚者徇势利亡礼教。
四者俱弊。
则失其所尚矣。
人无所守则士族削。
士族削则国从而衰。
管仲曰。
为国之道。
利出一孔者王。
二孔者彊。
三孔者弱。
四孔者亡。
故冠婚者。
人道大伦。
周汉之官。
人齐其政。
一其门。
使下知禁。
此出一孔也。
故王。
魏晋官人。
中正
九品
乡有异政。
家有竞心。
此出二孔也。
故彊江左代北。
诸姓纷乱不一。
其要无归。
此出三孔也。
故弱。
隋氏官人。
以吏道治天下。
人之行不本乡党。
政烦于上。
人乱于下。
此出四孔也。
故亡。
唐承隋乱。
宜救之以忠。
忠厚则乡党之行修。
乡党之行修。
则人物之道长。
人物之道长。
则冠冕之绪崇。
冠冕之绪崇。
则教化之风美
乃可与古参矣。
晋太元中
散骑常侍河东贾弼撰氏谱状十八州百十六郡合七百一十二篇。
甄析士庶无所遗。
王宏刘湛好其书。
每曰。
对千客可不犯一人讳。
选曹撰百家谱。
以助铨序。
文伤寡省。
王俭又广之。
王僧孺演益为十八篇。
东南诸族。
自为一篇。
不入百家数。
弼传子匪之。
匪之传子希镜
希镜撰姓氏要状十五篇。
尤所谙究。
希镜传子执。
执更作姓氏英贤一百篇。
又著百家谱。
广两王所记。
执传其孙冠。
冠撰梁国皇太子序亲簿四篇。
王氏之学。
本于贾氏。
唐兴言谱者。
路敬淳为宗。
柳冲韦述次之。
李守素亦明姓氏。
时谓肉谱者。
后有李公淹萧㯋士殷寅孔至为世所称。
初汉有邓氏官谱。
应劭有氏族一篇。
王符潜夫论亦有姓氏一篇
宋何承天苑二篇。
谱学大抵具此。
魏太和时
诏诸郡中正各列本土姓族次第为举选格。
名曰方司格。
人到于今称之。
李赋 北宋 · 吴淑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八、《事类赋》卷二六
猗欤秾李,果中之美。
仙缥神红,冬华春子。
或传芳于黄建,或衒名于青绮。
武子拔树以责吝,王戎钻核而彰鄙。
玉华连理之奇,房陵朱仲之美,安阳晖章之鲜茂,杜陵之滑旨。
或以颜子为称,或以韩终见纪。
有赤驳之状,有无实之称。
或沉于寒水,或报以琼英。
边春则见于方外,员丘则载彼仙经。
著正冠之令范,振成蹊之美声。
亦有餐玄云而得道,食如瓶而有光。
螬而可咽者井上,苦而不食者道傍。
伯阳指之以定姓,僧孺辞之于先尝。
朱李之为美,冠众果之鲜芳。
欧阳氏谱图 其四 谱图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二
景达(生一子)/僧宝(生三子)/頠(生二子)/纥/(生四子)询/亮/德/器/约/(生一子)胤/盛/(阙)邃/(阙)询/(生四子)长卿(阙)/肃(生一子)/顗(阙)/伦(阙)/通(生二子)/幼明(生一子)/昶(生二子)/璟/琮/幼让/(阙)自琮以下七世,其谱亡。
琮之八世孙曰彪,彪弟曰万,万生某,某生雅。
自万以下世次具如左:
万/(生一子,名亡某/(生一子)(生二子)/效(生三子)/谟/托/远/楚(生三子,二名亡)/长子名亡/第二子/名亡戌/托(生三子)/鄠(阙)/郴/(生八子)(生一子)/翱(生一子)//伸/(生一子)颙/(生二子)至/起/仪/(生四子)猛/(生二子)绶/丽/谷/(生二子)焕/炳/宽/(生四子)曦/炜/晃/煦/载(生一子)/鉴/伾/(生一子)(生一子)/霈/信(生一子)/端/(无子)偃/(生三子)(生二子)/炳/修/旦/(生二子)宗古/宗道/晔/(生三子)宗颜/宗闵/宗孟/佺/(生一子)(生二子)/凯/勋/仿(生三子)/颖(生二子)/景/昱/顗/(生一子)顼/(生一子)右自亭侯蹄因封命氏,自别于越,其后子孙散亡,不可悉纪。
其不可纪者,千乘渤海之后。
盖其后亡在乎人,有其人,虽历千载不绝;
其人无所称,其世辄没不见,可不勉哉!
千乘之族以《尚书》显于汉,自生传歙八世,歙子复无后,世绝,经不传家,其他子孙亦遂微弱不复见。
渤海之后独见于今,然或微或绝,中间失其世次者再。
盖自质奔长沙,至于景达,七世而始见。
自琮至于安福府君,又八世而始见,其后遂不绝。
安福府君之九世孙曰修,当皇祐至和之间,以其家之旧谱问于族人,各得其所藏诸本,以考正其同异,大抵文字残阙,其言又不纯雅。
然取其所同多者,并列其世次,为《谱图》一篇,而略存其旧谱所载。
旧谱前列司空清河崔林宋太保王弘齐、太尉王俭、梁御史中丞王僧孺尚书兵部马将臣贾贽等上。
又列唐吏部尚书高士廉中书舍人徐令言等重定。
其谱多载千乘之族,至歙而止,魏晋已后,无复次序,疑其脱乱不真。
其尤可疑者:《汉书》曰「生子和」,而谱自涿郡太守而下列其十世而无生。
太守亡其名字,有其夫人曰楚春申君之女也,生子曰睦,字公安
睦夫人陈氏,生子曰钦,字子敬
钦夫人张氏,生三子,曰容、曰述、曰兴,皆不著其字,而云同受业于济南伏生
容为博士,其夫人夏侯氏,生子曰巨,字孝仁
巨夫人戴德之女,生子曰远,字叔游
远夫人倪宽之女,生子曰高,字彦士
高夫人孔安国之女,生子而亡其名,有其字曰仲仁
仲仁夫人赵氏,生子曰地馀,字长宾
地馀夫人戴氏,二子,曰崇、曰政。
字少翁,夫人孙氏,生子曰歙,字正思
汉氏以歙为和伯八世孙。
然今谱无生而有容,又云容受《尚书》于伏生,自容至歙八世。
疑汉所谓欧阳生者以其经师谓之,如伏生之类,而其实名容
容字和伯,于义为通。
此其可疑者也。
《汉书》曰「高字阳」,而谱字彦士,小不同,此不足怪。
其夫人世家无可考證,莫知其是非,故存之。
至于他说可知其缪者,皆不录。
渤海之族自景达以下至于通,事见于史记,谱尤详。
自幼明以下至于今,或见于谱,或得于家,而多阙,谨录乎左,以俟乎将来(自此后历序谱中名字、官爵、寿数、丧葬及夫人名氏,有事迹可纪者,名随其人纪之。)
谱例曰:姓氏之出,其来也远,故其上世多亡不见。
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玄孙而别自为世。
如此,世久子孙多,则官爵、功行载于谱者,不胜其繁。
宜有远近亲疏之限,凡远者、疏者略之,近者、亲者详之。
此人情之常也。
孙既别自为世,则各详其亲,各承其所出。
是详者不繁,而略者不遗也。
凡诸房子孙,各纪其当纪者,使谱谍互见,亲疏有伦,宜视此谱为例而审求之(《欧阳文忠公集》卷七一。)
又集本《谱图序》自「以其族奔」至「则具于谱」有大段异文,今录于后:「以其族南奔。
已而晋室大乱,欧阳氏之诸族曰举、曰迹、曰绳,亦以其族随晋渡江,散居丹阳吴郡豫章,然皆不显。
而质之族居于长沙
其七世孙曰景达,仕于齐无所称。
至其孙頠子纥,纥子询,询子通,仕于唐,四世有闻,遂显。
自通三世生琮,为吉州刺史,子孙因家于吉州
自琮八世生万,万又为吉州安福县
其后世或居安福,或居庐陵,或居吉水,而谱著庐陵县儒林乡欧阳里为定者,因其旧也。
初,景达家于长沙临湘,故自至通,史皆以为临湘人
而询之旧谱,则以渤海重合县都昌乡仁贵里为著定者,亦因其旧矣。
自修皇祖,始居吉水之沙溪。
至和二年,分吉水永丰县,而沙溪属永丰
今谱虽著庐陵,而修之世实为吉州永丰人也。
自唐末之乱,士族亡其家谱,今虽显族名家,多失其世次,谱学由是废绝。
而唐之遗族,往往有藏其旧谱者,时得见之。
而谱皆无图,岂其亡之,抑前世简而未备欤?
因采太史公《史记》表,郑玄《诗谱》,略依其上下、旁行,作为《谱图》。
上自高祖,下止玄孙,而别自为世。
使别为世者,上承其祖为玄孙,下系其孙为高祖
凡世再别,而九族之亲备,推而上下之,则知源流之所自;
旁行而列之,则见子孙之多少。
夫惟多与久,其势必分。
此物之常理也。
凡玄孙别而自为世者,各系其子孙,则上同其出祖,而下别其亲疏。
如此,则子孙虽多而不乱,世传虽远而无穷。
此谱图之法也」。
龙魔赋 北宋 · 李廌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四九、《济南集》卷五
陟神嵩之岝崿兮,背东址之陂陁。
蹑缘云之磴以左旋兮,上有绝壁之嵯峨。
畜云雨之液以潴聚兮,不为斯干;
钟烟岚之秀以蕴结兮,菀为卷阿。
幽然九潭,黯然澄波。
有九龙各居其渊,龙姥字之,故驯以讹。
维龙之姥,神变实多。
或为封豕,或为长蛇。
或为大厉,或为姣娥。
匪噬匪毒,喜为戏魔。
潭滨之民,习于见闻。
匪苟为魔,必魔令人。
比有大士,习于桑门。
精进甚勇,岁月已勤。
诛茅为庐,介于潭滨。
龙忌且媢,义弗肯宾。
肆其愤心,喷为怒雷。
雷电驰骋,风雾纠纷。
日月藏辉,宇宙为昏。
俄为巴蛇,千寻雪鳞。
摇毒怒视,烟飞火燃。
锯牙舟腹,巨象可吞。
欲魔若人,望户以奔。
首大于户,进不可前。
舌如虹蜺,其利如鋋。
忽摇摇而入户兮,噬顶领而垂涎。
彼方屏气听息,宴坐安禅。
游心于无我,寄我于自然。
天地皆定,万物不迁。
何生何死,何丧何全。
观者为慄,定观自安。
龙悟其妄,辄悔而悛。
恍兮忽失,盖惭以旋。
嗟夫!
天用莫如龙兮,介虫之君。
动而天通兮,致雨而兴云。
以变以化兮,乃为魔而甚勤。
妄喜妄怒兮,何自悔其能神。
恃不可以制畜,故恣戾而匪循。
乌在其能潜能跃,能飞能伏,而比德于圣人。
潭滨之民曰:凡魔之族,讵止龙哉。
纷纷斯世,多恶端正。
令能相竞,名能相胜。
势相盛,功相病。
其魔有甚于龙姥,厥口善污于贤圣。
或忌人德,或恶人修。
翕訾张侜,覆用为仇。
四国流言于姬旦,宋桓施厄于尼邱。
市人毁参而疑曾母,臧仓沮孟而止鲁侯
乐侯丧成功于即墨武安赐槃剑于杜邮。
乃及绛侯安汉,疑行县而为乱;
条侯襄难,谓地下之必叛。
董相祸兴于步舒贾傅被抑于
陈甘沮功于稚圭,萧刘遭谗于
燕盖毁霍,薏苡诬援。
唐名臣,亦多间隙。
无忌元舅,敬宗罔以大逆;
公忠良,彦博浼以形迹。
德宗猜忌,武照罗织。
卢杞蔽贤,高阉谮白。
西平之勇智,延赏败其谋;
赞皇公之刚明,僧孺毁其绩。
故小人之为魔,惟必累于正直。
魔正直之一二,胜庸凡之累百。
其心曰魔于庸常,我魔匪强。
惟魔正直,可使彼伤。
彼方砥砺,日务自异。
魔之何如,恐异于己。
魔之遂屈,乃协厥意。
魔之益励,终异厥类。
吾闻是言,有感余志。
以魔为师,维魔之畏。
俯仰天地,奚怍奚愧。
试闱即事三绝 其三 宋 · 苏籀
七言绝句 押萧韵
一坐据梧床刃消,五星竞耀烛秋宵。
扫厅禁近延僧孺,孰谓诗书避赋繇。
德远叔坐上赋肴核八首 其二 牛尾狸1179年12月 南宋 · 杨万里
七言绝句 押尤韵 创作地点: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
琼瑶风骨褐衣裘,野果初红玉露
僧孺唤渠登榜尾,季狸只合隐山头。
次韵德孚 南宋 · 李洪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徙倚名园锁绿苔,亭亭冰艳为谁开。
乍疑奔月常娥去,忽见寻梅僧孺来。
浅笑故应窥水镜,片飞看复落深杯。
王孙家有雪儿唱,莫待霜天晓角催。
武昌怀古十咏 其六 章台 南宋 · 白玉蟾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登台日费万缗钱,宾从如云剑履骈。
食鼎歌钟移楚地,貂金佩玉整唐天。
缅怀𣄛钺熊旂里,尚有冰辞雹语传。
偃月堂中人用事,牛家僧孺得称贤。
哀挽亡友中丞王兄 其一 元 · 王恽
七言律诗 押词韵第一部 出处:秋涧集卷十九
百蛇堕地一能龙,知已相须不易逢。
僧孺固应知杜舍,臧洪初不负张公。
扶摇羽翮翻溟海,作养功名景钟
自笑涧松居不巧,半生清露到虚蒙。
晋公绿野堂 元初 · 张之翰
 押纸韵 出处:西岩集卷二
君难尽知人,臣难早知止。
不明谗害忠,不止祸侵已。
当公伐蔡年,正赖明天子。
功成无间言,千载一时耳。
留连穆敬朝,疑信当若此。
今日召何事,明日去孰使。
逢吉搆以携,僧孺短而訾。
所以绿野堂,徜徉集贤里。
青青枕边山,漾漾桥下水。
晚节在松筠,春风满桃李。
平生匡济才,尽付文酒里。
富贵一堕甑,将相双弊屣。
我自有馀欢,彼亦无少耻。
悠悠数百载,全德能有几。
至今想风烈,已殁犹不死。
兹图忽到眼,笔底见唐史。
韦疏固云佳,自赞尤可喜。
悬知难著语,不觉书满纸。
上感忠义人,下警奸险鬼。
铜牛水滴联句天顺丙子岁张友山璞同舟北上联) 明 · 张弼
五言排律 押阳韵
彼美中丞友山,置身文墨场。
青金范奇质东海,玄水溢中肠。
毛颖藉滋淬友山陈玄共徜徉。
不劳五丁力东海,宁垦百亩荒。
肌骨竦寒瘦友山,筋骸束坚强。
长眠恊坤静东海,时滴运乾刚。
惯助鱼龙化友山,何愁鼷鼠伤。
脰翻石田雨东海,涎落研池霜。
宁戚舍汝相友山刘宽为彼偿。
登台岂觳觫东海,注腹何汪洋。
出匣见头角友山,濡毫润文章。
奚烦丙吉东海,焉比僧孺行。
判事中书省友山,受宣天子堂
行藏依孔子东海,饮吸希杜康
蠢是驾辕轭友山,领穿日彷徨东海
续落花诗三十首(自冬徂夏溯落沿开拾意言以缀馀缓閒愁之屡亘夫续其赘矣赘者放言者也意往不禁言来不禦闲或无托愁亦有云是以多形似之言归于放而已矣) 其十四 明末清初 · 王夫之
七言律诗 押虞韵
情与非情法喜图,清欢禅悦有中无。
不容迦叶称初祖,微许林逋作故夫
春有秋心消蚁梦,跃含潜理戏骊珠。
知音近托虞僧孺,溪上閒吟影共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