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释知信”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策别安万民(一)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五八、《苏文忠公全集》卷八、《文章类选》卷二二、《文编》卷四二、《文翰类选大成》卷一四五、《古文渊鉴》卷五○、《宋元学案补遗》卷九九、道光《直隶州志》卷二一
安万民者,其别有六。
一曰敦教化。
夫圣人之于天下,所恃以为牢固不拔者,在乎天下之民可与为善,而不可与为恶也。
昔者三代之民,见危而授命,见利而不忘义。
此非必有爵赏劝乎其前,而刑罚驱乎其后也。
其心安于为善,而忸怩于不义,是故有所不为。
夫民知有所不为,则天下不可以敌,甲兵不可以威,利禄不可以诱,可杀可辱、可饥可寒而不可与叛,此三代之所以享国长久而不拔也。
及至秦、汉之世,其民见利而忘义,见危而不能授命。
法禁之所不及,则巧伪变诈,无所不为,疾视其长上而幸其灾。
因之以水旱,加之以盗贼,则天下枵然无复天子之民矣。
世之儒者常有言曰:「三代之时,其所以教民之具,甚详且密也。
学校之制,射飨之节,冠婚丧祭之礼,粲然莫不有法。
及至后世,教化之道衰,而尽废其具,是以若此无耻也」。
然世之儒者,盖亦尝试以此等教天下之民矣,而卒以无效,使民好文而益媮,饰诈而相高,则有之矣,此亦儒者之过也。
臣愚以为若此者,皆好古而无术,知有教化而不知名实之所存者也。
实者所以信其名,而名者所以求其实也。
有名而无实,则其名不行;
有实而无名,则其实不长。
凡今儒者之所论,皆其名也。
武王既克商,散财,使天下知其不贪;
礼下贤俊,使天下知其不骄;
封先圣之后,使天下知其仁;
飞廉恶来,使天下知其义。
如此,则其教化天下之实,固已立矣。
天下耸然皆有忠信廉耻之心,然后文之以礼乐,教之以学校,观之以射飨,而谨之以冠婚丧祭,民是以目击而心谕,安行而自得也。
及至秦、汉之世,专用法吏以督责其民,至于今千有馀年,而民日以贪冒嗜利而无耻。
儒者乃始以三代之礼所谓名者而绳之!
彼见其登降揖让盘辟俯偻之容,则掩口而窃笑;
闻钟鼓管磬希夷啴缓之音,则惊顾而不乐。
如此,而欲望其迁善远罪,不已难乎?
臣愚以为宜先其实而后其名,择其近于人情者而先之。
今夫民不知信,则不可与久居于安;
民不知义,则不可与同处于危。
平居则欺其吏,而有急则叛其君,此教化之实不至。
天下之所以无变者,幸也。
欲民之知信,则莫若务实其言;
欲民之知义,则莫若务去其贪。
往者河西用兵,而家人子弟皆籍以为军。
其始也,官告以权时之宜,非久役者,事已当复尔业。
少焉皆刺其额,无一人得免。
自宝元以来,诸道以兵兴为辞而增赋者,至今皆不为除去。
夫如是,将何以禁小民之诈欺哉!
夫所贵乎县官之尊者,为其恃于四海之富,而不争于锥刀之末也。
其与民也优,其取利也缓。
古之圣人,不得已而取,则时有所置,以明其不贪。
何者?
小民不知其说,而惟贪之知。
今鸡鸣而起,百工杂作,匹夫入市,操挟尺寸,吏且随而税之,扼吭拊背,以收丝毫之利。
古之设官者,求以裕民
今之设官者,求以胜民。
赋歛有常限,而以先期为贤;
出纳有常数,而以羡息为能。
天地之间,茍可以取者,莫不有禁。
求利太广,而用法太密,故民日趋于贪。
臣愚以为难行之言,当有所必行。
而可取之利,当有所不取。
以教民,而示之义。
若曰「国用不足而未可以行」,则臣恐其失之多于得也。
福昌信禅师塔铭元祐三年闰十二月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三六、《山谷全书·正集》卷三二
禅师名知信,出于福州闽县萧氏。
萧氏以捕鱼为生,师幼则根慧,触事疏通,无忧恚疑惧,抚会而言,或非里中语。
随父兄在江滨,辄从网中弃所得鱼。
久之,父兄为易业。
年十三,乞身于亲,去家为释子
奉持头陀甚苦,山行,夜逢虎,师祝之曰:「使我得披如来衣,作世间眼者,当不害我」。
虎因背去。
年二十有六,乃诵经应格,得僧服。
平居与众劳侣共一手作,众作少休,师则问道,常有大禅老记师当为法幢。
盖所游非一师,最后入夹山遵之室。
云门偃之曾孙,含光匿迹,如愚似鄙,惟丛林中行甚深智者可知耳。
师之入室,不陟阶渐,如石投水,如箭锋相直,如印印泥。
其深禅妙句,自有录,余尝书其后云:维福昌信老,峭立万仞壁于夹山,影中印全提般若者也。
师之接人,不为惊涛险崖、关锁闭距,然非相应者,终不得其门而入,今其书具在,可考而知也。
夹山任值岁典座馀十年,蓺满山,水陆不耕者皆为田。
福昌寺二十一年,其初草衣木食,寝饭破屋数间,于今广厦,不知寒暑,斋供数百人。
师随事庄严不懈如一日,或劝师:「安用苦色身以徇事缘?
宴居养道可矣」。
师曰:「一切圣贤,出生入死,成就无边,众生行愿,不满不名,满足菩提」。
师之密行,不愧斯言云。
元祐三年闰十二月己酉,不升堂。
庚戌,汤浴更衣。
辛亥卧疾,问曰:「早晚」?
曰:「正午矣」。
起坐而逝。
阅世五十九,夏坐三十三。
其月庚申,道俗门人数百,葬师于福昌善禅师塔之左。
江陵居士刘瓘以状来请曰:「禅师道眼清净,戒地坚密,愿得石文,以告来者」。
则为铭曰:
巍巍堂堂,首出万物;
泯泯默默,与众作息。
谁其信之,成有密迹。
具此眼者,百世同辙。
称性之印,印空成文。
林泉市廛,有子有孙。
大行所薰,骨亦不朽。
出见世间,千万年后。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序1112年 宋 · 晁说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四、《嵩山文集》卷一七、《四明教行录》卷六 创作地点:浙江省宁波市
陈隋间,天台智者远禀龙树立一大教,九传而至荆溪荆溪复又九传而至新罗法融,传理应,理应传瑛纯,皆新罗人,以故此教播于日本而海外盛矣。
属中原丧乱,典籍荡灭,虽此教是为不可亡者,亦难乎其存也。
然杲日将出而晓霞先升,真人应运而文明自见。
我有宋之初,此教乃渐航海入吴越,今世所传三大部之类是也。
然尚有留而不至,与夫至而非其本真者。
《仁王经疏》先至有二本,众咸斥其伪。
法智既纳日本信禅师所寄辟支佛发,答其所问二十义,乃求其所谓《仁王经疏》,信即授诸海舶。
无何,中流大风惊涛,舶人念无以息龙鼍之怒,遽投斯疏以慰安之,法智乃求强记者二僧诣信,使读诵以归,而二僧死于日本
至元丰初,海贾乃持今《仁王经疏》三卷来四明,于是老僧如恂因缘得之。
其文显而旨微,言约而意广,以秦译为本,义势似《观心论疏》,实章安所记智者之说也。
恂道孤而寡偶,学古而难知,食贫而力不足,无以为此毫发之重。
每指而叹曰:「其来晚而艰如此,宁封野马而饱蠹鱼,不能下几案以视人」。
呜呼,此疏曾不得辈行于三大部中,而匿光瘗彩,犹若海外之远欤!
恂今年七十有六岁,乃一日抱之而泣曰:「殆将与吾俱灭耶?
吾前日之志非也」。
嵩山晁说之曰:「曷不为我序而流通之」?
说之自顾何足以与此,亦尝有言曰:智者若生齐梁之前,则达磨不复西来矣。
法性为止观,而源流释迦之道,囊橐达磨之旨,今方盛于越中,异日会当周于天下,岂独是书之不可掩哉?
顾予老不及见之为恨,姑序其所自云尔。
政和二年壬辰四月癸卯朝请郎飞骑尉、赐绯鱼袋晁说之序。